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隨著國外“藏學熱”的持續升溫,以及有關介紹根敦群培生平及其學術成果的漢文類文章和圖書的增多,不僅僅藏語讀者群,越來越多的漢語讀者也熱衷於了解和關注這位20世紀的西藏奇僧、“魯迅式”的藏族學術大師。藏文版的《根敦群培》的暢銷,吸引了很多不懂藏文的讀者,打電話問有沒有漢文版;四川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來我辦公室訪談有關根敦群培的佛教哲學思想時,提出要將《根敦群培》這部書稿中有關佛教哲學方面的內容翻譯成漢文,希望由我自己來承擔翻譯,或者找其他的人來翻譯。我當即承諾不用翻譯,我用漢文來寫一篇有關解讀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的文章,屆時提供給想了解根敦群培哲學思想的讀者群。這就是我撰寫“理性之光:解析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這部分的緣起。瑣事纏身,一晃近10年,我的這個承諾遲遲未能兌現,但思考根敦群培、參悟根敦群培、用自己的心靈尋找並感應根敦群培的思想,我一直沒有間斷過。
根敦群培的哲學思想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峰,對於我來說很難企及他的高度,只有繼續思考、積澱,才能走近,才能平視,才能與他穿越時空進行對話。然而,憑我現在有限的知識、貧乏的思想和膚淺的人生閱歷,只能遠眺高峰的雄姿與偉岸,很難明晰其思想深處的一抹抹精彩。因此,近10年才憋出了這本冊子,權當兌現當初的那一個無人追究的承諾吧。
根敦群培的哲學思想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峰,對於我來說很難企及他的高度,只有繼續思考、積澱,才能走近,才能平視,才能與他穿越時空進行對話。然而,憑我現在有限的知識、貧乏的思想和膚淺的人生閱歷,只能遠眺高峰的雄姿與偉岸,很難明晰其思想深處的一抹抹精彩。因此,近10年才憋出了這本冊子,權當兌現當初的那一個無人追究的承諾吧。
作者簡介
阿旺澤仁扎西,藏族,1970年6月生於四川松潘縣,1997年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系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中組部第四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第八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出版有《根敦群培》(藏文版)等專著數部。
序
2005年,我把自己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寫的有關根敦群培學術思想方面的文章匯編成冊,取名為《根敦群培》出版,作為一個階段性研究成果,絲毫沒有奢望有多少效應。可能是得益於“根敦群培”4個字本身在讀者中的影響,該書出版後得到藏區廣大讀者的青睞,屢屢重印,至今累計印數達數萬冊,成為少數民族文字學術類讀物中少有的暢銷書,也因此有幸問鼎我國藏學研究類最高獎項“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
這部書稿在“雙效益”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對我來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人員,對根敦群培的研究談不上有多精、多深,得到讀者如此的青睞,的確在意料之外;根敦群培作為20世紀現代藏學鼻祖,對傳統藏族哲學、史學、譯學、性學、詩歌、繪畫藝術等領域作了開創性的貢獻,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藏族青年一代的極大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隨著國外“藏學熱”的持續升溫,以及有關介紹根敦群培生平及其學術成果的漢文類文章和圖書的增多,不僅僅藏語讀者群,越來越多的漢語讀者也熱衷於了解和關注這位20世紀的西藏奇僧、“魯迅式”的藏族學術大師。藏文版的《根敦群培》的暢銷,吸引了很多不懂藏文的讀者,打電話問有沒有漢文版;四川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來我辦公室訪談有關根敦群培的佛教哲學思想時,提出要將《根敦群培》這部書稿中有關佛教哲學方面的內容翻譯成漢文,希望由我自己來承擔翻譯,或者找其他的人來翻譯。我當即承諾不用翻譯,我用漢文來寫一篇有關解讀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的文章,屆時提供給想了解根敦群培哲學思想的讀者群。這就是我撰寫“理性之光:解析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這部分的緣起。瑣事纏身,一晃近10年,我的這個承諾遲遲未能兌現,但思考根敦群培、參悟根敦群培、用自己的心靈尋找並感應根敦群培的思想,我一直沒有間斷過。
根敦群培的哲學思想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峰,對於我來說很難企及他的高度,只有繼續思考、積澱,才能走近,才能平視,才能與他穿越時空進行對話。然而,憑我現在有限的知識、貧乏的思想和膚淺的人生閱歷,只能遠眺高峰的雄姿與偉岸,很難明晰其思想深處的一抹抹精彩。因此,近10年才憋出了這本冊子,權當兌現當初的那一個無人追究的承諾吧。
這本奉獻給讀者的小冊子,上篇是我對根敦群培一生宏觀的感悟,感悟到根敦群培生命的精彩,得益於一生的出走:從家中的木屋出走到不遠的亞瑪扎西齊寺廟,從亞瑪扎西齊到底察寺,從底察到較遠的拉I、楞寺,從拉卜楞寺到更遠的拉薩哲蚌寺,又從拉薩出走到更加遙遠的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等異國他鄉,故此篇取名為“出走的生命:一個藏族哲人的精神之旅”。中篇是我對根敦群培哲學思想,即對其著作《龍樹密意莊嚴論》的解讀。上篇是宏觀的感悟,盡量避免佛學專用詞匯的束縛,輕松描述,適合一般讀者休閑式的閱讀;中篇是針對性的解讀,保留了佛學、哲學名詞術語及較晦澀的表達方式,適合有一定佛學基礎的讀者細讀。下篇匯集了9篇介紹性的文章,均系早期中觀論師的身世及論著的介紹,作為延伸閱讀,想必對讀者進一步了解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有所幫助。
這部書稿在“雙效益”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對我來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人員,對根敦群培的研究談不上有多精、多深,得到讀者如此的青睞,的確在意料之外;根敦群培作為20世紀現代藏學鼻祖,對傳統藏族哲學、史學、譯學、性學、詩歌、繪畫藝術等領域作了開創性的貢獻,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藏族青年一代的極大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隨著國外“藏學熱”的持續升溫,以及有關介紹根敦群培生平及其學術成果的漢文類文章和圖書的增多,不僅僅藏語讀者群,越來越多的漢語讀者也熱衷於了解和關注這位20世紀的西藏奇僧、“魯迅式”的藏族學術大師。藏文版的《根敦群培》的暢銷,吸引了很多不懂藏文的讀者,打電話問有沒有漢文版;四川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來我辦公室訪談有關根敦群培的佛教哲學思想時,提出要將《根敦群培》這部書稿中有關佛教哲學方面的內容翻譯成漢文,希望由我自己來承擔翻譯,或者找其他的人來翻譯。我當即承諾不用翻譯,我用漢文來寫一篇有關解讀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的文章,屆時提供給想了解根敦群培哲學思想的讀者群。這就是我撰寫“理性之光:解析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這部分的緣起。瑣事纏身,一晃近10年,我的這個承諾遲遲未能兌現,但思考根敦群培、參悟根敦群培、用自己的心靈尋找並感應根敦群培的思想,我一直沒有間斷過。
根敦群培的哲學思想是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峰,對於我來說很難企及他的高度,只有繼續思考、積澱,才能走近,才能平視,才能與他穿越時空進行對話。然而,憑我現在有限的知識、貧乏的思想和膚淺的人生閱歷,只能遠眺高峰的雄姿與偉岸,很難明晰其思想深處的一抹抹精彩。因此,近10年才憋出了這本冊子,權當兌現當初的那一個無人追究的承諾吧。
這本奉獻給讀者的小冊子,上篇是我對根敦群培一生宏觀的感悟,感悟到根敦群培生命的精彩,得益於一生的出走:從家中的木屋出走到不遠的亞瑪扎西齊寺廟,從亞瑪扎西齊到底察寺,從底察到較遠的拉I、楞寺,從拉卜楞寺到更遠的拉薩哲蚌寺,又從拉薩出走到更加遙遠的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等異國他鄉,故此篇取名為“出走的生命:一個藏族哲人的精神之旅”。中篇是我對根敦群培哲學思想,即對其著作《龍樹密意莊嚴論》的解讀。上篇是宏觀的感悟,盡量避免佛學專用詞匯的束縛,輕松描述,適合一般讀者休閑式的閱讀;中篇是針對性的解讀,保留了佛學、哲學名詞術語及較晦澀的表達方式,適合有一定佛學基礎的讀者細讀。下篇匯集了9篇介紹性的文章,均系早期中觀論師的身世及論著的介紹,作為延伸閱讀,想必對讀者進一步了解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有所幫助。
目次
前言
上篇 出走的生命:一個藏族哲人的精神之旅
第一章 出走:源自天才與叛逆的個性
第二章 出走:著述之路的輝煌
一、信仰之旅的理性述說/II
二、穿越欲望之迷亂
三、續上八百年前的緣
四、“藏人不知道自己的歷史”
五、智遊金色的疆域
六、“真理之子,總陷於嫉妒的密林”
七、攀越藝術巔峰的探路人
八、擁抱科學精神的第一僧人
九、“利美”思想的踐行者
第三章 出走:先驅者的命運
一、夢醒者的痛苦
二、孤獨的精神守望者
三、回望的力量
第四章 出走:生命的歷程
一、母腹中的朝聖
二、從家到底察寺
三、從底察到拉卜楞
四、從拉卜楞到拉薩
五、從拉薩到印度
六、從印度回到拉薩
參考書目
中篇 理性之光:解析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
第一章 簡述中觀哲學之源流
第二章 “瘋子學說”的來由
第三章 《龍樹密意莊嚴論》的隱秘結構
一、對“二諦”的認識
二、對應成派是否能安立“名言正量”的認識
三、對應成派能否有“承許”的認識
四、對“非有非無”的認識
五、對“二諦雙融”的認識
六、對空性是“無遮”還是“非遮”的認識
下篇 東方智能:回溯中觀論師的榮光
參考書目
上篇 出走的生命:一個藏族哲人的精神之旅
第一章 出走:源自天才與叛逆的個性
第二章 出走:著述之路的輝煌
一、信仰之旅的理性述說/II
二、穿越欲望之迷亂
三、續上八百年前的緣
四、“藏人不知道自己的歷史”
五、智遊金色的疆域
六、“真理之子,總陷於嫉妒的密林”
七、攀越藝術巔峰的探路人
八、擁抱科學精神的第一僧人
九、“利美”思想的踐行者
第三章 出走:先驅者的命運
一、夢醒者的痛苦
二、孤獨的精神守望者
三、回望的力量
第四章 出走:生命的歷程
一、母腹中的朝聖
二、從家到底察寺
三、從底察到拉卜楞
四、從拉卜楞到拉薩
五、從拉薩到印度
六、從印度回到拉薩
參考書目
中篇 理性之光:解析根敦群培的中觀哲學思想
第一章 簡述中觀哲學之源流
第二章 “瘋子學說”的來由
第三章 《龍樹密意莊嚴論》的隱秘結構
一、對“二諦”的認識
二、對應成派是否能安立“名言正量”的認識
三、對應成派能否有“承許”的認識
四、對“非有非無”的認識
五、對“二諦雙融”的認識
六、對空性是“無遮”還是“非遮”的認識
下篇 東方智能:回溯中觀論師的榮光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根敦群培雖然有著養尊處優的活佛名號,但他始終以一個普通僧人的身份先後在亞瑪扎西齊寺、底察寺、拉卜楞寺、哲蚌寺艱苦地學習和深造,在32歲應羅喉羅之邀前往印度時已經成為一名通曉藏族“五明”學科的著名學者。他的學識足以在藏地以飽學傳統經典而享受諸僧頂禮膜拜的境地,按常人講真可謂功成名就了。然而,這些名與利對有著“立足雪域,面向世界”志向的根敦群培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
著名的學者羅喉羅在初次見到根敦群培時是這樣描述他的:“我對這位如此虛弱瘦小的人物而又是如此偉大的學者、畫家和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已學習和研究了《量論》,……在我研究古代的梵文手稿、經卷和繪畫方面,都希望得到一位學識淵博的人的大力協助。這就是他引起我的注意的原因。他也希望到印度,認為那裡有很多地方值得朝拜,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從這時起我們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我們的格西達瑪瓦丹(根敦群培名字的梵文叫法)不僅研究哲學,而且還熟練地用藏文寫詩。在學習和掌握了傳統的繪畫技巧之後,他又很快學會了新的繪畫風格,他在拉薩的生活是以藝術家的身份出現的,因而過得非常舒適。可是格西達瑪瓦丹從不接受這種輕而易舉得來的生活。”
與羅喉羅的第一次為期兩個月的西藏考察,雖說是協助羅喉羅工作,但對7年間未曾離開拉薩的根敦群培來說如願獲得了鵬飛蒼穹、魚遊大海的舒暢。有著繪畫藝術功底的根敦群培一方面親眼目睹了彭波、熱振、江孜、日喀則等地的諸多寺院的唐卡、雕塑、壁畫、梵藏典籍,以及碑銘等文物,給自己的傳統繪畫研究找到了豐厚的實物素材,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傳統學者,根敦群培在羅喉羅的言傳身教下接受了田野調查法等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思維,同時為自己贏得了繼續提高英語、梵文水平的絕佳機遇。
一、信仰之旅的理性述說
1934年11月根敦群培與羅喉羅一行越過尼藏邊境,到達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在他們的同伴尼泊爾人特拉納德·曼家住了6個月,隨後由尼泊爾前往印度,在噶倫堡下榻。根敦群培講:“當我還在青年時代,就曾多次盼望獲得赴印度的機會”,羅喉羅也在自己的遊記中寫道:“我們終於到達印度。出生於遙遠的黃河谷地的這位格西,渴望親眼看一看佛祖的誕生地,多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我帶著他巡遊了印度的佛教聖地。……我們所到之處。他都用詩來贊頌釋迦牟尼的生平,並且還繪制了各大聖地的草圖。”在異國他鄉根敦群培遊歷數載,一方面繼續學習梵文英文,另一方面在羅喉羅等學者的影響下,用智能的眼光丈量外部世界的同時,用敏銳的視角開始審視藏族自身的傳統文化。1935年8月18日在藏文報紙《明鏡》上公開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旅居印度的反思》。這一期間,博學多才的根敦群培還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實地考證的方法著手撰寫了《印度諸聖地朝聖指南》。
……
著名的學者羅喉羅在初次見到根敦群培時是這樣描述他的:“我對這位如此虛弱瘦小的人物而又是如此偉大的學者、畫家和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已學習和研究了《量論》,……在我研究古代的梵文手稿、經卷和繪畫方面,都希望得到一位學識淵博的人的大力協助。這就是他引起我的注意的原因。他也希望到印度,認為那裡有很多地方值得朝拜,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從這時起我們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我們的格西達瑪瓦丹(根敦群培名字的梵文叫法)不僅研究哲學,而且還熟練地用藏文寫詩。在學習和掌握了傳統的繪畫技巧之後,他又很快學會了新的繪畫風格,他在拉薩的生活是以藝術家的身份出現的,因而過得非常舒適。可是格西達瑪瓦丹從不接受這種輕而易舉得來的生活。”
與羅喉羅的第一次為期兩個月的西藏考察,雖說是協助羅喉羅工作,但對7年間未曾離開拉薩的根敦群培來說如願獲得了鵬飛蒼穹、魚遊大海的舒暢。有著繪畫藝術功底的根敦群培一方面親眼目睹了彭波、熱振、江孜、日喀則等地的諸多寺院的唐卡、雕塑、壁畫、梵藏典籍,以及碑銘等文物,給自己的傳統繪畫研究找到了豐厚的實物素材,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傳統學者,根敦群培在羅喉羅的言傳身教下接受了田野調查法等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思維,同時為自己贏得了繼續提高英語、梵文水平的絕佳機遇。
一、信仰之旅的理性述說
1934年11月根敦群培與羅喉羅一行越過尼藏邊境,到達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在他們的同伴尼泊爾人特拉納德·曼家住了6個月,隨後由尼泊爾前往印度,在噶倫堡下榻。根敦群培講:“當我還在青年時代,就曾多次盼望獲得赴印度的機會”,羅喉羅也在自己的遊記中寫道:“我們終於到達印度。出生於遙遠的黃河谷地的這位格西,渴望親眼看一看佛祖的誕生地,多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我帶著他巡遊了印度的佛教聖地。……我們所到之處。他都用詩來贊頌釋迦牟尼的生平,並且還繪制了各大聖地的草圖。”在異國他鄉根敦群培遊歷數載,一方面繼續學習梵文英文,另一方面在羅喉羅等學者的影響下,用智能的眼光丈量外部世界的同時,用敏銳的視角開始審視藏族自身的傳統文化。1935年8月18日在藏文報紙《明鏡》上公開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旅居印度的反思》。這一期間,博學多才的根敦群培還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實地考證的方法著手撰寫了《印度諸聖地朝聖指南》。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