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列寧“最後的書信和文章”解讀與啟示(簡體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袁秉達
1950年11月7日生,1977年進入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任教,連續從事教研工作42年。現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兼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市委講師團成員。公開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主要代表作是“三探”系列專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探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形式探索》。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探源》一書獲國家社科規劃辦“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兩次立項,先後在俄羅斯和新加坡公開出版。主持國家課題一項,主持或完成省部級課題6項。曾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基層宣講員稱號。
名人/編輯推薦
序
兩年前,秉達教授撰寫了《超越烏托邦——〈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解讀與啟示》一書,最近他又完成了姐妹篇《跨越卡夫丁——列寧“最後的書信和文章”解讀與啟示》,可喜可賀。如果說前者的重點在於幫助讀者解讀社會主義如何從烏托邦走向科學的理論路徑,那麼後者要探索和回答的則是社會主義如何從理論變為現實的多元途徑。這裡一個重要的理論環節是,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能不能跨越?如何跨越?以及跨越以後的“怎麼辦”?這是一個引起各國學者長年爭論的核心命題,也是一個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必然面臨卻未竟解決的現實課題。因此,圍繞“跨越卡夫丁”的問題,重讀經典文獻,梳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片斷,可以進一步幫助和啟示人們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
我記得,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曾經說到馬克思的最大貢獻猶如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如何演進?1851年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猶如地殼的形態依次更迭。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即“自然歷史進程”。這就是說,社會發展的階段既不能跳過,又不能用法令加以取消,因為這一結論建立在“兩個決不會”原理的基礎之上,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物質條件的存在或生成而演化。可見,馬克思提出社會形態概念,是想表明人類社會發展將按照它自身的邏輯依次更迭,這些社會形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共同構成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
後來,俄國內部的“西歐派”與“民粹派”之間一直圍繞俄國社會的前途問題,即“俄國是應當像自由派所希望的那樣,首先摧毀農民公社以過渡到資本主義制度呢,還是與此相反,發展它所特有的歷史條件,就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頁。進行爭論。換句話說,焦點就在於資本主義能不能跨越以及怎樣跨越?當時,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一般發展的辯證規律出發,證實當某一社會生活現象,在先進民族那里達到高度發展時,其他民族在它的影響下會迅速地發展,並越過中間的邏輯環節,從低級階段直接進到最高階段。《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下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123頁。他用上述論證得出了“每個民族不必通過社會發展的一切邏輯階段”的結論,從而支持了俄國應該依據村社向社會主義直接跳躍的主張,並由此認定俄國不必先毀壞自己的農村公社,以便步西方資本主義的後塵,然後再向社會主義邁進,而可以利用先進民族的科學和經驗,省略資本主義的“中間階段”,直接從農村公社過渡到新的發展階段。
我們注意到,1877年俄國民粹派思想家H.米海洛夫斯基曾經根據《資本論》的有關論述,認定俄國必然摧毀農村公社,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馬克思看到他的文章後,立即就俄國是否能夠繞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問題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其一,對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思考,必須以承認1861年以後俄國正在一步一步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現實為前提;其二,不排除俄國存在另一種發展的可能,即避免資本主義的災難,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其三,今後的俄國將向什麼方向發展,走什麼道路,取決於具體的歷史環境和條件,具有不確定性。他還從方法論的高度,反對用歷史哲學理論的“萬能鑰匙”去套裁歷史,“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於它是超歷史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頁。這就是說,歷史事變及其發展進程,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展開的,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為了揭示這種規律性,必須對歷史進行具體的研究,而不能從一般的歷史哲學理論出發加以推演。這也就為他1881年回答“查蘇利奇之問”埋下了伏筆,並毅然提出“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設想。當然,馬克思提出“跨越”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1882年《共產黨宣言》俄文版序言中談到的,以俄國革命作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從而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支持,加速奠定跨越的物資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他強調“跨越”的是“制度”而不是“經濟的社會形態”,後者馬恩從來沒有說過可以跨越,只是承認落後國家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縮短髮展的進程。
以後,民粹派代表人物特卡喬夫繼續鼓吹俄國有更好的條件向社會主義跨越,可以從農村公社的土地公有製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公有製,而不需要來個否定之否定,於是引起了恩格斯與之開展的一場爭論。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恩格斯雖然肯定了俄國公社發展的兩種可能性,但是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言,他幾乎堵死了俄國有不同於西歐發展的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他說,較低的經濟發展階段解決高得多的發展階段才產生的問題和衝突,這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的。每一種特定的經濟形態都應當解決它自己的、從它本身產生的問題,如果要去解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的問題,那是十分荒謬的。他強調了兩個重要思想:一是社會主義革命只能在生產力比較發達的國家才能進行;二是這種生產力只有在資產階級手中才能達到高度發展的程度。因此,資產階級如同無產階級本身一樣,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在既沒有無產階級也沒有資產階級的俄國,是不可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見,特卡喬夫先生斷言俄國農民雖然是“有產者”,但比西歐無財產的工人“更接近於社會主義”,完全是胡說八道。在這裡,恩格斯還是強調了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未來社會只能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去提出社會發展的任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承認落後國家“可以利用公有製的殘餘和與之相適應的人民風尚作為強大的手段,來大大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並避免我們在西歐開闢道路時所不得不經歷的大部分苦難和鬥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頁。
這場爭論還在繼續。1917年二月革命後普列漢諾夫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發表了100多篇文章,總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強調俄國不僅吃存在資本主義的苦頭,而且也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夠發達的苦頭,所以那些懂得一點馬克思主義的人,是不可能談論社會主義變革的,因為俄國歷史還沒有磨好將用它烤成社會主義餡餅的麵粉。他甚至把列寧的《四月提綱》比之為在完全脫離時間和地點情況下寫成的“夢話”,還斷言如果在這種時刻奪取了政權,那麼結局無非是兩種:要么是革命家政府不顧人民還沒有做好準備的現實而強制推行社會主義措施,從而建立起一個社會主義專制制度;要么是革命家政府迫於現實條件而容許甚至自己去推行資本主義,那時它便成為“一個可笑的政府”。這兩種結局不幸被言中。當時,還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蘇漢諾夫也指責列寧在“缺少對俄國社會主義客觀前提”下貿然革命是違背規律的行為。當第二國際理論家們把“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當作口頭禪時,列寧並沒有與他們爭論,反而承認這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列寧認為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不理解,在革命需要“有極大的靈活性”時,他們卻不敢觸及,止步不前。他們根本不相信,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可見,列寧與蘇漢諾夫的分歧並不在於社會主義革命是否需要一定的經濟前提、是否需要無產階級佔居民人口的大多數,而在於如何把握歷史發展的合力作用。
歷史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制度在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跨越的,它的前提是多種社會形態在空間上的並存和互通,但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形態是不可能跨越的,即使人為地跨越了,也必須在新的製度下進行調整,把冒進的生產關係退回去以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然,也就不成其為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的規律了。
我之所以藉此機會比較詳細地梳理和展示這些思想史片段,是因為這對我們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尤其是經典作家思想方法論的指導意義。我們必須懂得:第一,從邏輯上反映世界歷史過程的統一性和普遍性時,不能排除各個民族在歷史上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並把它們置於世界歷史當中來加以考察;在具體考察一個特定民族的獨立發展道路時,也不能排除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對一個民族發展所起的製約作用。第二,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既要學會辯證法,靈活處理社會變革中的跳躍式演進,也須回歸自然的歷史進程,貫徹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把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與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高舉特色社會主義的旗號,充分利用市場和資本來為社會主義奠定物質基礎。
從這一意義而言,本書通過對列寧“最後的書信和文章”的系統研究和解讀,並聯繫世界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發展,理清了列寧晚年思想演進的軌跡,試圖展示列寧關於經濟文化落後國家非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戰略構想及其當代啟示,為讀者提供了“跨越後怎麼辦”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完整答案。這裡涉及兩大難題:一是如何處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問題;二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問題。其中包括落後國家可以先於發達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思想、由“直接過渡”轉變為“迂迴過渡”的思想、發展商品經濟和推行國家資本主義的思想、國家政權建設和執政黨建設的思想、開展“文化革命”和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等。一方面這是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另一方面也為落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財富。正是在這意義上,本書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章,揭示列寧“最後的書信和文章”及其思想成果的理論淵源;第二章至第五章,集中闡述列寧領導人民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落後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紀元,並論證了列寧關於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及其方法論特色;第六章至第八章,從“列寧的預言”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列寧的思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世界社會主義百年實踐的歷史性跨越三個維度,著重論述了列寧“最後的書信和文章”對於當代的啟示;書末兩篇附錄,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素材和文獻資料。從而使之成為一本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並富有時代氣息的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原著的學術著作。這是作者數十年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經典原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其長年讀原著、探原理、悟真諦的功力顯示。我相信,本書的出版,必將有助於加深對“跨越卡夫丁”思想和實踐的理解,有助於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道路的選擇,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一步向前推進。
2019年5月1日於上海社會科學院
目次
序徐覺哉001
第一章落後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設想第一節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品格002
第二節巴黎公社革命的初步嘗試及其歷史意義008
第三節馬克思提出了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
峽谷”的初步設想015
第二章十月革命開啟落後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探索第一節十月革命勝利開闢了世界社會主義新紀元028
第二節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轉變036
第三節列寧對社會主義整個看法的根本改變及其方法論特色048
第三章列寧“最後的書信”與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重大難題第一節《給代表大會的信》與執政黨建設和改革057
第二節《關於賦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立法職能》與計劃經濟
法治化思考069
第三節《關於民族或“自治化”問題》與蘇聯國家統一的戰略
思考073
第四章列寧“最後的文章”與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思考第一節《日記摘錄》與文化建設081
第二節《論合作社》與經濟建設086
第三節《論我國革命》與俄國革命的跳躍式發展093
第四節《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
與民主政治建設100
第五章列寧“最後的書信和文章”是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第一節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體系的深刻領悟114
第二節布哈林闡釋列寧“政治遺囑”的思想體系116
第三節列寧“最後的書信和文章”作為思想體系的有機構成122
第六章“列寧的預言”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第一節列寧對中國革命的預言與指導129
第二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是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133
第三節經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創新141
第七章從“列寧的思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一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闢與理論突破151
第二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拓展和與時俱進163
第三節在新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174
第四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系統整合與創新特點182
第五節譜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188
第八章風從東方來:世界社會主義百年實踐的歷史性飛躍第一節源與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源和流變206
第二節成與敗:汲取蘇聯演變教訓的警示和走自己路的定力211
第三節建與治: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218
第四節趕與超:實現社會主義的完全鞏固和發展任重而道遠222
附錄一學術界關於“卡夫丁峽谷”問題的研究述評
附錄二學術界關於列寧主義與十月革命的研究綜述
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