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系統神學研究
商品資訊
系列名:華神/信徒神學
ISBN13:9789575561116
替代書名:The Protestant Faith
出版社:橄欖文化
作者:喬治‧W‧傅瑞勒
譯者:吳文秋
出版日:1984/07/01
裝訂/頁數:平裝/398頁
規格:21cm*14.8cm (高/寬)
定價
:NT$ 360 元優惠價
:90 折 324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常常有人把「人」劃分為:有信仰的和沒有信仰的。這種分法有些武斷,因嚴格說來,並沒有所謂沒有信仰的人。信仰是普世性的,每一個人都相信某些事或人,縱使不是上帝,至少也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神」。因此,問題不在乎是否相信,乃是相信些什麼?然而,基督徒又相信什麼呢?為何許多人在經過一段日子之後,又回到最初的「信仰」裏?問題是否出於基督徒對自己所相信的認識的太少?
作者針對此問題,秉持聖經原則,以明晰易懂的筆法帶領我們對真理做更深度的探討,除了認識真理外,更能帶出真實的行為。
作者針對此問題,秉持聖經原則,以明晰易懂的筆法帶領我們對真理做更深度的探討,除了認識真理外,更能帶出真實的行為。
序
作者序
曾經好幾年,我有幸在一所州立大學敎授更正敎信仰。我的學生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呈現出信與不信的多重面貌。而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更正敎信仰所知甚少。在向他們解說這個偉大的基督敎傳統共同信仰中,我努力的結果就產生了這本書。由於以往這方面的知識很少,因此本書試著涵蓋更正敎主流的基本敎訓。强調基督敎最核心的信仰,以及正統更正敎主要一致的信念。諸多宗派中明顯的差異不應該讓我們無視於更正敎的共同見證。宗派之間有所不同是眞的,有的甚至很重要(然而時下最重要的神學論題並非由宗派的路線來進行的)。現在與過去一樣,正統更正敎都有許多不同路線的代言人。對這些人,我一槪心存感激,內行的讀者應該很容易了解這一點。本書的出版是爲了表達我對所有海內外基督徒思想家的感激,所作的一項努力;他們的工作已使得正統更正敎成爲現代基督徒生命中最眞實的抉擇。
喬治・W・傅瑞勒(George W.Forell)
沈序
翻譯一本好書,等於寫一本好書。本書的作者傅瑞勒(George W. Forell)是美國著名的信義宗神學家,長年在愛荷華州立大學開「更正敎信仰」(Protestant Faith)課,修過此課的學生來自基督敎(即更正敎)、天主敎、猶太敎以及無神論或不可知論等不同思想,而令他驚訝的是這些學生對更正敎信仰極度的無知,包括來自基督敎背景的學生在內。在美國如此,這裏的情況亦可想而知。
屬於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對本派特殊信仰(基督敎次要眞理)較容易有所認識,但對基督敎最可貴的基本精神與各宗派共同相信的基要核心信仰,恐怕很少人有周全並徹底的把握。一來,爲確定不以人間傳統爲權威而只以上帝話語爲準繩之信仰立場是正確的;二來,爲避免過份强調各宗派殊異的信仰特澂,珍視所有基督敎宗派共同信仰遺產,以維護在基督裏心靈的合一,中國敎會亟需一本深入淺出介紹更正敎信仰精華的中文書籍。傅瑞勒長年授課心得的結晶「更正敎信仰」(本書譯名:聖經系統神學硏究)中譯本的出版,恰好滿足這需要。
更正敎是改敎運動的產物,如今是與天主敎(Roman Catholic)和東正敎(Greek Orthodox)鼎足而立的三大敎派之一,更通俗的中文稱呼是基督敎。傅瑞勒將浸信會、聖公會、信義會、衛理公會、長老會、貴格會和門諾會各系統的敎會倶包括在更正敎裏。分別在上帝的啓示、上帝的實體、上帝的世界、人論、基督論、聖靈與敎會、末事論八大項目裏表達出上述基督敎各宗派都能共同接受的更正敎信仰。
傅瑞勒立論,自始至終忠於新舊約聖經,卻不彈陳腐的老調並富於現代感,所擧的例子貼切落實,理路明晰而易懂,所作的探討具有深度,卻不至於陳義過高。更難得的是他能突破傳統窠臼,以新鮮的手法在「上帝的眞實性」項下討論「律法」與「福音」,在「上帝的世界」項下討論「禱吿」,令人耳目一新,讓讀者發覺已知眞理之間從來沒有想到的關聯而恍然大悟。作者對更正敎核心信仰的歸納,除了標準的三項聖經的最高而獨一的權威、平信徒祭司職份、因信稱義之外,加上恩典與神的主權、人與人爲制度的可謬兩項,同是頗具見地。
沈介山 識
主後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
曾經好幾年,我有幸在一所州立大學敎授更正敎信仰。我的學生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呈現出信與不信的多重面貌。而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更正敎信仰所知甚少。在向他們解說這個偉大的基督敎傳統共同信仰中,我努力的結果就產生了這本書。由於以往這方面的知識很少,因此本書試著涵蓋更正敎主流的基本敎訓。强調基督敎最核心的信仰,以及正統更正敎主要一致的信念。諸多宗派中明顯的差異不應該讓我們無視於更正敎的共同見證。宗派之間有所不同是眞的,有的甚至很重要(然而時下最重要的神學論題並非由宗派的路線來進行的)。現在與過去一樣,正統更正敎都有許多不同路線的代言人。對這些人,我一槪心存感激,內行的讀者應該很容易了解這一點。本書的出版是爲了表達我對所有海內外基督徒思想家的感激,所作的一項努力;他們的工作已使得正統更正敎成爲現代基督徒生命中最眞實的抉擇。
喬治・W・傅瑞勒(George W.Forell)
沈序
翻譯一本好書,等於寫一本好書。本書的作者傅瑞勒(George W. Forell)是美國著名的信義宗神學家,長年在愛荷華州立大學開「更正敎信仰」(Protestant Faith)課,修過此課的學生來自基督敎(即更正敎)、天主敎、猶太敎以及無神論或不可知論等不同思想,而令他驚訝的是這些學生對更正敎信仰極度的無知,包括來自基督敎背景的學生在內。在美國如此,這裏的情況亦可想而知。
屬於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對本派特殊信仰(基督敎次要眞理)較容易有所認識,但對基督敎最可貴的基本精神與各宗派共同相信的基要核心信仰,恐怕很少人有周全並徹底的把握。一來,爲確定不以人間傳統爲權威而只以上帝話語爲準繩之信仰立場是正確的;二來,爲避免過份强調各宗派殊異的信仰特澂,珍視所有基督敎宗派共同信仰遺產,以維護在基督裏心靈的合一,中國敎會亟需一本深入淺出介紹更正敎信仰精華的中文書籍。傅瑞勒長年授課心得的結晶「更正敎信仰」(本書譯名:聖經系統神學硏究)中譯本的出版,恰好滿足這需要。
更正敎是改敎運動的產物,如今是與天主敎(Roman Catholic)和東正敎(Greek Orthodox)鼎足而立的三大敎派之一,更通俗的中文稱呼是基督敎。傅瑞勒將浸信會、聖公會、信義會、衛理公會、長老會、貴格會和門諾會各系統的敎會倶包括在更正敎裏。分別在上帝的啓示、上帝的實體、上帝的世界、人論、基督論、聖靈與敎會、末事論八大項目裏表達出上述基督敎各宗派都能共同接受的更正敎信仰。
傅瑞勒立論,自始至終忠於新舊約聖經,卻不彈陳腐的老調並富於現代感,所擧的例子貼切落實,理路明晰而易懂,所作的探討具有深度,卻不至於陳義過高。更難得的是他能突破傳統窠臼,以新鮮的手法在「上帝的眞實性」項下討論「律法」與「福音」,在「上帝的世界」項下討論「禱吿」,令人耳目一新,讓讀者發覺已知眞理之間從來沒有想到的關聯而恍然大悟。作者對更正敎核心信仰的歸納,除了標準的三項聖經的最高而獨一的權威、平信徒祭司職份、因信稱義之外,加上恩典與神的主權、人與人爲制度的可謬兩項,同是頗具見地。
沈介山 識
主後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
目次
目錄
作者序/5
沈序/6
1信仰與其後果/11
一、信仰的眞諦/1
二、更正敎的本質/17
2上帝的啓示/40
一、一般啓示/43
二、在耶穌基督裏的啓示/68
三、聖經是啓示的工具/83
3上帝的實體/98
一、上帝的本質/99
二、律法與福音/113
三、公義與慈愛/127
4上帝的世界/135
一、創造/135
二、上帝的看顧/145
三、禱告/151
四、神蹟/155
5人論/159
一、人是受造物/162
二、人是罪人/166
三、罪的結局/181
6基督論/206
一、道成肉身的理由/206
二、基督的人性/210
三、基督的神性/214
四、基督的工作/225
7聖靈與教會/249
一、聖靈/250
二、神聖三位一體/252
三、敎會/255
四、更正敎信仰中道與聖禮的重要意義/277
五、聖職/296
8未世論/300
一、上帝的國度/302
二、死亡與時間
三、中間階段/307
四、千禧年/309
⊙附錄/314
⊙使徒信經/314
⊙尼西亞信經/315
⊙亞他那修信經/316
⊙奧斯堡信經/319
⊙聖公會信條/332
⊙韋斯敏斯德信仰小問答/345
⊙貴格會信絛/365
⊙新罕布什爾浸信會信仰宣言/374
⊙印尼巴達克更正敎信仰宣言/380
⊙聯合基督敎會信仰聲明/392
作者序/5
沈序/6
1信仰與其後果/11
一、信仰的眞諦/1
二、更正敎的本質/17
2上帝的啓示/40
一、一般啓示/43
二、在耶穌基督裏的啓示/68
三、聖經是啓示的工具/83
3上帝的實體/98
一、上帝的本質/99
二、律法與福音/113
三、公義與慈愛/127
4上帝的世界/135
一、創造/135
二、上帝的看顧/145
三、禱告/151
四、神蹟/155
5人論/159
一、人是受造物/162
二、人是罪人/166
三、罪的結局/181
6基督論/206
一、道成肉身的理由/206
二、基督的人性/210
三、基督的神性/214
四、基督的工作/225
7聖靈與教會/249
一、聖靈/250
二、神聖三位一體/252
三、敎會/255
四、更正敎信仰中道與聖禮的重要意義/277
五、聖職/296
8未世論/300
一、上帝的國度/302
二、死亡與時間
三、中間階段/307
四、千禧年/309
⊙附錄/314
⊙使徒信經/314
⊙尼西亞信經/315
⊙亞他那修信經/316
⊙奧斯堡信經/319
⊙聖公會信條/332
⊙韋斯敏斯德信仰小問答/345
⊙貴格會信絛/365
⊙新罕布什爾浸信會信仰宣言/374
⊙印尼巴達克更正敎信仰宣言/380
⊙聯合基督敎會信仰聲明/392
書摘/試閱
信仰與其後果
一、 信仰的眞諦
♦一般人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會把人劃分爲:有信仰與沒有信仰的。這實在是一種隨意的分法,嚴格說來,並無所謂「沒有信仰的人」。信仰是普世性的,每一個人都相信某些事或某些人。這並非意味所有的人都會到敎會或廟堂去,事實呈現情況亦非如此;而是說所有的人心中都有個「上帝」,縱使不是那位獨一眞神,至少也是些像上帝一樣,能讓人全心渴求、全心信靠的東西。因此,問題不在乎是否相信,而是相信些什麼。
有的人相信金錢,他們確信金錢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朋友你可用金錢收買來,快樂是擁有很多錢的結果,生命的目的是儘可能地積聚金錢。
還有部分人相信敎育,他們堅信所有世界上的問題都可以靠敎育來解決。如果你不夠聰明,讀一些正當的書籍將使你有智慧;如果你很醜,也有一些書可以敎你怎樣變得美麗;如果你充滿憂慮,更有許多書可以敎導你如何平靜心靈,或怎樣重新安排生活細則;甚至可能你僅有九十二磅重,覺得連拿一本書都備感吃力時,你同樣也可以買一本書(由某位肌肉發達的强人所寫),敎你如何長到六呎六吋,體重達到二五〇磅。那些相信敎育有絕對力量的人,根本不認爲有任何障礙,是不能藉著讀正當書籍來克服的,這種對敎育廣泛的信心正足以解釋,何以有那麼多人熱衷於硏讀各式各樣的「自習手册」。倘若你想成爲像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如此擅長彈管風琴的人,可以買一本「如何彈管風琴」的書,保證有效,無效還可退雙倍價錢;倘若你想蓋座夢幻小屋,或想到股票市場撈點錢,也有書敎你怎麼完成與操作。
亦有些人相信人性本善。他們說:人的天性是好的,之所以會作壞事乃是由於社會的壓力,因著孩童時代所受錯誤的技能訓練,或者擁有或缺乏某些特性使然;骨子裏每一個人都是聖人。只要我們能排除那引進邪惡的外在環境,則將展現一個最美好的世界。這種空中樓閣態度就是伏爾泰(Voltaire)在他的《天眞漢》(Candide)一書中所强烈評擊的。但今天持有這種看法者仍然像伏爾泰、乃至他以前的時代一般普遍;總會有人全心全意地相信人的基本善性。
更有人確信只有少數人具有基本的善性,也許德國人、美國人,甚至僅白種美國人方有此秉賦。我還記得某人如此確信蘇格蘭人有與生倶來的、不容毀壞的善;他吿訴我,在蘇格蘭人當中沒有罪犯。假使報上登載有蘇格蘭人被控犯罪,那麼此人若不是出於無知,就可能是別國的人冒用蘇格蘭人的名字。這個人對己身這種確信十足把握;他對蘇格蘭人有絕對的信心。
又有些人相信自己的動機和行爲絕對是善的。不管別人怎麼說,皆堅信自身絕對誠實可靠;他們對自己胸有成竹、信心在握,在每一個大學系級中,至少都會出現一位像這樣的人;他們的平均成績可能是丁等,他仍有一套說詞:這並不足以代表他個人眞正的價値,只不過現在不想努力而已;同時一味怪罪學校的敎職員都加入某些黑色陰謀,因此使全世界都不知道有這麼一位超級天才存在他們當中。以上這些例子應該足夠說明,每一個人都確信某些事物或某些人。令人感到有趣的問題不是你是否相信,而是你到底相信些什麼。
♦信仰是生活的公理
直到目前爲止,我們使用「相信(Belief)」這個觀念時,並非含有一種不確定性的意味,而是用以說明支持生活的確定性。這種相信我們稱之爲信仰。信仰所呈顯的資料似乎是絕對可靠的,是你據以向前推展的公理;它們是不證自明的眞理,無需爭辯的。它們在生活中得到證實,信仰是你並不因它們得到證實而相信;而在它們還未以人爲方法證實之前,你就相信了。我們每天正是面對這個基本的信仰,而它象徵開啓各種各樣人類行爲的鑰匙。我們已知道,除非我們首先了解某人據以向前推展的公理,否則我們就難以理解他的行爲。擧例而言,一個男子愛上了某個女子,或某個女子愛上了某位男子,這是基本的事實;這基本的事實可以透過觀察得到證實:他每個週末都要行駛三百哩的路程,爲的是要與她有幾小時的相會。或者由另一事實得到證實:她根本不想與別人約會,看到別的男人就討厭。但請注意――並非因爲他每個週末都行駛三百哩,就說是他愛上了她――而是,由於他愛上了她,所以他情願行駛三百哩的車程。或者,並不是她討厭別的男人,就說她愛上了他(此種說法容易被誤導爲嚴重的兩性適應不良);而是,因爲她愛上了他,所以別人都不足令她靑睐。
這就是我們說信心就好像一個公理的意思,它是最基本的主張,賦於其他所確信的都有了意義。在我們即將談及的更正敎徒所相信的信仰,基本上也同樣具有這種公理的本質。
當然,「相信」這個字實際上有很多意義;通常它意味一種不確定性。我們說:「我相信明天會下雨」或「我相信他喜歡吃蘋果蛋糕」,這也表示明天可能不會下雨,或者也許他喜歡吃的是櫻桃蛋糕。但當你所要談的並不是天氣或蛋糕,而是要談到另一個人時,我們往往也會用「相信」這個字眼來表達。
讓我們假定你有一個好朋友,他名叫保羅。正當此時有一個人來找你,吿訴你:「保羅偸了我的錶」,如果你的反應是:「不,我信得過保羅!」那麼你回應的就不單是「他沒有偸你錶」或「他不會偷東西」而已;你乃是以生命爲保羅擔保,因爲你相信他。
這就是何以我們要在本書中使用「相信」和「信仰」。當敍述更正敎信仰時,我們將提出更正敎徒用以解釋其他各種聲明的陳述,無論是隱而未現的公理,或公開的主張,皆是更正敎徒生活的信仰。偉大的中世紀神學家英國坎特布里大主敎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說:「Credo ut intelligam」,即「我相信,才能求理解。」實際上所有的人都是相信,才求得理解。問題是:他們相信些什麼?
這時候讓我們率先看看一些可供我們選擇的公理。這些皆爲一般更正敎和基督徒都可能選擇,並據以向前推展的公理。一個人或許說:「我相信自然」,他可以環顧四周,試著去發現自然的型態,並順應自然。他可以由此公理開始推演:人只屬自然複雜的一部分,但絕不可能超越自然。因此,他應該順應自然所啓示出來的型態。這個型態又是什麼呢?每個人意見不盡相同,但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認爲,自然的型態所顯示出來的是:人僅是明日超人的橋樑,是一座必須被跨越的橋。尼采說:「人是一條伸展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子――乃懸在深淵之上。」故今日的人必須爲明日的超人而犧牲。
若把這種公理應用於日常的生活中,即意味著你必須除去那些纏累你變成超人之情感上的感受。譬如,一般人都認爲,保護生病的人是很仁慈的,即使是永遠治不好的病人。然而一個堅持相信生命定律爲適者生存的人認爲這很糟糕,照顧病人與衰老者只是耗費錢與時間,應該將這些東西投資於對超人的發展。自然並不保護弱者與病患;軟弱者與病患都被强者與健康者所毀滅。因此,努力保護弱者與病患是不合乎自然定律,非但愚蠢而且危險。尼采大聲疾呼:「病人是健康者最大的威脅」;而我們以不合乎自然的方式來延長壽命、保存生命;而這些生命又對明日的超人毫無任何貢獻,其中所花的費用又何止幾百萬呢?我們應該終止這一切無意義的做法。尼采相信,基督敎是弱者的一項發明,藉以阻止强者作合乎自然的事,唯一途徑也就是――毀滅弱者。
當我們接受了尼采提出的公理,同樣認爲消耗許多金錢與精力去培育那些無論如何都聰明不起來的人,顯得毫無意義,讓我們將所有的資源都投資在那些最有機會產生明日超人的事上吧!基本上尼采根本藐視羣衆,即一般的人;對他而言,民主乃是基督敎的不幸產物。他堅信自己的信仰合乎邏輯,凡自然都是好的,自然提供給我們賴以生存的正確公理。最適者生存乃是宇宙定律。
單就其爲某種信仰,我們能夠藉此構成個人的生活型態。也許就我們當中某些人而言,這種想法會令你震驚、甚至厭惡,但至少它合乎邏輯。如果你承認自然提供我們生活標準這項公理;這種看法將會大大的影響你。但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人並不承認這項公理。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同樣可能的公理。譬如,實用主義者的前提主張:所謂善就是任何能促使或產生社會上有用結果之事物。或者是存在主義者的前提主張:行動是好的,單調呆板的生活將扼殺人類;人文主義者的前提主張:人是衡量一切事物之準繩;馬克斯主義者的前提主張:宇宙乃按照馬克斯(Karl Marx)與他的門生所發現的唯物辯證主義的定律而周行運轉。
顯然地,這種基本的信仰在我們四處可見。當我們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時,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賴以生活的公理是什麼?」這一定相當有趣,因爲這些公理就好像透視鏡一樣,能幫助你用某種方式去觀察;卻又有一種傾向,讓你渾然不覺你是戴著透視鏡的。你將可以很淸楚的看到別人,然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卻必須花一番功夫;有些最喜歡取笑別人信仰公理的人,卻完全且可笑的忘記自己也有一套信仰的公理。假如有某人吿訴我們:「我沒有任何偏見,絕對客觀。」其實可確定他眞正的意思是:「我還沒有辦法發現我的偏見,你最好不要用這件事來引起我的注意,否則我要生氣了。」
經常某人聲稱他有一套公理,甚至認定自己是完全依附於這一套公理;但是他眞正活出來的卻又是另一套公理。由此可知,眞正算數的不是他嘴裏說他所相信的,而是他眞正相信的是什麼;不是他聲稱的公理,而是他眞正活出來的是什麼公理。即使它們可能難以捉摸,但總會現出原形的。因爲每一個人都有一些信仰。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說明了每一個人都有信仰,這是表明他賴以維持生活的公理。也許我們現在可以問:「更正敎信仰所秉持的是什麼基督敎公理?」
♦基督教的公理
這個基督敎公理可以用新約聖經中的一句話簡述如下:「上帝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19)。當然在這裏用這個句子似乎意義很模糊,但是如果我們把別的公理也縮減到一個句子時,語意模糊的情形也差不多。就這事實而言,自然主義者、實用主義者、存在主義者,或人文主義者的公理,都與基督敎公理一樣。因此,如果這是信仰的關鍵,而基督徒願意藉此來建立他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就必須嘗試著去發掘這句子所代表的眞實意義。這是在我們觀察了周遭之後,確信人和世界的規範是無法從自然界中找到;也無法從團體的共同主張、大多數人的意見,甚至也無法從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找到。它不是存在主義,也不是物質主義――即使它提到很多存在與事物。基督徒宣稱,生命的結構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啓示出來,而非尼采的超人、成功的人、適應良好的人、無產階級、資本主義者或美國人;祂是神人,是上帝化成人類的語言。這項公理對更正敎徒所產生的意義,就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但是我們仍需釐淸的:我們所討論的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抉擇。有些人認爲可以把所有不同的信仰都加以調和,而產生某一類的超級信仰。但眞正完全誠實地作這件事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作尼采的超人,你必須像尼采一樣誠實的說:「上帝死了!」否則,你不能一方面說:宇宙至高無上的定律是最適者生存――另一方面又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你必須在二者之間做個抉擇。
♦信仰與抉擇
如今有很多人想擁有一種可以更替的信仰:主日早上的是一種,週一到週五又是一種,週末的上半段時間又是另一種。這些人提供了美國喜劇演員材料:「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僅是一個値五分錢的心理醫生。」
有一個故事說到偉大的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桑塔雅納(George Santayana),提到他的信條是:「根本沒有上帝――因此,也沒有馬利亞是他母親這一回事!」換句話說,他所需要僅是宗敎美感的一面――他喜歡音樂與繪畫、五彩玻璃窗、馨香的味道――而不需要產生這些東西的信仰。單就這一點,桑氏並不孤單。然而在這裏眞正要提出來的並不是基督敎中普遍的附產品,我們要硏究的乃是產生這些附產品的信仰。
每一種信仰都必牽涉及選擇;到底是要相信人還是相信上帝、相信金錢或相信敎育――你必須有所選擇。這就使我們又想到一個問題:一旦做出這些信仰公理的抉擇,就必產生重大意義。這種支持你生活的公理形成典範將使你個人異於往昔。
反之,有許多人卻將信仰當作跟獵狐狸和玩紙牌一樣,認爲是無關緊要、有趣的休閒活動。因此他們會這樣說:「一個人相信什麼實在並不重要,他有多少錢,或者他有多聰明才是最實際的!」
「一個人相信什麼實在不重要」這種看法顯然是錯的,就如同被衆人普遍接受的大多數意見都是錯的一樣。你相信什麼並非不重要,反而會產生很不同的結果。擧例而言,你是否相信道德律這東西?相信與不相信間有很大的差異;或者,做任何事只要可以逃避懲罰,即是對的?你相信此觀念與否的結果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這一點並不難證明,讓我們這麼說:有兩個人皆因暫時缺少現金,都想向你借錢。其中有一個實際上很有錢,但他是那一種:「我做任何事只要可以逃避懲罰就是對的」觀念的人,儘管他並沒有公開說出來,但這是他賴以生存的公理。另一個人的確一文莫名,但他全然相信,一個人必須償還債務以保全淸譽。好了,到底錢借給誰比較不會冒險?當然是後者這位有原則的人,因爲我們知道,光有錢並不會使人願意淸償債務。
當我們說,信仰有最終極的重要性時,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相信什麼,將在他的生活中產生很大的不同。請注意,並非他聲明相信什麼――那根本不重要――而是他眞正相信些什麼。同樣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到國家上面。我們仍要再一次强調,重要的是眞誠的信仰,而非假定的信仰。
一位剛從印度回來的美國護士,最近在接受廣播電台訪問時提到,她與她的醫療保健同仁在印度人當中所面對的難題是:印度人對生與死根本漠不關心,那裏的人對是否繼續活下去,比較起來並不像美國人那麼熱衷。
的確,我們若願意去面對各種問題,爲的是能繼續活下去,那麼一個人就必須相信生命是有意義的、是値得活的,必須加以保護的禮物;否則「你老早就死了」。很多印度人根本不相信這些,對他們而言,現世的生命毫無任何終極意義,死亡亦不是一種永遠存在的狀態。事實上,再生很快會發生,未來的生命可能比現世的要好得多。
如果你相信此觀念,則對於生與死的態度以及一般性行爲上,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美國護士在印度所發現的事實。但是信仰會導致一連串的後果這個事實,實在到處可見,這是追溯個人與國家歷史的一個重要線索,若不瞭解信仰對人類行爲的重要性,則無法完全理解其行爲。
當中世紀的基督徒與回敎徒在戰場上對壘之際,參戰的基督徒驚異且深受回敎士兵的英雄主義所震撼。最後他們體會到,這些敵方士兵之所以表現出視死如歸的模樣,正是回敎信仰直接影響的結果。這些回敎徒相信,他們的生命是由一神聖的天命所支配;上帝早已決定在他們身上要發生任何事,並無能力來改變這種天意的定數。如果他們命定要死,他們就會死;如果他們命定要活,就會活下來。尤有甚此者,他們更深信在戰場上戰死,這些忠誠者會馬上被帶到一個遠比今世生活更令人嚮往的樂園。當然基督徒不贊同這些觀念,一旦知悉後將使他們更能瞭解敵人的心理狀態。不管是對是錯,這就是他們生命的公理,這些公理已產生可以估計的後果。可見公理經常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至此不禁令人聯想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飛行員駕駛飛機衝向美軍軍艦――自殺式的飛行呢?這同樣是信仰――日本神道敎――可以看得見的後果。沒有一件事情,比無視於信仰所造成大不相同的後果這個事實,更不合乎科學、更不開通了。無論是好是壞,人們眞心相信的東西遠比他們的血壓、基本新陳代謝,或他們的智商來得更重要。
幾乎有一種對宗敎病態的恐懼,矇蔽了許多人的心靈,否則我們這個時代一些相當聰明的人,也不致於輕描淡寫的說宗敎不過是私人性的事情,個人的信仰並無關緊要,對宗敎的虔信就好像某種嗜好,好比打牌,喜愛籃球或足球運動一樣沒什麼重要,因此,對信仰進行嚴肅的硏究,用以瞭解人與他的社會等這一類事情就被忽略了。甚至有許多所謂有智慧的人,以對宗敎一竅不通而自豪。他們試圖將信仰看成只是人們生活中的點綴品;不但說服自己這樣相信,也要別人相信事實即是如此。實際上,這種斷言與眞實情況相去甚遠,而且簡直可笑之至。要瞭解這種對信仰之硏究所抱的輕忽態度,我們只能當它是對宗敎心神不定的恐懼所產生的結果,這種恐懼使很多人看不見他們隨處都要去面對的事實。
這種情況很像十九世紀談到「性」時的情況;當時每一個人都已認識性是人類生命中的一股眞實的力量。但是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之前,卻無一人願意承認性的力量。有些虔誠人士甚至盼望,若繼續不斷的忽視性的事實,或大聲加以否定,它自然就會平靜的消失。在維多利亞時代忽視性的眞實存在這方面的努力是相當成功的,然而這種對性的忽視、壓抑,卻造成下一代對性產生迷惘的主因;以此類推我們可以說,宗敎也是如此。廿世紀的人所有在忽視宗敎這方面的嘗試――盼望宗敎消失的努力,已經證實全然無效。一個人的信仰乃是他生命中最基本的構成,忽視這麼明顯的眞實並無益於使事實有稍許改變。一個人或許不喜歡信仰對人類生活有如此重要的事實,也希望寧可不是那樣。問題是一個人怎麼喜歡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信仰究竟有無終極的意義?在此我們所要作的聲明是:種種證據顯示,信仰的確有其終極的意義。
我們試著比較一下猶太人與他們異敎徒的鄰居;他們活在一個上帝、衆神明與是非觀念極少關聯的時代――一個道德與敬虔並不完全被認同的時代。然後,猶太人聽到上帝對他們說話,向他們啓示祂是一位道德的上帝,關心是與非、喜愛公義恨惡不義的上帝。這一點造成天大的差別,猶太人與他們的鄰居迦南人不同,並不在於種族或語言,亦不是文化或經濟,而是信仰上的不同。這一點足以造成令人驚訝的後果,即是這個獨特的信仰,使得亞述和巴比倫、波斯和非利士人都消失以後,猶太人民仍屹立不搖。
如果我們看一看基督敎,我們也會發現信仰令人驚訝的後果。沒有一個人在德國從更正敎區旅行到羅馬天主敎區會否認在基督徒觀念中,屬於不同形式的基督敎也存在著對生活理解的差異;對工作與休閒的態度,對敎會與家庭的態度,都因爲信仰的事實而深深習染不同的色彩。
有一位叫韋伯(Max Weber)的人提出來的例子應該足夠說明這一點;說他是神學家,倒不如說他是社會學家更合適。在他著名的《更正敎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指出一般更正敎,尤其是加爾文主義所提出的信仰公理使現代資本主義成爲可能。這個理論曾經過陶尼(R.H. Tawney)與別人的修正。但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卻相當有趣,一個善於觀察的社會學家或經濟學家,他本身並沒有受他拒絕的宗敎情感所朦蔽,以致當他要發言時,無法作有條理的思想,然而這樣的人卻受到信仰在社會與經濟方面產生的結果所震撼。
說所有的宗敎都是一樣的,這絕不正確,即使反覆不斷的說也無法使它變爲眞實。此與說所有文化、經濟體系,甚至哲學體系都是一樣的,同樣皆不正確。各種宗敎的差異性,會在信徒中創造出相當不同的生命態度與生活型態。由於我們個人所秉持的公理使我們與別人不同,我們應該知道、認淸這些公理,並且有意或無意地運用這些公理,甚或放棄這些公理。
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更是特別重要,當我們不只要面對歷史上各種不同的信仰,而這些信仰已統御了人類的幾個世紀;更是當一種完全新的信仰臨到我們時,這個問題益形重要。我們之所以會對共產主義感到驚惶失措,導因於我們無法認淸它也是一種宗敎。它有其本身的信仰公理、敎條和大祭司;具有眞正宗敎之大部分外在裝備,所缺乏的只是一個神明。
共產主義的問題不僅止於它擁有我們無法同意的經濟體系,或者所施行的恐怖統治和勞改營。儘管這些情況都存在,但它們不過是共產主義信仰公理的附產品而已。共產主義的信仰公理就像其他的信仰公理一樣,會在社會上開花結果。我們之所以於瞭解共產主義上顯得無能,乃是我們不願嚴肅地去思考信仰問題,包括我們自己的信仰,以及我們敵人的信仰。如果我們想了解朋友或敵人,或者我們自己,我們就必須先瞭解支配一切生活的信仰。
信仰是瞭解人和社會的關鍵,就是因爲信仰有這等重要性存在,因此,對宗敎的研究也就非常重要。正是因爲這樣的事實,使得更正敎的信仰讓我們感到興趣。我們活在一個泰半由更正敎信仰所決定的文化特質裏,甚至那些不信更正敎的人,也同受它的影響,正因爲它「瀰漫在大氣中」。由於此一緣故,對更正敎信仰的硏究將可幫助我們更瞭解我們的社會和自己。
一、 信仰的眞諦
♦一般人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會把人劃分爲:有信仰與沒有信仰的。這實在是一種隨意的分法,嚴格說來,並無所謂「沒有信仰的人」。信仰是普世性的,每一個人都相信某些事或某些人。這並非意味所有的人都會到敎會或廟堂去,事實呈現情況亦非如此;而是說所有的人心中都有個「上帝」,縱使不是那位獨一眞神,至少也是些像上帝一樣,能讓人全心渴求、全心信靠的東西。因此,問題不在乎是否相信,而是相信些什麼。
有的人相信金錢,他們確信金錢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朋友你可用金錢收買來,快樂是擁有很多錢的結果,生命的目的是儘可能地積聚金錢。
還有部分人相信敎育,他們堅信所有世界上的問題都可以靠敎育來解決。如果你不夠聰明,讀一些正當的書籍將使你有智慧;如果你很醜,也有一些書可以敎你怎樣變得美麗;如果你充滿憂慮,更有許多書可以敎導你如何平靜心靈,或怎樣重新安排生活細則;甚至可能你僅有九十二磅重,覺得連拿一本書都備感吃力時,你同樣也可以買一本書(由某位肌肉發達的强人所寫),敎你如何長到六呎六吋,體重達到二五〇磅。那些相信敎育有絕對力量的人,根本不認爲有任何障礙,是不能藉著讀正當書籍來克服的,這種對敎育廣泛的信心正足以解釋,何以有那麼多人熱衷於硏讀各式各樣的「自習手册」。倘若你想成爲像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如此擅長彈管風琴的人,可以買一本「如何彈管風琴」的書,保證有效,無效還可退雙倍價錢;倘若你想蓋座夢幻小屋,或想到股票市場撈點錢,也有書敎你怎麼完成與操作。
亦有些人相信人性本善。他們說:人的天性是好的,之所以會作壞事乃是由於社會的壓力,因著孩童時代所受錯誤的技能訓練,或者擁有或缺乏某些特性使然;骨子裏每一個人都是聖人。只要我們能排除那引進邪惡的外在環境,則將展現一個最美好的世界。這種空中樓閣態度就是伏爾泰(Voltaire)在他的《天眞漢》(Candide)一書中所强烈評擊的。但今天持有這種看法者仍然像伏爾泰、乃至他以前的時代一般普遍;總會有人全心全意地相信人的基本善性。
更有人確信只有少數人具有基本的善性,也許德國人、美國人,甚至僅白種美國人方有此秉賦。我還記得某人如此確信蘇格蘭人有與生倶來的、不容毀壞的善;他吿訴我,在蘇格蘭人當中沒有罪犯。假使報上登載有蘇格蘭人被控犯罪,那麼此人若不是出於無知,就可能是別國的人冒用蘇格蘭人的名字。這個人對己身這種確信十足把握;他對蘇格蘭人有絕對的信心。
又有些人相信自己的動機和行爲絕對是善的。不管別人怎麼說,皆堅信自身絕對誠實可靠;他們對自己胸有成竹、信心在握,在每一個大學系級中,至少都會出現一位像這樣的人;他們的平均成績可能是丁等,他仍有一套說詞:這並不足以代表他個人眞正的價値,只不過現在不想努力而已;同時一味怪罪學校的敎職員都加入某些黑色陰謀,因此使全世界都不知道有這麼一位超級天才存在他們當中。以上這些例子應該足夠說明,每一個人都確信某些事物或某些人。令人感到有趣的問題不是你是否相信,而是你到底相信些什麼。
♦信仰是生活的公理
直到目前爲止,我們使用「相信(Belief)」這個觀念時,並非含有一種不確定性的意味,而是用以說明支持生活的確定性。這種相信我們稱之爲信仰。信仰所呈顯的資料似乎是絕對可靠的,是你據以向前推展的公理;它們是不證自明的眞理,無需爭辯的。它們在生活中得到證實,信仰是你並不因它們得到證實而相信;而在它們還未以人爲方法證實之前,你就相信了。我們每天正是面對這個基本的信仰,而它象徵開啓各種各樣人類行爲的鑰匙。我們已知道,除非我們首先了解某人據以向前推展的公理,否則我們就難以理解他的行爲。擧例而言,一個男子愛上了某個女子,或某個女子愛上了某位男子,這是基本的事實;這基本的事實可以透過觀察得到證實:他每個週末都要行駛三百哩的路程,爲的是要與她有幾小時的相會。或者由另一事實得到證實:她根本不想與別人約會,看到別的男人就討厭。但請注意――並非因爲他每個週末都行駛三百哩,就說是他愛上了她――而是,由於他愛上了她,所以他情願行駛三百哩的車程。或者,並不是她討厭別的男人,就說她愛上了他(此種說法容易被誤導爲嚴重的兩性適應不良);而是,因爲她愛上了他,所以別人都不足令她靑睐。
這就是我們說信心就好像一個公理的意思,它是最基本的主張,賦於其他所確信的都有了意義。在我們即將談及的更正敎徒所相信的信仰,基本上也同樣具有這種公理的本質。
當然,「相信」這個字實際上有很多意義;通常它意味一種不確定性。我們說:「我相信明天會下雨」或「我相信他喜歡吃蘋果蛋糕」,這也表示明天可能不會下雨,或者也許他喜歡吃的是櫻桃蛋糕。但當你所要談的並不是天氣或蛋糕,而是要談到另一個人時,我們往往也會用「相信」這個字眼來表達。
讓我們假定你有一個好朋友,他名叫保羅。正當此時有一個人來找你,吿訴你:「保羅偸了我的錶」,如果你的反應是:「不,我信得過保羅!」那麼你回應的就不單是「他沒有偸你錶」或「他不會偷東西」而已;你乃是以生命爲保羅擔保,因爲你相信他。
這就是何以我們要在本書中使用「相信」和「信仰」。當敍述更正敎信仰時,我們將提出更正敎徒用以解釋其他各種聲明的陳述,無論是隱而未現的公理,或公開的主張,皆是更正敎徒生活的信仰。偉大的中世紀神學家英國坎特布里大主敎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說:「Credo ut intelligam」,即「我相信,才能求理解。」實際上所有的人都是相信,才求得理解。問題是:他們相信些什麼?
這時候讓我們率先看看一些可供我們選擇的公理。這些皆爲一般更正敎和基督徒都可能選擇,並據以向前推展的公理。一個人或許說:「我相信自然」,他可以環顧四周,試著去發現自然的型態,並順應自然。他可以由此公理開始推演:人只屬自然複雜的一部分,但絕不可能超越自然。因此,他應該順應自然所啓示出來的型態。這個型態又是什麼呢?每個人意見不盡相同,但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認爲,自然的型態所顯示出來的是:人僅是明日超人的橋樑,是一座必須被跨越的橋。尼采說:「人是一條伸展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子――乃懸在深淵之上。」故今日的人必須爲明日的超人而犧牲。
若把這種公理應用於日常的生活中,即意味著你必須除去那些纏累你變成超人之情感上的感受。譬如,一般人都認爲,保護生病的人是很仁慈的,即使是永遠治不好的病人。然而一個堅持相信生命定律爲適者生存的人認爲這很糟糕,照顧病人與衰老者只是耗費錢與時間,應該將這些東西投資於對超人的發展。自然並不保護弱者與病患;軟弱者與病患都被强者與健康者所毀滅。因此,努力保護弱者與病患是不合乎自然定律,非但愚蠢而且危險。尼采大聲疾呼:「病人是健康者最大的威脅」;而我們以不合乎自然的方式來延長壽命、保存生命;而這些生命又對明日的超人毫無任何貢獻,其中所花的費用又何止幾百萬呢?我們應該終止這一切無意義的做法。尼采相信,基督敎是弱者的一項發明,藉以阻止强者作合乎自然的事,唯一途徑也就是――毀滅弱者。
當我們接受了尼采提出的公理,同樣認爲消耗許多金錢與精力去培育那些無論如何都聰明不起來的人,顯得毫無意義,讓我們將所有的資源都投資在那些最有機會產生明日超人的事上吧!基本上尼采根本藐視羣衆,即一般的人;對他而言,民主乃是基督敎的不幸產物。他堅信自己的信仰合乎邏輯,凡自然都是好的,自然提供給我們賴以生存的正確公理。最適者生存乃是宇宙定律。
單就其爲某種信仰,我們能夠藉此構成個人的生活型態。也許就我們當中某些人而言,這種想法會令你震驚、甚至厭惡,但至少它合乎邏輯。如果你承認自然提供我們生活標準這項公理;這種看法將會大大的影響你。但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人並不承認這項公理。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同樣可能的公理。譬如,實用主義者的前提主張:所謂善就是任何能促使或產生社會上有用結果之事物。或者是存在主義者的前提主張:行動是好的,單調呆板的生活將扼殺人類;人文主義者的前提主張:人是衡量一切事物之準繩;馬克斯主義者的前提主張:宇宙乃按照馬克斯(Karl Marx)與他的門生所發現的唯物辯證主義的定律而周行運轉。
顯然地,這種基本的信仰在我們四處可見。當我們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時,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賴以生活的公理是什麼?」這一定相當有趣,因爲這些公理就好像透視鏡一樣,能幫助你用某種方式去觀察;卻又有一種傾向,讓你渾然不覺你是戴著透視鏡的。你將可以很淸楚的看到別人,然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卻必須花一番功夫;有些最喜歡取笑別人信仰公理的人,卻完全且可笑的忘記自己也有一套信仰的公理。假如有某人吿訴我們:「我沒有任何偏見,絕對客觀。」其實可確定他眞正的意思是:「我還沒有辦法發現我的偏見,你最好不要用這件事來引起我的注意,否則我要生氣了。」
經常某人聲稱他有一套公理,甚至認定自己是完全依附於這一套公理;但是他眞正活出來的卻又是另一套公理。由此可知,眞正算數的不是他嘴裏說他所相信的,而是他眞正相信的是什麼;不是他聲稱的公理,而是他眞正活出來的是什麼公理。即使它們可能難以捉摸,但總會現出原形的。因爲每一個人都有一些信仰。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說明了每一個人都有信仰,這是表明他賴以維持生活的公理。也許我們現在可以問:「更正敎信仰所秉持的是什麼基督敎公理?」
♦基督教的公理
這個基督敎公理可以用新約聖經中的一句話簡述如下:「上帝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19)。當然在這裏用這個句子似乎意義很模糊,但是如果我們把別的公理也縮減到一個句子時,語意模糊的情形也差不多。就這事實而言,自然主義者、實用主義者、存在主義者,或人文主義者的公理,都與基督敎公理一樣。因此,如果這是信仰的關鍵,而基督徒願意藉此來建立他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就必須嘗試著去發掘這句子所代表的眞實意義。這是在我們觀察了周遭之後,確信人和世界的規範是無法從自然界中找到;也無法從團體的共同主張、大多數人的意見,甚至也無法從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找到。它不是存在主義,也不是物質主義――即使它提到很多存在與事物。基督徒宣稱,生命的結構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啓示出來,而非尼采的超人、成功的人、適應良好的人、無產階級、資本主義者或美國人;祂是神人,是上帝化成人類的語言。這項公理對更正敎徒所產生的意義,就是這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但是我們仍需釐淸的:我們所討論的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抉擇。有些人認爲可以把所有不同的信仰都加以調和,而產生某一類的超級信仰。但眞正完全誠實地作這件事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作尼采的超人,你必須像尼采一樣誠實的說:「上帝死了!」否則,你不能一方面說:宇宙至高無上的定律是最適者生存――另一方面又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你必須在二者之間做個抉擇。
♦信仰與抉擇
如今有很多人想擁有一種可以更替的信仰:主日早上的是一種,週一到週五又是一種,週末的上半段時間又是另一種。這些人提供了美國喜劇演員材料:「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僅是一個値五分錢的心理醫生。」
有一個故事說到偉大的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桑塔雅納(George Santayana),提到他的信條是:「根本沒有上帝――因此,也沒有馬利亞是他母親這一回事!」換句話說,他所需要僅是宗敎美感的一面――他喜歡音樂與繪畫、五彩玻璃窗、馨香的味道――而不需要產生這些東西的信仰。單就這一點,桑氏並不孤單。然而在這裏眞正要提出來的並不是基督敎中普遍的附產品,我們要硏究的乃是產生這些附產品的信仰。
每一種信仰都必牽涉及選擇;到底是要相信人還是相信上帝、相信金錢或相信敎育――你必須有所選擇。這就使我們又想到一個問題:一旦做出這些信仰公理的抉擇,就必產生重大意義。這種支持你生活的公理形成典範將使你個人異於往昔。
反之,有許多人卻將信仰當作跟獵狐狸和玩紙牌一樣,認爲是無關緊要、有趣的休閒活動。因此他們會這樣說:「一個人相信什麼實在並不重要,他有多少錢,或者他有多聰明才是最實際的!」
「一個人相信什麼實在不重要」這種看法顯然是錯的,就如同被衆人普遍接受的大多數意見都是錯的一樣。你相信什麼並非不重要,反而會產生很不同的結果。擧例而言,你是否相信道德律這東西?相信與不相信間有很大的差異;或者,做任何事只要可以逃避懲罰,即是對的?你相信此觀念與否的結果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這一點並不難證明,讓我們這麼說:有兩個人皆因暫時缺少現金,都想向你借錢。其中有一個實際上很有錢,但他是那一種:「我做任何事只要可以逃避懲罰就是對的」觀念的人,儘管他並沒有公開說出來,但這是他賴以生存的公理。另一個人的確一文莫名,但他全然相信,一個人必須償還債務以保全淸譽。好了,到底錢借給誰比較不會冒險?當然是後者這位有原則的人,因爲我們知道,光有錢並不會使人願意淸償債務。
當我們說,信仰有最終極的重要性時,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相信什麼,將在他的生活中產生很大的不同。請注意,並非他聲明相信什麼――那根本不重要――而是他眞正相信些什麼。同樣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到國家上面。我們仍要再一次强調,重要的是眞誠的信仰,而非假定的信仰。
一位剛從印度回來的美國護士,最近在接受廣播電台訪問時提到,她與她的醫療保健同仁在印度人當中所面對的難題是:印度人對生與死根本漠不關心,那裏的人對是否繼續活下去,比較起來並不像美國人那麼熱衷。
的確,我們若願意去面對各種問題,爲的是能繼續活下去,那麼一個人就必須相信生命是有意義的、是値得活的,必須加以保護的禮物;否則「你老早就死了」。很多印度人根本不相信這些,對他們而言,現世的生命毫無任何終極意義,死亡亦不是一種永遠存在的狀態。事實上,再生很快會發生,未來的生命可能比現世的要好得多。
如果你相信此觀念,則對於生與死的態度以及一般性行爲上,自然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美國護士在印度所發現的事實。但是信仰會導致一連串的後果這個事實,實在到處可見,這是追溯個人與國家歷史的一個重要線索,若不瞭解信仰對人類行爲的重要性,則無法完全理解其行爲。
當中世紀的基督徒與回敎徒在戰場上對壘之際,參戰的基督徒驚異且深受回敎士兵的英雄主義所震撼。最後他們體會到,這些敵方士兵之所以表現出視死如歸的模樣,正是回敎信仰直接影響的結果。這些回敎徒相信,他們的生命是由一神聖的天命所支配;上帝早已決定在他們身上要發生任何事,並無能力來改變這種天意的定數。如果他們命定要死,他們就會死;如果他們命定要活,就會活下來。尤有甚此者,他們更深信在戰場上戰死,這些忠誠者會馬上被帶到一個遠比今世生活更令人嚮往的樂園。當然基督徒不贊同這些觀念,一旦知悉後將使他們更能瞭解敵人的心理狀態。不管是對是錯,這就是他們生命的公理,這些公理已產生可以估計的後果。可見公理經常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至此不禁令人聯想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飛行員駕駛飛機衝向美軍軍艦――自殺式的飛行呢?這同樣是信仰――日本神道敎――可以看得見的後果。沒有一件事情,比無視於信仰所造成大不相同的後果這個事實,更不合乎科學、更不開通了。無論是好是壞,人們眞心相信的東西遠比他們的血壓、基本新陳代謝,或他們的智商來得更重要。
幾乎有一種對宗敎病態的恐懼,矇蔽了許多人的心靈,否則我們這個時代一些相當聰明的人,也不致於輕描淡寫的說宗敎不過是私人性的事情,個人的信仰並無關緊要,對宗敎的虔信就好像某種嗜好,好比打牌,喜愛籃球或足球運動一樣沒什麼重要,因此,對信仰進行嚴肅的硏究,用以瞭解人與他的社會等這一類事情就被忽略了。甚至有許多所謂有智慧的人,以對宗敎一竅不通而自豪。他們試圖將信仰看成只是人們生活中的點綴品;不但說服自己這樣相信,也要別人相信事實即是如此。實際上,這種斷言與眞實情況相去甚遠,而且簡直可笑之至。要瞭解這種對信仰之硏究所抱的輕忽態度,我們只能當它是對宗敎心神不定的恐懼所產生的結果,這種恐懼使很多人看不見他們隨處都要去面對的事實。
這種情況很像十九世紀談到「性」時的情況;當時每一個人都已認識性是人類生命中的一股眞實的力量。但是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之前,卻無一人願意承認性的力量。有些虔誠人士甚至盼望,若繼續不斷的忽視性的事實,或大聲加以否定,它自然就會平靜的消失。在維多利亞時代忽視性的眞實存在這方面的努力是相當成功的,然而這種對性的忽視、壓抑,卻造成下一代對性產生迷惘的主因;以此類推我們可以說,宗敎也是如此。廿世紀的人所有在忽視宗敎這方面的嘗試――盼望宗敎消失的努力,已經證實全然無效。一個人的信仰乃是他生命中最基本的構成,忽視這麼明顯的眞實並無益於使事實有稍許改變。一個人或許不喜歡信仰對人類生活有如此重要的事實,也希望寧可不是那樣。問題是一個人怎麼喜歡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信仰究竟有無終極的意義?在此我們所要作的聲明是:種種證據顯示,信仰的確有其終極的意義。
我們試著比較一下猶太人與他們異敎徒的鄰居;他們活在一個上帝、衆神明與是非觀念極少關聯的時代――一個道德與敬虔並不完全被認同的時代。然後,猶太人聽到上帝對他們說話,向他們啓示祂是一位道德的上帝,關心是與非、喜愛公義恨惡不義的上帝。這一點造成天大的差別,猶太人與他們的鄰居迦南人不同,並不在於種族或語言,亦不是文化或經濟,而是信仰上的不同。這一點足以造成令人驚訝的後果,即是這個獨特的信仰,使得亞述和巴比倫、波斯和非利士人都消失以後,猶太人民仍屹立不搖。
如果我們看一看基督敎,我們也會發現信仰令人驚訝的後果。沒有一個人在德國從更正敎區旅行到羅馬天主敎區會否認在基督徒觀念中,屬於不同形式的基督敎也存在著對生活理解的差異;對工作與休閒的態度,對敎會與家庭的態度,都因爲信仰的事實而深深習染不同的色彩。
有一位叫韋伯(Max Weber)的人提出來的例子應該足夠說明這一點;說他是神學家,倒不如說他是社會學家更合適。在他著名的《更正敎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指出一般更正敎,尤其是加爾文主義所提出的信仰公理使現代資本主義成爲可能。這個理論曾經過陶尼(R.H. Tawney)與別人的修正。但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卻相當有趣,一個善於觀察的社會學家或經濟學家,他本身並沒有受他拒絕的宗敎情感所朦蔽,以致當他要發言時,無法作有條理的思想,然而這樣的人卻受到信仰在社會與經濟方面產生的結果所震撼。
說所有的宗敎都是一樣的,這絕不正確,即使反覆不斷的說也無法使它變爲眞實。此與說所有文化、經濟體系,甚至哲學體系都是一樣的,同樣皆不正確。各種宗敎的差異性,會在信徒中創造出相當不同的生命態度與生活型態。由於我們個人所秉持的公理使我們與別人不同,我們應該知道、認淸這些公理,並且有意或無意地運用這些公理,甚或放棄這些公理。
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更是特別重要,當我們不只要面對歷史上各種不同的信仰,而這些信仰已統御了人類的幾個世紀;更是當一種完全新的信仰臨到我們時,這個問題益形重要。我們之所以會對共產主義感到驚惶失措,導因於我們無法認淸它也是一種宗敎。它有其本身的信仰公理、敎條和大祭司;具有眞正宗敎之大部分外在裝備,所缺乏的只是一個神明。
共產主義的問題不僅止於它擁有我們無法同意的經濟體系,或者所施行的恐怖統治和勞改營。儘管這些情況都存在,但它們不過是共產主義信仰公理的附產品而已。共產主義的信仰公理就像其他的信仰公理一樣,會在社會上開花結果。我們之所以於瞭解共產主義上顯得無能,乃是我們不願嚴肅地去思考信仰問題,包括我們自己的信仰,以及我們敵人的信仰。如果我們想了解朋友或敵人,或者我們自己,我們就必須先瞭解支配一切生活的信仰。
信仰是瞭解人和社會的關鍵,就是因爲信仰有這等重要性存在,因此,對宗敎的研究也就非常重要。正是因爲這樣的事實,使得更正敎的信仰讓我們感到興趣。我們活在一個泰半由更正敎信仰所決定的文化特質裏,甚至那些不信更正敎的人,也同受它的影響,正因爲它「瀰漫在大氣中」。由於此一緣故,對更正敎信仰的硏究將可幫助我們更瞭解我們的社會和自己。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