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俗中詩意生存―以侗族河歌為例(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西南人類學文庫 流域與族群互動系列
ISBN13:978701018458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牧
出版日:2018/01/01
裝訂/頁數:平裝/326頁
商品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美學視野下的侗族河歌研究”(批准號:15XMZ092)成果,也是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流域文明與族群互動”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本書將侗族慣有的詩意生存方式置放於河歌歌俗中進行分析,揭示河歌與人及其生活的關係,從而實現對河歌的生態審美研究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具體而言:本書首先勾勒了其他侗歌、河歌的研究現狀,指出目前學界幾乎沒有從人類學、美學等視角深入研究河歌的文獻。 在對河歌作概念界定,並對河歌的歷史和分佈區域作出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其“詩意生存”內涵是歷史生成的。基於侗族以前是“無字文化”社會的事實,河歌的生髮是跟侗族歷史上沒有文字靠歌來代言、以歌交友、以歌擇偶的現實相關,又跟侗族生計方式和“團寨”文化模式下侗族的“群體性”交往特徵有關。從邏輯上,本書對“坡會節”和“春社節”等歌俗活動、行歌坐夜的河歌結構、歌師及貢獻、侗族宗教文化、河歌審美特徵、河歌的傳承和保護進行研究,分析出侗族詩意生存的具體規程和意義,認為河歌體現了侗族歌論“歌養心”、以歌交友和擇偶的詩意生存方式。本書通過考察侗族審美意識、審美活動、審美關係以及河歌藝術生髮規律,考察河歌審美場中人與歌生態潛能的耦合對生關係,得出詩意生存是河歌審美精神的凝結、價值功能的體現。認為河歌對人的審美形塑實質上是一種生態美育,河歌是侗族通過歌俗活動實現詩意生存的中介。 本書在生態文明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系統地研究河歌生髮、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構成及其在當下的利用、傳承和保護路徑,指出了河歌對生態審美者培育的價值意義,有利於補充生態美育理論建構的內容,也會引起學術界共鳴和世人對侗族河歌的關注。具有突出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