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系統性闡述《楞嚴經》的經文與哲理,進而研討人生身心性命的問題。
◎取《楞嚴經》的大意,用語體述明,供研究者參考,減少文字與專門術語的困難,使一般人都能理解。
◎眉批處加註章節,可便於一般讀者閱讀,同時也等於給《楞嚴經》列出一個綱要,祇要一查目錄,就可以明瞭各章節的內容要點。
楞嚴全經之所指者,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法門。
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
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之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
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於其上標名為大佛頂、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為了研究人生。《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它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於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
佛教具有科學的實證方法,但是因為它是從人生本位去證驗宇宙,所以人們會忽略它的科學基礎,而仍然將它歸之於宗教。事實上,佛教確實有科學的證驗及哲學的論據。它的哲學,是以科學為基礎,去否定狹義的宗教;它的科學,是用哲學的論據,去為宗教做證明。《楞嚴經》為其最顯著者。研究《楞嚴經》後,對於宗教、哲學和科學,都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早在二千多年前,《楞嚴經》便很有條理、有系統地講明心物一元的統一原理,而且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乃是基於我們的實際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實驗證明。《楞嚴經》說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於本體功能動力所產生。因為能與量的互變,構成形器世間的客觀存在;但是真如本體也仍然是個假名。它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從物理的範圍,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大體都與它相吻合。若干年後,如果科學與哲學能夠再加進步,對於《楞嚴經》上的理論,將會獲得更多的了解。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
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
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出版說明/劉雨虹
這本書是一九六○年初次出版的,距今已將近六十年了。那是南師懷瑾先生於一九五五年出版《禪海蠡測》後,又慎重完成的一部重要的述著。這本書又名「宇宙人生真理探原」,說明是脫去宗教外衣的釋論。
此書在初次印行時,是由「淨名學舍」出版,初印三千冊之中,半數印有「贈送本」字樣,委託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贈送,所餘部分則由三民書局負責經銷。
一九七八年南師指示版本重新對照經文編排,以方便讀者查對經文,故而本書包括了《楞嚴經》全部經文。書雖然較厚,但卻省去另查經文之勞了。
目次
出版說明
敘言 附凡例
楞嚴大義指要
◎卷一
第一章 心性本體論
問題的開始
心靈存在七點認識的辨別
真心與妄心體性的辨認
心性自體的指認
◎卷二
第二章 宇宙心物認識論
宇宙萬有自性本體的認識
自性和物理現象界的八種分析
客觀的物理世界與自性能見的主觀無二無別
自性本體超越自然與因緣和合
個別際遇與共同遭遇的原因
第三章 心理與生理現狀為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
心理與生理的五陰作用經驗的分析
◎卷三
心理與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與意識)經驗的分析
身心與外界作用(十二處)經驗的分析
身心與外界之間(十八界)經驗的分析
第四章 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同為自性功能的顯現
地水火風空五大種性的剖視
心意識精神領域的透視
◎卷四
物理世間物質的形成
眾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
個人解脫成佛與群體的關係
自性真心證悟的法則與原理
解脫宇宙時空與物理世間束縛的法則與原理
修證自性的法則與原理
◎卷五
修證自性解脫的總綱
二十五位實地修持實驗方法的自述
◎卷六
第六章 修習佛法的程序與方法
學佛修行入門的基本戒行
◎卷七
修學佛法進度程序的指示
◎卷八
五十五位修行的聖位和境界的含義
地獄天堂的有無與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關係
十種仙道與天人間精神心理的關係
◎卷九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
性空正覺的基本認識
色陰區宇――生理與心理互變範疇的魔境
受陰區宇――感覺變幻範疇的魔境
想陰區宇――想念中精神幻覺範疇的魔境
◎卷十
行陰區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動與對宇宙心物認識的偏差
識陰區宇――唯識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解脫五陰和直指明心見性的結論
楞嚴法要串珠
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
程滄波先生跋
後記
書摘/試閱
楞嚴大義指要
◎經題之標示
佛經與世間普通書籍,標題立義,都求能以一個名辭而概內容,其理並無二致。佛所說群經,顧名思義,觀覽經題,可窺涯量。楞嚴一辭,純係譯音,具有顛撲不破,堅固不壞,自性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之意。由此而見楞嚴全經之所指者,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法門。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之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於其上標名為大佛頂、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本經之緣起
佛說諸經,大體皆有緣起。舉眾所週知者而言,如《金剛經》,但從人本位之穿衣吃飯,平平實實之人生日常生活說起。如《維摩經》,首標佛國心地境界,而以維摩之臥疾說起。人生日常生活,不離穿衣吃飯,而穿衣吃飯中正具有人生無上之大智慧,故不得不說。人生必有老病之苦,於老病臥疾之中,更有人生無上之大問題,故又不得不說。《楞嚴經》中,首先從吃飯說起,因為吃飯,才發生阿難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見傾心,幾乎雙雙落在情波欲海之中。的的由此而來,明明白白,輕輕指出食色性也之人生一大苦惱。吾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說出此中奧妙,如此如彼,乃有此一本經留傳之大因緣。其中節節剖解,條理井然,由人生而宇宙,精神與物質,莫不層層分析無遺。自出生至老死,指出如何才為人生一大解脫境界。
與其人生解脫之不易,而後始有修持實驗方法之說明。故自阿難與摩登伽女之情天欲海始,最後結以修證解脫方法之不易原則。則曰:「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實則,阿難與摩登伽女,祇是一個引子。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中,人不論黃白棕黑,物不論動植飛走,盡在情天欲海中頭出頭沒,何一而非阿難與摩登伽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安得慈雲法雨,灑下一滴清涼劑,解此塵勞煩惱!故吾佛不忍低眉獨醒,不得不如此云云。此所謂如來密因也。繫以詩曰:
紫陌芳塵日轉斜 琵琶門巷偶停車
枝頭羅綺春無限 落盡天人一夜華
好夢初回月上紗 碧天淨掛玉鉤斜
一聲蕭寺空林磬 敲醒床頭億萬家
碧紗窗外月如銀 宴坐焚香寄此身
不使閒情生綺障 莫教覺海化紅塵
◎七處徵心與八還辨見
佛問阿難,劈頭一語,即詢以為何出家學佛?阿難答以看見如來相好,故此出家。此所謂追贓斷案,不可冤枉好人。阿難為了見佛相好而出家學道,心目中祇因美感一念而來。美感一生,色情繼起。情生欲障,疊疊而興。無怪摩登伽女一見,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難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從心造,妖由人興,是摩登伽女之魔力耶?是阿難之自墮綺障耶?是吾輩芸芸眾生之自喪人天眼目耶?誠不得而辨也。阿難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佛如捉賊捕快,又節節迫進,問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究為何物?阿難毫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見,心生愛好。此誠句句實情,人人如此,復有何疑。孰知佛卻得寸進尺,追問能使心目發生愛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誰在主使?祇此一問,即使百萬人天,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誰為主使?故有七處徵心之往返論辨生矣。必使阿難與吾輩口服心服,然後才知吾佛之不誣不妄也。
七處徵心者何?即如阿難所答:此心乃在身內。在身外。在根。在內外明暗之間。在思惟裡。在中間。在無著處。此皆經佛一一辨證,無一是處,其詳具如本文。即此七問七辨,阿難茫然,即舉古今中外之學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論,統使其抽絲剝繭淨盡,無一真實存在可言。誰知阿難與吾輩之誤,皆以此現在應用之心,即為心矣。佛所問心,謂此皆是妄心,祇是應用之現象。如以妄心應用之現象而言,阿難所答者,並無過錯。奈何此正為賊媒之窠臼,虛妄不實之尤者,並非真心自性。然則,心果有真妄之別乎?抑為話分兩頭,聲東而擊西耶?「一句合頭語,千古繫驢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斷妄求真之輩,滔滔滾滾,如過江之鯽也。若然,妄緣不斷,聲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豈即是真實耶?吾佛乃興慈悲,到此無言可答,無理可申之處,強為舖排,說出真妄兩相,於歧路中立碑為記,明告來者以此路不通。然後由憍陳那輕輕拈出「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盡是浮光掠影,謂之客塵煩惱。此是大塊文章,若非釋迦文佛之大手筆,誰能寫此!林林總總眾生,困擾於客塵煩惱者,多如恒河沙數,由來久矣。豈但阿難一人之左傾右倒而已。迷心逐物,疑真疑假,雖有夫子之木鐸,其奈聾瞶者何!繫以詩曰:
羊亡幾度泣多歧 錯認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 殘蕉有鹿夢成癡
一枕沉酣杜德機 塵埃野馬亂相吹
壺中偶放偷天日 照破乾坤無是非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