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智慧100
滿額折
智慧100
智慧100
智慧100
智慧100
智慧100
智慧100
智慧100

智慧100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消解煩惱的具體方法


智慧之眼和世俗之眼有何不同?
為何最大的敵人竟是自己?
如何步步成功、念念成功?
人生如戲,為何要假戲真演?
如何得到不死之藥?


聖嚴法師將佛經中的偈語,轉化成簡短易讀的篇章,
融以現代生活中的事例,展現出歷久彌新、寬廣自在的智慧;
名漫畫家朱德庸先生,以其專擅的幽默風格,首次創作深富禪味的插畫,
讓我們透過輕鬆柔性的語句,以及具有思想深度的插圖,直奔經偈中的智慧殿堂。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自序

佛說的法都是智慧的語言,
是從佛的大覺智海中流出;
是從佛的大悲願海中流出。
智慧的語言,清涼自在;
慈悲的語言,溫馨可愛。
為我們從煩惱中解除困擾,
為我們從迷茫中指點出路。
在我們憂愁時給予希望,
在我們徬徨時給予引導,
在我們恐懼時給予鼓勵,
在我們得意忘形時給予當頭棒喝。

這本書的緣起,在《聖嚴說禪》一百則出書後,交待葉翠蘋女士從《法句經》、《華嚴經》、《法華經》等諸經及《大智度論》中,摘出短偈一百則,由我逐則以現代人的角度用口語解說其涵義。完成後發現內容不夠紮實,文章結構也不夠精鍊,所以帶到美國重新寫過。是文學性的,也有一些思想性的味道,讀的時候,不妨多咀嚼咀嚼。

本書的大部分曾在《聯合報》的副刊連載,從一九九六年元月起,直到一九九七年七月止,也在聯合報系海外版的各報副刊同步刊出,深獲國內外讀者們的喜好與佳評。刊出的文章,每則均配有名漫畫家朱德庸先生極富幽默感與思想深度的插繪,為之增色不少。

現在此書將由法鼓文化及聯經同時出版,謹以數語,報告其成書的經過,就算是序吧!

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日聖嚴寫於紐約東初禪寺

目次

自序
 朱序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聞
 三無漏學
 智慧之眼
 面對現實
 現在主義
 求學要訣
 不如無知
 戰勝自己
 用佛智慧
 提起放下
 知識智慧
 如法實踐
 劍及履及
 禪的力量
 禪能離欲
 攝心入定
 事實如此
 無私無我
 不用議論
 智慧無痕
 原來如此
 沒有異端
 不喜不憂
 最高智慧
 永不疲倦

第二篇 真人無垢
 七佛通誡
 知不如行
 有大方向
 步步成功
 真人無垢
 轉苦為樂
 念念成功
 緣起成佛
 差別平等
 超越兩邊
 第一義諦
 種福有福
 平等不二
 脫離魔網
 生活規範
 瞋為毒根
 不留痕跡
 欲海回頭
 懺悔安樂
 精勤無難
 心中佛國
 似有實無
 眾生成佛
 開啟智慧
 安眾和眾
 佛在眼前
 信心基礎
 真知灼見
 菩薩的心
 滿月清涼

第三篇 假戲真演
 小道放蕩
 不愛不憂
 身心言行
 勿出惡言
 語言藝術
 善言淑世
 貪為苦本
 有子有財
 學習觀音
 做人原則
 目不邪視
 蓮華功德
 做人本分
 勇猛向前
 不計功德
 發菩提心
 假戲真演
 善財四德

第四篇 不死之藥
 生命有限
 恭喜發財
 珍重人生
 不死之藥
 制意調心
 大能容小
 解脫自在
 火宅清涼
 不落兩端
 因緣是空
 疏導人心
 欲望得失
 時間無限
 處處如來
 宇宙真理
 生命奧祕
 心的畫家
 即心即佛
 不即不離
 救人救心
 心不在焉
 要走正路
 風遊虛空
 自投火焰
 菩薩的夢
 水中電光
 自我圓融

書摘/試閱

朱序

無論漫畫或插畫,對我而言一直都是抱著「玩」的心態,沒有負擔、沒有包袱,更遑論責任,也從未有任何可能藉著這種「玩」的形式,來企圖改變眾人的想法,即使讓人看完我的漫畫後可能對人生有那麼一絲絲的感觸都非我本意。對我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而這「自然」也就促成了我和師父這一段的合作。

記得當初受邀為聖嚴師父的《智慧一○○》配圖時,腦海中浮現出第一個感覺就是:宗教能讓我「玩」嗎?第二個浮現出的感覺就是:我「玩」得起嗎?想了半天,最後決定用最自然的法則,就是「自然」。自然地畫,若不適合自然會退稿,我每一篇都只看一遍,然後就毫不猶豫很自然地畫出讀後的感覺,結果不單證實了我的「自然」沒有錯,或說沒有出錯,同時證明了師父豁達的心胸及開明的思想。

之後有機會和師父接觸,也深深被師父的幽默風趣所吸引,有時我甚至覺得師父頗是一個漫畫家的料。期間每次和師父見面,師父都鼓勵有加,師父的自然常常讓我覺得自己不太自然。

記得有一次聚會,師父和我聊著《智慧一○○》的插圖,兩人正為有此合作因緣感到高興,在旁聆聽的一個人突然問道:「你們講的是什麼專欄?在哪裡刊登?我怎麼都沒看過?」師父和我對看一眼,霎時覺得自己「破功」,然後兩人狂笑不已。

《智慧一○○》的插圖歷時年餘全部刊登完成,至今我仍深信創作時「自然」的重要,而和師父合作之後,更讓我堅信一位「自然」的支持者是同等的重要。

朱德庸


面對現實

觀諸法生滅,一切本來空;
知世間成敗,從業而有生。
──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此偈是說,以智慧的觀點來觀察一切現象的生生滅滅,就會體悟到一切現象的本性,是無生無滅的,本來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間的一切現象之所以有成敗起落,是因為眾生所造種種業而產生了種種現象。

有一次一位居士要介紹一位女士來見我,說她有名有錢有地位、有公有婆有父母、有兒有女有丈夫,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快樂,所以希望我能指點她幾句話。見了面,我問她,要我告訴她什麼?她說她已不少什麼,只是感到缺少一些自由,也好像一輩子都在為他人而活,所以不覺得有什麼幸福。我告訴她:「你不是沒有自由,也不是沒有幸福,只是少了一點智慧,缺了一些慈悲。也許最近太累了,你需要休息幾天吧!」

我告訴她:智慧與煩惱相對,不快樂是因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環境的存在,這是很累人的。慈悲與怨瞋相對,不幸福是因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卻還嫌你付出太少,這是很煩人的。如果你有智慧,就知道一切世間的事物,起起滅滅、來來去去,都是暫時有而本來空,何必那樣地在乎自己、在乎他人。如果你有慈悲,就不會計較付出的多少,不會在乎他人的反應如何,只是為了愛護環境、照顧他人,而做奉獻。有智慧者能夠放得下,因為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有慈悲者能夠提得起,因為有世間就有業,多造善業,多結善緣,正是菩薩的心懷。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會發現你是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願地奉獻,當然不會累也不覺得煩了,連休息幾天也用不著了。

此偈告訴我們的消息是:因為一切的人、事、物以及人的觀念和想法,都在起起滅滅,所以從空而有,由有歸空,不必為了成敗得失而起煩惱。可是,既然生活於此世間,一定是在成敗得失的現實之中,不論是苦是樂、是成是敗、是得是失,都是由於自作自受;不論你記得不記得,通過三世因果的觀點來看,你必須面對現實,改善未來。


種福有福

世間人心動,愛著福果報,
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滅。
──大智度論卷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如是我聞一時釋論第二

一般愚人只希望得豆得瓜,而不想去種豆種瓜,只想要享福而不願去種福。《大智度論》這個偈子把眾生的愚昧顛倒,很明確地點了出來。

「世間人心動」,為什麼動呢?因為有貪愛幸福的果報,卻不喜好努力去培養幸福的原因。一般人都希望多福報、少災難,所以人心就像猴子,整天處心積慮動腦筋,看看有哪些幸福的機會之門,正在等待著他們進去盡情地享受;也像母雞帶小雞,一天到晚在地上東啄一嘴、西啄一嘴,找找看有哪些美食,正在等待著牠們去享用,牠們終日忙著找可吃的東西,似乎永遠沒吃飽的時候。是不是真有那麼多的機會,是不是真有那麼多東西可吃?當然沒有。明知機會不多,還是不能死心,這樣子雖然給人希望,也使人心變得不能安定。

人與一般動物不同,例如老鼠,不種五穀,可以偷吃五穀;例如野兔,不種菜可以偷菜吃,但牠們不知道那是不道德的行為。人類求生存,必須付出努力生產的代價,如果不事生產而坐享其成,便為社會所不容,亦被識者所不齒。要是大家只受福報而不種福因,福從何來?因此,「人心動」只要動的正確,便是智慧的奉獻,動得不正確,便是投機取巧、走歪路的邪念妄想了。

這四句話的前三句,是告訴我們,人心輕躁浮動,因果顛倒,則是製造苦惱的根源;人心謀定而動,但顧努力耕耘不問收穫多少,乃至只顧種福而未求享福,才是最有福、最享福的人。第四句「求有不求滅」,是說人人希望擁有福報,希望福報增長,誰都不希望福報減損、福報消失。這便是患得患失的心態,也是煩惱痛苦的原因。事實上,世事皆無常,有了福報而擔心沒有保障,無異自尋煩惱。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可靠的,連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都不是永遠可靠的,豈能要求以身外之物來保障自己?

事實告訴我們:種瓜可能得瓜,也不一定得瓜,不種瓜而得到了瓜,一定是借來的、偷來的,或者是搶來的,借的必須還本付息,偷搶的必須遭受犯罪的懲罰,都不是好玩的事。有的必然歸之於沒有,沒有了還可以努力來促成其有,能知如此,必定有福。


善言淑世

出言以善,如叩鐘磬;
身無論議,度世則易。
──法句經卷上.刀杖品

此偈的大意是我們說話要柔軟、慈悲,並且不要論人是非。這應該是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很遺憾地,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相反的情形發生。

「鐘」和「磬」都是打擊樂器,是在廟堂、寺院、佛殿上,用來集合大眾,用來隆重氣氛,用來肅穆儀禮,用來莊嚴會場,用來震懾人心、安定人心。鐘磬之聲雖然宏亮,但有穩定平和的功能,入耳有安心定神的作用,而且可以聲傳數里,能使很多人聽到,發人深省,使人對自己的內心更加清楚平靜。所以,形容賢者的善言善語,如鐘如磬。不論什麼身分,待人應該用欣賞的、勉勵的、讚歎的態度,對方才會感激、會認同;有錯會改善,好的會更好。

相反地,人身攻擊或議論臧否,常引起爭端是非,以致傷害別人、製造敵人。很少人沒有論人長短的毛病,人前說好話,人後做批評。有的出於嫉妒心,有的出於莫名其妙的無聊心態;不一定是誹謗,但就是喜歡談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基本修養。僅僅不論人是非、不做人身攻擊還不夠,應該更進一步用柔軟語、慈悲語、讚美語、勉勵語、安慰語等與人廣結善緣。

最後一句「度世則易」,即是善言淑世,有兩層意思:1.如果以善意出善言,這種人容易被他人接受;2.如果不攻擊人而成就他人,不誹謗人而讚歎他人,不打倒人而幫助他人,這種人能使社會安定、世界祥和。

民主社會,每到選舉期間,常見參選的人彼此之間,各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聲望而把對方說得一文不值,甚至豈有此理。如果選舉遊戲非有不可,為什麼不用卓越的施政方案來爭取選票,而要用人身攻擊的批評謾罵來羞辱政敵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