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餘燼: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干預(全二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甲骨文叢書
ISBN13:9787520103121
替代書名: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羅格瓦爾
譯者:詹涓
出版日:2017/10/30
裝訂/頁數:精裝/997頁
規格:20.8cm*14.6cm (高/寬)
本數:2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哈佛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勞倫斯•D.貝爾弗教授(the Laurence D.Belfer Professor),同時在肯尼迪政府學院和歷史系任職。他有9部作品,本書獲普利策圖書獎。弗雷德里克的隨筆和評論文章經常被刊登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以及《政治家》《每日野獸》《外交事務》上。他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曾是美國對外關係歷史學家協會主席,以及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以及美國歷史學家協會成員。弗雷德里克現住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坎布里奇。
譯者簡介
詹涓
武漢大學傳播學碩士畢業後任職多家媒體,負責編譯及審校工作。業餘主要從事二戰和戰後歷史著作翻譯。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獲譽
對於法國殖民秩序搖搖欲墜、一連串美國領導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戰爭的道路,這本歷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獎評語
這本有關當代史的偉大著作融合了強有力的敘事推力、深厚的學術權威和淡定的闡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獎評語
在《戰爭的餘燼》中,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講述了越南在20世紀的悲劇,從1919年巴黎和會遭到漠視,到1945年被法國重新佔領,再到20世紀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為冷戰祭壇上的犧牲品。這則史詩般的傳奇論及的是錯失的機會、自我中心與無謂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惡在人類歷史事件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戰爭的餘燼》深入詳盡、筆法老辣,充滿戲劇張力,是個強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圍2013年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決選名單,評審團評語
出類拔萃……極具洞察力……《戰爭的餘燼》是令人驚歎的跨國研究結晶,寫作清晰而又全面。全書提供了有說服力的分析視角……一部傑作。
——《華盛頓郵報》,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的精彩著作《選擇戰爭》(Choosing War,1999)記錄了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對越戰爭如何逐步升級。而《戰爭的餘燼》是一本更加令人欽佩的作品,它講述的是法國在越南的衝突以及美越戰爭的開始……這是對該時期刻畫得最翔實的歷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繪了這場可怕而又徒勞的法國戰爭,美國人從中並未吸取多少教訓,而是一點點滑向在越南的戰爭深淵。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之選),艾倫·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對(越南)1940~1960年這個關鍵的形成階段的蓋棺論定之作……清晰而生動……隨著美國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戰爭問題上極受推崇的學者兼記者伯納德·福爾寫道,美國人“做著跟法國人不同的夢,走的卻是同樣的道路”。弗裡德裡克·羅格瓦爾有力地解釋了這句話的來由。
——《舊金山紀事報》,加里·R.赫斯(Gary R.Hess)
關於法越戰爭、美國捲入以及美國主導的這場戰爭的起源,《戰爭的餘燼》是目前最翔實的專著……本書令人信服地講述了兩場越南戰爭中極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書都更為全面。由於其他很多同主題書籍(其中有些成書於50多年前)已經十分出色,這本書堪稱成就斐然。
——《紐約書評》,梅兆贊(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勝的皇皇巨著……羅格瓦爾的寫作帶著雄心勃勃的視野和挖掘適當細節的直覺……如果說羅格瓦爾早期的作品是在一眾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話,《戰爭的餘燼》一書就堪稱一覽眾山小……如果當年能強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們閱讀此書,將會發生什麼?
——《國家利益雜誌》
全面、清晰地回顧40年的歷史,美國在東南亞的冒險最終不可避免……羅格瓦爾的語句洗練、邏輯緊湊、口吻嚴厲、視野深遠,同時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雜誌》
我們是那麼輕易地忘記了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事件不斷累積,每天有新的戰役打響,隨時需要做出新的決定——很快,一切都開始加速發展。康奈爾大學歷史學家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從邊緣後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數越戰研究將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戰,為美國如何設想自身加入越戰提供了一幅新穎的畫卷……《戰爭的餘燼》為大量越戰論著中只用幾句或幾段匆匆帶過的論述骨架增添了豐富的血肉……非常驚人。
——《越戰老兵雜誌》
筆法精妙,對我們在越南的悲慘經歷做出了全新詮釋,有理有據。
——《書單》
羅格瓦爾巧妙地呈現了這場戰爭的根源,那就是美國對法國的殖民經歷做出了自己的回應。
——《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
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搜集了大量美國、法國和越南的文獻資料,精彩地講述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戰爭,以及在此期間美國的議員們何以放任這個國家一點點地深陷泥潭。
——《閃亮的謊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尼爾·希恩(Neil Sheehan)
序
在當代史中,甚少有題材受到研究、分析和探討的程度超過了越南戰爭。這場漫長而血腥的戰爭導致300多萬越南人喪生,摧毀了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區,並成為大量圖書、文章、電視紀錄片和好萊塢電影,以及學術研討會和大學課程的靈感源泉。考慮到這場戰爭巨大的人力和物資代價,以及它給美國政治和文化所帶來的深遠而持久的迴響,有理由相信這個題材的作品所形成的湍流不會在短時間內減緩。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至今沒有一部作品完整且全面地介紹這個故事如何開始;沒有一本書帶我們從一戰尾聲——此時歐洲殖民帝國的未來貌似仍然確定無比——一直跨越二戰,然後到法國-越盟戰爭和它戲劇化的高潮,再到美國災難性地決定建立並捍衛南越。本書是對這部分歷史的一次嘗試。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西方國家在印度支那失勢,另一個國家隨後到來;在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革命軍在1954年令人震驚地奪取勝利,以及這樣的勝利最終未能成功為越南帶來持久的和平。換句話說,這個故事講的是戴爾·比伊斯和賈斯特·奧夫南為什麼在這個眾多同胞完全不知道的遙遠之地駐紮下來,並最終與命運之神不期而遇。
然而,越南戰爭的早期階段之所以值得我們去注意,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美國在越南慘敗的序曲。法國-印度支那戰爭橫跨20世紀中葉,是20世紀驅動國際事務的各股政治力量的交叉點。因此,印度支那在1945年到1954年間的經歷,與二戰以及冷戰的爆發和升級所帶來的充滿變革的影響,尤其與美國一躍成為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支配力量密不可分。同樣,這場鬥爭還是歐洲殖民主義與其遭遇的反殖民民族主義者的故事的一部分內容——而後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歐洲和美國思潮與許諾的鼓舞。從這方面來看,法國-越盟戰爭既是東西方之間的衝突,同時又是南北方之間的國際主義之戰。如果說,在1945年之後,全球多數地區也都上演了類似的進程,那麼我們理應對越南進行特別的研究,因為在這裏,人們能首先觀察到這股摧枯拉朽的動力。而且一個個血腥的十年過去了,這股動力仍然在越南存在著。
我寫作本書的目標是幫助新一代的讀者重新體驗這非凡的故事:這是一個20世紀的傳奇,濃墨重彩地書寫著人們在面臨重重高壓時所做出的生死抉擇,它動員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充滿了一系列洋溢著英雄色彩的人物,從胡志明、夏爾·戴高樂,到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周恩來,從保大(Bao Dai)皇帝、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到愛德華·蘭斯代爾(Edward Lansdale)、吳庭豔,此外還有六位美國總統。從始至終,本書的核心是戰爭的政治和外交維度,但我也用了大量篇幅介紹軍事行動,因為我相信這些軍事行動對事件結果至關重要。老撾和柬埔寨在不同階段登場,但我一直將重點放在講述越南的事態演變上,因為相比這些印度支那鄰邦,越南人口更為稠密,在政治上也更為重要。
回過頭來看,考慮到更深遠的歷史背景,這個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演進皆為必然,如同一條大河不可避免地奔流向前。一度俯首聽命的法國曾在1940年的短短六周內遭到納粹德國的蹂躪,接下來又溫順地將印度支那拱手讓給一路向前推進的日本,進一步遭到羞辱,卻在1945年後想要重建殖民主義統治,而此時歐洲帝國主義體系的大廈已經搖搖欲傾,它還怎麼可能如願成功?再加上越盟嚴格的紀律、韌性和實戰技巧,以及非共產主義的越南民族主義者相比之下的弱勢——無論是在1954年之前還是之後皆是如此——除了那個切實發生的後果外,人們似乎也想像不出來還有其他可能。
可是,法國-印度支那戰爭的故事和它的餘波其實是個偶然事件,其中不斷出現不同的政治選擇。這些選擇既有重大的也有次要的,有深思熟慮的也有懵懂所為的,有反復思量的也有中途變卦的,人們在巴黎和西貢,在華盛頓和北京,在越盟位於北圻叢林間的總部做出這林林總總的抉擇。它在提醒我們:對於過去的決策者來說,未來無非是一系列可能。假如印度支那註定將擺脫殖民主義,那麼這個過程或許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實現,這在歐洲國家位於南亞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殖民地都已有例證。更重要的是,現在人們恐怕已經很難再記起了,但事實上在戰爭初期,局面對越盟更為不利。他們在軍事和外交方面更為薄弱、易受攻擊。對這一事實胡志明認識得非常清楚,作為一個政治上的務實主義者,他曾努力想要避免與法國開戰,同時也希望能在這項事業上得到美國正式的支持。可是,他在這兩件事上都沒能成功。此外,胡志明也沒有爭取到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任何實質上的支援。當時史達林一心撲在歐洲事務上,何況在他看來,這位越南的領導人太有主見了,根本信不過。甚至連迫切想在市鎮選舉中表現出愛國情懷與溫和立場的法國共產黨,也屢次對胡志明提出的援助請求表示拒絕。事實上,法共對於當局奪回印度支那的這場冒險事業持默許態度。因此,越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孤軍作戰,基本被孤立在非亞洲的國際輿論中。法國在武器方面擁有巨大優勢,可以拿下並守住任何真正想要的地區。就算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援軍開始漸漸加入越盟後,前景仍然不確定,因為法國自身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召喚一個更加強有力的靠山,那就是美國。越南方面的情報顯示,在這場戰爭期間,由武元甲(Vo Nguyen Giap)將軍所領導的越盟隊伍承受了難以想像的困苦:糧食嚴重短缺,後勤保障面臨問題,而且在1950年之後,他們又碰到了一種美國產的新式工業武器——凝固汽油彈所帶來的令人膽寒的影響。在1954年5月奠邊府戰役告捷後,武元甲的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士氣低沉,亟待休整。政治上亦然。饒是胡志明擁有深遠廣泛的民眾支持和明星般的魅力,他的權威仍然在國內面臨挑戰。從1947年開始,法國人不僅想要團結一致反越盟(越南民族主義者當時對此仍持中立態度),還讓在某種程度上表示支持胡志明的反共產主義人士跟他分道揚鑣。胡志明本人看到了這個危險:萬一巴黎向越南內部與之對立的政體妥協,同意其漸漸獲得真正的行政權、立法權,並承諾最終使越南實現獨立自主,這該如何是好?這將是一場災難。其後,到1954年年中越南分裂後,他又面對另外一重憂慮:萬一南越政府(而且其領導人吳庭豔高舞著的民族主義勳章幾乎跟他的一樣閃亮)得以鞏固政權, 導致他那個由越盟統治統一的越南的夢想永遠落空,這又如何是好?這些都有著切切實實的可能,而且也都曾在越盟內部召集的委員會和消息靈通的外部分析人士那裏被反復探討和爭論過。
目次
序幕一個在巴黎的越南人
第一部分解放,1940~1945年
第一章“帝國與我們同在!”
第二章反帝國主義
第三章交叉路口
第四章“人生而平等”
第二部分殖民戰爭,1946~1949年
第五章修士勇者
第六章火花
第七章沒有前線的戰爭
第八章“如果我接受了這些條款,那麼我就是個懦夫”
第三部分當東方遇到西方,1949~ 1953年
第九章“冷戰中心”
第十章4號公路的槍砲聲
第十一章讓•德•拉特爾陛下
第十二章文靜的英國人
第十三章轉折點未現轉機
第十四章艾森豪威爾主政
第十五章納瓦爾的美國方案
第四部分坩堝,1953~1954年
第十六章眾神競技場
第十七章“我們有種感覺,他們將在今晚發動總攻”
第十八章“越南是世界的一部分”
第十九章美國人涉足
第二十章杜勒斯VS艾登
第二十一章眼淚谷
第五部分某種形式的和平,1954年
第二十二章擁有像這樣的朋友
第二十三章“我們必須盡快行動”
第二十四章“我親眼見證宿命被意志折服”
第六部分緊握火炬,1954~1959年
第二十五章除了在這裡取勝,我們別無他選
第二十六章帶來奇蹟的男人
第二十七章分崩離析
尾聲不同的夢想,同樣的腳步
鳴謝
參考文獻
索引
書摘/試閱
然而,越南戰爭的早期階段之所以值得我們去注意,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美國在越南慘敗的序曲。法國-印度支那戰爭橫跨20世紀中葉,是20世紀驅動國際事務的各股政治力量的交叉點。因此,印度支那在1945年到1954年間的經歷,與二戰以及冷戰的爆發和升級所帶來的充滿變革的影響,尤其與美國一躍成為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支配力量密不可分。同樣,這場鬥爭還是歐洲殖民主義與其遭遇的反殖民民族主義者的故事的一部分內容——而後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歐洲和美國思潮與許諾的鼓舞。從這方面來看,法國-越盟戰爭既是東西方之間的衝突,同時又是南北方之間的國際主義之戰。如果說,在1945年之後,全球多數地區也都上演了類似的進程,那麼我們理應對越南進行特別的研究,因為在這裡,人們能首先觀察到這股摧枯拉朽的動力。而且一個個血腥的十年過去了,這股動力仍然在越南存在著。
我寫作本書的目標是幫助新一代的讀者重新體驗這非凡的故事:這是一個20世紀的傳奇,濃墨重彩地書寫著人們在面臨重重高壓時所做出的生死抉擇,它動員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充滿了一系列洋溢著英雄色彩的人物,從胡志明、夏爾•戴高樂,到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周恩來,從保大(Bao Dai)皇帝、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到愛德華•蘭斯代爾(Edward Lansdale)、吳庭豔,此外還有六位美國總統。從始至終,本書的核心是戰爭的政治和外交維度,但我也用了大量篇幅介紹軍事行動,因為我相信這些軍事行動對事件結果至關重要。老撾和柬埔寨在不同階段登場,但我一直將重點放在講述越南的事態演變上,因為相比這些印度支那鄰邦,越南人口更為稠密,在政治上也更為重要。
回過頭來看,考慮到更深遠的歷史背景,這個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演進皆為必然,如同一條大河不可避免地奔流向前。一度俯首聽命的法國曾在1940年的短短六周內遭到納粹德國的蹂躪,接下來又溫順地將印度支那拱手讓給一路向前推進的日本,進一步遭到羞辱,卻在1945年後想要重建殖民主義統治,而此時歐洲帝國主義體系的大廈已經搖搖欲傾,它還怎麼可能如願成功?再加上越盟嚴格的紀律、韌性和實戰技巧,以及非共產主義的越南民族主義者相比之下的弱勢——無論是在1954年之前還是之後皆是如此——除了那個切實發生的後果外,人們似乎也想像不出來還有其他可能。
可是,法國-印度支那戰爭的故事和它的餘波其實是個偶然事件,其中不斷出現不同的政治選擇。這些選擇既有重大的也有次要的,有深思熟慮的也有懵懂所為的,有反復思量的也有中途變卦的,人們在巴黎和西貢,在華盛頓和北京,在越盟位於北圻叢林間的總部做出這林林總總的抉擇。它在提醒我們:對於過去的決策者來說,未來無非是一系列可能。假如印度支那註定將擺脫殖民主義,那麼這個過程或許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實現,這在歐洲國家位於南亞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殖民地都已有例證。更重要的是,現在人們恐怕已經很難再記起了,但事實上在戰爭初期,局面對越盟更為不利。他們在軍事和外交方面更為薄弱、易受攻擊。對這一事實胡志明認識得非常清楚,作為一個政治上的務實主義者,他曾努力想要避免與法國開戰,同時也希望能在這項事業上得到美國正式的支持。可是,他在這兩件事上都沒能成功。此外,胡志明也沒有爭取到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任何實質上的支援。當時斯大林一心撲在歐洲事務上,何況在他看來,這位越南的領導人太有主見了,根本信不過。甚至連迫切想在市鎮選舉中表現出愛國情懷與溫和立場的法國共產黨,也屢次對胡志明提出的援助請求表示拒絕。事實上,法共對於當局奪回印度支那的這場冒險事業持默許態度。因此,越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孤軍作戰,基本被孤立在非亞洲的國際輿論中。法國在武器方面擁有巨大優勢,可以拿下並守住任何真正想要的地區。就算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援軍開始漸漸加入越盟後,前景仍然不確定,因為法國自身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召喚一個更加強有力的靠山,那就是美國。越南方面的情報顯示,在這場戰爭期間,由武元甲(Vo Nguyen Giap)將軍所領導的越盟隊伍承受了難以想像的困苦:糧食嚴重短缺,後勤保障面臨問題,而且在1950年之後,他們又碰到了一種美國產的新式工業武器——凝固汽油彈所帶來的令人膽寒的影響。在1954年5月奠邊府戰役告捷後,武元甲的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士氣低沉,亟待休整。政治上亦然。饒是胡志明擁有深遠廣泛的民眾支持和明星般的魅力,他的權威仍然在國內面臨挑戰。從1947年開始,法國人不僅想要團結一致反越盟(越南民族主義者當時對此仍持中立態度),還讓在某種程度上表示支持胡志明的反共產主義人士跟他分道揚鑣。胡志明本人看到了這個危險:萬一巴黎向越南內部與之對立的政體妥協,同意其漸漸獲得真正的行政權、立法權,並承諾最終使越南實現獨立自主,這該如何是好?這將是一場災難。其後,到1954年年中越南分裂後,他又面對另外一重憂慮:萬一南越政府(而且其領導人吳庭豔高舞著的民族主義勳章幾乎跟他的一樣閃亮)得以鞏固政權, 導致他那個由越盟統治統一的越南的夢想永遠落空,這又如何是好?這些都有著切切實實的可能,而且也都曾在越盟內部召集的委員會和消息靈通的外部分析人士那裡被反復探討和爭論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