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梳理了城市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領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國內學者普遍釆用的"外來人口”、"農民工”、"流動人口”這些帶有歧視性字眼的稱謂,基於管理學視角從"實然”角度將流動人口中的"鄉-城流動”及"城-城流動”兩部分群體定義為"城市新居民”。基於行文稱謂與現實稱謂相統一的考慮,撰寫中將"城市新居民”簡稱為"新居民”。在對"新居民”這一稱謂進行清晰界定的基礎上,本選題根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目標,全盤考慮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這一系統工程中的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責任機制如何互動運行來提升供給效果。
序
前言
民生需求倒逼著行政改革,城市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問題正是典型的民生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係到經濟發展的動能。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鄉―城”及“城―城”間的人口流動逐漸常態化,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新型城鎮化”在“十三五”規劃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真正落實中共中央所提出的《2014―2020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切實達成2016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目標,成為亟待理論界和實踐界解決的現實詰問。
從學理角度來審視,新型城鎮化的要點在於“人”,即由“鄉―城”、“城―城”流動人口所組成的城市新居民,他們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客體。但是在計劃時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影響下,在城市具有穩定住所和穩定就業的新居民並不能平等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務,進而形成了較為集中的民生問題。正如2015年10月22日出臺的《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所指出的,政府公共服務應向常住人口而不是戶籍人口覆蓋。通過公共服務將具有穩定就業和穩定住所的流動人口固化為城市新居民是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步驟。
本書梳理了城市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領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國內學者普遍採用的“外來人口”、“農民工”、“流動人口”這些稱謂,基於管理學視角從“實然”角度將流動人口中的“鄉―城流動”及“城―城流動”兩部分群體定義為“城市新居民”。基於行文稱謂與現實稱謂相統一的考慮,本書撰寫中將“城市新居民”簡稱為“新居民”。在對“新居民”這一稱謂進行清晰界定的基礎上,本書根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目標,全盤考慮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這一系統工程中的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責任機制如何互動運行來提升供給效果。本書共分為八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在對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問題進行簡要審視的基礎上確定本書選題依據和研究意義,通過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確立本書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指出本書創新之處。
第一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理論基礎及邏輯建構。首先界定“新居民”這一概念,“新居民”作為一個管理學概念,它以城市作為限定地域,這一概念既不同于經濟學角度定義的“農民工”,也不同於人口學角度定義的“流動人口”,其在統計口徑上屬流動人口中的“鄉―城流動”和“城―城流動”兩部分,簡而言之,新居民是城市中具有穩定就業和穩定住所,但是戶籍非本地的人口。對新居民的內涵界定清晰後,新居民公共服務的內涵及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內涵也隨之明晰,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就是供給主體運用供給方式,通過內外互動提供有形公共產品和無形公共服務的動態過程,其本質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其次分析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構建的理論基礎,具體包括:推拉理論及二元結構理論對於新居民成因的闡釋,公民權理論對供給機制的邏輯解釋,公共選擇理論對供給機制的依據解釋,網絡治理理論對供給機制的工具解釋。最後以狀態、結構、績效作為整體分析理路,從決策層、生產層、績效層這三個層面建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框架,決策層對應決策機制;生產層對應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和協同機制,績效層對應責任機制。
第二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與時代動因。本章從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及當下的時代背景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及改善的迫切性。根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歷史演進鎖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方向,“分割供給”和“管控供給”已不適合當下的時代背景,“公平供給”與“融合供給”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問題是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焦點問題,只有通過公共服務供給才能完成人的城鎮化,才能將農業轉移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進而推進農業現代化,才能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最終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在群體間的公平分配。
第三章以浙江作為代表區域審視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現狀。浙江不僅是我國第二大人口流入大省,而且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省份的代表,浙江最早提出“新居民”這一稱謂並在實踐中設置了新居民服務管理局這一組織機構。因此浙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情況可以作為全國的縮影。本章首先分析了全國新居民及浙江新居民的人口學特徵及發展趨勢、城市承載力與新居民數量如何適配等問題,其次重點分析新居民公共服務享受的現實情況及未來走勢,最後分析浙江作為新居民的主要流入地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中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有效性分析。根據第一章的邏輯建構,本章以社會融合作為供給績效的測量角度,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運用結構方程方法分析驗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有效性。本章通過驗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於社會融合的正向作用,證明從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和責任機制五個維度構建的新居民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的有效性。
第五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困境分析。不同區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困境各不相同,但從總體宏觀運行層面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困境集中於決策層、生產層及控制層這三個層面。本章從決策層面的決策機制,生產層面的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控制層面的責任機制探討新居民供給機制的運行困境。在決策機制運行中,制定環節新居民缺失話語權,執行環節又因為供給部門的碎片化及流入地與流出地的意願差異使政策被打折執行。在效率機制的運行中,因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操作的失範、社會自願供給動力不足、政府間信息交互不足使得供給效能低下。在公平機制運行中,新居民與戶籍人口在公共服務的享用水平上差異明顯,現行的積分供給模式不僅門檻高而且開放領域有限。在協同供給機制中,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支出責任下沉,造成市縣級政府承擔了過重的負擔,而中央的轉移支付又主要流向中西部,流入地政府認為負擔過重,流出地認為流入地作為受益者理所應當承擔供給責任,雙方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中缺乏合作動力。在責任機制運行中,目前對於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績效評估工具短缺,即使因為群體危機事件而產生的問責也是以政府內部問責為主,缺乏異體問責。
第六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國內外經驗與借鑒。新居民問題並不是我國的特有問題,發達國家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也面臨人口流動產生的城市新居民問題。本章首先介紹加拿大在“客戶中心”導向下實現各個供給部門聯動合作的經驗,其次介紹美國在城市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中如何通過嚴格審查憲法中的“平等保護”條款來保護新居民的權益,再次分析加拿大和美國的經驗對我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啟示,最後介紹國內中山、東莞、上海、嘉興四個城市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中根據各地實際進行的實踐探索,分析其對於不同類型城市的樣板價值。
第七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優化路徑。針對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在決策層面的決策機制,生產層面的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及績效層面的責任機制的運行困境,思考困境的突破路徑。決策機制的優化路徑在於著重解決個體能力建設、政府能力建設及環境能力建設問題。效率機制的優化路徑是如何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市場化、社會化及信息化。公平機制的有效運行需以新居民的土地權益保障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基本公共服務實行無條件供給,優質公共服務可以選擇積分供給。協同機制的優化路徑在於如何劃分中央與省、市、縣合理的支出責任,協調流入地與流出地的區域利益,建立專門部門協調碎片化的供給部門。責任機制的優化路徑是根據供給責任的界定來設計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衡量指標,並將績效評估的結果運用於供給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及財政預算審核中,進而對供給部門的責任履行進行有效監控。
民生需求倒逼著行政改革,城市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問題正是典型的民生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係到經濟發展的動能。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鄉―城”及“城―城”間的人口流動逐漸常態化,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新型城鎮化”在“十三五”規劃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真正落實中共中央所提出的《2014―2020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切實達成2016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目標,成為亟待理論界和實踐界解決的現實詰問。
從學理角度來審視,新型城鎮化的要點在於“人”,即由“鄉―城”、“城―城”流動人口所組成的城市新居民,他們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客體。但是在計劃時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影響下,在城市具有穩定住所和穩定就業的新居民並不能平等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務,進而形成了較為集中的民生問題。正如2015年10月22日出臺的《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所指出的,政府公共服務應向常住人口而不是戶籍人口覆蓋。通過公共服務將具有穩定就業和穩定住所的流動人口固化為城市新居民是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步驟。
本書梳理了城市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領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國內學者普遍採用的“外來人口”、“農民工”、“流動人口”這些稱謂,基於管理學視角從“實然”角度將流動人口中的“鄉―城流動”及“城―城流動”兩部分群體定義為“城市新居民”。基於行文稱謂與現實稱謂相統一的考慮,本書撰寫中將“城市新居民”簡稱為“新居民”。在對“新居民”這一稱謂進行清晰界定的基礎上,本書根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目標,全盤考慮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這一系統工程中的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責任機制如何互動運行來提升供給效果。本書共分為八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在對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問題進行簡要審視的基礎上確定本書選題依據和研究意義,通過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確立本書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指出本書創新之處。
第一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理論基礎及邏輯建構。首先界定“新居民”這一概念,“新居民”作為一個管理學概念,它以城市作為限定地域,這一概念既不同于經濟學角度定義的“農民工”,也不同於人口學角度定義的“流動人口”,其在統計口徑上屬流動人口中的“鄉―城流動”和“城―城流動”兩部分,簡而言之,新居民是城市中具有穩定就業和穩定住所,但是戶籍非本地的人口。對新居民的內涵界定清晰後,新居民公共服務的內涵及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內涵也隨之明晰,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就是供給主體運用供給方式,通過內外互動提供有形公共產品和無形公共服務的動態過程,其本質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其次分析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構建的理論基礎,具體包括:推拉理論及二元結構理論對於新居民成因的闡釋,公民權理論對供給機制的邏輯解釋,公共選擇理論對供給機制的依據解釋,網絡治理理論對供給機制的工具解釋。最後以狀態、結構、績效作為整體分析理路,從決策層、生產層、績效層這三個層面建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框架,決策層對應決策機制;生產層對應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和協同機制,績效層對應責任機制。
第二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與時代動因。本章從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及當下的時代背景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及改善的迫切性。根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歷史演進鎖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方向,“分割供給”和“管控供給”已不適合當下的時代背景,“公平供給”與“融合供給”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問題是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焦點問題,只有通過公共服務供給才能完成人的城鎮化,才能將農業轉移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進而推進農業現代化,才能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最終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在群體間的公平分配。
第三章以浙江作為代表區域審視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現狀。浙江不僅是我國第二大人口流入大省,而且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省份的代表,浙江最早提出“新居民”這一稱謂並在實踐中設置了新居民服務管理局這一組織機構。因此浙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情況可以作為全國的縮影。本章首先分析了全國新居民及浙江新居民的人口學特徵及發展趨勢、城市承載力與新居民數量如何適配等問題,其次重點分析新居民公共服務享受的現實情況及未來走勢,最後分析浙江作為新居民的主要流入地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中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有效性分析。根據第一章的邏輯建構,本章以社會融合作為供給績效的測量角度,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運用結構方程方法分析驗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有效性。本章通過驗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於社會融合的正向作用,證明從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和責任機制五個維度構建的新居民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的有效性。
第五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困境分析。不同區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困境各不相同,但從總體宏觀運行層面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困境集中於決策層、生產層及控制層這三個層面。本章從決策層面的決策機制,生產層面的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控制層面的責任機制探討新居民供給機制的運行困境。在決策機制運行中,制定環節新居民缺失話語權,執行環節又因為供給部門的碎片化及流入地與流出地的意願差異使政策被打折執行。在效率機制的運行中,因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操作的失範、社會自願供給動力不足、政府間信息交互不足使得供給效能低下。在公平機制運行中,新居民與戶籍人口在公共服務的享用水平上差異明顯,現行的積分供給模式不僅門檻高而且開放領域有限。在協同供給機制中,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支出責任下沉,造成市縣級政府承擔了過重的負擔,而中央的轉移支付又主要流向中西部,流入地政府認為負擔過重,流出地認為流入地作為受益者理所應當承擔供給責任,雙方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中缺乏合作動力。在責任機制運行中,目前對於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績效評估工具短缺,即使因為群體危機事件而產生的問責也是以政府內部問責為主,缺乏異體問責。
第六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國內外經驗與借鑒。新居民問題並不是我國的特有問題,發達國家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也面臨人口流動產生的城市新居民問題。本章首先介紹加拿大在“客戶中心”導向下實現各個供給部門聯動合作的經驗,其次介紹美國在城市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中如何通過嚴格審查憲法中的“平等保護”條款來保護新居民的權益,再次分析加拿大和美國的經驗對我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啟示,最後介紹國內中山、東莞、上海、嘉興四個城市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中根據各地實際進行的實踐探索,分析其對於不同類型城市的樣板價值。
第七章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優化路徑。針對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在決策層面的決策機制,生產層面的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及績效層面的責任機制的運行困境,思考困境的突破路徑。決策機制的優化路徑在於著重解決個體能力建設、政府能力建設及環境能力建設問題。效率機制的優化路徑是如何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市場化、社會化及信息化。公平機制的有效運行需以新居民的土地權益保障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基本公共服務實行無條件供給,優質公共服務可以選擇積分供給。協同機制的優化路徑在於如何劃分中央與省、市、縣合理的支出責任,協調流入地與流出地的區域利益,建立專門部門協調碎片化的供給部門。責任機制的優化路徑是根據供給責任的界定來設計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衡量指標,並將績效評估的結果運用於供給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及財政預算審核中,進而對供給部門的責任履行進行有效監控。
目次
目錄
緒論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意義
二、研究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二)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內容
(二)創新之處
第一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理論基礎及邏輯建構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概念厘定
(一)新居民的概念界定
(二)公共服務內涵界定
(三)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內涵與外延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理論基礎
(一)新居民的成因闡釋:推拉理論及二元結構理論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闡釋:公民權理論
(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工具闡釋:網絡治理理論
(四)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依據闡釋:公共選擇理論
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建構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整體分析理路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結構搭建
第二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與時代動因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
(一)1979―1991年:控制流動下的“分割供給”
(二)1992―2000年:有序流動下的“管控供給”
(三)2001―2009年:自由流動下的“公平供給”
(四)2010―2015年:包容增長下的“融合供給”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時代動因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實現戶籍利益剝離的根本方法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
(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策略
(四)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前提保障
第三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現狀審視
一、全國新居民基本情況及公共服務享有現狀
(一)新居民基本情況分析
(二)享有狀況: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處於空心地帶
二、浙江新居民基本情況及公共服務享有現狀
(一)新居民基本狀況及發展趨勢
(二)增量空間:社會協調發展與適度人口規模預測
(三)享有狀況:整體覆蓋水平不高與享有程度有限
三、浙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趨勢變化
(一)現行方式:大人口機構統籌型與專業機構協調型結合
(二)未來走向:服務側重下他管轉向自管與統一轉向分類
四、浙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成效分析
(一)決策機制:供給主導向需求主導轉化
(二)效率機制:引入信息化網絡操作平臺
(三)協同機制:財政保障與協作網絡建設
(四)責任機制:職能指標向服務指標轉化
第四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有效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結構方程
(二)分析流程
二、實證模型與評價指標
(一)模型構建
(二)評價指標
三、數據獲取
(一)問卷設計
(二)調查方式與樣本確定
(三)問卷髮放與回收
(四)人口特徵統計
四、量表檢驗與模型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模型分析
五、結果分析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供給績效的改善有
正向作用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各個影響因素的重要
程度不同
第五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困境分析
一、本位主義決策: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決策之困
(一)主體:中央主導下的碎片化參與
(二)回應:地方政府的差異化意願
(三)程序:事件觸發的個別化處理
二、生產效率缺失: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效率之困
(一)市場供給困頓:購買認識不足導致的購買操作
失範問題
(二)社會供給困頓:自願供給動力不足及融合組織
功能受限
(三)信息建設困頓:政府間信息鴻溝與新居民信息
素養弱勢
三、生產公平缺失: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公平之困
(一)對象公平:新居民與戶籍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務
差距明顯
(二)內容公平:民生類公共服務領域的公平缺失為
指向焦點
(三)程序公平:分立融合下積分供給的壁壘高築及
斷裂執行
四、生產合力缺失: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困境的協同之困
(一)資源協同: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主體財力不足
(二)主體協同:政府間及部門間供給功能劃分不清
(三)流程協同:公共服務供給政策的執行效率低下
(四)利益協同:流入地與流出地負擔分攤動力匱乏
五、供給績效失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困境的責任之困
(一)責任工具:總體短缺與結構失衡
(二)環境約束:既得利益與管控文化
(三)責任追究:主體單一與過程偏重
第六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國內外經驗與借鑒
一、加拿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及對中國的借鑒
(一)決策機制:包容原則下的“公共參與”
(二)效率機制:公民為先下的“客戶中心”
(三)協同機制:政府內與政府外聯動合作
(四)加拿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借鑒價值
二、美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及對中國的借鑒
(一)效率機制:政府與基層社區合力供給
(二)公平機制:法律保障服務的平等享受
(三)美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借鑒價值
三、國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實踐經驗
(一)限量積分:中山市的供給實踐
(二)積分管理+條件准入:東莞市的供給實踐
(三)積分管理+階梯供給:上海市的供給實踐
(四)擴大參與+社會貢獻:嘉興市的供給實踐
(五)國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實踐的借鑒價值
第七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優化路徑
一、賦予話語: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決策機制優化
(一)能力框架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決策機制模型
(二)制定環節:新居民個體決策參與能力提升
(三)回應環節:組織能力建設與環境能力建設
(四)修正環節:基於新居民的感知破解內循環
二、向外延展: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機制優化
(一)效率網絡下新居民公共服務效率供給機制運行模型
(二)市場化的效率操作:政府功能轉換與購買服務規範管理
(三)社會化的效率操作:發揮基層社區與社會組織的紐帶功能
(四)信息化的效率操作:信息素質教育與信息系統動態共享
三、保證尊嚴: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公平機制優化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公平機制運行模型
(二)前置條件:保障土地財產權與處置權
(三)保底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無條件供給
(四)擴展供給:非基本公共服務積分供給
四、重視共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協同機制優化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協同機制運行模型
(二)資源協同:事權明晰下財權配置思路
(三)主體協同:利益相關者聯動合作供給
(四)流程協同:供給流程再造與網格對接
(五)利益協同:流入地與流出地利益均衡
五、持續修正: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責任機制優化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責任機制運行模型
(二)責任界定:責任邏輯機理與績效維度構建
(三)責任履行:履責主體明確與履責程序規範
(四)責任追究:雙重責任評估與結果應用導向
結論
附錄A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與社會融合調查問卷
附錄B攻讀學位期間發表論文和科研情況說明
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意義
二、研究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二)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內容
(二)創新之處
第一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理論基礎及邏輯建構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概念厘定
(一)新居民的概念界定
(二)公共服務內涵界定
(三)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內涵與外延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理論基礎
(一)新居民的成因闡釋:推拉理論及二元結構理論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闡釋:公民權理論
(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工具闡釋:網絡治理理論
(四)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依據闡釋:公共選擇理論
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建構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整體分析理路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邏輯結構搭建
第二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與時代動因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歷史演進
(一)1979―1991年:控制流動下的“分割供給”
(二)1992―2000年:有序流動下的“管控供給”
(三)2001―2009年:自由流動下的“公平供給”
(四)2010―2015年:包容增長下的“融合供給”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時代動因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實現戶籍利益剝離的根本方法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
(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策略
(四)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前提保障
第三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現狀審視
一、全國新居民基本情況及公共服務享有現狀
(一)新居民基本情況分析
(二)享有狀況: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處於空心地帶
二、浙江新居民基本情況及公共服務享有現狀
(一)新居民基本狀況及發展趨勢
(二)增量空間:社會協調發展與適度人口規模預測
(三)享有狀況:整體覆蓋水平不高與享有程度有限
三、浙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趨勢變化
(一)現行方式:大人口機構統籌型與專業機構協調型結合
(二)未來走向:服務側重下他管轉向自管與統一轉向分類
四、浙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成效分析
(一)決策機制:供給主導向需求主導轉化
(二)效率機制:引入信息化網絡操作平臺
(三)協同機制:財政保障與協作網絡建設
(四)責任機制:職能指標向服務指標轉化
第四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有效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結構方程
(二)分析流程
二、實證模型與評價指標
(一)模型構建
(二)評價指標
三、數據獲取
(一)問卷設計
(二)調查方式與樣本確定
(三)問卷髮放與回收
(四)人口特徵統計
四、量表檢驗與模型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模型分析
五、結果分析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供給績效的改善有
正向作用
(二)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各個影響因素的重要
程度不同
第五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困境分析
一、本位主義決策: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決策之困
(一)主體:中央主導下的碎片化參與
(二)回應:地方政府的差異化意願
(三)程序:事件觸發的個別化處理
二、生產效率缺失: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效率之困
(一)市場供給困頓:購買認識不足導致的購買操作
失範問題
(二)社會供給困頓:自願供給動力不足及融合組織
功能受限
(三)信息建設困頓:政府間信息鴻溝與新居民信息
素養弱勢
三、生產公平缺失: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公平之困
(一)對象公平:新居民與戶籍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務
差距明顯
(二)內容公平:民生類公共服務領域的公平缺失為
指向焦點
(三)程序公平:分立融合下積分供給的壁壘高築及
斷裂執行
四、生產合力缺失: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困境的協同之困
(一)資源協同: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主體財力不足
(二)主體協同:政府間及部門間供給功能劃分不清
(三)流程協同:公共服務供給政策的執行效率低下
(四)利益協同:流入地與流出地負擔分攤動力匱乏
五、供給績效失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困境的責任之困
(一)責任工具:總體短缺與結構失衡
(二)環境約束:既得利益與管控文化
(三)責任追究:主體單一與過程偏重
第六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國內外經驗與借鑒
一、加拿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及對中國的借鑒
(一)決策機制:包容原則下的“公共參與”
(二)效率機制:公民為先下的“客戶中心”
(三)協同機制:政府內與政府外聯動合作
(四)加拿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借鑒價值
二、美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及對中國的借鑒
(一)效率機制:政府與基層社區合力供給
(二)公平機制:法律保障服務的平等享受
(三)美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借鑒價值
三、國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實踐經驗
(一)限量積分:中山市的供給實踐
(二)積分管理+條件准入:東莞市的供給實踐
(三)積分管理+階梯供給:上海市的供給實踐
(四)擴大參與+社會貢獻:嘉興市的供給實踐
(五)國內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實踐的借鑒價值
第七章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優化路徑
一、賦予話語: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決策機制優化
(一)能力框架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決策機制模型
(二)制定環節:新居民個體決策參與能力提升
(三)回應環節:組織能力建設與環境能力建設
(四)修正環節:基於新居民的感知破解內循環
二、向外延展: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機制優化
(一)效率網絡下新居民公共服務效率供給機制運行模型
(二)市場化的效率操作:政府功能轉換與購買服務規範管理
(三)社會化的效率操作:發揮基層社區與社會組織的紐帶功能
(四)信息化的效率操作:信息素質教育與信息系統動態共享
三、保證尊嚴: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公平機制優化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公平機制運行模型
(二)前置條件:保障土地財產權與處置權
(三)保底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無條件供給
(四)擴展供給:非基本公共服務積分供給
四、重視共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協同機制優化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協同機制運行模型
(二)資源協同:事權明晰下財權配置思路
(三)主體協同:利益相關者聯動合作供給
(四)流程協同:供給流程再造與網格對接
(五)利益協同:流入地與流出地利益均衡
五、持續修正: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責任機制優化
(一)新居民公共服務責任機制運行模型
(二)責任界定:責任邏輯機理與績效維度構建
(三)責任履行:履責主體明確與履責程序規範
(四)責任追究:雙重責任評估與結果應用導向
結論
附錄A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與社會融合調查問卷
附錄B攻讀學位期間發表論文和科研情況說明
參考文獻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