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個人一生能參與一件革命性產品就足夠幸運,
他卻創造了網路世界的三個傳奇:
200萬用戶的Foxmail,一億用戶的QQ郵件,以及10億用戶的微信。
但你從來沒有聽過他的名字――張小龍。
現在的微信可以叫外賣、訂票、掛號、支付、粉絲團、自媒體、微電商……
這些改變10億人生活方式的事情,都是他創造出來的。
張小龍是騰訊科技進階副總裁,軟體工程師出身的他,
談吐比馬雲更理想性、更文青,語氣比馬化騰更銳利。
但我們在網路上最常見到的是馬雲、馬化騰語錄,
張小龍的作風極其神祕、低調,很少出現在媒體,只在自己的網誌上默默發言。
為了他,馬化騰破例讓他午後上班、廣州另設分部、讓他薪水比自己還高……
一切只為了不讓馬雲挖走他。
本書作者劉志則,是媒體人、暢銷書作家,採訪過上千位社會各行業精英,
他從張小龍的大學生活寫起,描述這個內向孤獨的理工男,如何創造出微信傳奇。
◎他開發出Foxmail,拿下200萬用戶,卻沒藉機賺到半毛錢
當時的張小龍只會寫程式,也只想寫程式,拒絕商業化(置入廣告),
光是維護網站就讓他心力交瘁、累個半死,加上任職公司倒閉,他只好賣掉。
他差一點只要價16萬人民幣就賣給小米的雷軍。
但,後來Foxmail又讓他賺進1,200萬人民幣!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把垃圾堆裡的QQ郵件變成黃金
因為任職公司關門,張小龍輾轉被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挖到騰訊,
重整沒人維護的QQ郵件,這一回,
張小龍成功轉型,讓QQ用戶瞬間突破1,000萬,怎麼辦到?
因為他說:「頂尖的產品經理,內心要住一個白痴級使用者。」
張小龍在內部推動「千百十」運動,翻轉了QQ,也翻轉了騰訊。
◎微信誕生,霸主降臨――孤獨、拙於社交,讓張小龍創造出「微信」
臉書花了5年半,才讓用戶數達1億,但微信只用了433天就辦到。
張小龍堅持,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一開始卻被團隊成員恥笑)。
他設計出「附近的人」,讓彼此陌生的男女可以馬上打招呼交朋友,
推出公眾號平臺,人人都可做自媒體,自己發聲。
一場過年上微信搶紅包的支付功能,更讓一向臭屁的馬雲開始如坐針氈。
於是,手機不再只是連絡的工具,只要搖一搖,掃一掃,
就可以叫車、訂外賣、甚至發長輩圖,改變你我的生活方式。
本書更獨家收錄你在其他地方絕對看不到的張小龍語錄,一窺他的思維邏輯:
◎講戰略,可以忽悠同事,但無法忽悠用戶。
◎偏執是一種純粹,需要「權力」的輔佐才能進行到底。
◎人和猴子的區別是,人更感性,猴子更理性。
◎沒有人喜歡開會,所以做一個取代開會的系統,是有前景的。
◎先萬念俱灰,再蠢蠢欲動。這個次序不能反。
◎iPhone和Android之爭,你說任何一方好,總會被另一方攻擊。凡忠必愚。
微信的最早登入介面,圖案是兩個人,但在張小龍的堅持下,換成了一個人。
團隊成員問:「微信不是社交軟體嗎?社交是眾人之事,怎麼是一個人呢?」
張小龍說:「人很孤獨,需要溝通。」這就是他開發產品的思維所在。
現在的微信可以叫外賣、訂票、掛號、支付、粉絲團、自媒體、微電商……
這些改變10億人生活方式的事情,都是他創造出來的。
他卻創造了網路世界的三個傳奇:
200萬用戶的Foxmail,一億用戶的QQ郵件,以及10億用戶的微信。
但你從來沒有聽過他的名字――張小龍。
現在的微信可以叫外賣、訂票、掛號、支付、粉絲團、自媒體、微電商……
這些改變10億人生活方式的事情,都是他創造出來的。
張小龍是騰訊科技進階副總裁,軟體工程師出身的他,
談吐比馬雲更理想性、更文青,語氣比馬化騰更銳利。
但我們在網路上最常見到的是馬雲、馬化騰語錄,
張小龍的作風極其神祕、低調,很少出現在媒體,只在自己的網誌上默默發言。
為了他,馬化騰破例讓他午後上班、廣州另設分部、讓他薪水比自己還高……
一切只為了不讓馬雲挖走他。
本書作者劉志則,是媒體人、暢銷書作家,採訪過上千位社會各行業精英,
他從張小龍的大學生活寫起,描述這個內向孤獨的理工男,如何創造出微信傳奇。
◎他開發出Foxmail,拿下200萬用戶,卻沒藉機賺到半毛錢
當時的張小龍只會寫程式,也只想寫程式,拒絕商業化(置入廣告),
光是維護網站就讓他心力交瘁、累個半死,加上任職公司倒閉,他只好賣掉。
他差一點只要價16萬人民幣就賣給小米的雷軍。
但,後來Foxmail又讓他賺進1,200萬人民幣!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把垃圾堆裡的QQ郵件變成黃金
因為任職公司關門,張小龍輾轉被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挖到騰訊,
重整沒人維護的QQ郵件,這一回,
張小龍成功轉型,讓QQ用戶瞬間突破1,000萬,怎麼辦到?
因為他說:「頂尖的產品經理,內心要住一個白痴級使用者。」
張小龍在內部推動「千百十」運動,翻轉了QQ,也翻轉了騰訊。
◎微信誕生,霸主降臨――孤獨、拙於社交,讓張小龍創造出「微信」
臉書花了5年半,才讓用戶數達1億,但微信只用了433天就辦到。
張小龍堅持,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一開始卻被團隊成員恥笑)。
他設計出「附近的人」,讓彼此陌生的男女可以馬上打招呼交朋友,
推出公眾號平臺,人人都可做自媒體,自己發聲。
一場過年上微信搶紅包的支付功能,更讓一向臭屁的馬雲開始如坐針氈。
於是,手機不再只是連絡的工具,只要搖一搖,掃一掃,
就可以叫車、訂外賣、甚至發長輩圖,改變你我的生活方式。
本書更獨家收錄你在其他地方絕對看不到的張小龍語錄,一窺他的思維邏輯:
◎講戰略,可以忽悠同事,但無法忽悠用戶。
◎偏執是一種純粹,需要「權力」的輔佐才能進行到底。
◎人和猴子的區別是,人更感性,猴子更理性。
◎沒有人喜歡開會,所以做一個取代開會的系統,是有前景的。
◎先萬念俱灰,再蠢蠢欲動。這個次序不能反。
◎iPhone和Android之爭,你說任何一方好,總會被另一方攻擊。凡忠必愚。
微信的最早登入介面,圖案是兩個人,但在張小龍的堅持下,換成了一個人。
團隊成員問:「微信不是社交軟體嗎?社交是眾人之事,怎麼是一個人呢?」
張小龍說:「人很孤獨,需要溝通。」這就是他開發產品的思維所在。
現在的微信可以叫外賣、訂票、掛號、支付、粉絲團、自媒體、微電商……
這些改變10億人生活方式的事情,都是他創造出來的。
作者簡介
劉志則
知名媒體人、暢銷書作家,博文書友會「社群裂變」發起人。他一直致力於出版「能帶給社會美好正能量的書籍」,向社會輸出了超過500萬冊的正能量圖書。此外,他還採訪了上千位社會各行業的精英,策劃了《21歲當總裁》、《站著上北大》、《小眾行為學》、《董明珠:中國工匠精神傑出代表》、《馬雲的超級溝通力:語言釋放格局》等幾十部優秀的暢銷書。近年來,他將十多年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與潛心學習的幾大課程研究成果,投入到工作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課程體系,並惠及千萬人。
知名媒體人、暢銷書作家,博文書友會「社群裂變」發起人。他一直致力於出版「能帶給社會美好正能量的書籍」,向社會輸出了超過500萬冊的正能量圖書。此外,他還採訪了上千位社會各行業的精英,策劃了《21歲當總裁》、《站著上北大》、《小眾行為學》、《董明珠:中國工匠精神傑出代表》、《馬雲的超級溝通力:語言釋放格局》等幾十部優秀的暢銷書。近年來,他將十多年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與潛心學習的幾大課程研究成果,投入到工作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課程體系,並惠及千萬人。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91APP 董事長/何英圻
Vista讀書會創辦人╱鄭緯筌
序
前言
前言 微信背後的男人
他研發的微信,改變了近10億人的生活方式。他把本來不受使用者青睞的QQ電子信箱送上了全國第一的寶座,他一手締造的Foxmail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一個人一生能參與一件革命性產品就足夠幸運,他卻創造了網路世界的三個傳奇,被稱為東方的賈伯斯。他為人低調謙虛,很少出現在媒體裡──他就是被稱為微信之父的張小龍。
該書從張小龍的大學生活寫起,詳細的記述了一個內向孤獨的理工男,成長為微信之父的歷程,還原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往事:免費軟體Foxmail坐擁海量使用者,卻讓他陷入經濟上的窘迫;QQ信箱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他也經歷了失敗和迷茫;研發微信,他首先經歷了騰訊內部的「狼鬥」;微信橫空出世後,並沒有一炮而紅,而是靠他和他的團隊不斷升級更迭,一步一步把它送上了社交軟體的巔峰。
他是互聯網界的技術大咖,也是憨厚的程式設計大叔。他是深諳人性的產品經理,也是和善淳樸的普通人。他頗有盛名,卻並沒有恃才矜己,這也許是他備受尊敬和喜歡的重要原因吧。
推薦序一
天才需要打磨,英雄需要伯樂
91APP董事長╱何英圻
2011年我在上海籌組一些投資項目,也開始我的微信使用之旅。
剛開始我對微信並不以為意,因為同時期有數不清的手機通訊軟體在中國出現。可是就看著它,由文字通訊、圖片分享、語音通訊、朋友圈、公眾號(官方帳號)、漂流瓶、尋找附近的人、微信支付、微信紅包、小程序等,一波波堆疊而上,身邊朋友全部在使用微信,微信已經改變中國互聯網面貌,也讓騰訊終於在移動互聯網(行動網際網路)取得入場?,從而改變上一代BAT(巨型網際網路企業)的中國互聯網格局。
你在這本書可以看到在QQ郵箱這一戰,如果沒有馬化騰與熊明華對張小龍日以繼夜的刺激與提攜,張小龍是無法如此迅速由軟體產品思維轉為互聯網產品思維。
另外,騰訊數億量級的技術實力,這讓微信與米聊在關鍵資源決戰時,一舉甩開對手競爭,讓極致互聯網產品精神可以得勝。大家常以為有好的想法就能贏,這是錯的,要有能力讓好的想法發生才能贏。張小龍從一個天才工程師,可以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第一人,馬化騰、熊明華、張志東等對張小龍能力的打磨,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騰訊收購Foxmail,主要就是為了張小龍。馬化騰跟張小龍說,他很讚賞Foxmail產品設計細膩之處,這個是馬大產品經理的由衷之言。可是當QQ郵箱首次在張小龍操刀下改版,卻是一個災難,一個笨緩的互聯網產品,根本沒辦法跟Hotmail PK,張小龍還差一點放棄自己。可是馬化騰沒有放棄,跟QQ郵箱團隊往來一千多封工作郵件,終於打敗網易郵箱與Hotmail,成為中國第一的郵箱。張小龍也形成互聯網產品思維,先抓框架再填功能,先立骨架再填血肉的產品開發方式。這也形成微信,一直堅守產品核心靈魂,不做花花草草,不做大量功能的作風。
當張小龍不願到深圳上班,馬化騰設立廣研部給張小龍。張小龍說沒法到總裁辦開會,馬化騰派專車去接他來開會。當張小龍說要開發一個手機端通訊軟體,馬化騰不顧手機QQ的存活,馬化騰說好,張小龍你去幹。
雖說沒有微信,騰訊就沒有今天的市場地位。但是我相信,沒有馬化騰這個伯樂,也沒有張小龍這個中國移動互聯網英雄。
微信 vs. 手機QQ
2010年微信專案啟動時,微信工作團隊對自己完全沒信心,因為面對手機QQ,微信想開發的功能,手機QQ已經全有了,而且還有數億的QQ號等著移轉到手機QQ,看不出來微信有任何贏的可能。
可是手機QQ正是輸在擁有龐大會員祖產跟巨大的電信收入。手機QQ不敢得罪電信商,以免傷害既有來自電信商龐大收入。因此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語音訊息、語音通話、視訊通話,這些引爆使用量的功能,手機QQ全部不敢提供。微信與手機QQ兩項產品全出自於同一家公司,手機QQ有龐大祖產,卻不敢擁抱手機通訊錄,移動互聯網的原生力量,坐看兄弟快速崛起,亦無可奈何。最後微信騰飛,手機QQ慘敗,騰訊無線事業部高級副總裁劉成敏2013年還因此下臺。
可是故事並未結束,現在的微信略顯老態,手機QQ卻回來了,抓住95後、00後的用戶。2018年使用手機QQ人數占比為38%,高於微信的33%,勝負還在拉大中。在這場中國手機通訊軟體大戰,如果講輸贏順序,應該是米聊打敗手機QQ,微信打敗米聊。
如果是米聊為王,手機QQ應沒有回來的機會。手機QQ將打敗微信?這個故事還在進行中,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小程序
很多品牌總經理看了這本書,都會很糾結他到底是要一個品牌APP或者是品牌小程序?其實這個問題問錯了方向。如果你在中國,不做品牌小程序,只執著品牌APP或者是天貓店(雖然這幾個做法南轅北轍),是對中國消費者脈動掌握上的嚴重失誤。可是如果你在臺灣,情形還會一樣嗎?我看過去8個季度數字,品牌APP的消費金額占比已超過50%(趨勢還在向上),而Mobile購物官網下滑至不到40%,整體消費脈動則又截然不同。
用過即丟不是重點,品牌官網不也是用過即丟嗎?重點是你的消費者要什麼,要APP給APP,要小程序當然要給小程序。在品牌經營的世界,是以自己的會員為中心,使所有通道的消費軌跡都可以記錄,消費金額都可以累積,品牌運用各式各樣通道(如,街邊店、百貨店、快閃店、品牌APP、品牌官網、直播、聊天機器人等各項新工具),讓訊息、活動、優惠,都能順暢傳遞給目標對象,更將品牌的熟客牢牢抓緊。
這與平臺的世界,以平臺為中心,是很不一樣的。
結語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英雄,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狂飆的年代,張小龍是第一人。但是我們也發現,天才需要打磨,英雄需要伯樂,張小龍很幸運遇見了馬化騰、熊明華、張志東。當然騰訊也很幸運,找到張小龍,取得移動互聯網的門票。
如果你自認為是行業的天才,請一定要把握打磨你的貴人,提攜你的伯樂,讓自己的專長可以倍速的擴大。如果你找不著馬化騰,還是要趕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你不是這個大伯樂所認定的天才。
當然以上我所說,可能都是錯的。因為張小龍也說: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推薦序二
貫徹極簡主義,堅持淬煉用戶體驗
Vista讀書會創辦人╱鄭緯筌
每次打開iPhone手機裡的微信App,總會看到一張藍色地球的啟動畫面。這是由中國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所拍攝的照片,也是寓意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的歷史發展,旨在向億萬微信用戶展示華夏大地的河山風貌。
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大家每天都會看到這張熟悉的藍色地球畫面,但我猜想很多人其實不知道一開始是出自誰的巧思,更不知道擺放這張照片的真正用意。試想,宇宙浩瀚無垠,人類顯得多麼渺小而孤單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永遠是孤獨的,還好現在有了微信可以幫忙溝通、連接人際關係。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出自「微信之父」張小龍的浪漫情懷。
相較於馬雲、李開復或雷軍,張小龍這號人物不見得每位臺灣的讀者朋友都知道,但我卻感到相當的熟悉,這不只是因為每天都會使用這款著名的即時通訊App,更由於我很清楚他過往擔任軟體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經歷――話說回來,我不但使用過他開發的Foxmail,自己以前也待過兩家開發和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的網路公司。
如今,張小龍在中國網路產業已經是一個足以和馬化騰、雷軍、周鴻禕平起平坐的風雲人物,其財富和影響力都相當驚人。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有潦倒不濟的時候⋯⋯就在2000年3月26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名為「免費軟體餓著肚子揮灑衝動」的評論,把張小龍形容成一個悲劇人物。
張小龍曾說過一段感性的話:「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出它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儘管他在職場上也曾遇過波折,但他從來沒有忘情於產品開發,也不輕易在用戶體驗與價值上做出讓步與妥協。很多人只看到了微信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卻忽略了他對於產品思維的堅持。他不僅認為偉大的產品應該滿足人的情感需求,更覺得產品經理就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
因為自己也當過產品經理,所以我特別能夠理解張小龍何以有這樣的感觸,甚至會說出這番話來,在經營網站「內容駭客」(https://www.contenthacker.today/)發表類似概念的文章時,亦感到心有戚戚焉。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產品經理就像上帝一樣,不僅建造系統還制定了遊戲規則,讓群體得以在這個系統中自行演化。仔細想想,微信當初之所以能夠從騰訊內部脫穎而出,後來又被數億的用戶擁戴,這一切不都歸因於張小龍所帶領的團隊,足夠了解人性和群體心理嗎?
所以,當我看到大是文化出版《微信傳奇張小龍》一書時,便感到非常興奮。如果您正在創業,或者恰好也在企業裡擔任產品經理、軟體工程師等要職,我相信本書可以帶給您許多嶄新的觀點和啟發。即便你本身並未從事相關的工作,或者只是一個微信的用戶,我也覺得你應該抽空看看張小龍的故事,除了可以把這本書當故事看,也更能夠理解這個產品狂人,想要帶給世人什麼樣的體驗和感動。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困難,但是知道不想要什麼卻很容易。所以,對大多數產品建議說『不』就對了。」我很喜歡張小龍的這句話,最後也把它送給大家,願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堅持這種純粹。
前言 微信背後的男人
他研發的微信,改變了近10億人的生活方式。他把本來不受使用者青睞的QQ電子信箱送上了全國第一的寶座,他一手締造的Foxmail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一個人一生能參與一件革命性產品就足夠幸運,他卻創造了網路世界的三個傳奇,被稱為東方的賈伯斯。他為人低調謙虛,很少出現在媒體裡──他就是被稱為微信之父的張小龍。
該書從張小龍的大學生活寫起,詳細的記述了一個內向孤獨的理工男,成長為微信之父的歷程,還原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往事:免費軟體Foxmail坐擁海量使用者,卻讓他陷入經濟上的窘迫;QQ信箱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他也經歷了失敗和迷茫;研發微信,他首先經歷了騰訊內部的「狼鬥」;微信橫空出世後,並沒有一炮而紅,而是靠他和他的團隊不斷升級更迭,一步一步把它送上了社交軟體的巔峰。
他是互聯網界的技術大咖,也是憨厚的程式設計大叔。他是深諳人性的產品經理,也是和善淳樸的普通人。他頗有盛名,卻並沒有恃才矜己,這也許是他備受尊敬和喜歡的重要原因吧。
推薦序一
天才需要打磨,英雄需要伯樂
91APP董事長╱何英圻
2011年我在上海籌組一些投資項目,也開始我的微信使用之旅。
剛開始我對微信並不以為意,因為同時期有數不清的手機通訊軟體在中國出現。可是就看著它,由文字通訊、圖片分享、語音通訊、朋友圈、公眾號(官方帳號)、漂流瓶、尋找附近的人、微信支付、微信紅包、小程序等,一波波堆疊而上,身邊朋友全部在使用微信,微信已經改變中國互聯網面貌,也讓騰訊終於在移動互聯網(行動網際網路)取得入場?,從而改變上一代BAT(巨型網際網路企業)的中國互聯網格局。
你在這本書可以看到在QQ郵箱這一戰,如果沒有馬化騰與熊明華對張小龍日以繼夜的刺激與提攜,張小龍是無法如此迅速由軟體產品思維轉為互聯網產品思維。
另外,騰訊數億量級的技術實力,這讓微信與米聊在關鍵資源決戰時,一舉甩開對手競爭,讓極致互聯網產品精神可以得勝。大家常以為有好的想法就能贏,這是錯的,要有能力讓好的想法發生才能贏。張小龍從一個天才工程師,可以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第一人,馬化騰、熊明華、張志東等對張小龍能力的打磨,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騰訊收購Foxmail,主要就是為了張小龍。馬化騰跟張小龍說,他很讚賞Foxmail產品設計細膩之處,這個是馬大產品經理的由衷之言。可是當QQ郵箱首次在張小龍操刀下改版,卻是一個災難,一個笨緩的互聯網產品,根本沒辦法跟Hotmail PK,張小龍還差一點放棄自己。可是馬化騰沒有放棄,跟QQ郵箱團隊往來一千多封工作郵件,終於打敗網易郵箱與Hotmail,成為中國第一的郵箱。張小龍也形成互聯網產品思維,先抓框架再填功能,先立骨架再填血肉的產品開發方式。這也形成微信,一直堅守產品核心靈魂,不做花花草草,不做大量功能的作風。
當張小龍不願到深圳上班,馬化騰設立廣研部給張小龍。張小龍說沒法到總裁辦開會,馬化騰派專車去接他來開會。當張小龍說要開發一個手機端通訊軟體,馬化騰不顧手機QQ的存活,馬化騰說好,張小龍你去幹。
雖說沒有微信,騰訊就沒有今天的市場地位。但是我相信,沒有馬化騰這個伯樂,也沒有張小龍這個中國移動互聯網英雄。
微信 vs. 手機QQ
2010年微信專案啟動時,微信工作團隊對自己完全沒信心,因為面對手機QQ,微信想開發的功能,手機QQ已經全有了,而且還有數億的QQ號等著移轉到手機QQ,看不出來微信有任何贏的可能。
可是手機QQ正是輸在擁有龐大會員祖產跟巨大的電信收入。手機QQ不敢得罪電信商,以免傷害既有來自電信商龐大收入。因此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語音訊息、語音通話、視訊通話,這些引爆使用量的功能,手機QQ全部不敢提供。微信與手機QQ兩項產品全出自於同一家公司,手機QQ有龐大祖產,卻不敢擁抱手機通訊錄,移動互聯網的原生力量,坐看兄弟快速崛起,亦無可奈何。最後微信騰飛,手機QQ慘敗,騰訊無線事業部高級副總裁劉成敏2013年還因此下臺。
可是故事並未結束,現在的微信略顯老態,手機QQ卻回來了,抓住95後、00後的用戶。2018年使用手機QQ人數占比為38%,高於微信的33%,勝負還在拉大中。在這場中國手機通訊軟體大戰,如果講輸贏順序,應該是米聊打敗手機QQ,微信打敗米聊。
如果是米聊為王,手機QQ應沒有回來的機會。手機QQ將打敗微信?這個故事還在進行中,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小程序
很多品牌總經理看了這本書,都會很糾結他到底是要一個品牌APP或者是品牌小程序?其實這個問題問錯了方向。如果你在中國,不做品牌小程序,只執著品牌APP或者是天貓店(雖然這幾個做法南轅北轍),是對中國消費者脈動掌握上的嚴重失誤。可是如果你在臺灣,情形還會一樣嗎?我看過去8個季度數字,品牌APP的消費金額占比已超過50%(趨勢還在向上),而Mobile購物官網下滑至不到40%,整體消費脈動則又截然不同。
用過即丟不是重點,品牌官網不也是用過即丟嗎?重點是你的消費者要什麼,要APP給APP,要小程序當然要給小程序。在品牌經營的世界,是以自己的會員為中心,使所有通道的消費軌跡都可以記錄,消費金額都可以累積,品牌運用各式各樣通道(如,街邊店、百貨店、快閃店、品牌APP、品牌官網、直播、聊天機器人等各項新工具),讓訊息、活動、優惠,都能順暢傳遞給目標對象,更將品牌的熟客牢牢抓緊。
這與平臺的世界,以平臺為中心,是很不一樣的。
結語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英雄,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狂飆的年代,張小龍是第一人。但是我們也發現,天才需要打磨,英雄需要伯樂,張小龍很幸運遇見了馬化騰、熊明華、張志東。當然騰訊也很幸運,找到張小龍,取得移動互聯網的門票。
如果你自認為是行業的天才,請一定要把握打磨你的貴人,提攜你的伯樂,讓自己的專長可以倍速的擴大。如果你找不著馬化騰,還是要趕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你不是這個大伯樂所認定的天才。
當然以上我所說,可能都是錯的。因為張小龍也說: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推薦序二
貫徹極簡主義,堅持淬煉用戶體驗
Vista讀書會創辦人╱鄭緯筌
每次打開iPhone手機裡的微信App,總會看到一張藍色地球的啟動畫面。這是由中國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所拍攝的照片,也是寓意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的歷史發展,旨在向億萬微信用戶展示華夏大地的河山風貌。
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大家每天都會看到這張熟悉的藍色地球畫面,但我猜想很多人其實不知道一開始是出自誰的巧思,更不知道擺放這張照片的真正用意。試想,宇宙浩瀚無垠,人類顯得多麼渺小而孤單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永遠是孤獨的,還好現在有了微信可以幫忙溝通、連接人際關係。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出自「微信之父」張小龍的浪漫情懷。
相較於馬雲、李開復或雷軍,張小龍這號人物不見得每位臺灣的讀者朋友都知道,但我卻感到相當的熟悉,這不只是因為每天都會使用這款著名的即時通訊App,更由於我很清楚他過往擔任軟體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經歷――話說回來,我不但使用過他開發的Foxmail,自己以前也待過兩家開發和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的網路公司。
如今,張小龍在中國網路產業已經是一個足以和馬化騰、雷軍、周鴻禕平起平坐的風雲人物,其財富和影響力都相當驚人。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有潦倒不濟的時候⋯⋯就在2000年3月26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名為「免費軟體餓著肚子揮灑衝動」的評論,把張小龍形容成一個悲劇人物。
張小龍曾說過一段感性的話:「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出它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儘管他在職場上也曾遇過波折,但他從來沒有忘情於產品開發,也不輕易在用戶體驗與價值上做出讓步與妥協。很多人只看到了微信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卻忽略了他對於產品思維的堅持。他不僅認為偉大的產品應該滿足人的情感需求,更覺得產品經理就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
因為自己也當過產品經理,所以我特別能夠理解張小龍何以有這樣的感觸,甚至會說出這番話來,在經營網站「內容駭客」(https://www.contenthacker.today/)發表類似概念的文章時,亦感到心有戚戚焉。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產品經理就像上帝一樣,不僅建造系統還制定了遊戲規則,讓群體得以在這個系統中自行演化。仔細想想,微信當初之所以能夠從騰訊內部脫穎而出,後來又被數億的用戶擁戴,這一切不都歸因於張小龍所帶領的團隊,足夠了解人性和群體心理嗎?
所以,當我看到大是文化出版《微信傳奇張小龍》一書時,便感到非常興奮。如果您正在創業,或者恰好也在企業裡擔任產品經理、軟體工程師等要職,我相信本書可以帶給您許多嶄新的觀點和啟發。即便你本身並未從事相關的工作,或者只是一個微信的用戶,我也覺得你應該抽空看看張小龍的故事,除了可以把這本書當故事看,也更能夠理解這個產品狂人,想要帶給世人什麼樣的體驗和感動。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困難,但是知道不想要什麼卻很容易。所以,對大多數產品建議說『不』就對了。」我很喜歡張小龍的這句話,最後也把它送給大家,願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堅持這種純粹。
目次
前言 微信背後的男人
第1章:空虛寂寞冷的軟體工程師
玩樂也要玩出高度
「你不喜歡還搞什麼,去做你喜歡的!」
同學會有人不認得他
去反抗、去改變,這樣的生命才充滿激情和活力
寫程式需要美感,叫「程式美學」
處於劣勢的性格,如何造就日後的我
第2章:開發出 Foxmail,卻沒有賺到一毛錢
大家的郵件都是――從我的Foxmail寄出
雷軍抱憾終生,卻是張小龍的大幸運
Foxmail有200萬用戶,張小龍卻不想維護
第3章:英雄沒有夢,只是踏實的走
1200萬元人民幣夠了嗎?
木訥寡言的副總裁,但內在充滿野心
不追隨潮流的潮流產品藝術家
第4章:騰訊的網路產品思維──由重做到輕
騰訊收購Foxmail,一箭三鵰
張小龍與微軟對決
猛「龍」想過江,切忌自我感覺良好
把用戶當朋友,而不是捧為上帝
最理想的職場狀態,就是張小龍遇到馬化騰
好的上司是良師,也是益友
第5章:把垃圾堆裡的QQ郵件變成黃金
砍掉重練時你得敏捷推進
「千百十」行動,QQ郵件用戶突破千萬
頂尖的產品經理,內心要住一個「白痴級使用者」
創新必根於用戶體驗
你要開發一個功能,還是一個有靈魂的東西?
漂流瓶――讓「人性需求」成為產品的內在核心
第6章:微信誕生――霸主降臨
行動網路普及,嗅出微信的起源
騰訊狼鬥,弱肉強食,是精英才能存活
富二代「微信」PK窮小子「米聊」
「今天我們的目標是把昨天的想法幹掉」
用戶的錢總是要花掉的,他們要的是一種爽的感覺
簡單的產品,簡單的規則,就能產生群體效應
第7章:一個紅包稱霸整片網路江山
Facebook 5年半用戶達1億,微信只用433天
圖片是好友互動最好的媒介――即使長輩圖
公眾號――讓有價值的東西得到發揮的舞臺
上微信搶紅包,爆增綁定用戶
阿里巴巴如坐針氈,跟騰訊正式開戰
第8章:「小程序」大商機
小程序創造出嶄新的商業模式
「跳一跳」就讓微信小程序人氣爆棚
造就社交電商,讓商機無限連結
小程序讓大量資金湧入,準備下個猛烈發展
第9章:微信的未來――從極簡到萬能
微信啟動頁面「變臉」的背後故事
網路產品如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疏忽就可滅頂
蘋果和微信,從互相衝突到和氣生財
微信的改變,是為了用戶,也是為了自己
微信支付繳卡費,要收0.1%手續費
交通運輸領域,是網路巨頭的必爭之地
如何理性的使用微信,是用戶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微信有辦法走出中國嗎?
張小龍堅持極簡,但微信的商業化臃腫勢不可擋
慢慢脫離現在的虛擬,逐漸進入未來的實境
第10章:微信的產品思維,希望使用者「用完即走」
未來:不在於能做多少事,而是擋掉多少事
既然商業化不可避免,就讓商業化於無形
微信的生態系統是自然衍生的,不是誰的設計
用戶最好用完即走,因為這樣走了還會回來
反對專業集中,讓每個用戶都是主人
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定位
第11章:微信的優質,來自張小龍的偏執
高層想亂加功能,張小龍說:「等我離開騰訊你再加吧。」
產品設計要先做骨骼後擺肌肉,框架永遠比細節更重要
產品經理制定規則,讓使用者運轉出貪嗔痴
開發科技產品要研究這本書
極客宅男:改變世界,但不被世界改變
偏執?不可理喻?簡單,也能成功
第12章:微信背後那一抹孤獨的背影
低調到塵埃裡
面試問你喜歡搖滾嗎?回答否的,就算了
閱讀,是張小龍的宿命――書單
對開發產品的人來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騰訊是一座噴發的火山,只有張小龍能將它定格
附錄 張小龍飯否日誌50則
第1章:空虛寂寞冷的軟體工程師
玩樂也要玩出高度
「你不喜歡還搞什麼,去做你喜歡的!」
同學會有人不認得他
去反抗、去改變,這樣的生命才充滿激情和活力
寫程式需要美感,叫「程式美學」
處於劣勢的性格,如何造就日後的我
第2章:開發出 Foxmail,卻沒有賺到一毛錢
大家的郵件都是――從我的Foxmail寄出
雷軍抱憾終生,卻是張小龍的大幸運
Foxmail有200萬用戶,張小龍卻不想維護
第3章:英雄沒有夢,只是踏實的走
1200萬元人民幣夠了嗎?
木訥寡言的副總裁,但內在充滿野心
不追隨潮流的潮流產品藝術家
第4章:騰訊的網路產品思維──由重做到輕
騰訊收購Foxmail,一箭三鵰
張小龍與微軟對決
猛「龍」想過江,切忌自我感覺良好
把用戶當朋友,而不是捧為上帝
最理想的職場狀態,就是張小龍遇到馬化騰
好的上司是良師,也是益友
第5章:把垃圾堆裡的QQ郵件變成黃金
砍掉重練時你得敏捷推進
「千百十」行動,QQ郵件用戶突破千萬
頂尖的產品經理,內心要住一個「白痴級使用者」
創新必根於用戶體驗
你要開發一個功能,還是一個有靈魂的東西?
漂流瓶――讓「人性需求」成為產品的內在核心
第6章:微信誕生――霸主降臨
行動網路普及,嗅出微信的起源
騰訊狼鬥,弱肉強食,是精英才能存活
富二代「微信」PK窮小子「米聊」
「今天我們的目標是把昨天的想法幹掉」
用戶的錢總是要花掉的,他們要的是一種爽的感覺
簡單的產品,簡單的規則,就能產生群體效應
第7章:一個紅包稱霸整片網路江山
Facebook 5年半用戶達1億,微信只用433天
圖片是好友互動最好的媒介――即使長輩圖
公眾號――讓有價值的東西得到發揮的舞臺
上微信搶紅包,爆增綁定用戶
阿里巴巴如坐針氈,跟騰訊正式開戰
第8章:「小程序」大商機
小程序創造出嶄新的商業模式
「跳一跳」就讓微信小程序人氣爆棚
造就社交電商,讓商機無限連結
小程序讓大量資金湧入,準備下個猛烈發展
第9章:微信的未來――從極簡到萬能
微信啟動頁面「變臉」的背後故事
網路產品如摸著石頭過河,一點疏忽就可滅頂
蘋果和微信,從互相衝突到和氣生財
微信的改變,是為了用戶,也是為了自己
微信支付繳卡費,要收0.1%手續費
交通運輸領域,是網路巨頭的必爭之地
如何理性的使用微信,是用戶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微信有辦法走出中國嗎?
張小龍堅持極簡,但微信的商業化臃腫勢不可擋
慢慢脫離現在的虛擬,逐漸進入未來的實境
第10章:微信的產品思維,希望使用者「用完即走」
未來:不在於能做多少事,而是擋掉多少事
既然商業化不可避免,就讓商業化於無形
微信的生態系統是自然衍生的,不是誰的設計
用戶最好用完即走,因為這樣走了還會回來
反對專業集中,讓每個用戶都是主人
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定位
第11章:微信的優質,來自張小龍的偏執
高層想亂加功能,張小龍說:「等我離開騰訊你再加吧。」
產品設計要先做骨骼後擺肌肉,框架永遠比細節更重要
產品經理制定規則,讓使用者運轉出貪嗔痴
開發科技產品要研究這本書
極客宅男:改變世界,但不被世界改變
偏執?不可理喻?簡單,也能成功
第12章:微信背後那一抹孤獨的背影
低調到塵埃裡
面試問你喜歡搖滾嗎?回答否的,就算了
閱讀,是張小龍的宿命――書單
對開發產品的人來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騰訊是一座噴發的火山,只有張小龍能將它定格
附錄 張小龍飯否日誌50則
書摘/試閱
如今,微信在網路世界的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敵。張小龍說過:「為什麼微信會成功?微信跟同類的產品比,比它炫的沒它簡單,比它簡單的沒它快。快、炫、簡單,這些就是特性。用戶要的是特性,而不是功能,當你把功能打包成特性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做出一款有溫度的產品。」
未來:不在於能做多少事,而是擋掉多少事
在發展前期,面對微信頻繁的升級更新,有人問張小龍:「下一步微信要推出什麼功能?」他說:「不知道。因為下一步的新功能要根據使用者的回饋,這個版本剛發出去,用戶回饋還沒收集回來,怎麼知道下一步要開發什麼功能。」也有人問張小龍:「微信到底是什麼?」張小龍回答:「你如何使用微信,決定了微信對你而言,它到底是什麼。」
張小龍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好的產品應該是「用完即走」,隨後得到業界回饋,說他是站著說話腰不疼,微信用戶量那麼大,用戶根本無法離開微信,所以他才那麼矯情。張小龍說:「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子,在我看來,任何一個好的產品就是一個好的工具,好的工具就不應該黏住人,應該幫助用戶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務,而不是說用完了還要拿到手裡玩一會兒、多用一會兒,那不是一個很高效率的表現。但是對這樣的一些想法,我希望它能夠根植到大家意識裡,時刻想一下我們做的什麼事對用戶有價值。我願意在這個點上反覆跟大家說明。」
和以前相比,行動網路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不確定性變成了社會常態。在以前,只要按照固定的經驗、資源、研發方法,就可以做出一款被市場接受的好產品。但在行動網路時代,因為很多的不確定性,導致很多團隊在開發產品的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產品要朝什麼方向發展。面對用戶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想要做出好產品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研發人員和用戶保持零距離接觸,這樣才能做到產品和用戶零距離。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不斷更迭升級產品,才能保持產品的生命力。
開發產品的人都明白使用者的重要性,但是在利益面前,真正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的產品並不多。對於微信這個平臺,張小龍則堅持用戶價值至上,這也是微信發展最重要的因素。而現在,很多公司看中了微信在網路上無可撼動的地位,都想和微信合作。所謂合作,就是對方用它的資源,來交換微信的一些資源。張小龍在面對這樣的合作時,他首先會考慮合作是否對用戶有價值、是不是使用者所需要的,根據這個考量點來決策和判斷,之後再直接打掉很多沒有必要的合作計畫。將來,微信團隊面臨的更多挑戰,不在於多做多少事情,而是能夠擋掉多少對用戶價值有損的事情。
微信也一直在小心翼翼的維持用戶體驗品質,用戶在使用微信的時候,已經習慣了不被打擾的狀態,不會讓系統會突然推送消息。為了用戶這種良好的體驗,微信團隊其實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騰訊公司內部有很多業務,如果微信群組發一則訊息,就會有很好的推廣作用,但是微信不會這樣做。
微信平臺也不會制定一些不公正的規則,以及在使用者中製造出比較、不平衡的現象,這樣做的話對用戶體驗是有傷害的。比如張小龍的朋友會請他幫忙──能不能讓自己的好友超過5,000人,或者是能不能給別人發800塊錢的紅包。其實,對於微信團隊來說,這種操作很容易,但他們不會製造特權,因為這樣會違背用戶第一的價值觀考量。但是,如果很多用戶都有同一種需求,那系統就會開放這個需求。
無論是在微信誕生、發展中,還是在將來,張小龍都認為:一切都要以用戶價值為依歸,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微信能發揚光大、繼往開來的根本。
用戶最好用完即走,因為這樣走了還會回來
張小龍在2016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首次提出「用完即走」是微信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並表示微信正在研發「應用號」。2016年9月,應用號以小程序的名稱放出內部測試的消息,張小龍也再次提出小程序是用完即走的產品。
對於一個產品經理來說,很多產品的考核指標,是用戶停留的時間長度。這時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給用戶自由,另一個是把使用者黏在產品裡。張小龍的選擇是讓用戶用完就走。很多人對張小龍的「用完即走」嗤之以鼻,因為對於網路產品和行銷人員來說,怎麼讓產品得到更多的深度使用者,是他們追求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甚至是公司層面的戰略目標。但是,如果我們拋開單純解讀文字層面的意思,深入到產品理念中,也許就會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用完即走」。
張小龍認為,很多產品設計剛開始就採用拉動用戶的手段是不對的,因為產品發布初期,需要檢驗它是否有生命力,這時候如果打動了大量用戶,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場景也可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錯覺。所以,在產品初期,應該先放進一小部分客戶,看是否能產生自然的增長,這才是體現產品是否有生命力的一個表徵。
在2018年微信產品公開課上,張小龍談及「用完即走」的產品理念時,他是這樣說的:「去年提到『用完即走』,我發現大家對於這個詞有特別多的誤解。大家都會說,因為大家離不開微信,所以才會說『用完即走』。去年對這點可能沒有解釋得很清楚,我其實只說了上半句話,『用完即走』其實還有下半句話──『走了還會回來』。
「『用完即走』的本質是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完成一個任務,效率越高越好。當我們完成一個任務以後,我們當然希望用戶能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在這裡一直耗著。比方說使用微信,我們當然希望微信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幫助,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希望用戶一直低效率的在微信裡處理事情,如果他一天資訊的處理要用兩個小時,那我們應該幫助用戶盡可能在兩個小時之內處理完,而不是把2個小時的任務變成3個小時,讓他在微信裡花費更多的時間,我認為如果那樣就不是一個『用完即走』的概念。
「所以『用完即走』和『還會回來』,其實並不矛盾,相反的只有當用戶在一個工具裡用得很愉悅、用得很有效率,他下一次才會回過頭來使用這個工具。我們現在說的小程序也是這樣的,小程序應該幫助使用者盡可能在短時間裡完成任務,並且離開這個小程序。這樣的話使用者才會有很好的體驗,下一次會繼續回來用小程序。」
張小龍說的「用完即走」,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解讀:一是高效率完成任務,即減少用戶完成任務消耗的時間。衡量微信的「用完即走」不能從微信消耗了多少用戶時間來理解,而要透過微信幫助用戶完成了多少任務,對比其他工具,是否節省了用戶的時間。二是完成任務後,不再消耗用戶的時間。比如,微信不會對用戶推薦公眾號、不會向用戶推薦其他朋友、不會推薦用戶參加抽獎活動……微信高效率的幫助用戶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後,也不強加任何累贅給用戶。
張小龍的「用完即走」是一種產品設計理念的傳承,即簡單、人性化,符合「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意思是簡約之法則,是由十四世紀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解決問題法則:「切勿浪費東西,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在行動網路時代,對於很多數人來說,微信是一種必備的工具,與日常用品、交通工具一樣重要,離開微信,生活似乎就無法正常運轉了。微信作為社交入口的產品,如果使用者用完了還不走,還在瀏覽各種資訊,那樣會降低使用者的效率,影響用戶的生活品質。
產品經理在開發產品時,總會從專業的角度發想,以完成產品為目標,設計一大堆功能,並設置各種促銷產品方案和運營方案,這樣用戶的體驗變差了,效率也下降了,慢慢的,用戶就少了。而張小龍善於用反向思維來思考,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更順暢的用戶體驗。當別的產品經理期望用戶使用產品的時間更長時,張小龍卻讓用戶用完就走,提供高效率的產品方案,盡量不打擾用戶。這樣一來,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還能讓用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有了「用完即走」的思維和方法,才能設計出可以讓用戶「用完即走」的產品。而唯有這樣,使用者才會經常返回產品,即張小龍說的「走了還會回來」。
未來:不在於能做多少事,而是擋掉多少事
在發展前期,面對微信頻繁的升級更新,有人問張小龍:「下一步微信要推出什麼功能?」他說:「不知道。因為下一步的新功能要根據使用者的回饋,這個版本剛發出去,用戶回饋還沒收集回來,怎麼知道下一步要開發什麼功能。」也有人問張小龍:「微信到底是什麼?」張小龍回答:「你如何使用微信,決定了微信對你而言,它到底是什麼。」
張小龍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好的產品應該是「用完即走」,隨後得到業界回饋,說他是站著說話腰不疼,微信用戶量那麼大,用戶根本無法離開微信,所以他才那麼矯情。張小龍說:「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子,在我看來,任何一個好的產品就是一個好的工具,好的工具就不應該黏住人,應該幫助用戶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務,而不是說用完了還要拿到手裡玩一會兒、多用一會兒,那不是一個很高效率的表現。但是對這樣的一些想法,我希望它能夠根植到大家意識裡,時刻想一下我們做的什麼事對用戶有價值。我願意在這個點上反覆跟大家說明。」
和以前相比,行動網路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不確定性變成了社會常態。在以前,只要按照固定的經驗、資源、研發方法,就可以做出一款被市場接受的好產品。但在行動網路時代,因為很多的不確定性,導致很多團隊在開發產品的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產品要朝什麼方向發展。面對用戶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想要做出好產品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研發人員和用戶保持零距離接觸,這樣才能做到產品和用戶零距離。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不斷更迭升級產品,才能保持產品的生命力。
開發產品的人都明白使用者的重要性,但是在利益面前,真正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的產品並不多。對於微信這個平臺,張小龍則堅持用戶價值至上,這也是微信發展最重要的因素。而現在,很多公司看中了微信在網路上無可撼動的地位,都想和微信合作。所謂合作,就是對方用它的資源,來交換微信的一些資源。張小龍在面對這樣的合作時,他首先會考慮合作是否對用戶有價值、是不是使用者所需要的,根據這個考量點來決策和判斷,之後再直接打掉很多沒有必要的合作計畫。將來,微信團隊面臨的更多挑戰,不在於多做多少事情,而是能夠擋掉多少對用戶價值有損的事情。
微信也一直在小心翼翼的維持用戶體驗品質,用戶在使用微信的時候,已經習慣了不被打擾的狀態,不會讓系統會突然推送消息。為了用戶這種良好的體驗,微信團隊其實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騰訊公司內部有很多業務,如果微信群組發一則訊息,就會有很好的推廣作用,但是微信不會這樣做。
微信平臺也不會制定一些不公正的規則,以及在使用者中製造出比較、不平衡的現象,這樣做的話對用戶體驗是有傷害的。比如張小龍的朋友會請他幫忙──能不能讓自己的好友超過5,000人,或者是能不能給別人發800塊錢的紅包。其實,對於微信團隊來說,這種操作很容易,但他們不會製造特權,因為這樣會違背用戶第一的價值觀考量。但是,如果很多用戶都有同一種需求,那系統就會開放這個需求。
無論是在微信誕生、發展中,還是在將來,張小龍都認為:一切都要以用戶價值為依歸,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微信能發揚光大、繼往開來的根本。
用戶最好用完即走,因為這樣走了還會回來
張小龍在2016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首次提出「用完即走」是微信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並表示微信正在研發「應用號」。2016年9月,應用號以小程序的名稱放出內部測試的消息,張小龍也再次提出小程序是用完即走的產品。
對於一個產品經理來說,很多產品的考核指標,是用戶停留的時間長度。這時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給用戶自由,另一個是把使用者黏在產品裡。張小龍的選擇是讓用戶用完就走。很多人對張小龍的「用完即走」嗤之以鼻,因為對於網路產品和行銷人員來說,怎麼讓產品得到更多的深度使用者,是他們追求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甚至是公司層面的戰略目標。但是,如果我們拋開單純解讀文字層面的意思,深入到產品理念中,也許就會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用完即走」。
張小龍認為,很多產品設計剛開始就採用拉動用戶的手段是不對的,因為產品發布初期,需要檢驗它是否有生命力,這時候如果打動了大量用戶,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場景也可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錯覺。所以,在產品初期,應該先放進一小部分客戶,看是否能產生自然的增長,這才是體現產品是否有生命力的一個表徵。
在2018年微信產品公開課上,張小龍談及「用完即走」的產品理念時,他是這樣說的:「去年提到『用完即走』,我發現大家對於這個詞有特別多的誤解。大家都會說,因為大家離不開微信,所以才會說『用完即走』。去年對這點可能沒有解釋得很清楚,我其實只說了上半句話,『用完即走』其實還有下半句話──『走了還會回來』。
「『用完即走』的本質是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完成一個任務,效率越高越好。當我們完成一個任務以後,我們當然希望用戶能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在這裡一直耗著。比方說使用微信,我們當然希望微信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幫助,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希望用戶一直低效率的在微信裡處理事情,如果他一天資訊的處理要用兩個小時,那我們應該幫助用戶盡可能在兩個小時之內處理完,而不是把2個小時的任務變成3個小時,讓他在微信裡花費更多的時間,我認為如果那樣就不是一個『用完即走』的概念。
「所以『用完即走』和『還會回來』,其實並不矛盾,相反的只有當用戶在一個工具裡用得很愉悅、用得很有效率,他下一次才會回過頭來使用這個工具。我們現在說的小程序也是這樣的,小程序應該幫助使用者盡可能在短時間裡完成任務,並且離開這個小程序。這樣的話使用者才會有很好的體驗,下一次會繼續回來用小程序。」
張小龍說的「用完即走」,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解讀:一是高效率完成任務,即減少用戶完成任務消耗的時間。衡量微信的「用完即走」不能從微信消耗了多少用戶時間來理解,而要透過微信幫助用戶完成了多少任務,對比其他工具,是否節省了用戶的時間。二是完成任務後,不再消耗用戶的時間。比如,微信不會對用戶推薦公眾號、不會向用戶推薦其他朋友、不會推薦用戶參加抽獎活動……微信高效率的幫助用戶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後,也不強加任何累贅給用戶。
張小龍的「用完即走」是一種產品設計理念的傳承,即簡單、人性化,符合「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意思是簡約之法則,是由十四世紀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解決問題法則:「切勿浪費東西,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在行動網路時代,對於很多數人來說,微信是一種必備的工具,與日常用品、交通工具一樣重要,離開微信,生活似乎就無法正常運轉了。微信作為社交入口的產品,如果使用者用完了還不走,還在瀏覽各種資訊,那樣會降低使用者的效率,影響用戶的生活品質。
產品經理在開發產品時,總會從專業的角度發想,以完成產品為目標,設計一大堆功能,並設置各種促銷產品方案和運營方案,這樣用戶的體驗變差了,效率也下降了,慢慢的,用戶就少了。而張小龍善於用反向思維來思考,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更順暢的用戶體驗。當別的產品經理期望用戶使用產品的時間更長時,張小龍卻讓用戶用完就走,提供高效率的產品方案,盡量不打擾用戶。這樣一來,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還能讓用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有了「用完即走」的思維和方法,才能設計出可以讓用戶「用完即走」的產品。而唯有這樣,使用者才會經常返回產品,即張小龍說的「走了還會回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