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滿額折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思考的本質是什麼?如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跟著大師學邏輯思考與反思,真正了解思考的特性,理解思考的過程,並運用科學訓練方法以強化思辨能力。

影響二十世紀前期美國與中國教育思維最大的哲學家杜威,提出近百年仍適用於當代的「思考」五大邏輯步驟:
1. 發現困難情境
2. 找出問題所在
3. 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4. 推論各假設的結果,探明哪種假設可以解決問題
5. 驗證假設
以科學態度養成思考習慣,各種問題迎刃而解!

中國知名學者胡適,教育家蔣夢麟、陶行知、郭秉文、張伯苓,報業家史量才等人都曾是杜威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的學生。胡適終生服膺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觀點的影響。杜威認為教育必須以反省思考為目的。本書就是針對當時美國教育在培養學生思考上存在的問題而撰寫的,杜威在書中運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詳細闡述了我們進行思考時的不同過程。
全書共三大部,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說明什麼是思考、訓練思考的必要性、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心理訓練的方法和目標。
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說明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系統性的推論、判斷、概念和理解、具體和抽象的思考、實證和科學思考。
第三部思考的訓練,說明活動和思考訓練、語言和思考訓練、心智訓練的觀察和資訊、複述課程和思考訓練。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John Dewey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教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涵蓋理則學、認識論、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哲學、美術和宗教,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思維,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思想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美國還曾於1968年發行杜威紀念郵票。
杜威出生於佛蒙特州伯靈頓市,家中經營一家小雜貨店。1875年,杜威進入佛蒙特大學就讀,開始接觸到進化論。大學畢業後,杜威先後在兩所中學任教,這時期他閱讀了大量與哲學有關的書籍,深受美國聖路易黑格爾學派刊物《思辨哲學雜誌》影響。1884年,杜威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哲學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密西根大學,開始關注教育課題。
1919年~1921年,杜威受到胡適、蔣夢麟、郭秉文的邀請,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山東、山西、江蘇、浙江等13個省市巡迴演講。因此他的實用哲學對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胡適曾說:「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
杜威一生學術著作豐富,主要代表作有《民主與教育》、《哲學的改造》、《人類本性及行為》、《經驗與自然》、《確定性的追求》、《藝術即經驗》、《邏輯:探求的理論》、《公眾及其問題》、《人的問題》等等。

譯者簡介
章瑋

蒙特瑞國際學院筆譯碩士,旅居美國。現任本土化專案經理、幼兒中文老師,以及兼職譯者。認為翻譯是用文字說故事,每一篇翻譯都是一個新世界。喜愛旅行、甜點、繪本。

目次

導讀(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活生生生活著的杜威(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前言
第一部:訓練思考的問題
第一章:什麼是思考?
第二章:訓練思考的必要性
第三章:思考訓練的自然資源
第四章:學校環境和思考訓練
第五章:心智訓練的方法和目標:心理學和邏輯上的

第二部:合乎邏輯的考量
第六章: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
第七章:系統的推論:歸納和演繹
第八章:判斷:事實的詮釋
第九章:意義:或,觀念和理解
第十章:具體思維和抽象的思考
第十一章:經驗和科學思考

第三部:思考的訓練
第十二章:活動和思考訓練
第十三章:語言和思考訓練
第十四章:心智訓練的觀察和資訊
第十五章:授課和思考訓練
第十六章:一般性結論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思考? (摘錄)

1 思考一詞的多種意義

我們最常說出口的詞彙就是想法和思考。這些詞彙我們使用得如此頻繁、使用的方式又不盡相同,很難輕易地定義這些詞彙的意義。本章的目標即是找到一個單一且一致的定義。想想通常如何使用這些詞彙有助於定義它。第一,思考一詞雖然使用廣泛,但它並未被濫用。所有想到的事物、也就是「腦中閃過」的事物,都被稱作思考。思考一件事物,代表著以任何方式意識到這件事物。第二,這個詞彙有限制,因為它排除了任何顯而易見的事物;我們只思考(或思及)那些我們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聞到或嘗到的事物。接著,第三,此定義又局限於因某些證據或見證所產生的信念。在第三種情形中,又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或兩種程度。在某些情況下,信念只需些許理由,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就會被接納。其他狀況下,信念的理由或根基得經過謹慎探索、也需要檢視這些理由或根基是否能充分支持信念。這樣的過程被稱為反省思考 (reflective thought);這種思考本身就具有教育價值,而它也構成了本書的主要題材。我們將簡短描述思考的四種意義。

一、在最廣義的意義中,思考代表所謂的「在腦中」或是「心裡閃過」的所有事物。問「你在思考什麼」的人,並不期待你會有什麼好想法。雖說他問的是你在思考什麼,但並不是指那種崇高、前後一致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思考。任何天馬行空的幻想、瑣碎的回憶或是片段的印象都可以滿足他。作作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在我們放鬆的情境下,這些偶然飄過腦中的片段事物,在這樣隨興的定義下,就是想法。就算不願意承認,在我們的一生中,多數的清醒時刻都是在隨興空想和不切實際夢想的伴隨下,在瑣碎無用的思考中度過的。

就這樣的意義來說,笨蛋和傻瓜也會思考。有個故事說,有位男子因為聰明而小有名氣,他希望被選為新英格蘭小鎮的市政委員,他向鄰居這樣說道:「我聽說你們不相信我夠資格當市政委員。我希望你們知道,我多半的時間都在思考著某件事。」反省思考,類似這種隨機掠過心中的事物,因為它是由一連串思考到的事物所組成的;但它不一樣,因為僅僅是隨意地東想西想著「某件事物」,並不足夠。反思不僅包含一連串的想法,還包含了結果,它連貫有序,每一個想法都是下一個想法的前因,而每一個想法也都能依序回溯至先前的想法。連續的反省思考來自於各個想法,而每個想法也互相印證;它們並非同時發生。每一個階段都是從某件事物到另一件事物的一步,技術上來說,這是一個思考期。每個期間都會留下自己的一部分,在下一個思考期中使用。這樣的流動則變成了思路、連鎖思想或思緒。

二、即便思考是用在較廣義的意義中,通常也被局限於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也就是我們無法看到、聞到、聽到或觸摸到的事物。我們問一名說故事的人,他是否目睹某件事發生,他的回答可能是:「沒有,這只是我想到的。」
故事是虛構的,與忠實的觀察紀錄不一樣。此種思考,最重要的是有一連串想像出來的、具連貫性的事件和情節,它們有一致的脈絡連結,介於千變萬化的奔放想像和確立結論的慎思之間。孩子訴說的想像故事,連貫性程度不一:有些毫無關聯,有些條理清晰。情節相連時,會激發反省思考;當然,這通常出現在有邏輯能力的腦中。這樣的想像力時常發生在最縝密的思考類型之前,並為之鋪路。但是,它們的目標並非取得知識、也不是獲取關於事實或是真理的信念,因此即便十分雷同時,它們和反省思考還是不同的。表達出這種思考的人並不期待其他人的認同,而是期待自己完美建構的情節,或是精心安排的高潮受到讚賞。如無意外,他們創造絕佳的故事,而非知識。這樣的思考是感官的全盛期,目標是強化心情或感受,情感的一致性凝聚這些想法。

三、在下一個意義中,思考意味著有某些根據的信念,也就是真或信以為真的知識,而不只是顯而易見事物。它的特徵是因某件事物合理地可能或不可能,而加以接受或否定。這個階段的思考包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信念,不過,兩者的不同,完全是程度上,而非種類上的不同,但在實務上分別考量兩者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信念在其理由尚未經過思索就被接受,有些信念則因為其理由已經過檢驗,所以被接受。

當我們說:「人類曾經認為地球是平的。」或者,「我以為你從屋子旁邊走過了。」我們表達一種信念:某件事物被接受、遵守、同意或是確認。但是這樣的思考可能代表著,未經考量真正的理由便接受了推論。理由可能適當,也可能不是。但是並未思索理由支持信念的價值。

這樣的思考在不自覺中發展,並未想過信念是否正確。我們選擇了這些想法,卻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選擇的。它們從模糊的源頭、經由未注意到的管道而逐漸被接納,並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心智的一部分。這是因為傳統、教導和模仿,它們都仰賴某種形式的權威,或訴諸於我們自身的利益,抑或肇因於某種強烈的熱情。這樣的思考是偏見,也是預判,而非勘測證據所得的合適判斷。

四、產生信念的思考,有一種重要性,就是會帶來反省思考、有意識地質疑信念的本質、條件和面向。認為雲長得像鯨魚和駱駝,是自娛的幻想,只要我們想要結束幻想,隨時都可以結束,這並不會帶來任何特定的信念。但是相信地球是平的,是認為真實的東西有某種特性,且那種特性是它真實的特質。
這樣的結論便代表事物間有所連結,因此,這和我們依心情而定的想像思考不同。相信地球是平的,讓抱持這個信念的人,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其他客體 (objects),比如行星、對蹠點和導航的可能性。他的行為和他對這些客體的觀念是一致的。

根據其他信念和行為而產生的信念,其結果可能太重要,而迫使一個人不得不思索信念的根據或理由,以及它的邏輯意義。這就是反省思考,是思考為人讚頌且堅定有力的意義。

人們曾經以為地球是平的,直到哥倫布認為地球是圓的才改觀。人們抱持先前的那種想法,是因為他們沒有力量或勇氣,去質疑那些為人接受或教導的事物,尤其當信念根據的是,好像顯然合情合理的事實。哥倫布的想法是個合理的結論。它是經過仔細研究事實、檢視和修正證據、推斷各種假設的含義、並將理論結果與其他理論和既知事實相對照。哥倫布並沒有毫不遲疑地接受現存的傳統理論、因為他質疑並探索,於是得出了他的見解。哥倫布質疑一直看來都十分確定的信念、相信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信念,他不斷思考,直到能夠提出證據,證明他所相信的事,也證實他的懷疑。就算他的結論最終是錯的,他的信念也會和原先對立的信念不同,因為這個信念是以不同的方式得出來的。主動積極、鍥而不捨及縝密考量任何信念或任何形式的知識,作為支持信念及其所達致結論的依據,即構成反省思考。前三種思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會引發這類型的思考,但反省思考一旦開始,就是在可靠的基礎上,有意識且自願地建立起信念。

第六章 完整思考行為的分析 (摘錄)

在第一部簡短討論過反省思考的本質後,接著談論了反省思考訓練的必要性。然後,我們談到訓練的資源、困難和目標。這些討論的目的,是在探討訓練學生的心智時,所面臨的普遍問題。現在馬上要開始討論的第二部,主旨是更完整地敘述思考的自然和正常成長,以便在總結第二部的時候,將培育思考所面臨的特別問題併入考量。
在本章中,我們會分析思考的過程,將過程分解為步驟階段,或是基本構成要素,此分析將根據數個極簡單,卻真實的反思經驗案例來論述。

1.「有一天,我在市區的十六街上,注意到了一個鐘。我看到時針和分針指著十二點二十分。這讓我想到,一點的時候,我在一百二十四街有約。我剛剛花了一個小時搭路面電車才抵達市區,我推想如果回程也搭路面電車,那麼大概會遲到二十分鐘。如果搭快捷地鐵,可能會快二十分鐘。但是附近有地鐵站嗎?如果沒有的話,我花在找車站的時間可能會超過二十分鐘。於是我想到了高架纜車,在兩個街區內,我看到了高架纜車的纜線。但是車站在哪裡?如果車站離我所在的位置還有好幾個街區,那我可能省不了時間,反而會花更多時間。我又想到快捷地鐵比高架纜車要快;而且比起在一百二十四街的纜車車站,在一百二十四街的地鐵站離我要去的地方更近,所以搭地鐵會比較快。於是我決定選擇搭地鐵,並在一點時抵達目的地。」

2. 「在我每天搭乘過河的渡輪上,有一根白色的長型杆子,它從上層甲板幾近水平地延伸,杆子上面有一顆鍍金的球。第一眼看到杆子的時候,我覺得它是旗桿,它的顏色、形狀和金球都支持我的想法,並且也讓我相信自己是對的。但是我馬上就碰到了困難。杆子幾乎是水平的,對旗杆來說,這是很不尋常的位置;再者,旗杆上並沒有可以用來固定旗子的滑輪、扣環或是繩索;最後,在其他地方還有兩根垂直的杆子,有時候上面會飄揚著旗子。所以,這根杆子很可能不是用來懸掛旗子的。
「我試著設想這根杆子各種其他可能用途,考慮了下列最適合的可能性:
(a)它可能是裝飾品。但是所有的渡輪,甚至拖船都有這樣的杆子,所以這個假設不成立。
(b)它可能是無線電報終端機。但是如果仔細考慮杆子最合適的用途,這個假設也不太可能為真。再說,更適合裝設終端機的地方,應該是渡輪的最高點,也就是駕駛艙的上面。
(c)杆子的用途可能是指出渡輪行駛的方向。

「為了證明上述的結論,我發現杆子比駕駛艙要低,所以舵手可以輕易地看見它。另外,杆子的頂端比底部高,所以從舵手的位置來看,杆子一定是從船頭延伸至遠處。還有,舵手很靠近船頭,所以他需要某種指引方向的東西。拖船也會需要這種用途的杆子。第三個假設比其他假設更有可能,所以我接受了這個假設。我得到的結論是,設立杆子是為了告知舵手渡輪行駛的方向,以便讓舵手航向正確的方向。」

3. 「用熱肥皂水洗杯子,並將杯子口朝下放在盤子上,泡泡先在杯口出現,之後則跑進杯子裡。為什麼會這樣?泡泡的出現代表著空氣的存在,我注意到空氣一定是從杯子裡來的。我知道盤子上的肥皂水會防止空氣從杯子裡跑出來,用泡泡包住空氣。但是空氣為什麼要跑出杯外?又沒有實體物質強迫空氣出去。空氣一定膨脹了。它因為溫度增加或是壓力減少而膨脹,或兩者都是。從熱肥皂水中拿出杯子後,空氣可能增溫嗎?很顯然地,增溫的不是已經和水混在一起的空氣。假設變熱的空氣是原因,那麼從肥皂水中拿出杯子,並把杯子移到盤子上時,冷空氣肯定進入了杯中。我再多拿了幾個杯子出來,以測試此假設是否為真。我搖了搖其中的幾個杯子,以確保冷空氣進入杯子裡,然後又拿出另外幾個杯子,將杯口朝下並蓋住,以防止冷空氣進入。在前一批的杯子中,每一個杯子外面都出現了泡泡,但在後一批杯子中,則沒有任何一個杯子有泡泡。我的推論是對的。杯外的空氣一定因為杯子的熱度而膨脹了,因此解釋了杯外為什麼出現泡泡。「但是泡泡為什麼之後又到杯子裡去了?因為冷縮。杯子降溫了,杯子裡面的空氣也是。張力消失了,於是泡泡出現在杯子裡。當泡泡仍在杯外時,我將一杯冰塊放在杯子上,泡泡馬上就跑進杯子裡。」

這三個精挑細選的實例,組成了一系列從較基本到較複雜的反思例子。第一個例子,描述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做出的思考,論據和處理這些事物的方式,都沒有超越日常經驗的限度。而在最後一個例子中,如果一個人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科學訓練,那問題或解決方法就不太可能會發生。第二個例子則構成一個自然的轉折;它的題材在日常生活、非專業經驗範圍內;但是問題卻未和個人事務直接相關,而是因為個人活動而間接出現的,因此就需要某種理論和合理的解釋來說明。我們在之後的一章會談到,從相對實務和直接思考中發展出的抽象思考;而在此章,我們只關心在所有思考類型中,都找得到的普遍元素。

經過檢視後,每個例子大致都顯示了五個邏輯上獨特的步驟:一、碰到困難。二、辨識和定義困難。三、聯想到可能的解決方法。四、經由推論而發展聯想的意義。五、更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以接受或駁斥聯想,也就是做出相信或不相信聯想的結論。

第一和第二步驟常常融合為一個步驟。困難可能已經足夠明確,所以心智能立即推測解決困難的可能方法,或者,心智先因為不清楚的定義而不安和震驚,之後才開始明確地嘗試找尋問題。不管這兩個步驟是分開,還是合在一起,都有一個我們在反思根基中強調的因素,那就是困惑或問題。

在上述三個例子中的第一個例子,困難是目前的狀況和欲達成結果之間的衝突、目的和達成目的的方法之間的衝突。想在特定時間赴約,以及到達赴約地點所需的時間,並不一致。思考的目標是讓兩者協調一致。現有的環境並無法改變;時間不會倒退,十六街和一百二十四街之間的距離也不會縮短。問題在於發掘一個可以協調長遠目標和已知方法的居中條件。

在第二個例子中,所面臨的困難是,認為杆子是旗杆,但是,此聯想到以及(暫時)接受的信念,和其他事實並不相符。假設我們用英文字母a、b、c ,代表會令人聯想到旗杆的各種特性,其他和這些相反的特性,則用p、q、r 表示。當然,這些特性本身並沒有任何不一致;但是它們讓心智做出相異且不協調的結論,因此互相衝突,於是產生了問題。這裡的目標是找出某個客體(object,O),讓a、b、c 和p、q、r 都是它適宜的特性,但就和第一個例子一樣,我們是要發掘一個行動程序,可以將現有條件和長遠結果,結合為一個整體。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一樣的:發掘居中的特性(駕駛艙的位置、杆子的位置、需要指標以指出渡輪行駛的方向),這些特性以d、g、l、o 代表,它們將本來互不相容的特性連結在一起。

在第三個例子裡,一名了解自然定律或一致性的觀察者,發現泡泡的反應有些奇怪或不尋常。他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將明顯的異常變成確立定律的實例。在這個例子中的解決方法,也是尋找居中的條件,藉由一般的聯結,將看似不尋常的泡泡活動與應有的運作條件相連。

之前已經提過,前兩個步驟,也就是感受到不一致或困難,還有為了定義困難的特徵而做的觀察,在某些情況中,可能會相疊在一起。但是,在十分新奇或特別困惑的情況中,困難一開始很可能讓人感到震驚,如同情緒的波動、像是隱約感覺到不可預測、古怪、奇異、奇怪或令人不安的事物。在這樣的情況下,深思熟慮的觀察就是必要的,才能夠揭露困境為何,或是讓問題的特徵清楚明瞭。主要而言,這個步驟是否存在,區分了適當的反思(或謹慎批判的推論)和不受管束思考之間的不同。如果在確定困難上的努力不足,建議解決這個困難的方法,肯定多少是隨意的。試想,一位醫生被請來為病人開藥。病人告訴醫生自己的某些症狀;醫生經驗豐富,一眼就看出某種疾病的其他徵兆。但是如果醫生太快接受此特定疾病的想法,並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結論,就會打斷他的科學思考。身為技術純熟的醫生,他很大一部分的技能,就是要避免接受第一個浮現的聯想;甚至要延遲任何十分明確聯想的出現,直到已經徹底探究過讓人苦惱的狀況,也就是問題的本質之後,才做出結論。以醫生作為例子,這樣的行為被稱為「診斷」。但是在每一種新穎和複雜的情況下,都需要相同的檢視,以預防妄下結論。批判性思考的核心要素是懸置判斷 (suspended judgment);而懸置的核心要素,則是在繼續嘗試解決問題前,探索能夠決定問題的本質。這就是將單純的推論,轉變為經過測試的推論、將聯想到的結論轉變為證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