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古代漢語源遠流長,有關資料又浩如煙海,需要從中選取最主要、最有用的知識告訴給讀者,特別是一些初學者,基於以上考慮,我們組織相關學者,從有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有關古代漢語的相關論述中,精心選擇出十四篇這些方面的文章,經過適當地加工和重組而成。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詞彙學、語法學、訓詁學、修辭學以及與學習古代漢語密切相關的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內容。既適合於初學者自學,也可供中小學生、大學生閱讀和教師們參考。即使是一些專業研究工作者,也能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研究涉及語法學、詞彙學、音韻學、語言學史等領域,在國內外具有深遠影響。著有《詩詞格律》《中國語文概論》(又名《語文講話》)《古代漢語常識》《中國音韻學》《古代漢語》《中國語法綱要》《中國現代語法》《同源字典》《漢語史稿》《龍蟲並雕齋瑣語》等四十餘部。
名人/編輯推薦
從事與古代漢語相關專業的學習與研究這麼多年,忽然發現眼界所及,雖然有幾種有關古代漢語知識普及方面的書籍,但很難找到一種適應於初學古代漢語者的入門之書,尤其能讓廣大中小學階段的青少年感興趣、看得懂、看進去的古代漢語常識方面的圖書。
古漢語源遠流長,有關資料又浩如煙海,需要從中選取最主要、最有用的知識告訴給讀者,特別是一些初學者,基於以上考慮,我們組織相關學者,從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有關古代漢語的相關論述中,精心選擇出十四篇這些方面的文章,經過適當地加工和重組,成《古代漢語常識》。
這是一本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地介紹古代漢語常識的書。本書由漢語發展史鳥瞰、什麼是古代漢語、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漢語、怎樣學習古代漢語、古代漢語的文字、古今字義、古代漢語的詞彙、古代漢語的語法、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文言的學習、為什麼學習古代漢語要學點天文學、中國古代的曆法、天文和曆法的關係、理想的字典等十四個板塊構成,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詞彙學、語法學、訓詁學、修辭學以及與學習古代漢語密切相關的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內容。
該書既適合於初學者自學,也可供中學生、大學生閱讀和教師們參考。即使是一些專業研究工作者,也能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
目次
一、漢語發展史鳥瞰………………………………………… 1
(一)語音的發展… ………………………………………… 2
(二)語法的發展… ………………………………………… 7
(三)詞彙的發展… ………………………………………… 13
二、什麼是古代漢語………………………………………… 17
三、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漢語………………………………… 19
四、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22
(一)歷史觀點的樹立… …………………………………… 22
(二)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 ……………………… 26
(三)詞彙學習的重要性… ………………………………… 31
(四)語法的學習… ………………………………………… 37
(五)學習的具體措施… …………………………………… 39
(六)讀什麼、怎麼讀… …………………………………… 41
五、古代漢語的文字………………………………………… 44
(一)字形和字義… ………………………………………… 44
(二)繁體字… ……………………………………………… 48
(三)異體字… ……………………………………………… 53
(四)古字通假… …………………………………………… 55
六、古今字義………………………………………………… 56
(一)代… …………………………………………………… 58
(二)替… …………………………………………………… 60
(三)購… …………………………………………………… 62
(四)售… …………………………………………………… 64
(五)愛… …………………………………………………… 66
(六)憐… …………………………………………………… 67
(七)勤… …………………………………………………… 68
(八)勸… …………………………………………………… 70
七、古代漢語的詞彙………………………………………… 72
(一)古今詞義的差別… …………………………………… 73
(二)讀音和詞義的關係… ………………………………… 79
(三)用典… ………………………………………………… 83
(四)禮貌的稱呼… ………………………………………… 87
八、古代漢語的語法………………………………………… 90
(一)詞類、詞性的變換… ………………………………… 91
(二)詞序… ………………………………………………… 101
(三)虛詞… ………………………………………………… 103
(四)單、複數… …………………………………………… 124
(五)句子成分… …………………………………………… 126
(六)句子的構成—判斷句… …………………………… 129
(七)句子的構成—倒裝句… …………………………… 133
(八)句子的片語化… ……………………………………… 136
(九)雙賓語… ……………………………………………… 138
(十)省略… ………………………………………………… 139
九、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 141
(一)死字、死義… ………………………………………… 142
(二)轉生… ………………………………………………… 144
(三)錯別字的原因… ……………………………………… 147
十、文言的學習……………………………………………… 149
(一)詞彙… ………………………………………………… 154
(二)語法… ………………………………………………… 158
(三)風格… ………………………………………………… 161
(四)聲律… ………………………………………………… 164
十一、為什麼學習古代漢語要學點天文學………………… 169
(一)經部… ………………………………………………… 171
(二)史部… ………………………………………………… 174
(三)子部… ………………………………………………… 175
(四)集部… ………………………………………………… 178
(五)結語… ………………………………………………… 181
十二、中國古代的曆法……………………………………… 183
(一)年、歲… ……………………………………………… 184
(二)月… …………………………………………………… 186
(三)晦、朔、望、朏、弦、旬… ………………………… 187
(四)日、時、刻、分、秒… ……………………………… 189
(五)四時、節、候… ……………………………………… 191
(六)贏縮… ………………………………………………… 195
(七)定朔、定氣… ………………………………………… 196
(八)閏月… ………………………………………………… 197
(九)歲差… ………………………………………………… 198
十三、天文和曆法的關係…………………………………… 200
(一)年… …………………………………………………… 201
(二)歲… …………………………………………………… 201
(三)月… …………………………………………………… 202
(四)節氣… ………………………………………………… 203
十四、理想的字典…………………………………………… 207
(一)中國字典的良好基礎… ……………………………… 209
(二)古代字書的缺點和許學的流弊… …………………… 215
(三)近代字書的進步… …………………………………… 225
(四)現存的缺點… ………………………………………… 228
(五)理想的字典… ………………………………………… 236
書摘/試閱
十三、天文和曆法的關係
曆法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兩種。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219日)為一年。古人不知道是地球繞太陽,只說是太陽繞黃道行一周,叫做一周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為12月。陰曆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59日)為一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個月為一年,一年354天或355天。國際通用的是陽曆,伊斯蘭教用的陰曆,我國舊時用的是陰曆,但設置閏月,使年的平均日數和太陽年的日數相符,所以我國古代的曆法實際上是陰陽合曆。陰曆一年叫做年,陽曆一年叫做歲, “年”和“歲”是不同的。
下面我們把年、歲、月、節氣分別加以敘述。
(一)年
平年有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平年有354日或355日,閏年一般是383日,有時是384日。為什麼要有閏月呢?閏月是為了解決陰陽曆的矛盾,也就是年和歲的矛盾。陰曆平年354天,太陽年是365 天,一年相差11 天,積三年就該來一個閏月。閏月一般是29天,那麼,354×3+29=1091天,而三個太陽年是1095 天,又嫌閏得太少了,所以到第五年再閏一次(《周易·繫辭》“五年再閏”)。又嫌太多了,所以後來定為十九年七閏。
為什麼平年354天,而有時候又是355天呢?這和月球的運行有關。月球繞地球一周是29.53059日,大致說來是29天半,兩個月合起來是59天,所以陰曆規定大月和小月相間。但是兩個月合起來還剩餘0.06118日,所以再過一個時候該是一連兩個大月。這樣一來,就有355天了。
(二)歲
歲就是太陽年。 《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可見中國人在遠古時代就知道太陽年。
《尚書》說366日,是說的一個約數,實際上是365 日,更嚴格地說是365 日,也就是365.24219日。陽曆也有閏年,但不是閏月,而是閏日。每四年一閏,但又多了一點,所以後
來規定凡以400能除盡的年不置閏。
《尚書》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一點很重要。中國古代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天,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天,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天,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天。假使三年不置閏,則三月已是夏天。假使三次失閏,則正月、二月、三月都變為夏天,時令不正了,所以說“以閏月定四時”。
陽曆一年也有十二個月,但是“月”只是虛名,大月31日,小月30日(只有二月是28日),和月球繞地球一周的29.53059日是不相符合的。
(三)月
中國古代所謂月是朔、望月。所謂朔,是指從地球中心來看,月面中心和日面中心在同一黃道經度上,這時的月亮是看不見的。每月的最後一天叫做晦,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所謂望,是指從地球中心來看,月面中心和日面中心正好相差半個周天,也就是說,月亮和太陽正好隔著地球遙遙相對,這時看起來月亮是最圓的。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叫做望(1984年11月8日即陰曆十月十六日是望日,一般字典只說每月十五日是望日,是不對的),望的次日叫做既望。
順便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古代漢語有個“朓”字。《說文》:“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月部》)其實晦是每月最後一天,是不會月見西方的。這是由於漢代曆法還不精密,應該連續兩個大月而沒有規定,幾次失誤,必然導致“晦而月見西方”。後來曆法精密,就沒有這種奇怪的現象了。
閏年有十三個月。最初的時候,閏月是放在最後一個月的,後來改為放在沒有中氣的那一個月。什麼叫做中氣呢?陰曆每月有兩個節氣,第二個節氣叫做中氣,沒有中氣則那個月只有一個節氣了。如甲子年是閏十月,這月十五日是大雪,只有這個節氣,而大雪本來該在上半月的,所以說閏月無中氣。
(四)節氣
我們說中國古代曆法是陰陽合曆,是因為年、月用的是陰曆,而節氣用的是陽曆。中國把太陽年分為二十四等分,叫做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穀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這二十四個節氣不是上古規定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大約在西漢時代已有二十四個節氣, 《淮南子·天文訓》已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太陽年分為二十四等分,那麼,每一個節氣的時間長度 =15 天,基本上是每十五天一個節氣,這樣定的節氣叫做平氣。但是,太陽周年視運動實際上是不等速的。北朝齊時張子信發現了“日行在春分後則遲,秋分後則速”(《隋書·天文志中》)。後來依照太陽視運動的速度來分節氣,叫做定氣。依照定氣,就不是平均每節氣十五天。例如冬至前後太陽移動快,一氣只有十四天多;夏至前後,太陽移動慢,一氣可近十六天。直到今天,我們的日曆上注的也是定氣。
中國的節氣,最初只有春、秋兩季。播種的季節叫春,收穫的季節叫秋。後來才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春的中心是春分,夏的中心叫夏至,秋的中心叫秋分,冬的中心叫冬至。簡稱分至。
節氣由四分法演變為八分法,即所謂“分、至、啟、閉”。 《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這是節氣的八分法。
古人憑什麼天象來測定節氣呢?憑的是中星的位置。二十八宿在黃道周圍運轉,順次經過天空的最南方,叫做中星。古人就憑這些中星來定節氣。 《尚書·堯典》說: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殷”是中的意思);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春,指春分。中,指晝夜平分。日,舉晝以見夜。星鳥,指鶉火(柳九度至張十六度),這是春分昏的中星。仲夏,指夏至。永,長,指晝長夜短。星火,指大火,即心宿,這是夏至昏的中星。仲秋,指秋分。中,指晝夜平分。宵,舉夜以見日。星虛,指虛宿。仲冬,指冬至。短,指晝短夜長。星昴,指昴宿。
由於歲差的關係,節氣的中星也隨時代而轉移。晉虞喜發現太陽循黃道向西退行每五十年一度,叫做歲差(何承天定為一百年,唐劉焯定為七十五年。實際上是約七十二年移動一度)。 《後漢書》以冬至中星為奎六度,虞喜發現晉代的冬至中星已在壁宿。
懂得歲差,對於理解古書很有好處。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若依《尚書·堯典》所說,夏至中星是大火(心宿),六月就該流火了,為什麼要等到七月呢?餘冠英先生說 :“每年夏曆五月,黃昏時候,這星(心宿)當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過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這就叫做流。”這是誤解。由於歲差的關係,到了六月,中星才是心宿。所以《禮記·月令》說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朱熹《詩集傳》注雲 :“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於南方,至七月之昏,則下而西流矣。”朱熹的解釋是正確的。
以上講的是天文和曆法的關係。古書中有許多涉及曆法的地方,我們學習古代漢語要懂一點曆法,而要知道曆法又必須懂一點天文。這就是我這一講的目的。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