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佛法專論選》是作者出家后,對于修行佛法的體悟和感受。全書有議論、有禪意故事、演講文稿等,從各個側面反映了弘一大師修行佛法方面的過程,和度化大眾的慈悲胸懷。全書文字洗練,時代感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藝術性和文學性。是弘一大師佛法修學的精華文字。
作者簡介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1942),剃度為僧后,法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的佛教僧侶。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代表。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內容豐富獨特、文字樸實精煉 ★《弘一大師選集》叢書系列之《佛法專論選》是一部凈化心靈、值得慢慢閱讀仔細品味的書
書摘/試閱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于佛法而起之疑問,亦復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后乃能著手學習。 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采取近人之說而敘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分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絕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范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于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絕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于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 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于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于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 有不同耳。 關于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于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后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于弘揚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因專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于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作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范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范圍大、時間久、徹底者,必須于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后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