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商品資訊
ISBN13:9771019699004
出版社:台灣建築
出版日:2024/10/20
裝訂/頁數:平裝/76頁
刊別:單期季刊
規格:29.7cm*21cm*0.5cm (高/寬/厚)
商品簡介
※請確定您所選購之期刊正確無誤,本期為2024年10月號 秋季號 NO.116 ※
※因雜誌到貨日期不一,請於下單時在備註欄填上您欲購買之期號(過期雜誌恕不接受訂購)※
※本期號上架時間至2025/2/14※
我第一次知道忠泰美術館在籌備,談台灣建築發展的建築展,時間是2022年初,之後受忠泰跟研究團隊的委託,協助記錄前期調研,接近一年中從旁聆聽了十數場的沙龍,整個調研的過程對我這1981年出生,自1997年進五專開始學習建築至今的人來說,可真是大開眼界,原來台灣自1970年後的建築發展是如此的精彩。而在經過一年多的蒐集資料跟沙龍後,策展團隊於2023年連續舉辦四場論壇,定調展覽將聚焦談解嚴世代建築人的養成及其進行的反轉,整個籌備跟轉向的詳細細節,可聆聽由我主持的Podcast節目「ta建築觀察」〈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該集訪談忠泰美術館黃姍姍總監及研究團隊的王增榮老師,在此就不贅述。
展開大時代中的人事物
而這次於學會會刊《建築》的主題,定為〈建築的解嚴世代,影響了誰?又建立了什麼?〉則來自我參與前期籌備的滿心期待,到展覽開幕後,心中揮之不去的困惑與不滿足,略整理為以下幾點:
1.不是學建築的人來看這個展,能看懂?或會相信是這個世代改變了台灣的建築樣貌嗎?
2.於學校就讀的建築學子,展覽內容能促使他們認識近三十年來台灣的建築改變嗎?看完展又能帶走什麼呢?
3.埋首於日常繁重建築業務的建築工作者,這個展覽對他們會有幫助嗎?
4.建築學術界的研究者,能從這個展覽中獲得怎樣的啟發?
5.最後收尾展出的十件作品,是否概括(服眾)解嚴世代做出的變革?
因展覽雖然在開場時,透過歷史影片、照片及運用年表搭配股市跟房地產的變化,來訴說這個時代的背景,但其實並未強力的點出「建築」到底跟這些運動、思潮及經濟起飛的關係,以及戒嚴跟解嚴到底給了他們什麼?也並未交代「解嚴世代群島浮現」展出的這群人,到底在解嚴後至此刻(2024)扮演了怎樣的關鍵角色,而就直接進入這群人談自己的故事,整個過程太過倉促,不易讓非建築背景者對此產生聯想跟共鳴。
同樣,具建築背景或在這個行業的工作者,在展覽中也不太能感受到解嚴世代,受到哪些壓抑?又受誰影響?怎麼被啟蒙?試圖反抗誰?又如何擾動?進而改變了什麼。因為這些部分,並未被系統的梳理展開。展覽著墨較深處是在「建築媒體」跟「不同議題的建築展覽」上,但針對在教育體制上做了怎樣的改革,又在政府建築政策上提出哪些倡議,及跟大眾息息相關的,在面對私有資本透過土地與房地產獲利時,建築人做出了哪些抵抗?以及,怎麼透過實體的活動,開始傳遞新的空間理念給社會大眾,在展覽中都未有進行說明。包括展示的部分媒體,是遇到怎樣的困境,因而被迫結束,又是否有後人接棒繼續,亦未有進一步說明,因此那是否真可
作為翻轉的起點,抑或只是個值得被記錄的浪花?也因此,雖然展覽明確的指出了一個世代的時代性,但並未將此世代遇到的不同挑戰及其回應加以開展,實為未竟之事。而研究團隊最後挑選出的十組代表作品,也讓人無法體察這之中的脈絡與關聯性。
因此,我推翻在看展前擬定的專輯架構重新調整,改為補充解嚴世代者,參與或對台灣建築跟空間環境做的努力跟嘗試,並將目光從「建築物」移開,而是蒐集90至2024年此刻間成立,關注都市、建築跟空間具代表性的組織及新出現的空間型態,藉專文回顧這些組織成立的始末,以及推動改革時遇到的挑戰。同時訪談三位在建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談《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的意義,以及建築人進入公部門及房地產業界的觀察。
解嚴世代的不連續性與參與者
這個篇章是最先確定的內容,由社會學學者詹偉雄老師的專文〈解嚴世代,天選之人〉破題,帶出這個世代在各個領域上的獨特性,以及他們面對的挑戰。再來是透過訪談陳登欽主秘,來回應這個破題,陳主秘並非因喜愛建築而報考建築系,卻因在東海建築系的啟蒙,而開始熱愛這門專業,但回到家鄉後卻選擇進入公部門體制,成為一位非典型的公務員或建築人,扮演建築專業跟公部門溝通的橋樑,進而從體制內試著建立友善的競圖環境,一步步衝撞來鬆動公部門的僵化限制。接著訪談下一世代的學者謝明達,請他談談對《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的觀察,在這解放的世代,到底解嚴了什麼?又有哪些問題,還待再釐清跟解構。
在建築教育注入新的可能
此篇章中,邀請郭文亮及劉克峰兩位老師,郭文亮老師整理70及80年的社會氛圍、經濟環境,可取得之國外建築思潮,以及具有關鍵性作用的事件及老師等,是怎麼影響了台灣的建築教育,為設計打開了一個更加寬廣的空間,成為解嚴世代學習建築的起點。而劉克峰老師則以其作為解嚴世代者,整理他在建築教育中進行設計的實驗,那種無邊際充滿想像,卻又與真實空間環境緊密結合的題目,讓學生能脫離現實建築這門職業的枷鎖,解放想像重新思索無限的可能,最後再拉回到真實世界。而他所教育出的新生代,也正在建築圈大放異彩。同時,也來跟此次展覽選出十件作品中,代表建築教育的「建築繁殖場(呂理煌)」做呼應,呈現建築教育中兩個不同路線的深掘。
建築人參與社會運動及推動改革
做為社會的一分子,建築人也以自己的專業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同時對台灣建築跟空間環境提出改革建言。此中,於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後,成立的「OURs都市改革組織」,是台灣第一個以都市空間改造、政策倡議為主軸的非營利組織。而「建築改革社」的前身,則是2000年因921大地震成立的「新校園運動合作社」,後於2006年正式以改革為名成立組織,開始向外發散能量,對建築師考試、採購法、建築法等進行倡議,推動改革,藉此補足原本既存建築師公會力有未逮之處。OURs作為一個以運動起家的組織,保有其敏銳度及彈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工作,從初創時期的理念價值宣揚,到中期投入各項保存運動的第一線進行抗爭,到近年專注在居住權及社會安全網上,持續跟政府倡議制定住宅相關政策。此次,藉OURs秘書長彭揚凱及建改社社長何震寰,各自以專文來回顧這段持續改革的路,補充解嚴世代及接棒者投身在政府政策面及建築職業上的努力。
走入大眾以建築凝聚共同意識
80年代後,台灣在地意識逐漸強化,社區內的草根工作者及建築專業者,意識到空間可做為凝聚社區的工具及載體,開始將建築專業與課程結合,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進行空間規劃,讓建築以一種貼近「人」、貼近「生活」的方式擾動地方。身為主要推手的曾旭正老師,撰文回顧了社區營造的發展始末,如何從無到有變成現在政府的重點計畫之一。再來,建築執業環境要變好,來自的是整個社會開始關注並重視建築品質,因此怎麼跟大眾推廣建築之美甚為重要,台中「築生講堂」成立於1998年,是台灣中部最重要的建築活動聚落,也是大眾認識建築的重要窗口,而其原是承接中部一群建築師好友成立的「真建築」之脈絡,而能正式成立是來自幕後積極推動者淑斐,雖然她並非建築背景但因喜愛建築,在其中穿針引線聚集資源而能成立,本篇邀請長期陪伴築生講堂的羅時瑋老師,帶著我們回顧這段屬於中部的「建築傳奇」。
房地產與古蹟修復再利用
回顧台灣建築發展,「住宅」幾乎可說是不敗的投資商品,也是社會大眾認識建築的起點,此次藉訪談趙力行老師,回顧80至90年代,台中東海幫怎麼在房地產衝出一波清新的浪潮,最後又怎麼歸於平淡,以及在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亂象中,建築人應有的自我追求。與追求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房地產不同,古蹟修復再利用是試著藉建築保存精神,但《文化資產保存法》雖已頒布實施超過四十年,真正發揮作用卻是在2002年修法之後,其實是一個新的建築業務,許伯元建築師以自身的三件修復工作「四四南村」、「華山紅磚區」以及「鐵道部博物館」,來回顧這段時期相關程序的演變,以及文資價值的多元化發展。
小結:接續作為往下研究的線索
「試圖勾勒出我們理解臺灣建築自身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初步脈絡。」是這次《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策展序的最後一句話,而我也試以本期《建築》作為延續此議題,往下研究的線索,讓讀者更為認識解嚴世代及1990至2024年此刻間,建築人在台灣各個不同領域及議題上的參與及貢獻。
作者簡介
本會自成立以來,歷經二十二任理事長、理監事會及全體會員之共同努力,已成為我國建築及相關學術領域中,歷史最久且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研究團體。目前會員近二千人,遍及各學校、各級政府、建築師界、各建築相關產業界等。本會成就深獲各界肯定,並於民國78、81、83、85、86、89、90、91、98、100、102、104年度多次獲內政部頒給全國性社會團體考核績優獎,本會榮獲105年度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獎、108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質獎、110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銀質獎。
本會歷年完成之研究甚多,涵蓋建築科技與材料、建築資訊、建築計劃、建築環境控制、建築發展規劃、建築管理與法規、建築技術與規範、建築經濟與生產、建築文化、建築教育、都市發展與環境等研究領域;未來將繼續探討建築相關之研究方向及研擬研究課題,以資建立完整之研究體系,促進全方位之建築發展。
本學會每年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同時也兼辦新建築材料、新建築設備的攤位展覽,青壯建築師的作品發表,分別由各大學建築系輪流主辦。
本學會以季刊方式出版﹝建築學報﹞及﹝會刊雜誌﹞,前者以學術論文為主,後者則以建築相關的時事議題為主,流通在產、官、學以及本會會員,同時也接受企業界的廣告贊助。
會刊雜誌經由理事長、出版委員會主委及各期特約主編精心策劃出版的「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每期各有主題,內容豐富精闢,是一本茶餘飯後適合闔家閱讀的一本好雜誌。
名人/編輯推薦
1987年7月15日,實施了38年的台灣戒嚴令正式解除,有關人民基本權利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管制被解除,也象徵台灣將走向一條新道路。
對於建築創作及建築文化的發展,「解嚴」的意義為何?解不解嚴,房子一樣蓋,不是嗎?建築事業不像文學、視覺藝術、表演,容易招惹文化意識之爭,尤其在台灣經濟活動逐步擴張的1980年代末期,私人建築建造案幾乎不太可能捲入政治鬥爭,解嚴與否似乎和建築人關係不大。
不過,想得更深入一些,似乎又不是如此。戒嚴令曾是緊箍每一位生活於此人們思想、行為、人際脈絡的方式,人們在日常生活、言行及行為常需自我審查,而可閱讀的書籍、媒體也受著程度不一的管控(審查制度);在解嚴後,似乎天地之間增加了好幾倍的面積,人們呼吸的空氣也因流通量增加而變得新鮮起來;人的行為及思考變得敏捷、迅速,而整個社會的各方面–由政治、經濟活動到文化生產行為及方式變得能量充滿及迅猛。
現正在忠泰美術館展出的《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正是描繪台灣在進入解嚴後,建築文化面貌改變的面貌;由「解嚴第一代」(大概出生年代:1960-1966)的時代狀況描繪,進而提出幾個「關鍵內容」,以提供觀者對於台灣在進入解嚴後時代建築脈絡發展的觀察。
其中一個「關鍵內容」特別值得說明。由於解嚴,文字報導以及出版得不受審查,出版文化的影響力成了相當關鍵的文化推動力。此時的建築出版不只是報導建築作品,更將建築物、空間環境作為政治、文化及社會的評論及批判對象,於是它強化了建築空間的政府施政論述,同時也全面影響學校教育以及建築學生的思考。1990世代之後的學校教育方式相較十年前有了飛躍的變化。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是一份台灣近代建築發展的短篇幅,這裡訴說台灣自解嚴後建築生產過程中發展的故事;但由於場地限制,這一個展覽只是一個起點,它期待的是開啟大家對於1980-2010年代間建築文化發展的興趣及好奇,並能推動後續更多的研究、資料收集,以及持續的相關展覽。
感謝本期客座主編王進坤先生,他目前擔任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的秘書長,長期關注台灣建築文化的發展,並常常透過各種媒體工具-如podcast,傳播建築文化之美。這一期的內容中,他除了邀請幾位關鍵人物書寫建築解嚴世代的觀察文之外,他訪談了數位分別屬於「解嚴世代」以及「後解嚴世代」的學界、政界以及業界朋友。
對於一個世代的傳承、衝突或是突圍,說的正是時代快速變化中必然的樣貌。《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或是在本期雜誌中由王進坤所策劃的內容,都非歷史研究或田野爬梳的文件呈現,它的重點在於訴說人們對於未來美好的渴望,以及一代試圖超越前一代的企圖及想像;但是「超越」不能是一種憑空捏造的口號,它需要映襯的是一個對於過去深入的理解。
本期刊物的出版內容,可算是位在忠泰美術館中熱烈開場的平行展。它以一個數萬字訪談資料的綿密內容,交代了許多在美術館現場觀展之後,我們心中留下的不明及詢問。未來會更好的成果是靠著前一代與後一代中綿密的接棒,慢慢完成的。
目次
建築的解嚴世代,影響了誰?又建立了什麼?
5 建築的解嚴世代,影響了誰?又建立了什麼? /王進坤
10 解嚴世代,天選之人 /詹偉雄
12 回看東海時光,及建築人在公務系統的關鍵角色 /陳登欽X 王進坤
18 談90後台灣房地產及建築教育的關係 /趙力行X 王進坤
24 重新摸索建築—解嚴前後/在台灣學建築 /郭文亮
34 建築設計的實驗室與試驗場 /劉克峰
40 住宅運動倡議經驗與反省 /彭揚凱
44 建改社引領的建築改革運動回顧 /何震寰
50 建築人如何走入社造創生 /曾旭正
56 築生講堂─建築人的台中傳奇進行式 /羅時瑋
62 談本世紀初臺灣文資修復的歷程—以三案為例 /許伯元
68 解放的世代、解嚴了什麼?
忠泰《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觀後感 /謝明達X 王進坤
下期預告
72 新.新校園運動 /彭裕奎
會務要訊
73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
廣告索引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