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領取雙11折扣優惠
幹嘛學數學?
滿額折

幹嘛學數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幹嘛學數學?學數學有啥用?
每三個高所得的工作, 有兩個需要用到比算術還高深的數學!
父母親如果想鼓勵子女勇敢面對數學,這本書絕對值得一看。
「害怕數學的人,請舉手!」相信全地球有2/3以上的人都會怯生生地把手舉起來吧。但本書作者斯坦教授卻不認為那是因為大家都沒有數學細胞的緣故,他認為數學就像那一頭被盲人辨識的大象,沒人認得清全貌。因此「(學校老師應該)第一次就把數學教對!」 這本書將數學的正確觀念傳遞給每個人。
對於那些在學校裡有不愉快經驗而放棄數學(通常是12歲以前),或漠不關心數學的人,作者希望能把他們拉回最初的邂逅點,對數學一見鍾情。至於那些喜歡數學的人,希望本書所舉的事例能充分表現出數學之美與數學的價值,進而加深他們對數學的熱愛。

作者簡介

斯坦 Sherman K. Stein/作者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數學教授,該校傑出教學獎得主之一,並曾獲得美國數學學會頒發的福特獎(Lester R. Ford Prize),以表彰他在闡揚數學知識方面的貢獻;此外也因為《Algebra and Tiling》這本書,獲頒貝肯巴赫書獎(Beckenbach Book Prize)。 斯坦的主要興趣在代數、組合數學及教學法,另著有《幹嘛學數學?》(天下文化出版)以及為中學生所寫的數學普及書系。

葉偉文/譯者
1950年出生於台北市。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畢業,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保健物理組)。曾任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處放射實驗室主任、國家標準起草委員(核子工程類)及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系的評鑑技術委員(游離輻射領域)、台灣電力公司緊急計畫執行委員會執行祕書。

目次

閱讀指引
第一部 數學這玩意
第01章 數學的許多面貌──數學有點像諺語裡被三個瞎子摸來摸去的大象
第02章 冷數字的咒語──這類數字不會有嚴重的爭辯,卻能激起熾熱的感情
第03章 熱數字──涉及幾百億的法案時,熱數字往往是美麗說詞的關鍵
第04章 不要編個數字在我頭上──莫札特和愛因斯坦兩人,誰的IQ比較高?
第05章 經驗 vs. 統計數字──問題不是沒有資料,而是沒有時間來好好消化這些資料
第06章 事情不一定是這樣的──不知招誰惹誰了,數學領域居然匯集了很多錯誤的傳聞
第07章 敏捷的白癡──當你很容易按鈕的時候,質疑的能力就逐漸喪失了
第08章 發明之母──那些能滿足好奇心的數學,後來也能有實際的用途
第09章 職業究竟是什麼?──沒有工作的人急著找工作,已有工作的人擔心失去工作
第10章 那裡面有哪些數學?數學能力愈強的人,就業機會愈多,也愈能把工作做好
第11章 行動症候群──從猶豫「我想我應該去做」,到很堅定的「我要去做」
第12章 所有改革都到哪裡去了──數學教改運動總是換湯不換藥,名字每十年就換一次
第13章 溫和的與直爽的建議──教室裡的氣氛這麼紊亂,學生作這些選擇可能是必要的
第二部 國民數學須知
第14章 怎麼讀數學──讀數學就像兩個人一來一往,互踢毽子
第15章 你永遠看不到一個大數──任何整數,就算它後面的0有1英里長,都算是小數目
第16章 汽車與兩隻山羊──然後你就會相信,自己能以數學方式來思考問題
第17章 兩數字之間的五種運算──它們全是由加法衍生出來的,至少對整數而言是如此
第18章 級數的總和──說到這裡,我們真應該感謝幾何級數的和是有限的
第19章 錢憑空而來──從最初這1,000元,可能創造出無限多的財富來嗎?
第20章 對於分數應該知道的事──如果你會整數的加減乘除,那麼分數的運算實在不難
第21章 每個數都是分數嗎?──1.414並不是2的平方根,因為1.414的平方是1.999396
第22章 直角三角形的三邊──中國數學家在畢氏之前一千年,可能已經證明過這定理
第23章 圓周率只是個小玩意?──π就像變魔術一樣,在數學領域裡到處出現
第24章 把方程式變成圖形──這一場代數與幾何的婚禮,是由笛卡兒與費馬撮合的
第25章 為什麼負負得正?──這裡面既不神祕也不深奧,我可以提出三種不同的解釋
第26章 無窮大也有大小之分?──問一個正確的問題,和發現正確的答案同樣重要
第三部 真理近了
第27章 0分之0──用一個小數目去除另一個小數目,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第28章 曲線有多斜?──生意人想賺取最大利潤,就需要設法找出曲線的最高點
第29章 想辦法計算曲線下的面積──方法之一就是畫一排很窄的長方形,沿著曲線排列
30章求 得曲線下的面積──那是十七世紀由費馬做出來的,真的得到確切的面積了
第31章 圓與所有的奇數──在圓周率與所有奇數正整數之間,有種令人驚異的關聯
第32章 數學之美──讓數學自己把它的真實與美麗,展現給你們看

書摘/試閱

第6章 事情不一定是這樣的
不曉得招誰惹誰了,數學這領域居然匯集了很多錯誤的迷思和傳聞。這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必須和一點點數學接觸;其次,大部分數學已經脫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停留在特殊符號與不可思議的領域之中。我們對一件事瞭解得愈少,就愈不容易發掘真相;特別是當我們對某件事的信仰基礎薄弱時,往往更加堅持己見,好像我們愈相信它,它就愈會是真的。
這一章將要來挖掘一些這類的數學迷思和誤傳,探討真相。
數學才能與遺傳基因有關?
「數學才能與基因有關」這個想法風行全世界,尤其在美國最流行。我從未看到任何事證支持這個想法。至於為什麼有些人數學學得比別人好,我反而可以提出一些解釋:因為他們有效率地運用時間,進行有組織的學習。一個正常的人若關掉電視,多注意課業細節並持之以恆,一定能學好數學。
我說的數學是指現存的這一類數學,而不是創造新數學。我之所以會有上述的結論,是因為我教過數千名大學生,並在各級學校長期擔任導師。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髮色、種族、性別或國籍,都和學數學無關。這項觀察從幼稚園到博士生一律適用,甚至還可以延伸到踏入社會以後。
當然,有些數學家的小孩長大後也成為數學家,但這和所謂的遺傳基因無關。有些馬戲團的特技演員,兒子長大後也成為特技演員,可沒有人認為有什麼特技演員的遺傳基因。
數學裡沒什麼新鮮事,全是一些死東西?
很多人認為,所有的數學在幾世紀之前已經創造出來,並發揚光大了,現在學校裡教的只是這些老東西。 整數的十進制系統大約是西元600年由印度數學家發明的,1202年才由義大利數學家費布納西(Leonardo Fibonacci, 1170-1250)引入歐洲。至於我們現在用的十進制數字,即0, 1, 2, 3, 4, 5, 6, 7, 8, 9這些符號,則是阿拉伯數學家在西元1000年左右發明的,大約在1600年傳入歐洲。
幾乎所有高中的幾何學,都出現在西元前300年左右、歐幾里得(Euclid, 約西元前330-260)所寫的書裡。而三角學大約是一千八百年前,由希臘的天文學家發展出來的。 負數與使用英文字母代表數字,則應回溯到十七世紀。甚至使用前面幾個英文字母a、b、c代表已知常數,而使用末幾個英文字母x、y、z代表未知數,大約也可以回溯到這麼久遠。
學生看到的絕大部分數學,從幼稚園的算術到高中以上的微積分,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古董。但這並不意味它們已經陳舊無用了。相反的,它們都是進入數學殿堂的大門。教導或學習這些即使已發明了六百年的數學,沒什麼不妥,它仍然是大多數人需要的數學。我們常用的某些英文字是直接由拉丁文引用來的,例如item(項目)、exit(出口)、agenda(議程)、credit(信用),使用這些產生在二千年前的字,並沒有讓我們覺得有什麼不妥呀!
頂著桂冠的數學儘管歷史悠久,從文藝復興以來卻未曾間斷發展,迄今仍在持續成長中。事實上,目前仍算是數學的黃金歲月。為了讓大家瞭解數學研究的活力,我要引用幾個數字。每個月在學術期刊《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上,大約有600頁的論文,而這些只是最新的純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論文的摘要而已。在一年裡,約有50,000件數學研究工作在默默進行。
雖然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短暫的,很少成為數學的永久部分,但有一定比例的研究工作會持續下去。要預測這些新研究有哪些會延續下來,哪些會消失無蹤,是不可能的。但有時候,以無比的睿智解決了一道有名的難題,或者重建了重要領域的基礎,或是在數學領域之外找到很有價值的應用,這些成就都不會很快被遺忘。還有些研究起初沒引起多大興趣,忽然成為新發現的基礎,立刻會鹹魚翻身變成大熱門。
數學家在30歲以後就走下坡了?
很多人認為數學家最重大的成就大多是在30歲以前完成的,過了30歲就開始走下坡了。這個迷思部分是來自兩個大數學家非常短命的印象,即挪威的埃布爾(Niels Abel, 1802-1829)和法國的伽洛瓦(Evarsite Golois, 1811-1832)。他們雖然都英年早逝,但兩人對數學的貢獻卻非常大。伽洛瓦可以說一手建立了現代的代數。
或許是受到這兩位數學家的影響,哈地(G. H. Hardy, 1877-1947)在《一個數學家的辯白》書中寫道:「數學家絕對不要忘記,比起其他的科學學門而言,數學是一種年輕人的事業。」 數學就像音樂、棋藝、網球、花式溜冰、游泳和體操一樣,青少年就可以做得很好。碰到15歲的數學天才,就像碰到14歲的網球好手或16歲的奧運體操選手一樣,不會有什麼不同的特殊印象。
法國作曲家比才(Bizet)在17歲時就完成他的C大調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18歲就寫出「仲夏夜之夢序曲」,都不會令我特別驚異。這些成就依賴優異的天賦、熱情參與以及努力,但不需要對人生與人性有廣闊、深刻的認識。但若一個青少年能寫出深奧的戲劇或長篇小說,人物個性刻劃得非常深刻成熟,我就會覺得非常驚奇。因為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對人性必須有很深的識見,而這只能靠許多年生活經驗的累積。
一個小孩是否有這種領先發揮才能的機會,通常是環境問題。舉例來說,埃布爾在15歲的時候,原先很粗暴的老師被換掉了,新老師是很有啟發性的數學家,悉心指導他閱讀數學書籍。沒有這種轉變,我懷疑數學史上可能不會有埃布爾這號人物。法國數學家貝特朗(Joseph Bertrand, 1822-1900)11歲就進了有名的綜合工科大學。這已經令人印象深刻了,如果你知道他的指導者是法國著名數學家杜亞美(J.C.M. Duhamel, 1797-1872),也是他的連襟,就會恍然大悟了。
此外,就算超過30歲,創造數學的才能也不一定會退化,例如: 懷爾斯(Andrew Wiles)在1994年、41歲的時候,經過了八年的努力,終於解決一道有三百年歷史的數學難題「費馬大定理」。 1976年,黑肯(Wolfgang Haken)48歲,阿培爾(Kenneth Appel)46歲,兩人合力解決了「四色問題」,這個問題自從1852年提出,百年來無人能證明。而這兩人證明了任何畫在紙上的地圖,若兩個靠在一起的國家要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最多只需要四種顏色就夠了。
1983年,德布蘭吉斯(Louis de Branges)52歲,證實了比伯巴哈(Bieberbach)在複數分析上的一項推測,這是1916年提出的問題。很多數學家都用錯方法證明這項推測,因此有個笑話流傳說:「比伯巴哈的推測不難證明,我自己就證過它十幾次了。」 很多數學家到了70歲甚至更老,還繼續做出第一流的工作。蓋爾范德(I. M. Gelfand, 1913-)是俄國數學家,一直到80餘歲還有很重要的貢獻。他很像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在79歲時還創作出歌劇「福斯塔夫」,一般人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
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儘量避免繁重的行政工作,可能是數學長期創造力的關鍵要素。我把「數學家一生中到底哪一段是最佳歲月?」以及「為什麼有些數學家終生都能維持創造力?」這兩個問題,留給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去研究。
愛因斯坦小時候算術很差?
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數學家,但其實他並不是。愛因斯坦並沒有創造出任何數學,只不過把既存的數學應用到物理宇宙而已。說他是「理論物理學家」或是「數學物理學家」更正確一些。 他算術很差嗎?不見得。相反的,他的算術其實很不錯。傳說他算術不好,其實是來自學校計分方式的改變。當他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們學校改變了以往的計分方法,因此原來還不錯的成績變得不太好。任何人如果只看愛因斯坦的成績單,而不瞭解這種計分法的改變,會認為他忽然之間喪失了數學能力。
沒有諾貝爾數學獎,是因為某個數學家和諾貝爾夫人有染?
傳說數學家米塔格累夫勒(Gosta Mittag-Leffler, 1846-1927)和諾貝爾的妻子有染,而他原本是諾貝爾數學獎的候選人。這個傳說投合了數學家的自尊(因為這麼重要的一門科學居然沒有諾貝爾獎來肯定),但有一點破綻,就是諾貝爾沒有結婚,當然他也沒有妻子。
換句話說,諾貝爾終身保持獨身。這就是此傳聞的真相。
可能是有個人開玩笑地講了個笑話,以後就傳開了。其實沒有證據顯示諾貝爾討厭米塔格累夫勒。 若因我揭露這些傳說的真相,而剝奪掉任何一位讀者對它們的喜愛,我深致歉意。我相信歷史事實很清楚地擺在那裡。 仔細閱讀歷史文件,包括當時的信件、日記等資料,是一種享受。在閱讀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和過去的事實非常接近,沒有人梗在中間,就像我在處理數學的事件與原理一樣。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蒐集舊報紙,重演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或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蓋茨堡(Gettysburg)戰役,觸摸投擲原子彈於廣島的那架轟炸機,或珍愛由柏林圍牆拆下的一塊水泥塊。他們想要繞過那些梗在他們與歷史之間的「一層又一層的歷史學家」。
想想看,我喜歡數學的原因,就和我喜歡自己直接探索歷史一樣。當一個定理寫在我書桌上的一張紙上時,它和我之間沒有任何阻隔。我們直接面對面接觸,沒有任何偽造的傳說跑出來,然後一直流傳下去。我看到的就是眼前的東西。在今天的社會裡,似乎任何事情都裹著一層外衣,與數學真實相待的經驗是非常稀有的。
摘自《幹嘛學數學?》第6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