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本讀懂國學精粹
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精髓,它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著中華文化之根。學習國學,閱讀經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
本書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和掌握國學經典的工具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醫學、科技、文學等方面,設置了「作者介紹」、「經典概述」、「精華內容」、「相關連結」等欄目,或縱向深入,或橫向延伸,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剖析作品,濃縮原著精華,提煉作品主旨,讓讀者在較短時間內跨越鴻篇巨制的障礙,領略國學的風采,同時也為以後深入學習和研究這些經典奠定基礎。
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精髓,它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著中華文化之根。學習國學,閱讀經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
本書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和掌握國學經典的工具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醫學、科技、文學等方面,設置了「作者介紹」、「經典概述」、「精華內容」、「相關連結」等欄目,或縱向深入,或橫向延伸,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剖析作品,濃縮原著精華,提煉作品主旨,讓讀者在較短時間內跨越鴻篇巨制的障礙,領略國學的風采,同時也為以後深入學習和研究這些經典奠定基礎。
目次
經篇
大學 / 初學入德之門
中庸 / 孔子傳授心法
論語 / 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吼吟
孟子 / 儒學「內聖」走向的開啟者
詩經 / 響徹千年的木鐸金聲
尚書 / 紀言述事之祖
禮記 / 定親疏,別同異,明是非
周易 / 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書
左傳 / 中國史學敘事傳統的開山之作
孝經 / 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說文解字 / 中國第一部字典
史篇
國語 / 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 / 文辭之最、行人辭命之極
史記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 /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 / 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三國志 / 敘事可信、文筆優雅的斷代史
水經注 /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名著
洛陽伽藍記 / 北朝奇書
大唐西域記 / 中西交流最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貞觀政要 / 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獻
資治通鑑 /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徐霞客遊記 / 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子篇
黃帝內經 / 醫學之宗
道德經 / 中國哲學發展的重要源頭之一
孫子兵法 / 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墨子 / 中國邏輯學的代表作
莊子 / 遊逍遙、達齊物的智慧結晶
荀子 / 先秦諸子百家集大成者
考工記 / 世界第一部關於手工藝的科技專著
呂氏春秋 / 諸子百家思想的總結
山海經 / 古今語怪之祖
素書 / 一部古老的傳世奇書
韓非子 / 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鬼谷子 / 中國謀略學第一奇書
淮南子 / 西漢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統總結
論衡 / 中國哲學劃時代的著作
傷寒雜病論 / 中醫「眾方之祖」
太平經 / 道教基礎理論經典之一
抱朴子 / 道教丹學之宗
千字文 / 中國最早的蒙學讀物
齊民要術 / 世界上最早最系統的農業科學名著
千金方 / 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壇經 / 中國禪宗精神的精髓
茶經 / 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顏氏家訓 / 古今家訓之祖
夢溪筆談 / 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三字經 / 使用最廣的蒙學讀物
農桑衣食撮要 / 元代農書的代表作
傳習錄 / 王陽明心學梗概
本草綱目 / 東方醫學巨典
農政全書 / 十七世紀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日知錄 / 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
天工開物 / 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程技術著作
菜根譚 / 為人處世之典,企業經營之書
三十六計 / 彙集兵家奇謀方略之兵書
閒情偶寄 / 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集篇
楚辭 / 神奇而瑰麗的騷體之祖
搜神記 / 六朝小說之白眉
世說新語 / 清言之淵藪
文心雕龍 / 文學批評系統理論之鼻祖
文選 / 中國最早的詩文選集
虯髯客傳 / 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
太平廣記 / 中國最大的小說集
樂府詩集 / 總括古代樂府歌辭的詩歌總集
容齋隨筆 / 南宋說部之首
竇娥冤 / 驚心動魄的人間慘劇
西廂記 / 才子佳人的第一聲號角
趙氏孤兒 / 最早流傳到國外的古典戲曲
琵琶記 / 南戲絕唱
水滸傳 / 綠林豪傑的忠義悲歌
三國演義 / 歷史與敘事的失落和迷惘
西遊記 / 神魔之域中的世態萬象
牡丹亭 / 人類自我發現的莊嚴儀式
三言 / 中國白話小說的高峰
二拍 / 中國白話小說的高峰
封神演義 / 家喻戶曉的神魔小說
聊齋志異 / 花妖狐魅的笑影與詩情
長生殿 / 帝王家的愛情誓盟
古文觀止 / 歷代優秀散文輯錄
儒林外史 / 科舉制度的悲慘史
紅樓夢 / 一枕幽夢向誰訴,千古情人獨我癡
東周列國志 / 春秋戰國的宏偉畫卷
隨園詩話 / 「詩寫性情,唯吾所適」
唐詩三百首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鏡花緣 / 以小說炫耀學問的最突出的作品
曾國藩家書 / 末世聖賢的肺腑之言
宋詞三百首 / 一代文學
老殘遊記 / 小說藝術由古典向現代的轉變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離奇光怪的社會諸相寫真
官場現形記 / 封建社會崩潰前夕的官場群醜圖
孽海花 / 一幅晚清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
人間詞話 / 盛傳百年的文學評論著作
大學 / 初學入德之門
中庸 / 孔子傳授心法
論語 / 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吼吟
孟子 / 儒學「內聖」走向的開啟者
詩經 / 響徹千年的木鐸金聲
尚書 / 紀言述事之祖
禮記 / 定親疏,別同異,明是非
周易 / 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書
左傳 / 中國史學敘事傳統的開山之作
孝經 / 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說文解字 / 中國第一部字典
史篇
國語 / 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 / 文辭之最、行人辭命之極
史記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 /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後漢書 / 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三國志 / 敘事可信、文筆優雅的斷代史
水經注 /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名著
洛陽伽藍記 / 北朝奇書
大唐西域記 / 中西交流最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貞觀政要 / 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獻
資治通鑑 /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徐霞客遊記 / 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子篇
黃帝內經 / 醫學之宗
道德經 / 中國哲學發展的重要源頭之一
孫子兵法 / 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墨子 / 中國邏輯學的代表作
莊子 / 遊逍遙、達齊物的智慧結晶
荀子 / 先秦諸子百家集大成者
考工記 / 世界第一部關於手工藝的科技專著
呂氏春秋 / 諸子百家思想的總結
山海經 / 古今語怪之祖
素書 / 一部古老的傳世奇書
韓非子 / 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鬼谷子 / 中國謀略學第一奇書
淮南子 / 西漢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統總結
論衡 / 中國哲學劃時代的著作
傷寒雜病論 / 中醫「眾方之祖」
太平經 / 道教基礎理論經典之一
抱朴子 / 道教丹學之宗
千字文 / 中國最早的蒙學讀物
齊民要術 / 世界上最早最系統的農業科學名著
千金方 / 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壇經 / 中國禪宗精神的精髓
茶經 / 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顏氏家訓 / 古今家訓之祖
夢溪筆談 / 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三字經 / 使用最廣的蒙學讀物
農桑衣食撮要 / 元代農書的代表作
傳習錄 / 王陽明心學梗概
本草綱目 / 東方醫學巨典
農政全書 / 十七世紀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日知錄 / 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
天工開物 / 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程技術著作
菜根譚 / 為人處世之典,企業經營之書
三十六計 / 彙集兵家奇謀方略之兵書
閒情偶寄 / 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集篇
楚辭 / 神奇而瑰麗的騷體之祖
搜神記 / 六朝小說之白眉
世說新語 / 清言之淵藪
文心雕龍 / 文學批評系統理論之鼻祖
文選 / 中國最早的詩文選集
虯髯客傳 / 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
太平廣記 / 中國最大的小說集
樂府詩集 / 總括古代樂府歌辭的詩歌總集
容齋隨筆 / 南宋說部之首
竇娥冤 / 驚心動魄的人間慘劇
西廂記 / 才子佳人的第一聲號角
趙氏孤兒 / 最早流傳到國外的古典戲曲
琵琶記 / 南戲絕唱
水滸傳 / 綠林豪傑的忠義悲歌
三國演義 / 歷史與敘事的失落和迷惘
西遊記 / 神魔之域中的世態萬象
牡丹亭 / 人類自我發現的莊嚴儀式
三言 / 中國白話小說的高峰
二拍 / 中國白話小說的高峰
封神演義 / 家喻戶曉的神魔小說
聊齋志異 / 花妖狐魅的笑影與詩情
長生殿 / 帝王家的愛情誓盟
古文觀止 / 歷代優秀散文輯錄
儒林外史 / 科舉制度的悲慘史
紅樓夢 / 一枕幽夢向誰訴,千古情人獨我癡
東周列國志 / 春秋戰國的宏偉畫卷
隨園詩話 / 「詩寫性情,唯吾所適」
唐詩三百首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鏡花緣 / 以小說炫耀學問的最突出的作品
曾國藩家書 / 末世聖賢的肺腑之言
宋詞三百首 / 一代文學
老殘遊記 / 小說藝術由古典向現代的轉變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離奇光怪的社會諸相寫真
官場現形記 / 封建社會崩潰前夕的官場群醜圖
孽海花 / 一幅晚清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
人間詞話 / 盛傳百年的文學評論著作
書摘/試閱
大學
作者介紹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家的作品。一說是曾子所作。
曾子(前505~前435),春秋魯南武城人,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其事蹟散見於《論語》各篇及《史記.仲尼弟子傳》中,《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八十篇,已佚。
經典概述
《大學》就是大學問的意思,就其實質來說,它是儒家的政治哲學。《大學》對儒家理想人格的修為之道進行了從內到外的總結,《大學》全篇所闡釋的是一種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內聖外王之道。《大學》一開始便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修身」作為其整個道德修養體系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並且成為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出發點。具體說就是,《大學》明確提出了兩條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養原則,即「三綱領」說和「八條目」說,而「修身」正是《大學》「三綱八目」說的核心。《大學》開宗明義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修明天賦的光明德性;「親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止於至善」就是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三個基本原則被認為是封建統治者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的目標,所以這也叫作「三綱領」。要達到這三個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的目標,必須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通過對《大學》中「三綱領」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在的一種遞進的邏輯關係。這一關係表明了道德主體從「在明明德」出發,經過「親民」的發展,最終達到「止於至善」的理想境界,這種對主體修為實踐活動的規定直接引發出「內」「外」兩種相聯系的具體修為方式,儒家同樣以邏輯發展的合理結果提出了「八條目」的具體實踐之道。
《大學》在提出了「大學之道」即「三綱領」說之後接著又提出了「八條目」之說。一般來說,我們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道德的內在修為,而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道德的外在修為。
《大學》提出的「修身」途徑主要是指「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步驟:正心誠意和格物致知。《大學》認為,修身的起點是格物致知,但對格物致知沒有做過多的解釋,透過歷代一些學者的注疏,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格物」就是指「對自然外界進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聯繫緊密、層層遞進的兩個步驟,「格物」的邏輯結果是獲得了對萬事萬物運行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而這正是「致知」的內在含義。而「致知」的來源首先是個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認知,所以《大學》說:「格物而後致知。」《大學》教人如何防止個人感情欲望的發展。《大學》把修身看作根本,而修身是建立在取消或以之憤恨、恐懼、好樂、憂患各種感情欲望的基礎之上。只有對這些感情欲望徹底消除或抑制,才能達到「致知」的境界,否則「修身為本」只能是一句抽象的空話。《大學》認為最根本的修身方法應該是「慎獨」,也即「內心反省」。也就是說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味、喜歡美色一樣。所以,君子即便是獨自一人時,也務必要謹慎地進行內心反省。小人在別人看不見時做不好的事,看見了君子就躲躲閃閃,把不好的德行掩蓋起來,以證明自己有好的德行。人們還是有一定的判斷力的,一旦把他們的本質看透,那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是講,人的內心必然要表現於外表的,所以,君子一個人時也要進行自我修養。在政治觀上,《大學》直接秉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張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要愛民,其目的在於鞏固封建等級制度;它強調統治階級要修己,目的在於取得被統治階級的理解,達到所謂上行下效的結果。
精華內容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
大學的主旨,在於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於鼓勵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舊習,在於使人們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應達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後才能有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志向,而後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而後才能安穩泰然,安穩泰然而後才能行事思慮精詳,行事思慮精詳而後才能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萬物都有本有末,萬事都有了結和開始,明確了它們的先後次序,那麼就與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顯明於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養的人,首先要使他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他自己意念誠實;想要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一定的知識;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就在於窮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到極處,而後才能徹底地了解事物,只有徹底地了解事物,而後才能意念誠實,只有意念誠實,而後才能心正不邪,只有心正不邪,而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後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從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養作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養這個根本被破壞了,卻要家齊、國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遠我,我所疏遠的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是沒有的。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把這種避賢忌才的人給予流放,驅逐他到邊遠蠻荒的地方,不許他們與賢能的人同留在中原地區。這就是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愛什麼人,恨什麼人」。
見到賢才而不能薦舉,或是雖然推舉卻又不能先於己而重用,這是以怠慢的態度對待賢才;見到壞人而不能予以黜退,或是已予黜退卻又不能驅之遠離,這是政治上的失誤。
如果你喜愛大家所厭惡的壞人,厭惡大家所喜愛的好人,這叫作違背了人的本性,災禍必然會降臨到你的身上。
所以國君要有在道德上起示範作用的大道理,必須以忠誠老實的態度才能獲得它,如果傲恣放縱,那就會失去它。
史記
作者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漢朝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和散文家,自幼深受父親司馬談的學術思想薰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崇尚道家,曾以黃老學說為主,著有《論六家要旨》,對儒、墨、名、法、陰陽、道等各家學說,進行過批判和總結。這種家學傳統,對司馬遷影響很大。司馬遷自幼好學,博聞強記,十歲時便通讀《左傳》、《國語》等史籍。青少年時,向古文學家孔安國學過《古文尚書》,向今文學家董仲舒學過《春秋》、《公羊》學。他涉獵的範圍很廣,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精通天文曆法、史學、儒學等各家學說。20歲時,開始到各地遊歷,足跡遍及名山大川,廣泛地領略到人間冷暖和風土民情。此次遠遊,使他開闊了眼界,認識了社會,累積了知識,並對其進步歷史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回長安以後,入仕郎中,其間隨武帝巡遊了很多地方。元鼎六年奉命「西征巴蜀」,到達邛、笮、昆明一帶,此為第二次大遊歷。元封元年,父親司馬談病逝,元封三年,即繼任父職做了太史令,時年38歲。這樣,使他有機會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文獻典籍。此後,在司馬遷的主持下,於太初元年冬製成新曆-《太初曆》。同年,司馬遷開始撰寫巨著《史記》。專志寫作的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被武帝下獄並遭腐刑。他在身心上受到極大摧殘,痛苦之中,數欲「引決自裁」,但恨《史記》未能成稿,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忍辱發憤地過了8年。出獄之後,任中書令,繼續筆耕。征和二年,歷經18年終於完成《史記》的寫作。司馬遷大約死於漢武帝末年,只活了50多歲。這部巨著問世之後,當時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叫《太史公》。
經典概述
《史記》全書130篇,由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組成,計52.65萬字。記載了上起黃帝軒轅氏,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
司馬遷的偉大歷史功績之一,在於他開創了新的歷史著作的編寫方法,它就是後世史學家所稱譽的「紀傳體」。它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組成。《史記》的五體結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本紀」是全書的提綱,按編年記載歷代帝王的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專取歷代帝王為綱,以編年的形式,提綱挈領地記載了上起軒轅,下迄漢武這一歷史階段的國家大事。
「十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後的順序,記載重要的歷史大事。以清晰的表格,概括地排列各個歷史時期的人事,或年經國緯,或年緯國經,旁行斜上,縱橫有致。分世表、年表、月表三類,以漢代年表為詳。
「八書」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的演變,以及天文曆法等,以敘述社會制度和自然現象為主體,對禮樂、天文、曆法、經濟、水利等制度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系統記述,具有文化史性質。
「三十世家」記載自周以來開國傳世的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蹟;其中主要包括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國君、漢代被封的劉姓諸侯子侄以及漢朝所封的開國功臣。此外,還有《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和《外戚世家》。
「列傳」記載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事蹟,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及循吏,儒林、酷吏、遊俠、刺客、名醫、日者、龜策、商人的傳記。該部分以「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為標準。最後,還專錄《太史公自序》一篇。全書130卷,52萬餘言。
《史記》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正史,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少數民族和外國歷史等豐富的內容。具有以下長處:首先,發凡起例,創紀傳史書體裁。秦漢以前,諸朝列國史書體例紛雜,記事筆法各異,鑑於這種情況,太史公確立以人物為中心的述史體系,首創五體,互為表裡。因此,《漢書》以降,直至《明史》,整個封建正史全都襲用紀傳體例,除斷代為書外,少有改張,就連民國期間成書的《清史稿》也一仍其舊而未變動。其次,立意深刻,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史記》中,歌頌什麼,反對什麼,態度是十分明朗的,他痛恨封建專制的殘暴統治,歌頌人民的反抗,同情人民所受的痛苦。比如,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民變,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陳勝、吳廣兩人的事蹟列入「世家」,而且將陳勝比作湯、武,肯定他們推翻暴秦的歷史功績。又如,他也盡力描寫推翻暴秦的項羽的英雄氣概來和狡詐的劉邦作鮮明的對比,而且把項羽的事蹟列入「本紀」,不因項羽失敗而抹殺他的歷史地位。司馬遷不但承認歷史是發展變化的,而且還試圖從歷史生活現象中,去尋求歷史變化的原因。司馬遷不但是中國史學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史記》和希臘史學名著相比較,它的特點在於全面性,尤其是對於生產活動、學術思想和普通人在歷史上的地位的重視。
精華內容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譯文】
項王軍隊在垓下築起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重重包圍。晚上聽到漢軍四面都唱著楚歌,項王大驚道:「漢軍都已經得到楚國的土地了嗎?為什麼楚人這麼多呢?」項王於是連夜起來,在營帳中飲酒。有位美人名叫虞姬,經常受寵幸隨從;有匹駿馬名叫騅,項王經常騎牠。這時項王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唱了好幾遍,美人從旁伴唱。項王淚下數行,侍從人員也都哭泣,不忍抬頭觀看。
【原文】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
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留高祖。高祖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復豐,比沛。於是拜沛侯劉濞為吳王。
【譯文】
高祖從前線回京,路過沛縣時,停留下來,在沛宮舉行宴會,將家鄉老熟人和父老子弟全部請來,縱情痛飲,還挑選了沛縣的一百二十名兒童,教他們唱歌。酒意正濃時,高祖擊築而歌,他唱道:「大風捲起啊,白雲飛揚;皇威普及海內啊,我終於衣錦還鄉;可又怎麼才能招致勇士啊;來守衛四方的邊疆!」
高祖讓兒童們也都跟著學唱。他又跳起舞來,心中感慨萬千,激動得淌下行行熱淚。他對沛縣父老兄弟們說:「遠行的遊子,總是懷念故鄉的。我雖然建都關中,可千秋萬歲之後,我的魂魄還會想念著沛地。並且我從做沛公開始,討伐暴君逆賊,最終取得天下。現在就將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人民的賦稅勞役,讓他們世世代代不要納稅服役。」沛縣的父老兄弟、嬸子大娘和親朋好友天天陪著高祖開懷暢飲,笑談往事,高祖極為高興。
過了十多天,高祖要離開了,沛縣的父老鄉親們執意挽留。高祖說:「我的隨從眾多,父兄們負擔不起。」於是離開了。這天沛縣人傾城而出,都趕到西郊來敬獻酒食。高祖又留下來,搭起帳篷,再痛飲了三天。沛縣的父老兄弟們都叩頭請求說:「我們沛縣有幸能夠免除勞役,豐邑人卻沒有免除勞役,請陛下可憐他們。」高祖說:「豐邑是我生長的地方,我決不會忘記,只因為先前豐邑人跟著雍齒背叛我而倒向魏王。」沛縣的父老兄弟再三請求,高祖才答應照沛縣的要求,一併免除賦稅勞役,並封沛侯劉濞為吳王。
【原文】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譯文】
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管理藏書室的史官。
孔子到達周都,打算向老子問禮。老子對他說:「您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和那人的骸骨都已經腐朽了,唯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生逢其時就該駕車出仕,生不逢時就該如蓬蒿一般飄蕩而行。我聽說,善於經商者經常深藏自己的貨物而表面看上去好像一無所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卻在容貌上表現得愚鈍。摒除您的驕氣和多欲,拋棄您的姿態容色及過分高遠的志向,這些東西對您來說毫無益處。我所能告訴您的,就只有這一些而已。」孔子離去之後,對弟子說:「鳥,我知道牠能(在空中)飛翔;魚,我知道牠能(在水裡)游耍;獸,我知道牠能(在陸上)奔跑。會奔跑的野獸可以用網來捕捉,會游耍的魚兒可以用線鉤來垂釣,會飛翔的鳥類可以用弓箭來射殺。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牠是乘著風雲而上青天的。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像龍一樣啊!」
【原文】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甘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譯文】
孫武,齊國人。因為精通兵法而得到吳王闔廬的召見。闔廬說:「您的十三篇兵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了,能否小試一下指揮軍隊嗎?」孫子回答說:「可以。」闔廬說:「可以用女子試試嗎?」回答說:「可以。」於是闔廬答應了孫武。選出宮中的美女,總共一百八十人。孫子把這些女子分成兩隊,任命吳王最寵愛的兩位侍妾分別擔任兩支隊伍的隊長,命令所有選出的美女都手執一支戟。孫子向她們命令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嗎?」女子們回答說:「知道。」孫子說:「向前,你們就看心口所對的方向;向左,你們就看左手所對的方向;向右,你們就看右手所對的方向;向後,你們就看背所對的方向。」女子們回答說:「是!」號令交代清楚後,孫子便設置鉞等刑具,接著又多次重複已經制定的號令。於是擊鼓命令女子們向右,但是她們卻哈哈大笑。孫子說:「紀律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失。」又多次重複已經制定的號令,然後擊鼓命令女子們向左,她們又都哈哈大笑。孫子說:「紀律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失;既然已經明確了法令卻不依照號令行事,這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於是打算斬殺左、右兩隊的隊長。這時吳王正在臺上觀看,看見孫子將要斬殺自己的愛姬,十分吃驚。急忙派人向孫子下令道:「我已經知道將軍擅長用兵了。倘若我失去這兩個侍妾,就算吃東西也不會有味道,希望您不要斬殺她們。」孫子回答說:「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軍,將軍在軍隊中,君主的命令有時可以不接受。」於是殺掉吳王的兩名寵姬並巡行示眾。然後按順序派各隊的第二個人為隊長,再擊鼓發令,女子們不論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倒、站起都合乎命令和紀律的要求,沒有人再敢出聲了。於是孫子派人稟報吳王說:「軍隊已經訓練得整整齊齊,大王您可以試著下來觀看一下,隨便大王怎樣使用她們,即使讓她們赴湯蹈火也能辦得到。」吳王回答說:「將軍您停下來去旅店休息吧,我不願下去觀看了。」孫子說:「大王只是欣賞我的兵書罷了,卻不能讓我親身實踐,發揮我的本領。」於是闔廬知道孫子的確善於用兵,便任命他為將軍。後來吳國向西打敗了楚國,攻入郢都;向北威震齊國和晉國,在諸侯之間顯名,孫子在這一時期出了不少力啊!
相關連結
《史記》是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把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綜合於一書,使得《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史記》既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又是一部傳記文學集,其影響所及,已經遠遠超出中國的範圍。《史記》的部分篇章已譯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記》成為古今中外一部
作者介紹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家的作品。一說是曾子所作。
曾子(前505~前435),春秋魯南武城人,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其事蹟散見於《論語》各篇及《史記.仲尼弟子傳》中,《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八十篇,已佚。
經典概述
《大學》就是大學問的意思,就其實質來說,它是儒家的政治哲學。《大學》對儒家理想人格的修為之道進行了從內到外的總結,《大學》全篇所闡釋的是一種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內聖外王之道。《大學》一開始便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修身」作為其整個道德修養體系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並且成為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出發點。具體說就是,《大學》明確提出了兩條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養原則,即「三綱領」說和「八條目」說,而「修身」正是《大學》「三綱八目」說的核心。《大學》開宗明義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修明天賦的光明德性;「親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止於至善」就是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三個基本原則被認為是封建統治者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的目標,所以這也叫作「三綱領」。要達到這三個努力的方向和奮鬥的目標,必須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通過對《大學》中「三綱領」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在的一種遞進的邏輯關係。這一關係表明了道德主體從「在明明德」出發,經過「親民」的發展,最終達到「止於至善」的理想境界,這種對主體修為實踐活動的規定直接引發出「內」「外」兩種相聯系的具體修為方式,儒家同樣以邏輯發展的合理結果提出了「八條目」的具體實踐之道。
《大學》在提出了「大學之道」即「三綱領」說之後接著又提出了「八條目」之說。一般來說,我們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道德的內在修為,而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道德的外在修為。
《大學》提出的「修身」途徑主要是指「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步驟:正心誠意和格物致知。《大學》認為,修身的起點是格物致知,但對格物致知沒有做過多的解釋,透過歷代一些學者的注疏,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格物」就是指「對自然外界進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聯繫緊密、層層遞進的兩個步驟,「格物」的邏輯結果是獲得了對萬事萬物運行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而這正是「致知」的內在含義。而「致知」的來源首先是個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認知,所以《大學》說:「格物而後致知。」《大學》教人如何防止個人感情欲望的發展。《大學》把修身看作根本,而修身是建立在取消或以之憤恨、恐懼、好樂、憂患各種感情欲望的基礎之上。只有對這些感情欲望徹底消除或抑制,才能達到「致知」的境界,否則「修身為本」只能是一句抽象的空話。《大學》認為最根本的修身方法應該是「慎獨」,也即「內心反省」。也就是說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味、喜歡美色一樣。所以,君子即便是獨自一人時,也務必要謹慎地進行內心反省。小人在別人看不見時做不好的事,看見了君子就躲躲閃閃,把不好的德行掩蓋起來,以證明自己有好的德行。人們還是有一定的判斷力的,一旦把他們的本質看透,那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是講,人的內心必然要表現於外表的,所以,君子一個人時也要進行自我修養。在政治觀上,《大學》直接秉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張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要愛民,其目的在於鞏固封建等級制度;它強調統治階級要修己,目的在於取得被統治階級的理解,達到所謂上行下效的結果。
精華內容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
大學的主旨,在於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於鼓勵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舊習,在於使人們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應達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後才能有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志向,而後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而後才能安穩泰然,安穩泰然而後才能行事思慮精詳,行事思慮精詳而後才能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萬物都有本有末,萬事都有了結和開始,明確了它們的先後次序,那麼就與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顯明於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養的人,首先要使他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他自己意念誠實;想要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一定的知識;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就在於窮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到極處,而後才能徹底地了解事物,只有徹底地了解事物,而後才能意念誠實,只有意念誠實,而後才能心正不邪,只有心正不邪,而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後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從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養作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養這個根本被破壞了,卻要家齊、國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遠我,我所疏遠的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是沒有的。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把這種避賢忌才的人給予流放,驅逐他到邊遠蠻荒的地方,不許他們與賢能的人同留在中原地區。這就是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愛什麼人,恨什麼人」。
見到賢才而不能薦舉,或是雖然推舉卻又不能先於己而重用,這是以怠慢的態度對待賢才;見到壞人而不能予以黜退,或是已予黜退卻又不能驅之遠離,這是政治上的失誤。
如果你喜愛大家所厭惡的壞人,厭惡大家所喜愛的好人,這叫作違背了人的本性,災禍必然會降臨到你的身上。
所以國君要有在道德上起示範作用的大道理,必須以忠誠老實的態度才能獲得它,如果傲恣放縱,那就會失去它。
史記
作者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漢朝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和散文家,自幼深受父親司馬談的學術思想薰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崇尚道家,曾以黃老學說為主,著有《論六家要旨》,對儒、墨、名、法、陰陽、道等各家學說,進行過批判和總結。這種家學傳統,對司馬遷影響很大。司馬遷自幼好學,博聞強記,十歲時便通讀《左傳》、《國語》等史籍。青少年時,向古文學家孔安國學過《古文尚書》,向今文學家董仲舒學過《春秋》、《公羊》學。他涉獵的範圍很廣,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精通天文曆法、史學、儒學等各家學說。20歲時,開始到各地遊歷,足跡遍及名山大川,廣泛地領略到人間冷暖和風土民情。此次遠遊,使他開闊了眼界,認識了社會,累積了知識,並對其進步歷史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回長安以後,入仕郎中,其間隨武帝巡遊了很多地方。元鼎六年奉命「西征巴蜀」,到達邛、笮、昆明一帶,此為第二次大遊歷。元封元年,父親司馬談病逝,元封三年,即繼任父職做了太史令,時年38歲。這樣,使他有機會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文獻典籍。此後,在司馬遷的主持下,於太初元年冬製成新曆-《太初曆》。同年,司馬遷開始撰寫巨著《史記》。專志寫作的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被武帝下獄並遭腐刑。他在身心上受到極大摧殘,痛苦之中,數欲「引決自裁」,但恨《史記》未能成稿,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忍辱發憤地過了8年。出獄之後,任中書令,繼續筆耕。征和二年,歷經18年終於完成《史記》的寫作。司馬遷大約死於漢武帝末年,只活了50多歲。這部巨著問世之後,當時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叫《太史公》。
經典概述
《史記》全書130篇,由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組成,計52.65萬字。記載了上起黃帝軒轅氏,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
司馬遷的偉大歷史功績之一,在於他開創了新的歷史著作的編寫方法,它就是後世史學家所稱譽的「紀傳體」。它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組成。《史記》的五體結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本紀」是全書的提綱,按編年記載歷代帝王的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專取歷代帝王為綱,以編年的形式,提綱挈領地記載了上起軒轅,下迄漢武這一歷史階段的國家大事。
「十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後的順序,記載重要的歷史大事。以清晰的表格,概括地排列各個歷史時期的人事,或年經國緯,或年緯國經,旁行斜上,縱橫有致。分世表、年表、月表三類,以漢代年表為詳。
「八書」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的演變,以及天文曆法等,以敘述社會制度和自然現象為主體,對禮樂、天文、曆法、經濟、水利等制度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系統記述,具有文化史性質。
「三十世家」記載自周以來開國傳世的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蹟;其中主要包括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國君、漢代被封的劉姓諸侯子侄以及漢朝所封的開國功臣。此外,還有《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和《外戚世家》。
「列傳」記載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事蹟,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及循吏,儒林、酷吏、遊俠、刺客、名醫、日者、龜策、商人的傳記。該部分以「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為標準。最後,還專錄《太史公自序》一篇。全書130卷,52萬餘言。
《史記》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正史,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少數民族和外國歷史等豐富的內容。具有以下長處:首先,發凡起例,創紀傳史書體裁。秦漢以前,諸朝列國史書體例紛雜,記事筆法各異,鑑於這種情況,太史公確立以人物為中心的述史體系,首創五體,互為表裡。因此,《漢書》以降,直至《明史》,整個封建正史全都襲用紀傳體例,除斷代為書外,少有改張,就連民國期間成書的《清史稿》也一仍其舊而未變動。其次,立意深刻,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史記》中,歌頌什麼,反對什麼,態度是十分明朗的,他痛恨封建專制的殘暴統治,歌頌人民的反抗,同情人民所受的痛苦。比如,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民變,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陳勝、吳廣兩人的事蹟列入「世家」,而且將陳勝比作湯、武,肯定他們推翻暴秦的歷史功績。又如,他也盡力描寫推翻暴秦的項羽的英雄氣概來和狡詐的劉邦作鮮明的對比,而且把項羽的事蹟列入「本紀」,不因項羽失敗而抹殺他的歷史地位。司馬遷不但承認歷史是發展變化的,而且還試圖從歷史生活現象中,去尋求歷史變化的原因。司馬遷不但是中國史學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史記》和希臘史學名著相比較,它的特點在於全面性,尤其是對於生產活動、學術思想和普通人在歷史上的地位的重視。
精華內容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譯文】
項王軍隊在垓下築起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重重包圍。晚上聽到漢軍四面都唱著楚歌,項王大驚道:「漢軍都已經得到楚國的土地了嗎?為什麼楚人這麼多呢?」項王於是連夜起來,在營帳中飲酒。有位美人名叫虞姬,經常受寵幸隨從;有匹駿馬名叫騅,項王經常騎牠。這時項王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唱了好幾遍,美人從旁伴唱。項王淚下數行,侍從人員也都哭泣,不忍抬頭觀看。
【原文】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
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留高祖。高祖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乃去。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沛父兄固請,乃並復豐,比沛。於是拜沛侯劉濞為吳王。
【譯文】
高祖從前線回京,路過沛縣時,停留下來,在沛宮舉行宴會,將家鄉老熟人和父老子弟全部請來,縱情痛飲,還挑選了沛縣的一百二十名兒童,教他們唱歌。酒意正濃時,高祖擊築而歌,他唱道:「大風捲起啊,白雲飛揚;皇威普及海內啊,我終於衣錦還鄉;可又怎麼才能招致勇士啊;來守衛四方的邊疆!」
高祖讓兒童們也都跟著學唱。他又跳起舞來,心中感慨萬千,激動得淌下行行熱淚。他對沛縣父老兄弟們說:「遠行的遊子,總是懷念故鄉的。我雖然建都關中,可千秋萬歲之後,我的魂魄還會想念著沛地。並且我從做沛公開始,討伐暴君逆賊,最終取得天下。現在就將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人民的賦稅勞役,讓他們世世代代不要納稅服役。」沛縣的父老兄弟、嬸子大娘和親朋好友天天陪著高祖開懷暢飲,笑談往事,高祖極為高興。
過了十多天,高祖要離開了,沛縣的父老鄉親們執意挽留。高祖說:「我的隨從眾多,父兄們負擔不起。」於是離開了。這天沛縣人傾城而出,都趕到西郊來敬獻酒食。高祖又留下來,搭起帳篷,再痛飲了三天。沛縣的父老兄弟們都叩頭請求說:「我們沛縣有幸能夠免除勞役,豐邑人卻沒有免除勞役,請陛下可憐他們。」高祖說:「豐邑是我生長的地方,我決不會忘記,只因為先前豐邑人跟著雍齒背叛我而倒向魏王。」沛縣的父老兄弟再三請求,高祖才答應照沛縣的要求,一併免除賦稅勞役,並封沛侯劉濞為吳王。
【原文】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譯文】
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管理藏書室的史官。
孔子到達周都,打算向老子問禮。老子對他說:「您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和那人的骸骨都已經腐朽了,唯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生逢其時就該駕車出仕,生不逢時就該如蓬蒿一般飄蕩而行。我聽說,善於經商者經常深藏自己的貨物而表面看上去好像一無所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卻在容貌上表現得愚鈍。摒除您的驕氣和多欲,拋棄您的姿態容色及過分高遠的志向,這些東西對您來說毫無益處。我所能告訴您的,就只有這一些而已。」孔子離去之後,對弟子說:「鳥,我知道牠能(在空中)飛翔;魚,我知道牠能(在水裡)游耍;獸,我知道牠能(在陸上)奔跑。會奔跑的野獸可以用網來捕捉,會游耍的魚兒可以用線鉤來垂釣,會飛翔的鳥類可以用弓箭來射殺。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牠是乘著風雲而上青天的。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像龍一樣啊!」
【原文】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甘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譯文】
孫武,齊國人。因為精通兵法而得到吳王闔廬的召見。闔廬說:「您的十三篇兵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了,能否小試一下指揮軍隊嗎?」孫子回答說:「可以。」闔廬說:「可以用女子試試嗎?」回答說:「可以。」於是闔廬答應了孫武。選出宮中的美女,總共一百八十人。孫子把這些女子分成兩隊,任命吳王最寵愛的兩位侍妾分別擔任兩支隊伍的隊長,命令所有選出的美女都手執一支戟。孫子向她們命令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嗎?」女子們回答說:「知道。」孫子說:「向前,你們就看心口所對的方向;向左,你們就看左手所對的方向;向右,你們就看右手所對的方向;向後,你們就看背所對的方向。」女子們回答說:「是!」號令交代清楚後,孫子便設置鉞等刑具,接著又多次重複已經制定的號令。於是擊鼓命令女子們向右,但是她們卻哈哈大笑。孫子說:「紀律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失。」又多次重複已經制定的號令,然後擊鼓命令女子們向左,她們又都哈哈大笑。孫子說:「紀律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失;既然已經明確了法令卻不依照號令行事,這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於是打算斬殺左、右兩隊的隊長。這時吳王正在臺上觀看,看見孫子將要斬殺自己的愛姬,十分吃驚。急忙派人向孫子下令道:「我已經知道將軍擅長用兵了。倘若我失去這兩個侍妾,就算吃東西也不會有味道,希望您不要斬殺她們。」孫子回答說:「我既然已經受命為將軍,將軍在軍隊中,君主的命令有時可以不接受。」於是殺掉吳王的兩名寵姬並巡行示眾。然後按順序派各隊的第二個人為隊長,再擊鼓發令,女子們不論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倒、站起都合乎命令和紀律的要求,沒有人再敢出聲了。於是孫子派人稟報吳王說:「軍隊已經訓練得整整齊齊,大王您可以試著下來觀看一下,隨便大王怎樣使用她們,即使讓她們赴湯蹈火也能辦得到。」吳王回答說:「將軍您停下來去旅店休息吧,我不願下去觀看了。」孫子說:「大王只是欣賞我的兵書罷了,卻不能讓我親身實踐,發揮我的本領。」於是闔廬知道孫子的確善於用兵,便任命他為將軍。後來吳國向西打敗了楚國,攻入郢都;向北威震齊國和晉國,在諸侯之間顯名,孫子在這一時期出了不少力啊!
相關連結
《史記》是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把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綜合於一書,使得《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史記》既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又是一部傳記文學集,其影響所及,已經遠遠超出中國的範圍。《史記》的部分篇章已譯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記》成為古今中外一部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