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感(簡體書)
諸神的差使10

TOP
1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目標感(簡體書)
79折

目標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價
:NT$ 336 元
優惠價
7926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威廉•戴蒙力作,心理學泰斗林崇德鼎力推薦

揭秘成長驅動機制,探秘“迷茫”的心理成因

被稱為“垮掉一代”的年輕人,他們生活漂泊、不願工作、拒絕長大、延遲結婚的文化剖析與“心理療方”開具

從專業心理學角度,揭示“目標感”這一最為隱秘卻最為重要的貫穿成長的邏輯線索

為父母和老師提供培養目標感的切實方法,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氛圍,將目標感植入孩子的成長,幫助他尋找有益的生活方向

讓八零一代父母重新審視和看待他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漂泊和選擇的堅持,這些將會成為他們留給孩子的一份最好的人生智慧和精神遺產“目標感”可以成為原生家庭的一份新的理念傳承

為什麼有些人擁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有些人擁有波折和傷感的人生,造成年輕人未來人生軌跡不同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是卓越天資和優秀學習能力?是父母的栽培和物質條件的給與?本書會告訴你:都不是!今天年輕人心裡普遍缺乏的動機來源,是對目標感的認識不清。
在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社會的不確定性變得越來越高的世界裡,當前父母最緊迫的事情是幫助孩子們獲得有益的方向感,使他們能夠跨越雷區——威脅他們這一代人的漂泊、迷茫、冷漠、焦慮、恐慌以及自我沉溺。

作者簡介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當今世界研究人類發展最傑出的學者之一,被譽為“影響世界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兒童心理學權威巨著《兒童心理學手冊》(全8冊)總主編,斯坦福大學教育系教授,斯坦福大學青少年中心主任,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

名人/編輯推薦

真正懂得我們每一位兒童青少年成長的規律,才能有的放矢地把其培養成人,成為社會和家庭共同期待的人才。
林崇德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

如果你是父母、老師或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圖書。戴蒙對當下年輕人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生活的迷茫——做出了深入解析,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積極心理學之父 馬丁•塞利格曼


我在中國公辦學校做了35年的基礎教育,其中副校長、校長24年,做的很努力。如何才能成全兒童的健康成長?曾嘗試用分數激勵、用習慣賦能、用關係溫暖。“疫情”過後,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凸顯出來,我開始困惑,甚至自我懷疑。幸運,遇見《目標感》。計劃把它當教材,帶上老師和父母一起邊學習邊踐行。
老貓校長
深圳翠北教育集團總校校長

在作為心理研究學者的職業生涯中,我總是選擇自己感覺有趣並且重要的主題來研究( 否則我為什麼要自尋煩惱呢? ), 從不強迫自己去探究某一特定的主題。研究“目標”想法的出現, 卻有些不同。感覺它不只是又一項課題,而更像是我過去 30 年來做的關於道德承諾、品格教育以及人類發展等研究匯合而成的最終成果。此外,當一種普遍存在的空虛感已成為當今時代最大的心理隱患之一時,對我而言,關於目標的研究就有了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在早前的研究中,我曾多次接觸到目標的概念,但都是以模糊而間接的方式,就好像是在透過一個不能準確聚焦的望遠鏡觀察世界一樣。我早期的研究都不是關於目標本身的,而我現在明白,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試圖去理解的很多東西,事實上都與目標有關。我和安•柯比開展的一項關於“非凡的道德承諾”的研究發現,那些追逐崇高目標的人總是心懷喜悅,即便是要付出持續的犧牲,他們也感覺有使命在驅使自己這樣做。在隨後進行的一系列關於行業內“做得很棒”、具有社會影響的人的研究中(與霍華德•加德納和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一起),這些人竟然能清晰地回答我們提出的諸如“你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的問題,這讓我深感震驚。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個崇高的目標,驅動著他們每天努力向前。這個目標是他們的終極關切,對他們取得個人成功至關重要——讓他們充滿活力;在實現目標時,賦予他們滿足感; 在遇到阻礙時,又給予他們堅持的決心。後來,我被邀請去幫助創辦一些教育類的工作坊,幫助那些處於職業發展期的記者們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加出色。我和我的同事們發現,在培訓工作坊中,最有效的開場白是 :“你在工作中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這促使我想要調查一下年輕人是如何在生活中尋找他們的目標的。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有目標嗎?如果有,他們是如何獲得這些目標的?除了與職業相關的目標,還有哪些目標可以激勵當下的年輕人?如果年輕人無法找到可以讓其投身的目標, 會出現什麼情況?本書是我和我的學生在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初步調查研究之後,對所獲得見解的首次呈現。
這是我寫的關於少年發展的第三本書( 似乎每十年一本), 1988 年的《兒童道德》(The Moral Child ),1995 年的《更高的期望》(Greater Expectations ),以及現在這本《目標感》
(The Path to Purpose )。回過頭觀望,我發現每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對於影響美國文化思潮並開始滲透到校園和媒體的相對主義道德倫理觀, 我深感擔憂。在《兒童道德》這本書中,我充分論證了核心道德價值觀具有的普適性,並且明確了對年輕人開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事實上,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關於該如何養育孩子,完全被另一種潮流所主導,它質疑傳統的道德標準,甚至把任何一種標準都視為麻木冷漠的傳統主義的殘留物。自尊成了養育的終極目標。父母被建議要避免過於堅持權威,不要逼迫孩子去努力做到優秀以應對各種挑戰,不要用道德標準約束他們的行為,以免給脆弱的孩子造成“心靈創傷”( 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作為對此的回應,我當時寫了一本《更高的期望:克服家庭與學校的驕縱文化》。這一次,我相信人們聽進去了 ( 不只是我, 還有一些和我持相同觀點的社會評論家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末,我們聽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員在探討關於青少年的政策時,會提到諸如“高標準”和“品格教育”這樣的詞。一些狀況開始有所改善:青少年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年輕人中參與志願者服務的人數出現激增; 大多數“專家”也不再把自尊當作人類發展的最高目標。我相信, 這些都是好的發展趨勢,能夠培養年輕人的各種技能,以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未來發展前景。從各方面來看,當下的很多年輕人都在茁壯成長。
但是當下的時代也存在著風險,並且還非常嚴重。當前最普遍的問題是空虛感。在年輕人本該確立志向,並朝著這些目標努力前行時,空虛感卻將其中很多人長期困在了一種漂泊的狀態中。對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冷漠、焦慮已成為主導情緒, 無所事事,甚至憤世嫉俗取代了他們本應散發的朝氣蓬勃。
這並不是一個用老辦法就能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就這一問題而言,我和其他人所主張的對孩子“高標準”,並不是一個最終的解決方案。“當年輕人面臨生存挑戰、追逐成就以及服務他人時,他們會做得最棒”,這個我至今仍深信不疑的觀點,並沒有回答最根本的問題:“出於什麼目標”或“為什麼”。對於年輕人而言,這樣的考慮意味著要開始去問下面這些問題並尋求答案。

付出所有努力和他人所寄予的拼搏,我希望達成什麼? 有沒有更深層次的目標可以賦予這些努力以意義?
什麼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為什麼它是重要的?
生活中我的終極關切是什麼?


除非我們專門針對這些問題與年輕人開展對話,否則我們能對他們施加的影響真的非常有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陷身迷茫、漂泊、自我懷疑和焦慮狀態而無法自拔——當在工作和奮鬥過程沒有目標感的時候,這些感受常常就會伴隨出現。
青春期是充滿理想主義的時期,年輕人總是會認真聽取關於如何實現人生抱負和追求充滿激情的生活的建議。但是此類建議,通常只在他們日常生活的間隙 ( 比如畢業典禮,或其他儀式性場合 ) 獲得,並且往往還是泛泛而談,缺乏對執行的細節指導。年輕人想知道的是:在疲於應對競爭、工作上的各種要求和社會中的不同責任的現實世界中,我如何才能設法找出一些既能帶來回報,同時又富有意義的事情?如何在追求夢想的同時,又不至於“把自己耗幹”,不得不減少留給自己和家人的時間?我如何能作為重要的社會一員謀取生活,同時還能給世界帶來積極的改變?這些是年輕人或早或晚要面對的,為了作出重要的人生選擇而必須解答的問題。
或許他們能在中學或者大學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也希望事實如此。大多數的中學都擅長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近些年來它們在這一方面有很大進步。大學則擅長讓年輕人接觸各種各樣絕妙的想法,接受文化的薰陶。所有這些教育的“禮物” 以無法衡量的方式豐富著學生的知識和生活。但是,當談到“引領學生走向他們發現既能獲得回報又有意義的未來道路”時, 我們的學校就“露怯”了。學生們學到的都是他們認為沒什麼用處的零碎知識,如果要在這兩者之間建立關聯的話,即,向學生展示為什麼“一個數學公式”或“一堂歷史課”對於一個學生可能想要追求的目標來說是重要的,它們是如何聯繫的, 學校在這一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如果你旁聽一堂課,聽聽老師要求學生做些什麼,你會聽到大量的作業、考試說明以及很多的練習題。如果你能聽到老師認為學生應該完成這些任務的理由,無非一大堆狹隘的、功利性的目標,例如在班級裡表現出色,取得好成績,以及不要成為落後者,或者如果學生們幸運的話,他們會聽到學會一技之長的益處。但你少有機會( 如果有的話) 聽到老師和學生討論, 這些任務可能導向更深層的目標。為什麼人要讀詩或寫詩?為什麼科學家要研究斷裂基因?為什麼我自己曾這麼努力地想要成為一名老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我研究青少年發展和教育的這些年裡,我從未看到哪位老師跟他的學生分享過自己進入教育行業的原因。就這一點而言,我也沒在家庭中或是面向青少年的媒體節目中聽到過關於“我們付出努力的更深層意義” 這方面的對話。如果我們都很少讓年輕人關注到我們在生活中想要努力追求的意義和目標,那麼我們怎麼能期望他們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尋找到意義呢?
我的研究以及這本書也有目標 : 充分證明目標對青少年發展具有的頭等重要性。我希望向所有關心青少年的人證明這一點,無論是父母、教育工作者、科學家、青少年發展領域的專家, 還是社會大眾——這些少年在未來某一天也會成為其中一員。在這些人中,對目標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在心理學領域,先前有一些關於青少年目標的研究 ( 雖然不如預期的那樣多 )。裡克•沃倫在 2003 年出版的暢銷書《目標驅動的人生》
(The Purpose-Driven Life ), 讓公眾從信仰角度對這一概念有了廣泛關注。新興的積極心理學領域也一直將關注的熱點聚焦在目標帶來的益處上。然而,在我們想要努力通過我們的工作為年輕人帶來建設性影響時,目標仍是一個未被充分利用的工具。儘管在大眾媒體和其他公共場合有關於目標的各種討論, 但是在人文科學中,在我們大多數家庭中,在幾乎我們所有的學校當中,換句話說,在所有試圖理解年輕人,以便更好地促進年輕人健康發展的場合,目標仍是個邊緣性話題。我希望這本書有助於改變這種狀況。

威廉•戴蒙於
加州帕洛阿爾托

目次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漂泊的青春 一項關於年輕人目標的研究
未作承諾和成年早期
在中年時無法獲得滿足感目標、承諾、年輕人的幸福與社會

第2章 為什麼目標對精彩的人生是如此重要
目標的特徵皮亞傑帶給我的啟示
崇高的目標與卑劣的目標
可以在何處找尋目標
科學和宗教的共通之處
現實的考慮和更大的益處

第3章 誰在茁壯成長,誰又未走上人生正軌
年輕人目標的來源
疏離者、空想者、淺嘗輒止者與目標明確者
缺乏目標的疏離者
空想者
淺嘗輒止者
標明確者
深受目標困擾者

第4章 有高度目標感者的深入訪談
瑞恩的井
耀眼的妮娜
帕斯卡的音樂夢想
改變廢機油回收方式的芭芭拉
家庭與社會的支持

第5章 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
超越急功近利的思維:在校園中超越
急功近利的文化:在社區和媒體中超越
急功近利的指引:在家庭裡
父母的指引

第6章 家庭中的目標感培養
一些孩子是否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目標感從
認真傾聽中尋找火花,然後借此點燃孩子的激情
利用生活中的時機展開對話
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孩子興趣的火花並給予支持
傳遞你從工作中獲得的目標感和意義
傳授生活中的實踐智慧
介紹孩子認識潛在的導師
鼓勵創業精神
培養積極的人生觀
讓孩子逐漸從責任中獲得一種力量感

第7章 為年輕人創造有目標感的文化
圍繞年輕人目標的社區建設
發展社區的積極做法
為自信、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搭建舞臺
有目標感的學校
正面的榜樣過往已去,未來將至

書摘/試閱

第1章 漂泊的青春
在當下時代,一個年輕人的生活前景是如此地充滿不確定性。僅僅在數十年前,幾乎所有的年輕人在青春期快接近尾聲時,都會知道他們將在何處生活,將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以及自己會跟誰結婚。而如今,大多數年輕人直到已步入成年,對於這些問題仍無法找到確切的答案。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也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很多年輕人要背井離鄉,到遠方去尋找發展的機會。甚至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也會花數年時間去做一些臨時性的工作,而不是進入到一個長期穩定的職業領域。事實上,“永久性職業”這一概念已經遭到了質疑。因為很多職業正在演變成一連串相對“短暫”且“不連續”的工作。至於說組建個人家庭,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在延遲結婚甚至選擇“不婚”。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不婚的年輕人數量還會持續增多,或者他們拖到幾乎要過了生育年齡才選擇結婚。
當下的一些年輕人很樂於接受這樣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所帶來的新機會。這些年輕人已經為自己的未來構建了清晰的願景,他們有著很強的自我驅動,充滿活力,保持樂觀,並且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計劃來實現個人抱負。對自己充滿自信,他們享受著探索世界的過程,以及對個人潛能極限的不斷挑戰。不再需要任何的保護和激勵,他們會跨越遇到的任何阻礙。總之,他們找到了一種很強的目標感,不斷激勵著他們,並指引著他們前行的方向。
與此同時,他們的很多同齡人仍在痛苦的掙紮著。在步入成年,面對一些重要的選擇時,他們感到自己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好像處於一種“漂泊狀態”或者被“卡殼”了。現在,相當多的年輕人在接納成年生活角色如“父親或母親”“職員”“丈夫或妻子”“公民”時,都會遲疑不決。
從美國到日本再到歐洲,年輕人“延遲承諾”的現象在工業文明世界都普遍存在。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意大利,有報道稱,大多數30歲的年輕人還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既不結婚,也沒有全職的工作。在美國,一項針對18~24歲的年輕人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他們大多數人而言,婚姻、家庭和孩子並不被視為是想要追求的成就,而是要去規避的風險”。
英國首先在政府層面注意到“未就業狀態青壯年”日益增長的現象,5年前的一份國家報告中,提出了“年輕啃老族”的概念(“既沒有‘接受教育’,也沒有‘就業’,又沒有‘參加就業輔導’”)。日本政府最近報道稱,有近百萬年輕人成為了“啃老族”,並對此發出明確的警告,而這是在一個以“穩固的世代工作倫理”而著稱的社會。在這兩份報告中,都沒有提到“經濟放緩”問題。歐洲、亞洲、美國以及其他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都在經歷經濟的快速增長,足以給年輕人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但是很多年輕人卻停步不前,或許是因為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而感到氣餒,或許是因為他們畏懼做選擇帶來的所謂“風險”,又或許是提供的這此工作機會和發展前景在他們看來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提不起興趣去做。年輕人的種種“不願意”和“躊躇不前”背後隱藏的原因,令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開始為這些年輕人還沒有找到一些可以讓人生獲得滿足感的事業和承諾而感到擔憂。
很多父母也表達了他們的擔心:他們的子女可能變成“回巢一族”,在本該展翅高飛的年紀,卻又回到了家中的巢裡,父母們一開始還能以幽默的方式談論這件事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幽默就變得越來越少。我把它稱為“如何才能讓我那乖女兒從地下室搬出去”問題。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對子女“花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自謀生路”感到困擾。這個問題存在積極的一面:它暗示了一種親密關係,而這種親密關係在過去幾十年中都是被很多家庭忽視的。現在,已成年的孩子還是感覺待在家裡比較舒適,他們也確實很享受待在父母身邊的感覺,相比嬰兒潮一代的人,他們更能夠開放地跟父母溝通。
這個問題因媒體的報道而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在2007年5月的《財富》(Fortune)雜誌上,納迪拉•希拉用愉快的筆調寫了一篇關於“嬰兒潮一代的孩子們”的報道,她認為自己也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個。以得體的方式讚揚與她同時代的年輕人擁有的過人天賦、活力和創造力,作者以例證說明,“我和同齡人遇到的所有問題和質疑,將引領我們去探尋一些重要的答案”。同時,隨著質疑和自我探索期的延長,也就延遲了向“永久性工作”和“建立個人家庭”的過渡,這種“延遲”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代人。希拉援引了一份對2000~2006年間美國大學生的調查,調查顯示,近2/3的畢業生在畢業後搬回了父母家,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在家裡待了一年以上。她引用了一個28歲的年輕人(此人曾寫過關於這一主題的書)的話:“如果我們不喜歡一份工作,我們就辭職不幹,大不了搬回家裡,這沒有什麼丟臉的……我們的媽媽最喜歡做的事,莫過於給我們做可口的肉餅”。另一個24歲的女生也響應道:“我認為父母也希望感覺到自己被需要,我是很獨立的孩子,在我請求幫助時,他們會非常開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大的恩寵,幸運的是,事實上大多數父母都樂於為幫助子女成長而做任何事情。同樣,大多數子女也可以充分信任地期望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並不確信,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用在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上,也不相信這樣做對子女來說是真正最有益的。真正對他們有益的,是幫助他們找到一條路,一條可以為自己的家庭,甚至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的道路。
最終的問題,不是父母應該在子女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而是子女應該如何實現自我。在青春期階段,進行一些反思和嘗試是有益的。青春期是發展的過渡階段,就像是個體走向擁有成熟的自我認同之路上的一個中轉站。這一生命階段據說是以進入青春期為起點,以對成年人的社會角色(如上文所提到的父親或母親、丈夫或妻子、職員及公民)做出堅定承諾為終點。在向成年過渡的關鍵時期,年輕人花些時間來審視自己、思考未來,尋找到最符合個人志向和興趣的機會,這是明智的。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可能都有必要在青春期經歷更長時間的自我探索和反思,以便建立充分的自我認同和尋找積極的人生方向。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曾描述的建設性的“延緩償付期” 。的確,在某些人的生活中,為了更好地完成“身份認同”,他可能會經歷長達數年的選擇延緩期。
然而當今很多年輕人的延遲,呈現出了一系列讓人擔憂的特徵,最主要的問題是很多年輕人似乎並沒有在積極尋求解答。他們的延遲,可以說更多是優柔寡斷,而不是積極反思;更多是方向迷茫,而不是追逐明確目標;更多是矛盾心理,而不是內心堅定。缺乏方向感,無論是從個體發展還是從社會角度,都不是建設性的“延緩償付期”。缺乏方向感,機會就會轉瞬即逝,並可能由此產生自我懷疑和偏執。不良的習慣逐漸生根,而好的習慣卻沒有建立起來。當然,這並不是說存在一個關鍵期,只有在這一時期才能獲得使人生豐滿的方向感。我所強調的是在本應做好準備的階段過度延遲會帶來嚴重的風險,年輕人可能把“尋找積極方向”“在這一方向上堅持”“培養實現方向性目標所需要的各種技能”等任務都統統拋到腦後。
當下的年輕人能清楚地意識到,他們需要在人生的某個時點完成從青春期到成年的過渡。這種意識本該成為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產生熱切期望的源泉,但對其中大多數人而言,帶來的卻是隱約不祥的預感,或是更糟糕的讓人耗費精力的焦慮,並進而讓個人的發展停步不前。延緩接納成年人的社會角色,事實上也是在緩解焦慮和抑鬱。但如果年輕人不去承擔任何職業、家庭及其他重要的社會責任,他就無法獲得走上正軌的支點。這種責任的脫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讓人越來越難以忍受。它會一直持續下去,並極大地消耗心力。
我所談的這些並不是想要暗示,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已深陷困境,或者面臨著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事實上,從大多數指標來看,現在年輕人的幸福感要比10年前或15 年前的更高一些,至少不低於之前的水平。在美國,現在青少年出現早孕的可能性比10年前要低一些;暴力和犯罪傾向有所下降;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不易受到毒品的誘惑;出現主要飲食障礙的情況有所減少(肥胖症除外,肥胖症在青少年中仍呈上升趨勢,與成年人類似)。大多數學生在學校待的時間更長了,並且出勤率也有所提高。學生們更加努力,學習更多的東西,至少從最新的測驗成績上來看是如此。很多年輕人的日程表上排滿了各種活動,從體育運動,到藝術活動,再到徒步和露營俱樂部。儘管十年來多次登上美國媒體頭條的“青少年問題”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決,但它們已不再呈現惡化趨勢,並且在很多地區逐步獲得了改善。的確,就像我在一開始所說的,今天的很多年輕人正在茁壯地成長著。
但是其他年輕人只是表面看上去過得很好,其中很多人似乎被“卡殼”了,他們漫無目的,不知道生活中到底該做些什麼。他們可能沒惹麻煩,並且也完成了我們交代給他們的事情,但實際上他們處於一種漂泊狀態,沒有明確的方向感。他們看上去走在人生的正軌上,但距離脫離——或者跳離——這一軌道只差一步之遙。還好,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什麼,儘管很多時候這種意識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對於焦慮(“壓力太大了!”)、玩世不恭(“這關我什麼事!”)或冷漠(“無所謂,隨便怎麼樣吧!”)的表達。年輕人身邊卻鮮有人知道困擾他們的是什麼,除非出現極端的情況,無法茁壯成長的危機將“缺乏目標感”這一無可回避的原因暴露了出來。
年輕人身上常常缺乏的——並不是說普遍如此,只是在當今極少數年輕人身上較為明顯——是對一件事情全身心的投入,或是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目標的興趣,以及可以賦予生活意義和方向的目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6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