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人屬我,我屬良人
商品資訊
系列名:佳偶
ISBN13:9789575562786
替代書名:Bold Commitment
出版社:橄欖文化
作者:艾文斯夫婦
譯者:文素梅
出版日:1985/05/01
裝訂/頁數:平裝/128頁
規格:21cm*14.8cm (高/寬)
定價
:NT$ 120 元優惠價
:90 折 10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充滿無限希望的書!作者欲教您如何從認識自我、如何將基督的愛落實在婚姻中,並發揮個人恩賜進而創造美滿婚姻,使您的家庭成為健全社會的一大基石。
序
前言
一本充満無限希望的書
世上絕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自然也沒有兩樁完全相同的婚姻。
神的創造物實在奇妙,尤其是祂所造的人類,更是形形色色、千變萬化。
對人而言,這是一本充滿無限希望的書,但絕不是一本像變魔術一樣的婚姻手册,它也沒有爲夫妻定下什麼標準答案,更沒有提供任何成功婚姻速成法。我們乃是想和大家分享從聖經上對婚姻應許所得的亮光,比如什麼是眞正的權威,而順服的定義又是如何?我們希望能更深入的探討基督耶穌的愛在婚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夫妻的結合並不僅是爲了性的需要和傳統的流俗,更重要的是讓彼此的恩賜能作更大的發揮。
我們深知自己的智慧有限,實在沒有能力探討婚姻這麼大的一個問題。然而,我們祈盼的乃是借著一些實際的看見和體認,能帶給大家眞正的幫助。婚姻是人類所有關係層面中最微妙的一環,其最根本的學習是自我本位的割捨,它同時也是發揮人恩賜的蘊育所,更是簏全社會的基石。除了愛和彼此扶持的關係之外,婚姻更是兩個人同心合意面對周遭一切際遇的力量來源。美滿婚姻能使夫妻倆甘心樂意地把自己的恩賜全然擺上,但願本書能帶給您眞正的裨益。
一本充満無限希望的書
世上絕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自然也沒有兩樁完全相同的婚姻。
神的創造物實在奇妙,尤其是祂所造的人類,更是形形色色、千變萬化。
對人而言,這是一本充滿無限希望的書,但絕不是一本像變魔術一樣的婚姻手册,它也沒有爲夫妻定下什麼標準答案,更沒有提供任何成功婚姻速成法。我們乃是想和大家分享從聖經上對婚姻應許所得的亮光,比如什麼是眞正的權威,而順服的定義又是如何?我們希望能更深入的探討基督耶穌的愛在婚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夫妻的結合並不僅是爲了性的需要和傳統的流俗,更重要的是讓彼此的恩賜能作更大的發揮。
我們深知自己的智慧有限,實在沒有能力探討婚姻這麼大的一個問題。然而,我們祈盼的乃是借著一些實際的看見和體認,能帶給大家眞正的幫助。婚姻是人類所有關係層面中最微妙的一環,其最根本的學習是自我本位的割捨,它同時也是發揮人恩賜的蘊育所,更是簏全社會的基石。除了愛和彼此扶持的關係之外,婚姻更是兩個人同心合意面對周遭一切際遇的力量來源。美滿婚姻能使夫妻倆甘心樂意地把自己的恩賜全然擺上,但願本書能帶給您眞正的裨益。
目次
目錄
前言:一本充滿無限希望的書
1. 婚姻:不只是我愛你/3
2. 上帝居首位:事事亨通/13
3. 彼此順服:誰是一家之主/23
4. 溝通:分享的喜樂是加倍的,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35
5. 恩賜:愛的蘊育/49
6. 性:最美的禮物/63
7. 步調一致:宗教、性與小孩/71
8. 和諧共進:經濟、朋友、家庭和人生目標/81
9. 愛是永不止息:友誼、忠貞和浪漫/93
10. 長大成熟:愛的轉變/107
前言:一本充滿無限希望的書
1. 婚姻:不只是我愛你/3
2. 上帝居首位:事事亨通/13
3. 彼此順服:誰是一家之主/23
4. 溝通:分享的喜樂是加倍的,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35
5. 恩賜:愛的蘊育/49
6. 性:最美的禮物/63
7. 步調一致:宗教、性與小孩/71
8. 和諧共進:經濟、朋友、家庭和人生目標/81
9. 愛是永不止息:友誼、忠貞和浪漫/93
10. 長大成熟:愛的轉變/107
書摘/試閱
1 婚姻
不只是我愛你……路易開往紐約的火車正快速地行駛著,在擁擠的人羣中,我找到一個位子,旁邊坐著一位三十歲不到的年輕女子。她打扮得頗爲入時,相當吸引人。後來我們開始聊了起來;在閒聊中,我們發現在某些方面彼此都有類似的經驗;後來她更暢懷地聊起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她和男朋友的事,男友希望他們能同住一起,但她自己無法決定。「我還不準備結婚,」她特別強調地說道,「或許我永遠都不嫁人。」「妳對婚姻的看法如何?」我問她。
「你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她指著我手上戴的結婚戒指反問道。「我肯定婚姻的價値,」我回答。「不過,婚姻和其他人際關係一樣,都是需要學習的。美滿的婚姻不是白白得來的――甚至最成功的婚姻也總會有問題需要解決的呢!」
「那麼,爲什麼非結婚不可呢?」她望著裙擺沉思地問道。我覺得我們已觸及到敏感問題的核心。「假使婚姻無法避免爭吵以及許多不協調之處,那何必執着非結婚不可呢?」我把誓約婚姻所帶來的深處滿足向她作了一番解釋,同時也試著把我和我太太卡琳兩人彼此以愛及坦誠所共同建立的誓約――婚姻吿訴她。我說,基督在我倆婚姻中是一位偉大的心理治療醫生,祂爲我剝去驕傲的外衣,而賜我以坦誠、開放的態度,偉我知道我應將自己的需要溝通出來,而不再封閉於過去的自足型態。我還提到,基督是多麼恩待卡琳,卡琳是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長大的,而靠著基督所賜的力量與保守,她才得以成長茁壯。婚姻就是將兩個人擺在一起,然後一起成長、一起改變。我也談到孩子們――他們帶給家庭的喜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際遇。我想當時我一定很興奮,因爲她一直注視著我,且帶著微笑。「你的婚姻爲你帶來了更美滿的人生,對不對?」她說。「妳這麼覺得嗎?」我笑道。
「當然囉,不過,坦白說……你眞覺得婚姻會帶來成就感嗎?」「相當大!」「噢!那你是我所見的少數有那種感覺的人之一。你給了我希望;不過成功婚姻究竟還是少數。」接著她吿訴我,她有很多離了婚的朋友,這是她深覺困擾、痛苦的地方。她也有不少朋友本想結婚,但後來都打退堂鼓。「這多悲哀呀?」我質問道。「是呀,我也希望聽到的是好消息。」
火車的速度漸漸緩慢了下來,這一站是她的目的地。所以她起身,取下行李,然後投給我溫暧而臨別依依的眼光說道:「好好珍惜你所擁有的。」
我從皮包裏拿出一張名片遞給她。她臉上露出一抹笑意,「牧師……難怪呢!」她故意嘲弄一番。「美好的婚姻不是只賜給牧師而已,」我在她仍聽得見的距離內大聲喊道。
我想我已明白是什麼因素使那年輕女子視婚姻爲畏途了。她和其他曾和我約談過的年輕女子一樣,她們對家庭生活都感到灰心、失望。她們寧可不要「標準的美國包装」――有錢、有幾輛大轎車、有大車庫的房子、還有各種壓力,甚至是成堆的合法離婚條件。我想這位年輕朋友也許是擁有了「一切」――除了時間、關懷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眞愛,所以她才會說:「這就是婚姻嗎?我可不要。」但我彷彿聽到她說:「我希望它有所不同。我相信婚姻的價値,可是無法否認目前我所見到的也都是事實。」
火車繼續前行,我獨自默想著,這麼多原本充滿希望的誓言、盟約,到底是那裏出了毛病?
/對我有利/
「對我有利」已成爲現代人在做任何事時首先想到的一個字眼,同時也成為人際關係的印記:「我願意支持你――只要是方便、順手。但若有困難,我可不願意被連累。」這種態度會漸漸地損毀了人格。所以一旦事情失去了「對我有利」的關係,對方便跟著打退堂鼓時,他們根本的關係也就動搖了。毎個人都渴望能與那勇於克服障礙,且願意和我們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人分享彼此的生命。我們希望無條件地愛人――也被愛――,而且不必擔心我們的行爲「被論断」。事實上,婚姻是僞裝不得的;兩個人住在一起並不代表婚姻。眞正的婚姻可能是人類最大膽的誓約。它意指著:「不管生活過得『是好』或『極糟』,我都要與你一起共度!」那是一種保證!
然而兩人如果僅將婚姻當兒戲,或只視婚姻爲一種空洞的契約,那麼一些危機就無法避免了。當蜜月旅行結束,而苦樂參半的眞實人生才將展開,其中的一方可能就要揮手道別了,因爲她會提出理由指責另一半:「是你破壊了這個契約。」
「可是我不曉得呀,」另一半哭訴道,他沒想到她會說:「你若能滿足我物質上的需要,我會永遠愛你。否則,一切免談了。」或者是他對她說:「妳若能在生意上成爲我的好幫手,我就好好照顧妳一輩子。不過一旦妳對應酬表示不滿,或是生病了,以致無法發揮女主人的功能時――我們之間的關係就結灾了。」
對某些人來說,「我愛你」意思是「我愛我自己,我覺得和你在一起很好……只要你不妨礙到我。」
不記得第一次是在那裏讀到愛的定義,可是那涵意一直深印在我的腦海裏。事實上,當我目睹目前社會的婚姻狀況時,常禁不住感到毛骨悚然。在我看來,那些持有這等愛情與婚姻觀的人通常不是全心投入,他們好像有意無意的在玩火;可是一聞到煙火味就立刻逃之夭夭。
幾年前若有夫妻想嘗試新的生活方式,致使其婚姻遭到旁人嘲弄時,一般社會人士會將他們視爲是冒險人物。但現在事情正好相反,大家反而把那些準備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託付給另一方,而願終生厮守的誓約者,視爲是一項奇蹟哩!
威林•威廉 Williari H. Williman)在其著作Say to Marriage,便主張從今時起要冒險將你的生命與另一半結合在一起,且要完全接納對方的優點、缺點,並請求對方也這樣待你。威林同時強調,這是一件美的、令人興奮而可行之事,因爲這是基督徒當立的誓約,上帝從不要求人做一些做不到的事。從我們的施予和接受中,祂早已等在那兒要成就一切了。
阿爾溫•托弗(Alvin Hoffler)在其引起爭端的FutureShock書中稱我們爲「不顧社會」(throwaway society),同時書中也稱這一代人常常「隨著急速改變的生活而更換不同的婚姻伴侶」,這點也爲大家所爭論。民意專家丹尼爾•楊可維(Daniel Yanke-lovich)硏究結果,他贊同托弗的「不顧社會」的理論。這項硏究在針對家庭態度方面顯示,幾乎有一半的年輕家庭認爲自由比權威重要,自己的權利勝過對他人的義務――甚至對自己的配偶和小孩亦如是。如果那是屬實,這便是今日婚姻問題重重的癥結所在,因爲建立婚姻的基石就是堅忍的觀念。而堅忍在一個「不顧社會」的人羣裏怎樣才能被積極的接受呢?
/誓約/
誓約是甚麼?這字當然包含了付上代價的意思。一個人將其肉體、心靈完全付出,做終生的承諾,乃意味他們放棄自己的「抉擇傾向」(option ending),而那些久被「自我」影響、定型的人,通常會不知不覺地只一味的期盼對方獻出,卻不願將自己擺上。大家都高喊著要得到「自由」,然而我們也該知道,拒絕爲我們所受的人盡責,那就沒有所謂的自由了。
在立下誓約的同時,我們必須預備付上代價,不過我們仍然在付出之中得到更多;因爲當二人將自己完全交託對方以後,在聞到煙火味時,就不會只想逃離,這時他們已然走上「自覺」的途徑了。
威林還說:「一個人乃是由他所做的決定,以及如何支持這決定而發展成形。當我們堅守誓約,我們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且在這反覆無常、一味追求流行的世代中,得以持守住原則。婚姻就像基督信仰一樣,需要有甘心忍受苦難,好使二人一起更新、堅忍的基本承諾。」
前面已提過,建立誓約的中心乃是忍耐、堅忍;當一對夫婦開始成長,而在遇有阻力、危難時,仍能學習堅忍而不一味逃避、放棄,那麼他們終將發現,那就是一種充滿希望、且令人興奮的基督徒婚姻。生命的各個層面――溝通、親密、愛、欣賞、性關係――都將在「無條件的誓約」中得到滋長與回饋。
「誓約就像宮人草(amaryllis,植物名)一般,如果能够堅忍到底,一定能蓬勃發展,不斷地開花結果。」
我眞想找出說這話的人是誰,眞該好好感謝他,因爲它逼眞的表達了我們所經驗的事實。
三十年前,蔻可(我對卡琳的暱稱)和我遵循神的教訓,做了一個終生「沒有出口」的誓約。新婚時,彼此都自信已完全瞭解對方了,然而,不到二、三個星期,我們就發現自己所知道的與事實竟相距十萬八千里。在體嘗人生最親密關係的短短時間裏,我們猛然了悟自己對自己、對配偶的瞭解眞是少得可憐。從此便展開了直到今天仍在進行的努力過程――發現、冒險、分享,以及最後的信託――在坦露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婚姻的根基已在上帝愛的土壤中愈栽愈深,同時它也在我倆生命裏注入新的成長,帶來一種令我們驚喜的深度和新鮮。可是這過程並不簡單。有時候,自我坦露是非常痛苦的,它往往需要花上好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才做得到。卽使是快樂的分享夢境或一種才能的新發掘,也需要花很大心神,且需要配偶的坦誠與鼓亂。
一種盟約是來自上帝對我們無條件的約定。祂從不因爲我們令祂失望而掩面不顧我們。祂一次又一次回到我們身邊,以不疲乏的愛來與我們坦誠相對。這愛的縮影就是耶穌,祂在這悖逆的世代中彰顯了上帝愛的作為。祂的約是穩固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搖動。
這約說道:「我與你立約,不是因爲你能滿足我的需要。而我也絕不因你的言行而終止我對你的愛。」
根據「國家心理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Survey)調查,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大專生認爲家庭生活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之一。由此看來,並非婚姻關係有問題,而是婚姻本身的質有問題。人們都渴望有個圓滿的婚姻,於是將婚姻定義爲兩個相愛、相悅的人,一起同享福樂、共織生命最高目標――分享一種親密而眞實之伴侶關係――並且能在意識淸楚時互訂一種終身盟約,一起成長。新生的一代――以及年長的一輩和夾在其中的一代――都想爲傳統空白之婚姻定義多少添加一點東西。
卡琳和我也持有這種想法,我倆都覺得婚姻必定還包含一些甚麼。婚姻有一種潛在的能力,必能爲那些願意在誓約中共同成長、茁壯,並願坦誠、開放自己的人所發掘和瞭解。一些古老傳統的東西當然有許多是値得我們再思、再發掘的,而此包袱中也有不少東西曾受到時代的考驗,因此,咱們都算是一羣新探險家,等待在婚姻中親嚐更豐富的經驗。
誓約固然要付出代價,但其回饋也是相當可觀的。坦誠、勇敢的誓約必然包含有犠牲,然而遵循上帝的創造計劃與安排,我們將發現這一犠牲乃是獲得最後成功的必要過程。
不只是我愛你……路易開往紐約的火車正快速地行駛著,在擁擠的人羣中,我找到一個位子,旁邊坐著一位三十歲不到的年輕女子。她打扮得頗爲入時,相當吸引人。後來我們開始聊了起來;在閒聊中,我們發現在某些方面彼此都有類似的經驗;後來她更暢懷地聊起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她和男朋友的事,男友希望他們能同住一起,但她自己無法決定。「我還不準備結婚,」她特別強調地說道,「或許我永遠都不嫁人。」「妳對婚姻的看法如何?」我問她。
「你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她指著我手上戴的結婚戒指反問道。「我肯定婚姻的價値,」我回答。「不過,婚姻和其他人際關係一樣,都是需要學習的。美滿的婚姻不是白白得來的――甚至最成功的婚姻也總會有問題需要解決的呢!」
「那麼,爲什麼非結婚不可呢?」她望著裙擺沉思地問道。我覺得我們已觸及到敏感問題的核心。「假使婚姻無法避免爭吵以及許多不協調之處,那何必執着非結婚不可呢?」我把誓約婚姻所帶來的深處滿足向她作了一番解釋,同時也試著把我和我太太卡琳兩人彼此以愛及坦誠所共同建立的誓約――婚姻吿訴她。我說,基督在我倆婚姻中是一位偉大的心理治療醫生,祂爲我剝去驕傲的外衣,而賜我以坦誠、開放的態度,偉我知道我應將自己的需要溝通出來,而不再封閉於過去的自足型態。我還提到,基督是多麼恩待卡琳,卡琳是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長大的,而靠著基督所賜的力量與保守,她才得以成長茁壯。婚姻就是將兩個人擺在一起,然後一起成長、一起改變。我也談到孩子們――他們帶給家庭的喜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際遇。我想當時我一定很興奮,因爲她一直注視著我,且帶著微笑。「你的婚姻爲你帶來了更美滿的人生,對不對?」她說。「妳這麼覺得嗎?」我笑道。
「當然囉,不過,坦白說……你眞覺得婚姻會帶來成就感嗎?」「相當大!」「噢!那你是我所見的少數有那種感覺的人之一。你給了我希望;不過成功婚姻究竟還是少數。」接著她吿訴我,她有很多離了婚的朋友,這是她深覺困擾、痛苦的地方。她也有不少朋友本想結婚,但後來都打退堂鼓。「這多悲哀呀?」我質問道。「是呀,我也希望聽到的是好消息。」
火車的速度漸漸緩慢了下來,這一站是她的目的地。所以她起身,取下行李,然後投給我溫暧而臨別依依的眼光說道:「好好珍惜你所擁有的。」
我從皮包裏拿出一張名片遞給她。她臉上露出一抹笑意,「牧師……難怪呢!」她故意嘲弄一番。「美好的婚姻不是只賜給牧師而已,」我在她仍聽得見的距離內大聲喊道。
我想我已明白是什麼因素使那年輕女子視婚姻爲畏途了。她和其他曾和我約談過的年輕女子一樣,她們對家庭生活都感到灰心、失望。她們寧可不要「標準的美國包装」――有錢、有幾輛大轎車、有大車庫的房子、還有各種壓力,甚至是成堆的合法離婚條件。我想這位年輕朋友也許是擁有了「一切」――除了時間、關懷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眞愛,所以她才會說:「這就是婚姻嗎?我可不要。」但我彷彿聽到她說:「我希望它有所不同。我相信婚姻的價値,可是無法否認目前我所見到的也都是事實。」
火車繼續前行,我獨自默想著,這麼多原本充滿希望的誓言、盟約,到底是那裏出了毛病?
/對我有利/
「對我有利」已成爲現代人在做任何事時首先想到的一個字眼,同時也成為人際關係的印記:「我願意支持你――只要是方便、順手。但若有困難,我可不願意被連累。」這種態度會漸漸地損毀了人格。所以一旦事情失去了「對我有利」的關係,對方便跟著打退堂鼓時,他們根本的關係也就動搖了。毎個人都渴望能與那勇於克服障礙,且願意和我們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人分享彼此的生命。我們希望無條件地愛人――也被愛――,而且不必擔心我們的行爲「被論断」。事實上,婚姻是僞裝不得的;兩個人住在一起並不代表婚姻。眞正的婚姻可能是人類最大膽的誓約。它意指著:「不管生活過得『是好』或『極糟』,我都要與你一起共度!」那是一種保證!
然而兩人如果僅將婚姻當兒戲,或只視婚姻爲一種空洞的契約,那麼一些危機就無法避免了。當蜜月旅行結束,而苦樂參半的眞實人生才將展開,其中的一方可能就要揮手道別了,因爲她會提出理由指責另一半:「是你破壊了這個契約。」
「可是我不曉得呀,」另一半哭訴道,他沒想到她會說:「你若能滿足我物質上的需要,我會永遠愛你。否則,一切免談了。」或者是他對她說:「妳若能在生意上成爲我的好幫手,我就好好照顧妳一輩子。不過一旦妳對應酬表示不滿,或是生病了,以致無法發揮女主人的功能時――我們之間的關係就結灾了。」
對某些人來說,「我愛你」意思是「我愛我自己,我覺得和你在一起很好……只要你不妨礙到我。」
不記得第一次是在那裏讀到愛的定義,可是那涵意一直深印在我的腦海裏。事實上,當我目睹目前社會的婚姻狀況時,常禁不住感到毛骨悚然。在我看來,那些持有這等愛情與婚姻觀的人通常不是全心投入,他們好像有意無意的在玩火;可是一聞到煙火味就立刻逃之夭夭。
幾年前若有夫妻想嘗試新的生活方式,致使其婚姻遭到旁人嘲弄時,一般社會人士會將他們視爲是冒險人物。但現在事情正好相反,大家反而把那些準備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託付給另一方,而願終生厮守的誓約者,視爲是一項奇蹟哩!
威林•威廉 Williari H. Williman)在其著作Say to Marriage,便主張從今時起要冒險將你的生命與另一半結合在一起,且要完全接納對方的優點、缺點,並請求對方也這樣待你。威林同時強調,這是一件美的、令人興奮而可行之事,因爲這是基督徒當立的誓約,上帝從不要求人做一些做不到的事。從我們的施予和接受中,祂早已等在那兒要成就一切了。
阿爾溫•托弗(Alvin Hoffler)在其引起爭端的FutureShock書中稱我們爲「不顧社會」(throwaway society),同時書中也稱這一代人常常「隨著急速改變的生活而更換不同的婚姻伴侶」,這點也爲大家所爭論。民意專家丹尼爾•楊可維(Daniel Yanke-lovich)硏究結果,他贊同托弗的「不顧社會」的理論。這項硏究在針對家庭態度方面顯示,幾乎有一半的年輕家庭認爲自由比權威重要,自己的權利勝過對他人的義務――甚至對自己的配偶和小孩亦如是。如果那是屬實,這便是今日婚姻問題重重的癥結所在,因爲建立婚姻的基石就是堅忍的觀念。而堅忍在一個「不顧社會」的人羣裏怎樣才能被積極的接受呢?
/誓約/
誓約是甚麼?這字當然包含了付上代價的意思。一個人將其肉體、心靈完全付出,做終生的承諾,乃意味他們放棄自己的「抉擇傾向」(option ending),而那些久被「自我」影響、定型的人,通常會不知不覺地只一味的期盼對方獻出,卻不願將自己擺上。大家都高喊著要得到「自由」,然而我們也該知道,拒絕爲我們所受的人盡責,那就沒有所謂的自由了。
在立下誓約的同時,我們必須預備付上代價,不過我們仍然在付出之中得到更多;因爲當二人將自己完全交託對方以後,在聞到煙火味時,就不會只想逃離,這時他們已然走上「自覺」的途徑了。
威林還說:「一個人乃是由他所做的決定,以及如何支持這決定而發展成形。當我們堅守誓約,我們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且在這反覆無常、一味追求流行的世代中,得以持守住原則。婚姻就像基督信仰一樣,需要有甘心忍受苦難,好使二人一起更新、堅忍的基本承諾。」
前面已提過,建立誓約的中心乃是忍耐、堅忍;當一對夫婦開始成長,而在遇有阻力、危難時,仍能學習堅忍而不一味逃避、放棄,那麼他們終將發現,那就是一種充滿希望、且令人興奮的基督徒婚姻。生命的各個層面――溝通、親密、愛、欣賞、性關係――都將在「無條件的誓約」中得到滋長與回饋。
「誓約就像宮人草(amaryllis,植物名)一般,如果能够堅忍到底,一定能蓬勃發展,不斷地開花結果。」
我眞想找出說這話的人是誰,眞該好好感謝他,因爲它逼眞的表達了我們所經驗的事實。
三十年前,蔻可(我對卡琳的暱稱)和我遵循神的教訓,做了一個終生「沒有出口」的誓約。新婚時,彼此都自信已完全瞭解對方了,然而,不到二、三個星期,我們就發現自己所知道的與事實竟相距十萬八千里。在體嘗人生最親密關係的短短時間裏,我們猛然了悟自己對自己、對配偶的瞭解眞是少得可憐。從此便展開了直到今天仍在進行的努力過程――發現、冒險、分享,以及最後的信託――在坦露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婚姻的根基已在上帝愛的土壤中愈栽愈深,同時它也在我倆生命裏注入新的成長,帶來一種令我們驚喜的深度和新鮮。可是這過程並不簡單。有時候,自我坦露是非常痛苦的,它往往需要花上好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才做得到。卽使是快樂的分享夢境或一種才能的新發掘,也需要花很大心神,且需要配偶的坦誠與鼓亂。
一種盟約是來自上帝對我們無條件的約定。祂從不因爲我們令祂失望而掩面不顧我們。祂一次又一次回到我們身邊,以不疲乏的愛來與我們坦誠相對。這愛的縮影就是耶穌,祂在這悖逆的世代中彰顯了上帝愛的作為。祂的約是穩固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搖動。
這約說道:「我與你立約,不是因爲你能滿足我的需要。而我也絕不因你的言行而終止我對你的愛。」
根據「國家心理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Survey)調查,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大專生認爲家庭生活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之一。由此看來,並非婚姻關係有問題,而是婚姻本身的質有問題。人們都渴望有個圓滿的婚姻,於是將婚姻定義爲兩個相愛、相悅的人,一起同享福樂、共織生命最高目標――分享一種親密而眞實之伴侶關係――並且能在意識淸楚時互訂一種終身盟約,一起成長。新生的一代――以及年長的一輩和夾在其中的一代――都想爲傳統空白之婚姻定義多少添加一點東西。
卡琳和我也持有這種想法,我倆都覺得婚姻必定還包含一些甚麼。婚姻有一種潛在的能力,必能爲那些願意在誓約中共同成長、茁壯,並願坦誠、開放自己的人所發掘和瞭解。一些古老傳統的東西當然有許多是値得我們再思、再發掘的,而此包袱中也有不少東西曾受到時代的考驗,因此,咱們都算是一羣新探險家,等待在婚姻中親嚐更豐富的經驗。
誓約固然要付出代價,但其回饋也是相當可觀的。坦誠、勇敢的誓約必然包含有犠牲,然而遵循上帝的創造計劃與安排,我們將發現這一犠牲乃是獲得最後成功的必要過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