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滿額折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曼菱說《紅樓》(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曼菱說》是作者張曼菱多年來潛心于紅學研究的結晶,其中充滿了作者個人對《紅樓夢》的理解。作者文化視野寬闊,其文字從個人閱讀體驗出發,切入角度獨特,體現了作者極具特色的紅學觀。全書由“紅樓”手記、“紅樓”人物、“紅樓”余思、“紅樓”繪本品賞四個部分組成,包含作者一生閱讀《紅樓夢》的理解和感悟。作者主張回歸曹雪芹的創作文本,對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香菱、小紅等人物提出了諸多不同于傳統“紅學”的見解,對由“調包計”所支撐的寶黛愛情悲劇提出了強烈質疑。

作者簡介

張曼菱,生于昆明,自幼受其父熏染,以《紅樓夢》為家學。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到天津作家協會工作,為專業作家。1998年被云南省“人才引進”,還鄉。 主要作品: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電影《青春祭》,散文《中國布衣》《北大回憶》,音像作品《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紀錄片《西南聯大啟示錄》,史話《西南聯大行思錄》。

目次

“紅樓”手記

邊土茅屋說《紅樓》(一)/3

邊土茅屋說《紅樓》(二)/ 10

邊土茅屋說《紅樓》(三)/ 14

“紅樓”人物

菱黛同源、“根並荷花”解/ 27

林黛玉氣韻為冠/33

雨聲殘荷寄詩魂/ 38

“性靈”焉能入深宮/ 46

呆香菱/ 58

青春的晴雯 / 62

風花雪月與探春/ 72

人前薛寶釵/ 89

湘云為妓的疑云/ 102

男權世界的報復:鳳姐末路考/ 108

襲人與破席/ 119

尤三姐命斷“俠客夢”/127

依附與游離:鴛鴦與小紅的比對/ 134

妙玉、芳官、智能兒/ 146

“紅樓”余思

“待選”一事要推敲/ 159

質疑高續本“調包計” / 168

卻憶秦淮河艷影/ 183

“杏花”的俗世意味/ 203

頑石與美玉的遐思/ 209

莫若納蘭酬“知音”/ 220

寶黛與“少年維特”/ 229

及時行樂/ 235

“宿命”的追問與隔世魅力/ 245

邊城一夢到“紅樓”/ 280

“紅樓”繪本品賞

妙通靈犀:孫溫繪本與周汝昌詩/ 291

古意新風:賞戴敦邦《紅樓》畫冊/ 308

附錄 兩顆巨星 兩種際遇:莎士比亞與曹雪芹/ 331

后記 金薔薇、詩性與“原著”之美/ 335


書摘/試閱

雨聲殘荷寄詩魂 “沒有人能夠阻止真正的才能奔赴命定的歸宿。” 當我在一篇譯著中看到這句話時,心中一驚。 西方人對宿命的感覺不比我們差。這句驚心動魄的話,正揭示出黛玉之命運。 瀟湘妃子是死于她的“才情”的。 書上說她為淚而生,淚盡而逝。其實她是為詩而生,與詩同歸。那淚,就是靈性與才情。“花魂鳥魂總難留。”黛玉就是這一部《紅樓夢》的詩魂。 黛玉與寶玉之戀,人謂之“小心眼”,直至今天,仍不能為世俗之人所理解。其實這是詩人之戀。她是以詩的敏感、詩的溫柔、詩的表達在戀愛。所以眾人不惱時,她偏惱;眾人計較,她卻不計較。 黛玉的性格及其表達方式,只有寶玉懂得。因為她是緊緊地與詩、與才情連在一起的,而與世俗功利有隔。厭煩庶務,遠離世故,本是古今中外詩人的天性。 至于藝術家的神經質和脆弱感,更是早為藝術界所認知。然而黛玉在世俗的賈府中卻不可能得此理解。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眾人去看《桃花行》的詩篇: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一聲杜宇春歸盡,寂莫簾櫳空月痕! “寶玉看了並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淚來,又怕眾人看見,又忙自己擦了。”寶琴騙他說是自己作的,但寶玉不信,以為雖有此才,亦斷不會作,而非得有過離喪之哀,才能作出。可見他對黛玉的特質理解之深。 真才情者,莫不是以天性為源頭。黛玉那掩不住的冰雪聰明,鋒利口角,敏感氣質,如“葬花”之類的古怪行為,俱為才情之表現。情不改,性難移。她的命運只能是擁抱著天賦的絕代之才歸去。 她的死就是一種領悟。 種種跡象透露,她並非是一個“纏綿”二字可以了得之女性,也決非只是一個“殉情者”的材料。 她與寶玉相通,但比寶玉更加成熟。透過黛玉的悲涼,其實她胸懷著對整個世界,乃至對宇宙的一種空靈意識,對萬物易逝的無奈悲涼。她的性格里所含有的傷春悲秋的元素,決非只是一個熱烈專注于愛情的少女之敏感,而是對這大千世界,對歷史、過去、未來之敏感。 在“蘅蕪君蘭言解疑癖”一回里,寶釵勸黛玉道:“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當時也說得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優”。 但黛玉之性情乃是天性,並非“為雜書所移”。當她從書中找到知音,咀嚼起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之至情至性來,便如醉如癡。自由的天性是難以轉移的。 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中,各人所得的簽都是薄命司中命運冊上判詞的補充。 黛玉得了一枝芙蓉,題著“風露清愁”,一句舊詩“莫怨東風當自嗟”。這即是告訴讀者,勿要怨這怨那,黛玉的結局,自有她氣質中的必然。 大觀園內眾人游湖時,人們埋怨池塘里的殘荷未除,那黛玉卻說“留得殘荷聽雨聲”。此一吟便顯出了她高超逸群的詩人氣質,以及她對人生意境中一種凄美的鐘愛。 對于詩人兼哲人的黛玉,永恒之意境並非是花開粉白緋紅時,而是那承受了一切風華之后的孤獨。此乃永恒之境。 黛玉以詩為心,哀其愛情,更哀天地萬物,哀花鳥春秋,哀風雨朝夕。中國古詩中自有一種詩哲,含有道佛之性,悲天憫人之情。真詩人皆兼有哲人心態。黛玉在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里,透露了她有淡然塵世之意,亦深蘊其有謝世之心理準備。 而在她一貫所作的詩中,從詠海棠到詠菊,到《秋窗風雨夕》,境界都是極高標孤傲的,目光是極深邃透徹的。 黛玉既以千金之質,歸至外祖母家,就不會察言觀色來改變自己,何況也無從改變。她稟性愛琴棋詩書,通體文人氣質,不喜庸俗脂粉。即使大觀園中無詩會,她一個人也是日夜沉吟。 午覺醒來,張口便是“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秋風秋雨襲來,她一氣呵成《秋窗風雨夕》。“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一部長歌送群芳。 世人過花神節,她獨荷鋤葬花。《葬花詩》實為《紅樓夢》中詩中之詩:“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用現在的話講是此一部小說的“主題歌”,是一首可以單獨流傳的藝術之歌。黛玉則是這部大書中的詩魂。所以曹雪芹令她有“冷月葬詩魂”之句。 黛玉完全生活在詩里頭。可謂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她的病——咳嗽、夜醒、虛弱等,皆與苦吟有關。苦吟更苦戀,苦戀愈苦吟。她執迷不悟,仍然“煎首年年復月月”。病體稍好,手不釋卷,口不絕吟。連襲人也說:“我們寶二爺念書若能像姑娘這樣,豈不好了呢。” 黛玉是浸透著秋氣的清冷的詩魂,卻不是冬天,不應凜冽,而是傷感。她是在一種清秋的氣息中死去的,甚至將死作為歸宿,有視死如歸之氣概。一句“質本潔來還潔去”,便是她早已經有所依恃和精神準備的印證。 她應是死于體弱者的秋風中,她感到“人間姻緣”和嫁入賈府其實並不適合自己。她早悟出,人生貴在逗留,而非“終極”。所謂“終極”,不是虛空,便近乎騙局。最真實的內容,已盡在中途體現了。 所以她對人生對寶玉都日漸地撒手,正是為這撒手而流著無盡的眼淚。在前八十回中,就有許多時候,二人相對時,淚垂無言,只說“保重”。 悲哉!秋之氣也。中國人認為四時節氣與人的興衰狀態是合一的。自宋玉作《秋聲賦》后,千古秋歌不絕。納蘭性德也是其中一個。“才聽夜雨,便覺秋如許”;“握手西風淚不干,年來多在別離間”,秋是四季中最有穿透力和涵納量的。它令人感覺到冬的寂滅,卻又存留著成熟的春夏艷麗之痕跡。它是一個有延續性的季節,一個思想收獲的季節,可以象征人生與社會的某種轉折與預兆。剛剛淪亡了的明末王朝,就在秦淮河上發生過一股悲秋的文化余波。 如果以秋來比人生,那么它相當于一個人最可貴的“知天命”之年。所以,大凡能領略秋意的人,也就領略了人生,領略了歷史與古今。 在黛玉短暫的生命里,沒有表現出她對性事之類發生過興趣與沖動。她曾與人同來恭喜襲人,被暗立為“二房”。而當寶玉祭奠晴雯時,她對《芙蓉女兒誄》提出潤色之建議。 她所要求寶玉的東西太清純,有一種穿透力,穿透于一般的男女之情。黛玉又太自信,因此平素她對于寶玉的男女事,便常用冷嘲與禪意解之。如在“薛寶釵羞籠紅麝串”一回里,寶玉為寶釵的玉腕而意馬心猿,黛玉就投以手帕,以“呆雁”喻之。 黛玉才是“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她在走向一種恬淡,漸自悟出了自己另外的歸宿。故她亦不會那么死恨著寶玉和深妒于寶釵。 她的愛情是太純了,甚至有“水清無魚”之嫌。在環繞寶玉的這個被聲色所包圍的世界上,黛玉卻幾乎不可能有過洞房花燭之夢。 原因一,她與寶玉青梅竹馬,是以童稚之情為基礎,而不是以異性誘惑為引媒的。故二人坐臥不避嫌。 原因二,她以太多的心力放在詩意傳情的關系上,而自視清高,反而人事未開。那寶玉亦太重她,未敢有造次之念。 原因三,寄居他人籬下,心態壓抑,故肉體之愛沒有完全覺醒,青春之花未曾怒放。對情,總是曲折以文。 寶玉對林妹妹,首先是識其性知其才,為其才情所征服。無論作詩對禪,他處處表示甘服于黛玉下風。黛玉對寶玉情之所依,多是知己相依,孤獨相伴。雖然含有終身相托之意,內中男女性愛的成分一直不足。而對床幃之想,她比寶釵、襲人等要想得更少。 寶玉當是在她死后娶寶釵的,而后家破,寶釵則于貧困中逝世,符合“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寶玉最終是與患難中的湘云相逢的。這才合乎雪芹本意。 作為一個詩人,本來就具有不為世人認識的悲劇性。由于詩意對物質世界的排斥,詩人便多具有病死窮死的命運。在黛玉的時代,以林黛玉這樣孤高的性格,敢說王爺、皇帝是“臭男人”,即使她是男詩人,也注定不能得意,亦不能入科舉之途,而被人視為無用者。 關于寶玉的親事如何擇人,老祖宗賈母是常常強調“根底”的。而論“根底”,比起黛玉,那寶釵是商家出身,則次一疇。商家以“實用”為略,故她的“淑女”也不是本源上的,是實用型的。她的文采更是應酬型的。這與本質上的詩人才女林黛玉是完全分流的。 那黛玉出身于“學而優則仕”的侯門之家。其父為“探花”出身,為五歲幼女專門請了蒙師。賈雨村雖系梟雄,其才學功底,作啟蒙私塾足矣。林家獨有此千金,生長于蘇杭之天堂。黛玉的“根底”可想而知。 黛玉之母賈敏,為賈母之獨女。賈母的“根底”,乃史家名門閨秀,資質宏麗,彌雅彌博;而又秉受賈府之世澤,則當年賈敏之美慧,絕不弱于元、迎、探、惜等人。所以到了黛玉,其外秀內慧之資,應該是鹽中之鹽,結晶之頂,只能用“花魂鳥魂”來形容了。 那賈府中人上下都說她“不如寶釵”,蓋“曲高和寡”之故。 在“太虛幻境”中,“金陵十二釵正冊”上有判詞說“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月明林下美人來”,則是說黛玉注定遠離繁華。她帶著自己的才華死去,“質本潔來還潔去”,不留下什麼也不帶走什麼,一生竟與這塵世無干。 黛玉之戀是以她的詩人氣質為前提的。她執著于愛,更執著于自己的個性。這與在以往愛情經典中的女主角鶯鶯和杜麗娘等皆不同。 對于鶯鶯與杜麗娘等,只要讓她們能夠與中意的男子結合就可以,沒有任何其他的思想與理想。愛情就是她們的唯一個性,追隨和依附自然就是這種個性的特征。此外沒有其他獨立的個性。應該說鶯鶯與杜麗娘,只要自身麗質,想要這個層次的幸福是有現實可能的。 而林黛玉則是注定的美與悲劇結局。那種以知音為基礎的愛情,以詩意締結的婚姻,即使社會發展至今,在現實中也一直是鮮而有之。人類的可悲,就在于它首先是物質性的動物,而使純粹的靈性從來成為一種歷史的祭品。 執著于詩意追求的黛玉,決不可能選擇自棄妥協之途。試想林黛玉若真的變成了以針線女紅巧于逢迎的襲人之類,順應環境而成為“美眷”,那《紅樓夢》這部書的獨特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留得殘荷聽雨聲”,也伏下了曹公的意愿,黛玉將命逝于水。荷,雖殘而潔。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