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三)本公司尾牙聚餐,門市營業至17:00,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滿額折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街頭設計:改變街道的七種方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0 元
優惠價
9030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本讀完就讓你忍不住想走上街頭,打造有趣戶外活動的實踐手冊。
●收錄七個獨特的戶外活動案例,從戶外音樂節、公園婚禮到星空電影節等,看見不同活動如何活化公共空間,打造截然不同的風景。
●多位街頭活動執行者的建議與秘訣,幫助你突破「制度」的灰色地帶,創造街頭的嶄新風貌。

「什麼樣的空間會讓人想聚集呢?怎麼形成活力四溢的空間呢?」

作者影山裕樹在《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重新編集地方》後,這次帶領我們把目光放在戶外,那些我們在生活中走過路過卻不曾給予注意的空間。

本書介紹了七種在戶外不同的活動形式,從星空電影院到戶外婚禮,再到走讀、車站酒吧、水岸餐飲、戶外音樂節,最後再帶到香港的街區活化。 帶我們進入一個個獨特的戶外活動,看見創意是如何形成,如何一步步走向實踐,如何面對接踵而至的問題,最後打造出聚集形形色色的人們的街頭。

除了介紹過程以外,作者還從為什麼需要公共空間、對城市生活的想像等源頭,來討論為什麼我們需要戶外活動。本書是一本實踐手冊,希望讀者從各個實踐者的案例與建議中提取經驗,找出適合自己城市與街景的方式,並綜合當地特色,打造出獨一獨二屬於當地的街頭風景。

=攜手上街,真心推薦=

米力|視覺設計師
邱翊|島內散步執行長

「街道是認識生活與世界的新天地,在那裏甚麼事情都有可能,就等著我們去開發與創造。」―胡朝聖|胡氏藝術執行長

作者簡介

影山裕樹(編著)
一九八二年生於東京。編輯、合同公司千十一編輯室代表。歷經雜誌編輯部、出版社後離職創業。二〇一八年設立合同公司千十一編輯室。經手眾多藝術、文化相關書籍,也以編輯身份參與日本各地許多地區活動。著有《大人打造的秘密基地(大人が作る秘密基地)》(DU BOOKS)、《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行人)、近年主要參與「十和田奧入瀨藝術祭」(2013、編輯總監)、「CIRCULATION KYOTO」(2017、企劃總監)等。現任青山學院女子短期大學客座講師。為路上觀察團體「新骨董」成員。

武川寬幸
一九七九年誕生於長野縣岡谷市。二〇〇二年進入吉祥寺巴捂斯劇場,負責企劃、節目編排。創設特色企劃「爆音電影節」的工作人員之一。二〇一四年在巴捂斯劇場關閉同時離職。二〇一〇年起參與「星空電影節」。現於東京都內某電影院工作。

柿原優紀
一九八二年出生,在大阪、神戶長大。歷經英國葛拉斯哥藝術學院,畢業於京都精華大學藝術學步設計學科。在出版社參與書籍、雜誌編輯,赴國內外進行採訪活動。其後於澀谷區富谷開設編輯事務所。同時創立Happy Outdoor Wedding,在日本全國各地,推動建立D.I.Y之力串連地區空間與資源的婚禮模式。Tarakusa有限公司代表董事。

吉城壽榮
一九六九年在神戶出生,現居大阪市。一九九二年進入京阪電車鐵道有限公司,任職宣傳課負責製作沿線資訊雜誌,在運輸部擔任鐵路運輸需求預測、比壑花園博物館的企劃執行,及參與京阪電車開通一百週年活動、沿線的活化計畫等。現被外派至大阪商工會議所,負責水岸與船運的活化。興趣是每月一次的溫泉旅館巡禮。

以倉敬之
主持京都的微旅行「漫漫京都」。生於一九八五年,高中中輟後在吉本興業的子公司工作,歷經經營活動企劃公司後,二〇一一年開始漫漫京都。協助NHK大受歡迎的節目「塔摩利閒晃」企劃,在二〇一七年四月的京都清水篇演出。二〇一八年三月起,漫漫東京也正式啟動。現居在花街宮川町的町家。

高岡謙太郎
在網路、雜誌等撰寫與音樂、藝術、文化相關的報導。合著有《Designing Tumblr》、《迴響貝斯唱片指南》、《低音音樂唱片導覽》、《第二十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得獎作品集》等。

榊原充大
建築家/研究者。一九八四年生於愛知縣。二〇〇七年神戶大學文學系人文學科藝術學專修畢業。從事建築與都市相關的調查、採訪、寫作、提案等。二〇〇八年與其他人共同成立建築研究團隊RAD。二〇一六年起擔任「乙川計畫」推廣總監。為京都建築大學兼任講師。

江上賢一郎
研究者/大學客座講師。一九八〇年生於福岡縣。早稻田大學、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人類學碩士畢業。留學期間開始研究藝術與行動主義、替代獨立空間。現在進行以亞洲區域為中心的替代空間研究、藝術計畫、策展、撰稿。譯有David Graeber《The Democracy Project》(航思社)、著有論文『Art of the Nuclear War – Collective Creation and Movements』, Creative Space-Art and Spatial Resistance in East Asia, 2013, DOXA, Hong Kong。

笹尾和宏
一九八一年七月出生,三十六歲。來自大阪、現居大阪。從大學時代即藉由「水岸街區再生計畫」等活動,利用公共空間舉辦活動。曾於建設公司從事不動產開發、顧問(建築計畫、開發計畫的企劃提案、事業推動),目前(二〇一八年三月)為大型複合設施GRAND FRONT大阪的營運工作人員,主要負責公共空間的經營管理。

前言
近年來逐漸流行起在戶外創造「路上」活動,本書即是著眼打造這類活動過程的案例集。雖說都是在戶外舉辦的活動,卻型態迥異,因而希望透過本書介紹手法、成果都各有千秋的戶外活動之秘訣,試圖指引今後想在各地實踐這類獨特活動的人。

路上活動的樂趣之一是吃吃喝喝,比起賞花美食更為重要;如果只是賞花,當然不必特地取得食品衛生管理的證照,但如果是做生意以大眾為顧客就有所不同了。

更甚者,因為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舉辦烤肉大會,擺攤做生意、收取金錢的活動理應取得該場地的使用許可以及支付伴隨的「場地費」。公共空間大致可分為「私有地」與「公有地」,想在公有地上舉辦活動,必須獲得各地方政府或國家的許可,具體而言是指道路、河川等處。

但反過來說,也不是完全由自己、家族持有的私有地就可以任意使用,像是神社參道、山林、海岸等。在私有的深山裡烤肉導致山林大火的話該如何負責?還可能會傷亡。有必要時,涉略所需法律、條例等也相當重要。

只不過,這些等到要創造新活動時再從零學起即可。本書中負責撰寫各章節的路上活動創辦人中,有許多都是在毫無知識基礎下開始。就算擁有再多知識,如果沒有如何應付出乎意料的麻煩、危機等藉由實踐學到的知識,還是會失敗。本書因而想藉由實際執行者之口,介紹克服制度的「灰色」地帶,在不斷嘗試、修正下,持續描繪理想風景的方法。

如果本書能對今後想在各地推動路上活動的政府機關、個人、團體等的各位讀者有所幫助,將是我的榮幸。

 

目次

前言
影山裕樹
如何打造能聚集形形色色市民的戶外公共空間呢?
案例1/武川寬幸
享受大自然裡的野外放映:星空電影節
案例2/柿原優紀
在公園裡辦婚禮:Happy Outdoor Wedding
案例3/吉城壽榮
車站變酒吧:京阪電車中之島站˙月臺酒吧
案例4/以倉敬之
走讀事業的幕後進化後的觀光:漫漫京都(まいまい京都)
案例5/高岡謙太郎
結合祭典融入在地:戶外音樂節
案例6/榊原充大
嘗試在河岸邊創造餐飲空間:京都的河川沿岸、愛知的殿橋露臺
案例7/江上賢一郎
香港的路上活動:藝術中心、路上酒吧、游擊種植
笹尾和宏
讓戶外活動成功的行政手續須知
後記

書摘/試閱

如何打造能聚集形形色色市民的戶外公共空間呢?
影山裕樹
 
被興趣、嗜好等隔絕的市民們
「現代的政治不是左右對立而是上下對立……」
不只是日本,世界各地選戰開始時,政治家冒出這樣一句話的歷史已相當悠久。
本書無關政治評論,因而或許稍嫌唐突,但要在現代社會中,開心過活,就不能忽略這樣常見的看法。
社會的哪一階級的人,有著什麼樣不同的興趣或嗜好?沈浸在「一億總中流」的幻想中,全盤接受主流媒體所散播資訊的「大眾」,我認為,這些曾處於所有娛樂的核心位置的「大眾」,這樣的日本(而且那樣的脈流長期驅動了經濟)它從來沒有培養在經濟層面之外的觀察角度(例如從文化層面探究階級差距)。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研究組成社會各個階級的人們的興趣、嗜好有著什麼樣的差異。正如「社會地位空間與生活型態空間的交叉分析表」所示,經濟資本較少的市民的興趣是電視、觀看體育賽事、賽馬、庶民劇場、言情小說等,而經濟資本豐沛的市民則有歌劇、展覽、騎馬、在飯店渡假等興趣。
雖然時代不同、國家也相異,但試著放在現在的日本會如何呢?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好像差不多嗎?
形形色色的市民聚集、利用、通行的公園、廣場與道路等公共空間到底屬於誰?雖然這類討論已經反覆、擴散到令人生厭的地步,但「什麼樣的空間會讓眾人想聚集?形成活力四溢的空間呢?」的討論卻仍然嫌少。
國家政策亦然,是以大型公共工程為優先的經濟政策?或是應該重視地區內網絡關係的軟性策略——地方創生?但這些也只是左或右派的支持陣營所提倡、聽起來美妙的宣傳而已。最終我們還是需要持續累積介於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之間,在多元層次中實際執行的案例,並提升一般市民對利用公共空間的知識。
 
與實行有關的知識創造出新的風景
針對前述公共空間的活化,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引領整個業界的Open A馬場正尊曾說:「我們並非政治家,即便大聲疾呼『來改變公共的概念』也不具說服力。建築家等以創造空間為業的人所能做的,結果就只有在空間、建築裡掀起改變,描繪出理想風景而已。」(《RePUBLIC 公共空間のリノベーション》,馬場正尊+Open A著,學藝出版社)。
那麼既非建築師,也非不動產或經營設施的專家,普通一介市民所能做的又是什麼?在建築法規、道路交通法規等法律,各地方政府之條例等專門知識不可或缺的領域中,就只能以旁觀者、外人身份行動嗎?不,至少能以生活在都市中的其中一人,持續描繪出我們想在什麼樣的「風景」中生活。路上又存在何種可能性?即便是毫無知識的外行人,只要發起行動就可以創造些什麼。給他人增添麻煩當然會惹怒他們,犯法也會被警察逮捕,但比起什麼都不做,實行才能累積經驗,從失敗中學習,下一次就一定可以描繪出理想風景吧。我在上一本著作《大人的秘密基地》(大人が作る秘密基地,DU BOOKS出版 )曾寫下:
「我認為求生存的力量有兩種,從內湧上的力量與從外附加的力量。我們生存在這兩種力量互相抗衡的社會中。只不過,從外附加的力量有時會變成『抵銷力』。我呢,比起局限自我、限制自由的力量,更想看見湧自內在的『生命之力』戰勝的瞬間。」
無論是僅限夥伴共享的秘密基地,還是歡迎大家造訪的戶外,「為了守護自己的生存之道」,因而形塑、開拓空間,或是想揭露「湧自內在的力量」的所在之處的渴望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將本書想成是「說明如何在戶外打造秘密基地的方法」之書。
 
以湧自內在的衝動、想法為動力
作為社會上的一員,當然必須遵守法律、契約、結婚等約定;但人們卻時而離經背道,外遇、詐欺、夜半潛逃等等。當然不是說因此就可以違背法律所定規則。社會規範之「法」,是為了控制、管理湧自內心暗藏的情緒。然而,真的只要被管就好了嗎?⋯⋯還是就隨心所欲?那是一種不只在秘密基地般的室內,在戶外才更應該守護、最重要的事物,我想那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之力」吧。不光是畏懼「附加之力」,我心嚮往的是上述「生命之力」足與「附加之力」分庭抗禮的社會。
對日本都市公共空間的印象,是有著眾多極為綁手綁腳、壓迫的空間,不用說公園內各種「禁放煙火、禁止玩球⋯⋯」等禁止事項的看板。走在日本橋、銀座等地,戶外幾乎已經不存在可以吸菸的地方,而過去總在傍晚五點悄然現身三丁目角落的拉麵攤也早已不來了。
隸屬於商業設施的廣場空間,理所當然是以前來商場的客層為對象,推廣提升營收的活動。針對大批外國觀光客到訪,連媒體都爭相報導的道路,鐵路公司、中央、地方政府都拼命想讓其中骯髒的角落煥然一新。
 
關鍵字是「串連相異社群」
公共空間會因經營該場地的業者、土地持有者的管理鬆緊程度產生不同結果,且幾乎所有空間的目標使用族群都有所局限,所謂「對組成社會的每一份子平等開放的空間」根本不存在,只是其本身並不構成問題。
我認為至今所缺乏的,或許是「該如何創造出不同階級的人們能偶然交會的地方呢?」這類想法。並非朝「為何階級無法流動的問題」前進,而是戰略性地(有點不自覺)討論,如何產生「串連相異社群」的空間。
市民聚集的公共空間內所產生之公共性,政治學者齊藤純一曾論述其概念,在他的著作《公共性》(岩波書局)中有如下對危害公共性的說明。
「社會空間『分隔』之條件,將會妨礙迥異立場者之間的政治性溝通,驅使他們對在其他空間生活的人們不感興趣,產生扭曲的表象」(《公共性》,齊藤純一,2000年,岩波書局。)
我們各自甘於接受所屬階級、屬性等,以刻板印象來想像在外界的他者。這樣將他者貼上標籤的行為,是妨礙形形色色市民聚集的公共空間之公共性的原因。
如此毫無自覺地持續下去,被分隔的社群就會愈發往隔絕的方向發展。隔絕將催生劇烈衝突、社會問題等,結果就是陷於彼此猜忌的人們,即便每天在同一空間內來去,卻喪失彼此相會、交談的機會。
齊藤將公共性定義如下:「公共性是在複數的價值、意見等之『間』所形成的空間,反之,如果喪失彼此之『間』公共性便不成立。」換言之,加強國族身分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舉國活動,某種結社、協會、公司等追求成員認同歸屬感的「共同體」,迥異於真正意義的「公共性」,因為共同體的同質空間中不存在之「間」。
我們每天在公共空間內不斷與具有相異認同的他者擦身而過,無論是高級住宅或低收入公寓的居民都使用同一個主要場站,只是甚少表現出對彼此的理解。
以「串連相異社群」的觀點隨興遠觀這個國家習以為常的傳統路上習慣,我注意到在好幾個案例裡隱藏著重要線索,其實那就是「祭典」。例如關西人所熟悉的「地藏盆」,是住在某地的人們為了讓住在那裡的所有小孩開心,佔據道路每年舉辦的祭典,此時想必無關家世是否良好吧。還有在高知的拱廊街上刻意放上矮飯桌,從中午開始男女老少就暢飲歡談。等到賞花季節,在冷冽的天氣中,從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到錢包乾扁的學生情侶都一早就來到公園佔位。再到除夕、新年時,日本各地的神社、寺廟被觀光客到在地居民擠得水瀉不通,這些都在是孩童、酒、花等「共通主題」下聚集「相異社群」的最佳代表。
這個國家的法律、條例等,都是在發生重大問題後才訂定。反過來說,共享某處的成員之間只要能達成共識,即便處於法律上的灰色地帶也能維持現狀。社會上有些特定的公共空間,設定有交通、購物等明確目的的地方(百貨公司、機場)、供特定使用者的地方(會員制沙龍、銀髮族設施等)地區裡的,這種地方可說是粗暴地強迫「住在該地的所有人擦身而過」。倘若能夠讓他們在某一特定期間滯留在同一場所的話會如何?或許會產生衝突,也可能發生意外。但是,轉念一想,雖然極端的祭典可能有傷亡,也有被神轎破壞的建築。即便如此,在「失去這般風景才糟糕」的自治意識作用下,這類祭典從未消失。那一刻我們不管彼此相異的屬性、立場等,在共通主題(感興趣的事)之下彼此相向。我發現,這種時候,在日常生活中屬於各別被分隔「相異社群」的我們,形成了一個鬆散、多樣的社群,這就是展露出了公共性。我們重新注意到一項事實,經年累月延續至今的「節慶」之日,實際上就算地區成員因歷史壓力苦惱中,仍會為了讓它成為「大家的地方」不斷嘗試。
 
如何開發新的參加者(利用者)
書寫至此,我們得知活化公共空間的重要關鍵,是在該空間能否創造出讓「聚集形形色色人的新祭典」誕生的可能性吧。這點對煩惱於該如何吸引顧客的都市商業設施、其他地區的公共設施等亦是重要主題。因為無論是經營文化設施中極為常見的推廣活動,或百貨、書店等販售衣物、書籍設施的異業結合,都是為了吸納平常不會到訪的新客層所下的功夫。
所以,我想許多成功的戶外活動,從宣傳到選定陣容(出攤店家、演出者等)等細節,無時無刻都在想著開發相異社群(客層)。無論是否是「以小孩為對象」或「喜歡搖滾」等單一關鍵字吸引來客,特色是「所有孩子都能開心」、或是「無論喜歡硬式音樂或戶外活動都可滿足」等針對多重屬性、興趣嗜好的人們廣泛宣傳。將組成元素加以「編輯」,一方面鎖定主要對象,也網羅主要對象之外的次要對象,如果不這麼做就無法創造利益,也不能變成多元市民匯聚的地方。
具體而言,本書將介紹實際推動下列戶外活動的人的行動。
 
・野外放映
從膠卷進入投影時代,讓在戶外放映電影變得便宜且安全。從眾所皆知的流行電影到讓電影迷驚喜的罕見電影,提供了在戶外才有的特別氛圍。除了電影,近年來更流行將影像投影在建築上的光雕(project mapping),雖然不能沈浸在單一電影中一、兩小時,但時而在影像中漫步,有時還能有互動式的體驗,如在觸摸設置物體下發出聲響等機關廣受好評。本書的案例1將介紹在渡假村舉辦電影節「星空電影節」的武川寬幸先生,其在戶外放映電影的巧思與留心之處。
・戶外婚喪喜慶
在公園、河岸等處自行舉辦婚喪喜慶等派對的人逐漸增多。看準這類需求,以戶外婚禮、DIY喪禮等為業務內容的企業、團體也一一誕生。如果是在高架橋下既可投影新人過去的相片,也可應付驟雨來襲。我們已經一步步邁入由自己親手在特別的場地打造獨特儀式的時代。案例2是由經營「Happy Outdoor Wedding」的柿原優紀小姐撰寫,該公司推廣的是因應現代年輕情侶需求,客製化的戶外婚禮事業。
・路上餐飲
鐵路公司利用旅客人數難以增加的車站月臺或高架橋下等基礎設施,商業設施運用閑置的屋頂空間、樓面,藉河川、公園等空地在公私協力下舉辦特色餐飲活動的例子漸增。近期有名的是在JR兩國站舉辦的「餃子站」,排隊時間甚至高達三小時;歷史悠久的則有京都鴨川的「川床」等。案例3中,吉城壽榮先生以其鐵路公司員工身份,推動將電車車廂與月臺打造成「中之島站月臺酒場」的活動,他將說明他在公司內部及與公部門交手的方式。案例6是由建築研究團隊RAD的榊原充大先生訪談相關人士,審視在水岸空間舉辦餐飲活動所需克服的困難。
・走讀旅遊
體驗經濟一詞引起大眾矚目之際,短暫的「爆買風潮」儼然已平息,外國觀光客支付金錢從購買物品變成體驗,內需市場也有同樣需求。如果在平日天天行經的街區裡,能以略微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會怎麼樣呢?由專家、熟門熟路的在地人等導覽,只要花費假日的二到三小時就可認識從前不知道的餐廳、地區的歷史等。而且這些在共同興趣下認識的人們還容易發展成朋友或戀人⋯⋯在預期將因奧運增長的國內旅行需求下,這類提供走讀旅遊服務的團體在日本各地愈來愈多。案例4是由以倉敬之先生所撰寫的走讀妙趣,他在京都經營走讀服務「漫漫京都」,一年舉辦六百場旅遊下收益蒸蒸日上。
・音樂節
目前日本國內有大大小小、相當多的音樂節,雖然熱潮似乎已退燒。其中有可親眼見證國外重量級歌手而緊緊捉住樂迷的心的活動,也有為了讓在會場渡過好幾天時光的觀眾,即便不聽音樂也能樂在其中,而在美食區或露營區都下足工夫的音樂節。除此之外,如果是在未限制來者、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舉辦音樂節,除了那些音樂品味類似的人,還有必要花費心思,在「保持品味」下,維持不將對音樂節不感興趣的銀髮族、附近居民等排除的作法。如何在與在地社區保持良好關係下,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內容呢?案例5由音樂寫手高岡謙太郎先生介紹近期最先驅的戶外音樂節案例。
在戶外辦活動比在室內有著更多必須克服的難題,諸如天氣、法律、資金、安全等等。這些課題大多在意想不到的時間點、突如其來地出現。即便在事前有邏輯地、藉由數據模擬多次,還是會發生天外飛來的麻煩。所以我才希望能盡量由那些到活動辦成為止,盡心盡力的推手來告訴我們親身經驗。此外,在tips章節,由一邊任職於私有商業設施,一邊以個人身份進行路上活動相關研究的笹尾和宏先生,將他在公私兩部門所遭遇的法律障礙簡明易瞭地為我們介紹。還有為了比較日本與他國案例,案例7將由研究亞洲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的江上賢一郎先生為我們介紹香港的路上活動案例。
存在某地那些立場各異的人們,不彼此對立,擱置互相無法理解的部分,齊聚一堂的風景是如何產生的呢?
思考創造空間也就是何謂「公共」?並非異想天開,也不是打造「新的法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積極接觸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的迥異社群,製造在共同興趣下聚集的機會。我想這或許是發明「新的路上」並持續更新的最佳處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