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益懲肅之理"的法理解析(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中國人權評論叢書
ISBN13:9787519732622
出版社:中國法律圖書公司(法律出版社)
作者:陳江
出版日:2019/05/01
裝訂/頁數:平裝/203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以重思“仁者之刑”的理念,進行了一場反對借助殘酷死刑以營造威懾、恐怖司法氛圍的深刻“變法”。在極端政治環境與理性文化訴求之間的張力作用下,楊堅將“不益懲肅之理”作為司法關切人身的一個重要突破,其“以輕代重,化死為生”的司法原則,更是對“刑重而必得”治國理念的一種質疑與修正。《“不益懲肅之理”的法理解析》借用隋文帝在終結殘酷死刑威懾力這一問題上所激起的思想浪花,引發對人免於殘酷死刑折磨這一問題的深刻反思。
目次
目錄引論一、研究緣起二、研究綜述三、研究意義與價值四、研究方法與限制第一章作為另類思想的“不益懲肅之理”第一節北周末年最後一次車裂一、終結“五馬分屍”酷刑二、雙面的隋文帝三、重刑主義的“分水嶺”第二節隋開皇以前的死刑從重化思想一、殘酷死刑威懾主義的傳統二、“殺一儆百”的工具論傳承三、“除害止殺”的生道論觀念第三節“不益懲肅之理”的表達與反思一、“不益懲肅之理”思想的三重表達二、“義無所取”對“殺一儆百”的反思三、“斬絞除惡”與“除害止殺”的衝突第二章“不益懲肅”的治理邏輯第一節“週末隋初”的亂世之像一、“昏狂酗醟”暴君統治造成的混亂二、“內諸夏外夷狄”的極端民族衝突三、“百業凋零”的脆弱社會經濟第二節“亂世”緣何“不益懲肅”?一、“車裂”引發的社會暴亂二、“安忍之懷”釀造的暴君臆想三、社會文化對死亡與流血的厭倦四、傳統治理理念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張力第三節“化死為生”的仁政選擇 第三章“仁者之刑”的學理底蘊第一節“誅而不怒”:法律儒家化的人性思考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儒家化運動二、法律儒家化對殘酷死刑的批判第二節“兼相愛”:墨家構建的“仁”之社會一、“兼相愛”與“一同天下之義”二、“兼愛”對死刑濫用的限制第三節“積善余慶”:佛教文化帶動的觀念改變一、隋文帝成長史中的佛緣二、人性慈悲對“同類認同”的改變三、“三報論”對濫殺統治的反震懾第四章“寬刑育物”的天道觀念第一節“法自然重時變”的立法理念一、制禮作刑,則天象地二、取適於時,濟育群生三、天人相通,不法常可第二節“養化本明刑助”的司法文化一、情法兩盡,人為稱首二、推心待物,明察平恕第三節“任天道寬刑憲”的整體反思 一、任運天象,刑不濫及二、疏簡人怨,育物惟寬第五章死刑威懾論的“消解”與“餘緒”第一節殘酷死刑威懾力迷信的終結一、“重典酷殺”理念的顛覆二、後世對於“不益懲肅”思想的繼受第二節殘酷死刑執行方式的保留一、“威懾論”與“工具論”的長期浸染二、“靈與肉”的雙重煎熬 三、“死刑表演”的癥結所在第三節死刑威懾觀的“他者”之聲一、從誅怒到勸懼:走出死刑立法威懾論的誤區二、從常刑到適時:死刑執行方式威懾力的附加功能三、“國之所恃不在威刑”:司法文明史的整體反思結語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