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本學程以學術研究與教學實務並重,課程以探討華語教學、漢語語言學與華人社會文化為主,主要目標為培養華語實務教學與華語教學學術研究之菁英人才。未來發展方向將致力於華語師資人才培育、教材教法與教具開發,及漢語語言學與華人社會文化之研究。
作者簡介
王萸芳、白樂桑、邱力璟、徐淑瑛、陳立元、陳純音、陶紅印、彭妮絲、曾妙芬、張莉萍、劉力嘉、劉德馨、蔡宜妮、謝妙玲、嚴翼相(按姓氏筆畫排列)
序
序
華語文教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學科專家不斷地探知該教什麼、怎麼教最好、怎麼學最有效等問題,這些問題至少涵蓋了語言本體(知識)、教育學、心理或認知語言學等領域。但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教學與學習都是動態的過程,教學者與學習者都有不同的人格特徵或風格,跨文化因素、學習者的母語背景,種種變因也影響著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也因為如此,這個領域的學者以及第一線的華語教師都應該有開放的態度,吸納百川,並以科學的精神來檢視不論是理論或實務的成果,促進這學科的發展。
本書的內容即呈現「多元視野與跨界思考」的精神,第一編從理論出發,有四篇論文,分別是白樂桑從學科範式的角度討論華語文教材詞本位與字本位之爭;陳立元談語言學理論應用於華語教學時的取捨原則;嚴翼相主要從類型學的角度談韓語背景學習者學習華語的優勢部分;邱力璟從形式語言學的角度來論證「連…都」和「賓語前置」為不同類型的移位。
第二編則是從學習者出發,也是四篇論文,分別是陳純音從英、韓、印尼這三種不同母語背景學習者習得漢語「把、比、被」三種特殊結構來驗證習得理論中的三個假設;張莉萍利用語料庫語言學方法,探討不同類型母語者在漢語關係子句的產出表現;王萸芳考察英、日、韓三種母語背景學習者習得「都」的情況;劉德馨則是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實驗來比較母語人士和學習者在理解中文成語時的腦神經網絡是否不同。
第三編是從師資培訓與教學現場出發,有五篇論文。第一篇是曾妙芬針對線上教學必備技能與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第二篇是彭妮絲針對商務華語師資培訓的研究,採用的是逆向課程設計方法;第三篇是劉力嘉通過分析26名教師的反思週記,在師資培訓理論的基礎上探討新手教師的教學思辨能力;第四篇是陶紅印探討選取精當的影視材料真實語料,可以是有效的補充教材,突破傳統的教學設計與評估方法。第五篇是蔡宜妮採用會話分析的理論,分析課室中教師的是非「嗎」問句以及學習者回應,來探究師生如何建構課室言談並討論學習者的回應互動能力。
這本專書的出版要感謝學程全體師生與行政幹事吳凱翔的付出,其中,蔡宜妮老師負責全書編輯大小事宜,勞心勞力;劉德馨老師統籌2018年「華語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事務,功不可沒。當然學程兩位前主任─台大中文系李隆獻教授、梅家玲教授,更是這本專書成形的重要推手。最後我也要特別感謝聯經出版公司胡金倫總編輯、李芃主編為專書論文聯繫外審委員等工作不遺餘力、政大鄧觀傑同學協助排版校對的辛苦。期待這十三篇論文在新的一年能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受。
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張莉萍
2020年元旦於臺大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目次
序
第一編 從理論視野到教學實踐
1. 華語文教材的本質性標準:一元論抑或二元論/白樂桑
2. 華語文理論應用於實務上的取捨—以詞與非詞的判定為例/陳立元
3. 從類型學的比較看對韓華語教學需要考慮的問題/嚴翼相
4. 華語賓語前置的結構位置/邱力璟
第二編 從學習者到教學啟示
5. 外籍學生華語特殊結構習得之研究:以把、比、被為例/陳純音
6. 語料庫為本的華語學習者關係子句產出研究/張莉萍
7. 論英語、日語和韓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都」的習得/王萸芳、謝妙玲、徐淑瑛
8. 構式成語的語法結構、認知歷程和華語教學啟示/劉德馨
第三編 從師資培訓到教學現場
9. 線上華語教學必備技能培訓之研究報告/曾妙芬
10. 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及PBL應用於商務華語師資培訓研究/彭妮絲
11. 教學思辨能力初探—以中文作為二語教學為例/劉力嘉
12. 在日常課堂條件下利用真實語料進行語法語用教學的理論與實踐/陶紅印
13. 華語課堂「嗎」問句回應研究:從回應與修補看課室言談與互動/蔡宜妮
作者簡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