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對生命說是(簡體書)
滿額折

對生命說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價
:NT$ 336 元
優惠價
8729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對生命說“是”,就是對生活帶給你的一切說“是”,與生命一同流動。“是”既不是順從,也不是否認,而是接納。接納就是看到你是有選擇的,如何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的責任,不是他人的責任。接納並不是說我們不再改變,它反而允許自然成長的發生,不是揠苗助長、強迫成長。

對生命說“不”,就是抱怨、指責,希望事情改變。想要改變現實本然的樣子,那是抗爭、掙扎,那就是活在地獄當中。


對生命說“是”,意味著尋找那些對的事情——讓你滿足、給你帶來滋養的事情。這需要你對自己的態度負責,需要你主動做出選擇。這會給你帶來享受喜悅的可能,你每一天都在選擇快樂。

對生命說“不”,意味著聚焦在錯誤的事情上,聚焦在問題和艱辛上。這是把責任推了出去。指責和抱怨對你來說容易多了,但你永遠都會是一個受害者,當然也無法全身心地活出喜悅的流動。


生命何其短暫,為什麼要浪費在無謂的“問題”和你自己的麻煩事上?


作者簡介

【澳】奧南朵(Anando)

全球著名心靈導師,被譽為“心靈成長領航員”。英國ASHA基金會女性成員,全球深具影響力和啟發性的成功女性。因內心充滿緊張和壓力,開始追尋自我成長,致力於靜心和蛻變技巧的研究。她的生命經歷淬煉綻放出絢麗的光芒,並用自己生命蛻變的實例幫助許多不同膚色和年齡的人找到了內心渴望的喜悅和生命力。

奧南朵在中國的工作坊主要有:“讓生命綻放”“財富與自由”“綠寶石:療癒內在孩童”“紅寶石:男人與女人”“深度個案療癒”“閃耀溫暖光芒”等。



韓凝

奧南朵老師的長年專職翻譯,為其擔任課程現場口譯超過100場。

長期專注心理學翻譯工作,為眾多著名心理專家擔任現場口譯。

第七屆國際應用心理學大會、第四屆世界音樂舞蹈節特聘翻譯。

翻譯作品:《信任你的直覺力》《讀懂女人心》。


緣起 讓生命綻放

第一次來到坐落於印度的靜心院,是三十多年前。直言不諱地說,那裡的布道讓我心存疑慮——如果你可以如其所是地接納一切,那就不存在任何問題。

以下節選自布道者的回答,同時也構成了本書的基礎:

生命本身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它是去經歷、去享受的神秘之旅。

你創造了所有的問題,因為你害怕享受生命,你害怕活出生命的精彩。問題給你帶來了保護——反對生命、反對喜悅、反對愛。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怎麼去享受?我的生活滿目瘡痍。我怎麼去享受?我千瘡百孔。我煩惱千萬,又如何去愛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我閑愁萬種,又怎樣去跳舞,去歌唱?這不可能!”你可以找到不去歌唱、不去跳舞的理由。你的問題,給你帶來了回避的機會。

深入問題去看,你將發現它們都是虛構的。

即便你真的有問題,並且切身地感到它是真實的,我會說,這是可以的。我為什麼說這是可以的?因為當你真切地感受到這是可以的,它就消失了。當你對你的問題說出“這是可以的”那一瞬間,你就停止了給它能量。你接納了它!你接納問題的瞬間,它就不再是問題了。只有當你拒絕時,問題才會成為問題。當你說“它不應如此……”而它本然如此,問題就變得更有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這樣說。人們帶著自己的大問題來到我身邊,我說:“這是可以的,這非常好,接納它。”“你需要接納,去愛自己。”我能夠理解,奧南朵說:“這太瘋狂了,你不停地說‘這是可以的……沒有問題,只需要……’!如果你再說,我會尖叫!”

你已經尖叫一生了——無論你是否尖叫,都毫無意義。到目前為止,你除了尖叫沒有做過任何別的事情。有時大聲嘶吼地尖叫,有時默不作聲地尖叫,但是你一直在尖叫。我就是這樣看待人們的——尖叫的人們。他們的心在尖叫,他們的整個存在都在尖叫。但是這毫無幫助,你可以尖叫,但是這無濟於事。

試著去理解,而不是尖叫。試著去看到我在告訴你什麼。我告訴你的不是理論——就是事實而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了解這個方式。如果我可以做到沒有問題,你為什麼不可以呢?接受這個挑戰。我和你一樣都是平凡的人,沒有任何異於常人的神奇力量。

我非常普通,如同你一樣。我們之間的唯一區別就是你不能對自己說沒問題,而我全然地對自己說沒問題。你不斷地試圖改善自己,而我沒有試圖改善自己,我說過“不圓滿就是生命的形式”。你試圖成為完美的,而我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

所以我沒有任何問題。你接納了你的不完美,問題從哪裡來呢?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說“這是可以的”,問題從哪裡來呢?你接納了局限,問題從哪裡來呢?問題衍生於你的不接納。你無法接納你現在的樣子,因此問題產生了。你總是無法接納你現在的樣子,所以問題如影隨形。

你是否能夠想象,有一天你可以接納,可以全然地接納你的樣子?

如果你可以,那為什麼不現在就去做?為什麼要等待? 為了誰?為了什麼?我可以接納我自己,就在接納的當下,所有的問題都消失不見了。就在這個當下,所有的擔憂消失不見了。這並不是說我變成完美的,而是我開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沒有任何人可以成為完美的——因為成為完美意味著徹底的死亡。完美是不可能的,只要生命繼續,就會不斷有新問題出現。

所以,唯一脫離所謂問題的方法,就是接納生命當下所呈現的樣子,活出你的生命,享受你的生命,以生命為樂。下一個片刻你將會愈發喜悅,因為它來自這個片刻;再下一個片刻你將會愈發喜悅,如此往復,你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喜悅。你喜悅,並不是來自自我改善,而是通過活在每一個當下!

前言 “是”能夠改變你的人生

“是”能夠改變你的人生。“是”改變你生活的質量。

因為對生命說“是”,對生活帶給你的一切說“是”,就是與生命一同流動。

對生命說“不”,就是想要改變現實本然的樣子,那是抗爭、掙扎,那就是活在地獄當中。

無比簡單卻又無比真實。

對於頭腦而言這太簡單了,頭腦會說:“我的問題都太復雜了,沒有這麼簡單的解決方法。”

然而這本書並不是給頭腦的。好吧,在很多問題上,頭腦都會局限於試圖解釋清楚問題的過程,但是從本質上來說, 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給你的頭腦增加“知識”。這本書是給你的存在本身的,是為了觸碰你的另外一個部分,這個部分的你知道,你的生命一定還有超越頭腦所能理解的範疇。

這本書是鼓勵你去體驗,鼓勵你踏出被你的頭腦局限的舒適區去冒險,去體驗你內心一直懷疑的事情——你遠遠超越你的頭腦。

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去連接、體驗你生命中存在的其他維度——超越頭腦的維度。

頭腦和制約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活在頭腦裡。頭腦是儲存所學知識的倉庫,為了分析、計算、比較,為了成為具有邏輯化、理性、有效率和聰明的人,我們需要這個部分。這是大腦當中思想的所在地,包含有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

頭腦當然非常重要。事實上,它已經重要到所有的教育都集中在發展頭腦之上。它已經到了占據我們的程度——我們相信我們就是自己的思想,不是嗎?

頭腦也包含了我們無意識地從他人身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包含了從孩提時代就開始積累的是非觀念:我們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標準。

這些無意識的想法、信念、價值觀和偏見,是我們從他人身上獲取的,並非來自個人體驗。在本書當中被稱為“制約”。

這種制約無疑是由頭腦操控的,在我們毫無覺知的情況下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影響了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我們看待、詮釋事物的方式,我們的感受,以及我們對人、對境況的反應。科學研究表明, 我們 90% 的行為都是被無意識操控。

我們通常不會給予太多關注——我們允許頭腦自行運轉,自以為我們流露出的每一個機械式的評判、反應和情緒都是我們本身,是我們的想法和經驗。我們很少會停下來質疑一下,這真的是我們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真相嗎?

頭腦也是“小我”的居所,小我是由所有我們認為自己是誰的觀念集合而成的——我們的身份、我們希望他人如何看待我們、我們呈現給這個世界的面相。

因為我們是如此認同於頭腦,以至於它已經開始運轉我們的人生。因此,了解頭腦如何運作對我們將很有幫助。

頭腦是如此卓越的工具,它善於將信息拆分,分割成碎片進行分析,將碎片進行比較、對照。好與壞、高與低、亮與暗、晝與夜……這就是頭腦的天賦,它擁有分析、比較的能力。它的專長就是與客觀世界周旋。

然而,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主觀體驗的質量是基於“整體”之上的,例如聽音樂、與朋友共度美好時光、做愛、身處大自然、享受一頓大餐。為了完全投身於欣賞這些片刻的美好與不可思議之中,我們需要的是通過所有感官,打開對於整體經驗的接納性。假若通過頭腦機制去體驗,它會將所有一切分解成碎片,我們也就錯過了整體的感官之美。

例如,如果你在用餐的時候去計算面前食物的卡路裡, 分析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是否平衡,甚至與之前一餐相比較,你怎麼享受這美食呢?雖然你吃著食物,卻沒有臨在於你的舌頭與鼻子,你在你的思想裡,這是全然不一樣的體驗。通過頭腦去體驗美食盛宴,就如同使用聲譜分析儀來聆聽音樂一般。頭腦總是幹涉我們的感官體驗。也許你與朋友漫步於鄉

間小路,談論著其他的地方、其他的情境、其他的人……你看著大自然,然而卻不能臨在於你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你在思想和談論之中,所以你錯過了你置身的大自然,錯過了感官體驗。為了頭腦思想錯過了奇妙無比的片刻。即便當我們獨處時,我們也在思考,陷入與自己的對話之中。我們極少會全然地臨在於當下,臨在於感官體驗,而一旦經驗過, 你就會知曉個中差別。

其實頭腦沒有能力放松於當下的喜悅裡。它無法安靜,它的言語將你抽離於當下的體驗。甚至當我們評論著美好的事物時,我們也在將這一切美好與過往的體驗比較著。因此,即便頭腦對於客觀事物具有價值,然而它並不是主觀體驗的最佳工具。所以為了活出“完整”的人生,僅有頭腦是全然不夠的。

體驗者

大自然也賦予了我們大腦其他的維度,包含體驗感受的領域。這個部分是頭腦無法領會、理解(掌控)的。

相信你自身也有體會:當你在駕駛時突然遇到後方超車,你會在毫無思考空間的情況下急速調轉方向或者猛踩剎車。或者當你烹飪時,熱水或熱油濺到臉上,你的眼睛會在頭腦識別出危險之前就緊閉。所以大腦的思維與本能是分離的兩個部分。

不久以前,我們以左腦和右腦來描述大腦。左腦,也被稱為頭腦,是智力的所在地——掌管著邏輯、推理、分析、語言、科學、計算等等。右腦兼具了我們的感官功能,是直覺的所在地——包含非邏輯的部分,自發性、創造力,以及感官體驗。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大腦的不同區域在位置上並沒有那麼清晰的界定。

為了方便認知,本書當中涉及“頭腦”時,談論的是大腦中自動思維的部分——喋喋不休的領域。我們也可以稱它為機器人,或者 MP3 播放器。涉及“體驗者”時,我所談論的是大腦當中能夠覺察到身體感官體驗的部分。

“體驗者”的定義就是,臨在於此刻、當下。不幸的是, 我們極少用到這個部分,因為我們如此習慣於允許頭腦的自動思維無限運轉,不論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它。然而如果你保持覺察,你會發現頭腦總是活在過去或者未來——那不請自來的思維總是執著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可能會發生的一切。我們的關注力不可能同時落在過去和未來。

如果我們的關注力全然地投入當下的體驗之中,它是不可能留戀過去和未來的思緒的。如果我們思考著過去或者未來,陷入頭腦的自動思維當中,我們就無法體驗當下的片刻。頭腦無法活在當下,除非我們刻意地運用它,讓它發揮

其獨有功能,例如計劃和分析。當我們有意識地使用頭腦,我們就是在當下使用它,它就無法自行運轉。你可以為了某個特定目標運用頭腦去看到過去或者未來,如果你有覺知地去使用,你就是活在當下的。這與頭腦漫無目的自行運轉時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你會真切地感受到個中差別,例如,當你覺知到你在當下時,你的呼吸和面部表情都會更加的放松。

所以在本書中,當我談論頭腦時,我並不是指“有意識地使用頭腦”。當我想表達這個含義的時候,我用的詞語是“覺察”,如“覺察你的頭腦當中發生著什麼”,或者“覺察你的身體內發生著什麼”。

但是,正如我們深有體會的,頭腦似乎還有“屬於自己的頭腦”。它並不受制於我們的控制,甚至可以掌控我們。它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永不停息地運轉著。這簡直荒誕無比。當我們不需要使用雙腿走路的時候,它們不會走路;當我們坐著的時候,它們不會繼續邁出走路的步伐。但是當我們不需要使用頭腦時,它並沒有停下來——它繼續自行運轉著,播放著陳舊的錄音和電影,以過往的經歷比較、對照著所有你遇到的人,體驗到的事物,或者憧憬著的未來,為明天制造著恐懼……它從不會停下來。我們甚至允許頭腦成為我們的主人, 即使在我們不需要的時候也支配著我們。

所以體驗者是什麼?它是大腦當中反應當下真實體驗的部分,與頭腦不同,頭腦的運作依賴於來自過去、他人的觀念和信息。

體驗者會對當下感官和心接收到的信息給予反饋。科學研究顯示,心律會根據當下體驗到的感受而變化,這些信息以神經信號的方式直接傳輸至大腦,由大腦做出響應。

大腦接收、反饋來自感官和心的信號的部分,有別於大腦當中信息處理的部分。體驗者在信號傳遞到心智處理中心之前即做出反應,這就是為什麼在頭腦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之前,我們的“直覺”已經靈光一現了!

作為大腦當中感知的部分,體驗者就是我們的創造力、欣賞美的能力、對未知的驚奇感以及自發性的中心。這就意味著它也是我們天賦恩惠以及直覺的發源地。然而這些質量對於苦苦掙扎於市場化經濟的蕓蕓眾生而言卻並非至關重要。因此體驗者並沒有在我們的教育當中獲得關注。但是這些質量對於我們的存在而言卻舉足輕重,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色彩、喜悅、放松與和諧。

事實上,科學家已經發現這些質量在社會當中也是很有幫助的,不論任何領域,高 EQ 的人似乎比只具備高 IQ 的人更容易成功。EQ 是情緒智能商數的簡寫,它意味著更加能夠覺知到自我感受,對他人的感受更具備同理心,能夠平衡情緒,提高生活質量。這些都來自當下的情況,所以 EQ 本質上來說就是體驗者的一個功能。

體驗者因為不被過往羈絆,從不遲疑、懷疑或者比較, 沒有二元對立,它就是“知道”,它就是直覺。我們都有過類似體驗,某個瞬間我們就是知道什麼是對的。

這樣的瞬間可能是你為某種突如其來的驚艷所征服—— 觀賞美麗的日落、傾聽音樂,內心無緣由地充滿著無以復加的喜悅和平和。有時候是小寶寶或者小動物看你的眼神;或者是見證了大自然的奇跡——新生命的誕生、綻放的花朵、靜謐的森林、海邊陣陣微風;或者是大餐之後坐在你最愛的椅子上休息;又或者是激烈運動後的放松,仿佛踏入了另一重仙境—— 運動員們將它稱為“突破極點”。

如果你再度回憶這些片刻,你會覺察到你的感受仍舊鮮活生動,同時單純又透徹——不復雜、不混亂。這就是當時的實際狀況,純粹的清晰。同時你感覺到“對”了——沒有遲疑不決、沒有半信半疑。你感受到的是與世界合一,與自己合一。頭腦似乎停止了,因為你完全融入當下的體驗之中。那一刻,就是一切。如同時間已停擺。這意味著在這樣的片刻裡, 你身在體驗者那裡,而非你的頭腦當中。

如果你想想看,你會發現生命無非如此。生命就是一個接一個的片刻。過去的已經過去,未發生的還未發生。因此所有的神秘家都說,這個當下就是我們僅有的現實。投入更多的關注給體驗者,就是學會活出人生,更多地回到當下,回到真實的時光。

體驗者的另一個質量就是:它不會尋找錯誤。它不會制造問題,因為它並不比較,它就是單純地對當下做出響應,沒有任何“事情應該如何”的成見。

觀念、比較、評判和偏見都屬於頭腦的領域。頭腦的本職就是分析和比較,所以它以二元化運作,比較不同的事物。它會懷疑、遲疑、困惑、擔憂、批評、抱怨、指責。如果你密切觀察頭腦的自行運作,會發現它總是聚焦在錯誤上。找到缺點,制造麻煩,這似乎就是它的天性——全年無休的麻煩制造工廠。

體驗者在每一個當下都是嶄新的,所以它時刻開放,去欣賞滋養的、滿足的一切,看得到每個人、每個境況當中的獨特和美。它無法評判,因為它不會比較——那是頭腦的功能。你能夠想象更多地以體驗者的角度深入生活嗎?擁有那

些能夠全然改變你的感受、你的生活方式,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的質量。

體驗者有時會被稱為“心”,然而我選擇不使用這個詞, 因為它總是被聯系到情緒和情感上面,然而情緒和情感其實都是頭腦取向的,因為它們都是由思緒所觸發。

所以,我們擁有頭腦——思考和推理的地方,收集和儲存信息的地方,小我和智力的家。它以分析和比較來運作。當沒有特定目的時,它就會無意識地穿梭於過去與未來。它熱愛制造問題,因為無事可做時它會悶得發慌。

我們也擁有體驗者,它感知、響應當下的情況,如同一切都是嶄新的,它憑直覺做出響應,沒有比較、分析,沒有遲疑。它的運作是單純的、自如的、輕盈的、喜悅的,當我們身處這個空間,就沒有了時間的概念,因為這個空間僅存於當下。大自然賦予我們兩者,因為我們同時需要這兩者幫助我們活出本應屬於我們的滿足、圓熟的一生。然而,也許是因為我們太熟悉使用頭腦,活在頭腦當中了,我們似乎總會覺得悵然若失,覺得生命好像缺失了什麼。

我們的存在還有其他的維度,超越頭腦和體驗者。這關乎奧秘的靈性意識,這一部分讓我們體驗到,我們是那浩瀚海洋的一部分,我們不是分離的個體、不是彼此孤立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整體創造裡的不同表達形式。

本書中的建議是通過發展內在的體驗者來幫助你獲得平衡。如果你感興趣,它們最終將帶你走向深遠,走向超越。

忠告

嘗試新觀念,頭腦將會不舒服。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它習慣掌控,根據已積累的觀點和信念運轉你的人生。這裡建議的一些練習會將你帶入超越頭腦的空間,會質疑頭腦堅信的信念和態度。

你要覺知到頭腦會繼續嘗試、繼續幹涉。盡管你有意願去嘗試這些建議,你也可能會發現頭腦浮現這樣的想法:“太蠢了。這解決不了我的大問題。”或者:“我現在沒時間做這些,有更重要的事情等我去做——找時間再做吧。”

當你覺察到這些時,感謝你的頭腦(畢竟它只是在保護你不要踏入它不了解的領域),告訴頭腦它現在可以歇一會兒,你會回來找它的。這可以幫助你成為頭腦的主人。頭腦是個絕妙的仆人,但是我們也知道它是個很糟糕的主人,它永不停息地運轉著,告訴你該如何生活,從不給你任何空間讓你單純地活著。

而且,你的頭腦將會因為你去探索體驗者而得到休息, 它會變得更加明朗、犀利。你不會有任何損失。

這取決於你,你可以繼續只憑借頭腦生活,舒適但受到限制,如同在世間夢遊一般。或者,你可以冒險踏出頭腦的舒適區,花一些時間探索你的體驗者。擺脫頭腦的限制需要付出努力,但是這會譜寫出屬於你的生命之舞。


目次

緣起 讓生命綻放

前言 “是”能夠改變你的人生

第1章 對自己說“是”:改寫你的人生劇本

為什麼我們不能如我所是地接納自己

內在制約如何運作

假如我們不愛自己,我們也不容許別人愛我們

我們總是擔心他人的評判

如何停下內在的譴責之聲

你不是你認為的那個你

有情緒加持的事實即成為評判

“珠圓玉潤”還是“大腹便便”

重寫你的自我評判

第2章 對關係中的危機說“是”:跳好親密關係中的雙人舞

強烈的情緒反應,代表你已退回孩童空間

為了抗爭犧牲愛,值得嗎

與其抗爭,不如借此更為親密

放棄“靈魂伴侶”

對可能結束的關係說“是”

權衡利弊,做出選擇

對真正結束的關係說“是”

冷靜地看待事實

應對痛苦

質疑導致你痛苦的潛在信仰

第3章 對他人說“是”:借著對他人的評判來了解自己

我們浪費了多少能量去期待他人改變

你真正想要改變對方什麼

與他人衝突的背後,是受傷的小我

以全新的方式開放自己——從陌生人開始

面對真正惹怒你的人

想說“不”,就可以說“不”

借著對他人的評判來了解自己

第4章 對情緒說“是”:壓抑或宣泄情緒都是有害的

覺知到某種情緒時,它已經影響到你的身體

壓抑或宣泄情緒都是有害的

觀照

理解

對你的情緒說“是”,就是對你的能量說“是”

如何體驗所謂“不想要”的情緒——憤怒

體驗者的情緒有不同的質量

第5章 對習慣說“是”:邁出頑固的習慣

不了解習慣背後的無意識意圖,你無法改變

性格模式只是習慣

習慣運轉我們的人生

如何理解和應對你頑固的習慣

第6章 對父母說“是”:接納父母的不完美,與父母和解

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像父母

拒絕父母會削弱你

為什麼接納父母如此難,如何行動

切斷限制我們人生的忠誠

為何與父母和解如此重要

第7章 對狀況說“是”: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受制於狀況,讓你成為受害者

另一個選擇——對你的反應負責任

不喜歡你的工作怎麼辦

對頭腦來說,問題比平和容易

擺脫問題,要先走出創造問題的頭腦

尋找狀況中令人滿足的部分

靜心技巧——換個視角看待“問題”

第8章 對改變和不安全感說“是”

生命是不安全的,只有死亡安全

如何應對改變和不安全的狀況

古老印度靜心技巧——化解自身界限,延伸入未知

西藏靜心技巧——即使沒有你,生命的巨輪依舊滾滾向前

第9章 對生命說“是”

存在之中,沒有對、沒有錯、沒有公平

讓悲傷自然流淌,感恩會隨之而來,允許整合的完成和完結

你可以抱怨,也可以享受

質疑你的價值觀

在“不”與“是”之間移動

“是”既不是順從,也不是否認

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你已萬物俱足


後記


書摘/試閱

為什麼我們不能如我所是地接納自己

為什麼我們總是試著變得不同?

首先,從童年開始我們已經被制約,我們相信如我所是的樣子是不好的。我們學到,我們需要更加努力,成為更好的,才能收獲肯定、接納和愛。為了讓孩子可以遵守秩序,孩子對於愛和接納的基本需求被社會(父母、老師、政客以及牧師)剝奪。孩子們被操控,順從於他人的既得利益。

這聽起來陰險嗎?想想看,如果我們喜歡自己本身的樣子,我們就不會為了政客馳騁沙場了吧?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一切滿足,我們就不會背負壓力去迎合他人的期望了,對吧?

如果我們如我所是地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缺點和一切,我們就不會供養牧師來赦免我們沉迷天性欲望的罪惡,不需要他們來拯救我們的靈魂。我們也不會遵守那些對我們而言完全不合理的規則和制約。

如果我們如我所是地尊重自己,我們不會為了獲得認可和接納而受盡奴役。我們也不會忍耐來自任何人的羞辱和不公。

古往今來,既得利益者確保我們不接納自己,讓我們活在被他人評判的恐懼當中,尤其是恐懼自己不夠好。這些恐懼將我們牢牢鎖在壓力之中,迫使自己融入他人的既定計劃,才能終被接納。

這種制約一代代傳承下來。隨著時代更替、習俗演變, 它看起來略有不同,但是根深蒂固的信息和精髓卻始終如一: 如你所是的樣子是不好的。

如我所是的樣子是不被接納的,如此理念早在人生初期就已被學會,當我們還太過年幼,無法說出“不,這不是真的”時,當我們還過於稚嫩,無法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時,就已被接受。

科學家表明,人生的前六年,我們都是依賴 δ(delta) 腦波( 無意識),以及 θ(theta)腦波(想象力)運作,這意味著我們無法運用有意識創造力思維的 α 腦波,它在十二歲才會開始起作用。在人生的最初幾年,我們並不會為自己思考,我們通過觀察他人而學習,尤其是觀察父母而學習其行為模式及對人生的響應態度。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同樣的人身上,無意識地下載關於自己的信念,獲取自我身份認知。

正因為我們獲取這些觀念的年紀太小,它們就直接深埋於無意識當中成為一系列基礎信念。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基督曾說:“讓我撫養一個孩子直到六歲,他會一輩子效忠於教堂。”

很多事情我們已經無法記起,因為發生的時間太過久遠。也許一開始的感受是源於媽媽沒有時間陪我。她說她愛我,但是當我需要她的時候她並不在。也許她對我失去了耐心。或者她有時需要出門,就把我留給了其他人。也許爸爸的工作或者健康出現了問題,所以不能常常陪我玩。也許我們的父母自幼就沒有得到過愛,所以他們無從知曉如何愛我們。也許父母壓力太大總是對我吼叫,告訴我“不”“不要這樣”。之後也許老師說我不如別人聰明,宗教領袖教誨我們身負原罪,政客和強權權威告訴我們社會的期待。

各種各樣的狀況也許與我們無關,但是造成的結果就是,幼年時期我們就學到了一個信息——如我所是的樣子是不值得被愛的。我們捕捉到了這樣的觀念——我們是不對的。我們開始相信自己得變得不一樣,才能得到媽媽的愛或者爸爸的尊重,才能為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所接納。

這些無意識的信念來自那些比我們年長的人,對我們而言他們無異於上帝一般,因為我們的生存依賴他們,所以我們從未有機會去質疑。我們就是視為真理一般地接受了這些信念,讓它們成為我們身份的一部分。

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就是人們所說的那樣,於是我們的生活也照本宣科地開始了。我們通過這些“信念的眼睛”去看待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說給我們的話語,如同戴著有色眼鏡生活一般。我們甚至會通過對所有境況的反應來證明這些信念的真實性。假如我們不愛自己,我們也不容許別人愛我們。

舉個例子。如果我相信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不論是在有意識層面還是無意識層面,那麼同時出現兩個潛在伴侶,一個全然奉獻自己,發誓會愛我到天荒地老,另一個我總是無法信任他是否真的愛我,似乎他仍舊招蜂引蝶,我會選哪個呢?當然,我會選擇後者(相信我!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如果我們不愛自己的話,我們是沒有辦法允許他人真心愛我們的。我們會懷疑他人,擔心如果與他人離得太近,將會發現那些我們自己都無法接受的部分。我們允許他人靠近到一定程度,但是不可以再近。我們創造出自己被拒絕的情況,或者我們將事件詮釋成自己被拒絕了,或者我們憑空想象自己被拒絕了。這就能夠印證我們內心一直懷疑的——我們是不被

愛的。

事實就是,我們攜帶進深層無意識的這一切,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並通過我們自己對他人、對情況的反應不斷證明其真實性。即便我們對自己在做什麼毫無覺知,這些隱藏的動態模式也一直運作於無意識當中。

如果我們拒絕自己,我們又怎能信任接受我們的人呢? 我們的內在總會有一個小聲音在說:“他怎麼可能會愛我?”我們並不相信。在喪失信任的情況下,我們會擁有什麼樣的愛呢?

如果我們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是不被愛的,我們不僅會選擇一個不愛自己的伴侶,而且也沒有能力全然地去愛別人。如果我們不愛自己,我們又如何愛別人呢?那個人也是肉眼凡胎,那個人也是不完美的。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可以在拒絕自己缺陷的同時包容他人缺陷地接納對方,這不過是欺騙自己罷了。我們總是在意他人的評判

我們總是在意他人對我們的想法,永遠防備著。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害怕他人會看到我們的缺陷,懷疑他們會看到我們最壞的一面。如果有九個人稱讚我們特別好,突然出現第十個人說了一些負面的評論,哪一方會影響我們更多?沒錯,就是負面評論的那一方。

這難道不奇怪嗎?其實很正常。因為負面評語觸碰到了那個過往的童年信念,那個有意識層面甚至毫無覺知的信念——如我所是的樣子不夠好。如果無意識當中沒有這樣的信念,我們不會被他人所謂的言下之意影響。我們只會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或者“那是他們的問題”,或者“這表達的是他們的內在,不是關於我的”。

但是我們不會這樣說,不是嗎?我們立即就為負面評論所刺傷。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留意一下你的能量是如何立即被削弱的。

正因為這些童年信念,我們無法安然地做自己,我們無法安心地面對自我感知、面對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無時無刻不是通過他人的眼睛來看待自己——他們接納我嗎?我足夠好嗎?我給他們留下好印象了嗎?

我們總是無意識地試著被接納、被愛。這讓我們依賴他人。當我們唯有依賴他人才能建立自己的形象的時候,我們就被操控了。

我們試著去取悅他人,為了獲得他人的接納、尊重、欣賞,我們會做一些並非出自本意的事情。我們成了乞丐一般, 失去了正直、尊嚴,失去了自尊。

你不妨真的想想看,他人的想法重要嗎?你是存在所創造的完美的、獨一無二的個體,這難道還不夠嗎?

想象一下,如果你全然地接納、愛、尊重如你所是的你

(無須變得完美,無須成為“更好的人”),會有任何事情成為問題嗎?

這是非常基礎的議題。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所有的人。我們企圖從他人身上獲取愛和尊重。有些人將脆弱完好地掩蓋在美好的個人形象之下,然而一旦遭遇飛短流長,內在的不安全感就會襲來,美好的形象即刻崩塌,脆弱和渴求皆無所遁形。

這可能會發生在摯愛的人離世或離你而去的時候;也可能會發生在你錯失升職或失去工作的時候;還可能會發生在你重病臥床或身有殘疾的時候;又或是你沒有進入邀請名單或被批評的時候;也許會發生在某些情境之下,你對性感到不安的時候;抑或是你的伴侶在派對上八面玲瓏,卻沒有關注你的時候;還有可能是你心愛的人忽視你的時候。

看看你是否能夠在下一次能量被削弱、不安全感和脆弱襲來的那一刻就捕捉到,你在心裡對自己說了些什麼。什麼樣的無意識廣播又在你的內在重演——一定會是評判性的,也許是“算了吧,你沒有別人那麼好”。“是”既不是順從,也不是否認“是”並非聳聳肩,順從於“我就是這樣,什麼也做不了,我永遠不會改變”。

關注正向而非錯誤也並非否認——你只是接納了事情本身的樣子,而不是浪費自己的能量和喜悅與之抗爭。與其對抗,你不如選擇運用自己的能量去尋找生命當中的滿足感。

接納是對你選擇的生活方式承擔責任,是放下要求自己一定要成為某種特定樣子的壓力,是停止與那些你改變不了的事實抗爭。

接納意味著不再為“應該”和“必須”所影響,不再為腦袋裡抱怨和指責的聲音所影響。接納就是看到你是有選擇的,如何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的責任,不是他人的責任。

接納並不是說我們不再改變,它反而允許自然成長的發生,不是揠苗助長、強迫成長。

你是否曾停下來,驚嘆存在中的每一樣事物,都是由種子的形態衍生的呢?每一粒種子都蘊含了成長為本應成為的一切元素。整個程序都儲存其中,讓一頭大象成為大象、一棵松樹成為松樹、一棵青草成為青草,這難道不是很神奇嗎?

無須去做任何事,無須達成任何事,無須做任何努力, 就是成為它們本應成為的。它們不需要從外在獲取任何額外的東西,除了一些物質上的營養。它們扎根於自己“本真存在” 之上,成為它們本就是的樣子,是存在中獨一無二的表達。

還有更偉大的奇跡,存在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棵青草、兩片葉子,更別說其他的一切了。難道這不令人驚嘆嗎?

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也是從一粒種子開始,其中蘊藏著一切,讓我們成為本應成為的樣子。我們已經擁有一切,讓我們成為本應成為的獨一無二的樣子。我們不需要為了被接納而額外付出任何努力,試圖成為特別的那一個,或者改變自己。我們已經是被接納的了,不然我們也不會在這裡。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你已萬物俱足

正如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一般,我們也是完全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跟我們完全一樣。所以與他人比較,不但毫無意義,而且痛苦不已。

試圖成為其他人也是毫無用處的,我們只能做自己。如果你真的了解了這一點,巨大的放松感就出現了。我們不再與深埋於頭腦當中“我們應該怎樣”的想法抗爭,也不再徒勞地努力試圖符合所謂快樂的標準。

這樣的放松和覺醒就打開了我們自然存在、自然成長的可能,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這也許不符合他人的想法,但這是誰的人生呢?

他人的想法和期待就如同壓在我們的種子上的石頭。帶著覺知和理解,會讓你看到這些只是石頭,是他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壓在我們身上的,與我們本真的存在毫無關係。這樣的認識自然會清理一切。因為一切僅存在於我們無意識的頭腦當中——它們並非真實存在的現實,它們只是我們從他人身上學來的觀念。放下這些觀念就會給你的存在帶來所需要的空間, 全然發揮自己的潛能。

目前,這些只是片面之詞。練習本書中建議的,包括靜心, 會給你機會體驗這其中的真實性,試試去探索屬於你的真偽。

靜心技巧允許你邁出頭腦的舒適區,邁出頭腦的期待和想法,體驗你比這一切要浩瀚宏大得多,你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試試看,去創造屬於你自己的體驗。靜心技巧有成百上千種,你可以去體驗,並找到適合你的方法。至少你發展了你的體驗者,它將你帶回到平衡,也給你帶來了更多的平和、放松。我敢說,這也會給你帶來喜悅。

要記得,自然賦予了我們頭腦和體驗者兩者,意味著我們同樣需要兩者。對自己說“是”,意味著對你的效率和恩典說“是”;對你所積累的知識說“是”,也對你的直覺和感官說“是”;對你內在的邏輯說“是”,也對你內在的神秘和詩意說“是”。

對你的頭腦和體驗者兩者皆說“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