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滿額折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真實、意義、美感、因果: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四大核心議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模型相關真實論、M理論、等效理論為方法基礎,來闡述與人類生存價值息息相關的四大議題。二十一世紀所認識的宇宙萬物是變動的,而非如傳統牛頓力學或實證論所描述的固定不變。且在變動中確實可以界定出對人類來說具普同性的本質與本體,而非如二十世紀建構理論所稱的隨人而異、無所謂真實的概念詮釋。這世界是既真實且多元的。本書所涉領域主要包括:大腦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量子力學、哲學、史學等等。

作者簡介

 廖抱一


2006年初獲得英國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舞蹈博士學位。現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
學術研究的領域包括:中國舞蹈哲學、中國舞蹈史、史學方法、方法哲學、文化比較研究、哲學史、科學史等。
曾出版專書《中國舞蹈哲學史──樂記篇與中國舞蹈理論之濫觴》。

 自序


一個研究,就如同一段旅程一樣,在其中,有許多門會為你開啟,通往不同的小世界,然後又似乎走向共同的終點站。

其實我並不知道跟這本書有關的旅程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因為嚴格的說起來,這本書所涉及的許多問題,我在小時候似乎就已經感到疑惑了,父母或許曾經講解過有關的故事給我聽,然後無形中開啟了我思惟中的一扇門扉,並形塑了我的部分性格,但我那時對正在經歷的這段旅程並沒有太多的覺察,只是不經意的瀏覽周遭的風景。

直到最近幾年,有幾件事讓我對這段旅程開始有了覺察,也發現這段旅程其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先後加入,有時共同穿越一道門,一起走一段路,有時又有各自不同的路向與途徑。最珍貴的是,我的家人,也在這段奇異的旅程中。因此,不只是學術工作,還有生活事件,對人生的思索,都使得我覺察到這段旅程,以及它的驚奇與珍貴。

以下,請容我舉其中二個例子做為代表來說一下,讀者們或許可以比較容易了解以上我所說的珍貴旅程,以及這本書的緣由。

2017年10月,我回到讀博士時的母校───英國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 )──進行訪問。我發現,英國的藝術工作者,為了讓藝術作品(包括舞作)具有更深、更廣的內涵,經常會涉略歐美最前驅的科學研究,即量子力學、天體物理學、分子生物學。這三個學科,自二十世紀以來,已對人類產生了巨大的、絕對性的影響,改變了生活的面貌。因此,任何藝術的主題,若要探索最新的人類生活經驗,就必須對這三個學科,擁有基本的了解。

我在若干年前,即已開始閱讀一些科普書籍,諸如霍金介紹天文宇宙,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入門,但是當時,我只是把此做為一種興趣來閱讀,並沒有意識到這扇門打開可通往何處。從英國回來之後,基於在英國受到的觸發,我逐漸覺察到,這世界似乎變得不一樣了,比起我小時候的單純環境:就只有恆常不變的地球,蘊育著老成的土地、人、大自然,好像多了一大片星空,而地球只是宇宙星辰中的一小粒沙礫,隨時跟著恆星(太陽)或行星(月球、殞石)及其他宇宙輻射線、能量場、重力波、黑洞,無聲地改變著的地球的大氣環境與自然生態。這世界也跟我年輕時所念到的牛頓力學不一樣了,並不是單純的從年輕到年老、靜止與運動、受力與反應,而開始在時空一體中改變時間的快慢與空間的大小、在加速度中改變重力、在微觀粒子中呈顯出同時存在於多個時空與時間倒流的現象。這世界不是變了,而是人類對它有了不同深度與廣度的認識。於是,帶著這份領悟,我重新開始閱讀這三個領域的基本知識。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重新意識到,這三個學科的最核心特質,或最核心關切的問題,乃在問:這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這問題換成較小的子問題來問,就是:生命是什麼?宇宙是什麼?人為什麼這樣活著?這些問題,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從小蘊育,一輩子在探索,最終極的問題嗎?這些問題,本是人文學科最為關切的基本議題,但現在卻是在科學研究的領域內,問得最為迫切。前些時日剛謝世的天文物理大師霍金,曾經在他的著作《大設計》(2011:9)中提問:

欲了解宇宙最深處的奧祕,不僅需要知道宇宙如何運作,更要探究為什麼:
為什麼世上有東西而非空無一物?
我們為什麼存在?
為什麼宰制宇宙的是這套特定的法則而非其他法則?

霍金並評論:「傳統上這些是屬於哲學範疇的問題,然而現今哲學已死,因為它未能跟上現代科學(尤其是物理學)進展的腳步。」霍金說這一句話,乃在指稱,過去哲學中本體論、知識論的許多說法,都因最新的物理學發現,特別是上述所提的三門學科的研究成果,而可以被修改了,然而人文學科中的許多人,或許因為不明瞭科學的進展,仍然抱持著老問題,互相爭論著。

物理學等三門學科所新發現的研究成果,例如:真實與本質的認知、事實的界定與確立、主觀性的肯定、客觀性的重定義、交互主體性的概念發展、詮釋學循環的破解、方法模型的互補合用等等。這些新發現的內容,實是非常的重要,值得好好的了解,就好比我們在寫論文時,文獻回顧中必須注意到別人的研究成果及方法概況,以免自己做出來的結論,其實早就已經被別人推翻了,僅是白忙一場。

因為接觸這三門學科,使得我調整了研究方法的取徑,而重新檢視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史學,與生命價值觀。我發現,從先秦諸子以來所確立的真、善、美的價值,有許多是仍然成立的、恆常的,這些都是很寶貴的關於人類的文化遺產,值得闡揚與維護。如是,這本書的主題,就被形塑為在闡述並探索一種普遍存在的真善美的價值,而非可有可無,隨人的偏好而存在或不存在的選擇性價值。

生活的事件也使我產生更多的自覺與反思。

我的女兒今年六歲了。平時喜歡看一些繪本故事書,會翻百科全書,請大人講給她聽。她從很小的時候起,就特別對恐龍、昆蟲、古生物等很有興趣,她會問我這樣的問題:

地球的外面是外太空,那外太空的外面又是什麼呢?
阿嬤變成神仙了,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看到神仙呢?
為什麼是人類,而不是恐龍,生活在地球上?
宇宙中為什麼要有人類存在?
宇宙中為什麼要有地球存在?
宇宙什麼時候會停止變化?不再產生新生命?

聽到這些問題,如果跟前面霍金的問題相比較,可以發現,不論是科學家,或是小朋友,都對生命與宇宙的奧祕非常感興趣,或是感到疑惑,可見宇宙與人生是一個對人來說非常根本的問題。我的女兒,原來就已經在這個神祕的旅程中了。

然而,對一個身為父母的人來說,像我一樣,總會覺得,這些問題固然回答不出來,但是,如果生命總歸是虛無的,這世界其實是冰冷與醜陋的,那麼,我將會非常心痛,覺得對不起女兒,因為我不是要把女兒生下來受苦的,我希望她覺得被生下來是值得的,生命是有恆常的意義可以依歸,並且是美好的。

如是,天下父母最想回答子女的三個問題是:生與死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世界或宇宙長什麼樣子。

因此,面對女兒的提問,及做父母的心情,使我更加想要去尋找一種普世存在的生命價值,不會消失或轉變、而可以依循。如果找到了,那麼我可以很開心回答女兒,放心的讓女兒好好去追求她必然會有的真善美。同時,人類的大哉問也有解了,人類存在於宇宙的意義或目的,就在於守護或體現如此的恆常生命價值。每一個父母,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原來也已經在這個神祕的旅程中了。

諸如上述的工作及生活事件,都使我開始覺察到早已開始的某種神祕的探索旅程。而且這段旅程,並不只是關乎我個人而已,每一個人其實都涉及在內。

讀者們是否也開始或已經覺察到這個旅程了呢?是否已經或即將成為父母?是否曾經或在當下也問了許多關於這個人生與世界的問題?探尋可能的答案是重要的,因為如果你無法回答諸如上述兒女所提出的問題,或替自己找到小時候曾經問過的問題的答案,找不到恆常的真善美,體驗不到因果,甚至終究會在生死局或名利場中丟棄一切美善價值,那麼你所主張的一切原則與價值,將只是自欺欺人的假象而已。人生若如此,你能接受嗎?用一句屈原的話來說:「余焉能忍與此終古?」

這本書不揣疏漏,就是這個旅程的一份記錄與心得發現。希望每一個人了解這些緣由後,都能一起加入這個探索旅程,並盼各界專業人士對其中的反思與見解,多方指正,不吝賜教,共同耕耘建設,特別是為了我們下一代,以及未來的再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世界與宇宙。

以下,讓我們來重新進入這一段探索的旅程。
 

目次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真實】
第一章 對傳統「客觀性」及「主觀性」的檢討
第二章 由大腦心智圖像所建立的真實模型
第三章 由量子力學所建立的標準模型
第四章 事實的界定──其本質與結構
第五章 事實的陳述──其概念化之先驗邏輯
第六章 事實的產生
第七章 事實的虛假陳述
第八章 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的更新
第九章 本篇小結

【第二篇 意義】
第十章 價值判斷是一種實際的作用力
第十一章 人類的固有本性及大腦的先天道德模組
第十二章 善的原則及客觀標準

【第三篇 美感】
第十三章 美的來源
第十四章 美感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第十五章 傳統美學觀之回顧
第十六章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學觀
第十七章 主體的感知機制
第十八章 審美對象
第十九章 交互主體性

【第四篇 因果】
第二十章 因果問題的探究
第二十一章 真實與事實是如何存在著的
第二十二章 第一因之因果觀
第二十三章 自然主義的因果觀
第二十四章 價值判斷的因果觀
第二十五章 機緣與命運
第二十六章 因果之性質剖析
第二十七章 先天與後天的價值觀
第二十八章 新歷史哲學與因果關係的理論
第二十九章 因果關係的圖示法
第三十章 因果關係的分析事例
第三十一章 本篇小結

結語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