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由論述、導讀、訪談三個面向,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跨越國家、地理、語言的界限後所展現的多元現象。第一輯「論述亞美」的主題多涉及歷史、創傷與苦難,討論越南裔美國作家高蘭的《猴橋》,華美小說家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華美詩人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以及詩人學者張錯有關美國華工的一書三詩。第二輯「導讀亞美」旨在引介臺灣於亞美研究領域的成果,包括作家專輯評論、期刊專號與論文集緒論、翻譯文集序言、學術專書序言與亞美短篇小說序言。第三輯「訪談亞美」藉由問答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臺灣的發展與意義。
作者簡介
單德興,臺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三度獲得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著有評論集《銘刻與再現》、《反動與重演》、《翻譯與脈絡》、《越界與創新》、《薩依德在台灣》、《翻譯與評介》;訪談集《對話與交流》、《與智者為伍》、《卻顧所來徑》;譯有《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等;主編《他者與亞美文學》與《華美的饗宴: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翻譯研究、亞美文學、文化研究。
目次
自序
1 跨界與在地的思維與實踐
論述亞美
15 戰爭‧真相‧和解:析論高蘭的《猴橋》
39 說故事‧創新生:析論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
73 創傷‧攝影‧詩作:析論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
125 黃金血淚,浪子情懷:張錯的美國華人歷史之詩文再現
導讀亞美
183 創造傳統與華美文學:華美文學專題緒論
203 臺灣的亞美文學研究:《他者與亞美文學》及其脈絡化
意義
233 亞美研究的翻譯、越界與扣連:序《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上冊)
245 流汗播種,歡喜收割:序《全球屬性‧在地聲音》(下冊)
255 文史入詩:詩人林永得的挪用與創新
271 書寫離散,析論華美,解讀女性:序馮品佳《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
279 卜婁杉的笑聲:陳夏民譯《老爸的笑聲》導讀
訪談亞美
289 亞美文學研究在臺灣:單德興訪談錄
328 出處
330 索引
書摘/試閱
創傷.攝影.詩作:
析論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
一個影像是一項邀請:去觀察、學習、專注。照片不能代我們做知性及德性的工作,但能助我們踏上此途。
—桑塔格,〈戰爭與攝影〉
(Susan Sontag, “War and Photography”)
一個影像是一項邀請:去觀察、學習、專注。照片不能代我們做知性及德性的工作,但能助我們踏上此途。
—桑塔格,〈戰爭與攝影〉
(Susan Sontag, “War and Photography”)
中華民族是個健忘的民族,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沒有在文學中有相應的表達。
—哈金,《南京安魂曲》〈序〉
一、以文史入詩
1997年,適逢南京大屠殺六十週年,第二代華人作家張純如(Iris Chang)於美國出版《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引起廣泛矚目,在華人世界中尤其造成震撼。在亞美文學界,至今最明顯可見的就是對第一代華美作家哈金(Ha Jin)和第三代華裔夏威夷詩人林永得(Wing Tek Lum)的影響。哈金在《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正體字版序言開頭就指陳:「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說起南京大屠殺,但對其中的來龍去脈和具體情況並不清楚。來美國後,發現這裡的華人每年都要紀念這一歷史事件。我和太太也參加過數次集會。真正開始對這件事了解是在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出版之後」。同樣地,林永得在詩集《南京大屠殺詩抄》(The Nanjing Massacre: Poems)末尾的「謝辭」伊始便說:「我首先必須向已逝的張純如致謝,她的《南京浩劫》提昇了我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認知」。如果說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是透過敘事手法為南京大屠殺的亡魂、美國傳教士暨教育家魏特琳(Minnie Vautrin,中文名為「華群」)、作家本人以及所有關切此事的芸芸眾生來安魂,那麼林永得費時多年完成的這本詩集則試圖透過詩歌來銘刻與再現這個慘絕人寰的歷史悲劇。
在當代華美作家中,林永得可說是相當特殊的一位。在夏威夷從事房地產的他,以文學為志業,協助創辦竹脊出版社(Bamboo Ridge Press),多年來每月與當地文學同好見面討論彼此作品,切磋文藝,鼓勵出版,投入當地文學教育,發揮了相當的作用。然而惜墨如金的他,自1987年出版《疑義相與析》(Expounding the Doubtful Points)之後,直到2012年才出版第二本詩集《南京大屠殺詩抄》。就一位詩人而言,這種出書速度的確緩慢,然而在筆者看來,相隔二十六年的兩部詩集各有獨特的意義。《疑義相與析》之名典出林永得最心儀的中國古典詩人陶淵明的兩首〈移居〉之一。筆者曾在〈「疑義相與析」:林永得‧跨越邊界‧文化再創〉一文中討論他如何在英文詩作中多方挪用中國古典詩詞,翻轉出新意,以成就個人詩藝;也曾在〈文史入詩—林永得的挪用與創新〉一文中進一步納入當時仍在發展中的《南京大屠殺詩抄》,並分別用「以文入詩」與「以史入詩」來形容這兩部作品。後文發表時雖然該詩集尚未正式出版,但其中若干詩作已在不同的詩刊及文學刊物發表(Lum, Nanjing 235),而根據詩人於2011年7月提供給筆者的詩稿,可看出自1997年以來的主要關懷及全書架構,與後來正式問世的詩集相較,除了詩作數量增加四十三首,且由四部增為五部之外,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動。
細究之下就會發現,《南京大屠殺詩抄》不僅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而且照片在其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其實,林的詩作特色之一就是不時從攝影汲取靈感,作為自己創作的出發點。如果說《疑》書是以個人與家族照片為主,那麼《南》書則除了家族照片之外,更多的是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歷史照片。因此,本文旨在從攝影的角度切入,探討詩人如何運用多年熟稔的文類,針對自己關心的歷史事件與人道關懷積極介入,在創作中活用史料,包括照片,再現這樁二十世紀的人間慘劇,藉此重新認據(reclaim)這件為日本官方所迴避、為許多世人所遺忘的歷史事件,企盼使之獲得應有的重視,為被消音者發聲,為受害者尋求公理正義,以史/詩為鑑,進而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