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由《莊子淺說》和《莊子思想散步》兩部分構成。《莊子淺說》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終結篇幾部分,對莊子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刻劃;《莊子思想散步》則由四篇關於莊子思想的演講稿組成。本書是陳鼓應先生討論莊子的一本簡明而全面的作品。一向被視為深奧幽玄的《莊子》,以及迷離傳奇的莊子,在作者筆下有如撥雲去霧,氣朗風清,完整展現。本書對迅速、全面瞭解莊子其人其書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導作用。
作者簡介
陳鼓應,1935年出生於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後就讀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1973年,因參與台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表時論,被當局解聘,引發了長達兩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學系事件”。1979年離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學任職。1997年,台灣大學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陳鼓應是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他撰寫的《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註今譯》已行銷四十餘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典讀本。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乾說”,影響日益廣泛。此次出版的“陳鼓應著作集”系列,是他學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
陳鼓應是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他撰寫的《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註今譯》已行銷四十餘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典讀本。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乾說”,影響日益廣泛。此次出版的“陳鼓應著作集”系列,是他學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是陳鼓應先生討論莊子的一本簡明而全面的作品。一向被視為深奧幽玄的《莊子》,以及迷離傳奇的莊子,在作者筆下有如撥雲去霧,氣朗風清,完整展現。
金句選萃:
◆《莊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氣象、寬廣的意境洞徹出一番遼闊的視界,投射下一片寧靜的光輝並散發著快意自適的情態,使我再次由對存在主義文學的徘徊直接跨入對莊子哲學的領悟,進而寫作這本小書。顯然,對於青年時代的我而言,接觸到《莊子》,宛如跨進一座巍峨而深奧的殿堂,我恍然找尋到精神的家園和心靈的故鄉。這種寄託之感于中年以後便愈加強烈。因而,潛藏於這兩種轉變背後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寧靜,由狂飆到內斂,由沖創意志到清明心智的緩慢調適,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漸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著偶然的必然的一面。
◆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的寬廣、精神空間的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一個人社會閱歷愈深,愈能領會莊子的“逍遙遊”實乃“寄沉痛於悠閒”,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層,則未始不潛藏著深厚的憤激之情。
◆在莊子的世界中,那種自得其得、自適其適的心境,那份廣大寬閑、悠然意遠的氣派,都是別家所無的。因而,在他的天地裡,凡是一切束縛人性的規範,他都會舉筆抨擊。
◆莊子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行道者,也非逃離現實生命的烏托邦理想人。他的見解是基於人類無止境的饜欲與物化的傾向所引發出來的;同時,他鑒於個人的獨存性已消失與被吞噬,遂於洞察人類的處境中安排自我的適性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無法體會莊子。因而,莊子哲學對於讀者來說,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無法得到大眾一致公認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會視如智慧之言,有人會以為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莊子的哲學不是寫給群眾看的,莊子的話語也不是說給群眾聽的,他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空穀。
◆在他眼底裡,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跳躍躍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從莊子哲學的恢宏氣象看來,他的思想角度,從不拘限於枝枝節節,秋毫之末;但他並不抹殺精細的分析,否則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說的“自大視細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從整體處觀察事理,從各個角度作面面俱到的透視。
金句選萃:
◆《莊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氣象、寬廣的意境洞徹出一番遼闊的視界,投射下一片寧靜的光輝並散發著快意自適的情態,使我再次由對存在主義文學的徘徊直接跨入對莊子哲學的領悟,進而寫作這本小書。顯然,對於青年時代的我而言,接觸到《莊子》,宛如跨進一座巍峨而深奧的殿堂,我恍然找尋到精神的家園和心靈的故鄉。這種寄託之感于中年以後便愈加強烈。因而,潛藏於這兩種轉變背後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寧靜,由狂飆到內斂,由沖創意志到清明心智的緩慢調適,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漸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著偶然的必然的一面。
◆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的寬廣、精神空間的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一個人社會閱歷愈深,愈能領會莊子的“逍遙遊”實乃“寄沉痛於悠閒”,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層,則未始不潛藏著深厚的憤激之情。
◆在莊子的世界中,那種自得其得、自適其適的心境,那份廣大寬閑、悠然意遠的氣派,都是別家所無的。因而,在他的天地裡,凡是一切束縛人性的規範,他都會舉筆抨擊。
◆莊子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行道者,也非逃離現實生命的烏托邦理想人。他的見解是基於人類無止境的饜欲與物化的傾向所引發出來的;同時,他鑒於個人的獨存性已消失與被吞噬,遂於洞察人類的處境中安排自我的適性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無法體會莊子。因而,莊子哲學對於讀者來說,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無法得到大眾一致公認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會視如智慧之言,有人會以為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莊子的哲學不是寫給群眾看的,莊子的話語也不是說給群眾聽的,他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空穀。
◆在他眼底裡,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跳躍躍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從莊子哲學的恢宏氣象看來,他的思想角度,從不拘限於枝枝節節,秋毫之末;但他並不抹殺精細的分析,否則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說的“自大視細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從整體處觀察事理,從各個角度作面面俱到的透視。
序
一
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這期間,兩岸歷經對立與交流的種種曲折。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亦頗多波折,兩者交互抵觸,有時又能相互彰顯——現實人生的坎坷,常使學術路途中斷,但我“困”而知之,不斷激發求知的動能,進而豐富著我的學術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兩類:一是學術專著,二是時感性的文章。後者將以《鼓應文存》為名,另外編成一個系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論廣場》、《台大哲學系事件》、《走進白色恐怖》、《台灣民主運動的腳步》等著作。這一系列反映著我所處的境遇與時代的路痕。
我的專業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家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 《悲劇哲學家尼采》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小書奠定了我學術的基礎,接著是《莊子淺說》,用力較深的則是費時多年的《莊子今註今譯》。可以說,從尼采到莊子,是我學術路程的一條主線。藉著他們,我將現實關懷與學術人生聯繫在一起。
二
大學期間,受先師方東美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影響,我體會到,如果不能了解一個民族的災難,也就不能理解這個民族文化的深層底蘊。個體生命也是如此,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就是在這樣矛盾的狀態下並行演進著,恰恰體現了老子禍福相依的哲理。
中青年期間,我常處於逆境中,尼采的衝創意志和莊子在“困苦”中保持定力與超越的心境,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我迎難而進,永葆生命的昂揚氣概。
台灣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了白色恐怖,我在這一時期的學術著作反映了我內心對於自由民主的渴望。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在文獻和學術論著方面打下基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那段時空中,我雖然經受著現實環境的衝擊,卻還能積極地參與學術、文化上的反思。透過古籍文獻的整理與詮釋,我不僅得到傳統人文思想的熏陶,還表達了對極端化與絕對化的神權思想的反感,闡發了對威權體制下的人身崇拜和造神運動的批判。這一時期,我以尼采和莊子為主的論著,都反映了“任其性命之情”的傾向。接下來,《道家的人文精神》和《莊子人性論》兩書的內容,又可以說是“安其性命之情”的展現。
三
《陳鼓應著作集》共二十本,它們分別在海峽兩岸不同的時空中寫成。有關尼采哲學和存在主義的介紹以及老、莊的註譯,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台大校園裡完成的。 1973年春夏,因為參與台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表時論,我和王曉波在“台大哲學系”事件中首遭整肅。自此以後,我的學術人生被迫中斷十餘年,直到1984年才在北京大學重啟學術生涯。
在北大哲學系執教期間,我除了陸續完成道家各派典籍的詮釋,也針對當時大陸學界的研究現狀,著力於圍繞以下三個議題表達不同的觀點,並在《哲學研究》等刊物上陸續發表相關論作:第一是中國哲學開端的議題;第二是《易傳》的學派歸屬問題;第三是理學開山祖的問題。這三個重要的議題構成了我的《道家哲學主乾說》的中心議題,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本學術專著。
“9·11事件”之後,整個世界更加動盪不安,就像司馬遷所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也像泰戈爾《演講集》中對西方思維方式的描述:“西方人習慣於按照人們所歸屬的半球不同,而將人類世界斷然劃分為好的和壞的。這種傲慢的分裂精神嚴重地傷害了我們,給我國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事實上,戰爭與衝突的根源多在於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為此,我更願意站在地球村的視角思考問題。中國哲學儒、墨、道、法各家,傳承數千年而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各有其普世的價值。
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這期間,兩岸歷經對立與交流的種種曲折。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亦頗多波折,兩者交互抵觸,有時又能相互彰顯——現實人生的坎坷,常使學術路途中斷,但我“困”而知之,不斷激發求知的動能,進而豐富著我的學術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兩類:一是學術專著,二是時感性的文章。後者將以《鼓應文存》為名,另外編成一個系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論廣場》、《台大哲學系事件》、《走進白色恐怖》、《台灣民主運動的腳步》等著作。這一系列反映著我所處的境遇與時代的路痕。
我的專業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家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 《悲劇哲學家尼采》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小書奠定了我學術的基礎,接著是《莊子淺說》,用力較深的則是費時多年的《莊子今註今譯》。可以說,從尼采到莊子,是我學術路程的一條主線。藉著他們,我將現實關懷與學術人生聯繫在一起。
二
大學期間,受先師方東美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影響,我體會到,如果不能了解一個民族的災難,也就不能理解這個民族文化的深層底蘊。個體生命也是如此,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就是在這樣矛盾的狀態下並行演進著,恰恰體現了老子禍福相依的哲理。
中青年期間,我常處於逆境中,尼采的衝創意志和莊子在“困苦”中保持定力與超越的心境,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我迎難而進,永葆生命的昂揚氣概。
台灣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了白色恐怖,我在這一時期的學術著作反映了我內心對於自由民主的渴望。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在文獻和學術論著方面打下基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那段時空中,我雖然經受著現實環境的衝擊,卻還能積極地參與學術、文化上的反思。透過古籍文獻的整理與詮釋,我不僅得到傳統人文思想的熏陶,還表達了對極端化與絕對化的神權思想的反感,闡發了對威權體制下的人身崇拜和造神運動的批判。這一時期,我以尼采和莊子為主的論著,都反映了“任其性命之情”的傾向。接下來,《道家的人文精神》和《莊子人性論》兩書的內容,又可以說是“安其性命之情”的展現。
三
《陳鼓應著作集》共二十本,它們分別在海峽兩岸不同的時空中寫成。有關尼采哲學和存在主義的介紹以及老、莊的註譯,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台大校園裡完成的。 1973年春夏,因為參與台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表時論,我和王曉波在“台大哲學系”事件中首遭整肅。自此以後,我的學術人生被迫中斷十餘年,直到1984年才在北京大學重啟學術生涯。
在北大哲學系執教期間,我除了陸續完成道家各派典籍的詮釋,也針對當時大陸學界的研究現狀,著力於圍繞以下三個議題表達不同的觀點,並在《哲學研究》等刊物上陸續發表相關論作:第一是中國哲學開端的議題;第二是《易傳》的學派歸屬問題;第三是理學開山祖的問題。這三個重要的議題構成了我的《道家哲學主乾說》的中心議題,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本學術專著。
“9·11事件”之後,整個世界更加動盪不安,就像司馬遷所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也像泰戈爾《演講集》中對西方思維方式的描述:“西方人習慣於按照人們所歸屬的半球不同,而將人類世界斷然劃分為好的和壞的。這種傲慢的分裂精神嚴重地傷害了我們,給我國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事實上,戰爭與衝突的根源多在於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為此,我更願意站在地球村的視角思考問題。中國哲學儒、墨、道、法各家,傳承數千年而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各有其普世的價值。
目次
出版說明
第一部分 莊子淺說
寫在前面
前言 莊子的影像
生活篇
一、貧窮的生活
二、異鵲的故事
三、終生不仕
四、契友惠施
五、鼓盆而歌
生死篇
一、蝴蝶夢
二、生死如來去
思想篇
一、鯤鵬和小麻雀
二、涉世之道
三、無用之用
四、掊擊仁義
五、理想人物
六、肯定真知
七、自然無為
八、自然之美
九、不辯之辯
十、不道之道
十一、對待與同一
終結篇
莊子思想的評價
第二部分 莊子思想散步
游於尼采與莊子之間
一、厘清文化與哲學
二、道為世用
談“莊周夢蝶”和“濠上觀魚”的審美意蘊
一、“游心於無窮”的逍遙之境
二、“積厚”與“化”
三、“觀點主義”與開放心靈、多邊思考
四、“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
五、“莊周夢蝶”、“濠上觀魚”所蘊涵的審美意蘊
莊子的視野與心境
一、大小之辯
二、主體的局限性
三、一個通達的世界
四、莊子的藝術心境
莊子的藝術心境
道家思想之古今對話:陳鼓應與沃爾法特談莊子
一、陳鼓應:如何進入“道”的精神家園
二、沃爾法特(Gunter Wohlfart):像詩人陶淵明那樣生活
附錄 老莊思想要旨
老子:“道”――萬物的本原
一、老子其人其書
二、老子思想
三、可道之“道”與不可道之“道”
四、有無相生
五、為無為
六、道法自然
七、柔弱勝剛強
莊子:“內聖外王”――最高的理想人格
一、莊子其人其書
二、莊子的思想風格
三、“鯤鵬展翅”――大其心境,開拓視野
四、“庖丁解牛”――由技藝入道境
五、“莊周夢蝶”――體認“物化”之境
六、“觀魚之樂”――物我的感通
第一部分 莊子淺說
寫在前面
前言 莊子的影像
生活篇
一、貧窮的生活
二、異鵲的故事
三、終生不仕
四、契友惠施
五、鼓盆而歌
生死篇
一、蝴蝶夢
二、生死如來去
思想篇
一、鯤鵬和小麻雀
二、涉世之道
三、無用之用
四、掊擊仁義
五、理想人物
六、肯定真知
七、自然無為
八、自然之美
九、不辯之辯
十、不道之道
十一、對待與同一
終結篇
莊子思想的評價
第二部分 莊子思想散步
游於尼采與莊子之間
一、厘清文化與哲學
二、道為世用
談“莊周夢蝶”和“濠上觀魚”的審美意蘊
一、“游心於無窮”的逍遙之境
二、“積厚”與“化”
三、“觀點主義”與開放心靈、多邊思考
四、“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
五、“莊周夢蝶”、“濠上觀魚”所蘊涵的審美意蘊
莊子的視野與心境
一、大小之辯
二、主體的局限性
三、一個通達的世界
四、莊子的藝術心境
莊子的藝術心境
道家思想之古今對話:陳鼓應與沃爾法特談莊子
一、陳鼓應:如何進入“道”的精神家園
二、沃爾法特(Gunter Wohlfart):像詩人陶淵明那樣生活
附錄 老莊思想要旨
老子:“道”――萬物的本原
一、老子其人其書
二、老子思想
三、可道之“道”與不可道之“道”
四、有無相生
五、為無為
六、道法自然
七、柔弱勝剛強
莊子:“內聖外王”――最高的理想人格
一、莊子其人其書
二、莊子的思想風格
三、“鯤鵬展翅”――大其心境,開拓視野
四、“庖丁解牛”――由技藝入道境
五、“莊周夢蝶”――體認“物化”之境
六、“觀魚之樂”――物我的感通
書摘/試閱
面對這樣可悲的現象,莊子乃轉而對內作一番自覺的工作。在自覺過程中,莊子了悟感覺世界的幻滅無常,於是認定,馳心於外物對於人類的精神實是莫大的困擾;由是導出莊子哲學之輕視物慾的奔逐,而傾向精神的自由,並求個人心靈的安寧。
莊子對於現象界有深刻尖銳的洞察力。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徹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渾渾噩噩像烏龜似的爬來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東奔西竄,然而,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麼,為得著什麼。一旦省悟時,便會覺得自己所作所為是如此的莫名其妙……看開了,一切都不過如此罷了,於是你就會不屑於任何事物,任何行動。然而,這樣的社群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如果每個人都像莊子筆下的南郭子綦“隱機而坐”,進入到“答焉似喪其耦”的境況,那麼,個人和社會豈不近於靜止?因而,莊子哲學如何處理及適應這情況,便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納入了一個龐大的動力系統中,緩步或停足都有被拋棄的危險。
然而,我們必須了解,莊子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行道者,也非逃離現實生命的烏托邦理想人。他的見解是基於人類無止境的饜欲與物化的傾向所引發出來的;同時,他鑑於個人的獨存性已消失與被吞噬,遂於洞察人類的處境中安排自我的適性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無法體會莊子。因而,莊子哲學對於讀者來說,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無法得到大眾一致公認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會視如智慧之言,有人會以為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莊子的哲學不是寫給群眾看的,莊子的話語也不是說給群眾聽的,他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空谷。
讀莊子書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跳躍躍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從莊子哲學的恢宏氣象看來,他也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的思想角度,從不拘限於枝枝節節,秋毫之末;但他並不抹殺精細的分析,否則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說的“自大視細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從整體處觀察事理,從各個角度作面面俱到的透視。
從莊子哲學的語境來說,恢宏的氣象乃表現於不以人類為中心(不拘限於人類),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拘限於自我),而能推及於廣大的自然界。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一方面表現出民胞物與的胸懷,另一方面又呈現著藝術精神的和諧觀照。很顯然,莊子取消了天地萬物和我——客觀和主體——的對立關係。這種主客一體的宇宙觀,實為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和西方哲學主客對立的宇宙觀迥然不同。莊子不僅要打破主客對峙的局面,進而達到二而合一的境界,還要進一步達致物我(主客)兩忘的境界。在這裡,莊子充分錶現出大藝術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觀,只是對自然做某種程度的觀賞,而缺乏開發自然界的精神。中國在科學知識與科學技術方面的貧乏,固然受到這種宇宙觀的重大影響;正如中華民族在文學藝術上的輝煌成就,也受到這種宇宙觀的重大影響。
現在把上述兩種宇宙觀,縮限於人和自然及其關係上來討論。我們先剖解主客對立的宇宙觀,藉此可反襯出另一觀念之特點。
在西方,人在開拓自然的過程中,已有驚人的成就,這是值得驕傲的,也無須贅言。然而,若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人和自然的關係,西方則呈現著深沉的危險,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的問題上。
西方傳統哲學大抵為二元的傾向——物我完全對立,自然與人事對峙,亦即劃分客體與主體。然而,由於西洋哲學重視客體,往往習慣將人類客體化,結果常使人埋藏於物界而喪失其自然的地位(如希臘宇宙論時期哲學);同時,也有人急急於求永恆客觀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個變動流逝的感覺界而加以鄙棄(如柏拉圖);中世紀則更視自然人為罪人,自然界為罪惡之區,而將價值停滯於高遠縹緲處。
……
莊子對於現象界有深刻尖銳的洞察力。他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徹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渾渾噩噩像烏龜似的爬來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東奔西竄,然而,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麼,為得著什麼。一旦省悟時,便會覺得自己所作所為是如此的莫名其妙……看開了,一切都不過如此罷了,於是你就會不屑於任何事物,任何行動。然而,這樣的社群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如果每個人都像莊子筆下的南郭子綦“隱機而坐”,進入到“答焉似喪其耦”的境況,那麼,個人和社會豈不近於靜止?因而,莊子哲學如何處理及適應這情況,便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納入了一個龐大的動力系統中,緩步或停足都有被拋棄的危險。
然而,我們必須了解,莊子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行道者,也非逃離現實生命的烏托邦理想人。他的見解是基於人類無止境的饜欲與物化的傾向所引發出來的;同時,他鑑於個人的獨存性已消失與被吞噬,遂於洞察人類的處境中安排自我的適性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無法體會莊子。因而,莊子哲學對於讀者來說,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無法得到大眾一致公認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會視如智慧之言,有人會以為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莊子的哲學不是寫給群眾看的,莊子的話語也不是說給群眾聽的,他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空谷。
讀莊子書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跳躍躍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從莊子哲學的恢宏氣象看來,他也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的思想角度,從不拘限於枝枝節節,秋毫之末;但他並不抹殺精細的分析,否則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說的“自大視細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從整體處觀察事理,從各個角度作面面俱到的透視。
從莊子哲學的語境來說,恢宏的氣象乃表現於不以人類為中心(不拘限於人類),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拘限於自我),而能推及於廣大的自然界。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一方面表現出民胞物與的胸懷,另一方面又呈現著藝術精神的和諧觀照。很顯然,莊子取消了天地萬物和我——客觀和主體——的對立關係。這種主客一體的宇宙觀,實為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和西方哲學主客對立的宇宙觀迥然不同。莊子不僅要打破主客對峙的局面,進而達到二而合一的境界,還要進一步達致物我(主客)兩忘的境界。在這裡,莊子充分錶現出大藝術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觀,只是對自然做某種程度的觀賞,而缺乏開發自然界的精神。中國在科學知識與科學技術方面的貧乏,固然受到這種宇宙觀的重大影響;正如中華民族在文學藝術上的輝煌成就,也受到這種宇宙觀的重大影響。
現在把上述兩種宇宙觀,縮限於人和自然及其關係上來討論。我們先剖解主客對立的宇宙觀,藉此可反襯出另一觀念之特點。
在西方,人在開拓自然的過程中,已有驚人的成就,這是值得驕傲的,也無須贅言。然而,若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人和自然的關係,西方則呈現著深沉的危險,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的問題上。
西方傳統哲學大抵為二元的傾向——物我完全對立,自然與人事對峙,亦即劃分客體與主體。然而,由於西洋哲學重視客體,往往習慣將人類客體化,結果常使人埋藏於物界而喪失其自然的地位(如希臘宇宙論時期哲學);同時,也有人急急於求永恆客觀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個變動流逝的感覺界而加以鄙棄(如柏拉圖);中世紀則更視自然人為罪人,自然界為罪惡之區,而將價值停滯於高遠縹緲處。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