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養成免疫力‧學習力‧判斷力
商品資訊
系列名:Creative
ISBN13:9789861794631
替代書名:Enrich Your Life with 12 Good Habits
出版社:大田出版社
作者:褚士瑩
出版日:2016/10/01
裝訂/頁數:平裝/240頁
規格:21cm*14.8cm*2.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一年到頭都在擬計畫,結果執行力等於零!
興趣一大籮筐,偏偏都只有三分鐘熱度!
想要改變自己,可是找不到方法!
看別人養成好習慣超羨慕,到底怎麼辦到的?
褚士瑩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遇到各式各樣的人,
有人對他每天做的事,像NGO工作、寫作、旅行、航海非常好奇;
有人對他異於常人的觀點跟想法,很想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什麼褚士瑩繞地球,不用調時差也不會疲倦,他真的是人類嗎?
為什麼每次聽他說有什麼新計畫,下次見面就已經完成了新計畫?
為什麼他的學習特別強,難道有什麼特異功能嗎?
褚士瑩說,你想要什麼能力?就要不斷反覆練習,直到變成「習慣」!
好好睡覺,像個英國少年那樣貪睡;好好吃飯,像泰國人那樣好吃;好好運動,像巴西人那樣愛玩。以上這些變成「習慣」,你就會得到身體的「免疫力」!
世界是沒有永遠的陌生人;一天安排自己只做兩件重要的事;
不要一直說:我不會!以上這些變成「習慣」你會擁有「學習力」!
像法國高中生那樣愛哲學,像德國人一樣紀律,像推理小說來發展自己的視野;
要按「想」的方式活,不是要按「活」的方式想!
以上這些變成「習慣」,你就會得到思考的「判斷力」!
如何成為更喜歡自己的人?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吧!
作者簡介
褚士瑩
一直強調必須挑戰自己的舒適圈的褚士瑩,他同時也在挑戰自己。
透過本書,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養成習慣」不是從「條列式」的know-how開始,而是先想想自己如何變得更喜歡自己?
一個精神飽滿、神采奕奕,言語充滿希望與熱情,這樣的人誰不想靠近呢?
新的一年,讓本書一起與你建立自信的生活方式。
國際NGO工作者。
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的緬甸聯絡人,協助訓練、整合緬甸國內外的公民組織,包括各級NGO組織、少數民族、武裝部隊、流亡團體等,有效監督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Group)、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世界貨幣組織(IMF)在缺席二十多年後重回改革中的緬甸,所有的貸款及發展計畫都能符合財務正義、環境正義,以及其他評量標準,為未來其他各項金融投資進入緬甸投資鋪路。
回台灣的時候,他跟在地的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教育、社區營造、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等,希望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加入公民社會,這個領域的專業人才能夠一起做得更好。
序
序 習慣不是功課而是祝福
每天我都在世界各地,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這些人當中,有的對於我感到好奇,覺得這個一眼看不出是哪裡來的人有點意思。
有些人則特別表現出對於我每天在做的事情充滿嚮往,比如說NGO領域的工作、寫作,或是旅行、航海等等。
另外有些人,對於我往往異於常人的觀點跟想法尤其感興趣,當然也有暴跳如雷的。因為這樣,在針對NGO工作者的「NPO公益交流平台」開了問答的專欄,甚至出版社的總編輯也屢次半開玩笑地說:「我覺得你的Q&A,比你寫文章更有意思。」
以下這些都是我確實時常被問到的問題:
很多人完全不在乎我朝九晚五所做的事,但對於如何保持活力十足,卻似乎很感興趣。
「人家不是說經常長途飛行的人老化特別快嗎?為什麼你總是能夠神采奕奕?」
「為什麼你全世界飛來飛去卻沒有時差?還是你的平常作息已經亂到一個不用調整時差的地步了? 」
「為什麼一直移動卻不顯得疲倦?你真的是人類嗎?」
還有一些,是關於效率、還有實踐力的。比如說:
「為什麼每次好像才剛聽說你有什麼想法,下次見面的時候卻已經做完了?」
「你的時間是怎麼規劃的?為什麼你好像總是能夠同時做很多事情?」
「你真的有在睡覺嗎?哪來的時間?還是你有任意門,可以瞬間移動?」
另外有一類,則是跟思考有關的:
「要怎麼做才能拓展視野?」
「為什麼你的想法總是很特別,很有國際觀?」
「為什麼你能夠總是那麼陽光?凡事都能正面思考?」
我有位朋友游老師是所謂「人性經營學」的專家,他曾說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三種能力,就是「免疫力」「學習力」,還有「判斷力」,我超有感。
因為一個人如果要得到「免疫力」,就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這個你要住一輩子的地方。
要有「學習力」,則非好好培養自己的能力不可。因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會跟著自己一輩子的人,誰會想跟沒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廝守終身呢?
所謂有「判斷力」,就是要好好訓練自己的腦子,變成一個很會想的人。請注意,以為「很會想」就是「想很多」的人,就會像把蜘蛛說成昆蟲一樣讓人翻白眼。會想的人,才知道自己是誰,進而做好自己。
而這些我時常被問到的三類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增強「免疫力」、培養「學習力」,還有訓練「判斷力」的問題。
無論是「增強」「培養」,還是「訓練」,這三個動詞都傳遞一個共同的訊息:想要的能力,都要不斷反覆練習,變成「習慣」之後,才有辦法養成,就像一個運動員的養成過程一樣。
養成好習慣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具備足夠的能力「成為自己喜歡的人」,能夠實現計畫「過更好的生活」,就是好習慣帶給人生最好的獎賞。
目次
PART01:免疫力→成為更喜歡自己的人
016第一個習慣__好好睡覺:像英國少年那樣貪睡
038第二個習慣__好好吃飯:像泰國人那樣好吃
058第三個習慣__好好運動:像荷蘭人那樣好動
074第四個習慣__好好去玩:像巴西人那樣愛玩
PART02:學習力→一個好習慣會帶出更多好習慣
092第五個習慣__教自己學會「學習」這件事
114第六個習慣__教自己累積「安排」的技巧
132第七個習慣__世界上沒有永遠的陌生人
152第八個習慣__給自己一顆強心臟
PART03:判斷力→反覆練習就會擁有
168第九個習慣__打開法國高中生的哲學課
186第十個習慣__向推理小說學習,推理自己的視野
210第十一個習慣__按想的方式活,不要按活的方式想
224第十二個習慣__克服過去,迎向未來
書摘/試閱
第一個習慣
好好睡覺:像英國少年那樣貪睡
睡好覺是人生第一個要養成的好習慣
最近有一回在美國的健身房運動時,看到有一個當地人的T恤上面寫著一段無厘頭的話:「I work out, just kidding. I take naps.」(我在健身。騙你的啦!我都在睡午覺。)
我覺得很妙,回家後上網搜尋,才發現這句標語,竟然被做成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從馬克杯到開瓶器不一而足。
這樣的標語,應該不會出現在台灣街頭吧?
睡午覺似乎給人「懶惰」的印象,比如許多第一次去東南亞,或是第一次跟來自東南亞的移工接觸的人,會把「睡午覺」當成東南亞人工作不積極、生活懶散的證據。作為一個將近二十年時間長期住在泰國和緬甸的人,我卻知道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如果勉強在正午攝氏四十度高溫的太陽下進行戶外的工作,就算不中暑也會脫水,工作效率低落,還不如好好休息,養足了精神以後,等沒有那麼熱了才繼續工作。
不只是東南亞,南歐的政府機構也遵守午休的傳統。
當大多數人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在上午處理時,南歐人卻在下午午休時間結束以後才做重要的事情。
甚至對於上下午的定義,也不一樣。以希臘來說,因為全國機關的午休是下午三點到五點,所以三點之前都算上午,晚上十點鐘以前都算是下午。
所以晚上十點以後才下班,準備吃飯,看電影,玩樂。西班牙人通常晚上十點半才開始吃晚飯,吃到凌晨一、兩點,到了清晨四點睡覺,起床時候往往超過十一點了,一點都不奇怪。
歐洲的舞廳,往往半夜十二點才開門。在德國柏林,有一家廢棄發電廠改成的舞廳清晨四點才開門,半夜兩點以後開始大排長龍,中午才打烊。
相信有很多大學生根本不覺得這樣的作息時間有什麼不正常。
在提到學習語言的例子時,我時常會舉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寫的一本書《別睡,這裡有蛇!》(Don’t sleep, These Are Snakes)作為例子。書名的這句話,就是住在巴西麥西河流域,跟外界沒有接觸的皮拉哈人,晚上見面時彼此提醒的用語,也是互道晚安的意思,因為如果不小心睡著了,可能就會被蛇吃掉。於是整夜都有人唱歌、聊天,累的時候就間歇性地分段睡覺,每一次的睡覺時間並不長。
聽起來似乎作息很奇怪的皮拉哈人,不管白天晚上,累了才睡,不累就醒著,並不會因為是晚上就要睡覺,白天就要醒著,其實並沒有任何違背自然的地方,不信的話,看家中的貓、狗作息時間就知道了。人類的生理構造,並不像貓頭鷹或是蝙蝠,生理構造受到光線的強烈影響,明明可以累了就睡覺的人類,卻規定白天一定要醒著,晚上才能睡覺,恐怕才真的不合理吧?
不分日夜,想睡就睡的皮拉哈人,語言中沒有數字,沒有顏色,語法裡面沒有過去完成式和未來完成式,不相信沒看到的事,但是相信睡覺時夢裡看到的都是真的,隨時都在笑,並沒有「擔憂」這個詞,可以說是人類當中,特別懂得好好睡覺而獲得的恩賜。
另外,我從一位每天都要小寐多次的外國朋友那裡學到一個小撇步:如果非常疲倦,打算小睡後精神抖擻地醒來,卻又不能睡太久、也不喜歡被鬧鐘殘酷地挖起床的話,那就在小睡前喝一杯咖啡後,立即去睡覺,等到四十五分鐘之後,咖啡因的作用發揮時,就會自然醒來。
把睡眠視為人生的優先,真是一件值得當作人生目標的事。
第二個習慣
好好吃飯:像泰國人那樣好吃
請告訴自己:一天至少吃一樣好吃的
我一個在日本住了三十年的好朋友,每次我去他家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念他兩句:
「你怎麼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餐都吃便利商店的熟食呢?」
明明有廚房,但是他從不開伙,因為覺得為自己一個人做飯吃太麻煩。
就算是便利商店的熟食,他也懶惰到一個禮拜只去便利商店一次,一次買七個三明治、七個微波便當,然後放在冷凍庫裡一整個禮拜慢慢吃。
難道一個人住,或一個人吃,就沒有辦法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嗎?
作為一個從少年時代就背著背包去旅行,從來沒有停止,也沒有打算停止的旅人,我相信旅行不只是拿著護照出國的時候才算數。
我還相信,人生是一場大旅行,而每天都應該細分成一場小旅行。
一場很棒的旅行,要有好吃的食物,美的風景,還有擴展生命經驗的事件。
所以要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作「一日小旅行」那樣好好規劃行程,觀察身邊細微的變化,把每天的小旅行過得很棒,每天記得玩,每天學習給予、接受陌生人的善意,做一點讓世界能夠變得更美麗的事,而不是皺著眉頭趕行程,像有些傳統旅行團那樣,整天只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
當然,每天也都要至少吃到一樣很好吃的東西。至少,我是這麼規定自己的。
把每天的「一日小旅行」加總起來,無論有沒有出遠門,這樣的人生肯定是一場很棒、很美味的大旅行。
然而,無論是大旅行還是小旅行,「如果一個人,那一定很孤單吧?」很多人因為怕孤單,而放棄旅行。
日本漫畫家久住昌之的名作《孤独のグルメ》在台灣出版時,聽說有一個小插曲。這本書的繁體中文書名直譯為《孤獨的美食家》,當時久住先生曾經表示覺得這個名字有「違和感」,然而電視版取名為《美食不孤單》,久住先生卻覺得對了,人家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是:
「只要有美食為伴就不孤獨。」(おいしいものがあれば孤独ではない)
身為一個旅行者,一個上路時大多時候獨自吃飯的人,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久住先生的意思。
好吃的東西,不一定在米其林三星餐廳裡,往往隱藏在市井巷弄之間,要排隊摩肩擦踵地吃。
食物究竟好吃不好吃,就像人生是否精采,沒有一套可以量化的公式或是科學的標準。但對我來說,從超級市場貨架上拿下來,或是速食店的免下車窗口拿到的食物,即使味道還不錯,也很難讓我用「好吃」兩字來形容。
第六個習慣
教自己累積「安排」的技巧
一天不安排做超過兩件事?
有一段時間,我過得很糟。
當然,從外人的角度是看不出來的。他們只覺得我很忙。
同一天要上電視通告,上廣播的現場call-in節目,要幫家人慶生,還要寫趕著截稿的專欄,同一餐有兩個飯局,雜誌要採訪、拍照,但我一臉倦容,汗流浹背……表面上,這是成功的人一天該有的忙碌生活。
然後,我開始變得倦怠極了,原本喜歡做的事情,也慢慢變得不喜歡。
我突然發現,我很忙,但我不會生活,只會把時間填滿。
就在那時候,我讀到逐漸開始群性崩壞的日本,流行起「My Pace」(マイペース)這樣的說法,有越來越多的人,也跟我一樣厭倦了像魚群一樣跟著大家一起移動的人生,決定脫離群體,不讓他人左右,以自己合適的方法、跟著自己的節奏前進。
說來簡單,但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我不會啊!
於是,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養成「一天不安排自己做超過兩件事」的習慣。如果這天有一場演講跟一場會議,我剩下的時間,就要留給自己,把時間留給自己好好吃飯、睡覺、思考、發呆、喝咖啡、散步、運動。
因為每一天只安排兩件事,所以就要學會取捨。不久以後,我決定不上廣播節目,不接受媒體採訪,不跟人應酬吃飯,電視節目也頂多每年一、兩次這樣的頻率。自從學會說「不」以後,我才發現那些以前覺得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實不做也完全沒有關係。
因為我的時間多了,所以每天安排的兩件事情,都是必要的,而且都可以精神飽滿地做好。
於是,我開始穿著輕鬆的T恤、短褲、運動鞋,騎著Ubike或是搭高鐵去赴約,提早到了約定的地方以後,才換上讓我感覺拘束的襯衫跟長褲,但這樣的換裝,也讓我的氣氛轉換,以認真的態度來面對接下來的這場約會。
不知不覺當中,我從一個很忙的人、不會生活的人,變成了一個很悠閒的人、會生活的人。
每天只做兩件事的習慣,漸漸影響了我的生活其他面向。
比如寫作,我找到最適切的「My Pace」,養成了每年不多不少出版兩本書的習慣。
作為一個從小面對人群就會怯場的害羞孩子,很幸運有了這些書作為基礎,透過每年給自己一百場的公開演講、訓練課程、工作坊,養成每一次上台都要像老師備課一樣,無論同一個主題講了多少次,都要針對每批不同的對象從頭慎重做好準備,使用不同語言向陌生人妥適表達自己,與不同年齡、人種與社會階層良好溝通的習慣。
在全世界旅行、工作的過程中,我也不斷調整自己閱讀的習慣,以前硬性規定自己每個月要讀幾本書的方法,不知不覺間變得無效了,書架上新書增加的速度,永遠趕不上閱讀的速度。我重新養成「只要時間到,不管有沒有看完,兩週後都必須把書分送出去」的習慣,就像圖書館借來的書,有時間的限制,所以強迫養成真正想讀的書一入手,兩週內就要趕快看完的紀律,因為「有空時隨時可以讀」的那些好書,意味著我永遠不會打開來讀。
老實說,到了三十多歲之後,我才從頭開始學如何過生活,並且真心喜歡自己的生活。
是先安排「計畫」?還是先懂「生活」?
每年的新年新計畫都失敗的人,通常不是因為流年不利,犯沖沒去安太歲,而是沒有行動力、執行力,不知道怎麼具體訂定年度計畫,並且確實完成的習慣。
每天渾渾噩噩,不知道時間跑到哪裡去的人,不是真的那麼忙碌,而是沒有時間管理的習慣。
容易受騙上當的人,不是因為生性單純,請別往自己臉上貼金,你只是沒有仔細觀察的好習慣罷了。
對於時節變化不敏感的人,缺乏的不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缺的是像日本人那樣認真「過節」的習慣。如果每個假日都千篇一律地在家睡大覺、看電視、出門逛逛百貨公司,當然無法區分端午節和中秋節的區別。
每天都養成「郊遊、小旅行」的習慣,用小朋友期待遠足的心情,每天充滿期待地準備著這一天背包裡面的種種小物與零食,就會變成一個懂得生活滋味的人。
思索一下本來沒有,但後來養成的好習慣,是受到什麼刺激或是影響?
原本不運動的人開始運動,可能是因為健康檢查時發現健康亮起紅燈,身體年齡超過實際年齡二十歲,受到這樣的刺激之後,開始戒菸、戒酒,每天路跑、游泳,過著健康的生活。體重下降,改良的體態受到許多人稱讚,有了成就感,因此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甚至開始挑戰馬拉松、三項鐵人,或是跟著跑步認識的朋友開始爬百岳。因為得到成就感,又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惕勵,強化了一開始勉強維持的習慣,變成了真心喜歡的事。
喜歡吃,懂吃,而不只是看標價、看排場決定食物的價值,就從開始手做嘗試不容易失敗的料理開始。知道這道料理是怎麼做的以後,再嚐別人的手藝,就特別有感。發現同一道料理,別人做出來的滋味更好,於是去深究原材料、做工、調味、溫度的差別,因為不斷嘗試,逐漸深入,遲早就會從單純吃喝的「行為」變成品嚐美食的「習慣」。
養成欣賞別人的好習慣的習慣。
教會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內在。
第七個習慣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陌生人
持續挑戰你的舒適圈
我喜歡無論是老師或是學生,都覺得只要不懂的事、對的事,都可以找到跟自己關連的態度。因為跟許多在台灣校園中質疑「學這個有用嗎?」或是「做這個對我有什麼好處?」的師生比較起來,他們的「整體感」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個人意識,就像從小就要一起分工準備學校營養午餐的日本小學生,對於自己所在的「生態系」有更深刻的認知。透過這樣的學習機會,南方澳的東南亞籍漁工,也就被包括進了這個本來以校園四個科系為界線的生態系統。
順利的話,這個生態圈還會繼續擴大,到了大三的時候,前往海外交換、實習一年,舒適圈還會變得更大,文化還會更多元。但因為意識到我們都還在同一個生態系統裡,彼此必然會互相影響,因此還會在做決定的時候,考慮整體的利益,而不是對自己個人的好處。
當一個人的舒適圈如果限在只跟自己有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對於外在的衝擊就沒有應變力。
但是舒適圈如果擴大、文化變得更多元,應變力大,受到的衝擊就會比較小。
以簡單的吃飯來說,堅持只喜歡吃台梗九號的米,完全不能接受粒粒分明的泰國香米,國產米價如果突然因為某次颱風來襲欠收飆高,沒有辦法接受吃價格便宜進口米的人,就會比喜歡吃泰國米的人直接受到更大的負面衝擊。
如果同時也喜歡吃麵包,喜歡吃各種麵食,包括西式的義大利麵,甚至喜歡馬鈴薯作為主食,那麼減少台梗九號的衝擊,可能就對個人負面影響微乎其微,甚至毫無影響。
養成積極面對「自己的無知」的習慣,就算沒有出國念書、旅行,沒有機會學習各種外國語言,也可以跨出舒適圈,看懂更大的世界。
第十一個習慣
按想的方式活,不要按活的方式想
努力按照想的方式活
我在台灣,時常會遇到不快樂的老人,他們的物質生活其實沒有什麼欠缺,身體健康情況也都不錯,但是他們覺得無聊、不快樂。
無聊的時候,就只能拿起遙控器,從第一台轉到第一百零二台,找不到可以被娛樂的節目,然後又開始往下轉,遙控器越轉就越煩躁,不是抱怨電視沒節目可看,就是抱怨社會如何病態,隨便一開口就是滿滿的負面能量。如果負能量能用來發電,台灣根本不需要核能、火力發電,也都終年不會缺電。(笑)
其實我很清楚,看什麼都不順眼的人,其實是看自己不順眼,厭惡鏡子裡看到的那個人,討厭自己的人生。
我常常忍不住鼓勵他們放下電視遙控器,去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有一回,我跟一個老人家的對話是這樣的:
「你可以出門,去找讓自己快樂的事啊!」我說。
「因為沒有錢,所以我什麼都不能。」老人說。
「不用有錢啊!你會做木工。有錢人不見得會木工喔!」
「有錢人不用會,用買的就好了。」
「有錢能讓你變得很快樂嗎?」我又追問。
「當然快樂啊!不信你現在給我一億元,我就快樂給你看。」老人家的回答,總是火藥味十足。
「一億元,你要怎麼找到快樂?」我繼續嘻皮笑臉。
「我就每天遊山玩水啊!吃山珍海味啊!」老人家說得理所當然。
「遊山玩水?可是你如果都不想要學外語,不管去哪裡,人家講什麼你都聽不懂,到餐廳想要吃好吃的,也不會點,那怎麼會快樂呢?」
老人家停頓了一會兒。
「那還不簡單,我只要去中文會通的地方就好了啊!」
「所以你去四川吃麻辣兔頭,就會很快樂嗎?」我立刻把網路上找到的麻辣兔頭放大照片,端到老人家眼前。
老人家瞇著眼看了幾秒鐘,發現自己在看什麼的時候,惱羞成怒地說:
「……啊!我跟你不合啦!我不要跟你講了。」
我忍不住大笑起來。
其實我的心裡是非常難過的。我很相信一句話:「如果你不按你想的方式活,就會按你活的方式想。」
我想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努力按照我想的方式活。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