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在鹽分地帶
我們雖然粗糙,雖然卑微
但我們堅持
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顆粒
在貧瘠的土地上發光」――林佛兒.〈鹽分地帶〉
每一時代與土地,都有屬於斯土斯民心靈上的「原鄉」
這個原鄉有如藏寶盒,珍藏了屬於那個時代與土地的情感印記、
生活記憶和吉光片羽,這是留給後人最美好的資源。
將此資源記錄下來,然後再彙編成冊,這就成了美麗動人的文學篇章。
臺南詩人直接以詩書寫臺南的,數量不多。刻意以臺南的地點、人物、故事為創作題材,除了部分極具自覺的人,其他的可能比較是為了響應文學獎的宗旨而寫。一般來說,對一個地點感覺到新奇,把它當成寫作題材,大部分都是發生在旅遊的時候。能夠寫出地方特色的人,常常是外地的旅客,而不是本地居民。本地居民雖然不會刻意寫地方特色,但作品中的生活經驗,往往是本地經驗。本詩選雖是以人為主,其中仍然保留了很多臺南特色──至少讀了不覺得有異國情調──的詩作。
本書選入作品如下――
郭水潭〈廣闊的海──給出嫁的妹妹〉〈蓮霧之花〉/吳新榮〈贈年輕的詩人〉〈在月下認識〉/水蔭萍〈燃燒的臉頰〉〈秋氣〉/利野蒼〈燭光〉/王登山〈我是鹽舖的兒子〉/林修二〈小小的思念〉/林芳年〈我的西裝是舶來品〉/陳秀喜〈山與雲〉〈我的筆〉/薛林〈小動物心裡的人〉/王憲陽〈在香港見內弟〉/月中泉〈一個蛋子〉/郭楓〈一枚鋼釘──贈張放〉/葉笛〈荒野裡的小花──致詩人楊華〉〈這個世界〉/馬驄〈無題〉/何瑞雄〈火──燃在祭壇上〉/龔顯榮〈天窗〉/許達然〈違章建築〉/林佛兒〈鹽分地帶〉〈幽徑〉/鄭烱明〈旅程〉/龔華〈以千年的髮──給母親〉/林仙龍〈菓樹園和菓子們〉/林梵〈我即你〉〈黃花風鈴〉/袁瓊瓊〈午夜曇花〉/陳鴻森〈天燈〉〈伊拉克戰事〉/李若鶯〈茼蒿花盛開的園中〉/謝武彰〈過羅斯福路地下道〉/羊子喬〈向阿立祖禱告〉/斯人〈七月半〉〈隄防〉/王羅蜜多〈仙境〉/胡爾泰〈黃昏市場〉/利玉芳〈鞋子〉〈古蹟修護〉/翁文嫻〈成大人的摸索〉/李昌憲〈族譜〉/黃吉川〈勁草三昧〉/謝振宗〈捉青蛙的小孩〉/初安民〈再一次回來的時候〉〈白千層〉/吳文璋〈女孩〉/白聆〈風,靜靜的睡〉(選三)/孫維民〈洗衣機之歌〉/小蝶〈含羞草〉/白家華〈蛾〉/李友煌〈孕〉/惠童〈雙人座,故事的車站〉/田運良〈為印象王國而寫的筆記:生老病死〉/鴻鴻〈失而復得的皮箱〉〈不管我在哪兒〉/李瓜〈墓誌銘〉/翁月鳳〈見面〉/顏艾琳〈高鐵往南〉〈客人〉/李懷〈最悲傷的詩──寫給盲童墨曼〉/施俊州〈洗衣機〉/李癸雲〈女流──給母親和女兒〉/黃玠源〈躲在回憶的蛤殼裡〉/王厚森〈默與響──記旅途中停歇臺東那界海〉/若驩〈甜蜜並且層層逼近〉/陳柏伶〈李記〉/陳瀅州〈遠方〉/甘子建〈如果我是大猩猩〉/曾琮琇〈陌生的地方〉/陳允元〈再也沒有人需要遠行〉/黃柏軒〈發條玩具〉/孫得欽〈電梯〉/吳俞萱〈界外〉/潘家欣〈長大〉/謝予騰〈請為我讀詩〉/崎雲〈後來〉/林禹瑄〈在我們小心摺疊的房間〉/神神〈失業狀態〉
作者簡介
吳東晟
一九七七年生於臺中霧峰,本籍南投。二○○○年成功大學創立臺文所,來臺南就讀碩士班,之後旅居臺南十餘年。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班畢業。現為彰化師大國文系專案助理教授。
二十二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上帝的香煙》,三十歲出版第一本古典詩集《愛悔集》。創作以現代詩、古典詩為主。現代詩曾獲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府城文學獎、磺溪文學獎,古典詩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南瀛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曾任《藍星詩學季刊》執行編輯,現為《乾坤詩刊》古典詩主編、《全臺詩》編校委員。
序
【主編序】 文/吳東晟
這是一本為臺南青少年編選的臺南現代詩選。
原本編者導言,就是一本書中最無必要的部分。然而,為了便於讀者快速掌握,也為了編者的自我回顧及對讀者負責,此處不憚辭費,藉著導言的篇幅,談談此書編輯的種種考量與想法。
在確立本套叢書的選文原則時,各卷的編輯委員取得共識:以人、以作品為主,而不是以題材、以地點為主。入選的作者必須是臺南人、或者具有臺南經驗的人。除了生於斯長於斯的臺南詩人外,雖是臺南人但自小離鄉,或者不是臺南人但曾在臺南求學/工作/居住者,都在候選的範圍之內。至於來臺南旅遊的外地人,即使詩作素材來自臺南景點或故事,也會被排除在選集之外。
這個原則的用意在介紹臺南的詩人給青少年讀者。抱著人不親土親的心情,認識家鄉的作者們。在作者介紹的說明文字中,都可以看到每位作者與臺南的關係。
臺南詩人直接以詩書寫臺南的,數量不多。刻意以臺南的地點、人物、故事為創作題材,除了部分極具自覺的人,其他的可能比較是為了響應文學獎的宗旨而寫。一般來說,對一個地點感覺到新奇,把它當成寫作題材,大部分都是發生在旅遊的時候。能夠寫出地方特色的人,常常是外地的旅客,而不是本地居民。本地居民雖然不會刻意寫地方特色,但作品中的生活經驗,往往是本地經驗。例如黃玠源〈躲在回憶的蛤殼裡〉一詩,藉蛤寫人,把人的那種保護自己、害怕變化、害怕受傷、嚮往溫暖、而又忍受孤單的心情,透過蛤蜊自述表達出來。這與作者住在七股,經常在生活中觀察到蛤有關。又如孫得欽〈電梯〉一詩,用電梯寫神性的啟示無所不在,人們可能在無意中參與創造神蹟。電梯雖然不是臺南的特色,但也不是臺南人感到陌生的事物。因此,本詩選雖是以人為主,其中仍然保留了很多臺南特色—至少讀了不覺得有異國情調—的詩作。
為了尋找臺南的作家,編者朝著幾個方向去搜尋。除平日閱讀範圍所及,作家作品集與各種詩選也是編者搜尋的目標。臺南的文學獎雖然選拔很多作家,但是這些作品一般篇幅較長,只能忍痛割愛。
本書完稿之際,編者清點收入本書的作者群,大概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日治時期風車詩社作者群 風車詩社是臺灣第一個超現實主義詩社。在日治時期的寫實文學主旋律下,風車詩社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終戰後,日治時期的文學成就更被刻意忽視長達四十年。近二十年來,學界重新整理此時期的文學成果,在學者呂興昌、編輯羊子喬、翻譯家陳千武、月中泉、葉笛等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治時期的風車詩社重新為人所重視。將臺灣的超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從戰後的創世紀詩社,一舉拉到戰前的風車詩社。本書選入水蔭萍、利野蒼、林修二等人詩作,以見此文學理念之一斑。
鹽分地帶詩人群 日治時代的臺南州北門郡包含北門庄、學甲庄、將軍庄、七股庄、西港庄、佳里街等六個街庄。此處文風鼎盛,新舊文學兼備。新文學方面,在日治時代就成立了「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匯集郭水潭、吳新榮、王登山、林芳年等一批作家,他們又被稱為「鹽分地帶作家」。終戰後,臺灣行政區劃繼承日本,但取消郡級,街庄也改為鄉鎮市區。現在的北門六鄉鎮,即所謂的鹽分地帶,包括月中泉、林佛兒、林仙龍、李若鶯、謝武彰等人在內都是鹽分地帶作家。
笠詩社、文學臺灣、新地文學作者群 六○年代,臺灣有三大詩社:現代詩、藍星、創世紀。三大詩社的作者群均以外省詩人為主。笠詩社的成立,是本土詩人的一大結社,臺南許多作者都具有笠詩社詩人的身分。笠詩社的詩人與高雄的文學臺灣雜誌社性質相近,成員也高度重疊。另外,臺灣最早以民間力量進行兩岸文學交流的新地出版社,在政治敏感封閉的年代就已經精選引進中國大陸的當代文學,並且重視臺灣本土文學的深耕。新地出版社的郭楓與許達然兼具笠詩社詩人的身分,反對政治力量對文學的干預,主張以文學參與社會關懷。這個作者群有陳秀喜、王憲陽、郭楓、葉笛、許達然、龔顯榮、鄭明、羊子喬、利玉芳、李昌憲等。其中如郭楓、王憲陽,均為外省人。
校園作者群 有一批作者,因為來臺南求學而與臺南結緣。在這個地方學習文學,養成對世界的關懷,確立人生的道路。本書的作者群中,有不少人具有臺南的教師或學生的身分。如成大教授馬驄、林梵、陳鴻森、翁文嫻、黃吉川、吳文璋,南臺科大教授惠童,曾就讀或現就讀成大的初安民、孫維民、李友煌、李瓜、施俊州、若驩、陳柏伶、陳瀅州、曾琮琇、黃柏軒、孫得欽、吳俞萱、謝予騰、神神,臺南高工的老師潘家欣。其中不少本身就是土生土長、久居斯地的臺南人。
作家作品集及南瀛新人獎作者群 縣市合併升格前,臺南縣與臺南市每年均出版作家作品集。臺南縣文化中心另外舉辦南瀛新人獎,鼓勵作者出版第一本著作。縣市合併升格後,作家作品集出版並未間斷。本書作者如薛林、何瑞雄、謝振宗、白聆、黃玠源、甘子建,均曾透過這個管道出版詩集。
年度詩選作者群 爾雅出版社從《七十一年詩選》開始每年編輯年度詩選,直到《八十年詩選》為止。《八十一年詩選》起改由現代詩季刊社、創世紀詩雜誌社、臺灣詩學季刊社輪流主持,詩選仍由爾雅發行,直到《九十一年詩選》為止。民國九十二年的年度詩選,改稱《二○○三臺灣詩選》,由二魚文化出版社出版迄今。除爾雅/二魚版的年度詩選外,前衛出版社自《一九八二臺灣詩選》起,曾出版四次年度詩選;春暉出版社自《二○○九臺灣現代詩選》起,也逐年出版年度詩選至今。本書自年度詩選的入選者中,尋找臺南作家的身影,如斯人、白家華、田運良、鴻鴻、顏艾琳、李癸雲、陳允元、林禹瑄均是。
至於編者耳目所及以及自其他詩選探知的作者尚有袁瓊瓊、龔華、王羅蜜多、胡其德、小蝶、翁月鳳、王厚森、李懷、崎雲等人。袁瓊瓊是著名小說家,早年以筆名朱陵入選女詩人詩選;龔華、胡其德是乾坤詩社的詩人;王羅蜜多、王厚森、崎雲近年活躍於文學獎與論壇,備受矚目;小蝶、翁月鳳平日深居簡出,於《中華日報》發表作品,有多首作品入選向明所編的小詩選集。
上述只是粗分大概,便於讀者認知。實際上很多作者同時橫跨幾個分類。如郭楓既是新地文學的作者,也曾在作家作品集出過詩集;陳鴻森既是成大的客座教授,也是笠詩社的作者,也入選年度詩選;李昌憲既是笠詩社作者群,也是春暉版年度詩選的入選者。
編者選詩之際,有幾個考量影響去取:是否為代表作?是否耐讀?是否有趣可愛?青少年讀者是否感興趣,是否有共鳴,能否觸發他們的思索?原則上入選的詩,均至少符合上述條件的一部分。至於是否好讀易解,並不在編者的考慮範圍之內。原因在於:詩之迷人,恰在可解不可解、似懂非懂之間。與其求好懂,不如求耐讀。詩不是簡訊,它的目的在於感發,而不在傳遞清晰的訊息,更不在展現特定的立場。
為使讀者的閱讀理解能更深一層,編者在每首詩後均附賞析。賞析僅代表編者個人對詩的理解,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編者對詩的「再創作」。特別一提的是:編者有時為敘述方便,會將詩中的「我」直接說成是「作者」。但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說,「詩中的我」只是「敘述者我」,不能完全等同於「作者我」(舉例來說,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詩中「敘述者我」是一名女子,並不是「作者我」李白本人)。這些地方還請讀者明察秋毫。
編者的詩學觀念與本土派的前輩與朋友不盡相同。從二○○○年開始旅居臺南十八年,與不同立場的寫詩同好盡可能地求同存異。此次負責編務,深恐因個人偏好而有不周之處。然而完全摒除個人偏好幾乎是不可能的,例如編者不願選用過於憤怒的詩。有幾位以憤怒敢言著稱的詩人,若選其和平溫柔之作,恐失其面目;選其憤怒激昂之詩,又非本人所能茍同。賞析青年作者的詩時,也深恐在解說時顯露出中年心態,而在下筆時猶預不已。多方權衡之下,還是盡可能選擇說服編者的詩,如此也能較好地加以解說。
這部詩選的編輯過程,比原先預想費時許多。如今工程將竣,在此感謝相關人員:謝謝同意授權轉載的詩人。每位入選作者均慨然答允,甚至不計報酬。有的作者及家屬提供相當寶貴的意見,讓編輯過程更加順利,內容也因此更加完善,在此一併致謝。謝謝成功大學陳昌明老師的支持與信任,相信我能完成這項工作。謝謝文化局承辦人員申國艷小姐,這一年來讓您擔心,除感謝外,也備感抱歉。謝謝協助編務的李冠毅同學與廖翊君同學。
最後,作為一個還沒長大的四十二歲青少年,我要將這一年的勞作成果獻給我的父母,祝他們永遠平安健康。
目次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顧問序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召集人序
主編序
郭水潭〈廣闊的海──給出嫁的妹妹〉〈蓮霧之花〉
吳新榮〈贈年輕的詩人〉〈在月下認識〉
水蔭萍〈燃燒的臉頰〉〈秋氣〉
利野蒼〈燭光〉
王登山〈我是鹽舖的兒子〉
林修二〈小小的思念〉
林芳年〈我的西裝是舶來品〉
陳秀喜〈山與雲〉〈我的筆〉
薛林〈小動物心裡的人〉
王憲陽〈在香港見內弟〉
月中泉〈一個蛋子〉
郭楓〈一枚鋼釘──贈張放〉
葉笛〈荒野裡的小花──致詩人楊華〉〈這個世界〉
馬驄〈無題〉
何瑞雄〈火──燃在祭壇上〉
龔顯榮〈天窗〉
許達然〈違章建築〉
林佛兒〈鹽分地帶〉〈幽徑〉
鄭烱明〈旅程〉
龔華〈以千年的髮──給母親〉
林仙龍〈菓樹園和菓子們〉
林梵〈我即你〉〈黃花風鈴〉
袁瓊瓊〈午夜曇花〉
陳鴻森〈天燈〉〈伊拉克戰事〉
李若鶯〈茼蒿花盛開的園中〉
謝武彰〈過羅斯福路地下道〉
羊子喬〈向阿立祖禱告〉
斯人〈七月半〉〈隄防〉
王羅蜜多〈仙境〉
胡爾泰〈黃昏市場〉
利玉芳〈鞋子〉〈古蹟修護〉
翁文嫻〈成大人的摸索〉
李昌憲〈族譜〉
黃吉川〈勁草三昧〉
謝振宗〈捉青蛙的小孩〉
初安民〈再一次回來的時候〉〈白千層〉
吳文璋〈女孩〉
白聆〈風,靜靜的睡〉(選三)
孫維民〈洗衣機之歌〉
小蝶〈含羞草〉
白家華〈蛾〉
李友煌〈孕〉
惠童〈雙人座,故事的車站〉
田運良〈為印象王國而寫的筆記:生老病死〉
鴻鴻〈失而復得的皮箱〉〈不管我在哪兒〉
李瓜〈墓誌銘〉
翁月鳳〈見面〉
顏艾琳〈高鐵往南〉〈客人〉
李懷〈最悲傷的詩──寫給盲童墨曼〉
施俊州〈洗衣機〉
李癸雲〈女流──給母親和女兒〉
黃玠源〈躲在回憶的蛤殼裡〉
王厚森〈默與響──記旅途中停歇臺東那界海〉
若驩〈甜蜜並且層層逼近〉
陳柏伶〈李記〉
陳瀅州〈遠方〉
甘子建〈如果我是大猩猩〉
曾琮琇〈陌生的地方〉
陳允元〈再也沒有人需要遠行〉
黃柏軒〈發條玩具〉
孫得欽〈電梯〉
吳俞萱〈界外〉
潘家欣〈長大〉
謝予騰〈請為我讀詩〉
崎雲〈後來〉
林禹瑄〈在我們小心摺疊的房間〉
神神〈失業狀態〉
書摘/試閱
〈鹽分地帶〉 林佛兒/作
未曾設想,我們是一群在地上被踐踏的人的鹽分
凝固以後,
我們不同於黑臉煤礦
我們有雪白的皮膚
而煤深埋於地底下,我依附海涯
煤燃燒燃燒
我結晶結晶
雖然經過食道
但我們不僅是一隊礦物質
我們可詩可頌
可成為風景,也可化為長河
不曾間歇
我們貫穿了人類的胸膛
我們一直孳生也一直滅亡
在鹽分地帶
我們雖然粗糙,雖然卑微
但我們堅持
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顆粒
在貧瘠的土地上發光
鹽啊,鹽啊
【賞析】
林佛兒〈鹽分地帶〉一詩,要為鹽份地帶的文學精神塑像。鹽分地帶的新文學,是土地的文學、人民的文學。林佛兒借助鹽的意象,為鹽分地帶文學寫出宣言一般的詩作。
第一段首先出現「地上的鹽」此一形象。對鹽田子弟來說,在鹽田裡工作,地上有鹽分,是生活常見的形象。但這個形象其實也來自《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節:「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地上的鹽,確切意思何指,在神學界尚有多種說法,不過一般多指某人謙遜而缺少主張。林佛兒此處借用地上的鹽的謙遜形象,來指鹽份地帶文學的篤實謙遜與溫和。這一段還有「煤」的形象。煤與鹽,一黑一白、一火一水,恰成對比。中國左翼詩人艾青曾寫過〈煤的對話〉一詩,以煤象徵人民。詩中說,煤比壓迫它的板塊年齡更大,資格更老,植物必須經過萬億年的壓迫才能變成煤礦。他們雖然一向默不作聲,卻沒有妥協。如果給他們火,他們就會燃燒起來。艾青的詩寫出受壓迫的沉默人民,像煤一樣隱藏著燃燒的力量。林佛兒則用鹽象徵底層謙遜人民的另一種安靜的力量。它不燃燒,它結晶;它在地上,祛除不潔。
第二段寫鹽是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缺乏鹽分,人的健康就不均衡。鹽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其中之一,但鹽田也有不輸給風花雪月的美麗風景。鹽溶在水中,流入歷史的長河,伴隨一代代人類的生活。
第三段寫鹽的生產與消失。鹽是結晶體,但不是珍貴的礦產。它被人攝取就消失、被水融解就消失,而海水曬乾,甚至人的汗水蒸發,又會產生鹽分。它卑微,毫不珍貴,但如果沒有了鹽,人就活得沒有滋味。鹽山的鹽,都還是粗糙的粗鹽,在陽光照耀之下,像是潔白的雪山,閃閃發光。
鹽是謙遜的,可以丟在地上。鹽是聖潔的,可以祛除不潔。鹽是必需的,是人必須攝取的礦物質。鹽是自由的,它會消失卻也可以長期保存,會出現在土地上,也會在身體裡默默維持生命機能。鹽是美麗的,它閃耀著光輝,成為一片風景。林佛兒歌詠鹽的種種特性,用來期許鹽分地帶的文學家,學習鹽的特質,謙遜、聖潔、必要、自由,而且美麗。
【作品出處】
此詩發表於一九八二年三月《鹽雜誌》創刊號,為該刊發刊詞。收於個人詩集《臺灣的心》及《鹽分地帶詩鈔》,並曾選入黃勁連編《南瀛文學選:詩卷一》,綠蒂、一信編《中華新詩選粹》等多種選集。本書據《鹽分地帶詩鈔》選錄。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