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商品資訊
系列名:自由學習
ISBN13:9789866031922
替代書名:The Collap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 View from the Future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作者:娜歐蜜‧歐蕾斯柯斯; 艾瑞克‧康威
譯者:陳正芬
出版日:2016/09/01
裝訂/頁數:平裝/160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642【十年級】
商品簡介
★環境科學類的《動物農莊》、《美麗新世界》,
小說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專業推薦: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鴻源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
何榮幸 《報導者》總編輯
南方朔 社會評論家
黃貞祥 清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蔡惠卿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劉瑞華 清大經濟系教授
劉致昕 《商業周刊/報導者》特約記者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
2093年。這時的世界已經面目全非。
氣候災難的警告,被人們忽視了幾十年。人類持續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地球的氣溫飆升、海平面上升,嚴重的乾旱與水患、傳染病猖獗,最後造成了「2093年大崩壞」(Great Collapse of 2093)——西南極冰蓋的解體,導致大規模的人類遷徙、物種滅絕,全球秩序也重新洗牌。
在大崩壞的300週年(2393年),一位歷史學家提出了這份令人震撼的報告,說明由於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領袖當初未能採取行動、一小撮科學家與化石燃料集團勾結、阻撓社會大眾了解科學真相,最終造成了地球的崩潰、人類的悲劇。
氣候災難的具體景象:
2060年,北極的夏天完全無冰,大量的物種消失,包括最知名的北極熊。
2073-20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8公尺,20%的人口(15億人)必須遷徙;黑死病再度猖獗、60%至70%的物種滅絕、各民族國家的狀態也發生巨大變化……
這個虛構故事,警世意味濃厚,而且以科學為基礎;它描述了一個因氣候變化而滿目瘡痍的世界。
兩位作者是科學史的專家,他們強調,科學家應該負起責任,更明確傳達氣候變化的真相給大眾知道;並且批判現今的一些「懷疑論」科學家,在談論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問題時,大多以「科學尚未證實」為藉口。既然尚未證實,就不是個問題,又何必去解決問題?因此大家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燃碳的模式,一邊破壞環境,還自圓其說,認為氣候變遷只是大自然的循環,不需太過擔心。
同時,「科學實證主義」以及「市場基本教義」這兩種意識型態,更是造成2093年大崩壞的兩大因素。
本書融合了自然科學、歷史人文的觀點,提醒大家要珍視地球,起而行動。
人類的文明,是與環境共生的;大自然並非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
終究,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各界推薦
這本《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實在是一本極為重要的環境哲學作品,它非常扼要的談到了人們對溫室氣體和氣候變遷的思考盲點,那是近代思想史最大的鴕鳥心態。人類的許多問題,起源都是思想問題,而地球暖化本質上就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思想問題。
——南方朔,社會評論家
這是一本有意引起爭論的書,你有各種理由不喜歡書裡的說法,但你不能忽視作者提出的警告。
——劉瑞華,清大經濟系教授
如果你不想因為你的「行為」而被打成「地球殺手」的共犯,那麼現在就出門或上網去買這本書吧!
——蔡惠卿,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令人情緒起伏、嚴肅卻引人入勝的書,它展現的是在有遠見的領導者帶領下,可能可以避免的未來。凡是在華府工作或想在華府工作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伊莉莎白˙柯柏特,《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歐蕾斯柯斯和康威這本關於未來世紀驚人且幾可亂真的歷史,符合喬治‧歐威爾、赫胥黎以及所有企圖用預言來避免災難發生的作家之。本書的細節充滿機智,真實性令人不安,述說了人類長期身處的危機,讀過後久久不能忘懷。
——金˙史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著有《火星三部曲》(Mars Trilogy)
令人不寒而慄的歷史觀點。愈是忽視它,就愈可能發生。讀這本書,留心書中的警告,或許就可以避免可怕的預測成真。
——提摩西˙威爾斯(Timothy E. Wirth),聯合國基金會副主席,前美國參議員及美國眾議員
這本非常有價值的小書中所描述的情節,令人感到害怕,但很可能成真。它召喚讀者採取行動,以避免它真的發生。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作者
本書內容含有許多科學成分,有明智的推測,偶爾還閃現辛辣的幽默。
——《自然》雜誌
這本融合了科學與歷史的幻想之作,能引發人們思考,但是,它描述的真的會成真嗎?
——《科學美國人》雜誌
雖然這本書很輕薄短小,但十分詳細檢視了我們如何搞砸了我們的環境——而且呼籲大家一起來挽救它。
——《Discover》雜誌
作者簡介
哈佛大學科學史暨地球科學教授。2004年,她的論文〈對於氣候變遷的科學共識〉(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被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引用,之後引發《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熱烈探討,並做為美國參院委員會在環境和公共工程上的國會證詞。
2014年她在TED演講「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家」廣受好評,超過90萬次點閱。
姓名:艾瑞克‧康威Erik M. Conway
科學史學家,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最近他因為在航太歷史的開創性貢獻,榮獲NASA歷史獎。他的第四本書《美國太空總署的大氣科學:一段歷史》(Atmospheric Science at NASA: A History),也榮獲AIAA(美國太空航空學會)歷史手稿獎。
兩位作者還合著《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Merchant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中譯本左岸文化出版),已被拍成同名紀錄片。
序
前言
科幻作家建構出想像的未來,歷史學家企圖重建過去,他們最終想了解的是──現在。這本小書將兩者合而為一,想像有個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過去,而這個「過去」正是我們的現在以及(可能的)未來。本書的設定是在西方文明(1540-2093)終結的三百週年之時;書中提到的困境,就是我們這些啟蒙時代的子孫,在面對氣候變遷的確鑿證據並了解大難即將臨頭之際,卻沒有起而採取行動。這位未來歷史學家認為,西方文明已迎來第二次的黑暗時代(Dark Age),而西方文明的逃避現實與自我欺騙,來自其對於「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的頑強信念,導致世上的強權國家在面對悲劇時,竟然毫無作為。此外,由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要求各種主張必須通過極嚴苛的標準才能被接受──哪怕這些主張是與近在眼前的威脅有關──使得最了解問題的科學家們有志難伸。現在,我們就來聽聽生活在中華人民第二共和國的未來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半陰影期(Period of the Penumbra, 1988-2093)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因而造成2073至2093年的大崩壞(Great Collapse)與大遷徙(Mass Migration)。
1
半陰影期的到來
The Coming of the Penumbral Age
在「文明」的史前時期,許多社會歷經了興盛與衰亡,卻鮮少留下清晰豐富的記錄以說明發生的經過,以及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為何以「西方文明」自居。即使現在,羅馬和馬雅帝國崩潰已兩千年、拜占庭和印加王國殞落也已一千年,但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以及研究古代綜合失敗分析的專家(synthetic-failure paleoanalyst),對於這些社會為何會失去其人民、國力、安定和認同,一直沒有定論。不過西方文明的情況與此不同,因為其所作所為的後果不僅可以預知,而且被預知。此外,西方社會在技術上經歷了轉型,在二十世紀的紙本和二十一世紀的電子版本都留下大量記錄,使我們得以鉅細靡遺地重建過去。儘管學者專家們在個別的事件上各有各的論調,卻幾乎一致同意,身處西方文明的人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卻無力阻止。確實,這整件事最令人驚訝的一點就是:清楚了解處境卻無法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採取因應之道。知識並沒有化為力量。
西方世界在殞落的一百多年前,就知道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氣會吸收行星大氣層中的熱能。三階段的工業革命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始作俑者是英國(1750-1850),接著是德國、美國、歐洲其他各國以及日本(1850-1980),最後是中國、印度和巴西(1980-2050)。(在這本小書中,我將使用當時的民族國家稱謂。對於不熟悉地球在大崩壞前的政治地理學的讀者,簡單來說就是:英國的遺跡就在今日的坎布里亞〔Cambria〕;德國隸屬於北歐斯堪地那維亞聯盟;美國和加拿大則是在北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North America〕。)在二十世紀中葉,幾位自然科學家──這樣稱呼他們是因為,基於古代的西方傳統,針對自然界的研究必須獨立於其社會制度──他們了解到,人為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理論上可能會使得地球的溫度升高。當時幾乎沒什麼人擔心這點,因為總排放量仍然很低,不管怎麼說,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大氣層根本就是個無底洞。1960年代的人常說:「解決污染的方法,就是稀釋它。」
隨著地球容納汙染物的大洞趨於飽和,「稀釋」已不足以解決問題,情況開始產生了變化。例如有機氯的殺蟲劑(最知名為二氯二苯,又名DDT)和氟氯碳化合物(CFCs)等化學藥劑,即使相當低的濃度便能產生極強大的效果。1960年代時,證據顯示,DDT會破壞魚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生殖功能;1970年代,科學家正確地預測到CFC將耗盡平流層的臭氧層。另外,大量的物質被釋放到地球環境中,產生了另一些飽和效應,這些物質包括燃煤產生的硫酸,以及從許多源頭──例如燃燒化石燃料、生產混凝土、砍伐森林,以及當時普遍的農業技術例如在田裡種稻,還有畜養牛隻做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CH4)。
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察覺到,人類的活動正在使地球的物理和生物機能產生決定性的改變,使我們進入了地質史的人類世(Anthropocene Period)時期。❶這些科學家並非具有先見之明,因為許多相關的研究只是核武測試、核武開發的副產品罷了❷;他們──那年頭的性別歧視仍然普遍──渾然不知自己所研究的正是地球滲坑(planetary sink)的極限。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未來學家保羅.埃爾利希(Paul R. Ehrlich),他的著作《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在1960年代晚期流傳很廣,但是到了1990年代卻被認為不足採信。❸
儘管如此,累積的研究夠多,就足以激起一些迴響,於是人們展開重大研究計畫,並成立新的機構以正視並深入探究這個議題。在文化上,一年一度的地球日(彷彿不是每天都是地球日!)促使人們頌揚地球;在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成立正式確立了環境保護的觀念。1980年代末的科學家認識到,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會對於地球氣候、海洋化學和生物系統帶來明顯的影響,若不盡快加以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許多團體和個人紛紛呼籲有必要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並開始轉型為非碳基礎(non-carbon-based)的能源系統。
歷史學家將1988年視為半陰影期的開始,那一年,全世界的科學和政治領袖設立了一個國際性的科學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負責傳播相關的科學資訊,也是保護地球以及其居民的國際治理基礎。一年後,「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成為保護大氣層的國際治理準則;1992年,世界各國根據這套規範,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聯合國使用的中譯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防止氣候系統中「危險的人為干擾」。看來全世界似乎已經認知到危機的急迫性,因此開始一步步協商並設立了一個解決方案。
然而,就在改變的行動真正發揮影響前,出現了強烈的反對聲浪。批評者宣稱,由於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太大,使得遏止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不便和成本並不具正當性,又說所有解決問題的努力都不符成本效益。一開始只有少數人提出這類的主張,而且幾乎清一色是美國人。(事後看來,美國以各種藉口證明其所做所為的正當性係可以理解,但當時許多人卻參不透這點。)有些國家試圖迫使美國參與國際合作但都失敗了,其他國家則是利用美國的不作為,合理化自己的破壞性發展模式。
二十世紀結束時,否認氣候變遷的說法大行其道。在美國,包括總統、國會議員和州立法機構成員在內的政治領袖都採取一概否認的立場;歐洲、澳洲和加拿大的企業家、金融家和幾位政治領袖也鼓吹「不確定性」的說法。在此同時,非工業化國家則出現另一個否認氣候變遷的版本,它們認為,氣候變遷的威脅論是為了要阻撓它們的發展。
但是有些明顯的例外,例如中國。它逐步控制人口數量並轉而仰賴非碳基礎的能源,但中國的努力幾乎未獲得西方的關注與效尤,部分是因為西方人認為中國的人口控制措施不道德,還有就是中國快速的經濟擴張導致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急遽增加,因而使得它們採行再生能源的效果不彰。但是到了2050年,中國推動再生能源的效果隨著排放量開始快速下降而變得明顯,若是其他國家能追隨中國的腳步,此處回顧的歷史將會大大不同。❹
然而實際的情況是,2000年代初期,人類繼續對於氣候系統做出有害的干預,火災、水災、風災和熱浪開始加劇,但其影響卻被低估。「積極否認」(active denial)的人們依然堅稱,極端的氣候災害反映的是自然變化而已,但他們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至於「消極否認」的人們則繼續過著如常的生活,他們不認為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必須要大幅改變工業與基礎建設。對於這些越來越嚴重的災難進行研究的自然科學家們,卻不出面改變這種不肯面對現實的態度,反而埋頭研究個別的氣候災難事件的「可能原因」究竟為何。當然,單一的洪水、熱浪或颶風本質上並不會威脅到人類文明,但氣候模式的整體改變、對冰凍圈(cryosphere)的影響以及全世界海洋的逐漸酸化,確實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但是我們的科學家啊,不管是大氣層、水圈、冰凍圈、還是生物圈方面的專家,都無法清楚地表達這種明顯的模式改變。
同時,氣候變遷正在加劇。2010年,俄羅斯空前的夏季高溫和火災,造成五萬多人死亡與150多億美元的災害損失(依據2009年兌美元匯率換算);次年,澳洲的大洪水使得二十五萬多人受到波及。2012年的美國成為人們口中「沒有冬季的一年」,創下了冬季氣溫的記錄,包括最高的夜間低溫在內,而這應該要引起人們關注才對。隨之而來的是夏季的空前熱浪,以及禽畜與農作物的損失。2023年知名的「永夏之年」,恰如其名地在全球奪走五十萬條人命,而其造成的火災、作物災損以及禽畜和寵物的死亡,造成近五千億美元的損失。
貓狗等寵物的死亡,特別引起富裕的西方人的關注,然而這個2023年的異常現象,很快就成為新的常態。
目次
台灣將成燒烤地獄! 南方朔
推薦序:
看見真相,之後呢?——想起高雄那塊農地 劉致昕
卡珊德拉的痛苦——聽見地球心碎的聲音 李偉文
一份不太平盛世的啟示錄 劉瑞華
人類文明真的會大崩潰嗎? 黃貞祥
預言?寓言?2093年大崩壞 蔡惠卿
前言
第1章 半陰影期的到來
第2章 化石燃料的肆虐
第3章 市場失靈
後記
古老用語辭庫
作者訪談
注釋
地圖
阿姆斯特丹
孟加拉
紐約市
佛羅里達州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