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古希臘哲學家到現在的我們,
人類對於愛情的煩惱,從來沒有改變。
《饗宴》說: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相合的那一半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見鍾情,還是剛好而已?
《梁祝》的真愛,或許只是自己的想像?
《傲慢與偏見》其實是一場愛的權力遊戲與微型政治――
繼《學著,好好愛》、《學著,好好分》之後,
台大超人氣「愛情社會學」教授孫中興的愛情必修再開課,
蒐集十六個跨越時空、萬年不敗的經典故事,
一起探索愛的各種選擇與疑問,
看見愛情其實是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無論是曾經為愛執迷不悟、飛蛾撲火,
或者膽怯不安、寂寞流淚的你,
都能在這些經典故事裡,讀懂自己,也在愛情裡,成為更好的自己。
然後,好好地寫一個屬於你的愛情故事――
人類對於愛情的煩惱,從來沒有改變。
《饗宴》說: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相合的那一半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見鍾情,還是剛好而已?
《梁祝》的真愛,或許只是自己的想像?
《傲慢與偏見》其實是一場愛的權力遊戲與微型政治――
繼《學著,好好愛》、《學著,好好分》之後,
台大超人氣「愛情社會學」教授孫中興的愛情必修再開課,
蒐集十六個跨越時空、萬年不敗的經典故事,
一起探索愛的各種選擇與疑問,
看見愛情其實是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無論是曾經為愛執迷不悟、飛蛾撲火,
或者膽怯不安、寂寞流淚的你,
都能在這些經典故事裡,讀懂自己,也在愛情裡,成為更好的自己。
然後,好好地寫一個屬於你的愛情故事――
作者簡介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華文兩性暢銷作者
孫中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一九九六年開風氣之先,在台大教授「愛情社會學」,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解說社會最重要的現象之一──愛情,成為台大最熱門的選修課程之一,也曾別出心裁地在台大校內舉辦「梁祝節」、「倒追日」等活動。著有《學著,遇見愛》、《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學著,好好分》、《學著,好好愛》、《論語365:越古而來的薰風,徐迎人生四季好修養》、《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愛‧秩序‧進步-社會學之父:孔德》、《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馬恩歷史唯物論的歷史與誤論》。主要開設課程為社會學理論、愛情社會學、幽默社會學及聖哲社會學。
孫中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一九九六年開風氣之先,在台大教授「愛情社會學」,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解說社會最重要的現象之一──愛情,成為台大最熱門的選修課程之一,也曾別出心裁地在台大校內舉辦「梁祝節」、「倒追日」等活動。著有《學著,遇見愛》、《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學著,好好分》、《學著,好好愛》、《論語365:越古而來的薰風,徐迎人生四季好修養》、《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愛‧秩序‧進步-社會學之父:孔德》、《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馬恩歷史唯物論的歷史與誤論》。主要開設課程為社會學理論、愛情社會學、幽默社會學及聖哲社會學。
序
作者序
我在台灣大學開設的「愛情社會學」三部曲──愛情社會學、愛情歷史社會學和愛情與社會理論──都先後錄製完畢,並且放上了台灣大學開放式課程網站上。首部曲的「愛情社會學」已經整理成《學著,好好愛》和《學著,好好分》」兩本書先後出版。現在各位手中的這本是二部曲「愛情歷史社會學」的整理本。
「愛情歷史社會學」主要是講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我覺得很能讓學生受益。我的做法和一般有些不同:
首先是不用中╱西(外)的區分。不是將中國愛情故事和西洋愛情故事分開來講,而是以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講,這是站在不分中西的「人類史」角度來看的,希望讓學生能了解人類愛情故事不分古今中外,有著某種程度的相似性。
其次,我所涵蓋的故事盡量多元,原課程除了一般理解的中西愛情故事之外,還收錄了日本的經典愛情故事《竹取物語》。我當初也希望能加入其他文明的愛情故事,無奈讀書太少,時間又不夠,只好等待將來有機會再補充。有些太過著名的故事,像《紅樓夢》,我因為學力不足,所以沒有討論。
第三,我儘量回到故事的原典,而不是利用一般刪減版本或青少年版,甚至不明出處的道聽塗說。對於原典、版本和譯本的堅持,是我的一貫治學態度。我也引用了很多原典的文本來彰顯這些故事本來的面貌,而不是經過出於各種原因而加工的版本。這些在原始講義中和現在的版本中都有明確的交代。如果您發現您知道的故事和我不一樣,請注意我使用的版本和譯本。
第四,我講述每個故事的用意,除了拓展自己和學生的知識、視野之外,也希望學生在碰到類似的愛情事件的轉折點上,可以考慮不同的選擇,這樣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千萬不必死跟著故事主人翁的做法。
我希望強調,我們比故事主人翁幸運,因為我們有選擇權。選擇固然帶來了不同的結果,也需要肩負不同的責任。我覺得這種責任感是愛情中,甚至人生中的重要元素,很需要學習。這是我在課堂上夾議夾敘的做法,也可以說是我將愛情社會學中的概念應用於理解這些愛情故事。
這次還是要感謝孟芳和傳欣幫忙,用課程的基礎辛苦地整理成現在這本書。這本書使用幾個主題來重新排列其中一些故事,另外,為了配合這本書的某些主題,我還重新審視了兩個迪士尼動畫故事:真人版的《美女與野獸》和《仙履奇緣》。再加上我最愛的,卻在課程中沒有分析的《傲慢與偏見》,這是書和課程最不一樣的地方。
這些愛情故事看起來是老掉牙的故事,可是仔細看看、想想我們身邊或是通俗文化中展現的各種愛情事件,不都還是這些故事主題的某種變奏形式嗎?我希望讀者都不要輕看這些故事,最好能從這些故事中學到一些人生的智慧,這樣我的課程或是這本書就真是功德無量了。
愛情恆久遠
智慧永流傳
祝福大家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中興
我在台灣大學開設的「愛情社會學」三部曲──愛情社會學、愛情歷史社會學和愛情與社會理論──都先後錄製完畢,並且放上了台灣大學開放式課程網站上。首部曲的「愛情社會學」已經整理成《學著,好好愛》和《學著,好好分》」兩本書先後出版。現在各位手中的這本是二部曲「愛情歷史社會學」的整理本。
「愛情歷史社會學」主要是講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我覺得很能讓學生受益。我的做法和一般有些不同:
首先是不用中╱西(外)的區分。不是將中國愛情故事和西洋愛情故事分開來講,而是以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講,這是站在不分中西的「人類史」角度來看的,希望讓學生能了解人類愛情故事不分古今中外,有著某種程度的相似性。
其次,我所涵蓋的故事盡量多元,原課程除了一般理解的中西愛情故事之外,還收錄了日本的經典愛情故事《竹取物語》。我當初也希望能加入其他文明的愛情故事,無奈讀書太少,時間又不夠,只好等待將來有機會再補充。有些太過著名的故事,像《紅樓夢》,我因為學力不足,所以沒有討論。
第三,我儘量回到故事的原典,而不是利用一般刪減版本或青少年版,甚至不明出處的道聽塗說。對於原典、版本和譯本的堅持,是我的一貫治學態度。我也引用了很多原典的文本來彰顯這些故事本來的面貌,而不是經過出於各種原因而加工的版本。這些在原始講義中和現在的版本中都有明確的交代。如果您發現您知道的故事和我不一樣,請注意我使用的版本和譯本。
第四,我講述每個故事的用意,除了拓展自己和學生的知識、視野之外,也希望學生在碰到類似的愛情事件的轉折點上,可以考慮不同的選擇,這樣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千萬不必死跟著故事主人翁的做法。
我希望強調,我們比故事主人翁幸運,因為我們有選擇權。選擇固然帶來了不同的結果,也需要肩負不同的責任。我覺得這種責任感是愛情中,甚至人生中的重要元素,很需要學習。這是我在課堂上夾議夾敘的做法,也可以說是我將愛情社會學中的概念應用於理解這些愛情故事。
這次還是要感謝孟芳和傳欣幫忙,用課程的基礎辛苦地整理成現在這本書。這本書使用幾個主題來重新排列其中一些故事,另外,為了配合這本書的某些主題,我還重新審視了兩個迪士尼動畫故事:真人版的《美女與野獸》和《仙履奇緣》。再加上我最愛的,卻在課程中沒有分析的《傲慢與偏見》,這是書和課程最不一樣的地方。
這些愛情故事看起來是老掉牙的故事,可是仔細看看、想想我們身邊或是通俗文化中展現的各種愛情事件,不都還是這些故事主題的某種變奏形式嗎?我希望讀者都不要輕看這些故事,最好能從這些故事中學到一些人生的智慧,這樣我的課程或是這本書就真是功德無量了。
愛情恆久遠
智慧永流傳
祝福大家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中興
目次
自序 愛情恆久遠
01. 學習: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古希臘哲學家的愛情全民開講──《饗宴》
‧男人必讀的「遊戲愛」教戰手冊──《愛經》
02磨合:愛是一段共同成長的長途旅行
‧愛情與文學的結晶──《論愛情》
‧愛不是勒索與交換──〈丘比特與賽姬〉
‧平等對待、共同奮鬥──《美女與野獸》
03受傷:傷痕不是一種愛的證明
‧被誤解的浪漫愛──《牡丹亭》
‧天雷地火的法式悲戀──《阿伯拉與哀綠綺思》
‧青春值得一場偉大的愛情?──《羅密歐與茱麗葉》
‧真愛或許只是自己的想像──《梁祝》
04放下:那些放不下的傷
‧新不如舊還是舊不如新──〈上山採蘼蕪〉
‧分離是心理的遠還是身體的遠──〈冉冉孤生竹〉
‧棄婦的心聲──〈悲與親友別〉
05成全:如果「我們」不只兩個人
‧知識分子的外遇經典──《愛的親合力》
06自我:愛,是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最獨特的你──《仙履奇緣》
‧天生高貴的公主病──《白雪公主》
‧微型政治與權力遊戲──《傲慢與偏見》
結語 最好的故事,就是你的愛情
01. 學習: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古希臘哲學家的愛情全民開講──《饗宴》
‧男人必讀的「遊戲愛」教戰手冊──《愛經》
02磨合:愛是一段共同成長的長途旅行
‧愛情與文學的結晶──《論愛情》
‧愛不是勒索與交換──〈丘比特與賽姬〉
‧平等對待、共同奮鬥──《美女與野獸》
03受傷:傷痕不是一種愛的證明
‧被誤解的浪漫愛──《牡丹亭》
‧天雷地火的法式悲戀──《阿伯拉與哀綠綺思》
‧青春值得一場偉大的愛情?──《羅密歐與茱麗葉》
‧真愛或許只是自己的想像──《梁祝》
04放下:那些放不下的傷
‧新不如舊還是舊不如新──〈上山採蘼蕪〉
‧分離是心理的遠還是身體的遠──〈冉冉孤生竹〉
‧棄婦的心聲──〈悲與親友別〉
05成全:如果「我們」不只兩個人
‧知識分子的外遇經典──《愛的親合力》
06自我:愛,是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最獨特的你──《仙履奇緣》
‧天生高貴的公主病──《白雪公主》
‧微型政治與權力遊戲──《傲慢與偏見》
結語 最好的故事,就是你的愛情
書摘/試閱
01.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面對愛情的困惑,凡是人都會想要有個解答。但愛情真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我們在這一章後面要講的《愛經》所說,如果有誰不懂愛的技巧,那就請他來讀讀這部作品,意思就是告訴你:愛是需要學習的。
所以人們會從很多方面去尋求方法,比如通俗的兩性讀物、專業的心理生理知識書籍,或者從反省自己、觀察別人的經驗找答案,甚至跟朋友的聊天分享或是看以愛情為主題的影劇、故事都是。
在《學著,好好分》書中,我曾經提過,在心理學上大多認為「愛情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但社會學不太從這方向去思考。不是說愛情不是情緒,而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是一種「社會行動」、「社會過程」以及「社會制度」這幾個面向。
而在本書,我們不再分析如何愛或者失去愛這個行為,而是要好好討論十五個經典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都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或愛情類型,我們會從故事的源頭、原點開始,討論故事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社會關係,以及角色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愛情意識形態,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如何影響、形塑人們對愛的認識?
因此對於經典故事,除了「社會行動」、「社會過程」和「社會制度」之外,我們關注的又多了兩個面向:人際(故事的主角、配角,甚至跑龍套的)以及意識形態。
一、愛情是一種人際關係
愛情一定是一個人vs.另外一個人或物的,在古代的故事中還有跟鬼的呢!(就算是鬼,也是依照人類的想像去設定的)。比如我們常用鴛鴦什麼的比喻愛情,那也是投射人跟人的關係,不然人為什麼要羨慕鴛鴦?因為鴛鴦永遠是兩隻在一起,很像買一送一或第二件六折這樣。
希臘神話中有個人叫納西瑟斯(Narcissus),一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以後就愛上自己,「自戀」Narcissism這個英文單字就由這而來。愛情可能會讓人自戀不是假的,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有人不停照鏡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時候的你做這些事其實是為了別人、是從別人的眼光看自己,卻不是你在看你自己啊!「自我」的形成是來自於你跟別人互動,看見別人對你的反應之後,你會「修正」自己,然後修正的你再跟別人互動,又開始一個永無止境、沒完沒了的過程。
所以你也不能說,啊,在外面跟人家談戀愛多辛苦,跟自己談戀愛好了!或是唉呦,今天好無聊講個笑話給自己聽吧!哈哈哈~~旁邊的人只會覺得你吃藥了沒?我一直強調談戀愛就是兩個人的事情,不要自己執著、自己很嗨,覺得自己真是可以上執著榜,只要對方不愛你,這個愛情根本就沒有開始!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自己做的,比如講笑話,比如談戀愛。
二、愛情是一種意識形態
現代人常常把愛情當成宗教,好像覺得沒有愛情是不行的。其實人不一定要談戀愛的,就像以前有人結婚也不是因為愛,結婚是結婚、戀愛是戀愛,這是兩回事,是到現代才變成一回事。古人都是相親就結婚了,皇帝有時候選妃還能看一下,一般人都是等到掀蓋頭才能看,可沒有七天鑑賞期啊!都是別人幫你看好的。因為那時候結婚不是為了你的情感呀,傳宗接代才是結婚的目的,因此結婚也就演變成經濟功能――這個女的可以幫你賺錢,那個女的可以幫你生小孩,你要是有錢有很多女人,就是每個女人都有不同的功能,雖然沒有什麼皇后、貴妃、答應這些頭銜位置的,但是想法是差不多的。
既然社會學考慮的是行動、過程、制度、人際跟意識形態,所以我們在看一個愛情故事時,不會只說:「這樣啊!好可憐喔!」不會是這種楚囚對泣的情況。這些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值得用一本書去分析、討論,不在於要追求什麼歷史真相,歷史有沒有真相不是目的,而是從中對愛情有自己的省思與啟發。
我希望大家要去了解去思考:故事發展到這地步,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轉折?要欣賞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過去的人怎麼樣,那不重要啊,那人都死了或者根本沒存在過,重點是你,是在於現代的你可以怎麼樣?
如果一個人對愛情的觀念、對克服愛情各種難題的方法沒改變,那很多時候我們也只是穿著現代衣服的古人。面對愛情,沒有看也沒有學,以為自己一上情場就能運用自如,或者期待媒體上的名人、團體聽到問題馬上就給一個答案,甚至你只要一個答案,把那個答案當成萬靈丹以為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都是非常可怕的期待。
孔子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你沒教他打仗,就把他送到戰場去,這不是要他去送命嗎?
古希臘哲學家的愛情全民開講――《饗宴》
《饗宴》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大約在西元前三八年所寫的對話錄作品,內容主要在討論愛的本質。英文書名Symposium是來自希臘原文Συμπόσιου,台灣譯名則受到日譯本的影響,叫做「饗宴」,大陸多譯為「會飲篇」或「會飲」。從字面上來說,這本書就是大家一起喝酒閒聊的內容,不管是哪一個譯本,看完你都會覺得裡面每個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也是這本書非常有趣的地方。
《饗宴》的故事一開始很簡單,一個叫阿波羅多洛斯(Apollodorus)的人,轉述了他從阿里斯托得莫斯(Aristodemus)那裡聽來的,一場有關於愛情的宴會對話。當時參加宴會的人有斐德若(Phaedrus)、鮑薩尼亞(Pausanias)、厄里克希馬庫斯(Eryximachu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伽通(Agathon)和蘇格拉底(Socrates)等六人。雖然這些對話都是轉述而來的,聽起來很像某週刊,都是傳聞都是轉述,而且文章裡也說:「啊!有些事情告訴我的人已經記不清楚了。」但無關宏旨,《饗宴》整個故事還是非常有意思。
原本這一群人就是在宴會吃飯,但吃飯這一段很快地過去,接著一群人就在討論要不要喝酒或要幹嘛的。這時,有個叫厄里克希馬庫斯的醫生就跳出來建議,不如大家以談話來代替飲酒,更建議大家來頌讚愛神,因為那個時代連「鹽」都有人寫文章稱讚,卻沒有頌神的詩或讚美歌是獻給愛神的。提議獲得同意之後,大家就輪流開啟關於「愛」的話題。
後來有不少人認為倒數第二個發言的蘇格拉底,將「愛」導向對「美」的探討的言論,是整篇《饗宴》的最高潮。但我卻覺得蘇格拉底的觀點還是比較哲學了點,反倒是阿里斯托芬對於「另一伴」的奇想,才是文章真正高潮的地方,讓我們對於愛有了更多的想像。還有斐德若提到的幸福泉源、愛情燈塔說、為愛勇戰的力量,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說法。
愛人還是被愛?
斐德若是第一個被厄里克希馬庫斯點名起來頌讚愛神的人。「他一開始就就提出這樣一些論證:愛是一位偉大的神,對諸神和人類同樣神奇。」然後他提到,「愛」是在大自然出現以後首先產生的東西。「對這位神的崇拜是最古老的,因為愛神沒有父母,任何散文、詩歌都沒提到過他的父母,而赫西俄德告訴我們,首先出現的是卡俄斯(英文的chaos,指混沌),然後『從卡俄斯產生寬胸脯的大地,她是所有一切事物永遠牢靠的根基,然後才是愛……』」
在後面,斐德洛提到了幾個重點,他說:
「愛是古老普世公認的,而且是人類一切最高幸福的泉源。就我個人來說,我說不出有什麼幸福能比得上做一個溫柔的有愛情的人,或者對有愛情的人來說,做被他所愛的青年。」
翻成白話文的話大概就是說,你要做一個去愛的人,還是一個被愛的人?斐德洛顯然認為,做個被愛的人比較幸福,但我不這樣覺得。我認為你要找到另外一個跟你差不多相愛的人,愛情是平等的,是互惠的,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很多人會陶醉在自己或別人一個人不斷付出的情況,覺得好偉大喔,這是錯誤的觀點。愛情不是一個人付出就偉大,愛情,永遠不是一個人,必須兩個人同樣付出,也就是我的八字真言:「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斐德洛也說:「愛情像一座燈塔,指明人生的航程。」我覺得是一句講得很好的話,但這句話顯然違背很多人的想法,尤其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很多人認為愛情基本上只會引導你走到錯誤的方向。人不需要愛,只要知識、讀書、賺錢。當然這跟一個人的環境有關,如果你的生活環境一直很困頓,愛情當然不會是你的第一選項,好好賺大錢才是你的第一選項。
可是反過來說,你到便利商店可以買到一本類似《如何在三十歲以前賺到第一桶金》的書,會有書告訴你如何在幾歲以前談到第一次戀愛嗎?沒有,很多人覺得就算你三十歲還沒有戀愛也ok的,反正有錢就有愛,有錢就有對象,那你遇上的對象又是什麼?當你的錢沒了的時候,那個對象還在不在?你想要的是這樣的對象嗎?你可能要好好思考一下。
如果你沒有想到愛情需要平等對待、共同奮鬥,只是用一種很傳統、很物化的方式去尋找或想像自己的對象,我想在這個時代你碰到的釘子恐怕也很多,最後就變成釘子戶,什麼沒有、釘子最多,你要幾號釘子都有。
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圓
現在來說說我認為整個《饗宴》最高潮的部分,也就是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提的論點。他說,人在原初是球形的──你看這傢伙想像力真豐富呀,前面的人都講得那麼正經。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著圓圓的背和兩側,有四條胳膊和四條腿,有兩張一模一樣的臉孔,圓圓的脖子上頂著一個圓圓的頭,兩張臉分別朝著前後不同的方向,還有四個耳朵,一對生殖器,其他身體各組成部分的數目也都加倍。他們直著身子行走,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但也可以任意向前或向後行走,等到要快跑的時候,他們就像車輪一樣向前翻滾。如果把手也算在內,他們實際上有八條腿,可想而知,他們能滾得非常快。」
你不覺得這個很神奇嗎?到目前為止,大概只有阿里斯托芬的話會讓你記憶深刻。前面那幾個人不管講什麼,可能都是你很快就忘掉的東西,但他講得實在太傳神,什麼八條腿、滾得非常快,會讓你不禁想像具體的形象,像看動漫一樣生動。
阿里斯托芬還說人在最初有三種性別:男人、女人、陰陽人(hermaphrodite),分別是太陽生的、大地生的跟具有兩種性別特徵的月亮生的。這看起來很像胡扯的,太陽怎麼可能生出人類呢?生出來的人一定是very hot,對不對?
後來,人類想要飛上天界,造諸神的反,以至於眾神就來研擬要怎麼樣懲罰人類的蠻橫無理。宙斯想出一個辦法:把人劈成兩半!再吩咐阿波羅把人的臉孔轉過來,讓他能用被切開一半的脖子低下頭,看到自己被切開的身體,發現自己只剩下一半。
神的目的是要讓人感到恐懼,要懲罰人的造反,不讓人平起平坐。然後再讓阿波羅把他們的傷口都治好,把皮膚拉到中間、打結,因此變成了肚臍眼的由來,也用來提醒人類這件很久以前的事。所以你下次洗澡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肚臍眼,就要知道有這麼一則故事。
「那些被劈成兩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他們奔跑著來到一起,互相用胳膊摟著對方的脖子,不肯分開。他們什麼都不想吃,也什麼都不想做,因為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另一半。時間一長,他們開始死於飢餓和虛脫。」
「幸運的是,宙斯起了憐憫心。他想了一個新辦法,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使人可以通過男女交媾來繁殖……」(楷體)
在這裡,阿里斯托芬講了一句話,打動了世上無數人的心:「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相合的那一半。」所以當你在追求一個人,找到那個人之後,常常會說「這是我的另一半」,就是這麼來的,是英文講的better half,比較好的那一半,要捧一下對方,不然比較好的那一半幹嘛跟你這個比較差的另一半在一起?
阿里斯托芬還說:「我們本來是完整的,而我們現在正在企盼和追隨這種原初的完整性,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這個「完整的愛情」概念,現在被很多人拿來比喻、延伸,因此你常會覺得沒有愛情、找不到另一半,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過去也有外國的媒體研究過什麼話語會打動女性,結果發現「You complete my life」這句話很有效,對女性來講很管用,還有「You are my soulmate」也在前五名。
不過這在談戀愛的時候沒問題,但等到失戀的時候,問題就非常大。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你失去他,你的生命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意義,甚至感覺完全沒有意義。
有人會說,沒有他我活不下去,因為我已經不是完整的人。但失去的利弊得失很難看得出來,這世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禍福相倚,真的不要把一件事情看得太過絕對。失戀有的時候也是一種祝福,有些不適合的對象,你早一點跟他分手,那真的是你的幸福,即使當下非常痛苦。所以你要是卡在「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種想法上,只是讓自己更痛苦。
我認為,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一段關係是有三個東西存在的:你、他以及你們,你跟他是兩個個別完整的人,只是現在的關係斷裂了;要走出來很痛苦困難,但你是一個新的你,他也是一個新的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變成一個不完整的人,因為未來還有很多可能與選項啊!
男人必讀的「遊戲愛」教戰手冊――《愛經》
在《學著,好好愛》這本書中,我們提到一位學者李約翰(John Alan Lee),以及他在一九七年代提出的「愛情的顏色理論」(Color theory)。他任為愛情跟顏色中的紅、藍、黃三原色可以相互類比,愛情的風格也和原色一樣,可以分為三種:肉體愛(Eros)、同伴愛(Storge)、遊戲愛(Ludos)。
遊戲愛顧名思義是「玩耍」或「遊戲」的意思,而遊戲愛的典型,在小說、戲劇裡面也常常可以見到(而且通常很受歡迎),像是接下來要介紹奧維德(Ovid)的《愛經》(Artis Amatoriae,又譯為《愛的藝術》),就是遊戲愛的經典之一。
這是一本有點心術不正的書,又是以男人的角度出發,最早的花花公子大概都是從《愛經》學到如何把妹的技巧,因此可以說它是一本寫給男人看的「遊戲愛」教戰手冊。
《愛經》的訴求很明確,從擬定計畫、如何贏得芳心,到外遇被抓包時要用什麼說詞,講得真是鉅細靡遺。所以很多人會被這種步驟化的方式影響,總是希望在學習愛或追求對象時,直接有個專家或團體告訴你:好,這裡有三個或五個步驟,你就這樣做!只想知道所謂的SOP,以為只要技巧對了就無往不利。
但如果愛情是這麼簡單,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失敗?
我們要討論《愛經》這本書絕不是為了學會技巧,或是把男人女人概化成一種樣貌,而是看見書裡提出的情境,注意到某些問題,開始思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要完全把內容當成答案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多愛情的問題並非得到一個解答就豁然開朗或忽然解決,這其實是很多人的誤解。你真正需要的是自己思考去尋找出來的答案。
在《愛經》的一開始,奧維德就告訴男人要有計畫,就像《孫子兵法》告訴你打仗要有計畫,戀愛也是一樣。
「你呀,第一次迎接戰鬥的新兵,首先,請著意找好你愛的對象:然後,努力去打動你所喜歡的少女的芳心:最後,讓那份愛情長久維持下去。」
所以,愛的計畫有三個程序:
一、找好你愛的對象
二、努力打動她
三、讓那份愛情長久維持下去
首先,奧維德建議要往人多的地方去,他預設的是人多的地方總會有心目中的女性出現。其實古今中外都一樣,你要怎麼找到對象?首先就是先出門去呀,不要一天到晚蹲在家裡,何況現在還有很多交友網站,上網交友也是一種辦法,你真的不一定要像奧維德那個時代,很辛苦還得出門去市集廣場、劇院、競技場才遇得到。總之你的對象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連《詩經》也老早就告訴你:「出其東門,美女如雲。」要是是以現代來說,大概就是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時候,保證你有看不完的人。
再來,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女性。你到底要愛什麼樣的人?有沒有一個想法?這是愛情中常見的迷思,因為我們會被從小到大接受的通俗文化影響,在腦海中塑造一個理想形象,但這形象是依靠幾個條件拼湊出來的,比如長頭髮、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以上,或者認為女生要乖乖的、講話細聲細氣等等,由此認定我們要喜歡什麼樣的人,條件很硬不能更改或者根本找不到,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愛一個怎樣的對象。
然後,你要找的是能調情的女子、一日之交的對象以及長久相伴的愛人?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要找的對象是哪一種,而且《愛經》中的愛情類型雖然是遊戲愛傾向,奧維德還是告訴你要找對象不是朝三慕四、換來換去的。
「婦女們也一樣,個個濃妝豔抹、花枝招展,都擁向民眾群集的戲場。她們人數眾多,常常令我選擇為難。她們為了看戲到此地,她們到此地也是為了給人家看的。對於貞節的羞恥觀念,這是個危險的地方。」
奧維德在這裡不僅鼓勵男人想像女人也跟他們一樣需要對象,甚至說到競技場:「你就坐到你所喜歡的她的身旁吧,誰也不來阻止你的;靠近她,貼得越近越好。無論她樂意與否,地方所限,令人不得不相互緊靠。正是這樣的位置安排使那美人兒只好任你觸碰。」
然後他又說:「如果偶然有一點塵埃飛到你那美人兒的胸前,你便用手指輕輕地拂掉它。」
這種事或許在奧維德的時代還行得通,但如果你現在這樣做的話,馬上就會進入性騷擾的程序,千萬不要做這種事──我再強調三次,不要做、不要做、不要做!奧維德建議這些事都是非常危險的,根本是教人做壞事。不要被告了、被關了,才要找奧維德算帳。他已經死了很久了!
有些理論認為,能表現男子氣概的場合常常可以吸引女性的注意,因此在一九七四年,加拿大的心理學家達頓(D. G. Dutton)與艾倫(A. P. Aron)做了一個著名的「吊橋實驗」。他們請一位女研究員站在終點,讓幾個男性受試者分別走過一條平穩的橋跟一條搖晃的吊橋,並收到女研究員提供的電話(可以電話聯絡她詢問研究結果)。實驗結果呈現走過搖晃吊橋的人,比較容易因刺激而產生情緒。
坦白講,雖然吊橋實驗在戀愛心理學上相當有名(又稱為「吊橋效應」),但這個實驗做得滿差的,只能證實走過吊橋會讓人類的情緒、生理比較有起伏,但心跳加速就等於感情嗎?這種狀態可以持續多久?有時候,心動只是一場誤會吧!
不過吊橋實驗還是有抓到一些重點啦,就是為什麼聯誼活動通常要辦在戶外,然後要有一點刺激性?因為刺激性可以增加情緒的轉移,比如聯誼去爬山,女生忽然間體力不支,男生過來扶一下,兩人光明正大有點接觸然後就會產生好感,因為你覺得好累而他好殷勤,你平常不吃的泡麵可能那時候都是美味。總之需要一個稍微有點困難度的活動,你會認為有機會看到對方的各個方面,要不然參加那種什麼都安排得很好很妥當的行程,那出門跟沒出門一樣啊。
談戀愛對某些人來說,就跟奧維德、《孫子兵法》的概念一樣,你要計畫會贏,打這場仗才是有意義的。但這是很世俗的觀點──我要是喜歡一個人,最後他也喜歡我,這才是所謂的「成功」。我一直不這麼想,假如這樣才是成功,那成功的人真的也不太多。我認為只要你發現自己真心地喜歡一個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對方接受,你就能跟他在一起;如果不接受,你也勇敢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我覺得這才叫「成功」!作為一個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欺騙,這是愛情關係中比較重要的一件事。
何況,即使是《愛經》步驟這麼詳細的一本書,也沒有提到你找到喜歡的對象,但對方不喜歡你,怎麼辦?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部分。
以前學生會跑來跟我說:「老師,他發我好人卡!」這個時代最大的感情問題之一,就是收到好人卡讓人很難接受。但「好人」是什麼壞事?難道你有愛情然後要進監牢嗎?如果失戀,你也可以做個好人啊,失戀有什麼關係?就像《饗宴》說的,愛情追求的是一個「善」;沒有愛情,我們還是要做一個好人,這是很高的價值。愛絕對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
你不要因為失戀了就想當壞人,那麼愛讓人提升的力量就沒了,你談戀愛幹什麼?也不要聽人家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種話,如果這是真理,那最受歡迎的男人應該在台北看守所,然後看守所門口整天都有女人排隊。
愛情需要學習、值得追求,但不談戀愛也可以。我常常說:愛情是需要兩個人,但是這並非要你致力於「尋找自己相合的另一半」,因為那表示自己不是一個自足的人,你不是一個self-sufficient entity,必須依靠另外一個人。但我們大部分的人其實是自給自足的。戀愛不是為了讓你變得圓滿,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個缺口,去找到一個對象把他嵌在你的缺口裡,其實他會非常不自由,而你也不自由,你的圓就不是一個圓。
我比較喜歡把自己想像成鑽石,鑽石有很多個切面,你跟對方的最大切面能夠互相輝映是最重要的,最小的切面就不那麼重要。如果你能以這個角度來看,那你是個獨立個體,他也是獨立的個體,你們就有平等對待、共同奮鬥的可能了。
面對愛情的困惑,凡是人都會想要有個解答。但愛情真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我們在這一章後面要講的《愛經》所說,如果有誰不懂愛的技巧,那就請他來讀讀這部作品,意思就是告訴你:愛是需要學習的。
所以人們會從很多方面去尋求方法,比如通俗的兩性讀物、專業的心理生理知識書籍,或者從反省自己、觀察別人的經驗找答案,甚至跟朋友的聊天分享或是看以愛情為主題的影劇、故事都是。
在《學著,好好分》書中,我曾經提過,在心理學上大多認為「愛情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但社會學不太從這方向去思考。不是說愛情不是情緒,而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是一種「社會行動」、「社會過程」以及「社會制度」這幾個面向。
而在本書,我們不再分析如何愛或者失去愛這個行為,而是要好好討論十五個經典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都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或愛情類型,我們會從故事的源頭、原點開始,討論故事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社會關係,以及角色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愛情意識形態,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如何影響、形塑人們對愛的認識?
因此對於經典故事,除了「社會行動」、「社會過程」和「社會制度」之外,我們關注的又多了兩個面向:人際(故事的主角、配角,甚至跑龍套的)以及意識形態。
一、愛情是一種人際關係
愛情一定是一個人vs.另外一個人或物的,在古代的故事中還有跟鬼的呢!(就算是鬼,也是依照人類的想像去設定的)。比如我們常用鴛鴦什麼的比喻愛情,那也是投射人跟人的關係,不然人為什麼要羨慕鴛鴦?因為鴛鴦永遠是兩隻在一起,很像買一送一或第二件六折這樣。
希臘神話中有個人叫納西瑟斯(Narcissus),一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以後就愛上自己,「自戀」Narcissism這個英文單字就由這而來。愛情可能會讓人自戀不是假的,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有人不停照鏡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時候的你做這些事其實是為了別人、是從別人的眼光看自己,卻不是你在看你自己啊!「自我」的形成是來自於你跟別人互動,看見別人對你的反應之後,你會「修正」自己,然後修正的你再跟別人互動,又開始一個永無止境、沒完沒了的過程。
所以你也不能說,啊,在外面跟人家談戀愛多辛苦,跟自己談戀愛好了!或是唉呦,今天好無聊講個笑話給自己聽吧!哈哈哈~~旁邊的人只會覺得你吃藥了沒?我一直強調談戀愛就是兩個人的事情,不要自己執著、自己很嗨,覺得自己真是可以上執著榜,只要對方不愛你,這個愛情根本就沒有開始!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自己做的,比如講笑話,比如談戀愛。
二、愛情是一種意識形態
現代人常常把愛情當成宗教,好像覺得沒有愛情是不行的。其實人不一定要談戀愛的,就像以前有人結婚也不是因為愛,結婚是結婚、戀愛是戀愛,這是兩回事,是到現代才變成一回事。古人都是相親就結婚了,皇帝有時候選妃還能看一下,一般人都是等到掀蓋頭才能看,可沒有七天鑑賞期啊!都是別人幫你看好的。因為那時候結婚不是為了你的情感呀,傳宗接代才是結婚的目的,因此結婚也就演變成經濟功能――這個女的可以幫你賺錢,那個女的可以幫你生小孩,你要是有錢有很多女人,就是每個女人都有不同的功能,雖然沒有什麼皇后、貴妃、答應這些頭銜位置的,但是想法是差不多的。
既然社會學考慮的是行動、過程、制度、人際跟意識形態,所以我們在看一個愛情故事時,不會只說:「這樣啊!好可憐喔!」不會是這種楚囚對泣的情況。這些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值得用一本書去分析、討論,不在於要追求什麼歷史真相,歷史有沒有真相不是目的,而是從中對愛情有自己的省思與啟發。
我希望大家要去了解去思考:故事發展到這地步,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轉折?要欣賞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過去的人怎麼樣,那不重要啊,那人都死了或者根本沒存在過,重點是你,是在於現代的你可以怎麼樣?
如果一個人對愛情的觀念、對克服愛情各種難題的方法沒改變,那很多時候我們也只是穿著現代衣服的古人。面對愛情,沒有看也沒有學,以為自己一上情場就能運用自如,或者期待媒體上的名人、團體聽到問題馬上就給一個答案,甚至你只要一個答案,把那個答案當成萬靈丹以為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都是非常可怕的期待。
孔子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你沒教他打仗,就把他送到戰場去,這不是要他去送命嗎?
古希臘哲學家的愛情全民開講――《饗宴》
《饗宴》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大約在西元前三八年所寫的對話錄作品,內容主要在討論愛的本質。英文書名Symposium是來自希臘原文Συμπόσιου,台灣譯名則受到日譯本的影響,叫做「饗宴」,大陸多譯為「會飲篇」或「會飲」。從字面上來說,這本書就是大家一起喝酒閒聊的內容,不管是哪一個譯本,看完你都會覺得裡面每個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也是這本書非常有趣的地方。
《饗宴》的故事一開始很簡單,一個叫阿波羅多洛斯(Apollodorus)的人,轉述了他從阿里斯托得莫斯(Aristodemus)那裡聽來的,一場有關於愛情的宴會對話。當時參加宴會的人有斐德若(Phaedrus)、鮑薩尼亞(Pausanias)、厄里克希馬庫斯(Eryximachu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伽通(Agathon)和蘇格拉底(Socrates)等六人。雖然這些對話都是轉述而來的,聽起來很像某週刊,都是傳聞都是轉述,而且文章裡也說:「啊!有些事情告訴我的人已經記不清楚了。」但無關宏旨,《饗宴》整個故事還是非常有意思。
原本這一群人就是在宴會吃飯,但吃飯這一段很快地過去,接著一群人就在討論要不要喝酒或要幹嘛的。這時,有個叫厄里克希馬庫斯的醫生就跳出來建議,不如大家以談話來代替飲酒,更建議大家來頌讚愛神,因為那個時代連「鹽」都有人寫文章稱讚,卻沒有頌神的詩或讚美歌是獻給愛神的。提議獲得同意之後,大家就輪流開啟關於「愛」的話題。
後來有不少人認為倒數第二個發言的蘇格拉底,將「愛」導向對「美」的探討的言論,是整篇《饗宴》的最高潮。但我卻覺得蘇格拉底的觀點還是比較哲學了點,反倒是阿里斯托芬對於「另一伴」的奇想,才是文章真正高潮的地方,讓我們對於愛有了更多的想像。還有斐德若提到的幸福泉源、愛情燈塔說、為愛勇戰的力量,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說法。
愛人還是被愛?
斐德若是第一個被厄里克希馬庫斯點名起來頌讚愛神的人。「他一開始就就提出這樣一些論證:愛是一位偉大的神,對諸神和人類同樣神奇。」然後他提到,「愛」是在大自然出現以後首先產生的東西。「對這位神的崇拜是最古老的,因為愛神沒有父母,任何散文、詩歌都沒提到過他的父母,而赫西俄德告訴我們,首先出現的是卡俄斯(英文的chaos,指混沌),然後『從卡俄斯產生寬胸脯的大地,她是所有一切事物永遠牢靠的根基,然後才是愛……』」
在後面,斐德洛提到了幾個重點,他說:
「愛是古老普世公認的,而且是人類一切最高幸福的泉源。就我個人來說,我說不出有什麼幸福能比得上做一個溫柔的有愛情的人,或者對有愛情的人來說,做被他所愛的青年。」
翻成白話文的話大概就是說,你要做一個去愛的人,還是一個被愛的人?斐德洛顯然認為,做個被愛的人比較幸福,但我不這樣覺得。我認為你要找到另外一個跟你差不多相愛的人,愛情是平等的,是互惠的,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很多人會陶醉在自己或別人一個人不斷付出的情況,覺得好偉大喔,這是錯誤的觀點。愛情不是一個人付出就偉大,愛情,永遠不是一個人,必須兩個人同樣付出,也就是我的八字真言:「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斐德洛也說:「愛情像一座燈塔,指明人生的航程。」我覺得是一句講得很好的話,但這句話顯然違背很多人的想法,尤其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很多人認為愛情基本上只會引導你走到錯誤的方向。人不需要愛,只要知識、讀書、賺錢。當然這跟一個人的環境有關,如果你的生活環境一直很困頓,愛情當然不會是你的第一選項,好好賺大錢才是你的第一選項。
可是反過來說,你到便利商店可以買到一本類似《如何在三十歲以前賺到第一桶金》的書,會有書告訴你如何在幾歲以前談到第一次戀愛嗎?沒有,很多人覺得就算你三十歲還沒有戀愛也ok的,反正有錢就有愛,有錢就有對象,那你遇上的對象又是什麼?當你的錢沒了的時候,那個對象還在不在?你想要的是這樣的對象嗎?你可能要好好思考一下。
如果你沒有想到愛情需要平等對待、共同奮鬥,只是用一種很傳統、很物化的方式去尋找或想像自己的對象,我想在這個時代你碰到的釘子恐怕也很多,最後就變成釘子戶,什麼沒有、釘子最多,你要幾號釘子都有。
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圓
現在來說說我認為整個《饗宴》最高潮的部分,也就是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提的論點。他說,人在原初是球形的──你看這傢伙想像力真豐富呀,前面的人都講得那麼正經。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著圓圓的背和兩側,有四條胳膊和四條腿,有兩張一模一樣的臉孔,圓圓的脖子上頂著一個圓圓的頭,兩張臉分別朝著前後不同的方向,還有四個耳朵,一對生殖器,其他身體各組成部分的數目也都加倍。他們直著身子行走,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但也可以任意向前或向後行走,等到要快跑的時候,他們就像車輪一樣向前翻滾。如果把手也算在內,他們實際上有八條腿,可想而知,他們能滾得非常快。」
你不覺得這個很神奇嗎?到目前為止,大概只有阿里斯托芬的話會讓你記憶深刻。前面那幾個人不管講什麼,可能都是你很快就忘掉的東西,但他講得實在太傳神,什麼八條腿、滾得非常快,會讓你不禁想像具體的形象,像看動漫一樣生動。
阿里斯托芬還說人在最初有三種性別:男人、女人、陰陽人(hermaphrodite),分別是太陽生的、大地生的跟具有兩種性別特徵的月亮生的。這看起來很像胡扯的,太陽怎麼可能生出人類呢?生出來的人一定是very hot,對不對?
後來,人類想要飛上天界,造諸神的反,以至於眾神就來研擬要怎麼樣懲罰人類的蠻橫無理。宙斯想出一個辦法:把人劈成兩半!再吩咐阿波羅把人的臉孔轉過來,讓他能用被切開一半的脖子低下頭,看到自己被切開的身體,發現自己只剩下一半。
神的目的是要讓人感到恐懼,要懲罰人的造反,不讓人平起平坐。然後再讓阿波羅把他們的傷口都治好,把皮膚拉到中間、打結,因此變成了肚臍眼的由來,也用來提醒人類這件很久以前的事。所以你下次洗澡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肚臍眼,就要知道有這麼一則故事。
「那些被劈成兩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他們奔跑著來到一起,互相用胳膊摟著對方的脖子,不肯分開。他們什麼都不想吃,也什麼都不想做,因為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另一半。時間一長,他們開始死於飢餓和虛脫。」
「幸運的是,宙斯起了憐憫心。他想了一個新辦法,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使人可以通過男女交媾來繁殖……」(楷體)
在這裡,阿里斯托芬講了一句話,打動了世上無數人的心:「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相合的那一半。」所以當你在追求一個人,找到那個人之後,常常會說「這是我的另一半」,就是這麼來的,是英文講的better half,比較好的那一半,要捧一下對方,不然比較好的那一半幹嘛跟你這個比較差的另一半在一起?
阿里斯托芬還說:「我們本來是完整的,而我們現在正在企盼和追隨這種原初的完整性,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這個「完整的愛情」概念,現在被很多人拿來比喻、延伸,因此你常會覺得沒有愛情、找不到另一半,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過去也有外國的媒體研究過什麼話語會打動女性,結果發現「You complete my life」這句話很有效,對女性來講很管用,還有「You are my soulmate」也在前五名。
不過這在談戀愛的時候沒問題,但等到失戀的時候,問題就非常大。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你失去他,你的生命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意義,甚至感覺完全沒有意義。
有人會說,沒有他我活不下去,因為我已經不是完整的人。但失去的利弊得失很難看得出來,這世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禍福相倚,真的不要把一件事情看得太過絕對。失戀有的時候也是一種祝福,有些不適合的對象,你早一點跟他分手,那真的是你的幸福,即使當下非常痛苦。所以你要是卡在「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種想法上,只是讓自己更痛苦。
我認為,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一段關係是有三個東西存在的:你、他以及你們,你跟他是兩個個別完整的人,只是現在的關係斷裂了;要走出來很痛苦困難,但你是一個新的你,他也是一個新的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變成一個不完整的人,因為未來還有很多可能與選項啊!
男人必讀的「遊戲愛」教戰手冊――《愛經》
在《學著,好好愛》這本書中,我們提到一位學者李約翰(John Alan Lee),以及他在一九七年代提出的「愛情的顏色理論」(Color theory)。他任為愛情跟顏色中的紅、藍、黃三原色可以相互類比,愛情的風格也和原色一樣,可以分為三種:肉體愛(Eros)、同伴愛(Storge)、遊戲愛(Ludos)。
遊戲愛顧名思義是「玩耍」或「遊戲」的意思,而遊戲愛的典型,在小說、戲劇裡面也常常可以見到(而且通常很受歡迎),像是接下來要介紹奧維德(Ovid)的《愛經》(Artis Amatoriae,又譯為《愛的藝術》),就是遊戲愛的經典之一。
這是一本有點心術不正的書,又是以男人的角度出發,最早的花花公子大概都是從《愛經》學到如何把妹的技巧,因此可以說它是一本寫給男人看的「遊戲愛」教戰手冊。
《愛經》的訴求很明確,從擬定計畫、如何贏得芳心,到外遇被抓包時要用什麼說詞,講得真是鉅細靡遺。所以很多人會被這種步驟化的方式影響,總是希望在學習愛或追求對象時,直接有個專家或團體告訴你:好,這裡有三個或五個步驟,你就這樣做!只想知道所謂的SOP,以為只要技巧對了就無往不利。
但如果愛情是這麼簡單,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失敗?
我們要討論《愛經》這本書絕不是為了學會技巧,或是把男人女人概化成一種樣貌,而是看見書裡提出的情境,注意到某些問題,開始思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要完全把內容當成答案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多愛情的問題並非得到一個解答就豁然開朗或忽然解決,這其實是很多人的誤解。你真正需要的是自己思考去尋找出來的答案。
在《愛經》的一開始,奧維德就告訴男人要有計畫,就像《孫子兵法》告訴你打仗要有計畫,戀愛也是一樣。
「你呀,第一次迎接戰鬥的新兵,首先,請著意找好你愛的對象:然後,努力去打動你所喜歡的少女的芳心:最後,讓那份愛情長久維持下去。」
所以,愛的計畫有三個程序:
一、找好你愛的對象
二、努力打動她
三、讓那份愛情長久維持下去
首先,奧維德建議要往人多的地方去,他預設的是人多的地方總會有心目中的女性出現。其實古今中外都一樣,你要怎麼找到對象?首先就是先出門去呀,不要一天到晚蹲在家裡,何況現在還有很多交友網站,上網交友也是一種辦法,你真的不一定要像奧維德那個時代,很辛苦還得出門去市集廣場、劇院、競技場才遇得到。總之你的對象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連《詩經》也老早就告訴你:「出其東門,美女如雲。」要是是以現代來說,大概就是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時候,保證你有看不完的人。
再來,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女性。你到底要愛什麼樣的人?有沒有一個想法?這是愛情中常見的迷思,因為我們會被從小到大接受的通俗文化影響,在腦海中塑造一個理想形象,但這形象是依靠幾個條件拼湊出來的,比如長頭髮、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以上,或者認為女生要乖乖的、講話細聲細氣等等,由此認定我們要喜歡什麼樣的人,條件很硬不能更改或者根本找不到,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愛一個怎樣的對象。
然後,你要找的是能調情的女子、一日之交的對象以及長久相伴的愛人?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要找的對象是哪一種,而且《愛經》中的愛情類型雖然是遊戲愛傾向,奧維德還是告訴你要找對象不是朝三慕四、換來換去的。
「婦女們也一樣,個個濃妝豔抹、花枝招展,都擁向民眾群集的戲場。她們人數眾多,常常令我選擇為難。她們為了看戲到此地,她們到此地也是為了給人家看的。對於貞節的羞恥觀念,這是個危險的地方。」
奧維德在這裡不僅鼓勵男人想像女人也跟他們一樣需要對象,甚至說到競技場:「你就坐到你所喜歡的她的身旁吧,誰也不來阻止你的;靠近她,貼得越近越好。無論她樂意與否,地方所限,令人不得不相互緊靠。正是這樣的位置安排使那美人兒只好任你觸碰。」
然後他又說:「如果偶然有一點塵埃飛到你那美人兒的胸前,你便用手指輕輕地拂掉它。」
這種事或許在奧維德的時代還行得通,但如果你現在這樣做的話,馬上就會進入性騷擾的程序,千萬不要做這種事──我再強調三次,不要做、不要做、不要做!奧維德建議這些事都是非常危險的,根本是教人做壞事。不要被告了、被關了,才要找奧維德算帳。他已經死了很久了!
有些理論認為,能表現男子氣概的場合常常可以吸引女性的注意,因此在一九七四年,加拿大的心理學家達頓(D. G. Dutton)與艾倫(A. P. Aron)做了一個著名的「吊橋實驗」。他們請一位女研究員站在終點,讓幾個男性受試者分別走過一條平穩的橋跟一條搖晃的吊橋,並收到女研究員提供的電話(可以電話聯絡她詢問研究結果)。實驗結果呈現走過搖晃吊橋的人,比較容易因刺激而產生情緒。
坦白講,雖然吊橋實驗在戀愛心理學上相當有名(又稱為「吊橋效應」),但這個實驗做得滿差的,只能證實走過吊橋會讓人類的情緒、生理比較有起伏,但心跳加速就等於感情嗎?這種狀態可以持續多久?有時候,心動只是一場誤會吧!
不過吊橋實驗還是有抓到一些重點啦,就是為什麼聯誼活動通常要辦在戶外,然後要有一點刺激性?因為刺激性可以增加情緒的轉移,比如聯誼去爬山,女生忽然間體力不支,男生過來扶一下,兩人光明正大有點接觸然後就會產生好感,因為你覺得好累而他好殷勤,你平常不吃的泡麵可能那時候都是美味。總之需要一個稍微有點困難度的活動,你會認為有機會看到對方的各個方面,要不然參加那種什麼都安排得很好很妥當的行程,那出門跟沒出門一樣啊。
談戀愛對某些人來說,就跟奧維德、《孫子兵法》的概念一樣,你要計畫會贏,打這場仗才是有意義的。但這是很世俗的觀點──我要是喜歡一個人,最後他也喜歡我,這才是所謂的「成功」。我一直不這麼想,假如這樣才是成功,那成功的人真的也不太多。我認為只要你發現自己真心地喜歡一個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對方接受,你就能跟他在一起;如果不接受,你也勇敢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我覺得這才叫「成功」!作為一個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欺騙,這是愛情關係中比較重要的一件事。
何況,即使是《愛經》步驟這麼詳細的一本書,也沒有提到你找到喜歡的對象,但對方不喜歡你,怎麼辦?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部分。
以前學生會跑來跟我說:「老師,他發我好人卡!」這個時代最大的感情問題之一,就是收到好人卡讓人很難接受。但「好人」是什麼壞事?難道你有愛情然後要進監牢嗎?如果失戀,你也可以做個好人啊,失戀有什麼關係?就像《饗宴》說的,愛情追求的是一個「善」;沒有愛情,我們還是要做一個好人,這是很高的價值。愛絕對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
你不要因為失戀了就想當壞人,那麼愛讓人提升的力量就沒了,你談戀愛幹什麼?也不要聽人家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種話,如果這是真理,那最受歡迎的男人應該在台北看守所,然後看守所門口整天都有女人排隊。
愛情需要學習、值得追求,但不談戀愛也可以。我常常說:愛情是需要兩個人,但是這並非要你致力於「尋找自己相合的另一半」,因為那表示自己不是一個自足的人,你不是一個self-sufficient entity,必須依靠另外一個人。但我們大部分的人其實是自給自足的。戀愛不是為了讓你變得圓滿,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個缺口,去找到一個對象把他嵌在你的缺口裡,其實他會非常不自由,而你也不自由,你的圓就不是一個圓。
我比較喜歡把自己想像成鑽石,鑽石有很多個切面,你跟對方的最大切面能夠互相輝映是最重要的,最小的切面就不那麼重要。如果你能以這個角度來看,那你是個獨立個體,他也是獨立的個體,你們就有平等對待、共同奮鬥的可能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