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回路轉:海燕等人作品集04〈簡體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新加坡劇團「海燕等人」的第四本劇作集,收錄了他們2006年以來近十年所上演的五部舞臺劇原創作品,包括:《再見白蛇傳》(2006)、《世婚大會》(2006)、《十年之癢》(2007)、《小六會不會考》(2013)以及《守機礙情》(2014)等。
五部劇本可讀性強,帶著濃厚本土色彩。無論劇情內容、談論議題、遣詞用句,甚至時空背景都十分貼近生活,延貫著「海燕等人」以輕喜劇創作的風格特色。內容涵蓋家庭、婚姻、子女教育,親情友情,也包括社會、時事、政治等。
書中另一特色是也收錄了劇評摘要、新聞報導和從劇本延伸的多篇特稿,以及對「海燕等人」劇團的研究觀察、專訪文章。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同時感受到「海燕等人」在獨闢蹊徑的創意空間裡,有著真實生活的脈搏和內斂的思想內涵。
人生道路,如同行山,時而空山靈雨鳥語花香,時而多番險阻迂回曲折。沉住氣,往前進。。。經歷了,盡力了。山回路轉,坐看雲起。
劇團簡介
「海燕等人」創團於1987年,最初是活躍於華中初級學院中文學會的同學,1996年正式獨立以「海燕等人」為名註冊成為藝術團體,由一群在媒體、藝術、文化和行銷等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組成。靈魂人物林海燕是“海燕等人”劇團的藝術總監,也是本書的總策劃。
主編簡介
林海燕,新加坡“海燕等人”劇團藝術總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主修漢學與英文,曾從事八年的新聞工作,出版了《真實故事》。之後負笈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攻讀導演碩士學位。
1984年海燕創作了第一部戲劇《耶利亞女郎》;1987年首次踏上舞臺,在《黃城夜韻》演出短劇《阿珠》;隔年第一次當導演執導《巴德林先生的故事》;1991年開始通過集體創作,嘗試編寫舞臺劇,與「海燕等人」創團團員呈獻《符合媽媽》。之後領導這個團隊,至今推出了22部原創作品。
1998年憑《周年遊戲》獲頒“新加坡劇作家獎”冠軍,2005年編導作品《等九九》榮獲第六屆“海峽時報‘生活版’戲劇獎” 的“最佳集體演出”獎,劇本也獲“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序
序 1 啟蒙、啟迪
賀“海燕等人”25周年 韓勞達*/ 文
海燕說要出「海燕等人」的第四本劇本合集,請我寫序。為了找點感覺,我翻閱她送我的第三本合集《觀門見山》,扉頁上她在我的名字後寫了“感謝您的啟蒙”。慚愧!我什麼時候給海燕“啟蒙”的?請海燕幫我找回記憶,哦,大約是1987年前後吧,我和南方藝術研究會戲劇團的夥伴到華初,給學生做戲劇講座和小品示範。參與的學生眾多,我是記不了名字的。即使“海燕”的名字很容易記,她也還沒顯露亮麗才華或調皮性格足以讓老師留下印象。
最初印象中的海燕,是她當《新明日報》的記者時開始的。在幾屆華族文化節的籌備會議上,她是回頭率頗高的美女記者。後來,幾屆華族文化節,《別有洞天》、《客人來看爸爸》、《黑青白蛇傳》等幾個戲,使「海燕等人」的見報率攀高了。那時候,我對「海燕等人」做的戲,因年齡層的隔閡,或戲劇觀的差異,產生似熟悉又陌生的複雜感情。熟悉的是初院生的年少輕
狂,以初生牛犢之態勢,在劇場裡放飛夢想和靈思。陌生的是他們做的戲,有一個整體的風格,就是語言參雜,手法新穎到讓觀眾連連驚呼。我當時甚至覺得這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年輕人,把戲劇當作好玩的集體活動,要玩就還要玩得盡興,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種種出格“玩法”。
在「海燕等人」在劇場嶄露頭角的那些年,我已漸漸淡出劇場,專注在相聲創作和演出。對舞臺演出唯有做選擇性參與的當兒,「海燕等人」的戲我總是缺席。毫不諱言,除了年齡差異,戲劇觀念和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刻板的印象裡,以為那種隔閡是不易消除的。
我和「海燕等人」的這種隔閡,在我看了《內衣閣》後,有了一些突破。
依舊是天馬行空的遐想甚至是狂想,把國會議事廳佈置成劇場,引人瞠目複噴飯的“內閣”人物模擬和代號,挑戰嘲笑政治人物的底線,說的卻是對家族到國家傳承的憂患。
《小六會不會考》讓我有機會參與“海燕等人”的前期創作。
一個從小六會考開始的話題,邀請了老師、家長參與討論,挖掘出家長焦慮症的根源。呈現的方式不離“海燕等人”的本色,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個別開生面的會考考場,觀眾成了考生。一個因會考而疏離了親情的故事就從考場開始……
然後是《守機礙情》。欣喜于看到當年《黃城夜韻》中不小心被“啟蒙”的學生們的嫺熟演技,更欣喜於演出後的交流會上學生的熱情回應。這群“黃城”初院生從大學到踏入社會,從青澀少年到成熟青年,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大部分是專業人士,卻還戀棧戲劇,早已不純粹是“好玩”。從創作到演出所凝聚的靈犀閃光,心靈和情感的深刻碰撞,讓這批“死黨”培養出“上了舞臺就不想下來”的深厚感情。戲劇對人生的啟迪,人生和戲劇的交錯,讓他們做了一個又一個看似“兒戲”卻一點也不兒戲的好戲。光是看劇名,就不難想像戲的好玩:《等九九》、《內衣閣》、《小六會不會考》、《守機礙情》。更重要的是,“好玩”的背後,不難窺見他
們對人性、對社會的關懷。
記得初次翻閱海燕當記者時送我的那本《真實故事》,有一種喜憂參半的複雜感覺。喜的是書中用極為細緻且富有戲劇性的筆觸,寫出一個個現實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憂的是文字的破格排版,用忽大忽小的字體、忽濃忽淡的色調,目的是讓讀者閱讀時感受那些刻意強調的文字,然而對閱讀習慣老舊的我,是令人目眩的顛覆。(那時我還沒戴老花眼鏡!)
如今戴著老花複散光的眼鏡再翻《真實故事》,卻有另一番體會。那一頁頁精心設計的排版,大膽的留白和渲染,讓人對文字的感受從字面擴大到內心的撞擊。過去,曾對這類標新立異的表現形式不敢苟同,甚至斥之為“形式主義”。在藝術創作上,內容和形式是不可硬性撕裂的統一體,形式往往是內容的外延。這一點認識,我是從不少學生作者、導演身上得到啟發的。
今天,相信「海燕等人」慶祝成立25年,做了近30個戲之後,和海燕個人在20年前寫作和出版《真實故事》一樣,在獨闢蹊徑的創意空間裡,也有真實生活的脈搏和內斂的思想內涵。
我又想起“啟蒙”。學生敢想敢幹,百無禁忌的作風,如脫韁之野馬的創意,對我這個劇場老兵,其實也起著不少“啟迪”作用。我更應該感謝年輕人(他們快步入中年了)的戲和他們的執著,給我觀念上、生活上的啟迪。
-----------------------------------------------------------------------------------------------------------------------------------
* 韓勞達:本名永元。上世紀70至80年代是南方藝術研究會的主要編創人員。90年代起重心轉移至相聲的推廣和創作。新風相聲學會歷任主席,現任藝術顧問。1990年獲國家頒發文化獎。
序 2 前言
海燕等人翱翔25年 林海燕 / 文
我的記憶力不好,但這個 aunty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會讓我記得很久。不久前,我獨自到大女兒的中學,參加家長會。搭車回家的路上, 一名坐在隔壁的中年婦女,突然驚問:“你……你……你是那個部長、還是議員的太太,是嗎?”我點頭,她更震驚:“你……你搭 bus?!”我又點頭,補充:“我們只有一輛車,平時都是他在用。”沒有告訴她,其實我喜歡搭 bus 搭 MRT,可以做點別的事,如回復簡訊、休息、胡思亂想……
這位長髮染粉紅色、打扮花枝招展的婦女,似乎想起了什麼又問: “你,有寫文章(她有看報紙),也上電視(也看電視),還拍電視劇,還是電影?”
我糾正 —— 不不不,我沒有拍戲,我排戲,排的是……舞臺劇。
她張大眼睛,好奇地問:“什麼是舞臺劇?”
我想想,怎樣的答案最容易讓她理解?——“舞臺劇就是:有真人在現場表演。”她恍然:“像七月歌台?”(其實,我可以想像她登臺表演的樣子。)
我有點為難:“我們通常在室內表演,而且要賣門票的,不是免費的戶外演出。”(不過,一些社區舞臺劇也是免付費,在戶外表演。不多補充, 怕她亂。)
她笑說:“不好意思,我沒看過什麼舞臺劇。”
我安慰她(也安慰自己):“沒關係,很多人也沒看過舞臺劇。”這時, 她拿出了手機:“你不介意 hor…… 我覺得今天很 lucky,能跟你搭同 bus !” 原以為她要和我自拍,不自覺整理有點淩亂的頭髮,想不到她接著說:“我要拍下這輛 bus 的號碼,明天買 4D !”
動作迅速的她,下車前留下這麼一句話:“我要去拜拜,神會保佑你的! 越少人做的事,越值得去做!你要加油!!”還對我比了一個“V 型勝利”的手勢,揮手道別。
我不知道她叫什麼名,也不知道她後來有沒有中4D;只知道,也許因為這樣的偶遇,我們才有衝動、有感動、有互動,一路演下去。
刪回路轉?
就像劇名一樣,書名也經過多輪討論、推翻、反復修改。第一部劇本集是《親密觀戲》,第二部《戲戲相觀》,第三部《觀門見山》,第四部《山回路轉》。一部作品的結束,是下一部的開始。途中,有人建議,不然叫 《刪回路轉》?因為劇本經過反復刪減、修改,翻來覆去,轉來轉去。
這本書收錄了「海燕等人」在2006年至2014年的其中五齣戲:《再見白蛇傳》、《世婚大會》、《十年之癢》、《小六會不會考》和《守機礙情》。劇本多數和劇組一起創作,構思小組確定創作方向與動機之後,一起經歷多輪的腦力激蕩,完成分場大綱和人物刻畫,然後交到演員手中,通過排練完成二度創作。
山水相逢?
執迷做戲的另一個可能性:劇場讓我們相逢、重逢。
也有人建議,不如叫《山水相逢》。
排戲,給我們機會和一個理由,找回舊朋友,一起在劇場裡宣洩憤怒與惆悵。把平時不敢說的話、沒勇氣做的夢、沒精力做的事,一籮一籮搬到臺上。
我們也找來新夥伴,分享歡樂和憧憬,把平時遺漏在路上的笑話、殘留在餐桌上的閒話、撒落在樹下的回憶,一段一段在臺上拼湊。
更難得的是,我們和自己重逢。
那個可能已經走遠,曾經有過夢想的自己。還有那個容易心動,會在白天哭泣,晚上哈哈大笑的自己。劇場讓我們把平時壓抑的衝動,化為行動, 感動觀眾。
山外有山?
每一齣戲,就像一座高山,等候我們攀越。
山頂的風景,無以倫比,讓我們肯定,登山的辛苦與迷茫是值得的。
每一座山的背後,還有另一座山,等候我們窺探。
就這樣,我們喘氣上山,在山上深呼吸後下山,下山休息後又傻傻上山。
山回路轉
轉來轉去,兜了一個圈,還是回到最初的《山回路轉》。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你們能持續這麼多年?
「海燕等人」能飛到今天,我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也許沒有想太多, 問太多,管太多。不開心的,放進戲裡。開心的,放進心裡。
感激這25年來,走進劇場,陪伴我們一起飛翔的你。
2016年8月
目次
目錄
xi 啟蒙、啟迪
賀“海燕等人”25周年 •韓勞達*
xv 前言
海燕等人翱翔25年 •林海燕
xviii 關於海燕
1 幕起
3 再見白蛇傳 Snakes & Lovers
42 給我一部戲的時間 •王曉亞 李宗矜
45 世婚大會 IMF
86 一場婚禮兩個新娘 —— 籌辦《IMF世婚大會》的七項挑戰 •林海燕
92 婚不昏由你 —— 婚姻小測試 •何美慧
99 十年之癢 Game Play
148 Hello,hello,當年流行什麼? —— 40年的成長記憶 •李威穎
157 內衣閣 The Cabinet
162 借藝術說政治 —— 看“海燕等人”演出《內衣閣》 •周文龍
165 《內衣閣》宣示的創意底線 •韓勞達
167 小六會不會考 PSLE
192 焦慮與不安不應是教育主旋律 •沈穎
193 努力爭取和呈交人生成績單 •馮煥好
195 那些年,我們參加會考 •李宗矜
200 選校小指南 •朱立新 李宗矜
203 守機礙情 Like Me.I Like
262 A lot to ‘Like’ Entertaining — and not only because a politician’s in it •Hon Jing Yi
264 話劇就是語言的藝術,舞臺就是時代的現場 •鄒璐
266 社交媒體詞彙知多少 •郭慧盈 朱立新
268 新加坡人—— Pattern 多過 badminton •王真滿
場外
275 用戲劇記錄時代
專訪新加坡“海燕等人”劇團 (The ETCeteras) 創團藝術總監林海燕 •任伊凡
277 精英同學會
新加坡“海燕等人”劇團研究(1991–2014) •廖慧婷
282 以輕喜劇為主的現實主義小劇場作品 •建莉
284 繼續一路玩下去 •鄒璐
288 “海燕等人”歷年舞臺作品 (1991–2014)
290 鳴謝
291 幕落
書摘/試閱
繼續一路玩下去 鄒璐 / 文
《山回路轉》是“海燕等人”的第四本劇作集,收錄了2005至2014年 “海燕等人”最近十年所上演的舞臺劇作品,包括《再見白蛇傳》(2005)、《世婚大會》(2006)、《十年之癢》(2007)、《小六會不會考》(2013)以及《守機礙情》(2014)等,共五部新戲。
“海燕等人”的前三本劇作集分別是《親密觀戲》(1996)、《戲戲相觀》(2005)、《觀門見山》(2008)。細心的讀者不難從書名看到“海燕等人”的語文特色,這一系列的書名,包括即將出版的《山回路轉》,同時也是首尾相接的文字接龍遊戲。儘管出版的年份是跳躍的,但其銜接性卻是一以貫之,不知不覺中串聯起“海燕等人”做戲近30年的人生軌跡。
“海燕等人”的語文特色不僅表現在書名設計上,也貫穿在劇作文本中, 甚至可以說體現了劇團主要班底的創作風格和文化特色,如果認真讀完他們的劇本或觀賞一部他們的劇碼,這種語言及語文的獨特運用感受會更加明顯。
戲劇學是20世紀才興起的一門學科體系,結合了對於劇本、演出、劇場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劇本則被認為是一場舞臺視覺盛宴的起點。現在 “海燕等人”將這個“起點”一個個拾掇起來,打磨、擦亮、修飾、裝幀到一本書中,每一個起點、每一個劇本背後鐫刻著他們的成長歲月,累積成為成長進步的高度,進而也成為繼續“一路辛苦一路玩樂下去”的理由和動力。
翻開《山回路轉》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好玩”的“東東”,與通常人們所熟悉的劇本集有所不同。“海燕等人”放諸更多與劇本相關或看上去不那麼相關的資料和訊息在其中,與其說這是劇本集,不如說是“劇場集”, 或者說是“編導專案”。因為每篇除劇本、演出訊息、編導的話、演出海報之外,還有諸如刊登在中英文報章上的劇評摘要、新聞報導,以及從劇本延伸出的多篇特稿,如《再見白蛇傳》後的《給我一部戲的時間》、《世婚大會》後的《婚不昏由你》,有的甚至不止一篇,如《小六會不會考》後所附《那些年,我們參加會考》、《選校小指南》等,此外還有點綴在文章中的多達十幅的趣味插圖。
對於這些看似龐雜,甚至有些藤蔓“侵略”樹幹之嫌的附錄,其實也是“海燕等人”編劇特色的延展體現,他們的劇本素材內容來源於生活,反應時代,經過這些特稿的整理,更有歷史感、時代感和在地性,雖然不夠有學術的嚴謹深入,人家原本就是抱著“玩樂”的態度,並未有學術的企圖和野心,只是即使是玩樂的遊戲文字,他們卻玩得認真,有模有樣,或許這也是“海燕等人”能夠持續數十年一直“做戲”的原因吧,做得認真而投入。當這些堅持積累到一定規模,在書中形成割捨不掉的分量,就成為新書的編輯特色之一,進而會讓人覺得這些龐雜如藤蔓一般的附錄,也讓這本書更加充實完善,讓劇本更加貼近生活,取材完備,我們也可以樂觀設想這將為後來做“海燕等人”劇本及劇場研究者提供更為詳實充分的研究素材。
另一方面,我們盡可以認為劇本以外的內容是龐雜的,其實這些內容也是必要的,與劇本有著密切關係。通常作為讀者閱讀劇本顯然和一位有經驗的導演閱讀劇本有著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導演是近乎以研究的方式探究劇本的內容、時代背景、主題思想、題材內容、劇情衝突、人物塑造、相互關係,此外,也包括瞭解相關的風土民情、習俗宗教、音樂民謠等等。導演收集並佔有和利用的資料是龐雜、多元、豐富的,但也是有所選擇,有所取捨的,由此看來,劇本加附錄的編輯方式更可能是“編導專案”了。
回到劇本,“海燕等人”的劇本有別于傳統文學劇本創作。80年代後, 傳統劇場概念發生很多改變,劇作者可能是多位故事人,他們通過合作的方式聯合創作,共同完成劇本,重要的還在於現場演出、劇場全空間,作為靈魂人物的導演或編導,他們以劇本為出發點、起點,建構、指揮和掌控整場演出,劇場是超越劇本的,戲劇是超越劇本、現場演出、劇場效果、觀眾反應、後續發生的綜合而宏大擴展的文化現象。因此,劇本作為文本,是起點也是結點,是“點”的面貌與呈現,真正要體驗“海燕等人”的舞臺魅力, 不僅需要閱讀文本,更要走進演出現場,在臺上台下的對應和交融過程中, 完成全面感受和體驗的全過程。
也許是身處的時代,更可能是脫胎于學生劇團的初始身份,“海燕等人”的劇本創作保持鮮明的原創性,他們的劇作來源於生活、圍繞生活、再現生活,人物形象就好像身邊熟悉的某某鄰居、某某同事、某某人,他們不刻意探討深入話題,製造深刻嚴肅主題,在劇情延展、矛盾揭示方面淺嘗即止,保持一種玩樂遊戲的心態,本地知名劇作研究學者柯思仁在其文章中評述到,“他們在劇作中展示一種對於現狀的輕鬆姿態,無論是與個人經歷有關的家庭生活、男女情感,或是更寬廣範圍的文化與社會政策,都可以作為一種當下現象來進行調侃和嘲弄。”
“海燕等人”的每部劇本都有濃厚的本土色彩,劇情內容、談論議題、遣詞用句,甚至時代背景、道具裝置等細節都有明顯的在地性、獨特性。劇本基本延續著輕喜劇的風格展開、推進、完結,從頭到尾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劇情開合、矛盾衝突,而是通過密集的臺詞和語言效果推進劇情,適時帶給人愉悅和笑場效果,因此讀者在閱讀他們的劇本過程中始終是輕鬆愉快的, 不感到沉重,更沒有壓力,讀者及觀眾總是能在觀後觸動到某些思考,並非深刻到令人難以忘懷,但也足以填補過度消費時代的空虛和空洞,這種情形與我們日常生活是不是也是極為相似呢?如劇團的創團宗旨所言,“製造詼諧而引人思考的原創舞臺劇,表達新加坡人的情感、煩惱和願望。”並且他們也堅持認為戲劇的意義不在於說教,而是要反映一些現象,沒有批判,沒有結論,引導觀眾一起思考,有更開放,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思考意識。
同時,他們的劇本也在記錄他們的人生歷程、生命成長,如《再見白蛇傳》的情感糾結;《世婚大會》裡適婚年齡男女對於婚姻愛情的迫切和焦慮;《十年之癢》對白頭偕老的婚姻提出質疑;《小六會不會考》表現了為人父母者對於培養下一代的操心和用心。
當然,作為社會精英組合的他們,關注的焦點不僅在親情、友情、愛情,不僅在婚姻、家庭、孩子,他們的關注也包括社會、時事、政治等,甚至大膽“借藝術說政治”,例如18歲限制級劇作《內衣閣》,表達了年青一代國人對於國家社會可持續發展課題的關注,對國家領導人、政治事務不乏輕鬆幽默的漫畫式調侃。《守機礙情》是一部頗受到好評的佳作,對時下普遍沉浸網路虛擬世界、忽略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現實生活百態有著敏銳的發現、深刻思考和巧妙跳脫現實的精彩舞臺呈現。
讀“海燕等人”的劇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他們獨具魅力的語言優勢,每部劇本雖然以華文作為主要媒介語,其中卻摻雜了英文、馬來文,也包括福建、廣東等不同地域方言。還有不少Singlish,以及網路流行語、縮略語等。當然,也因為這種特殊的摻雜式語言表達方式,“海燕等人”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為很多方言、流行語、縮略語等做備註,這可能是其他劇作文本中很少有的“風景”。
新加坡華文現代戲劇發軔於20世紀20年代前後,有研究認為,80年代是一個重要轉捩點,在此之前,由於國家語文政策、社會環境發生改變,尤其70年代本地一些劇場工作者,因政治顛覆活動等敏感事件牽連,甚至在內部安全法令下被捕入獄,劇場活動驟然陷於沉寂,漸漸凋零消亡。但80年代後社會環境再次發生改變,孕育產生新一批劇場工作者,加之社會開放,各種國際藝術節活躍在本地舞臺,也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帶來新加坡舞臺,本地藝術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
“海燕等人”在劇場蓬勃發展的80年代應運而生,他們最初的組團是在青澀學生時代,林海燕、馬炎慶、朱立新等是華中初級學院中文學會的同學, 也是共同成長不離不棄的基本班底,最初組團只是作為一種校園活動,一種興趣愛好,不曾想竟一路走到今天。在此過程中,他們基本保持了“‘海燕等人’是由一群在媒體、藝術、文化和行銷等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組成”的定位,又善於在不同的演出專案中吸收新的人員和資源。每一場演出是一場痛並快樂的生產和成長,每一本書則是成長歲月裡令人雀躍、歡呼、激勵的里程碑。山回路轉,就讓我們繼續一路玩下去。
2016年9月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