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錯!
缺點往往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只要是有心人都會想盡辦法來逃避缺點所可能帶來不可預知的「傷害」,積極的人則是為自己寫下座右銘或警語,時刻提醒自己,別讓自己的缺點成為事業或人生的絆腳石。我們從坊間眾多成功人士的傳記或側寫,也看到每個成功人士其實都有缺點,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但是他們卻戰勝缺點而成就了自己,原因是什麼?因為這些成就非凡的成功人士都身懷有跡可尋的成功要素─瞭解自己的缺點,並讓自己的缺點成為成功的轉捩點!
我們將本書成功者的缺點羅列出來(成功者不是完美無缺的,他們的缺點不比我們少),此外,作者也將這些成功人士克服缺點的方法歸納整理出來,讓讀者可以留意這些習以為常的「缺點」(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透過分類,讓想獲得成功的讀者有學習、或是參考的典範,當然也就有助於讀者按圖索驥地辨識並克服本身已有的缺點。
本書的特色一
在坦誠、誘導式地告訴讀者: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缺點,他們是如何將缺點當作磨勵自己的試金石,也將成功者最常有的缺點一一羅列,成功者有時過猶不及地重視優點而演變成缺點、缺點帶來的影響(正面或負面)、怎樣克服缺點、克服缺點的過程與堅持、正面思考的去養成檢視、克服缺點等。
本書的特色二
在闡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與從一般人中脫穎而出,不是因為他們的人格條件比一般人好,而是他們能面對自己的缺點,找出克服缺點的方法,而這些克服缺點的方法正是現代人極需的修練之術,本書所提供的成功者如何化缺點為優點的諸多實例,確實能讓讀者見賢思齊。
作者簡介
作者透過淺顯之實證事例將其研究所得分享予讀者,章節簡潔易懂,讀者可以最輕鬆的閱讀方式,在最短的時間汲取作者的研究心得,其著作廣受眾多讀者的喜愛,更經常應邀在各大學、醫院、公司機關與社區協會舉辦演講。
序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般平凡的人,更是不可能沒有缺點,但是對「缺點」採取何種面對態度,卻是影響到人生成敗的關鍵。整體來說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是否能夠克服自身的缺陷,戰勝自己的缺點。千萬別讓缺點葬送了一生的成功與幸福。
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當鳥翼繫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如果我們不能找出自身的缺點,並堅持不移地去克服它,戰勝它,那我們就只能碌碌無為,成為那隻飛不高的鳥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缺點是與生俱來的,有的缺點是後天形成的。面對「缺點」,千萬要能誠實面對,客觀分析,理智對待。既不能漫不經心,也不必緊張兮兮。對於與生俱來的缺點,我們要設法改正,化缺點為優點。對於後天形成的缺點,則要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世上沒缺點的聖人少有,但是有缺點的人是真實的,有少許缺點的人是可愛的,能夠改正缺點的人是可敬的……
本書將人生所有看得到的缺點羅列出來,就如何客觀地認識缺點、虛心地改進缺點、有效地控制缺點,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指出,人生在世,缺點雖然難以逃避,但絕不可放縱,任由缺點由小養大,積少成多,最終變成了人格缺陷,最終造成一個失敗的人生。
此外本書更是以通俗的語法、深刻的道理、可親可感的故事、談心式的口吻,對人生中最常見的缺點,以及人們對缺點所採取的態度與措施進行了辯證的論述,使許許多多不易察覺的缺點都能一一呈現在面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缺點轉化為優點,營造美好的人生!
目次
第一章 成功者切忌的十三大缺點
什麼是葬送人生的缺點?貪婪放縱、自作聰明、驕傲自滿、沒有容人大度,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都是葬送人生的缺點。只可惜,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雖然這些缺點人盡皆知,但還是有人不斷地重蹈覆轍,給世人留下深切的嗟歎。
自負相當於自暴自棄
驕傲是無知的表現
貪婪能喪失本性
大意是失敗之源
自滿是無形的蛀蟲
藐視別人會葬送自己
用空喊代替實幹
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缺乏容人之量
沒有信用就沒有成功
欲速則不達
玩火者必自焚
聰明別被聰明誤
第二章 有點缺點更有自信
有缺點的人是真實的,是可親可感的,沒有缺點的「不沾鍋」,似乎只存在於神話中。因為,缺點無處不在,缺點人人都有。缺點是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為人帶來痛苦,也能讓人產生動力。自嘲能彌補失落,內疚不完全是壞事,所以,缺點也有可取之處,有點缺點讓人更有自信。
有點缺點更有自信
缺點也有可取之處
多疑未必是小人
自嘲能彌補失落
一失足不一定成千古恨
化不利為有利
變阻力為動力
化平庸為神奇
逆向思考
「獻醜」絕對不丟臉
內疚不完全是壞事
笨鳥也能高飛
善用逆境者成大事
失敗為成功之母
把缺點化為優點
第三章 當優點變成缺點
優點與缺點之間有條無形的線,當這條線在「度」的作用下,一旦被跨越時,優點也會變成缺點。無論是在人生中,還是事業上,千萬不要被名利迷昏了頭,小有滿足就浮躁。這樣,非但不能讓人進步,更會讓人從巔峰上重重摔下來。
優點也會變成缺點
做太多沒價值的歸檔工作
過度依賴備忘錄
想法太多主業失焦
個性決定命運
生活態度太嚴肅
切忌以貌取人
開玩笑要適可而止
杞人憂天不可取
千萬不要「不好意思」
對熟人不可太放肆
小有滿足就浮躁
正確對待他人的讚美
別被榮耀迷昏了頭
第四章 成功者如何改進自己的缺點
缺點是洪水,缺點是猛獸,如果不加以預防與控制,那麼,一生的幸福與前程極有可能因此而斷送掉。然而,要想改進自己的缺點,就得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並將「永不放棄」放在心上,即知即行,才能化缺點為優點。
別跟著他人的腳步走
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會賺錢也要會用錢
謹防胖從口入
別為小事發火
優柔寡斷不可取
變換角度看問題
傳統的習慣要改變
學會控制自己
避免無謂的嘮叨
成功要有好心態
將苦惱化作歡樂
自強不息才能超越自我9
克服社交恐懼症
適度宣洩心中的憤怒
成大事者要有遠見
不做沒計劃的事
重視「耐煩」的作用
忍受等待的痛苦
別把自己的意見硬塞給別人
把「永不放棄」刻在心頭
別被困難嚇倒
堅持就是勝利
後序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成功者切忌的十三大缺點
什麼是葬送人生的缺點?貪婪放縱、自作聰明、驕傲自滿、沒有容人大度,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都是葬送人生的缺點。只可惜,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雖然這些缺點人盡皆知,但還是有人不斷地重蹈覆轍,給世人留下深切的嗟歎。
自負相當於自暴自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誰也不是常勝將軍。自負者習慣沉浸於虛無的勝利幻想中,他們常常因為一次的成功就自我滿足。他們把別人給予他們的榮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能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都做了些什麼,都收穫了什麼。自負者總認為曾經的成功能長久,總認為別人一直會甘拜下風。所以,他們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更有甚者非但自己不思進取,還伺機嘲諷別人的努力,最終導致了正常心理的扭曲。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若種植信心,他會收穫品德。」而一個人若種下驕傲的種子,他必將收穫眾叛親離的果子,甚至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
自負是由過度的自我意識造成的。過度的自我意識會造成幻象,也常使人錯生優越感。從這種錯誤的心理出發,表現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傲慢態度。
一輩子總對自己不滿意,這是膽小怕事的表現;一輩子自滿自得,這是愚蠢的表現。過分的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是一種無知,它雖能製造出一種自我麻醉的幸福感,讓人得一時之快,但實際上是自欺欺人。
大文豪王爾德曾說:「人們把自己想得太偉大時,正足以顯示本身的渺小。」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誰也不是常勝將軍。可見,自負的人是多麼地無知。
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然而好勝心並不是所謂的自負。好勝心可能向積極或消極方面發展,向積極方面發展才是真正的好勝心,具有此種品質的人,總是會千方百計地提升自己,以便超過他人。與此相反,向消極方面發展則是虛假的好勝心,具有這種缺點的人,只有所謂的好勝心,卻沒有實際的行動,不知「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的道理。
歌德說:「誰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一個奴隸!」一個人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的好勝心,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穩操勝算的成功者。
驕傲是無知的表現
所有驕傲的人都認為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有功勞;而謙遜的人卻總是認為自己還差得很遠。驕傲者也許真的有其驕傲的資本,而謙虛者真的差得很遠嗎?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事實上,驕傲的真正原因並非飽學,而是因為無知。同樣,謙虛的真正原因也不是他差得很遠,恰恰相反,他的確不比別人差。謙虛與驕傲的原因在於一個人的整體修養如何,而不在於是否多讀了幾本書、多做了幾件事。
希臘古代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則小故事,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受人尊敬的一位。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非常善於辨析,當時能夠提出的任何問題,只要到了他的手裏,沒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他非常謙虛,從來不以權威自居,而是循循善誘,讓對方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
由於博學而謙遜,蘇格拉底被公認為最聰明的人,但是蘇格拉底卻一點也不這樣認為。他說:「不可能!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
眾人仍異口同聲地稱讚他是天下最聰明的人,並建議他到山上的神廟去占卜,看看天神的意見如何。於是蘇格拉底來到神廟去占卜,占卜的結果明白無誤:他確實是天下最聰明的人。面對神諭,蘇格拉底無話可說了,但是口裏仍然喃喃自語:「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
可是總會有不少的人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這樣的人,哪有不栽跟斗的。
楚、漢相爭時,項羽勇將龍且奉命率領大軍,日夜兼程向東進入齊地,救援齊王田廣。
韓信正要向高密進軍,聽說龍且兵到,召見曹、灌二將,囑咐他們:「龍且是項羽手下有名的猛將,只可智取,不可跟他硬拚,我們只能用計擒住他。」於是,命令部隊後撤三里,選擇險要的高地安營紮寨,按兵不動。
楚將龍且,以為韓信怯戰,想渡河發起攻擊。屬下官吏向他建議:「齊王田廣數萬部隊已經吃了敗仗,又都是本地人,顧慮家室,容易逃散;他們潰逃,我們也支持不住。韓信來勢很凶,恐怕擋不住。最好是按兵不動,暫不與他正面交鋒。漢兵千里而來,無糧可食,無城可守,拖他們一、二個月,就可不攻自破了。」
龍且性高氣傲,目空一切,他連連搖頭說:「韓信不過是一個市井小兒,有什麼本領?聽說他少年時要過飯,鑽過人家的褲襠。這種無用之人,怕他什麼!」
副將周蘭,上前進諫說:「將軍不可輕視韓信。那韓信輔佐漢王平定三秦,平趙降燕,今又破齊,足智多謀,還望將軍三思而行。」
龍且把手一擺,笑著說:「韓信遇到的對手,統統不堪一擊,所以僥倖成功。現在他碰上我,他才曉得刀是鐵打的,我管叫他腦袋搬家!」
當下龍且派人,渡水投遞戰書。
為準備決戰,韓信命軍士火速趕製一萬多條布口袋。黃昏時分,韓信召部將傅寬,授予密計:「你帶兵各自帶上布口袋,偷偷到濰水上游,就地取泥沙裝進口袋裏,選擇河面淺窄的地方堆上沙口袋,阻擋流水。等明天交戰時,楚軍渡河,我軍發出號炮,豎起紅旗,即命兵士撈起沙口袋,放下流水。」
韓信命眾將當夜靜養,明日見紅旗豎起,立即全力出擊。第二天,他又命曹參、灌嬰兩軍留守西岸,自己率兵渡到東岸,大聲挑戰說:「龍且快來送死!」
龍且本是火炮性子,他躍馬出營,怒氣沖沖,舉刀直奔韓信,韓信急忙退進陣中,眾將出陣抵擋。韓信拍馬就走,眾將也忙退兵,向濰水奔回。
龍且哈哈大笑,說道:「我早說過韓信是個軟腳蝦,不堪一擊嘛!」說著,龍且領頭追去,周蘭等隨後緊跟,追近濰水,那漢兵卻渡過河西去了。
龍且正追趕得起勁,哪管水勢深淺,也就躍馬西渡。周蘭看見河水忽然淺了,有些懷疑,急追上去,想勸住龍且。楚軍二、三千人剛剛渡到河中,猛然一聲炮響,河水忽然上漲,高了好幾尺,接著便洶湧澎湃,如同滾筒席捲一般。河裏的楚兵,站立不穩,被洶湧的大浪捲走,不久便是滿河浮屍。
這時漢軍陣中紅旗豎起,曹參、灌嬰從兩旁殺來,韓信率眾將殺回來。不管龍且如何驍勇,周蘭如何精算,也衝不出漢軍的天羅地網。結果是龍且被斬,周蘭被擒,二、三千楚兵統統當了俘虜。
聽龍且對韓信的評價,可見他並不真正瞭解對方。所聽到的事情,無非出身低微,忍胯下之辱等閒言。以此為據而戰兵於韓信,豈有不敗之理?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有一個巧妙的比喻,用來說明驕傲的原因。他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像分母,他的實際才能像分數值,自我評價越高,實際能力就越低。
貪婪能喪失本性
古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得無厭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貪慾永遠無邊,所以放縱貪慾,就會招來無邊的災害。聰明的人,常常克制對金錢的慾望,而愚蠢的人卻放縱這樣的慾望。
晉代鄧攸,元帝時做吳郡太守,自己帶著糧食去上任,不要公家的錢,只是喝吳郡的水。在位時,政治清明,老百姓都很高興碰到一位最好的官員。後來因為有病,就離開了職位,臨走時全郡的人都來送他,但他一個錢都不要,老百姓牽著他的船不讓他走,只好趁夜色跑了。吳郡人為此編了一首歌:「纖繩打五鼓,雞叫天要亮。鄧侯拉不住,謝令推不動。」
後魏人李崇,當文帝時初為荊州刺史,又授安東將軍。李崇當官,和氣溫厚,善於決斷,但是他很貪財,作買賣聚斂財產。
當時孝明帝和靈太后視察左藏庫,叫臣下盡自己的力氣背布,背多少就賞賜多少。李崇和另一個叫元融背得太多,都摔倒了。李崇閃了腰,元融斷了腿。
如果你是窮人,你會缺很多東西,但是,如果你是貪婪者,卻什麼都缺!
貧窮的人只要一點東西,就可以感到滿足,貪婪的人即使已經有很多東西也還不滿足。所以貪婪的人總是不知足,他們天天生活在不滿足的痛苦中,貪婪者想得到一切,但最終兩手空空。
有一則寓言: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牠造腳,但是牠們可爬得和蛇一樣快速。
有一天,牠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牠還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越多,當然跑得越快!」
於是,牠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要求。牠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牠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上貼去,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牠才依依不捨地停止。
牠心滿意足地看看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
但是,等牠一開始要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這些腳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牠非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至於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牠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在很多事情上,做到什麼樣的程度由我們自己控制。成功的人往往適可而止,而失敗的人不是做得少就是做得太多。要記住,多並不一定帶來快樂,太多就一定會招來麻煩。
有一則小故事,給人很大的啟發。有座山,山裏有一個神奇的山洞,裏面的寶藏足以使人終生享用不盡。但是這個山洞一百年才開一次。
有一個浪人無意中經過那座山,正巧碰到百年難得一次的洞門大開,他興奮地進入洞內,發現裏面有一大堆的金銀珠寶,他快速地將這些財寶裝入所有的袋子中,由於洞門隨時會關上,他必須動作很快。
當他得意洋洋地裝滿了數大袋珠寶後,神色愉快地走出洞口,出來後發現帽子忘在了裏面,他又衝入洞中,可惜時刻到了,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
當地的村民等了很久,沒有看到他的蹤影,於是便將所有的珠寶都變賣了,大家分享了這個浪人留下的財富。
人生之中,多少會遇到一些陷阱,而這些陷阱之中,最為可怕的一種是自己挖掘的。因為貪心,忽略了自己的缺點,不顧一切去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時,即使危險擺在面前,也無法去理會、去避讓,貪心遮住了眼睛,使人無法看到危險所在。
大意是失敗之源
歷史上永遠不缺乏因大意和剛愎自用導致失敗的事例。西元二一九年七月,吳將呂蒙來見孫權,建議趁關羽和曹操作戰圍樊城的時候,偷襲荊州。這建議正合孫權之意,立刻對呂蒙委以重任。
可是,呂蒙發現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警惕性很高,荊州軍馬整齊,沿江又有烽火台警戒,互透軍情,很難正面攻破。正在苦思偷襲之計,陸遜來訪,教給呂蒙一條詐病之計。
陸遜說:「關羽自恃是英雄,無人可敵,唯一懼怕的就是將軍你了。將軍乘此機會可假裝有病,解去軍職,把陸口的軍事任務讓給別人,又使接你職務的人大讚關羽英武,使關羽驕傲輕敵。這樣,關羽就會把防守荊州的兵調去攻打樊城。假如荊州沒有防備,將軍只需用一旅的軍隊,出奇制勝偷襲荊州,便可以重新掌握荊州了。」
後來,呂蒙果然請了病假,回到建業休息,並推薦陸遜代他守陸口。關羽得到消息知道呂蒙病重,已調離陸口,新來的陸遜名不見經傳,遂有輕敵之心。他還收到了陸遜送來的禮物,附上一封措詞謙卑的信函。
信中說:「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將于禁俘虜過來,水淹七軍,遠近讚歎,都說將軍的功勞足以流芳百世。雖是晉文公大勝楚軍的英勇,韓信打敗趙兵的謀略,也不及您老人家……這次曹操失敗了,我們聽到也很高興。但是,曹操很狡猾,不會甘心失敗,恐怕會增調援兵,以求一逞野心。雖說曹軍師老,還是很強悍的。況且戰勝之後,一般都會出現輕敵的觀念。所以古人用兵,勝利之後就應更加警覺。希望將軍您多方面考慮計劃,以獲全勝。我只是一介書生,沒有能力擔任現職,幸好有您老人家這樣強大的鄰居,願意把想到的貢獻給將軍做參考,希望將軍能多加指教!」
關羽看了這信,仰面大笑,命左右收了禮物,打發使者回去。他覺得這個年輕書生人不錯,用不著防範,於是,他下命令把原來防備東吳的軍隊陸續調往樊城前線。
就在這個時候,曹操聽司馬懿之計派使來到吳國,要孫權夾擊關羽。孫權早已決定要襲取荊州,所以馬上回信,表示同意。這樣,原來的孫、劉聯盟抗曹,一下子變成了曹、孫聯盟破劉,形勢急轉直下。孫權拜呂蒙為大都督,總制江東各路兵馬,襲擊關羽的後方。
呂蒙到了潯陽,命令士兵們穿了白色的衣服假扮作商人,藉故潛入烽火台,攻取了荊州。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關羽才知道自己對東吳的防備太大意。為了重振軍威,他帶著日益減少的人馬準備南下收復江陵。但是,在呂蒙、陸遜的分化瓦解下,他只能步步敗退,最後只有困守麥城。在小城既得不到西川的消息,又盼不來援兵,他只好帶一部分士兵偷偷地從城北小路逃往西川。但他哪裡知道,呂蒙早已派兵埋伏在那裡了,一陣鼓響,伏兵四出,關羽被生擒活捉。同年十二月,關羽被斬首,荊州各郡縣皆歸東吳。
關羽之死,可謂千古悲歌。其人堪稱「武聖」,一生忠義,幾近完人。只因為一個「傲」字,不得善終。雖然令人感歎,更為後人敲響了警鐘。像關羽這樣的英雄,尚且大意不得,其他人哪裡還有大意的理由。
自滿是無形的蛀蟲
有人曾經成功,卻在後來走上「過氣」的路。他不是沒有機會,問題就在於他已滿足於現狀了。而自滿正是無形的蛀蟲,它讓人停頓,無法超越過去,更無法擁有未來的輝煌。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去幫助那些缺乏進取心、容易滿足、安於現狀的人。他們天性中就缺乏較高的自我要求以鼓勵自己前進,他們沒有足夠的進取心去開創事業,更沒有足夠的忍耐力去完成艱苦的工作。
進取心的第一大敵人是自滿。舒適的誘惑和對困難的恐懼會征服許多人,有些人因為進取心不夠堅韌,所以通常難以戰勝自滿這個大敵,也就不能引導自己去追尋更美好的事物。
有一位薪水很高的專業經理人,當人們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他回答說:「我還沒有成功呢!我前面總有更高的目標。」由此可見,那些成功之人絕不會滿足現狀,而會要求不斷地做得更好。如果信守這個觀念持久不懈地改善,那麼就可保證一生不但會不停地成長,而且最終一定會成功。
在一次年終總結會上,克里蒙特.布魯斯告誡他的員工說:只有小人物才會認為自己是成功者,而真正偉大的人物從不認為他們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因為在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之後,他們的標準也會越定越高。隨著自己眼界的開闊,他們的進取心也會逐漸增長。如果在一個平庸的職位上得到了一筆不少的薪水,就從此缺乏向更高位置努力的動力,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進取心從此就開始逐漸消退了。
對於一些人來說,生活中最悲慘的情形莫過於:自己本來雄心勃勃地滿懷希望出發,卻在半路上停了下來。他們滿足於現有的溫飽和生存狀態,漫無目的地虛度餘生。如果我們放棄下一步的努力,進取心消磨了,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力量,那種懈怠和厭倦的感覺就會左右我們,使我們一蹶不振。
如果一個人十分滿足於在平凡的生活中隨波逐流,安於已經取得的成就,對大部分未被利用的潛力無動於衷,沒有足夠的進取心,他就不會付出努力,不會展示自己,也就不會創造出什麼成果。而只有不安於現狀、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人,才會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他會努力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將可能變為現實。
正如克里蒙特.布魯斯所說,滿足於眼前成就的人會停滯不前,而進步者卻總是感到不滿足。因為追求進步,他做任何事情就好像永沒有盡頭。一個不斷追求完善的人將總是無法滿足於已有的成就,而不斷去追尋更偉大、更完善、更充實的東西。
最初所取得的成功,尤其是早期的成功,對許多人來說就像鴉片,會麻痹他們的心靈,而只有不滿足和恒久的進取心才會消除這種不良情緒。但是,與獲得最初的成功相比,一直迫使自己去做好本分的工作,往往需要非凡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
藐視別人會葬送自己
生活中,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每一個人的能耐總是十分有限,沒有一個人樣樣精通,所以,人人都可在某些方面成為我們的老師。當自以為擁有一些才藝時,你要記住,你還十分欠缺,而且會永遠欠缺。不然,失敗就離你不遠了。
從前,有一位博士搭船過江。在船上,他和船夫閒談。他問船夫說:「你懂文學嗎?」船夫回答說:「不懂。」博士又問:「那麼歷史學、動物學、植物學呢?」船夫仍然搖搖頭。博士嘲諷地說:「你樣樣都不懂,十足是個飯桶。」
不久,天色忽變,風浪大作,船即將翻覆,博士嚇得面如土色。船夫就問他:「你會游泳嗎?」博士回答說:「不會,我樣樣都懂,就是不懂游泳。」
說完沒多久船就翻了,博士大呼救命。船夫一把將他抓住,救上岸,笑著對他說:「你所懂的,我都不懂,你說我是飯桶;但你樣樣都懂,就不懂游泳,要不是我這個飯桶,恐怕你早已變成水桶了。」
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實上,少了他,事情往往可以做得一樣好。所以,自大歷來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要切記這樣一個道理:自大是失敗的前兆。
有一個剛完成的風箏,它的主人把它帶到郊外,讓它冉冉上升,升到很高的天空。
看著一望無際的天空,風箏心裏十分興奮。可是突然它發覺不能再往上升了,低頭一看,原來是主人不再放手裏的線。
風箏很生氣,心裏想:「為什麼要這樣抓住我?如果你再放鬆些,我可以飛得更高!」
於是,它掙扎著想往上再飛,當它在空中激烈地抖動時,由於用力過度,突然線斷了,風箏在高空中搖搖擺擺,翻了一個大筋斗後就往地面墜落。這時,吹來一陣強風,風箏被吹到一棵大樹上,此時已破得不成形了。
自大往往不是空穴來風,自大的人總有一些突出的地方。這些突出的專長,使他們較之別人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到達一定程度,便使人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
一隻烏龜常常羡慕老鷹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於是,牠要求老鷹帶牠一起飛上天。老鷹答應了牠。
於是,老鷹要烏龜用嘴緊緊地咬住牠的腳,而且不可以開口說話。當牠們飛到天空的時候,引起地上許多動物嘖嘖稱奇,不但有羡慕的眼光,更有讚美的聲音,烏龜聽了很內心得意。
此時,牠聽見有人問:「是誰這麼聰明,想出這個好方法?」
此時,烏龜心花怒放,完全忘了老鷹的交代,牠迫不急待要告訴別人這是牠想到的方法,剛要開口,便從空中摔了下來。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大臣,朝野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年長於左宗棠,並且對左宗棠也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頗為自大,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裏。
有一次,他很不滿地問其身旁的侍從:「為何人們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回答:「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則無曾公。」這句話讓左宗棠沉思良久。
聰明的人知道自己愚笨,而愚笨的人總以為自己聰明。可以說,愚蠢和傲慢是一棵樹上的兩個果。聰明人能自己從樹上摘掉這兩個惡果。
左宗棠喜歡下棋,而且棋藝高超,少有敵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擺棋陣,並且在招牌上寫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過狂妄,立刻前去挑戰。沒有想到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他把那塊招牌拆了,不要再丟人了。
當左宗棠新疆平亂回來,見老人居然還把牌子懸掛在那裡,他很不高興,又跑去和老人下棋,但是這次竟然三戰三敗,被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慘遭敗北,他很驚訝老人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能進步如此地快?
老人笑著回答:「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將出征,所以讓你贏,好讓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已凱旋歸來,我就不敢客氣了。」
左宗棠聽了心服口服。
左宗棠曾有自大的缺點,但他知錯能改,成為謙謙君子。一個人不知道並不可怕─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但可怕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這樣的人就永遠不會進步,就像老愛欣賞自己腳印的人,只會在原地上繞圈子。
用空喊代替實幹
言出必行,不說空談,是一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一個人如果能夠說到做到,就會顯現出人格魅力。而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總喜歡用漂亮的語言裝飾自己的門面,結果人們對他的尊重和信任隨著其空話而流失了。
少說漂亮話,多做實際事,應該是我們恪守的生活準則。一個人如果整天空話連篇,不做正當的事,那將一事無成。因為空喊代替不了實幹,行動才是最漂亮的語言。試想,我們站在車床前誇誇其談,車床不會自動車出鉚釘;如果採煤工人不深入井下操作,那麼「黑金」也不會自己冒出來。所以說,實事求是是成功的第一品質。伊朗有句諺語說得好:「如果空喊能造出一所房子,驢子也能修一條街了。」這對那些大嗓門不做事的人是個辛辣的諷刺。
《論語.里仁》中講:「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就是說,君子說出的話要馬上去行動、去落實,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說得到,做得到」的意思。人們對那種「光打雷不下雨」的人,只會投以輕視的眼光。
通向勝利之路要務實,而不要坐而論道。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一位愛講空話的青年有一段有趣而又深刻的談話。那位愛說空話、不肯用功的青年,整天纏著愛因斯坦,要他說出什麼是成功的「秘訣」。愛因斯坦給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愛因斯坦解釋說:「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
「Z代表什麼呢?」那位青年人急不可待地問。
「閉上你的嘴,少說空話!」愛因斯坦回答說。
講空話常帶來麻煩,甚至招來災禍。愛說空話的人,當他的話不能兌現的時候,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會編出一些謊話來搪塞。所以說,空話和假話是一根藤上給出的兩個惡果。
古時候常常用「一諾千金」來比喻人說話的可靠程度,也就是說,在朋友交往過程中,絕不要輕許諾言。如果明知自己做到有困難就不要答應;如果答應了,就要竭力去做,力求兌現。否則,會使朋友在失望中漸漸地離你遠去,自己的威信也會掃地。
不說空話,還需要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如缺乏自知之明,就可能成為一個高談闊論、不知深淺的愚人。這樣的人常常會使自己陷入失敗的泥潭。古代有一則「紙上談兵」的故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他小的時候因為學習兵法,所以談起用兵的道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放在眼裏。趙奢死後,秦國攻打趙國,趙王要讓趙括為大將。藺相如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趙括的母親也請求不要派她兒子去打仗。她說:「他父親臨終時再三囑咐:『趙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兒戲,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國會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可是趙王沒有聽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話。趙括以為自己讀了許多兵書,便胸有成竹帶領四十萬大軍與秦王交戰,最後不僅自己中箭身亡,還使全軍覆沒。歷史上不僅有空談誤國殃民的教訓,也有實事求是利國利民的榜樣。清代有一個叫做康甄的人,曾出任山西長子縣知縣,他恪守「以實則治」的原則,提倡百姓種桑養蠶,並派農技人員幫助百姓。沒發一份通告政令,僅一個月時間,百姓種桑八十萬株。他感到「身勞而信,乃能有成」。他認為官員們不能僅拘泥於公文法令的措詞造句上,要親自參加實踐活動,以身作則,才能辦成一件事,工作才能獲得成績。
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說空話,而是少說多做,要像火柴那樣─火柴一發言,就給人們帶來光和熱。「丟去玄言,專崇實際。」朱自清這八個字可說是對我們最好的告誡。
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要在社會中安身立命,如果太輕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則容易受到傷害,人應該學會保護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對人對事的態度,掌握一定權力的人,把自己的喜怒經常流露給下屬,下屬則會投其所好,而掩蓋事物真正的本質。一般人過於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則顯得為人膚淺,也容易得罪於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緒,不要暴露自己太多的情緒出來。
西漢時的竇嬰,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兒子。漢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為魏其侯,他喜歡蓄養賓客,天下的遊士都歸奔他。當時,桃侯劉舍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太后多次向皇上說竇嬰:「魏其侯喜歡沾沾自喜,行為不定,很難擔當起宰相的責任。」於是最終沒任宰相。
晉朝的謝安,孝武帝時任尚書和太保。大元八年,後秦的苻堅入侵晉國,謝安派他的侄子謝玄去退敵,在淝水把秦軍給打敗了。捷報傳來,謝安依然神情自若地和客人下圍棋。客人走後,謝安走進屋裏,過門檻時,卻因高興過度,把木鞋齒都折斷了。
喜怒都是人類的情感,當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怒自然而然產生了,發怒不僅會在為人和事的過程中。一個易發怒的人也難於和他人合作。歷史上也有不少因怒而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巨大損失的例子,當然任何事物有利則有害,有弊也有益,怒有害於身心健康,有害於友情,有害於事業。
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王霸和捕虜將軍馬武率兵攻打駐守在垂惠的豪強周建,蘇茂則率幾千人增援周建,另外派精良的部隊去堵馬武的糧隊。馬武只好前去救糧,周建則出城與蘇茂聯手夾擊他,馬武自恃有王霸的求援,作戰不精心也不賣力,結果戰敗。馬武的士兵跑到王霸那裡去救援,王霸卻說:「現在敵軍士氣高漲,我要出兵,還不是和你們一樣慘敗?你們回去憑自己的力量去死命抗戰吧。」王霸閉門困守,就是不派援兵,這一下可激怒了馬武和他的隊伍,他們嚴加修整,準備再戰。而王霸的將士們不願讓馬武的部隊孤軍奮戰,紛紛向王霸請戰,王霸則自有其道理:「蘇茂部隊兵精將良,作戰英勇,我軍將士對此都有恐懼之感,而馬武的戰軍相互依賴,互相指望,不能一心一意奮勇作戰,必敗無疑,現在我軍拒而不援,馬武因為沒有援軍,反而增加了戰鬥的勇氣,我們再共同作戰,才能勝利。」王霸激怒了馬武,也才使他們贏得了勝利。
只要善於引導,怒也是助人成功的一計,所以對怒我們也要具體分析才行。
身居高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動輒發怒,那麼就會遺禍於下面的人;如果在下位的人,不顧禮義,卻逞經發怒,一定會冒犯上位的人。只要有一方不知抑怒,而輕易發作的話,後果都是害更多的人。
唐太宗貞觀二年,河南有個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亂講一些妖言,皇上下令大理丞相張蘊古去察訪此事。張蘊古察訪後上奏摺說李好德確實有病,而且有檢驗結果,不應當抓起來。治書權萬紀上書彈刻張蘊古,因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說是張蘊古討好順從他,考察之情也不會是實事求是。皇上很生氣,在街上把張蘊古殺了,後來此事被魏徵識破,皇上暗地裏很後悔。
由於自己一時怒氣,不詳細核實,不作認真細緻的調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也過於輕率了。這是不忍怒氣的後果,人一發怒,出於一時的激憤,做事就有可能過火,等到知道了問題嚴重性,為時已晚。就在同一年裏,又有一次,唐太宗又因為瀛州刺史盧祖尚文武雙全,廉直公正,徵召他進朝廷,告訴他:「交趾久久沒有得到適當的人去管理,現在需要你去鎮撫。」盧祖尚行禮感謝後出來,不久就感到後悔,於是他託病推辭。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讀詔書,盧祖尚堅決推辭,皇上非常生氣說:「我派人都派不出去,還怎麼能處理政務?」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殺了,但很快又感到後悔。魏徵對他說:「齊文宣帝要任青州長史姚愷任光州刺吏,姚愷不肯去。文宣帝氣憤地責備他,他回答說,『我先任太州的官職,只有功績並沒有犯罪,現在卻讓我提任小州的官職,所以我不願意去。』文宣帝就饒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說:「盧祖尚雖然有失臣子的禮義,我殺了他也太過分,由此看來,我還不如文宣帝呢。」馬上命令追復盧祖尚蔭庇子孫任官的權利。
唐太宗認識到了自己做事因怒不忍,過於急躁,連殺了兩位臣子,悔恨之意溢於言表。儘管他知錯能改,但畢竟事情還是無法補救的,出於怒能造成嚴重的危害,所以古今中外許多人都下功夫去研究制怒的辦法。很多人發現制怒唯一良方是忍。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應該抑制憤怒情緒的發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團結他人,以利相安和諧,以利國家社會安定,以利事業發展。在極特殊的情況下,也完全可以以怒為計;震懾敵人,激怒敵人,以便戰勝敵人。
缺乏容人之量
沒有容人之量的人往往有很強的排斥心理,拒人於千里之外,就如同眼裏容不得半點沙子。他們習慣於獨來獨往,保持一種孤傲的態勢。生活之中,這種人事業小成是沒有問題的,但想要闖出一番鴻圖偉業,卻無異於癡人說夢。
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其中魏國勢力最為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意圖稱霸天下,於是四處招賢納士,收攏人才。
龐涓和孫臏同為當世高人鬼谷子的學生,兩人在鬼谷子的指導之下,文韜武略無所不習,成為當時的奇才。但龐涓為人心浮氣躁,在學藝未得大成之時,便急欲立功揚名,於是便下山投奔魏國。在魏國,龐涓深得魏惠王信任,授封為大將軍。他將學得的本領來訓練兵馬,在與宋、魯、齊等國的交戰中,屢戰屢勝,備受魏國朝野尊重。
不久,孫臏也學成下山。他德才兼備,智謀非凡,是個百世難遇的奇才。下山之初,因為沒有根基,所以孫臏也前往魏國。魏惠王得到消息,便徵詢龐涓的意見。龐涓心知自身遜孫臏一籌,便說;「孫臏是齊國人,我們如今正與齊國為敵,他若來了,恐怕有所不妥。」魏王說:「如此說來,外國人就不能用了?」龐涓無奈,只得同意讓孫臏前來。
孫臏來到魏國,一談之下,魏王就知道孫臏更有將帥之才。就想拜他為副軍師,協助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於他。」實際上,這是個計謀。龐涓是為了不讓孫臏與之爭權,然後再伺機陷害。而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龐涓原以為孫臏一家人都在齊國,因而不會在魏國久留,便試探著問他:「你怎麼不把家裏人接來同住呢?」孫臏說:「家裏人非亡即散,哪裡還能接來呢?」龐涓一聽,頓時一驚。如果孫臏真在魏國待下去,自己的地位可真是岌岌可危了。
事後,一個齊國人捎來了孫臏的家書,大意是讓他回去。孫臏回了一封信,言稱自己已在魏國做了客卿,不能隨便走。湊巧的是孫臏的回信竟被魏國人搜出來,呈給了魏王。魏王便問龐涓如何處置此事。龐涓一見機會來了,應答道:「孫臏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齊國,對魏國十分不利。我先去勸勸,如果他願意留下,那就罷了,如果不願意,那就交由我來處理。」魏王點頭答應。
龐涓當然沒有勸孫臏,而是對他說:「聽說你收到一封家信,怎麼不回去看看呢?」孫臏說:「只怕不妥。」龐涓大獻殷勤,勸孫臏可放心探親,孫臏頗為感動。第二天,便向魏王告假。
魏王一聽孫臏要回鄉,便稱他私通齊國,命龐涓審問。龐涓故作驚訝,先放了孫臏,又偽裝向魏王求情。爾後,又神色慌張向孫臏解釋,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孫臏性命,但黥刑和臏刑卻不能免除。於是,孫臏臉上刺字,膝蓋被剔,終身殘廢。
後來,龐涓陰謀為人揭破,孫臏佯瘋逃出魔掌,兩人相對成仇。在馬陵之戰中,龐涓以前所犯罪孽,終得報應:身敗名裂,客死他鄉。
心胸狹窄者,鼠肚雞腸,經常注意的是誰比他稱頭,誰比他受主管賞識,特別是在名利分配上,誰比他多得好處了。一旦發現了這樣的人,他就會頓生妒火,於是乎心煩意亂,抓耳撓腮,吃睡不寧。嫉妒者的態度往往是這樣的:你居我之下,一好百好;超我而上,誰都不好;你有了名聲,我臉上無光。如此這般想來,便有一種萬箭攢心之感,非把人家擊倒,方消心頭之恨。
沒有信用就沒有成功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信用是個人的品牌,是個人的無形資產。然而現實生活中,人材的信任危機,商業的信用危機,造成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防備與猜疑。
我們常說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就是人的信用。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現在的生意場上,公司、企業做廣告做宣傳,樹立公司、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就是想提高公司、企業的信用度。信用度高了,人們才會相信,和你有來往,和你做生意。
《莊子.齊物論》載,有個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我早上給你們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猴子聽了一個個呲牙咧嘴,嗷嗷亂叫。養猴人轉動小腦瓜,馬上欺騙猴子們說:「好了,別生氣了。我早上給你們四個栗子,晚上給三個。」猴子就高興起來了。
猴子的高興只是暫時受到了蒙蔽。天長日久,聰明的猴子自然會知道養猴人的狡詐和卑鄙,從此不再相信他,而且仇恨他,那時候,養猴人可就要自認倒楣了。
狡詐,最終必然失信於人。失信於人,品行不端,是一種只顧眼前不顧將來,只顧短暫不顧長遠的愚蠢行為,終將一事無成。
失信於人,大丈夫不為,智者不為。
恪守信用吧!那樣,才能被人家所信賴。
欲速則不達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則必然心浮,心浮就無法深入到事物的內部中去仔細研究和探討事物發展的規律,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氣躁心浮,辦事不牢,差錯自然會多。
《鬱離子》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晉鄭之間的地方,有一個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搗碎;下圍棋敗了就把棋子敲碎。人們勸告他說:「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過錯,你為什麼不認真地想一想,問題到底在哪裡呢?」他聽不進去,最後因脾氣急躁得病而亡。
容易急躁,氣浮心盛的例子還不只這一個。不少人辦事都想一揮而就,一蹴而成,應該知道,做什麼事都是有一定律,有一定步驟的,如果這山望著那山高,則很可能導致欲速則不達。
戰國時期魏國人西門豹,性情非常急躁,他常常紮一條柔軟的皮帶來告誡自己。魏文侯時,他做了鄴縣令。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自己克服暴躁的脾氣,要忍躁求穩、求安、求靜,才在鄴縣做出了成績。
唐朝人皇甫嵩,字持正,是一個出了名的脾氣急躁的人。有一天,他命兒子抄詩,兒子抄錯了一個字,他就邊罵、邊喊、邊叫人拿棍子來要打兒子。棍還沒送來,他就急不可待地狠咬兒子胳膊,以至咬出了血。如此急躁的人,怎能寬容別人?這樣教育後代,能教育得好才怪!後來他也意識到這樣急躁,氣性過大,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便開始學習忍耐。
相反,遇事不急不躁,反而能有條不紊,東漢時劉寬,字文饒,華陰人,就是這樣。漢桓帝時,他由一個小小的內史遷升為東海太守,後來又升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寬容他人。夫人想試試他的忍性,有一次正趕著要上朝,時間很緊,劉寬衣服已經穿好,夫人讓丫環端著肉湯給他,故意把肉湯打翻,弄髒了劉寬衣服。丫環趕緊收拾盤子,劉寬表情一點不變,還慢慢地問:「燙傷了妳的手沒有?」他的性格氣度就是這樣。其實湯已經都灑在了身上,時間也確實很緊張,即便是把失手灑湯的人罵一頓,打一頓,時間也是無法倒流,急又有什麼用處呢?倒不如像劉寬那樣,以自己的寬容雅量,從容對事,再換件朝服,更為實際和有用。
擁有這種氣度的還有明朝的趙豫。宣德和正統時期,趙豫任松江知府。他對老百姓的問題問暖,關懷備至,深得松江老百姓的愛戴。
趙豫處理日常事務,有他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每次他見到來打官司的,如果不是很急的事,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說:「各位消消氣,明日再來吧。」起先,大家對他的這套工作方法不以為然,甚至還暗地裏給編了一句「松江知府明日來」的順口溜來諷刺他。這句順口溜慢慢地在老百姓之間流傳開來,老百姓見到他都叫他「明日來。」聽到這個綽號,趙豫總是笑一笑,從不責備叫他綽號的人。
趙豫曾對人說起過「明日再來」的好處:「有很多的人來官府打官司,是抱著一時的氣憤情緒,而經過冷靜思考後,或者別人對他們加以勸解之後,氣也就消了。氣消而官司平息,這就少了很多的恩恩怨怨。」
「明日再來」這種處理一般官司的作法,是合乎人的心理規律的。以「冷處理」緩和情緒,不急不躁,才能理智地對待所發生的一切,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忍一時的不冷靜,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正反兩面的例子,我們都看到了,從中我們也就總結一些經驗。中國文化的精要就在於以靜制動,稍安勿躁;浮躁會帶來很多危害。想有所作為,而又不能馬上成功,會產生急躁情緒;本以為把事情辦得很好,誰知忽然節外生枝,一時又無法處理,必然生出急躁之心;因為他人的過錯,給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心氣不順,也會產生急躁;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天下父母之心皆然,但偏偏兒女不爭氣,心中也同樣急;受到別人的責難、批評,又無法解釋清楚,心中也會產生急躁的情緒。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產生的急躁,其實對自己以及他人都沒有好處。浮躁之氣於心,行動起來就會態度簡單、粗暴,徒具匹夫之勇,這樣不是太糊塗了嗎?
人不能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做事,將一事無成。荀況在《勸學》中說:「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但卻能夠吃到地面上的黃土,往下能喝到地底的黃泉水,原因是牠用心專一。螃蟹有六隻腳和兩個大鉗子,牠不靠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寄居的地方,原因就在於牠浮躁而不專心。」
輕浮、急躁,對什麼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會給工作、事業帶來損失。忍浮躁是講人要踏實、謙虛,戒躁是要求我們遇事沈著、冷靜,多分析多思考,然後再行動,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
《鬱離子》中講了個故事說,鄭國有個人住在徧遠的地區,三年中學習做雨傘,好不容易學成了,天太旱,無雨,雨傘沒有用,自然沒人買。於是他就放棄了做雨傘改學做汲水的工具,用了三年手藝又學成了。逢天雨不斷,汲水工具沒什麼用,只好又回去幹做雨傘的老本行。可是此時盜賊四起,人們都急需軍服兵器,他又想改行去做兵器。手藝學成,又失去時機,相反粵地有個農人,他開墾田地種稻米,連著幾年都受澇災,收穫不是很好,人們都勸他把地裏的水排淨改種黍,他不以為然,仍然種稻,時值天旱三年,他連獲豐收,算一算除了抵償以往欠收的損失以外還有盈餘。
天下成大事業者,無不是專一而行,專一而攻。博大自然不錯,精深才能成事。要精深,要在某一個領域中成為專門人才,必須克服浮躁的毛病。無論什麼事都不可能毫不費力地成功,急於求成,只能是害了自己。但只要有決心有信心,胸中有個遠大的目標,小小的浮躁又有什麼不能忍的!
玩火者必自焚
玩火自焚,語出《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玩火自焚本意為,玩弄火的人最後反而把自己給燒死,後來人們用它來比喻做壞事的人自食惡果。人們歷來鄙視、痛恨壞人惡行,並不斷用玩火自焚的道理警惕世人。
春秋時期的左丘明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做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唐代王梵志的《積善必余慶》說:「積惡必餘殃。」累積惡行,一定會災禍連綿。宋代林逋的《省心錄》說:「為惡則惡報。」幹壞事就有壞的報應。明代呂坤的《塋訓》說:「害人適以害己。」傷害別人其實就是害自己。古往今來,做壞事的人無不是從害人的目的出發,以害己的結果而告終。在這方面,明代宦官魏忠賢便是一例。
魏忠賢從小就是個地痞流氓,因賭博輸錢被債主逼得走投無路而自閹入宮,後勾搭上明熹宗的乳母客氏,進而逐漸獲得了熹宗的寵信。
熹宗年少,喜歡做木工活,經常自己動手劈、鋸、刨或者油漆木器,朝中政事全交魏忠賢。自此,「內外大權,一歸忠賢」。魏忠賢廣布羽翼,「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
為了打擊異己,魏忠賢所控制的特務組織東廠和錦衣衛,設置了數不清的駭人聽聞的刑罰,任意栽贓陷害和逼供殺人。他指使東廠和錦衣衛大肆捕殺不阿附於自己的官員,其中不少人是被酷刑摧殘致死的。如誥命老臣、左副都御史楊漣死時血肉模糊,土囊壓身,鐵釘貫耳,情狀慘不忍睹。東廠和錦衣衛對百姓百般察聽,若有冒犯魏忠賢,則「剝皮刮舌」。就這樣,天下臣民隨時可能遭到飛來橫禍。魏忠賢操縱的廠衛組織,寫下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特務統治最嚴酷、最黑暗的一頁。
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其爪牙還在全國競相為他建立生祠(為活著的人歌功頌德的祠廟)。「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建祠之處,拆毀民房,強佔民田,徵收錢款,逼交貢品。凡不從者,皆以不愛魏公、不敬聖賢論處,致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傾家蕩產。
就在魏忠賢橫行無忌、張狂得意之時,明熹宗病死,魏忠賢失去靠山。朝野上下對他早就恨入骨髓,紛紛抨擊、聲討。新即位的崇禎帝遂將其貶謫鳳陽,後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賢聞訊,於赴鳳陽途中的卓城縣畏罪自殺。崇禎帝「詔磔其屍,懸首河間(城門)」。禍國殃民、惡貫滿盈的魏忠賢,落了個戮屍寸剮、懸道示眾的下場。
玩火自焚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少見的。試看那些貪污受賄的人,那些敲詐勒索的人,那些流氓滋事的人,那些盜竊搶劫的人,那些中傷、誹謗他人的人……到頭來不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做壞事的人,損害他人的利益,違背社會道德,擾亂社會秩序,觸犯法律,必然引起民眾的憤慨,必然遭到輿論的譴責,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作孽越多,罪行越重,所受的懲罰就越嚴厲。
明代吳麟征《家誡要言》說:「心術一壞,即入禍門。」誠哉斯言!萌生做壞事之心,註定跌入災禍之門。玩火自焚,這是社會的規律,歷史的必然。做壞事的人,不管表面上多麼強大,不管一時間多麼倡狂,都逃脫不了作惡自斃的人生法則。魏忠賢如此,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如此,這從反面給了人們很好的啟示:做壞事的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並不可怕。只要堅持真理、主持正義,就一定能夠戰勝邪惡,從而為人們所生活的空間迎來一派文明、祥和、幸福的春光。
聰明別被聰明誤
一個人最大的弱點,就在於他自以為聰明。自作聰明者有這樣的缺點,但他們常常意識不到,甚至不願意識到。
有一個人一直懷疑他的太太聽力有問題,決定好好考驗一下她的聽覺。
有一天下班後,他輕手輕腳地走到太太背後七公尺的地方。「太太,妳聽到我的聲音了嗎?」他太太沒有反應,他又走到五公尺的地方。「太太,妳聽到我的聲音了嗎?」
她依然沒有答腔,他只好走到離她三公尺的地方。「妳聽到我的聲音了嗎?」「聽見了。」他太太說,「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回答你了!」其實,很多時候耳背的是我們,我們卻不自知。當我們自以為聰明時,也正是愚昧的開始。下面的故事也說明了這一點。
有一地區的居民,因為水質不佳的關係,脖子長得又粗又胖。一個外地人路過此地,當地的居民就譏笑他說:「你的脖子長得好奇怪,怎麼又乾又細呢。」
外地人說:「是你們的脖子有病,為什麼不去看醫生反而譏笑我呢?」
居民說:「這裡的人全是這樣,何需去看醫生,可能你才需要看醫生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總喜歡品評他人,但卻不喜歡受人品評。大概沒有人喜歡受人批評,除非他想真正地進步。
批評針對的往往是缺點、短處、不足……無論是誰,被人指出缺陷之處,總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自作聰明者更是不喜歡遭人批評,他們甚至會認為批評者是不懷好意,因而他們對待批評的做法,往往就是置之不理或加以反駁。無論怎樣,總歸一個目的就是不讓批評損壞了自己的形象與聰明。
下面故事中的大樹就是自作聰明者的典型。
一棵長得高大挺拔的樹,非常欣賞自己的身材,並引以為傲。
有一天,來了一隻啄木鳥,停在樹上,牠聽到樹幹裏有許多小蟲啃噬的雜音,啄木鳥便用長喙在樹幹上啄一個洞,準備將小蟲一一吃掉。
但是這棵大樹非常生氣,它不能忍受美麗的枝幹被破壞成一個一個的洞,大樹開口責罵啄木鳥,並把牠趕走。於是小蟲在樹幹裏長大並生了更多的小蟲,牠們不斷地啃噬著樹幹,漸漸的把它吃空了。
有一天,刮起一陣強風,這棵大樹便攔腰折斷了。
生活中的批評就像故事中的啄木鳥,牠給你除去身上的「小蟲」,這似乎使我們非常不暢快,但這些不快卻會成為最大的幫助。為了使你更健康,你必須忍耐一下暫時的不快,而不要去理會誰更聰明。
自作聰明者不僅對批評拒之千里,而且對良言忠告似乎也沒多大興趣。對於任何事情,無論決定與否,建議對他們來說沒有實際的意義,因為歸根到底,他們還是願意自己做出決定。
一旦因為自作聰明犯了錯,你會怎麼做?首先,不要羞於承認它。然後,對自己說:「很抱歉發生了這樣的事,讓你看看我能做些什麼。」不要用這樣的話推卸自己的責任,比如:「我一直忙得暈頭轉向,所以我出了錯。」
你可能覺得很難承認自己做錯了,但我們都會有做錯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憎恨承認這一點。許多人錯誤地以為,一旦他們承認自己錯了,人們就會輕視他們。可是事實卻正好相反,你犯了錯誤,承認了它,並願意改正它,事情就會好辦多了。
所以記住,克服自作聰明的最好方法就是有錯就改。
自作聰明的晉惠公。
西元前六四五年,秦、晉大戰於龍門山。結果秦勝晉敗,晉惠公也作了秦軍的俘虜。晉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晉惠公的自作聰明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晉惠公是在秦穆公、齊桓公的支援下登上國君之位的,事先曾答應割五城給秦國以求得秦穆公的支持。但他即位之後,卻賴了帳。即便如此,當晉國天災流行、民間缺食的危急時刻,秦國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糧食。
可是,當秦國也遇災荒,向晉國買糧時,晉惠公竟一粒糧食也不願賣,這便激怒了秦國。
秦穆公以晉國忘恩負義為名,出師討伐晉國。對這一緊急事態,晉惠公是怎樣對待的呢?
第一,他根本不承認理在秦國這一邊,拒絕和談。大臣慶鄭建議「割五城以全信,免動干戈」。他怒不可遏地說,晉國作為堂堂千乘之國,根本談不上什麼割地求和,下令要先斬慶鄭,然後發兵迎擊秦軍。眾大臣建議讓慶鄭將功折罪,慶鄭才免於一死。
第二,他視不同意見如洪水猛獸,多方壓制。秦軍已渡河向東,三戰全勝,長驅而進,直至大將韓簡案下。韓簡向他報告,秦國軍隊雖少,但狀態卻是十倍於晉軍。晉惠公詢問其中原因,韓簡分析說:「大王當初以秦近而奔梁,繼以秦授而得固,又以秦賑而免饑,三受秦施而無一報,秦國君臣積憤已深,所以才來伐晉。秦軍都懷有討伐大王之心,所以鬥志特別高。」晉惠公一聽,大為惱火,並對他加以斥責。
第三,他根本不考慮實際戰鬥的危險程度,他原本坐的一匹小駟根本不適用於戰鬥,臣下建議他換一匹國產的戰車,但他偏愛小駟,非牠不用。
戰爭開始了,混戰之中,晉惠公雖然不乏勇敢,無奈那小駟未經戰陣,驚嚇亂竄,陷入泥濘之中,他最後被秦軍俘獲。晉軍失了主帥,也投降了秦軍。
人生在世,很難說哪一個人沒有缺點。
因為,縱使美玉,也有瑕疵。但缺點雖然不可逃避,卻並非不能改造。無論是與生俱來的缺點,還是後天形成的缺點,只要你勇於面對,敢於改造,就沒有不能改正的缺點。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