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周嘉冑,揚州人,明朝收藏家。約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人,擅長裝裱等工藝,其《香乘》一書集中國香學文化之大成。崇禎辛巳刊成。另著有《裝潢志》。
洪芻,字駒父,北宋進士,黃庭堅的外甥。極富文采,著述頗豐。
陳敬,字子中,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洛陽)人。
譯者簡介:
陳雲軼,譯註家,其代表作品為《雲林石譜》。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香典》集合了古代的《香乘》《香譜》《陳氏香譜》這三本經典香書於一體,其創意標新立異。
這本《香典》涵蓋了歷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種合香配方,同時包括用香事項,並分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類別,在內容上包羅萬象。
這本《香典》在對原文進行完整翻譯的基礎上,配有大量生動優美的插圖,使讀者在讀香識香的同時,擁有唯美的視覺享受。
序
序言
中華香文化,浩如煙海,珍若珠璣。它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香品的配製、使用及品鑑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技法、習慣、制度與觀念,既凝聚了華夏先民的生活經驗與智慧,也散發出東方文化所特有的瑰麗異彩。中國是一個香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道德與馨香的民族。香文化滲透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在精神氣質、美學鑑賞、理想胸襟、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上的獨特神韻。光陰荏苒,時空變幻,中華香文化在今世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展示出奇幻而華美的文化魅力。
中華香文化,淵源甚早,如北宋丁謂《天香傳》所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殷商甲骨文中,既有關於先民“手執燃木”施行“祡(柴)祭”的記載,也有艾爇及釀製鬱鬯(香酒)的記載。由此可知,中國的香文化自萌芽時代開始,就兼具了神聖祭祀與庸常生活的雙重意義。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祭祀用香沿襲了遠古傳統,以燃燒香蒿,燔柴祭天,供奉香酒、穀物為主;生活用香所涉範疇有擴大趨勢,佩戴香囊、蘭湯沐浴之習已成為日常禮儀的一部分,香品被廣泛用於辟邪、除穢、驅蟲、療疾等諸多領域。《詩經》中關於“採艾”“採蕭”的記載,以及屈原《離騷》中“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等詩句,皆展現了當時香品採製與使用的新風尚。
秦漢時期,華夏一統,香文化得到了更為廣博的發展空間。漢人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隨之開通,沉香、青木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域外香料得以陸續輸入中原,大大豐富了中華香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中國香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隨之而來。與道家、儒家、醫家養生養性理念緊密融合的熏香之習在王室貴族中漸漸流傳開來;香爐、熏籠等用具也開始普及使用,著名的“博山爐”即產生於此時;熏香、佩香、浴香已成為宮中尋常之事,用香也成為宮廷儀制的一部分,《漢官儀》中就有關於尚書郎奏事對答須“口含雞舌香”的記載。
時至魏晉,香品鑑賞漸成風氣。當時,香料是極其珍異的奢侈之物,用香、品香是貴族權門極為豪奢的享受。曹操生前修書給諸葛亮,“寄贈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臨終前,又將名貴香品遺贈諸位夫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分香賣履”。東晉南北朝時流行熏香,士族子弟莫不熏衣傅粉,貌神仙。隨著香料品類的日趨繁多,合香(以多種香料配製而成的香品)普遍使用,並出現了范曄《和香方》等多部香方專書。香料被更廣泛地應用於醫療領域,當時的名醫葛洪、陶弘景等人皆曾以香料入藥療疾。這一時期,貴族對名貴香品的需求、道教的蓬勃發展及佛教的興起,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用香風氣的盛行,促進了域外香料的傳入。
隋唐時,國力強盛、民力富庶,為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社會基礎。香品用量遠逾前代,不僅廣泛用於佩戴、含服、熏燒,更出現了用香塗刷牆面、構建樓閣等奢侈之舉。彼時,用香、品香之習漸從宮廷王公貴族階層傳入民間。隨著香文化的普及與發展,用香儀制日趨完備,成為宮廷、政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香具也越發精美,材質多以瓷器為主;香品更是日漸豐富,香類劃分也日益精細。
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該時期造船技術發達,海上貿易繁盛,政府設立了專管海上貿易的市舶司,對香料貿易執行專賣制度,香料進出口量佔對外貿易額的首位,甚至出現了專事海外香料運輸貿易的“香舶”。宋代文人階層普遍盛行焚香用香、蒐集香方、合製香品、品鑑香類,並常互贈名香、應和酬唱,引為雅事。
宋真宗寵臣丁謂一度官居宰相,曾親撰《天香傳》一文;大文豪蘇軾亦曾親自合製“印香”;詩人黃庭堅甚至自稱“香癖”,《香譜》作者洪芻便是其外甥。宋元時期是香文化從貴族走向民間、從書閣走向市井的重要階段,印香、香墨、香茶及添有香料的各種食品開始進入市井生活和百姓人家。
明清兩朝,則是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普及期。當時的製香技術、香具工藝及香品類型,較之前代有了長足發展:線香、棒香、塔香得以普遍使用;明代“宣德爐”以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形態精美而著稱香史。民間用香風氣也更為繁盛,人們妝飾香膏,佩戴香囊,雅室熏香,沏飲香茶,沐浴香湯,調服香藥。不知不覺,香已然浸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各種形式融入到古代中國人優雅而極富情趣的日常生活之中。
泱泱大國,天香一脈,歷代傳承,日趨繁富。香文化發展史上的每個時段,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與成就。香事雖小,卻大有可觀。我國古代各類典籍,多有涉及香的:宋代李昉等編修的《太平御覽》輯有“香部”三卷,專論香料及典故;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蒐集香藥名目達百種之多。香文化的盛行也衍生出一批專著,如洪芻《香譜》、范成大《桂海香志》、葉廷珪《名香譜》、沈立之《香譜》、武岡《公庫香譜》 、張子敬《續香譜》、陳敬《陳氏香譜》等。若論其中翹楚,首推明人周嘉冑之《香乘》,該書窮搜遍輯、包羅廣闊,可謂集明代以前歷代香譜之大成,以至“談香事者必以是書稱首焉”。對於廣大讀者來說,欲一窺中華香文化之門徑,《香乘》可算得上是一本極為實用的參考書。
一、知人識文——周嘉冑與《香乘》
周嘉冑,淮海(今江蘇揚州)人,字江左,齋名鼎足齋,出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卒年約在清順治十五年至十八年(1658—1661年)間,順治年間寓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曾與胡節軒、盛茂開並稱“金陵三老”。嘉冑工於行書,長於書畫鑑賞,與當時知名書畫賞鑑家及裝裱師素有交往今存王寵書《千字文》,鈐有其“周嘉冑印”、“鼎足齋書畫記”等鑑藏印;朱熹行草書札卷上,亦鈐有“周嘉冑印”藏印。其傳世作品,除《香乘》外,有《裝潢志》一卷,是中國最早最全面系統地論述書畫裝裱的專著,書中有關書畫裝裱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技法等,對於今世之書畫裝裱仍有一定的借鑒價值與指導意義。
周嘉冑其人,生平事蹟鮮有記載。揚州城香風繚繞千年,明代尤盛,嘉冑浸淫其中,自有領悟,今據其《香乘》自序,可推知一二:
餘好睡嗜香,性習成癖,有生之年,樂在茲,遁世之情彌篤。每謂霜裡佩黃金者,不貴於枕上黑甜;馬首擁紅塵者,不樂於爐中碧篆。
作者有此嗜香之癖、遁世之情,方能費三十年光陰,將香之掌故窮搜遍輯,著成《香乘》。
“乘”者,春秋時晉國史書名。《孟子.離婁下》曰:“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後因以為一般史書的通稱。標名《香乘》,即指記載香名、香品、香類、香事諸門類的專業書籍。是書初纂於萬曆戊午年(1618年),只寫到十三卷,請李維楨為之作序。後作者因病對文稿的編撰粗疏簡略,參洪、顏、沈、葉四氏香譜,歷二十四年續輯成書,於崇禎辛巳年(1641年)刊成,收集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前有關資料共二十八卷,凡香之名品、故實及賞鑑修合諸法,莫不詳考備載。莫怪李維楨序言贊它“囊括古今殆盡矣”。
二、香典大成——《香乘》特點與價值
《香乘》原二十八卷,合九萬三千餘字,有:香品五卷,佛藏諸香一卷,宮掖香一卷,香異一卷,香事分類二卷,香事別錄二卷,香緒餘一卷,香爐一卷,法和眾妙香四卷,凝合花香一卷,熏佩、塗傅之香共一卷,香屬一卷,印篆香方一卷,印篆香圖一卷,晦齋香譜一卷,墨娥小錄香譜一卷,獵香新譜一卷,香詩、香文各一卷(現將此二卷集為“詠香詩文”)。其書賞鑑諸法、旁徵博引、體例嚴謹、採摭繁富,確係歷代涉香典籍中的集大成者。
《香乘》一書的集大成意義,首先體現在“廣”字上。南宋以來,洪芻、葉廷珪所撰諸家《香譜》,或傳或不傳,然其傳世者多篇帙寥寥。周嘉冑殫近三十年之力,方成此編。自有香譜類專書以來,僅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香嚴三昧》十卷,篇帙稱富。周氏《香乘》,篇幅乃其三倍之多。故歷來凡記香事的專書,若論搜羅之廣、篇幅之巨,則莫過於此書。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香論著作,凡香之名品諸如合香、清道引路香、黎仙香等,香之調製、鑑賞,詠香詩句、文章以及與香有關的逸事趣聞等,無不一一載錄。所引材料,亦多有出處可循,堪補亡佚史籍之缺。同時,《香乘》對唐、五代、宋等朝飲食、裝飾等情況亦有所涉及,尤其是關於用香料配製的食品(如香餅等)的記載,對於飲食民俗以及烹飪技法的研究均有一定價值。《四庫全書提要》贊它:“凡香之品名、故實以及修合賞鑑諸法,無不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而編次亦頗有條理。讀香事者固莫詳備於斯矣。”從香文
化資料載錄的廣博角度來說,即使在今世,《香乘》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香乘》一書的集大成意義,也體現在“精”字上。書中編入與香料有關的史、錄、譜、記、卷、誌等文獻,資料極其翔實:既有綜合性的羅列,又有重點突出的內容;既旁徵博引,又具有始末,標註出處。作為一部專業性較強的類譜,《香乘》對香品的介紹精確可靠,或舉用佛界香名,或列出應用之香事並註明出處。如:沉香一則,引入考證十九條;生沉香之事,援引達三十條,並將生沉香種種異名解析詳盡。至於所錄香方,不僅載錄廣博,且記載精準,在當時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直至今天仍然有其指導意義。同時,《香乘》一書雖為輯錄之作,卻凝聚了作者長期積累的用香、製香、儲香、品香經驗。
《香乘》在編錄古方的同時,輔以作者個人自身經驗,對香方用料、劑量及合香技法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由此可見,不論是香品的記載還是香方的載入,作者皆本著嚴謹、精細的著錄態度,既追求考據的精準,也追求載錄的精確,方著成《香乘》這部中國古代香文化史上的扛鼎之作。
《香乘》一書的集大成意義,還體現在“新”字上。《香乘》不僅載錄歷代涉香資料,且注意蒐集當時最新的香業動態。其“墨娥小錄香譜”一卷中,載有“取百花香水法”(直接用水蒸氣蒸餾花之法),翔實具體地記載了我國在公元16世紀之前已認識並掌握蒸餾技術的具體情況。卷二十六收錄“獵香新譜”,詳細載錄當時最新的香方應用情況。明代,自海外輸入的香料已有膏香、油質、水、露等天然香料的提取物。因此,一些原有的傳統產品所用香料,也嘗試直接用膏、油、水、露等新劑型取代,隨之也帶來了合香工藝的更新。對此,《香乘》卷二十五俱有載錄,如:直接將蘇合香油、欖(香)油、玫瑰露等原料加入複合香方之中,並在加工過程中採用隔水加熱、浸泡提取有效成分和色素的工藝,以及用紗袋裝盛香料浸泡以提取油溶性香成分製成油質加香產品(如頭油)等技法。這裡記載的膏、油、水、露的直接應用以及溶劑的熱法提取芳香成分等工藝,實可視為現代香料工業的先驅。可見,《香乘》及時反映了當時合香行業的最新動態,其求新求變的著錄精神、敏銳洞察的專業視角,著實令後人欽佩。
古今學人,皆以為《香乘》一書乃集歷代香譜大成的上乘之作,在我國香文化發展史上佔據著首屈一指的地位,是全面反映我國古代香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香乘》既為我們留下中華傳統香文化的寶貴財富,也為香文化在當代的普及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直至今日,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意義。
三、香韻綿長——《香乘》版本流傳與影響
一直以來,《香乘》被視為中華香文化的精粹之作,為文人雅士所青睞和推崇。然而,它卻並未像作者周嘉冑的另一部著作《裝潢志》那樣廣泛流傳。它雖被收錄於《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筆記小說大觀》等叢書之中,其單行本卻傳世極少。今傳世單行本,可分為刻本與鈔本兩大系統。其刻本有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周嘉冑自刻本與清康熙元年(1662年)周亮節重修本兩種,皆為二十八卷。明崇禎十四年自刻本,周嘉冑輯,為九行十七字,小字雙行,白口,四周單邊,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處有藏。2004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著名藏家曹大鐵所藏《香乘》二十八卷,亦係明崇禎十四年自刻本,四冊合訂一厚冊,竹紙,九行十七字,有明萬曆戊午年李維楨序,鈐有“惠棟之印”“定宇”“紅豆齋攷藏”“曹大鐵收藏記”等印,成交價達22000元人民幣。《香乘》鈔本則極為罕見,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有一部,版面秀雅,字跡清麗,品相亦屬上乘。
近世以來,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等收錄《香乘》,皆以明崇禎年間刻本為底本,採取影印形式,以饗讀者求知之心。此舉雖能保持古籍原貌,卻不甚利於廣大讀者品讀、識鑒。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推出的《生活與博物叢書》之“器物珍玩編”收錄了《香乘》,其整理標點、簡體橫排的形式,頗受讀者歡迎,但為體例所限,未能對相關術語予以箋釋或說明,也讓愛香之人深感遺憾。有鑑於此,本書以常見《四庫全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為底本,參照他本,細心比較,擇善而從,以今譯形式展示此書全貌,意在使廣大讀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精髓,也更為深刻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書中還收錄了《香譜》《陳氏香譜》的全文譯本,以便有心的讀者參照比對、互相印證,以全面了解中國古代香文化,從中體悟出《香乘》一書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更好地把握古代香文化發展的脈絡與精神。相信這對於讀者藝術視野的擴展,亦不無裨益。
古籍今譯,自古以“信、達、雅”為旨歸,《香乘》的譯註也遵循這一理念,但仍難免存在謬誤與不足,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9年4月於珞珈山問香閣
目次
|香乘|
原序/ 2
自序/ 3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 4
卷一.香品(隨品附事實) …………………………(5)
沉香/ 5 沉香之屬/ 12 沉香事實/14 檀香/24
檀香事實/ 27 熏陸香/ 30 雞舌香/ 32 安息香/ 35
安息香事實/ 35 諸香六品/ 37 鬱金香/ 37
龍腦香/ 39 龍腦香事實/ 41 麝香/ 45 麝香事實/ 47
別類麝香三品/ 49 降真香/ 50 木香/ 50 蘇合香/ 53
蘇合香事實/ 55 諸香十二品/ 55 草本香草/ 57
龍涎香/ 72 龍涎香事實/ 74 甲香/ 74
酴醿香露(薔薇露)/ 75 薔薇露事實/ 75
諸香十六品/ 78
附輯:沉香的品級與分類/ 10 沉香的妙用/ 16
祭祀香/ 19 香之形/ 20
檀香木的鑑別及分類/ 26 妙用檀香/ 28
道教上香/ 56
卷二.佛藏諸香…………………………………… (85)
釋香/ 85 信眾事實/ 91 作法事實/ 93
附輯:旃檀佛像/ 86 三尊佛像/ 88 引路菩薩/ 89
觀音菩薩/ 91 神傳二十四香譜/ 92 佛教上香/ 94
蓮花手菩薩像/ 97
附:佛教香經/ 98
佛教諸經/ 98 塗香、燒香、浴香/ 105
佛國香器/ 113 香爐及香印修持之法/ 114
香積國/ 115 與香有關的圓通法門/ 120
成就鼻根神通的法門/ 121 鼻根懺悔之法/ 125
附輯:阿難像/ 99 燃燈佛授記釋迦圖/ 102
供香的真言與手印/ 107
金剛界法中的真言與手印/ 109 香象菩薩/ 110
普賢菩薩/ 112 佛教中的香器/ 118
佛教中關於香的詞彙/ 126
卷三.宮掖諸香……………………………………(129)
春秋至漢魏宮掖諸香/ 129 隋唐宮廷諸香/ 131
五代宋元明香事/ 134
附輯:焚香之雅—隔火熏香圖/ 130 貴妃曉妝圖/ 134
貴妃出浴香事圖/ 135 畫中果香/ 138
卷四.香異…………………………………………(140)
先秦異香/ 140 返魂香/ 140 武帝弄香/ 142
西國獻香/ 143 漢晉香事/ 145 唐宋元明香事/ 147
附輯:香室圖示/ 144
卷五.香事分類……………………………………(150)
天文香/ 150 地理香/ 150 人文香/ 152 草木香/ 153
鳥獸香/ 168 宮室香/ 169 身體香/ 174 飲食香/ 176
器具香/183 香囊、燒香器/ 186
附輯:塗敷香/ 175 茗之香/ 178 調味香/ 181
器具香/ 185 香囊圖示/ 187 諸香囊圖示/ 188
卷六.香事別錄……………………………………(191)
別錄/ 191 焚香十則/ 198 附加/ 199 異國香/ 202
境內香/ 205 香辯/ 205 高貴香/ 206 養療香/ 210
因果香/ 210 塚墓香/ 211
附輯:伯牙鼓琴圖/ 194 爐瓶三事/ 201
卷七.香緒餘………………………………………(212)
香字義三十二字/ 212 香花/ 212 香草名釋/ 213
修制諸香/ 215 用香/ 220 修制器材/ 224 香爐/ 224
附輯:製香方法/ 217
隔火熏香的諸香具與流程圖示/ 221
香爐的諸紋飾與形制/ 226 歷代香爐圖示/ 234
……
書摘/試閱
中華香文化,淵源甚早,如北宋丁謂《天香傳》所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殷商甲骨文中,既有關於先民“手執燃木”施行“祡(柴)祭”的記載,也有艾爇及釀製鬱鬯(香酒)的記載。由此可知,中國的香文化自萌芽時代開始,就兼具了神聖祭祀與庸常生活的雙重意義。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祭祀用香沿襲了遠古傳統,以燃燒香蒿,燔柴祭天,供奉香酒、穀物為主;生活用香所涉範疇有擴大趨勢,佩戴香囊、蘭湯沐浴之習已成為日常禮儀的一部分,香品被廣泛用於辟邪、除穢、驅蟲、
療疾等諸多領域。《詩經》中關於“採艾”“採蕭”的記載,以及屈原《離騷》中“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等詩句,皆展現了當時香品採製與使用的新風尚。
秦漢時期,華夏一統,香文化得到了更為廣博的發展
空間。漢人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隨之開通,沉香、青木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域外香料得以陸續輸入中原,大大豐富了中華香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中國香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隨之而來。與道家、儒家、醫家養生養性理念緊密融合的熏香之習在王室貴族中漸漸流傳開來;香爐、熏籠等用具也開始普及使用,著名的“博山爐”即產生於此時;熏香、佩香、浴香已成為宮中尋常之事,用香也成為宮廷儀制的一部分,《漢官儀》中就有關於尚書郎奏事對答須“口含雞舌香”的記載。
時至魏晉,香品鑑賞漸成風氣。當時,香料是極其珍異的奢侈之物,用香、品香是貴族權門極為豪奢的享受。曹操生前修書給諸葛亮,“寄贈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臨終前,又將名貴香品遺贈諸位夫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分香賣履”。東晉南北朝時流行熏香,士族子弟莫不熏衣傅粉,貌神仙。隨著香料品類的日趨繁多,合香(以多種香料配製而成的香品)普遍使用,並出現了范曄《和香方》等多部香方專書。香料被更廣泛地應用於醫療領域,當時的名醫葛洪、陶弘景等人皆曾以香料入藥療疾。這一時期,貴族對名貴香品的需求、道教的蓬勃發展及佛教的興起,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用香風氣的盛行,促進了域外香料的傳入。
隋唐時,國力強盛、民力富庶,為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社會基礎。香品用量遠逾前代,不僅廣泛用於佩戴、含服、熏燒,更出現了用香塗刷牆面、構建樓閣等奢侈之舉。彼時,用香、品香之習漸從宮廷王公貴族階層傳入民間。隨著香文化的普及與發展,用香儀制日趨完備,成為宮廷、政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香具也越發精美,材質多以瓷器為主;香品更是日漸豐富,香類劃分也日益
精細。
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該時期造船技術發達,海上貿易繁盛,政府設立了專管海上貿易的市舶司,對香料貿易執行專賣制度,香料進出口量佔對外貿易額的首位,甚至出現了專事海外香料運輸貿易的“香舶”。宋代文人階層普遍盛行焚香用香、蒐集香方、合製香品、品鑑香類,並常互贈名香、應和酬唱,引為雅事。
宋真宗寵臣丁謂一度官居宰相,曾親撰《天香傳》一文;大文豪蘇軾亦曾親自合製“印香”;詩人黃庭堅甚至自稱“香癖”,《香譜》作者洪芻便是其外甥。宋元時期是香文化從貴族走向民間、從書閣走向市井的重要階段,印香、香墨、香茶及添有香料的各種食品開始進入市井生活
和百姓人家。
明清兩朝,則是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普及期。當時的製香技術、香具工藝及香品類型,較之前代有了長足發展:線香、棒香、塔香得以普遍使用;明代“宣德爐”以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形態精美而著稱香史。民間用香風氣也更為繁盛,人們妝飾香膏,佩戴香囊,雅室熏香,沏飲香茶,沐浴香湯,調服香藥。不知不覺,香已然浸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各種形式融入到古代中國人優雅而極
富情趣的日常生活之中。
泱泱大國,天香一脈,歷代傳承,日趨繁富。香文化發展史上的每個時段,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與成就。香事雖小,卻大有可觀。我國古代各類典籍,多有涉及香的:宋代李昉等編修的《太平御覽》輯有“香部”三卷,專論香料及典故;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蒐集香藥名目達百種之多。香文化的盛行也衍生出一批專著,如洪芻《香譜》、范成大《桂海香志》、葉廷珪《名香譜》、沈立之《香譜》、武岡《公庫香譜》 、張子敬《續香譜》、陳敬《陳氏香譜》等。若論其中翹楚,首推明人周嘉冑之《香
乘》,該書窮搜遍輯、包羅廣闊,可謂集明代以前歷代香譜之大成,以至“談香事者必以是書稱首焉”。對於廣大讀者來說,欲一窺中華香文化之門徑,《香乘》可算得上是一本極為實用的參考書。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