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設計嘴泡.新台客:台灣當代設計風格對話
滿額折

設計嘴泡.新台客:台灣當代設計風格對話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黃子欽 X 何經泰 X 何佳興
陳淑強 X 川貝母 X 氫酸鉀 X 王春子
鄒駿昇 X 小子 X 霧室 X 聶永真
深度漫談.拼貼翻轉.共構新時代台灣味

我們,就是台灣的模樣!
是時候把「台客」這個稱呼還給所有台灣人,儘管吾輩「新台客」有時缺乏自信、略帶不安、彷彿曖昧的身分,但我們呼吸著這座島嶼的空氣,成為我們共有的能量。
看黃子欽與十一位藝術家、設計師對話,試圖在平面設計、插畫、攝影、裝置藝術、書籍裝幀中,重拾我們共有的記憶符號,提煉創作元素風景,召喚當代台灣設計面貌。沒有實體,卻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黃子欽說:「日本時代、民國時代、電視時代、廣告時代、網路時代……
現在我很想有一個台灣時代。」

台灣很沒自信,常對自己的樣子感到羞恥,寧願用拷貝拼裝,來填補空缺或快速解決需求,這種焦慮感,似乎演變成一種觀看上的馬賽克效果──不潔、心虛、無法歸類的東西就「馬賽克掉」。
但台灣是異質性組成,差異性是台灣最重要的資產,要看見台灣,要先解碼。奇花異果百花齊放,當釋放空間讓不同看法進來,才會越來越接近真實。
這本書只是一個討論的起點,「台客」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就像小子在訪談中說的:「因為都是在這座小島產生的東西,總會帶著它的味道,……至於消化之後產生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責任了。」

作者簡介

【策劃、訪談】
黃子欽
設計者、創作者、工匠、記憶的封存者。
擔任過櫥窗設計、平面設計,善用收集的大量舊書及物件,在平面中打開空間,拼貼堆疊成具有空間感的視覺效果。
一九九六年至今陸續以保麗膠為封存素材,藉著舊物書刊與老照片,凝固過往人們的記憶,從而創造出療癒的空間,賦予全新的意義。代表性作品展有二○○二年「固體記憶」、二○○七年「流浪教室」、二○○八年「日常枯槁」,與二○一二年「破音大王」視覺裝置展。二○○一年曾以「剪花王子」之名,發表《不連續記憶體》一書。著有《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此書為合著)。
而在本次的企畫中,他以平常和朋友聊天的方式來做採訪,在限定的時間內談出一層層的重點。他深信人與人的對話,總能打開最大的經驗值,產生不同的提問與互動。

【採訪攝影】
蔡仁譯
政大新聞系畢業,一九九七年進入《新新聞》開始第一份新聞攝影工作。歷經《勁報》、《蘋果日報》、《Bloomberg News》、《PC office》、《30雜誌》、壹電視、《王週刊》等工作歷練,現在服務於《數位時代》。
侯俊偉
攝影工作者。現任職雜誌攝影。
郭涵羚
中文系畢業,喜歡畫,但是畫得很爛,所以當攝影師,討厭被叫攝影大哥!

【出版序】台客美學,我島的氣味/群星文化執行副總編輯 李清瑞
說到「台客」,你心裡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呢?是陳昇、伍佰、MC HotDog 的台客搖滾?還是穿著藍白拖、嚼著檳榔、喝著保力達B的鄉土男兒?
「台客」一詞最初是在一種族群意識氛圍下誕生的詞彙,然而隨著時代變化,「台客」的意義也不斷地被詮釋,任何被認為很「台」的特徵,都被丟入「台客」所代表的符號意義裡。但具體來說,很「台」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在二十一世紀又過了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刻板印象裡的「台」所該承載的意義是否足夠涵括現在台灣的模樣呢?
從「設計嘴,泡」到「新台客」
身兼藝術家、設計師、作家多重身分的黃子欽在二○一五年初國際書展上與設計師小子進行了一場對談之後,觸發他想與台灣藝術設計相關創作者們有更多對話的想法,因此與敝社合作了一個為期一年多的出版實驗計畫。
這個計畫以台灣當前藝術設計為主軸,透過子欽與藝術家、設計師面對面彼此激盪,討論各自的創作初心、脈絡與關懷,並計畫以網路專欄連載、紙本數位同步出版,進行兩階段的發表。
首先是一個月訪問一位創作者,將訪談內容以「設計嘴,泡」為名的專欄在「Readmoo 閱讀.最前線」登載,受訪者包括何經泰、何佳興、陳淑強、川貝母、氫酸鉀、王春子、鄒駿昇、小子及霧室。年初連載完成後,子欽與我們再進行編輯討論,展開第二階段的紙本數位出版規畫。
我們思考著該如何在出版時給這一篇篇精采訪談賦予更多意義。他們每個人都是獨具風格、自成一家的優秀創作人,而當他們聚在一起時又代表了什麼?
我們將這九組人馬的創作故事和作品攤開來看,隨即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股多元異質的視覺能量,包含了社會邊緣性、中式傳統庶民質地、草根土地味、日治和風、歐美異國情調、文青手感,還有我們刻板印象的台客腔……。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背景、創作理念,但當他們聚合在一起展現的是吸收了我們共同承襲的土地風水、閱讀視聽之後,轉化出的新生命力,我們總能從中找到熟悉的、習慣的與喜愛的,甚至是我們遺忘忽略卻曾經深刻存在的。
簡而言之,這些訪談呈現了當代台灣的創作能量,子欽說,或許能從中找到代表台灣的符號,於是「新台客」這個概念就在那次編輯會議中被整理出來。
既是一本書、也是一場當代藝術展
雖說「新台客」這個名詞也不新了,早在二○○五年,誠品《好讀》就曾以「新台客,正騷熱?」為主題,重新詮釋台客定義。但直到今天,所謂的「台客」還是停留在被視為不敬、鄙視的語境,似乎「台」不是一個正面、形象良好的形容詞。
這不是很奇怪嗎?在這片我們共同生存的土地上,若我們不「台」,那誰才是真的「台」?這明明屬於大家的身分,卻得不到普遍的認同。那麼我們是不是能就台灣現在的面貌,描繪出符合現況的「台客」意義呢?
於是在這第二階段的出版計畫,我們要呈現的,既是一本訪談集,也是一場深度的藝術展覽,用文字、圖像羅列並陳,翻轉共構,一起思考討論「台」的意義。
當讀者一展頁,先靜靜欣賞這九組創作者的作品;接著藉由子欽的訪談,帶領來到這些創作者的身旁,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風格養成與創作概念,才發現這些厲害的藝術家們的感受與思考,既不遙遠、也不困難,僅是我們同樣的生活經驗與記憶。全書的美術設計也由子欽親自操刀,以他擅長的拼貼手法貫穿全書,藉由圖像物件的視覺突擊,提點記憶與共鳴。
在訪談文章結束之後,另可從本書的最後一頁讀起,就像電影DVD裡會特別收錄的導演說明版一樣,子欽以策展人的角色,帶領讀者們來到他的展場後台,隨著他的眼光重新去欣賞這九組創作者的作品,結合子欽的拼貼收藏,如同切片解理般分析台味。
當代台灣風土,孕育吾輩台灣味
二○一五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主導出版了一本《T5:台灣書籍設計最前線》,邀請了五位台灣設計師(聶永真、王志弘、小子、霧室、何佳興)及幾個相關團體受訪,日本人認為他們的設計產業因過度成熟而少了些原創精神,反而台灣目前的設計圈,總能保有自由奔放的設計創意與活力。
在日本人眼中,這五位設計師都成了台客代表,這讓子欽好奇了在日人眼中的「台」,是什麼樣子?於是在本書的最後,子欽再邀請聶永真與何佳興,聚焦討論這次透過《T5》計畫裡感受到日本人眼中的台灣味,以及聶何兩人參與政治人物周邊設計的心得,和心中對「台」的概念。讓「台」的討論,多加了一份國際眼光。

這個出版實驗計畫,原本只是一位設計師想與同業彼此切磋的訪談提案,但在一場場對話之後,就像剝洋蔥般逐漸靠近核心,那核心雖說是想找到能代表台灣的美學,但實則透過釐清吾輩台灣人的生活美感,尋找當代「台客」意義。
當然,這個計畫只是一個討論的起點,「台客」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就像設計師小子在訪談中說的:「因為都是在這座小島產生的東西,總會帶著它的味道,……至於消化之後產生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責任了。」

【序】咦?台灣既視感
屬於我們的台灣時代
文/黃子欽

日本時代、民國時代、電視時代、廣告時代、網路時代……,現在我很想有一個台灣時代。
讓我們來找一些台灣的圖像物件。日本時代是明信片,街道、景點、農業、風俗,一種殖民地的標籤印象。民國時代是洗腦課本,長江黃河萬里長城、反攻大陸、士兵剪影、眷村、梅花、保密防諜。電視時代是各種童年代言人,無敵鐵金剛、小甜甜、綜藝節目、MTV、史豔文、藏鏡人。廣告時代則有開喜烏龍茶「新新人類」、司迪麥廣告「我有話要講」和「貓在鋼琴上昏倒了」、電影海報「悲情城市」和「獨立時代」。網路時代就是MSN、部落格、臉書……。
台灣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不只追求現代化與速度,而是接受當下的異質存在,多元價值觀。相對於雅,「台」相對拙劣,但內涵是更精緻飽和的情感。「台」既感性又扭曲,有酸甜甘苦的「底層」滋味。
台灣很沒自信,常對自己的樣子感到羞恥,寧願用拷貝拼裝,來填補空缺或快速解決需求,這種焦慮感,似乎演變成一種觀看上的馬賽克效果──不潔、心虛、無法歸類的東西就「馬賽克掉」。但台灣是異質性組成,差異性是台灣最重要的資產,要看見台灣,要先解碼,尤其是最害羞的部分。
二○○五年的台灣流行樂、當代藝術、文學、電影、廣告等媒體大量討論「台客」,釋放出能量。十年後,「新台客」是一個怎樣的模樣呢?除了剛性的俗豔、壞品味,也有一些柔性的,來自土地的共鳴,繼續在混血變種中──台客娘、少年台客、天然獨、民俗台、東洋台、洋台……。「解碼後的新台客」會是記憶中的,抑或是虛擬的、捏造的?這不會有標準答案,或許說,答案就在我們的想像之中,種種健康寫實、超現實,種種矯飾、混搭,都是解答。台灣最迷人的力量,也就是由下而上的力道,混合各路訊息,那種百花綻放的絢爛。
在流行樂、當代藝術、文學、電影、廣告中,似乎只要用「台客」來切入,就容易找到新方向,或是找到反方向。也就是說,「台客」複雜交錯,充滿能量;很多的創作,反而藉由「台客」來突破,用真野蠻嘲諷假文明,而這個野蠻,其實是真誠與坦率,這樣發聲的現象,是真文明。
在人際關係上,「台」代表一種突兀,但也是直接坦誠,不拐彎抹角。以前我不用去想「台」的問題,因為沒有必要。然而出生於台南安平小鎮的我,長大之後到板橋藝專求學,在台北工作生活,做設計、做創作,我發覺這過程裡遇見的許多事物很少是「到位」的,充滿潛規則,也因為在此落地生根,慢慢會接受這種匱乏,就是接受一種「假」。
而討論「台」,我會鬆一口氣,因為我可以面對這個長久的課題,不用再ㄍㄧㄥ。台灣就是一個混血的社會,奇花異果百花齊放,當釋放意見讓不同看法進來,那種「假」的感覺就會削弱,其他的感覺會浮上來,越來越接近真實。台客可以被討論的東西太多了。而不管何種切入方式,對我而言都像是一種解放,甚至是帶有療癒性。
我成長的年代,和現在比起來相對封閉,但反而有較大的個人私空間,裡頭的情感濃烈想法直接,在這階段吸收的東西就會慢慢外化成了現代的風格。經濟起飛時,蓬勃的廣告業、唱片業、出版業,電視廣告、流行情歌、雜誌資訊,構成了一個視覺消費的平台,可以讓大眾把對未來的憧憬投射在這個平台上,形成一種平凡又獨一無二的夢想。這些流行文化陪伴我成長,不管是通俗洋派日式美式,這種記憶獨一無二很難被取代,同樣的,台灣島上每個人的記憶都無比可貴,不會被均一化,無法做到也沒有必要,但當我們不斷往回看時,「新台客的想像路徑」就會愈來愈鮮明。
這本書就試圖在當今設計、插畫、攝影、雕塑創作中,召喚「台灣既視感」,沒有實體,而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感。

|01──解嚴前後的鏡頭翻轉|
戒嚴解嚴,改變了台灣人面對鏡頭的方式,半暝催魂查水表,白色恐怖的後遺症就是,人們害怕(不信任)相機鏡頭,何經泰的「白色檔案」系列暗示著一個時代的展開與另一個時代的結束,近年來台灣公民運動蓬勃,國家暴力甚至會變成了被拍攝的對象,攝影的解釋權已經完全被翻轉過來。
|02──書法文藝復興|
宗教信仰深深影響台灣民間的美學、音樂、色彩。層層的殖民(日本、國民黨),讓人身分認同錯亂,媽祖、觀世音菩薩、土地公,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帶來風調雨順的力量,甚至國泰民安。野台、廟會、神壇、符咒書寫、常民時令儀式,孕育出豐富的台灣符號。何佳興將當代精神帶入書法篆刻,強調東方線條,並將身體書寫跨界到裝幀、書法、表演藝術。
|03──歷史拾荒考察|
台灣島上滿布爭議性的「歷史贓物」、「無名空屋」、「大型工業廢墟」、「退流行物件」,使用這些借來、偷來、拷貝來的內容,再現新動能,就是拾荒藝術。陳淑強撿拾碎片拼裝,轉換拆船廠的身體經驗,創造出有生命感的裝置雕塑,曾經參與的甜蜜蜜、破爛節、龜山工廠,則好像「人造山洞」,闢造這些孔穴來實現夢想,在歷史錯亂糾結的島嶼,成為讓生命真相浮現的出口。
|04──昆蟲的假寐療癒|
許多人的「日常」,也可能是別人的「非日常」,記憶中的街道,有這麼多的招牌?這麼多的訊息?雜訊有時會被消除,記憶也會自動做出選擇,這個風景,那個角落,這個仰角,那個車窗。在川貝母的作品中,我們共同體驗這些陌生又熟悉的虛擬時空。一種無法逃避的觀看壓力,似乎讓時間空間扭曲變形,有如注視昆蟲的龜息假死,帶來療癒效果。
|05──台日拼裝蒸汽龐克風|
近年來日治文物大量的出土,我們彷彿跳躍穿越,回到阿公阿嬤的台灣時光。後殖民遊戲,愛憎夾雜,層層掩飾,障眼違章,形成一種混血殖民共同體,柴油、蒸汽、電力,不同的動力系統在底下錯節,上下交攻,這就是台灣獨特的架空美學。氫酸鉀運用日本文化遺產、車站建築、工匠精神、武士道,打造出獨特的台味蒸汽龐克風。
|06──部落農會風俗誌|
台灣是個海島,而且以農立國,一年可以有兩到三次的稻米收成,種種得天獨厚的風土特性是豐富的在地資產,近年來的「文創產業」,發展出農業風的包裝情調,這種視覺符號系統就是來自台灣的風土環境。王春子採集台灣風土製本作畫,有著部落女巫的原始能量,融合京都茶道風,也有返璞歸真的療癒感。
|07──古典金屬工業風|
古典的東西大都「定格」,不容易有速度感,而鄒駿昇很巧妙地,在穩定格局中,埋伏了一些「偶發性」內容(類似失控的翻倒水杯),以一種出人意料之外的即興,讓人拉緊神經,來吸引目光。鄒駿昇的眼睛像是X光,穿透山脈、星空、樹根、松菸、下水道、巴士、台北機場、車牌、鱒魚、騎兵玩偶、瓶蓋工廠等,建構出龐大的全景式宏觀畫面。
|08──類比式感性台派|
台灣在地性廣告,六合彩明牌、蓋台廣告、選舉文宣、賣藥走唱等,不同於官方的商業習慣,非常符合大眾生活邏輯──「讓設計野蠻化,情感精緻化」。小子活用這一套,創出非典型設計手法──「地方包圍中央」。越偏手工,越接近「類比」,就會讀出更多乍看失真,但又真實的資訊,不管是嘻哈、流行、時尚,一開始都是來自一種反抗,而近年來台灣的公民運動,也帶來更多由下而上的創作能量,這種拙劣激情、緊張的速度感,就是長久以來的台灣底層之聲,喚起許多新舊夾陳的土地記憶,讓島國顯影。
︱09──曖昧含光手感設計|
霧中風景,脫焦的模糊畫面,有特別的味道,曖昧裡頭反而會浮現更多清晰的細節,由內而外的想像,會讓存在感特別強烈,無止盡打破輪廓,就可以得到無限的造型。霧室有著詩意的觀看邏輯,所以作品也會帶著感性的情緒節奏,每次接觸都有不同的呼吸與體溫。

九組創作者彼此的折射對照,是本書一大重點,可能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如同九種獨特器具,九種語言,九種偏好,會交織出極豐富的光譜,希望能讓不同的人分享。越往下探尋「台」,越豐富也越容易迷路。但我會提醒自己,什麼樣的內容是讓自己最有感覺的,最有召喚性的,就朝那個方向去用力,不用太勉強自己。「生活題材」是我最關注的核心,也是我的創作母體,所以當人們用各種方式討論「台」,我都是很感興趣的,就像不斷去認識我的母親,她很平凡、獨特,也很台。
這本書可以順利誕生,特別感謝採訪工作人員陳怡慈、臥斧、林毓瑜、蔡仁譯、侯俊偉、郭涵羚。群傳媒(READMOO電子書/群星文化)的龐文真、陳蕙慧、李清瑞。以及九位受訪者──何經泰、何佳興、陳淑強、川貝母、氫酸鉀、王春子、鄒駿昇、小子、霧室。《T5》的林唯哲、蘇景霈。特別感謝聶永真。若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書了,感謝大家!

目次

出版序 台客美學,我島的氣味 文.李清瑞
自序 咦?台灣既視感──屬於我們的台灣時代 文.黃子欽
|01──解嚴前後的鏡頭翻轉|何經泰 注視著邊緣,因為故事就在那裡
|02──書法文藝復興|何佳興 用線條及字型與觀者對話
|03──歷史拾荒考察|陳淑強 為破爛找到第二生命
|04──昆蟲的假寐療癒|川貝母 把小事想到最極端就會出人意料
|05──台日拼裝蒸汽龐克風|氫酸鉀 架構自己的時代,奪回文化權力!
|06──部落農會風俗誌|王春子 就是為了好玩,不然為什麼要做?
|07──古典金屬工業風|鄒駿昇 用插畫素材拼貼,創造顛倒空間
|08──類比式感性台派|小子 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正拳變壁咚
|09──曖昧含光手感設計|霧室 找出觸動人心的那一個畫面
採訪側記 混搭呈現的台式特色:黃子欽與「新台客」的多元樣貌 文.臥斧

新台客N.T.K
附錄 看見,台灣的活力──聶永真、何佳興、黃子欽 三人對談
工作人員後記

書摘/試閱

摘自〈01解嚴前後的鏡頭翻.何經泰 注視著邊緣,因為故事就在那裡〉

白色恐怖
――來談談「白色檔案」。當初怎麼會想到碰觸白色恐怖,在那個年代,這樣的題材應該還滿敏感的吧?
何:當時應該是解嚴前後,因為在媒體工作的緣故,常常得跑街頭與抗議現場,後來也常去「攤」喝酒,在那裡認識一票藝文圈的人。鍾喬看過我拍的「都市底層」之後,整合了陳界仁、王墨林、藍博洲和我,想要為白色恐怖這些人做一個大型的翻案。攝影找我,劇場就找王墨林,藍博洲負責撰寫文字,陳界仁畫畫,我們一起開會、上課,還找勞動黨的人來給我們演講。他們那些人不是二二八受害的,而是偏左派的、被關的,所以才叫「白色恐怖」。
──那時候就使用「白色恐怖」這個詞了嗎?
何:對,那時就那麼用了。為什麼叫「白色恐怖」呢?因為當時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打壓左派,白色是資本主義的顏色,而共產黨的代表顏色是紅色,所以白色恐怖就是資本主義對左派的打壓。那時候我們組織了讀書會,決定一起做這個東西。你也知道,展場向來是得提早預定檔期,甚至要一年前就先預約,在我預約檔期後,時間到了,全部人只有我完成,只好我先發表。
「白色檔案」這個系列困難在於,在「都市底層」系列中的人物,你一眼就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氛圍;可是「白色檔案」拍的是政治犯,他們與一般人相同,且因為環境的關係很低調,與路上遇到的阿伯沒有兩樣,沒辦法想到他是政治犯。很難透過肖像來傳達他們的能量。所以我很大膽的使用黑布去拍,黑布是抽象語言,代表了壓力、壓迫。並以黑布作為主要元素來貫穿。

工殤
──繼續聊聊「工殤顯影」吧,當初怎麼想到做這個題材?
何:因為那個年代大家流行做三部曲,我前面已經做了「都市底層」、「白色檔案」,也就想再做一個。
「都市底層」探討的層面比較偏向經濟、「白色檔案」則偏向政治。那時我在當記者,常跑社會新聞,認識很多運動團體。而工傷協會剛成立,他們的理念是要義務為勞工打官司、爭取權益。於是我想到要做這個主題,就去說服工傷協會,與他們的主要參與者還有理事長見面,也把我之前的作品給他們看。
他們開會以後,同意讓我拍攝,而且全力支持我,於是我就與他們一起合作。由他們詢問會員願不願意拍照,他們安排好了我便去拍。有些剛受傷、還在恢復期的可能不太願意,有些人則是願意的。
──這是你原本就有興趣的題材嗎?
何:對,不過拍這個系列時,也是我最混亂的時期,那個時候碰到要如何呈現題材的困難。比如說,我原本預想進棚內拍他們的身體,但拍了幾個人之後覺得太直接、太強烈了,沒辦法直視。
──是因為拍得太像沙龍,有點像在展示身體?
何:不像是沙龍,是更精緻一點的。最初我覺得應該要把傷害的細節越透露越好,讓觀者能夠感受到傷口的壓力。可是進了攝影棚、照片洗出來以後,覺得這樣呈現太直接。
那時候很煩惱,不知道怎麼處理才好,一直在找材料。直到發現「拍立得55」的底片,就把這個拿出來玩。拍立得是底片裝在裡面,旁邊有兩個滾輪,一拉的時候,藥水會平均讓底片顯影。有時候如果拍壞了,大家會把底片拆出來看。那我就想,可以讓藥水不是很平均地走,也就是由我自己控制藥水,讓它的流動有對話性。試了幾次以後覺得效果還可以,就決定以這個方法做。
所以我拍這些人的方式,是以拍立得連拍十幾、二十張,拿到桌子上,用版畫的滾輪來推藥水,這樣藥水的流動性就會有意外。再從這些照片裡面去選擇呈現比較特別的。
──有點類似瑕疵品的意味。
何:算是把身體上的受傷與藥水的流動做連結,表現生命的不確定性。
只可惜我前面進棚拍攝的那幾位被攝者,已經不太想重複再拍,所以沒辦法,就先將他們的照片洗出來,大約洗二十吋×二十四吋大小,再用拍立得翻拍處理。
──所以這個系列是你開始以破壞的流程來達到精準度。它不是在完整的模式下進行的,反而是用破壞的方式抓到你的需求。不過,你剛才沒講到混亂的部分,所謂很混亂是指哪方面呢?
何:在尋找方法的過程很混亂,當然創作的過程也很混亂。像我們這種做肖像攝影的,必須要有被攝者,如果沒有對象的話,創作就完成不了。
那時我在想,如果我做工殤議題,但找不到拍照對象,這個系列是否還能成立?這個想法關乎我在做三部曲以後,比較少創作的原因。我覺得可能還有抽象的方式可以表達。

被攝者
――會是怎麼樣的抽象方式,比如說不要出現人嗎?
何:對,就是不要對象,在沒有對象的情況下也能做出工殤議題的展覽。比如我拍機器、木頭假腳或是類似的裝置、擺設,看能否做出我要討論的議題。當然主軸還是身體,但是改用一些比較抽象的物體來代表,比如部位,或是一些布置。
因為做肖像攝影,雖然有被攝者,但多少還是會受到限制。所以我不想要受限於被攝的人,想要更自由的創作。一直在思考這些,所以很混亂。
――那你嘗試了嗎?
何:嘗試過了,但沒有完成,因為「工殤顯影」這系列剛好有對象可以拍攝(笑)。只是我會同時思考這個層面,萬一這些被拍的人不願意被拍,那麼作品還成立嗎?我能用義肢、部位、局部來完成這個議題嗎?能否用人像以外的手法來傳達?
──我想這是因為你的三個系列都以人為主,因此一定得處理人的問題。而人在其中是關鍵,倘若不處理,直接拍了走人,那共構的力道就會消失。
何:但因為創作者追求的往往是最大的自由度,而報導、肖像,會受限於對象,沒有對象就沒有質感,所以是個難處。
――這讓我想起魂魄的概念,有些創作者將人拍得像是屍體,或者透過合成,讓人呈現屍體的狀態。這關乎如何處理與書寫身體。我覺得你在「工殤顯影」碰觸了很有意思的邊界,就是你自己的邊界。
何:是啊,當時我碰觸到的是自己,所以混亂也是在這個地方。
──你拍「工殤顯影」時會不會按不下快門?
何:倒是還好,如果按不下快門就不會做了。
──拍這個系列時,你很確定被攝者是一個身分。他是要被保留的。
何:因為是在拍攝他本人,所以不能太造次。他是你的拍攝對象,而他呈現的又是他自己的時候,必須得去尊重他,不能讓他感到不舒服。
――所以你覺得這樣的尊重在你的作品裡是必要的,還是你也可以不去尊重?或是你覺得尊重是你想要保留人性的部分?
何:我覺得要尊重。所以前面才提到肖像攝影會因為對象有限制。我的作品鏡頭角度幾乎都是平平的拍過去,因為這是尊重對象。但萬一不是呈現他,而是作為模特兒來拍攝,那或許是不用考慮這點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