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嶺南篆刻史(簡體書)
滿額折

嶺南篆刻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40 元
定價
:NT$ 840 元
優惠價
877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印章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年多年的歷史。嶺南印章胎息于秦漢璽印,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嶺南篆刻史》是一本關于嶺南地區的印章和印學研究的專門著作,講述嶺南篆刻從秦代起源一直到當代篆刻繁榮時期的發展歷史,其中還論述了官私璽印章及文人篆刻的發展。

作者簡介

梁曉莊。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十多篇論文發表在《西泠印社國際印學研討會論文集》、《國際印學鋒會論文集》等。著有《嶺南篆刻叢談》。

目次

緒 論

上 篇

第一章 秦代的嶺南印章

第一節 中原文字在嶺南的傳播

第二節 秦代的嶺南印章

第二章 西漢南越國璽印

第一節 西漢南越國早期印章

第二節 西漢南越國中期印章

第三節 西漢南越國后期印章

第四節 西漢南越國的璽印制度

第五節 西漢南越國璽印的藝術特征

第三章 漢中期至明代的嶺南印章

第一節 漢中期后的嶺南印章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的嶺南印章

第三節 宋元明時期的嶺南印章

第四章 明代的嶺南篆刻

第一節 明代初中期的嶺南文人自用印

第二節 吳門篆刻被澤嶺南

第三節 張萱及其印學實踐

第四節 明代后期的嶺南印壇

第五節 超越時輩的朱光夜與袁登道

第五章 清代的嶺南篆刻

第一節 清初的嶺南印人

第二節 入粵學者對金石學的提倡

第三節 粵派印風的開創者謝景卿

第四節 粵派印風的崛起

第五節 受金石學影響的印人

第六章 清代后期的嶺南篆刻

第一節 陳澧與東塾印派

第二節 師法浙派的柯有榛等印人

第三節 活躍的可園印人和嶺東印人

第四節 自辟蹊徑的何昆玉、劉慶崧、黃恩銘

第五節 不宗一家而成就卓著的印人

第六節 黃士陵對嶺南印壇的影響

第七章 民國時期的嶺南篆刻

第一節 變化求新的嶺南四大印家:

易孺、李尹桑、鄧爾雅、簡經綸

第二節 政壇上的印人和黟山印風的延續

第三節 融匯金石書畫的印人

第四節 民國年間的嶺南印人

第五節 嶺南派的形成與發展

第八章 當代嶺南篆刻

第一節 以學養印的名家

第二節 師古出新的馮康侯、黃文寬、張大經

第三節 融匯中西的吳子復、丁衍庸

第四節 游于書畫篆刻的藝術家

第五節 當代廣東印人

第六節 活躍于港澳的印人

第九章 嶺南女子篆刻

第一節 清代女子篆刻

第二節 近代女子篆刻

第三節 巾幗一幟談月色

下 篇

第十章 嶺南歷代印譜

第一節 明代的印譜

第二節 清代中期的印譜

第三節 清代后期的印譜

第四節 現代的印譜

第五節 當代的印譜

第十一章 嶺南的印學理論

第一節 明代的印學理論

第二節 清代的印學理論及著作

第三節 陳澧的《摹印述》及其他印學著述

第四節 現當代的印學論著

第五節 西漢南越國璽印文字的研究

第十二章 嶺南的金石文字和篆刻字典

第一節 明清的六書及小學著述

第二節 清代的金石學著作和篆刻字典

第三節 現當代的金石與古文字字書

第十三章 嶺南的印學組織、教育和篆刻活動

第一節 印學組織

第二節 篆刻教育

第三節 篆刻活動的開展

附:廣東印學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中國印章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嶺南印章胎息于秦漢璽印,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魏石經室古璽印影》和《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可算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官印圖錄,里面記載有秦“南海司空”、“蒼梧候丞”印章, 它們應是秦代在嶺南所置地方官印。近代在廣州西村秦墓出土的 “蕃禺”烙印,為當時的番禺工官所造,這是嶺南地區目前所見到的最早印章實物,彌足珍貴。

如果說秦代的嶺南印章發展遠遠遜色于中原,那么,20世紀80年代出土的西漢南越國璽印,則較為全面地體現了二千年前嶺南地區的印章藝術水平。南越國是一個有較強獨立性的割據王國,在官印制作上有它的仿效性和特殊性,其官印制度既參照了秦漢特征而設置,但又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了改制。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九年樂府工造” 銘文,為南越國官印制作的規范用字“摹印篆”,它的出現標志著南越國印章制度的形成。“文帝行璽”是南越國官印的代表作,它以規范標準的南越國“摹印篆”入印,布局規整,筆畫飽滿,有一種莊嚴雄偉的王者之氣。此外,“泰子”金印和“帝印”玉印整體顯得圓潤勻凈,筆畫峻拔勁健。這些印章體現了南越國工匠高超的藝術智慧和工藝制作水平,在中國印章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漢中期以后,嶺南地區流傳的印章為數不多。《封泥考略》等譜錄載有漢武帝平定嶺南時所授 “九真太守章” 、“豫章司馬”、“桂陽太守章”、 “南海守丞”等官印,現代出土的有三國東吳時期的“始興左尉”、晉永嘉年間的“牙門將印章”等官印。這些印章古樸典雅,體現了漢代官印的制作水平。而元明時期的“南雄州路總管府之印”、 “右提督澄海鎮前鋒營關防”、 “親軍虎衛左鎮中協副總兵關防”等印章,對研究嶺南文化和地方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這些印章為九疊文,線條橫平豎直,缺少印章審美的藝術性,其藝術水平和制作工藝遠遠遜色于南越國時期的印章。

宋代以后,印章已作為文人的書畫款印使用,文人開始參與印章的篆稿創作。嶺南地區現存的文人自用印有“許申之印”和“白玉蟾印”,兩印流露出較濃厚的文人審美情趣,顯示了文人印形成和發展的特征。此外,明代初期陳璉的自用印“陳璉印章”、“稽古之學” ,在配篆、章法、用刀上均反映了明初文人印章在藝術創作上的審美范式,體現了文人在印章中所傾注的巧妙構思。羅亨信的“都御史章”、“永樂第一科進士”兩面白文石質印章,以小篆入印,有筆有墨,它所代表的藝術水平和所用的材質,對文人篆刻形成之前的發展史有著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明代流派篆刻是印學史的重要時期。以文徵明、文彭父子為首的印人倡導了篆刻藝術創作以六書為準則,自篆自刻,此時印章藝術才真正進入了“文人篆刻”藝術創作的新時期。

嶺南地區明清以來對外貿易日益繁榮,經濟活躍,詩詞書畫日漸興起,粵人在外地為官,講學游歷,藝術交流頗為頻繁。黎民表、歐大任、歐大章、朱完、張萱、夏宏、鄧云霄等詩人學者,或親炙于文徵明,或與文彭、何震、汪道昆、王世貞等人交往,因此有機會接觸到興盛的江蘇文人篆刻藝術。他們所用的印章或親自篆寫印稿,或自篆自刻,身體力行地進行印學實踐,將興盛的吳門文人篆刻風氣帶回嶺南,使明末的嶺南篆刻呈現出繁榮的局面,與江浙接步呼應。

明末嶺南篆刻與江浙一樣,最大特色都是,這是一個“文人篆刻”的時代。其代表人物張萱不僅是一位博通經史的學者、詩人,而且是嶺南篆刻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張萱認為篆刻是一門飽含學問修養的藝術,倡導刻印要“是當重字學之”,不能“惟問鐫鏤,不問六書”。他的篆刻追求小篆的“清圓勁拔”,所作挺勁秀逸。著有《古文奇字》、《字學之難》、《璽印》等印學文章,并推廣印學,對嶺南篆刻的興起貢獻甚大。稍后的馬元震、黎崇宣、郭安世、邱穎叔、李子木、何伯友、方約斯等文人士夫在篆刻上力追秦漢,近追文何,其中不乏治印的高手。

明末印壇上的名家都是詩人、學者、書畫家,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造詣,在他們的篆刻中往往體現出文人追求表現自我的審美情趣,格調甚高,極富書卷氣。其代表人物朱光夜認為要“多著書,多行山水,多臨帖”,博稽遐覽,這樣治印藝術的創作,才能體現“時出新裁”和“掌中落落顛倒古人”之風,他不愧為一代名手。袁登道所作,刀法沖切并用,線條不露痕跡而變幻多端,完全突破了漢印的藩籬,已得浙派細碎運刀的先機,并發出“所恨古人不見我”之嘆,表現出追求藝術個性的豪邁氣概。蕭遠、鄧逢年、鄧逢京、黃仲亨等刻印,以漢法為宗,兼擅明人沉雄爾雅之印風。

明末清初時期,一批富有民族氣節的詩人伍瑞隆、陳子升、陳恭尹、張穆、今普等或參加了抗清斗爭,或遁入空門,或隱居山林,拒不侍奉新朝,他們以詩書畫印寄托情懷,胸中流露出郁憤之氣,形成一種獨特的印風。如陳子升所作,“刻印追秦漢,時以才子目”,體現出作者超群的才情和金石學養。陳恭尹刀法直入漢人之室,沉雄郁勃。張穆線條猛利,挺拔之氣躍然石上。

明代嶺南印人,既有專業的印人,也有余事作印者。他們承襲秦漢印章精髓,以六書為根基,以詩詞、書畫為學養,作品內涵豐富,為嶺南印壇樹立了典雅淳樸的印風,為清代嶺南篆刻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代印壇是篆刻藝術出新的時代。乾嘉以后,丁敬異軍突起,開創浙派。鄧石如以“印外求印,印從書出”的膽識,拓展了“剛健婀娜”的印風,開創皖派。由于嶺南地區僻處一隅,江浙印風對本地影響稍晚,故乾嘉時期的嶺南篆刻多取法秦漢、元人,不涉皖浙流派。

清代嶺南篆刻最大的特色是“復古開新”。在這一時期里,謝景卿被認為是最杰出的印人,他以詩人的氣質、博通經史和精于金石的才華,倡導以淳正典雅的元朱文印和漢印為尚,使當時印壇為之一振。同時,他大膽汲取金文、殳書、秦詔版、漢碑額、天發神讖碑及漢瓦文字的意趣入印,為嶺南印壇和后世印人開啟了“印外求印”的源頭。由此,“淳正典雅”的粵派篆刻風氣崛起于嶺南,歷久而不衰。繼之而起者有黎簡、尹右等。黎簡以漢印為宗,印風峻儻而疏狂。尹右篆刻意趣天然,直逼漢人,時稱“絕技”。而馮敏昌、張錦芳、謝蘭生、溫汝適、吳榮光等人,繼承謝氏的印學精神,精研金石碑版文字,以學問而篆刻,印風古雅淳樸。

嘉道年間,外地印人陳鴻壽、常云生、余曼庵、徐三庚、符翕等紛紛客粵鬻藝授徒,皖浙篆刻風氣宏開,被澤嶺南。本地印壇出現了地區性的印學群體,如東莞的“可園群體”、潮汕地區的“嶺東群體”等,從而豐富了粵地的篆刻風格。當時最負盛名者當屬柯有榛。柯有榛治印以浙派為宗,用刀創 “每橫皆五單刀法”,與浙派古勁蒼崛的印風大異其趣,有濃厚的書卷氣,令人耳目一新。傳其學者有“柯門四子”之柯兆良、葉期、楊其光、胡曼。他們取秦漢之精髓,變浙派之蹊徑,天趣自然,表現了獨立的個性。其他學浙派者有張嘉謨、張崇光、黃云紀、胡曦、金德樞等人。惜部分人所刻效仿浙派末流凌厲險仄的習氣,變成純技法的形式語言,“頗乖大雅”。

晚清嶺南印學最重要的倡導者、大學者陳澧對當時印壇的流弊提出了批評,并撰寫《摹印述》,闡明篆刻藝術 “宗漢”質樸之美和“古質今妍”的審美觀,力倡宗漢法及元人朱文法的“復古主義”宗旨,正本清源,使“雅正淳古”之風得以在嶺南發揚光大。受其印學觀影響的有徐灝、陳璞、孟鴻光、李文田、朱越生、謝耀、黃紹昌、何昆玉、何瑗玉、梁于渭、江逢辰、李陽等。其中何昆玉所作,將碑刻的渾樸和玉筋的勻凈互相熔冶,濯古開新,是東塾印學的繼承者。陳澧是金石文字學的大家,他所倡導的印學追隨者眾,以至衍生出一個以金石文字學者為主體的印學流派——“東塾印派”,將清后期的嶺南篆刻藝術推至一個高峰。

在“東塾印派”和浙派印風盛行之際,一些印人銳意創新,突破前賢。如劉慶崧運刀凌厲爽勁,燕尾流露,在不經意間傳遞出行氣如虹的筆意,已有變法自遁之意。黃恩銘治印主張“字無定形,刀不復舉”,其印融入磚瓦趣味,結體奇特,創單刀沖刻技法,顯示出鮮明的藝術個性。可見,探索出新已成為嶺南印人努力的目標。

光緒年間,安徽篆刻大師黃士陵南下廣東游藝授徒,對嶺南印學產生了巨大影響,黟山印風迅猛崛起,風靡嶺南,并為嶺南近代印壇造就了大批人才,以至繁衍成一個新的篆刻流派——“黟山派”。



綜上所述,明代嶺南印壇的特征是“文人篆刻”,而清代的篆刻特征是“復古開新”。晚清以后,由于廣東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西方思想也較早傳入該地區,受此影響,“求新求變”的觀念在廣東反應尤為強烈,這種思想亦成為現當代嶺南篆刻的特征。

易孺、李尹桑、鄧爾雅、簡經綸是這種思想的代表。易孺將傳統文人篆刻與現代西方繪畫的某些觀念糅合起來,大膽革新,印風奇崛稚拙,特色鮮明。李尹桑師法三代,氣韻淳雅,別出機杼。鄧爾雅以西方幾何美學融入印章中, 入印文字“充滿革新精神”,追求“畫有筆墨色,印有筆墨刀”,令人耳目一新。簡經綸以甲骨文入印,線條瘦勁高古,為印林創出新面目。在他們的影響下,嶺南印壇形成新的局面,開拓出新的境界,形成并發展成為一個以地域命名的印學流派—— “嶺南派”。自此,廣東印壇以嶄新的面貌,崛起于近現代的中國印壇。

當代嶺南篆刻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容庚、商承祚、秦咢生、馬國權等以金石文字學名世,以學養印,印風古雅靜穆,堪稱一代名家。馮康侯、黃文寬、張大經、羅叔重、盧鼎公、陳語山所作熔冶秦漢、明清諸家,師古出新,稱絕天南。吳子復、丁衍庸涉獵西方繪畫,游于三代,取法漢碑漢磚,融匯中西,濯古開新,躋身于海內印壇。女印人談月色擅圓朱文印,瘦金體入印尤為稱絕,為國內女印家之佼佼者。葉奕治印源出甲骨、金文、漢銘諸體,所作挺勁秀雅,不讓須眉。

此外,1921年的 “廣東省第一次美術展覽會” 展出了廣東印人的篆刻作品。篆刻以獨立的形式與美術作品一起參與官方的展覽,此展實開風氣之先,為中國篆刻展覽的濫觴。新中國成立后,嶺南篆刻創作和研究蓬勃發展。1962年,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創辦了“文史夜學院”,這是廣東篆刻教學進入學院專業課程的開端。翌年,廣東省書法篆刻研究會亦宣布成立,掀起了群眾性的書法篆刻熱潮。改革開放后,廣東省書法家協會舉辦了多期篆刻學習班,培養了眾多的篆刻人才,多次舉辦中外篆刻交流展和篆刻評獎活動,出版篆刻專集,成立篆刻委員會,各地印社紛紛成立,使廣東篆刻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