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中國天氣諺語志》是中國氣象先生宋英傑潛心之作。憑藉其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首次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梳理和解讀了從古到今的氣象諺語,包括天氣諺語、氣候諺語、物候諺語、節氣諺語等幾大類,將氣象科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我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新穎而有趣,通過對氣象、物候、天氣變化、諺語文化有更深刻、更科學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傳承文化,更好地普及科學。
在這裡,讀者不僅能看到關於“天”的科學知識,更能瞭解與日常息息相關的氣候、物候、天氣等隨時代的演變和發展。這本書也將填補業界空白。
作者簡介
宋英傑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專家。2004年獲得 “氣象先生”稱號。2012年榮獲播音主持界 “金話筒獎”。
科研及業務之余,擔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兼職教授。
宋英傑以其專業背景、知性形象、自然詼諧的語風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他對節氣、諺語、月令等氣象相關傳統文化遺產潛心鑽研,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依舊潤澤著我們對於萬千氣象的體驗。
名人/編輯推薦
1、將氣象科學與天氣諺語結合。本書聚焦諺語文化,對氣候諺語、物候諺語、節氣諺語等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和解析,填補了業界的空白。
2、科學性。書中含有大量的氣象數據、雲圖等,同時配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讓讀者能用生動的文本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
3、對諺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諺語不是固化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時代不斷發展演化,我們不應該只是背誦和傳承老祖宗的文化,而是應該對諺語文化做出我們這個時代自己的貢獻。本書在對天氣諺語的解讀基礎上,也在以科學的角度尋找新生的天氣諺語。
序
序
洞察氣象,一直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力遊戲,自古以來匯集了不可勝數的“高級玩家”。
天氣諺語,是本著“高手在民間”的理念所進行的思想和智慧“眾籌”。
其實,天氣諺語也具有自淨能力,在傳承和應用的過程中悄悄地與時俱進。
天氣諺語,我們既要吸納它的科學營養,又要品味它的文化回甘。
我們為什麼會有一種先賢崇拜的“好古”心態?費孝通先生在其《鄉土中國》中是這樣闡釋的: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裡,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一個在鄉土社會裡種田的老農所遇著的只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變更。一年一度,周而復始。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於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接著,費先生講述了自己經歷的故事:
我自己在抗戰時,疏散在昆明鄉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醫生,只有請教房東老太太。她一聽哭聲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種寄生苗,吃奶時就會發痛,不吃奶又餓。她不慌不忙地要我們用鹹菜和藍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兩天果然好了。這地方有這種病,每個孩子都發生,也因之每個母親都知道怎樣治,那是有效的經驗。只要環境不變,沒有新的細菌侵入,這套不必講學理的應付方法,總是有效的。既有效也敢不必問理由了。
然後,他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像這一類的傳統,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生一套價值。我們說“靈驗”,就是說含有一種不可知的魔力在後面。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會出毛病,於是人們對於傳統有了敬畏之感了。
如果我們在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係不加推究,只按著規定的方法做,而且對於規定的方法帶著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的信念時,這套行為也就成了我們普通所謂“儀式”了。禮是按著儀式做的意思。“禮”字本是“從豊從示”。“豊”是一種祭器,“示”是指一種儀式。
基於傳統,不計緣由,唯求“靈驗”,不必知曉由此及彼的因果律,只需依照由此而彼的相關性。信奉和敬畏“靈驗”背後的魔力,並虔誠地以禮儀待之。
這,或許便是天氣諺語生長的土壤。
我們的氣候理想是風調雨順。諺語說:“夜雨晝晴,天下太平。”希望天氣不要對人有絲毫打擾。最好的天氣,是人們可以安閒地忘記天氣。
人們希望天氣是溫和的、宜人的,春如恩詔,夏如赦書。但我們所處的雨熱同季的季風氣候,是兩種極致的疊加。它在以陽光雨露高效養育萬物的同時,也有氣候的變率大、天氣的極端性強等特點。
於是,與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我們的前輩更是以敬畏之心,小心揣度,仔細劃分,認真歸納,將逐漸累積的智識,融入節氣和諺語。
《樂活國民歷》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逢歲暮,母親總會到鄰里香火鼎盛的福德祠,索討一本農民歷,並喃喃叮囑我多多參酌,不可不忌天象,徒增錯難。對於在深山里農耕的母親而言,那是祖先的生活識見。那一本鮮黃封面的薄薄小冊,靜靜地成為維持家庭運作的小依歸,無關乎信仰,只因那古老節氣裡潛隱著大自然的習習生氣。
唐代《相雨書》中的一段話說得非常好:
天地之大,萬物俱載。不風不雨,民複食土。既風既雨,乃得其所。數風數雨,人民其苦。若夫太平之世,五風十雨,市井晏安之時,得是書以課卜陰晴,亦是隱居一樂耳。
天行有常,並不以宜人為律。沒有絕對的好天氣,也沒有絕對的壞天氣。晴很好,亢則旱;雨不錯,霪則澇。久晴盼霖,久雨盼霽。我們通常以自我得失來衡量天氣的好壞。
悉心找尋天氣的規律,為人們推測陰晴冷暖,讓預見成為一種生活品質甚至生命保障。倘若氣象果真能夠像人們期盼的那樣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一幅太平景象。那麼,手捧一本占卜天氣的諺語書,閒適地曬曬太陽,喝喝茶,也算是隱居生活中的一樁樂事吧。
曾經的觀雲相雨的俗諺,未必能夠被歸為雅言,未必能夠被收納為現代意義的卜天之術。但是,那些言語,有性情,有妙趣,既接天氣又接地氣,透露著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軌跡。希望它們,如同風土故事一樣,活著。
我們記得,我們懂得。
起初,最令我震驚的天氣諺語,是人們熟知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且不說準確性有多高,當時就覺得:這是歷史上的哪位大神說的?思維如此靈動和跳躍。居然可以想到要去捕捉這個150 天跨度的天氣韻律!那種不滿足於“翌日有雨”的渴望,那種渴求預知的不安分,催生了掙脫定式的智慧。我覺得它最具光彩的,或許並非預測的準確度,而是思維的自由度。
目次
第一章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氣諺語的奧秘
第二章 揣摩天的規律:古老的天氣諺語
第三章 源於鄉野,出自體驗:天氣諺語的表達手法
第四章 看風雲,觀物象:天氣諺語的類別
第五章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節氣歌謠
第六章 夏九九,冬九九:數伏與數九
第七章 五風十雨:什麼是好天氣?
第八章 高手在民間:新諺語的智慧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