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打破一成不變,遊戲場這樣才好玩!」第一本由孩子自主發聲的行動繪本
「遊戲場」的主體是孩子,本書從記錄的內容到創作的過程,都來自孩子對遊戲場的切身感受,與他們認真投入的實踐軌跡,是「兒童力」的具體展現!
幸曼玲_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
林亞玫、張雅琳_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發起人&秘書長
林美琴_作家、閱讀教育培訓講師
──專文推薦
曾燦金_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吳青娟_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學前教育科科長
李永豐_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王俊凱_RC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簡淑真_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蔡敏玲_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
許玉齡_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敎授退休
王珮玲_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王建雅_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翻轉推薦
傾聽孩子真實的聲音,保障兒童的遊戲權,找回「遊戲的文化」!
「遊戲場對小孩很重要,
像太陽、像呼吸、像喝水、像吃飯,
像爸媽的愛,一樣重要。」
──超級可愛月亮班
一群就讀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在親身參與學校「特色遊戲場」的興建過程,開心自己有了一個能挑戰、冒險、發揮創造力的遊戲場後,了解到其實是所有小孩都需要這樣的遊戲場,所以他們走出校園,走入社區,一方面在社區鄰里、住家附近公園發傳單,分享他們對遊戲場的想法,邀請其他小朋友來體驗;一方面也去調查其他地方的特色遊戲場。並且提出他們可以做一本關於遊戲場的書,用書來宣傳,說遊戲場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遊戲場對小孩的重要,小孩喜歡的遊戲場是什麼樣子。於是,他們各個變身為遊戲場設計師,在分組討論中,儘管曾發生爭執,遇到困難,但也因此摸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終於,他們畫出心中最想要的遊戲場藍圖,也邀所有小孩畫出自己夢想中的遊戲場……
這本《遊戲場發生什麼事?》,就是這群孩子共同創作的成果。他們希望藉由這本書告訴更多人:「孩子是遊戲場的主體」,讓大人可以聽見小孩的聲音,讓孩子的聲音傳到世界各個角落!
「遊戲場」的主體是孩子,本書從記錄的內容到創作的過程,都來自孩子對遊戲場的切身感受,與他們認真投入的實踐軌跡,是「兒童力」的具體展現!
幸曼玲_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
林亞玫、張雅琳_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發起人&秘書長
林美琴_作家、閱讀教育培訓講師
──專文推薦
曾燦金_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吳青娟_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學前教育科科長
李永豐_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王俊凱_RC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簡淑真_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蔡敏玲_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
許玉齡_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敎授退休
王珮玲_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王建雅_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翻轉推薦
傾聽孩子真實的聲音,保障兒童的遊戲權,找回「遊戲的文化」!
「遊戲場對小孩很重要,
像太陽、像呼吸、像喝水、像吃飯,
像爸媽的愛,一樣重要。」
──超級可愛月亮班
一群就讀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在親身參與學校「特色遊戲場」的興建過程,開心自己有了一個能挑戰、冒險、發揮創造力的遊戲場後,了解到其實是所有小孩都需要這樣的遊戲場,所以他們走出校園,走入社區,一方面在社區鄰里、住家附近公園發傳單,分享他們對遊戲場的想法,邀請其他小朋友來體驗;一方面也去調查其他地方的特色遊戲場。並且提出他們可以做一本關於遊戲場的書,用書來宣傳,說遊戲場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遊戲場對小孩的重要,小孩喜歡的遊戲場是什麼樣子。於是,他們各個變身為遊戲場設計師,在分組討論中,儘管曾發生爭執,遇到困難,但也因此摸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終於,他們畫出心中最想要的遊戲場藍圖,也邀所有小孩畫出自己夢想中的遊戲場……
這本《遊戲場發生什麼事?》,就是這群孩子共同創作的成果。他們希望藉由這本書告訴更多人:「孩子是遊戲場的主體」,讓大人可以聽見小孩的聲音,讓孩子的聲音傳到世界各個角落!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超級可愛月亮班】
他們是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106月亮班(大班)的孩子,全班一共30人。
貼心,有創意,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主動關心周遭的人事物,當然也很愛在老師身邊撒嬌。
本書是全班一起共同創作的成果,他們一邊建構心中的特色遊戲場,一邊完成繪本的內容設計。過程中會畫圖的孩子負責畫圖,很會塗色的孩子負責塗色,很會說的孩子負責故事內容。他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人可以聽見小孩的聲音,讓更多孩子有特色遊戲場可以玩。
他們是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106月亮班(大班)的孩子,全班一共30人。
貼心,有創意,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主動關心周遭的人事物,當然也很愛在老師身邊撒嬌。
本書是全班一起共同創作的成果,他們一邊建構心中的特色遊戲場,一邊完成繪本的內容設計。過程中會畫圖的孩子負責畫圖,很會塗色的孩子負責塗色,很會說的孩子負責故事內容。他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人可以聽見小孩的聲音,讓更多孩子有特色遊戲場可以玩。
名人/編輯推薦
從生活環境出發的幼兒教育與課程
幸曼玲(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
這是一群大班孩子從生活經驗出發,走入社區,參與社會的故事!
怎麼說是「走入社區,參與社會」呢?五、六歲的孩子怎可能「走入社區,參與社會」呢?在一般人的眼中,幼兒園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所以「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學」東西,讓孩子「提早」學東西,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可是,這群孩子不同。當孩子與園內的遊戲場互動時,老師帶著孩子深思遊戲場的種種問題。「安全」是方向之一,「好不好玩」是方向之二。怎麼才是「好玩」?大人為孩子設計的「好玩」,是不是真的孩子眼中的「好玩」?如果不是,那孩子眼中的「好玩」是什麼?於是,老師又帶著孩子從遊戲場的體驗中檢視、思考,什麼是「好玩」?一段時間後,老師和孩子共同建構「好玩」的遊戲場必須擁有以下的特徵:很安全;有特色;看起來很想進去玩;玩不膩,能開心的玩;每個人都可以玩;有挑戰、有刺激、有冒險等等。
這些特徵是大人眼中的「好玩」嗎?顯然不是。雖然大人眼中的遊戲場原非刻意開模製造,但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卻變成一成不變的複製,缺少挑戰性。美其名為孩子設計,實際上卻忽略孩子的眼光,忽視孩子的需求;公園中處處可見的遊戲場,成為一個個同等樣式的罐頭遊具。於是孩子發出了聲音,向里長建言,向市長陳情,跟不懂孩子的大人們說:「請理解我們,我們要的不是這個。」
這就是孩子的聲音,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堅定了自己的聲音。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探索自己,與環境互動;孩子在老師引領下了解自己,建構可能的環境。從孩子畫的圖中看見孩子觀察的細膩──有意見不同時生氣的樣貌,有一起合作設計時愉快的表情,更有一起玩遊戲場的快樂情景。老師提供的經驗豐富了孩子內在的思考,師生間的彼此互動整理出有意義的想法,孩子也用各種方法表達內化的經驗。整個歷程反映出由生活環境出發的「幼教課程」!
幼兒教育的重點真的不是早點學英文和數學,而是透過對生活環境的探索和探究,發揮想像力,促發多元的思考和表徵能力。過程中,陶養了面對問題的勇氣,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我可以做到」的自信和成就感。
正是孩子在幼兒園中師生互動的課程,構築出這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
播下「重視兒童主體意見」的種子
林亞玫(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發起人)
張雅琳(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秘書長)
天野昭秀教授曾說:「如果孩子沒有玩耍,他的靈魂就會死去。」
這短短16個字,擲地有聲地說出「玩」對孩子的重要性,如同書中最動人的那一段話 「玩遊戲場讓我長肌肉很健康,像爸媽的愛一樣重要,像錢一樣重要,像太陽一樣重要,像呼吸和吃飯一樣重要,像我超愛遊戲場一樣重要」,相信為人父母者都會震懾於,孩子竟將遊戲視之與生命同等重量的愛!
過去臺灣社會認為學習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擔心讓孩子玩會荒廢學習,以後出社會沒有競爭力,這樣的心態也導致兒童遊戲的需求與相關建設長期被忽略。然而,《遊戲場發生什麼事?》這本書讓我們看見,南海實驗幼兒園106月亮班的孩子因有豐沛的遊戲經驗,養成關注公共事務的習慣、學會勇敢表達意見、同時在需求衝突時能傾聽不同立場的想法,同理他人需求,進行溝通協調,這正是民主社會的核心精神啊。這些孩子已然長出與我輩不同的樣貌,不再只是個被動接受指令的接收者,他們勇於「為自己發聲」且熱切地想與這個世界分享自己獨特的想法,同時,這些孩子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對社會有貢獻,這種「我能感」正是「人」成長過程中自信的來源。
啟動這一切改變的關鍵人物是南海實驗幼兒園的鄭玉玲園長和月亮班的周慧茹老師──孩子口中的Lulu老師。他們帶著孩子走訪雙北各個特色遊戲場,用「玩」來觀察、來體驗,再安排遊戲場設計師的教案,透過圖畫、製作模型,萃取出孩子的設計想法。設計過程中,反覆討論,一步步讓孩子心中的特色遊戲場成形。這一路充足的陪伴與傾聽,也讓臺灣第一個以兒童使用者經驗為導向的校園遊戲空間,成了孩子成長學習、擴展生活的最佳觸媒。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長期關注兒童遊戲空間與兒童參與權,號召各地居民參與特色遊戲場的改造,催生出不少廣受親子喜愛的特色遊戲場,進而引發全臺各地政府改造遊戲場的旋風。對特公盟來說,除了希望為孩子爭取從硬體到軟體都友善的遊戲環境,更深切地期盼,有權力的大人能邀請兒童參與規劃設計,讓「使用者」的聲音被聽見,真正實踐兒童的參與權及表意權。我們相信《遊戲場發生什麼事?》這本繪本的問世將會在臺灣各地播下「重視兒童主體意見」的種子,希冀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以兒童使用者意見為依歸的遊戲場,一個一個蓋起來。
遊戲場不一樣了,因為……
林美琴(作家,閱讀教育培訓講師)
剛進幼兒園上學時,很多孩子都有分離焦慮的情形,於是大人們努力把學校設計成孩子願意親近的學習場域,但這是不是孩子喜歡的樣子呢?
一座符合孩子想像的遊戲場和這本繪本的成形,就來自於這樣的發想。如同繪本裡呈現從無到有的過程,一群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不僅觀察和參與學校遊戲場的興建,並且想將這一座可挑戰、可冒險、安全、好玩,而且怎麼也玩不膩的特色遊戲場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們,同時,也希望不好玩的制式遊戲場不要被一再複製,出現在各幼兒園或公園裡,他們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調查各個特色遊戲場,引發了一起設計遊戲場的構想。透過老師的教學巧思,融入語文、藝術與人文,社會與生活等跨領域的學習,孩子們討論與合作,畫出遊戲場的設計圖,製作出模型……,並且想以此書鼓勵所有小孩都能勇於「築夢」。從學習者到生活改造行動者,從發聲到讓美好事物發生,如同這本繪本的創作緣起──要將這本書送給全世界的小孩和大人,讓大人可以聽見小孩的聲音。
我想起香港一位朋友的故事,他的女兒參加幼兒園入學口試時,老師依慣例劈里啪啦問了一連串問題,要離去時,小女孩轉身反問老師:「老師,你問我這麼多問題,是不是我也可以問你問題啊?」老師愣了一下,好奇的問她:「好啊!妳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呢?」女孩問:「你們學校的書多不多?夠不夠我讀?學校的玩具好不好玩?遊戲場的滑梯安不安全?」回家後,小女孩告訴爸媽:「這是我要讀的學校,不只是老師選擇要不要我,我也要知道是不是適合我讀啊!」我也想到新加坡的裕廊區青少年圖書館,這個大受使用者歡迎的圖書館空間,正是以青少年徵圖比賽的得獎作品為藍圖而興建,因為思考與發聲,世界因而改變,因而美好。
那麼遊戲場發生了什麼事?這不只是一座特色遊戲場被建造了,打開繪本,在恣意揮灑的圖畫裡,可以看到孩子對於美好願景的想像與實踐,在知識和各種好奇探索歡喜相遇之間,遊戲場更是孩子的夢工場,願意去探尋種種美好的想望,實現無限的可能,一切就在遊戲場裡悄悄萌芽。
那麼,與孩子共讀的大人們也可以從孩子純真的筆觸裡去發現與思考:是否聆聽了孩子的心聲,了解了孩子的想望?怎樣才是讓孩子樂在其中的學習基地?怎樣的教育素養才能讓孩子有能力遇見未知的未來?一切就從遊戲場開始,當我們給孩子一點點,孩子會有興趣和有能力放大再放大,這就是教育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幸曼玲(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
這是一群大班孩子從生活經驗出發,走入社區,參與社會的故事!
怎麼說是「走入社區,參與社會」呢?五、六歲的孩子怎可能「走入社區,參與社會」呢?在一般人的眼中,幼兒園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所以「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學」東西,讓孩子「提早」學東西,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可是,這群孩子不同。當孩子與園內的遊戲場互動時,老師帶著孩子深思遊戲場的種種問題。「安全」是方向之一,「好不好玩」是方向之二。怎麼才是「好玩」?大人為孩子設計的「好玩」,是不是真的孩子眼中的「好玩」?如果不是,那孩子眼中的「好玩」是什麼?於是,老師又帶著孩子從遊戲場的體驗中檢視、思考,什麼是「好玩」?一段時間後,老師和孩子共同建構「好玩」的遊戲場必須擁有以下的特徵:很安全;有特色;看起來很想進去玩;玩不膩,能開心的玩;每個人都可以玩;有挑戰、有刺激、有冒險等等。
這些特徵是大人眼中的「好玩」嗎?顯然不是。雖然大人眼中的遊戲場原非刻意開模製造,但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卻變成一成不變的複製,缺少挑戰性。美其名為孩子設計,實際上卻忽略孩子的眼光,忽視孩子的需求;公園中處處可見的遊戲場,成為一個個同等樣式的罐頭遊具。於是孩子發出了聲音,向里長建言,向市長陳情,跟不懂孩子的大人們說:「請理解我們,我們要的不是這個。」
這就是孩子的聲音,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堅定了自己的聲音。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探索自己,與環境互動;孩子在老師引領下了解自己,建構可能的環境。從孩子畫的圖中看見孩子觀察的細膩──有意見不同時生氣的樣貌,有一起合作設計時愉快的表情,更有一起玩遊戲場的快樂情景。老師提供的經驗豐富了孩子內在的思考,師生間的彼此互動整理出有意義的想法,孩子也用各種方法表達內化的經驗。整個歷程反映出由生活環境出發的「幼教課程」!
幼兒教育的重點真的不是早點學英文和數學,而是透過對生活環境的探索和探究,發揮想像力,促發多元的思考和表徵能力。過程中,陶養了面對問題的勇氣,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我可以做到」的自信和成就感。
正是孩子在幼兒園中師生互動的課程,構築出這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
播下「重視兒童主體意見」的種子
林亞玫(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發起人)
張雅琳(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秘書長)
天野昭秀教授曾說:「如果孩子沒有玩耍,他的靈魂就會死去。」
這短短16個字,擲地有聲地說出「玩」對孩子的重要性,如同書中最動人的那一段話 「玩遊戲場讓我長肌肉很健康,像爸媽的愛一樣重要,像錢一樣重要,像太陽一樣重要,像呼吸和吃飯一樣重要,像我超愛遊戲場一樣重要」,相信為人父母者都會震懾於,孩子竟將遊戲視之與生命同等重量的愛!
過去臺灣社會認為學習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擔心讓孩子玩會荒廢學習,以後出社會沒有競爭力,這樣的心態也導致兒童遊戲的需求與相關建設長期被忽略。然而,《遊戲場發生什麼事?》這本書讓我們看見,南海實驗幼兒園106月亮班的孩子因有豐沛的遊戲經驗,養成關注公共事務的習慣、學會勇敢表達意見、同時在需求衝突時能傾聽不同立場的想法,同理他人需求,進行溝通協調,這正是民主社會的核心精神啊。這些孩子已然長出與我輩不同的樣貌,不再只是個被動接受指令的接收者,他們勇於「為自己發聲」且熱切地想與這個世界分享自己獨特的想法,同時,這些孩子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對社會有貢獻,這種「我能感」正是「人」成長過程中自信的來源。
啟動這一切改變的關鍵人物是南海實驗幼兒園的鄭玉玲園長和月亮班的周慧茹老師──孩子口中的Lulu老師。他們帶著孩子走訪雙北各個特色遊戲場,用「玩」來觀察、來體驗,再安排遊戲場設計師的教案,透過圖畫、製作模型,萃取出孩子的設計想法。設計過程中,反覆討論,一步步讓孩子心中的特色遊戲場成形。這一路充足的陪伴與傾聽,也讓臺灣第一個以兒童使用者經驗為導向的校園遊戲空間,成了孩子成長學習、擴展生活的最佳觸媒。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長期關注兒童遊戲空間與兒童參與權,號召各地居民參與特色遊戲場的改造,催生出不少廣受親子喜愛的特色遊戲場,進而引發全臺各地政府改造遊戲場的旋風。對特公盟來說,除了希望為孩子爭取從硬體到軟體都友善的遊戲環境,更深切地期盼,有權力的大人能邀請兒童參與規劃設計,讓「使用者」的聲音被聽見,真正實踐兒童的參與權及表意權。我們相信《遊戲場發生什麼事?》這本繪本的問世將會在臺灣各地播下「重視兒童主體意見」的種子,希冀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以兒童使用者意見為依歸的遊戲場,一個一個蓋起來。
遊戲場不一樣了,因為……
林美琴(作家,閱讀教育培訓講師)
剛進幼兒園上學時,很多孩子都有分離焦慮的情形,於是大人們努力把學校設計成孩子願意親近的學習場域,但這是不是孩子喜歡的樣子呢?
一座符合孩子想像的遊戲場和這本繪本的成形,就來自於這樣的發想。如同繪本裡呈現從無到有的過程,一群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不僅觀察和參與學校遊戲場的興建,並且想將這一座可挑戰、可冒險、安全、好玩,而且怎麼也玩不膩的特色遊戲場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們,同時,也希望不好玩的制式遊戲場不要被一再複製,出現在各幼兒園或公園裡,他們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調查各個特色遊戲場,引發了一起設計遊戲場的構想。透過老師的教學巧思,融入語文、藝術與人文,社會與生活等跨領域的學習,孩子們討論與合作,畫出遊戲場的設計圖,製作出模型……,並且想以此書鼓勵所有小孩都能勇於「築夢」。從學習者到生活改造行動者,從發聲到讓美好事物發生,如同這本繪本的創作緣起──要將這本書送給全世界的小孩和大人,讓大人可以聽見小孩的聲音。
我想起香港一位朋友的故事,他的女兒參加幼兒園入學口試時,老師依慣例劈里啪啦問了一連串問題,要離去時,小女孩轉身反問老師:「老師,你問我這麼多問題,是不是我也可以問你問題啊?」老師愣了一下,好奇的問她:「好啊!妳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呢?」女孩問:「你們學校的書多不多?夠不夠我讀?學校的玩具好不好玩?遊戲場的滑梯安不安全?」回家後,小女孩告訴爸媽:「這是我要讀的學校,不只是老師選擇要不要我,我也要知道是不是適合我讀啊!」我也想到新加坡的裕廊區青少年圖書館,這個大受使用者歡迎的圖書館空間,正是以青少年徵圖比賽的得獎作品為藍圖而興建,因為思考與發聲,世界因而改變,因而美好。
那麼遊戲場發生了什麼事?這不只是一座特色遊戲場被建造了,打開繪本,在恣意揮灑的圖畫裡,可以看到孩子對於美好願景的想像與實踐,在知識和各種好奇探索歡喜相遇之間,遊戲場更是孩子的夢工場,願意去探尋種種美好的想望,實現無限的可能,一切就在遊戲場裡悄悄萌芽。
那麼,與孩子共讀的大人們也可以從孩子純真的筆觸裡去發現與思考:是否聆聽了孩子的心聲,了解了孩子的想望?怎樣才是讓孩子樂在其中的學習基地?怎樣的教育素養才能讓孩子有能力遇見未知的未來?一切就從遊戲場開始,當我們給孩子一點點,孩子會有興趣和有能力放大再放大,這就是教育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