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三版)
商品資訊
【套書優惠】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從剖析孔子仁學開始,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辨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辨的」。
秦漢時期的「天人感應」宇宙觀;莊子、禪宗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則作為道德形而上學而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治人」與「治法」已出現分離,象徵著傳統中國的政教合一制度動搖,思潮逐漸向近代靠近。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
一九八O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序
一、孔孟
- 孔子所維護的周禮,本是周公所建立的氏族貴族的規範化制度,其中包含著原始人道和民主遺風。古典文獻與現代民俗學可相互印證這一點。
- 但歷史向來是在悲劇性的二律背反中行進,文明進步要付出道德的代價。必將消失的氏族社會中的人道意識卻構成了孔學的中心。
- 孔子以「仁」釋「禮」,將社會外在規範化為個體的內在自覺,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創舉,為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奠下了始基。孔子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和代表。
- 「仁」的四個層面:(A)血緣基礎,(B)心理原則,(C)人道主義,(D)個體人格。四因素的相互制約,構成有機整體,其精神特徵是「實踐(用)理性」。
- 最為重要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情感原則,它是孔學、儒家區別於其他學說或學派的關鍵點。
- 強調情感與理性的合理調節,以取得社會存在和個體身心的均衡穩定:不需要外在神靈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熱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達到濟世救民和自我實現。
- 孔子仁學對中國民族長久而巨大的影響和它的優缺點。
- 孟子的「仁政→不忍人之心→四端→人格本體」的內收路線。賦予心理情感以先驗的形上性質,最終歸結為道德主體性的建立。
- 倫理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中國倫理學特點:一方面強調道德的先驗普遍性、絕對性,另方面又強調此先驗、普遍、絕對即在經驗的感性、心理之中。體用不二。
- 孟子奇特的「養氣」說:理性凝聚(「集義」)為意志,人憑這種凝聚了理性的感性(「氣」)能與天地相交通。
二、墨子
- 墨子思想作為小生產勞動者的代表,具有重大典型意義。
- 強調勞動生產創造財富,是墨子思想基礎。
- 建立在「交相利」基礎上的「兼相愛」「大同」空想是墨子思想的中心。
- 人格神的專制主宰是墨子思想的第三根支柱。
- 墨家傳統並未消失,它以各種不同形態出現在農民起義和儒學異端中。近代中國的「墨學復興」。
三、老韓
- 中國辯證法應溯源於兵家,從而具有不同於概念辯證法的特徵:(A)高度冷靜的理智態度,(B)迅速抓住關鍵的二分法方式,(C)直接指導行動的具體實用性。
- 老子將軍事辯證法提昇為「君人南面術」「無為」的政治層與社會層涵義。
- 「道」是功能與實體混而未分的整體,不可以語言、見聞、經驗去限定。老子辯證法並非對自然的認識而是生活的智慧。它的多義性和不可確定性的魅力。
- 由老子的非情感的特徵發展而來的韓非的冷酷的利己主義:對世事人情的周密計算。政治猶軍事,人生乃戰場,揭穿了一切虛仁假義而「益人神智」。
- 重要不在認識真理而在如何運用知識,這種軍事政治生活的辯證法給中國智力結構帶來了影響。
四、荀易
- 孔孟荀一脈相承,「一是以修身為本」,都注意了社會規範(外)與個體心理(內)的關係即人性問題。孟強調內(「仁」),荀強調外(「禮」)。
- 荀子對「禮」所作的歷史主義的理性解釋,從人的族類特徵的高度來論證,是極為卓越的見解。
- 「隆禮」、「性偽」、「勸學」和「天人之分」,構成了以改造主客觀世界為根本精神的思想體系,比孟子更具有物質實踐性格和以人類為主體的博大氣概。
- 荀子的「天人之分」與「天人合一」並不矛盾。荀子思想與「順天」的農業生產或有關係。
- 《易傳》建構起儒家的世界觀,賦予「天」以品德情感色彩,把自然與歷史貫串起來。既理性又情感,既是世界觀又是人生觀。
- 動態過程的《易傳》辯證法與靜態描述的《老子》辯證法的異同。
- 《中庸》的內在論。
五、董黃
- 與完成大一統專制帝國適應,各家學說逐漸合流,儒、道、法、陰陽為主幹。儒家有深厚的農業小生產基礎上的血緣宗法紐帶為依據,它對各家的吸取改造。
- 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天」)同王道政治(「人」)作異質同構的類比聯繫,建構起宇宙論系統圖式以強調自然社會作為有機整體的動態平衡與和諧秩序。
- 中國文官政教體制的建立。
- 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說是天人宇宙論建構在科學思想中的表現。中醫迄今保持其生命力,乃世界文化史的奇蹟。
- 秦漢不但在物質文明而且也在整個文化心理結構上為中國後代形成了模式和基礎,是原始儒學的真正落實。
- 陰陽五行宇宙圖式長久滲入社會生活,給文化心理帶來了各種優缺點,如樂觀堅韌的整體精神、封閉順從的奴隸性格和經驗論的思辯水平,等等。
六、莊禪
- 莊子是最早的反異化的思想家,反對人為物役,要求個體身心的絕對自由。
- 審美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人格,莊子的哲學是美學。
- 道似無情卻有情:對生命、個體、感性的注意。
- 玄學提出人格本體論。玄學三宗,各有特色。
- 禪是中國產物,要求徹底破除任何對語言、概念、思辨、修養、權威的執著,才能「悟道」。
- 瞬刻中得永恆,剎那間可終古,超越一切時空因果,「我即佛」。所以,不是什麼理想人格而是這種人生境界才是「本體」所在。
- 莊禪對中國藝術有重要影響,它的直觀思維方式值得注意。
七、理學
- 奠基、成熟和瓦解三時期。張載、朱熹、王陽明為代表,各以「氣」、「理」、「心」為中心範疇,也是理學三派。
- 由宇宙論到倫理學的內向理論。無極太極、理氣心性的討論都是為了重建以倫常秩序為本體軸心的「孔孟之道」。
- 從而,「人性」問題構成「天」「人」關鍵。追求個體心性超越自身的有限感性存在,以達到「參天地」的不朽形上本體。這個本體是倫理又超倫理的。
- 「義利之分乃人禽之異」,理性倫常與感性欲求的截然二分和尖銳對立。強調倫理律令非功利、非感性的立法普遍性。朱熹與康德。
- 康德只講「義」,理學又講「仁」;但由於從本體上對感性存在的承認和肯定,使天人、理欲之分變得模糊。「仁」、「天」、「心」諸基本範疇既是先驗理性的又是經驗感性的。
- 這個矛盾突出表現在「心統性情」命題中,「道心」與「人心」既對立又依存。
- 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心之體」將由倫理走向宗教?
- 王學發展的兩條路線:自然人性論與宗教禁欲主義。
八、經世
- 政治化為道德,準宗教性的理學統治構成中國式的政教合一,使官僚體制和中國社會更趨虛偽和腐朽。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政治的依附性。
- 陳、葉主功利,黃宗羲提「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王船山發現歷史與倫理的矛盾,都意味與傳統命題相背離,但由於沒有進入近代社會,缺乏全新的哲學建樹。
- 戴震用認識論、章學誠用歷史學來反理學,展示了同一方向。
- 主要不是宋明理學而是「經世致用」,給中國近代改革者以思想的傳統力量。
九、中國智慧
- 中國哲學史的課題之一:探究文化心理結構問題以獲得清醒的自我意識。
- 中國四大文化(兵、農、醫、藝)與培育中國智慧形式有關係。自然與社會相同構的歷史意識是中國智慧的重要特徵,成為歷史經驗加人際情感的實用理性。
- 「通而同之」(求同)以包容、吸取和同化外物而擴展自己,是中國智慧的特徵之一。
- 樂感文化:本體、無限、超越即在此當下的有限、現實中,中國智慧是審美型的。是審美而非宗教,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
- 「自然的人化」與「天人合一」的新解釋學。
目次
再版說明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序
內容提要
一、孔子再評價
(一)「禮」的特徵
(二)「仁」的結構
(三)弱點和長處
(四)附論孟子
二、墨家初探本
(一)小生產勞動者的思想典型
(二)墨家思想並未消失
三、孫老韓合說
(一)兵家辯證法特色
(二)《老子》三層
(三)所謂「益人神智」
四、荀易庸記要
(一)人的族類特徵
(二)儒家世界觀的建立
(三)天、道、人
五、秦漢思想簡議
(一)道、法、陰陽、儒家的合流
(二)天人宇宙論圖式
(三)陰陽五行的系統論
(四)五行圖式的歷史影響
六、莊玄禪宗漫述
(一)莊子的哲學是美學
(二)人格本體論
(三)瞬刻永恆的最高境界
七、宋明理學片論
(一)由宇宙論到倫理學
(二)理性本體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心」的超越與感性
(四)遺產的兩重性
(五)〈片論〉補
八、經世觀念隨筆
(一)「內聖」與「外王」
(二)「治人」與「治法」
(三)經學與史學
九、試談中國的智慧
(一)時代課題
(二)血緣根基
(三)實用理性
(四)樂感文化
(五)天人合一
後 記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序
內容提要
一、孔子再評價
(一)「禮」的特徵
(二)「仁」的結構
(三)弱點和長處
(四)附論孟子
二、墨家初探本
(一)小生產勞動者的思想典型
(二)墨家思想並未消失
三、孫老韓合說
(一)兵家辯證法特色
(二)《老子》三層
(三)所謂「益人神智」
四、荀易庸記要
(一)人的族類特徵
(二)儒家世界觀的建立
(三)天、道、人
五、秦漢思想簡議
(一)道、法、陰陽、儒家的合流
(二)天人宇宙論圖式
(三)陰陽五行的系統論
(四)五行圖式的歷史影響
六、莊玄禪宗漫述
(一)莊子的哲學是美學
(二)人格本體論
(三)瞬刻永恆的最高境界
七、宋明理學片論
(一)由宇宙論到倫理學
(二)理性本體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心」的超越與感性
(四)遺產的兩重性
(五)〈片論〉補
八、經世觀念隨筆
(一)「內聖」與「外王」
(二)「治人」與「治法」
(三)經學與史學
九、試談中國的智慧
(一)時代課題
(二)血緣根基
(三)實用理性
(四)樂感文化
(五)天人合一
後 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