現代中國文學的課題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其實在中國六十年的文學運動中,一直都有黨派的文壇上,始終是黨同伐異的。有的為政治立場的不同,有的為文藝思想的異殊,有的因刊物的對壘,有的由人事的分野。在西化與本位之間,有英、美的,有日本的,有法國的,有俄國的。還有因學校的背景,報社的淵源都可以成立相輕視與敵對的陣營。因此,文學批評成為現代中國最難的課題。」──徐訏,〈人性文學與黨性文學〉
@作者徐訏被文學評論家譽為「文壇鬼才」、「海派宗師」
@徐訏在寫作本書的一九五○年代便透徹的分析當代中國文學與文人所遭遇到的困難與演變
@精闢的評論中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各黨各派之文人、文藝作品的背後核心意識,以及文藝與政治的互動關係
《現代中國文學的課題》是徐訏所著的文學評論之一,他在這本書中運用自己長年的所學與深厚的文史哲涵養,提出自己對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國文學發展的評析。其所涵蓋的範圍,上自清末、下至一九五○年代,特別是民初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中國文藝發展,格外受到徐訏評論的重視。
作者簡介
目次
導言 徬徨覺醒:徐訏的文學道路/陳智德
現代中國文學的課題
關於新舊之爭的檢討
啟蒙時期的所謂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在短期的思想自由環境中
革命文學的論戰
左翼作家聯盟及其性質
關於反左聯的文學理論的幾種說法
文藝大眾化問題
左聯分裂的過程與原因
服務於抗戰的文藝
左聯傳統的作家與邊區的幹部作家
外來文風與本位文學
書摘/試閱
關於新舊之爭的檢討
一
在晚清,作為老大帝國的中國,像是一隻紙老虎一樣,雖然已經很敝舊了,但還自以為是雄冠全球,可以鄙視夷邦的大國。第一次把它戳破的是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以後經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以及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義和團事變,這隻紙老虎就變成皮毛盡脫的小狗。中國的知識份子開始對自己文化失去自信,覺得應該向西洋學習。但先是只以為中國不如人家的是槍炮兵艦,派了年輕的留學生到外國,就是要他們學習這些東西。可是這些留學生到了外國,發現人家的文物制度,學術文化都有勝於中華者,這時候,覺得中國要改革的是各方面的改革,是根本的改革。可是有一部分人始終懷抱著中國精神文明之可貴,宣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這就與新興的年輕知識份子有一種代溝。
到了民國成立,中國新興的知識份子對於所謂舊文化鄙夷已極,他們所要求是新,當時所說的新都是西洋來的。他們看到中國舊文化是一種負擔,不揚棄舊文化,無法建立新文化。
代表這些新興的知識份子,要求創新棄舊的,我們大家都知道最初是《新青年》這一群人。
以陳獨秀為首的《新青年》同人,所反對的是什麼,可以用他在《新青年》六卷一號所發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來看,他說:
……他們所非難本志的,無非是破壞孔教,破壞禮法,破壞國粹,破壞貞節,破壞舊倫理(忠孝節),破壞舊藝術(中國戲),破壞舊宗教(鬼神),破壞舊文學,破壞舊政治(特權人治)這幾條罪案。這幾條罪案,本社同人當然直認不諱,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大罪……
這裡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們對於所有舊的文化都要否定,目的是要請「民主」與「科學」兩位先生到中國來。民主與科學,當時是這群新的知識份子所認為唯一的可以救中國的藥方。這也就是說,自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把中國紙老虎戳穿以後,經過了辛亥革命,慢慢發現中國不如西洋的不光是「艦堅炮利」,不光是「物質文明」,而是屬於精神的「民主」與「科學」。
但是這群青年人,對「民主」與「科學」有什麼瞭解呢?陳獨秀接下去說:
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反對這些,才可以擁護德先生與賽先生?他沒有說。實際上這裡面有太多內容值得我們思索與推敲,絕不能如此籠統而一言概括。但那時這是一種革命,革命的精神是不允許我們過細分析與取捨的。
當新文化思想從西歐各國隨著武力和經濟的力量湧進我們中國之時,我們馬上發現我們精雅的文字無法表達這些內容。不但如此,我們也馬上發現,為求文字的精雅所費的精力是一種奢侈的浪費。
在一八九八年七月,有一位裘廷梁,寫過一篇文章,名為〈論白話為維新之本〉,作為《白話叢書》代序,有下面出色的話:
使古之為君者崇白話而廢文言,則吾黃人聰明才力無他途以奪之,必且另為有用之學,何至闇沒如斯矣。吾不知夫古人之創造文字,將以便天下之人乎?抑將以困天下之人乎?人之求通文字,將驅遣之為我用乎?抑將窮老盡氣,受役於文字以為文字之奴隸乎?……且夫文言之美,非真美也,漢以前書,曰群經,曰諸子,曰傳記,其為言也,必先有所以為言者存,今雖以白話代之,質幹具存,不損其美。漢後說理記事之書,去其膚淺,刪其繁複,可存者百不一二。此外汗牛充棟,效顰以為工,學步以為巧,調朱傅粉以為妍,使以白話譯之,外美既去,陋質悉呈,好古之士,將駭然而走耳……故曰辭達而已矣,後人不明斯文,必取古人言語與今不肖者而摹仿之,於是文與言判然為二。一人之身而手口異國,實為二千年來文字一大厄。
這裡對於漢以後說理記事之書以為可存者百不一二,當然有些過分。不過他認為文章之美在於內容。文字只為表達內容美的工具一點,則正是要求文字解放的先聲。至於談到中國人聰明才力耗於咬文嚼字,而不為實學,是亦極有道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