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滿額折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華的傳統文化呢?

只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才是原創的,沒有傳統,哪來的原創?
越是傳承民族的,就越有世界意義。
原創不是拋棄傳統,而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去發展。

作者簡介

樓宇烈 

享譽海內外的資深學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誠守護者。北京大學國學研修班最受歡迎的主講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祖籍浙江嵊縣。1955年畢業於上海浦光中學,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60年畢業。曾任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全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宗教研究方法講記》、《中國的品格》等。

代序 傳統是我們的原創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呢?這本不應成為問題,但是由於我們割裂了自己的文化傳統,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歷史文化如果是一直延續的,那麼無論在什麼樣的經濟環境下都不會被割斷。我們對傳統文化存在偏頗的看法,很多人在認識傳統上有障礙,很多人認為傳統是以現實的對立面存在的。其實,傳統跟現實根本不應該對立,現實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我們都是承襲傳統文化而來的,是要做傳統文化下的現代人,還是做割裂傳統文化的現代人呢?簡單地講,我們是要做現代化的中國人,還是現代化的西方人呢?不管在什麼樣的經濟條件下,我們都要堅持做發展傳統的現代中國人,並致力於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歷史不能被割斷,只有對歷史進行反思,或者跟更古老的文化銜接,社會才能進步。西方就走過這樣的道路,它在走向近代的過程中,就是學習更古老的希臘、羅馬文化。復古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把現代根植到傳統中,再繼續向前發展。能否成為發展傳統的現代人,這是觀念問題。如果我們要做繼承優秀傳統的現代人,學習傳統文化是不應該有問題的。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什麼都以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作為標準是錯誤的觀念。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等價交換的原則並不適用於所有領域。有些東西的文化價值與商品價值並不完全吻合,而且一些有文化內涵的東西,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商品。道德也是不能用等價交換的原則來衡量的。道德裡涉及到權利和義務,等價交換不應該成為道德的準則。道德應遵循「不計功利」的傳統,正如董仲舒所說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一個公正的社會必定是讚揚那些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而不會讚揚爭權奪利的人。如果社會不給盡責任、義務的人相應的回報,這個社會是不公正的。但社會公正與道德實踐是兩個問題,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你不給我回報,我就不盡義務、責任,是不對的。在社會生活中,什麼都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我們就會喪失做人的道德底線。
社會是不是只靠經濟發展就可以實現總體發展目標呢?答案是否定的。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發展,整個社會是得不到提升的。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文化,社會才能進步。
我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聯繫起來。只有繼承了傳統文化,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否則,我們雖然實現了現代化,卻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沒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們還能自稱是炎黃子孫嗎?
一個西班牙記者曾在文章中提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了,文化認同感卻在消失。中國很快會成為世界大國,並正以某種形式,悄悄地進入西方世界。他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西方化的中國,對世界而言,是更富裕了,還是更貧困了?
現代中國如果沒有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文化的主體意識,我們就會被其他國家的文化所同化。不管世界怎麼變化,不同的國家還是要傳播不同的文化傳統。如果連這個基本的理念都沒有,雖然世界化了,但中國文化就不存在了。如果還要有中國文化,我們就要從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汲取養料,而不是割斷、拋棄傳統。文化自覺就是要把我們的文化根植到傳統中去。
不要以為世界化就是跟別人一樣,如果跟別人一樣,別人根本就看不起你,你永遠都會跟在別人的後面,因為那不是你原創的東西。只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才是原創的,越是傳承民族的,就越有世界意義。現在很多人認為,只有拋棄了傳統,才是原創。原創不是拋棄傳統,而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去發展。拋棄了傳統去跟西方接軌,沒有了自己傳統文化的烙印,還是什麼原創呢?
傳統就是我們的原創。沒有傳統,哪來的原創?以醫學為例,究竟中醫是我們的原創,還是西醫是我們的原創呢?當然中醫是我們的原創。很多人否定中醫,是因為對中醫不夠瞭解,沒有把握它的核心理念,總把它看作是落後的、迷信的。如果能把中醫發揚光大,使其成為現代醫學,這才是真正的原創。
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我們都應該保護、繼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目次

代序
傳統是我們的原創

上編 中國文化的精神

百年來對傳統文化的誤讀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
中國哲學以實踐為特性
找回自我
以人為本—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中庸之道
什麼是無為而治?
自利與利他
傳統書院的精神
讀書=做人
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佛學的幾個理念
(附:禪宗的智慧)
傳統文化的實踐者:國醫
傳統文化視野下的人和自然

下編 提升中國的軟實力

在傳統基礎上接受現代化
有主體才能有借鑒
談劣根性
等價交換不能成為價值觀的原則
沒有自覺自律,民主會變味
養老社會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
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擇善明用
中國的民族主義抬頭了嗎?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要做到四通八達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結語
中國知識份子的天下情懷 

附錄
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對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的思考
樓先生說

書摘/試閱

中國的邏輯是語境邏輯
中國人有自己的邏輯,有說話的一套規則。
我常講,中國的邏輯是語境邏輯。一定語境的次序就決定了概念的性質,而不是脫離了語境來抽象地分析某個詞。我們不能脫離語境來分析大前提、小前提然後得出個結論。有些人片面地認為邏輯只有一個模式,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是標準模式,按此標準來評價,中國就沒有邏輯。
中國人幾千年說話真的都顛三倒四嗎?不是那樣的。中國有自己的邏輯,只是我們沒有去挖掘它,哲學也是如此。明末的李之藻在翻譯《名理探》的時候,涉及到斐祿瑣費亞(Philosophia音譯)這個概念,他講得很清楚,斐祿瑣費亞從字面上講就是愛智,這種愛智的學問在中國就相當於理學,他並沒有拿西方的某個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學問。


中國的宗教是人道的宗教
上個世紀,幾乎所有人都在講中國沒有宗教,按照歐洲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對宗教的定義,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宗教,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我想現在絕大部分的人在填表時都會在宗教信仰上填「無」。那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宗教呢?
康有為不簡單,他提出中國也是有宗教的,宗教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中國是人道的宗教,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他進一步指出:「中國之人心風俗禮儀法度,皆以孔教為本,若不敬孔教而滅棄之,則人心無所附,風俗敗壞,禮化缺裂,法守掃地。」(《康有為政論集•亂後罪言》)
章太炎認為,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如果我們按照歐洲對宗教的定義來看,無神恰恰是宗教的對立面。章太炎還想把佛教立為中國的國教,因為佛教具有無神的性質,跟科學精神相一致,也有許多跟民主精神相一致的概念,例如,佛教講眾生平等。
章太炎指出了中西哲學的優缺點,他說:

外國哲學是從物質發生的……外國哲學注重物質,所以很精的。中國哲學是從人事發生的……於物質是很疏的。人事原是幻變不定的,中國哲學從人事出發,所以有應變的長處,但是短處卻在不甚確實。這是中外不同的地方。于造就人才上,中勝於西,西洋哲學雖然從物質發生,但是到得程度高了,也就沒有物質可以實驗,也就是沒有實用,不過理想高超罷了。中國哲學由人事發生,人事是心造的,所以可從心實驗,心是人人皆有的,但是心不能用理想去求,非自己實驗不可。中國哲學就使到了高度,仍可用理學家驗心的方法來實驗,……這是中勝於西的地方。(《太炎學說》)

中西哲學關注的物件不同,西方哲學關注的物件是物質,中國哲學關注的物件是人事。物質是靜止的,可以精確細緻;人事是變動不居的,只能是模糊的。我想,大體來講,西方的科學同樣更關注物,中國的科學也更關注人自身,這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思維方法,一個是物道的科學;另一個是人道的科學。
神道宗教以神為根本,人道宗教以人為根本;物道科學以物為根本,人道科學以人為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同的背景可以形成不同的哲學、宗教、科學,而以唯一標準來衡量一切,很多人的思維就會被唯一標準禁錮。如果打破唯一標準的禁錮,認同宗教可以有不同的形態,可以是有神的,也可以是無神的,科學、哲學也可以有不同的形態,我們的眼界就會更開闊,就可以通過中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精華來豐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只信一個,排斥另一個。


等價交換不能成為價值觀的原則
我最近很關注人文精神的建設問題,這也不僅僅是我們國家才有的,全世界都存在這個問題。近兩三百年,人類在現代化進程中,整個世界的科技和人文兩大文化體系一直處於失衡狀態,科技占主導,人文卻總是追趕不上科技。科技可以直接用到生產,是硬實力,而人文作為軟實力,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
近一百年來,一些所謂的落後國家為了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提升經濟實力,更多地關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拋得更遠。中國如果不調整這種失衡狀況,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科技文化在造就了物質發展的同時,也在以經濟發展規律來構建整個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用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這是由於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是以人為本,不是以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也不追求付出和收穫相等。人文的價值觀應該是付出大於收穫,甚至是完全地付出,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上。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來討論等價交換中義和利的問題。在中國這些問題可分為三個層次:在理論上,是理和欲的關係問題;在實踐上,是義與利的判別問題;在修養上,是役物還是役於物的問題。荀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他認為,修養高的人輕視富貴權利。
近些年來,我們在道德倫理上甚至出現了一種傾向,給我多少的權利,我就盡多少責任和義務,追求責任、義務跟權利完全等價。其實,權利義務不是簡單的等價關係。責任、義務是個體的行為,權利是社會賦予的。從道德實踐上看,我們應遵循董仲舒提出的原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個體在道德實踐上只管正誼明道,而不是謀利計功,社會需要給這些正誼明道的人相應的功利,但個人不是為了功利而去正誼明道的。如果社會對正誼明道的人置之不理,給歪門邪道的人以獎勵,社會就失去了公正。如果社會不獎勵正誼明道的人,只能說明社會是不公正的,但個體還是要無怨無悔地去正誼明道,這才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可怕的是我們把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看作價值觀的核心,絕大部分人都想著有相應的回報才去盡相應的義務。
社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個人盡倫盡職,在什麼位置上就要把這個位置上的工作做好,並得到一份相應的回報。但是,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覺把事情做得更好,產生精神上的愉悅,心甘情願地去做事,這是人文的價值追求。與物質上的回報相比,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報。要讓更多的人瞭解人文的價值追求,而不是以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來衡量一切。以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是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文價值失落的表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