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套書(隨書附贈「不平等與台灣社會」專題別冊)〈共三冊〉
滿額折

《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套書(隨書附贈「不平等與台灣社會」專題別冊)〈共三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900 元
優惠價
9081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我們以為生活品質不佳是我們努力得還不夠,
但事實是,在貧富落差懸殊的社會裡,
有錢人變得更有錢,窮人卻只會原地不動。
 
說來矛盾,身處物質與科技登峰造極的年代,我們卻察覺自己備受壓力煎熬、陷入憂鬱;時時擔心他人凝視的眼光,又對人際關係心存懷疑。我們的工時日益增加,焦慮卻絲毫不減;下班後,不由自主購物採買填補空虛的心靈、暴飲暴食撫慰總感到飢餓的身體,甚至淪為酒精、精神藥物與毒品的囚徒。我們明明擁有人類史無前例的財富與舒適生活,為何卻同時製造出那麼多精神與情感痛苦?
 
翻開理查.威金森和凱特.皮凱特的暢銷巨著《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你會發現這些熟悉的困境都源自——不平等。兩位作者透過長期的研究數據及圖表證實,從身心健康到暴力犯罪及教育成果,幾乎所有事情都受貧富不均、而非富裕程度所影響。當貧富階級差距越大,人們越容易產生競爭焦慮、進行炫耀型消費,並失去對旁人的同理心及信任感,這對每個人(包括有錢人)都不是好事。身心壓力及社會互信關係的流失,不僅造成平均壽命降低、肥胖、精神疾病增加,同時也會引發未成年懷孕、犯罪和藥物成癮等社會問題。
 
《社會不平等》這本具開創性的經典,以公衛及社會心理的角度診斷階級弊病,於二○○九年推出後獲極大迴響,並入圍歐洲最高榮譽歐威爾獎,翻譯超過二十七國語言。作者不僅洞察貧富差距如何對個人身心構成嚴重威脅、築起人我間的疏離和焦慮;更進一步剖析擴及社會的結構問題。這本書急迫且挑釁地直指核心,試圖爬梳自我和社會關係的思考路徑。作為扭轉現況的戰鬥宣言,這本書為物質主義生活困境,帶來了解決的方向及行動的可能性。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收入不平等跟我們有何切身關聯?
為何高層薪水越領越高、基層薪水萬年不漲,應該被打破?
其實我們的心理問題、高壓的人際關係、低落的自信以及被扭曲的天性,
統統都跟貧富不均、競爭壓力與不平等的社會有關。
 
為什麼有些國家的人比較放鬆、人際關係不那麼緊張?為何我們總是擔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常常覺得參加社交生活就像一場充滿壓力的表演?為什麼美國人得到心理疾病的比例是北歐的三倍?為何美國夢是在丹麥實現而不是美國本土?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的背後其實意指了一個普遍的社會迷思:地位高的社會菁英較有能力、應領高薪;地位低的人們天生能力較差,因此無法爬出底層。知名公衛學者理查.威金森與凱特.皮凱特,即用本書打破的這樣的刻板印象。他們提出大量的研究數據,顯示了階級焦慮是如何弱化人們的能力,而非天生能力導致階級差異。他們也指出階級不平等如何荼害人們的心靈: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就越容易以高低位階及薪水收入來評價自己與他人,因為擔憂落於人後,自信破滅,自卑感、防禦性的自戀、瘋狂購物等現象也隨之而生。不僅如此,對於社會地位的焦慮更導致壓力賀爾蒙升高,不但學習或工作表現受到影響,焦慮、憂鬱、藥物濫用的頻率也隨之增加。
本書的前作《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在二○○九年推出後獲得巨大的成功,並曾入圍歐洲最高榮譽歐威爾獎;時隔十年,社會心理問題越發嚴重,四成以上人口曾有程度不一的心理疾病、民粹崛起、社會分化越演越烈,《收入不平等》即在此基礎下誕生。延續前作對貧富不均的影響,本書尤其著重心理層面,為當代每個人在社會上遇到的問題,找到了合理的解答。


王維邦│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鄭雅文│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盧郁佳│作家
蘇國賢│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一致好評(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不平等與台灣社會」專題別冊》

當《社會不平等》與《收入不平等》兩書,透過大量的公衛數據與科學研究,證實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社會,將損及人們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環境:對地位競爭的焦慮,讓人們更加追足金錢、抑或是能代表財富地位的消費性商品,而地位焦慮也讓人們比過往更依賴酒精、食物、甜品、藥物,社會問題即從此細節滋生。
財政部在二○一八年公布所得貧富差距來到一○六倍,是台灣史上第二高的時刻。對於財富與地位引發的競爭和社會不和諧,近幾年的台灣從未少過。究竟從學者到媒體人,如何看待當今台灣的社會困境?我們的苦惱與《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相同嗎?又或者在「發大財」的脈絡之下,我們如何看待高工時、高壓力、貧富不均衍生的困境?時報文化特邀請公衛學者鄭雅文、心理學者林耀盛、社會學者王維邦,以及作家盧郁佳,一同論述他們眼中兩書以及「不平等與台灣」。

 

 

作者簡介

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
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
 
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
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曾在劍橋大學學習體質人類學、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營養科學、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流行病學,並在芝加哥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兩人合著的《社會不平等》入圍二○○九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年度研究計畫,並入選《新政治家》近十年十大好書之一。
 
譯者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Jack》、《但求無傷》、《敦克爾克大撤退》、《發光體》、《孤獨的反義詞》、《財團治國的年代》、《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合譯)等。


溫澤元
畢業於師大翻譯研究所,現專職英中譯者,擅長領域為文學及社會科學。譯有《倒帶人生》、《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與《我必須獨自赴約》等。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學者好評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如果你相信社會是由我們的行為,而不是由我們是誰所決定,就應該讀讀《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因為書中列出一連串不容爭辯的證據,也因為它的結論很簡單:平等讓所有人蒙受其利。
──琳賽.漢利(Lynsey Hanley),《衛報》(The Guardian)

《社會不平等》的重要性,就是為「追求更美好的世界,是一場有機會打贏的戰爭」,這句心智宣言提供了關鍵要素。
──羅伊.哈特斯利(Roy Hattersley),《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

一篇強而有力的論述,證明最富有與最貧窮人口的所得差距,是一個社會正常、健康與否的強大預測因子。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本有大創見的書,足以改變政治思維。
──約翰.凱睿(John Carey),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證據嚴謹,不容置疑。
──《經濟學人》(Economi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多年來,理查.威金森和凱特.皮凱特努力在貧富差距這個議題上耕耘,也提出許多驚人的研究發現。在《收入不平等》中,他們以清晰、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分析、解釋許多迫切的社會問題,也揭露各種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讓讀者更了解貧富差距帶來的傷害。」
——羅伯.薩普羅斯基(Robert Sapolsky),著有《行為》(Behave)

「人類天生偏好以平等方式來分配財富資源,但在現行經濟環境中,貧富差距卻相當懸殊。威金森與皮凱特提出大量研究證據,證明這種趨勢對健康狀況有害,因為貧富差距會製造壓力,破壞民眾對彼此的信任。這種現象不分種族、不分國籍,更存在於人類以外的其他物種中。那些信奉『強者法則』的人,根本就誤解人類生物學了。」
——弗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著有《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

「對比於前幾世代,貧富差距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或許會成為更重要的核心議題。與其用嫉妒政治這種情緒化的方式來面對貧富差距,倒不如以可靠的數據分析來進行思辨。政治人物若想透過理性、具有科學根據的方式,來理解貧富差距,就得一讀威金森與皮凱特的著作。」
——安德魯.安東尼(Andrew Anthony)

「《收入不平等》進一步闡述許多人已經注意到的社會現象,並提出社會機制逐漸失衡的原因,例如為何政治領導人與企業主會厚臉皮地罔顧法規,以及為何藥物成癮者或校園槍擊案兇手,會將虛無主義奉為圭臬。」
——《經濟學人》(Economist)

「在《收入不平等》這本二〇〇九年出版的重量級鉅著中,流行病學家理查.威金森和凱特.皮凱特,清楚勾勒出貧富差距的破壞力。在貧富差距大的國家,幾乎所有民眾的健康狀況都比較差、教育程度較低、肥胖問題較嚴重,社會流動也較為停滯。他們推出新作,將焦點擺在貧富差距對個體造成的沉痛心理影響上,讀起來不像續集,反而像是針對前作的內容擴充。
根據書中結論,我們可以發現相較於較平等的國家(挪威、芬蘭與日本),在貧富差距大的國家(例如英國和美國),幾乎所有社會問題都比較嚴重。民眾長期與壓力、焦慮、憂鬱、成癮現象為伍,更出現非必要消費行為,也沉迷於惡性賭博之中」
──史蒂文.波爾(Steven Poole),《衛報》(The Guardian)


 

目次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前言
圖表說明

第一部 物質富裕,社會失靈
第一章 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二章 貧窮或不均?
第三章 貧富不均如何讓人抓狂

第二部 貧富不均的代價
第四章 群體生活與社會關係
第五章 心理健康與吸毒
第六章 生理健康與平均壽命
第七章 肥胖:所得越懸殊,腰圍越粗大
第八章 教育成果
第九章 未成年生育:貧窮的循環
第十章 暴力:贏得尊重
第十一章 監禁與刑罰
第十二章 社會流動性:機會不平等

第三部 更美好的社會
第十三章 失能的社會
第十四章 我們的社會性遺傳
第十五章 平等與永續
第十六章 打造未來

後記──研究與政治的衝撞
致謝
平等信託基金會

附錄 
健康與社會問題指數資料來源
統計數據
參考書目

___________________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圖表目錄
關於數據和圖表
序 

第一章 為何社會讓我們如此焦慮

第一部 不平等的影響
第二章 貧富差距、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
第三章 自戀、自我膨脹與地位顯赫的幻覺
第四章 成癮社會:對酒精、甜食、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

第二部 為何身分地位如此重要?菁英主義與階級迷思
第五章 演化帶來的心理遺產
第六章 菁英領導制度的迷思
第七章 財富與階級的影響力

第三部 未來的展望
第八章 平等主義與永續未來並不相悖
第九章 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致謝
附錄 
可參考資源
受貧富差距影響之健康與社會結果清單

參考書目

___________________

《「不平等與台灣社會」專題別冊》

台灣的憂鬱梯度:省思主/客觀收入和疏離的角色
──王維邦(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精神與內勢:公平正義在台灣的思索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從英國的健康不平等研究,檢視健康不平等研究的意義與限制
──鄭雅文(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工作自殺:沉默的遺言
──盧郁佳(作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81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