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願.發願.還願
商品資訊
系列名:人間淨土
ISBN13:9789575988128
替代書名:Praying, Making and Fulfilling a Vow
出版社:法鼓文化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
出版日:2019/02/01
裝訂/頁數:平裝/144頁
規格:19cm*13cm*1cm (高/寬/厚)
版次:2
定價
:NT$ 120 元優惠價
:90 折 10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發揮生命最大的力量,感受最真的喜悅,這就是發願的意義和價值。
★發願前先建立正確的態度,才能產生相應的力量,並且確實實踐它!
‧有願必成的觀念與方法――很具體、很實用
‧來法鼓山許願――「三佛‧三觀音‧一鐘」的造像與行願
‧諸佛菩薩的願文選錄――我們嚮往的典範、效法的指南
# 負責
負責任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良好的觀念。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心理不會健康,也不會活得很愉快。
# 空願
我們常常聽人說:「我希望、我想要、我願意……。」然而卻忘了「願」是一種對生命的承諾,最重要的是要實踐它。然而「說」總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說了一大堆,卻完成不了多少,這就叫作「發空願」。
如果是目標很遠、很難做到,但自己還是想做,也願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沒有關係。
# 單純的善念
而發願的最高境界,是隨時隨地、沒有特定對象,盡虛空、遍法界的,只是一個單純的善念。
就如《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述的一百四十一願,每一念都不離眾生,而且無論見到善的、惡的、汙穢的、清淨的,所生起的都是善念。這樣的善念是不為自己,且是不求回報的,因此,若能養成時時祈願、生起善念的習慣,就是最圓滿的大願。
# 結下不可思議的緣分
這是本小書將帶我們進入「諸佛菩薩美好的願海」,讓你與佛菩薩結下不可思議的緣分。願,是智慧與慈悲的實踐,讓我們一起祈願、發願,然後自動自發、樂在其中的「還願」修行吧!
人生的目的是許願和還願,
人生的意義是盡責和負責。
――聖嚴法師
★發願前先建立正確的態度,才能產生相應的力量,並且確實實踐它!
‧有願必成的觀念與方法――很具體、很實用
‧來法鼓山許願――「三佛‧三觀音‧一鐘」的造像與行願
‧諸佛菩薩的願文選錄――我們嚮往的典範、效法的指南
# 負責
負責任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良好的觀念。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心理不會健康,也不會活得很愉快。
# 空願
我們常常聽人說:「我希望、我想要、我願意……。」然而卻忘了「願」是一種對生命的承諾,最重要的是要實踐它。然而「說」總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說了一大堆,卻完成不了多少,這就叫作「發空願」。
如果是目標很遠、很難做到,但自己還是想做,也願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沒有關係。
# 單純的善念
而發願的最高境界,是隨時隨地、沒有特定對象,盡虛空、遍法界的,只是一個單純的善念。
就如《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述的一百四十一願,每一念都不離眾生,而且無論見到善的、惡的、汙穢的、清淨的,所生起的都是善念。這樣的善念是不為自己,且是不求回報的,因此,若能養成時時祈願、生起善念的習慣,就是最圓滿的大願。
# 結下不可思議的緣分
這是本小書將帶我們進入「諸佛菩薩美好的願海」,讓你與佛菩薩結下不可思議的緣分。願,是智慧與慈悲的實踐,讓我們一起祈願、發願,然後自動自發、樂在其中的「還願」修行吧!
人生的目的是許願和還願,
人生的意義是盡責和負責。
――聖嚴法師
作者簡介
法鼓文化編輯部 選編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序
【好願滿人間】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祈願、發願,只是有時是不自覺的,如果能意識到它的存在,意識到它的重要,便能產生願力,讓一己的祈願變成為眾生祈福的發願,並透過行願,圓滿願望。
一般人都會為自己祈求好願,但不一定會發廣大菩提心的大願,或為救度利益眾生而「發願」。發願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不去思索,或許很難發現。
靜靜環顧生活周遭,身邊的一切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從不懷疑它為什麼會在那裡,也不擔心它會不會憑空消失。同時我們也發現有些人,將一生心力投注於某一件事,但這件事似乎與現實生活沒有關聯,看不出它的價值。我們能生活在如此和諧美好、資源豐沛的世界,其實並非憑空而來,正是這些有願心的人默默努力,發願以自己的生命燃亮世界的希望,我們才能享有如此美滿的生活。
是什麼讓他們這場無止盡的接力賽持續下去?是生命的主動承擔,那份主動承擔,就是「發願的願力」。
世間很多事都是因大眾發願而延續的,包括文化的傳承、科學的發明,以佛教來說,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生在華文地區,佛教經典隨手可得,但若回溯其歷史,才知得來並不容易。佛教創始於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之後經由古今無數的祖師大德,一個接一個立下誓願,燈燈相續,才使佛法常住在世。
我們都是生命長河中的一點,都處身同一時代,可以結合眾人的力量,共願共行。所以,發願不僅能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方向,肯定生命的意義,並且匯入綿綿密密的歷史長河中,發揮生命最大的力量,感受最真的喜悅。這就是發願的意義和價值。
本冊內容一共分為四篇,第一篇收錄了六篇聖嚴法師以「發願」為主題的開示,希望大家在發願之前先建立正確的發願、還願的態度,才能產生相應的力量,並確實實踐它。
第二篇介紹法鼓山上的「三佛.三觀音.一鐘」。法鼓山上的每一尊聖像除了有佛教本身的涵義外,背後還有聖嚴法師、法鼓山全體信眾,以及所有認同法鼓山理念的人的共同心願;不論留不留名,每一個人的背後,也都有自己的發願故事。可見發願並非遙不可及,不是佛菩薩或祖師大德才能發大願,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共同成就的。
第三篇為實用方法篇,提供您具體發願、還願的方式,讓您能夠廣發好願,讓社會透過願力的祝福,更加祥和幸福。
最後一篇則選錄了諸佛菩薩的願文,因為諸佛菩薩無我無私的精神,是所有願的根本,近可做為我們效法的指南,遠可做為我們嚮往的典範。
全冊的編排從理論到實踐,從佛菩薩到個人,一層一層、一步一步,希望能帶領大家進入發願的世界,然後在祈願、發願、還願中,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成為真正的人間淨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祈願、發願,只是有時是不自覺的,如果能意識到它的存在,意識到它的重要,便能產生願力,讓一己的祈願變成為眾生祈福的發願,並透過行願,圓滿願望。
一般人都會為自己祈求好願,但不一定會發廣大菩提心的大願,或為救度利益眾生而「發願」。發願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不去思索,或許很難發現。
靜靜環顧生活周遭,身邊的一切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從不懷疑它為什麼會在那裡,也不擔心它會不會憑空消失。同時我們也發現有些人,將一生心力投注於某一件事,但這件事似乎與現實生活沒有關聯,看不出它的價值。我們能生活在如此和諧美好、資源豐沛的世界,其實並非憑空而來,正是這些有願心的人默默努力,發願以自己的生命燃亮世界的希望,我們才能享有如此美滿的生活。
是什麼讓他們這場無止盡的接力賽持續下去?是生命的主動承擔,那份主動承擔,就是「發願的願力」。
世間很多事都是因大眾發願而延續的,包括文化的傳承、科學的發明,以佛教來說,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生在華文地區,佛教經典隨手可得,但若回溯其歷史,才知得來並不容易。佛教創始於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之後經由古今無數的祖師大德,一個接一個立下誓願,燈燈相續,才使佛法常住在世。
我們都是生命長河中的一點,都處身同一時代,可以結合眾人的力量,共願共行。所以,發願不僅能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方向,肯定生命的意義,並且匯入綿綿密密的歷史長河中,發揮生命最大的力量,感受最真的喜悅。這就是發願的意義和價值。
本冊內容一共分為四篇,第一篇收錄了六篇聖嚴法師以「發願」為主題的開示,希望大家在發願之前先建立正確的發願、還願的態度,才能產生相應的力量,並確實實踐它。
第二篇介紹法鼓山上的「三佛.三觀音.一鐘」。法鼓山上的每一尊聖像除了有佛教本身的涵義外,背後還有聖嚴法師、法鼓山全體信眾,以及所有認同法鼓山理念的人的共同心願;不論留不留名,每一個人的背後,也都有自己的發願故事。可見發願並非遙不可及,不是佛菩薩或祖師大德才能發大願,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共同成就的。
第三篇為實用方法篇,提供您具體發願、還願的方式,讓您能夠廣發好願,讓社會透過願力的祝福,更加祥和幸福。
最後一篇則選錄了諸佛菩薩的願文,因為諸佛菩薩無我無私的精神,是所有願的根本,近可做為我們效法的指南,遠可做為我們嚮往的典範。
全冊的編排從理論到實踐,從佛菩薩到個人,一層一層、一步一步,希望能帶領大家進入發願的世界,然後在祈願、發願、還願中,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成為真正的人間淨土。
目次
編者序:好願滿人間
第一篇 聖嚴法師帶您祈願‧發願‧還願
發願與發誓
為什麼要發願?
佛教徒如何發願?
如何發大願?
不要發空願
如何還願?
第二篇 三佛.三觀音.一鐘 三寶佛
釋迦牟尼佛
藥師古佛
開山觀音
祈願觀音
來迎觀音
法華鐘
第三篇 有願必成
祈願的方法
第四篇 與佛同心同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藥師佛十二大願
觀音菩薩大願
華嚴經〈淨行品〉
第一篇 聖嚴法師帶您祈願‧發願‧還願
發願與發誓
為什麼要發願?
佛教徒如何發願?
如何發大願?
不要發空願
如何還願?
第二篇 三佛.三觀音.一鐘 三寶佛
釋迦牟尼佛
藥師古佛
開山觀音
祈願觀音
來迎觀音
法華鐘
第三篇 有願必成
祈願的方法
第四篇 與佛同心同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藥師佛十二大願
觀音菩薩大願
華嚴經〈淨行品〉
書摘/試閱
【為什麼要發願?】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為了償債與收帳而受苦受樂;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心盡力。
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惡業及少許善業,所以今生受報,雖然有樂有苦,通常是苦多樂少。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許過不少的善願,所以今生有許多機會讓我們還願。然而不論如何艱難困擾,還願是慈悲和智慧的實踐,也是自動自發、樂在其中的修行。
愁怨恐懼是來自於人不斷貪求的習性,總覺得一定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就煩惱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時,卻又恐懼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輪迴中。而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地奉獻付出,是一種直下承擔,所以你的心不會總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猶疑掙扎、上下起伏,而是甘願地、平穩地歡喜承擔。
因此,發願不但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因為我有願心,所以能夠一一跨越,並尋求因緣來助成。隨緣並不是被動地等待因緣,反而是主動地促成因緣,只是不去擔心和煩惱因緣可以促成多少。
「願」應當是一個人生的大方向,希望自己這一生能朝正面的路走,不要走向負面。正面是什麼?就是願這一生能以慈悲對待別人,不要自私自利;願這一生能以智慧對待自己,不要常常起煩惱;願這一生能踏踏實實地走,不要三心兩意或是好高騖遠。
為社會、為國家、為全體眾生,自己受一點損失沒有關係;受損失的同時,其實是一種成就、一種奉獻,是值得的。但也不要做無謂的犧牲,或沒有意義的冒險,這是非常愚蠢的事。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為了償債與收帳而受苦受樂;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心盡力。
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造作了很多惡業及少許善業,所以今生受報,雖然有樂有苦,通常是苦多樂少。我們在過去的無量世中,許過不少的善願,所以今生有許多機會讓我們還願。然而不論如何艱難困擾,還願是慈悲和智慧的實踐,也是自動自發、樂在其中的修行。
愁怨恐懼是來自於人不斷貪求的習性,總覺得一定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就煩惱不已;可是一旦得到時,卻又恐懼失去,或者再度落入追求的輪迴中。而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地奉獻付出,是一種直下承擔,所以你的心不會總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猶疑掙扎、上下起伏,而是甘願地、平穩地歡喜承擔。
因此,發願不但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因為我有願心,所以能夠一一跨越,並尋求因緣來助成。隨緣並不是被動地等待因緣,反而是主動地促成因緣,只是不去擔心和煩惱因緣可以促成多少。
「願」應當是一個人生的大方向,希望自己這一生能朝正面的路走,不要走向負面。正面是什麼?就是願這一生能以慈悲對待別人,不要自私自利;願這一生能以智慧對待自己,不要常常起煩惱;願這一生能踏踏實實地走,不要三心兩意或是好高騖遠。
為社會、為國家、為全體眾生,自己受一點損失沒有關係;受損失的同時,其實是一種成就、一種奉獻,是值得的。但也不要做無謂的犧牲,或沒有意義的冒險,這是非常愚蠢的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