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商品資訊
系列名:翻轉學
ISBN13:9789865071509
替代書名:読書する人だけがたどり着ける場所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者:齋藤孝
譯者:鍾嘉惠
出版日:2020/06/24
裝訂/頁數:平裝/208頁
規格:21cm*14.8cm*1.6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因為讀「書」最大的作用,
不在吸收資訊,而在「體驗」!
★ 上市短短6個月16刷,銷售突破155,000冊
★ 日本亞馬遜讀書法暢銷榜第1名
★ 收錄40本嚴選書單,橫跨文史哲、數理、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
只要談到讀「書」,忙碌的現代人通常會有幾種常見的狀況──
「網路上什麼都有,為什麼要看書?」
「有想學的,想知道的東西,只要Google就好。」
「看網友整理的懶人包就能快速理解。」
「觀看網紅說書影片,只花5分鐘感覺自己已經讀完一本書。」
◎ 閱讀網路文章,你是「消費者」,不是「讀者」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取得各種知識和資訊,
多數人也以為平時沒在看書,只要閱讀網路文章,就等同於看書,
但其實,閱讀網路文章是一種消費行為,只看自己喜歡和有趣的內容,
網路文章片斷、零散的資訊,更無法累積和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 別讓速讀法,犧牲了「思考與內化」的機會
在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市面上「速讀法」的相關書籍總是熱銷;
然而,在速讀的訓練中,是否犧牲了「思考與內化」的過程?
那麼,我們該如何藉由讀書獲得這樣的深度?
讀書光是囫圇吞棗、沒有吸收與思考也是枉然,
如何「輸入」知識、廣泛汲取和內化成自我養分才是關鍵。
◎ 人的一生有限,靠讀「書」體驗你所無法抵達的境界
日本百萬暢銷書作家齋藤孝指出,
唯有透過「深思慢讀一本書」,可以體驗自己生命中沒機會獲得的體驗,
根據研究發現,當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對內容的人事物產生情感投射,
大腦的狀態接近我們正在體驗某事的狀態,可以讓人生經驗變得豐富又深刻,
有了體驗才會開始思考,並真正獲得知識,改變人生價值觀,變成富有魅力的人。
齋藤孝也提供各種具體的閱讀法,讓你透過讀書創造自我深度,
訓練認知力、鍛鍊思考力、提升「人格」和「素養」──
.試著用「作者的視角」養成「影像化」的思考習慣,掌握一流人士的認知力
.讀完後「講書」、預測式閱讀、吐槽作者……幫你訓練思考力
.趁熱閱讀暢銷書、連續閱讀5本同主題的書,可以深化知識吸收力
.透過閱讀跨時代的書,培養人格、素養
.閱讀難度高的書,竟然可以鍛鍊專注力!
本書還精選40本橫跨不同知識領域的書籍,
透過作者的見解與詮釋,帶你縱古橫今,古典至現代、西方至東方,
讓你產生共鳴,體認到書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涵養,抵達只有讀「書」才有的境界。
【本書特色】
1. 深度剖析「閱讀網路文章」與「讀書」的差異
2. 提升人們的閱讀思維,讓「讀書」不再是「痛苦的過程」,而是「充實的累積」
3. 推薦深化「思考」、「知識」、「人格」、「人生」的經典好書,橫跨不同知識領域
作者簡介
齋藤孝
1960年生於靜岡縣,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東京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學程畢業後,轉任現職。專業領域為教育學、身體論、溝通論。
《找回身體感覺》勇奪新潮學藝賞,《發出聲音讀日文》系統創下兩百六十萬部的銷量佳績,引起一股日文風潮。
著有《寫給日本人的世界宗教入門》、《做事游刃有餘的人所用的複式思考術》、《語彙力才是教養》、《享受年紀變大的教養力》、《了不起的會話力》、《嶄新的學力》、《邊寫邊思考的大腦整理筆記法》等,擔任NHK電視節目《大家一起玩日語》的綜合指導,以及TBS電視《一週資訊新聞主播》等其他節目的評論員。
譯者介紹
鍾嘉惠
政大歷史系畢業。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目前專職從事日文翻譯。譯作有《TOYOTA式現場管理》、《故事行銷力》、《澪之料理帖》系列等。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文字有神,讓我們心想事成
──許維真Metta,《利他存摺》作者
能在同時間,跨領域、跨性別、跨年代,穿越跟很多人「神交」,重點是不用配合對方時間,這不是魔法幻術,現實世界只有讀書才可以抵達的境界,而且投資效益CP值很高。
對於一直喜歡閱讀與分享實作的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的書名,也因為在奔三之前,人生新手村的我受惠於很多國內外書籍作者,這些書如同我的各領域戰友全方面陪伴我,包含後來環遊世界後遇到適合的伴侶,順利開了小公司,出書,二○一六年經營自媒體延伸出來的訂閱服務年年破百萬等,這是我在網路回答超過一萬個以上網友,以及大量實作書籍後持續推廣的價值觀:
「每本書都可以解決某個人生階段的某個課題。」
「資訊應該流到需要的人身邊。」
所以我很認同作者提到的許多概念,同時我想補充的是,很多人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或過不好,差異點是在於是否有「實作」,也就是書中提到「輸出」的部分,懂很多學很多沒有去嘗試是很可惜的,我們來到地球就好像人生RPG角色扮演遊戲一樣,可以多使用不同的攻略玩法不是嗎?(笑)
我很謝謝各領域前輩所寫的書,讓我一路破關,到現在關關難過關關過。目前可以過著看自己喜歡的書,又過得挺滋潤的我,除了感謝,自己寫書也是一種想回饋社會的初心。我身為愛看書的人,也是寫書的人 ,因為看書的人不多了,所以我在寫書時,反而不會留一手地分享,抱持著「反正只會讓有緣的人看到」的心態。
同時,我也很喜歡跟我的讀者討論跨領域觀點,以書會友常常會串起很多有趣的緣分與跨界的靈感,所以如果你看完這本書覺得很棒的話,也可以跟作者或出版社交流討論!這也是我超過十年以上的習慣之一(另類的弱連結人脈建立法)。
我也相信文字跟語言都是有神靈的力量,在對立紛爭不斷的現實世界,也希望我們的言語可以成為有緣相遇的禮物,能透過文字在心靈,環遊世界真的是很幸福。
這也是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我相信文字有神,並且讓我們心想事成,書就是作者創造的世界,並且邀請我們進入他的樂園。
推薦序
懂得讀書,才能豐富人生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與暢銷書作家
齊藤孝出版過許多學習、讀書的著作,也一再強調讀書的樂趣與重要性。他認為,讀書可以發生改變、帶來前進的力量,但隨著內容型態的改變,我們所接觸到的資訊既多、又亂所以不只要讀書,更要懂得如何讀書 。
學習如何讀書、懂得如何抓住每一本書的本質,將每一個知識點串連成線、編織成面不只能深化我們的知識、思考與人格,也能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受。
讀書能增長見識,但懂得讀書才能豐富我們的人生。學習如何學習、閱讀如何閱讀,我想《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 正是一本這樣的書。
推薦序
強化體驗、促進思考,從讀書開始
──鄭緯筌Vista,《內容感動行銷》、《慢讀秒懂》作者
認識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書蟲。不但每個月要涉獵大量的圖書,看書的速度也很快,同時我還組織「Vista讀書會」,甚至以前還曾經開設過閱讀技巧的課程,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感受閱讀的樂趣。
嗯,為什麼我這麼喜歡讀書呢?道理很簡單,除了可以獲得新知之外,閱讀還是一種很簡單且平價的娛樂。開心的時候可以和一群朋友共讀,或者自己一個人靜心讀書,也是很棒的事!
很多朋友雖然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但卻無法有效掌握閱讀的訣竅。想想也真的有點可惜呢!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擾,我想推薦日本百萬暢銷書作家齋藤孝的新書《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給你。
他在本書中提到,網路上雖然充斥著各種資訊,但光是閱讀這些零碎的資訊,並無法讓人變得更有深度。換句話說,唯有透過讀書才能強化一個人的體驗,進而促進思考以及將知識有效轉化。
在這個後疫情時代,讀書會使人心靜,更能讓人成長。嗯,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
目次
推薦序 文字有神,讓我們心想事成/許維真
推薦序 懂得讀書,才能豐富人生/劉奕酉
推薦序 強化體驗、促進思考,從讀書開始/鄭緯筌
前言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序章 網路上什麼都有,為什麼還要看書?
01. 生而為人,才能領略的喜悅
資訊化社會,有用的資訊反而很少
不能變成只懂專業的白痴
「不要輸給AI」的想法根本本末倒置
為人類的未來著想
第1章 只有讀書的人,才能抵達的「深度」
02. 「深刻的人」和「膚淺的人」有什麼差別?
「博學多聞」不等於「深刻」
溝通能力和認知力的深淺之別
不靠外表,反而更有魅力
深度可藉由閱讀培養
電視是很膚淺的媒體?
知性是被萬人開啟的
有教養和沒有教養的人生,你選哪一個?
第2章 如何讀得不淺薄又深刻?
03. 掌握一流人物的「認知力」
深刻的認識會在所有領域相通
任何資訊都存在人格
養成「影像化」的習慣
試著用「作者的眼睛」觀看事物
設定「作者月」,不斷換「浸泡對象」
挖掘「精神文化」,讓我們變強大
讀到頭腦發昏,也是深度閱讀
第3章 加深思考力的閱讀
04. 藉由閱讀鍛鍊思考力
與自己的經驗連結
投入情感閱讀
「讀後感」可以看出思想的深淺
深化思考的「對話」、「短評」的活用法
試著為讀過的書寫推薦文
選出三個自己喜歡的文句
面對作者也要吐槽
促進思考的「預測式閱讀」
.增進思考力的十本名著
第4章 深化知識的閱讀
05. 理科閱讀,讓視野變開闊
「驚訝」是知識探究的開端
知識增長有如細胞分裂
一個主題連讀五本,便是「A級」
注意「連結」會更方便知識的取用
06. 靠認識新的書拓展知識
要不要讀「暢銷書」?
利用「遇上的瞬間」拓展知識
靠圖鑑、百科事典理解「全貌」
.擁有現代必備知識的十本名著
第5章 培養人格的閱讀
07. 觸碰偉大人物的胸襟
讀懂「超越時代的普遍性」
尋找屬於自己的名言佳句
.觸碰到人生幽微處的四本名著
第6章 使人生更深刻的閱讀
08. 生命態度比勝負更重要
探究人生的意義,感受活著的價值
與東方的身分認同密不可分
如何讓只有一次的人生變得富足?
.使人生更深刻的六本名著
第7章 如何閱讀艱澀的書?
09. 大膽選擇經典閱讀
讀書不需要才華
讀難度高的書,竟能鍛鍊專注力
高潮處要徹底變成劇中人
在書本、電視劇、電影、漫畫間轉來轉去
有「不懂」的地方沒關係
讀經典賞玩佳句──「名句選讀」
「沉浸式閱讀」和「批判式閱讀」
.雖然艱澀依然要挑戰的十本不朽名著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現在,正應當讀書。
在此之前,我也不斷講述讀書的樂趣和功用。
不論在任何時代,讀書都是一件很棒的事。讀書能增進人的思考能力,豐富想像力,並在痛苦時給予人前進的力量。要形塑自我,使人生變得豐富,必不可少的就是讀書。這份價值雖然永恆不變,但我特意要強調「現在」。
「現代人都不讀書」是很久以前大家就在批評的現象。想必有人已經聽膩了吧。
若只是覺得這樣的批評刺耳那還算好,但我感覺非常多人都會惱羞成怒回嗆:「那又怎樣」。
前一陣子我看到一項很可怕的數據。即「讀書時間是零」的大學生超過半數(第五十三屆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連合會所做的學生生活實態調查。回答一天讀書時間是「零」的占五三.一%)。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雖然隱約有此覺察,但看到數字還是大為震驚。若是理工科的學生,讀論文而不讀書,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實驗和計算我還能理解, 但連文科的學生也不讀書才令人驚訝。
那麼,實際上大學生不讀書都在做些什麼呢?
讀網路文章和讀書不一樣
雖說他們不讀書,但並不表示沒在閱讀文字。毋寧說,他們大量地閱讀。而其大多數都是網路或社群上的文章。
也許有人會說:「不看書但看網路有何不可?」
假使有人反駁我:「網路裡包羅萬有不是嗎?」確實是如此。網路上每天追加的資訊數量龐大,不僅是近期的新聞,還包含古今東西各種各樣的故事、解釋和反應。網路的「青空文庫」上還可以免費閱讀著作權期限已過的作品。
因此,「不特地看書看網路也很好不是嗎?」的意見也並非是錯的。
不過,網路上的閱讀和讀書有一項重大的差異。那就是「面對的方式」。
在網路上想要流覽什麼時,通常會想在短時間內迅速讀完再讀下一篇,而不是好好地面對眼前的內容。視線總是往看似更有趣、更吸睛的事物流動。網路上充斥著大量資訊的同時,也充斥著令人感興趣的廣告詞和影象。於是認真面對一則內容的時間愈來愈短。
最近透過網路聽音樂的情況也逐漸增多,但透過網路的「聆聽方式」無法聽到前奏。總會耐不住性子開始尋找下一首曲子。因此某歌手曾經告訴我,他現在作曲都採取開頭就是副歌的做法。
也有研究指出,現代人的注意力普遍降低。根據二○一五年微軟發表的報告,現代人的注意力持續的強度(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只有八秒。二○○○年時是十二秒,如今縮短了四秒之多,比金魚的九秒還要短。
這絕對是網路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智慧型手機普及後,人們開始時常利用智慧型手機查閱各種資訊、利用社群網路服務簡短交談,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順應」之後的結果。
閱讀網路文章,你是「消費者」,不是「讀者」
如上所述,閱讀網路上的資訊和讀書是完全不同的行為。
閱讀網路上的文章時,我們不是「讀者」,是「消費者」。我們握有主導權,會選擇更有趣的內容。就是「這個不是」、「這個很無聊」、「這個很有趣」這樣不斷篩除、消費的感覺。
只是一直消費很難有累積。忙碌地流覽訊息,卻總覺得有點不踏實,什麼也沒學到。儘管流覽時覺得有些驚喜,但很快便忘記。也許確實經常具備三兩樣粗淺資訊,但「人生不會因此而變得深刻」。
這其實是「心態」的問題,而非資訊的內容和工具的問題。
當你敬佩一位作者而決定「好,來看這本書吧」時,你會好好地坐下來聽他說。那就像是只有你和作者兩人關在一間四疊半的房間裡,聽他沒完沒了地敘說一樣。即便遇到有點無趣場面也不能輕易走開。會耐心地繼續聽他說下去。
對方若是天賦異稟的作家,恐怕還有人會「好想趕快知道下文」而捨不得睡覺一直讀下去吧。不過如果是和杜斯妥也夫斯基兩人獨處一室持續聽他說三個月的話,大多數人都會想逃之夭夭(若能試試看最好)。事實上所有人都漸漸逃跑了。
假使沒逃跑聽到最後會如何呢?那會以「體驗」的形式牢牢烙印在心裡。讀書正是一種「體驗」。的確也有說法指出,當我們在閱讀中對出場人物產生情感投射,大腦的狀態和我們在體驗某樣事物時的狀態很接近。
體驗會對人格的形成造成影響。相信你也有過一些體驗讓你覺得「正是這樣的體驗塑造出現在的我」。
辛酸、難過的體驗也是,因為有過那樣的體驗才能懂得別人的感受,或是因為度過那些痛苦才變得堅強和有自信。假使生了一場大病,或發生某件事讓人體會到生命之可貴,便會覺得當下這一瞬間很重要之類的,為人格帶來改變。
自己一個人的體驗有其極限,但讀書可讓人獲得疑似體驗。
讀書能深化一個人的人生觀、人類觀,使想像力變豐富,人格變偉大。
也有人說,實際體驗比讀書更重要。說得沒錯,實際體驗確實重要。但我認為讀書和體驗兩者並不衝突。我們可能因為讀書而產生「想體驗看看」這樣的動機,不但如此,還能覺察到自己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體驗的意義。
進而能夠將實際體驗發揚光大數十倍。
本書基於「讀書會讓人生更有深度」的前提,會慢慢告訴大家在善用網路和社群網路服務的同時如何讀書、讀什麼樣的書。若能對愛讀書的人和最近很少讀書的人重新發現讀書的美好有一點兒幫助,那將是我的榮幸。
生而為人,才能領略的喜悅
資訊化社會,有用的資訊反而很少
大家都說現代是資訊化社會,感覺我們好像每天都接觸到大量的資訊。確實,網路上的資訊量驚人。只要有心,無論什麼都能查,要查多少有多少。
然而我的感覺卻是,大家其實並沒有吸收那麼多的資訊。
明明總是把玩著手機,但這個也不知、那個也不知。即使我拋出:「最近這新聞很熱門……」,也只會得到「我知道那新聞,但詳細內容是什麼啊?」的回答。看來大家似乎只是迅速滑過,截取關鍵字詞,並未詳細閱讀。
還有人「只看統整網站」。對不知道的事,簡單匯整一下資訊就自以為懂了。以為懂了,但被人一問卻答不出來。或是理解錯誤、過目即忘。
網際網路雖有大海之稱,但十之八九的人都像在淺灘上撿拾貝殼,鮮少有人潛入深處。明明只要潛下去,不但可能遇見不曾見過的深海魚,還會發現一望無際未曾見識過的世界。所以即使面對同一片海洋,但會怎麼做因人而異。
不能變成只懂專業的白痴
稍後會再談到,讀書會增加人的「深度」。
這本書所談的「深度」,並不是只對一樣事物探究到底的深度。對專業領域探究到底,其他方面卻完全不行,這樣並不均衡。所謂的深度是全人式的、綜合式的深度。
剛才提到現在的大學生不讀書,事實上,我感覺大學的老師也漸漸不再為了文化素養而廣泛閱讀。我在大學招聘的面談中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
「能不能請你說出三本專業領域以外,構成你本身素養的書?」
專業領域以外是重點,這問題是要確認對方是否擁有豐富的素養。
要讓學生具備文化素養,老師本身不能沒有素養。
但沒想到突然語塞的人比以前多了。如果是「多到數不清,舉不出來」我能理解。希望他起碼能說出「要縮小到三本很難,請容我舉出十本」這樣的話來。可是很遺憾,回答「如果是專業領域,我馬上就能說出來……」的人愈來愈多。
熟知專業領域是當然的,但我認為應當要有一般素養作為其背景知識。在缺乏哲學思考之下搞科學,或是搞經濟學而不懂文學是很危險的事。所以大學一年級的新生才會有教養課程。
就是所謂的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的概念誕生自古代希臘。起源於「有助於獲得自由的全人式技藝」這樣的教育原理。認為人類為了掙脫出包含偏見、習慣在內的束縛,靠自己的意志活下去 ,必須具備廣泛且實踐性的知識。
之後,中世紀歐洲繼承了博雅教育的傳統,將它定義為「文法、辯證、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自由七藝」。並且,當日後神學、醫學、法律這類專科教育出現,博雅教育更成為應當優先學習的項目。
現代的博雅教育一面汲取這樣的傳統,一面納入近代很發達的經濟學、自然科學等,範圍變得更加廣泛。
近年來博雅教育開始逐漸受到重視,想必是因為在全球化進展、社會問題複雜化的情況下,人們強烈認知到必須具備超越專業領域的靈活性才能解決問題。
人們認為,即便擁有豐富的專業領域知識,但在充分運用那些知識上,若沒有多元的視角也很困難。比方說,就算學過基因工程,懂得基因操作的技術,但要處理該如何與生命倫理取得妥協這樣困難的問題,必須具備歷史、宗教、哲學等廣泛的知識。
因此我才說,發生在文化素養愈來愈受到重視的時代,人們卻不讀書這現象很奇怪。
「不要輸給AI」的想法根本本末倒置
現在AI(人工智慧)備受關注。
二○一七年有一則AI擊敗世界頂尖圍棋手的新聞。圍棋與將棋和西洋棋相比,具有棋盤大、布局長、棋子的價值隨著場面改變的特徵。若是西洋棋還有可能的「記住每一步,再經過計算找出最佳解」的做法,很難適用在圍棋上。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電腦要在圍棋上打敗人類,現在還不是時候。
然而根據二○一七年十月發表的文章,谷歌(Google)旗下的DeepMind公司開發的「AlphaGo」未用到前人的棋譜資料,完全靠自學就讓棋力增強。而且它不只會下圍棋,還會玩其他棋類。看來電腦已能脫離人類的控制,自己學習、成長。
像這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進化的AI。這領域的權威雷.庫茲維爾(Ray Kurzweil)預測,二○四五年將達到「科技奇異點」(Singularity)。意即人工智慧會超越人腦,使世界發生巨大變 化。
為了避免被AI搶走工作我們應當具備什麼能力?為了學會AI做不到的事我們該怎麼做?這一類討論也很興盛。
不過如果讓我說的話,這樣的討論很荒謬。就算預測出「AI做不到的事」也會輕易被推翻吧。看它現在進化的速度也知道,一定會發生遠遠超出一般人想像的變化。因此,「AI會做的事可以不用學,只拚命學AI不會做的事」的想法或許能避開風險,但決不會讓人生變豐富。
將不要輸給AI設為人生目的而活著根本是本末倒置。那正如同將人生讓渡給AI。
不論AI是否出現,「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深刻」才是重要的不是嗎?
為了讓人生更有深度,我認為讀有關AI和未來預測的書非常有意義。比如「倘若世上曾經存在智能超越人類大腦的AI,要進行像人類一樣的溝通交流應該很簡單吧?那麼,是什麼使人成其為人呢?自己對身為人又有何求呢?」之類的,書本在手一面慢慢深化思考,一定能讓人生漸漸豐富起來。
為人類的未來著想
我們人類屬於「智人」(Homo sapiens)。
能夠與眾人共享知識並傳遞給後世,正是智人厲害之處。去到書店或圖書館,便見古今東西的智慧擱不下似地將室內擺得滿滿的。偉大的人耗費畢生之力探究真理,或是千辛萬苦地將真理精煉成文學的形式再寫成書,以便任何人都能閱讀。所以才促使智慧能夠持續不斷地進化。
如果只是和家人或朋友聊天,那猴子和狗也會做。就連螞蟻也會吧(也許不是發出聲音的聊天,但確實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溝通)。可是,動物和昆蟲們並無法知道跨越地域和時代曾經存在的生命們思考過什麼。
不讀書,即意謂著,失去身為智人的驕傲。
我甚至會想,假使連注意力也進一步降低,最後變成「讀不了書」而不是「不讀書」的話,那人類的未來豈不是前景堪慮?
再次重申,我的意思不是網路、社群網站不好。
這些令人讚嘆的工具同樣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一定要好好活用不是嗎?只是,把重心完全轉移到那邊而忘卻讀書的喜悅就太可惜了。讀書是生而為人才能領略的喜悅。是我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深度的最佳手段。
我認為在網路、社群網站全盛的現代,重新認真面對書本才更顯重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