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乃昌日記(全4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七輯)
ISBN13:9787550632363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作者:徐乃昌
出版日:2020/09/01
裝訂/頁數:平裝/1819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本數:4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徐乃昌日記》是近代重要的古籍收藏、出版和文化史料,藏于西南大學圖書館,稿本共32冊,這批稿本於2015年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即為我們據以整理的底本。通 過私人化、生活化的日記,提供了諸多正史之外的歷史細節,反映了近代中國藏書、金石、出版、書籍版本
作者簡介
南江濤,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編審,長期從事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整理有《新中國古籍影印叢書總目》、徐乃昌《積學齋藏書記》(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第四輯)等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總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也許可說是“*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羅素《中國問題》)。她綿延不絕、永葆生機的秘訣何在?袁行霈先生做過很好的總結:“和平、和諧、包容、開明、革新、開放,就是回顧中華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啟示。凡是大體上處於這種狀況的時候,文明就繁榮發展,而當與之背離的時候,文明就會減慢發展的速度甚至停滯不前。”(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並不全是積極遺產,其長時段積累而成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穩定性,使她在應對挑戰時所做的必要革新與轉變,相比他者往往顯得遲緩和沈重。即使是面對佛教這種柔性的文化進入,也是歷經數百年之久才使之徹底完成中國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說遭逢“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的中國近現代。晚清至今雖歷一百六十餘年,但是,足以應對當今世界全方位挑戰的新型中華文明還沒能*終形成,變動和融合仍在進行。1998年6月17日,美國三位前總統(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國務卿、前財政部長、前國防部長、前國家安全顧問致信國會稱: “中國註定要在21世紀中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和政治強國。”(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上冊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認為中華文明已經轉型成功,相反,中華文明今天面對的挑戰更為複雜和嚴峻。新型的中華文明到底會怎樣呈現,又怎樣具體表現或作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人們還在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這一代恐怕無法給出答案。但我們堅信,在歷史上曾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必將鳳凰浴火,涅槃重生。這既是數千年已經存在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的經驗事實,也是所有為中國文化所化之人應有的信念和責任。
不過,對於近現代這一涉及當代中國合法性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們了解得還過於粗線條。她所遺存下來的史料範圍廣闊,內容複雜,且有數量龐大且富有價值的稀見史料未被發掘和利用,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全面了解和規律性認識,也會影響到今天中國新型文明和現代化建設對它的科學借鑒。有一則印度諺語如是說:“騎在樹枝上鋸樹枝的時候,千萬不要鋸自己騎著的那一根。”那麼,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承載和養育我們的中華文明做一點有益的事情———這是我們編纂這套《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初衷。
書名中的“近現代”,主要指1840—1949年這一時段,但上限並非以一標誌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適當向前延展,然與所指較為寬泛的包含整個清朝的“近代中國”、“晚期中華帝國”又有所區分。將近現代連為一體,並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達一種歷史的整體觀。我們觀看社會發展變革的波瀾,當然要回看波瀾如何生,風從何處來;也要看波瀾如何擴散,或為漣漪,或為浪濤。個人的生活記錄,與大歷史相比,更多地顯現出生活的連續。變局中的個體,經歷的可能是漸變。《叢刊》期望通過整合多種稀見史料,以個體陳述的方式,從生活、文化、風習、人情等多個層面,重現具有連續性的近現代中國社會。
書名中的“稀見”,只是相對而言。因為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珍本秘籍經影印或數字化方式處理後,真身雖仍“稀見”,化身卻成為“可見”。但是,高昂的定價、難辨的字跡、未經標點的文本,仍使其處於專業研究的小眾閱讀狀態。況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數字化的文獻,或流傳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閱讀和利用的不便。因此,《叢刊》側重選擇未被納入電子數據庫的文獻,尤歡迎整理那些辨識困難、斷句費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文獻,也歡迎整理那些確有價值但被人們習見思維與眼光所遮蔽的文獻,在我們看來,這些文獻都可屬於“稀見”。
書名中的“史料”,不局限於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範疇,舉凡日記、書信、奏牘、筆記、詩文集、詩話、詞話乃至序跋彙編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夠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獻,都在考慮之列。我們的目的,是想以切實的工作,促進處於秘藏、邊緣、零散等狀態的史料轉化為新型的文獻,通過一輯、二輯、三輯……這樣的累積性整理,自然地呈現出一種規模與氣象,與其他已經整理出版的文獻相互關聯,形成一個豐茂的文獻群,從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國近現代敘事背後,還有很多未被打量過的局部、日常與細節;在主流周邊或更遠處,還有富於變化的細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還有漩渦,在邊緣,還有靜止之水。近現代中國是大變革、大痛苦的時代,身處變局中的個體接物處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紙墨得以留存,這是一個時代的個人記錄。此中有文學、文化、生活;也時有動亂、戰爭、革命。我們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種俯首細看的方式,或者一種貼近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文本。當然,對這些個人印記明顯的史料,也要客觀地看待其價值,需要與其他史料聯繫和比照閱讀,減少因個人視角、立場或敘述體裁帶來的偏差。
知識皆有其價值和魅力,知識分子也應具有價值關懷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詩云“名士十年無賴賊”(《金谷園故址》),我們警惕袖手空談,傲慢指點江山;魯迅先生詩云“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我們願意埋頭苦幹,逐步趨近理想。我們沒有奢望這套《叢刊》產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於前賢時彥所做的貢獻之中,共同為中華文明的成功轉型,適當“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馬克思《資本論》*卷*版序言)。
《叢刊》的編纂,得到了諸多前輩、時賢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題辭勗勉,周勛初先生來信鼓勵,鳳凰出版社姜小青總編輯賦予信任,劉躍進先生還慷慨同意將其列入“中華文學史史料學會”重大規劃項目,學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幫助……這些,都增添了我們做好這套《叢刊》的信心。必須一提的是,《叢刊》原擬主編四人(張劍、張暉、徐雁平、彭國忠),每位主編負責一輯,周而復始,滾動發展,原計劃由張暉負責第四輯,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於2013年3月15日齎志而歿,令人抱恨終天,我們將以兢兢業業的工作表達對他的懷念。
《叢刊》的基本整理方式為簡體橫排和標點(鼓勵必要的校釋),以期更廣泛地傳播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希望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也許可說是“*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羅素《中國問題》)。她綿延不絕、永葆生機的秘訣何在?袁行霈先生做過很好的總結:“和平、和諧、包容、開明、革新、開放,就是回顧中華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啟示。凡是大體上處於這種狀況的時候,文明就繁榮發展,而當與之背離的時候,文明就會減慢發展的速度甚至停滯不前。”(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並不全是積極遺產,其長時段積累而成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穩定性,使她在應對挑戰時所做的必要革新與轉變,相比他者往往顯得遲緩和沈重。即使是面對佛教這種柔性的文化進入,也是歷經數百年之久才使之徹底完成中國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說遭逢“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的中國近現代。晚清至今雖歷一百六十餘年,但是,足以應對當今世界全方位挑戰的新型中華文明還沒能*終形成,變動和融合仍在進行。1998年6月17日,美國三位前總統(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國務卿、前財政部長、前國防部長、前國家安全顧問致信國會稱: “中國註定要在21世紀中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和政治強國。”(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上冊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認為中華文明已經轉型成功,相反,中華文明今天面對的挑戰更為複雜和嚴峻。新型的中華文明到底會怎樣呈現,又怎樣具體表現或作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人們還在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這一代恐怕無法給出答案。但我們堅信,在歷史上曾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必將鳳凰浴火,涅槃重生。這既是數千年已經存在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的經驗事實,也是所有為中國文化所化之人應有的信念和責任。
不過,對於近現代這一涉及當代中國合法性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們了解得還過於粗線條。她所遺存下來的史料範圍廣闊,內容複雜,且有數量龐大且富有價值的稀見史料未被發掘和利用,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全面了解和規律性認識,也會影響到今天中國新型文明和現代化建設對它的科學借鑒。有一則印度諺語如是說:“騎在樹枝上鋸樹枝的時候,千萬不要鋸自己騎著的那一根。”那麼,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承載和養育我們的中華文明做一點有益的事情———這是我們編纂這套《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初衷。
書名中的“近現代”,主要指1840—1949年這一時段,但上限並非以一標誌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適當向前延展,然與所指較為寬泛的包含整個清朝的“近代中國”、“晚期中華帝國”又有所區分。將近現代連為一體,並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達一種歷史的整體觀。我們觀看社會發展變革的波瀾,當然要回看波瀾如何生,風從何處來;也要看波瀾如何擴散,或為漣漪,或為浪濤。個人的生活記錄,與大歷史相比,更多地顯現出生活的連續。變局中的個體,經歷的可能是漸變。《叢刊》期望通過整合多種稀見史料,以個體陳述的方式,從生活、文化、風習、人情等多個層面,重現具有連續性的近現代中國社會。
書名中的“稀見”,只是相對而言。因為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珍本秘籍經影印或數字化方式處理後,真身雖仍“稀見”,化身卻成為“可見”。但是,高昂的定價、難辨的字跡、未經標點的文本,仍使其處於專業研究的小眾閱讀狀態。況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數字化的文獻,或流傳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閱讀和利用的不便。因此,《叢刊》側重選擇未被納入電子數據庫的文獻,尤歡迎整理那些辨識困難、斷句費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文獻,也歡迎整理那些確有價值但被人們習見思維與眼光所遮蔽的文獻,在我們看來,這些文獻都可屬於“稀見”。
書名中的“史料”,不局限於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範疇,舉凡日記、書信、奏牘、筆記、詩文集、詩話、詞話乃至序跋彙編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夠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獻,都在考慮之列。我們的目的,是想以切實的工作,促進處於秘藏、邊緣、零散等狀態的史料轉化為新型的文獻,通過一輯、二輯、三輯……這樣的累積性整理,自然地呈現出一種規模與氣象,與其他已經整理出版的文獻相互關聯,形成一個豐茂的文獻群,從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國近現代敘事背後,還有很多未被打量過的局部、日常與細節;在主流周邊或更遠處,還有富於變化的細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還有漩渦,在邊緣,還有靜止之水。近現代中國是大變革、大痛苦的時代,身處變局中的個體接物處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紙墨得以留存,這是一個時代的個人記錄。此中有文學、文化、生活;也時有動亂、戰爭、革命。我們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種俯首細看的方式,或者一種貼近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文本。當然,對這些個人印記明顯的史料,也要客觀地看待其價值,需要與其他史料聯繫和比照閱讀,減少因個人視角、立場或敘述體裁帶來的偏差。
知識皆有其價值和魅力,知識分子也應具有價值關懷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詩云“名士十年無賴賊”(《金谷園故址》),我們警惕袖手空談,傲慢指點江山;魯迅先生詩云“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我們願意埋頭苦幹,逐步趨近理想。我們沒有奢望這套《叢刊》產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於前賢時彥所做的貢獻之中,共同為中華文明的成功轉型,適當“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馬克思《資本論》*卷*版序言)。
《叢刊》的編纂,得到了諸多前輩、時賢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題辭勗勉,周勛初先生來信鼓勵,鳳凰出版社姜小青總編輯賦予信任,劉躍進先生還慷慨同意將其列入“中華文學史史料學會”重大規劃項目,學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幫助……這些,都增添了我們做好這套《叢刊》的信心。必須一提的是,《叢刊》原擬主編四人(張劍、張暉、徐雁平、彭國忠),每位主編負責一輯,周而復始,滾動發展,原計劃由張暉負責第四輯,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於2013年3月15日齎志而歿,令人抱恨終天,我們將以兢兢業業的工作表達對他的懷念。
《叢刊》的基本整理方式為簡體橫排和標點(鼓勵必要的校釋),以期更廣泛地傳播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希望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目次
目錄
總序…………………………………………………………………… 1
前言………………………………………………… ………………… 1
庚申年(1920)………………………………………………………… 1
辛酉年(1921)…………………… ………………………………… 108
壬戌年(1922)……………………………………………………… 234
癸亥年(1923)………… …………………………………………… 389
甲子年(1924)……………………………………………………… 511
乙丑年(1925 )……………………………………………………… 608
丙寅年(1926)……………………………………………………… 731
丁卯年(1927)……………………………………………………… 838
戊辰年(1928)……………………………………… ……………… 926
己巳年(1929)…………………………………………………… 1033
庚午年(1930)…………………………… ……………………… 1127
辛未年(1931)…………………………………………………… 1244
壬申年(1932)………………… ………………………………… 1379
癸酉年(1933)…………………………………………………… 1480
甲戌年(1934)………… ………………………………………… 1598
乙亥年(1935)…………………………………………………… 1680
丙子年(1936)…………………………………………………… 1741
丁丑年(1937)…………………………………………… ……… 1774
戊寅年(1938)…………………………………………………… 1804
總序…………………………………………………………………… 1
前言………………………………………………… ………………… 1
庚申年(1920)………………………………………………………… 1
辛酉年(1921)…………………… ………………………………… 108
壬戌年(1922)……………………………………………………… 234
癸亥年(1923)………… …………………………………………… 389
甲子年(1924)……………………………………………………… 511
乙丑年(1925 )……………………………………………………… 608
丙寅年(1926)……………………………………………………… 731
丁卯年(1927)……………………………………………………… 838
戊辰年(1928)……………………………………… ……………… 926
己巳年(1929)…………………………………………………… 1033
庚午年(1930)…………………………… ……………………… 1127
辛未年(1931)…………………………………………………… 1244
壬申年(1932)………………… ………………………………… 1379
癸酉年(1933)…………………………………………………… 1480
甲戌年(1934)………… ………………………………………… 1598
乙亥年(1935)…………………………………………………… 1680
丙子年(1936)…………………………………………………… 1741
丁丑年(1937)…………………………………………… ……… 1774
戊寅年(1938)…………………………………………………… 1804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