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滿額折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根據美國一家監控網路騷擾和仇恨言論的組織L1ght指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網路霸凌的現象增加了70%。它的蔓延和新冠病毒疫情一樣,目前沒辦法停止其發生,每個人都可能遭受。董氏基金會多年來從事憂鬱防治宣導的經驗可以證實,提供正確的認知教育,是防治網路霸凌的基礎。

本書採訪多位處理過網路霸凌事件、深具輔導與諮商經驗的專業人員,由他們不同的角度、接觸的案例,提供專業建議,加上國外內研究文獻與資料的佐證。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真實的網路霸凌例子,透過故事陳述,輔以插圖,深入介紹網路霸凌相關資訊,讀者可以用輕鬆的方式閱讀此沉重的議題,也能對網路社交媒體使用的潛在危機有進一步的認識。

網路霸凌可分為10種類型,如釣魚詐騙、挑釁、排擠……2019年衛福部統計,近三年,每天平均有兩名未成年人的不雅照,因網路誘騙而外流,連小學生都受害,這些人終日活在擔心與害怕中,復原之路漫長而崎嶇。這種在網路上先獲取對方信任,再藉與對方共享個人信息,或誘使對方洩露祕密、照片或私密資訊,然後將其轉發的行為,稱為「詭詐/爆料(Trickery/Outing)」。

書中深入介紹每種網路霸凌類型的特徵,一一提供詳細案例及提供應對建議:哪些是孩子可能遭受網路霸凌的信號?若家長發現孩子是網路霸凌加害者該怎麼做?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交媒體及網路使用平台,能防止孩子被網路霸凌嗎?父母與教育者可應用本書資訊,學習如何引導與陪伴孩子更安全的使用網路,避免網路霸凌傷害。

網路霸凌是直接、惡意、持續地貶抑、排擠、羞辱、嘲笑受害者,受害者可能陷入負面的思考中,腦海中持續出現霸凌者所發送的訊息,產生「我是失敗者」、「沒有人喜歡我」、「我很笨、我不應該存在」 等想法,進而影響情緒、自尊降低、甚至出現自殺想法。書中特別介紹認知行為療法,提供家長老師們一步步協助被霸凌的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學習自我保護。本書也提供完整的網路霸凌防治知識及諮詢資訊,提醒容易發生網路霸凌的社交媒體、網路流行用語,以及求助資源。

★一本提供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破解網路霸凌迷思的指南書★

★提供步驟性協助孩子避免網路霸凌傷害的做法★

一、以個案故事為引,輔以插圖,深入介紹10大網路霸凌類型、霸凌者的人格特質與動機,遭受網路霸凌者會受到的心理傷害等,讀者可用輕鬆的方式閱讀此沉重的議題,同時全面性認識網路霸凌相關資訊。

二、4個步驟,8道題目,5個行動,還有網路霸凌檢核表,詳盡實用的做法協助孩子避免網路霸凌傷害。

三、收錄青少年與父母師長對網路霸凌的提問,專業醫師、心理師及學校輔導老師清楚解惑,提供應對建議。

四、特別介紹「認知行為療法」,從改變想法著手,一步步協助被霸凌的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面對網路世界的種種聲音時,情緒能不隨之起舞,學習自我保護。

五、收錄求助資源,推文、留言、評論之常用網路用語、民眾常用的社交媒體名單等,讓讀者對網路社交媒體使用的潛在危機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可應用求助資源名單,適時求助。

陳質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審訂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
彭政閔(前職棒球星)
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作者簡介

《大家健康》雜誌是國內知名的專業醫療保健雜誌,除了雜誌發行外,出版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運動生活等類別的優質好書。近期出版的《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幸福樂齡:高年級的人生課》、《老年憂鬱不是老化》、《擊退乳癌》、《男人的生命腺:攝護腺癌診斷與治療》、《蔬食好料理》等書,均是通路、讀者口碑推薦的暢銷好書。

《大家健康》雜誌編輯團隊,秉持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的理念,讓讀者從「悅」讀中,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www.healthforall.com.tw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www.facebook.com/healthforall1985

策畫序
有方法的陪伴,減少撞牆期
文╱朱英龍(前臺大機械系教授、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彙整來自世界各國青少年對網路霸凌的提問內容,讓青少年最困擾、最想尋求解答的問題包括:「我被網路霸凌了嗎?如何分辨是開玩笑,還是網路霸凌?」「有人對我進行網路霸凌,但是我害怕和父母談這件事,該怎麼做?」「朋友被網路霸凌了,他只告訴我一個人,怎麼幫他?」父母的常見提問則包括,「我的孩子被網路霸凌?怎麼保護或陪伴他呢?」「網路霸凌和一般霸凌有甚麼不一樣?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嗎?」「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交媒體及網路使用平台,能防止孩子被網路霸凌嗎?」

上述總總提問,反映出隨著網際網路普及而形成的人際互動與溝通上的新危機。網際網路的開放應用已經超過30年,但是「網路霸凌」卻是近10年來,隨著遭受網路霸凌而自殺事件增多,才漸被關注。例如美國,是2010年教育部首次針對網路霸凌防治提出相關規範,之後各州陸續訂定法規或政策揭示進行網路霸凌防治。

在科技及網路快速發展的現今,父母與教育者面臨越來越多變的挑戰,例如,對科技產品的應用認知有限、不熟悉社交平台操作方式、不清楚孩子使用的網路語言、不確定孩子是否有網路交友、是否有經營自己的社群……因此,更難立即覺察與了解「網路霸凌」發生的普遍性、如何因應與陪伴孩子走出網路霸凌的傷害。為了幫助父母與教育者能全面了解網路霸凌的危險,引導孩子避免被網路霸凌,董氏基金會出版《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希望藉此讓父母與教育者都能及時給予孩子需要、能支持性的做法和好的陪伴,增進彼此的信任關係,減少不知所措的撞牆期。

為了讓父母與教育者便於獲知網路霸凌的最新資訊、影響性及實用求助資源,校園中青少年最常發生的網路霸凌現況,本書介紹多個國家網路霸凌現況、網路霸凌者、被霸凌者與旁觀者面臨的情境與心理狀態、容易發生網路霸凌的社交媒體、網路流行用語與求助資源;同時採訪多位專業醫師、心理師及學校輔導老師,以校園實例分享,父母與教育者可以應用本書提供的資訊,學習如何陪伴與引導孩子因應這項新的交流危機。

我曾有陪伴憂鬱症患者的經驗,非常了解做為一個陪伴者,不論對方是罹患像憂鬱症般的疾病,或是經歷重大壓力、失落事件,例如遭受網路霸凌,除了給予情緒支持、同理之外,自己本身也要對對方所遭遇的情境、情緒反應與因應作法有概念,及認識可以應用的協助資源,這樣可以避免因為不了解而造成誤解,造成雙方緊張的關係。本書提供的陪伴和預防教育的做法,也能讓父母與教育者有所依循,減緩「未知」的壓力與悶頭摸索的時間。

即便我自己不太用網路,但確實知道網路世界的多采多姿,許多人可以透過網路上各式的社交與溝通平台與親友保持聯繫與表達心聲,也有機會與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交流。然而,使用網路強大的便利性的同時,也將自己暴露於無法防範、無法鎖定誰是加害人的霸凌危險中,我們都要學習怎麼覺察與防範網路霸凌行為,期盼本書能成為陪伴父母與教育者防治網路霸凌的最佳指南。

目次

策畫序―有方法的陪伴,減少撞牆期
出版序―傷害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做更多

1 網路霸凌―無所不在的新世代危機
1-1 交流,與時俱進;霸凌,無所不在
1-2 來勢洶洶的網路霸凌
1-3 一線間,開玩笑還是網路霸凌?
1-4 虛擬的空間,真切的傷害
1-5 被網路霸凌都是我的錯?

2 他╱她被網路霸凌的信號
2-1 是美好友誼的開始,還是惡意的騙局?
2-2 我有言論自由,所以隨我怎麼說?
2-3 我被邊緣了嗎?無處不在的人際小圈圈
2-4 一張照片,落入無間地獄
2-5 感覺被背叛,「抒發」心情成謾罵?
2-6 當自己成為流言、八卦的「 主角 」

3 真的不知道會傷人嗎?避免孩子成為加害者
3-1 霸凌的他╱她,在想甚麼?
3-2 如何覺察孩子是否為網路霸凌者
3-3 防止無形攻擊的蔓延―不要只是旁觀

4 螢幕前,鍵盤上―Pause & Think
4-1 轉念遇見光,心靈不受傷
4-2 4步驟引導孩子走出網路霸凌傷害
4-3 負面情緒的思考陷阱
4-4 練習重建認知

5 你問我答
5-1 來自兒童青少年的疑惑
5-2 防網路霸凌,父母需要知道的

編輯後記
附錄
1 民眾常用的社交媒體排名
2 求助資源
3 推文、留言、評論之網路用語
4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我有言論自由,所以隨我怎麼說?
諮詢╱胡延薇(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講師)、黃雅芬(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
文╱鄭碧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需要知道
挑釁(Trolling):在網路論壇、聊天室、社交及視頻網站上,使用侮辱性語言、髒話來回覆或留言,或故意散布不實謠言、煽動性評論,來激怒或貶抑某個人,讓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做出回應。霸凌者不一定與被霸凌者相識,霸凌者會花時間尋找較脆弱的人,然後透過讓別人感覺難過、難堪,來使自己獲得良好的感覺,並藉此引其他人的關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9月,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前處長蘇啟誠,因燕子颱風侵襲日本導致台灣旅客滯留關西機場,遭質疑有處置失當之嫌並引發民怨後,留下遺書表明「不想受到羞辱」後自縊身亡。事後經檢警偵辦,發現當時確實有人利用大批網軍至PTT散布假訊息、辱罵大阪辦事處,企圖操作網路風向。

身為公眾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人呢?根據美國網路霸凌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在2016年一項針對12至17歲美國學生的調查中指出,孩子最常遇到的網路霸凌,就是刻薄卑劣的評論、網路謠言,或遭受與種族或性方面有關的言語攻擊。

這種網路霸凌就稱為挑釁(Trolling),施暴者就是所謂的「網路小白」、「酸民」、「網魔」。Troll 的原意是指北歐神話中的一種巨魔或山怪;Trolling則是漁業用語,指漁船以拖網來捕魚的方式。在網際網路上,Trolling是指躲在暗處,蓄意去「釣」出某些人,以獲得回應或吸引關注。

小心成為鍵盤酸民!帶有惡意、情緒性的發言能傷人

在短短的數十年間,科技的進步已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甚至是價值觀。手機、網路已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交媒體也已成為絕大多數人主要的新聞和輿論渠道,包括早期的BBS、PTT,以及現在十分普及的FB、Twitter,和大學生最常用的Dcard等。由於社交媒體是一個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的領域,但它開放與匿名的特性,也讓社交媒體充斥著侮辱、揶揄、嘲諷,或肆意攻擊的話語。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講師胡延薇提到,過去曾輔導一位擔任學生會代表的學生,他認為自己針對大學校園政策所做的討論與推動,是理性、客觀的,沒想到卻招來一連串在PTT論壇上的批評與謾罵,諸如「你頭腦不清楚嗎」、「學校調漲學費,你就是幫兇」、「想當立委助理或選立委吧」、「假清高」等,除導致原有議題嚴重失焦之外,也讓他感覺到人格受辱。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黃雅芬表示,在網路上發動挑釁的人,其心理非常類似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為了引起別人注意而刻意做出違規行為的心態,「就算引來責罵或糾正,也覺得自己至少得到了關注,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在心理上感到慰藉,甚至還感覺很刺激。」這時,如果受到攻擊的一方積極回應,甚至反擊,Trolling者通常會變得更為興奮與激動,然後繼續向對方發動攻擊。

藉由不斷練習,真正同理他人感受

不幸的是,挑釁似乎是近年來席捲整個網路世界的一種普遍現象。美國STATISTA網站所公布一份於2017年針對18至69歲共1020位調查對象的統計數據顯示,有38%的受訪者每天都會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群媒體上,看到挑釁者的出現。也許有人會將自己的發言解讀為「言論自由」或「幽默」,然而調侃詼諧與殘忍只在一線間,欠缺思考的言詞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殘忍的。

長期教授人際關係與溝通的胡延薇老師則發現,無論是在虛擬世界或現實生活裡,許多人常不知道自己說的話已對別人造成傷害;如果在網路上又看到別人也都使用類似的言詞與語氣時,就會誤以為這麼說是合情合理的,「不能否認,我們在家庭或學校教育裡,針對同理心的訓練,真的非常少。」當網路使用者平時即欠缺同理心,而網路上的人我界線又高度模糊,人們在使用網路時,就很難三思而後行。

胡延薇老師說,儘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但一旦以案例來與準成人的大學生作探討時,大部分的人卻都覺得「這樣還好吧」。「唯有當面臨真實的情境,並經過實際操作後,他們才會有深刻的感覺。」她解釋。美國曾有一個實驗,讓兒童把他在手機上看到的文字大聲唸讀出來或發送出去。剛開始,小孩不僅不以為意,還感到很好玩;不過,當許多內容是對著身邊一個真實的人在表達時,受測兒童便漸漸產生「對方會難過」、「自己這麼做會傷害他」等感受。

面對網路引戰行為,你該學會的3種應對方式

面對網路上的挑釁,黃雅芬醫師指出,大多數人無法在第一時間辨識出對方的惡意,並誤以為是一般的言論而予以回應、討論。但挑釁的一方不會因此就離去,他會再次發言攻擊/刺激,有時甚至是文不對題,目的無非是希望獲得被霸凌者的任何反擊,以便激起他持續發動攻擊。「過程中所產生的刺激感,能滿足這些有心人士藉此發洩自身負面情緒的心理需求。」因此,她建議可採取下列三種作法回應。

1. 終止對話、阻斷霸凌
由於挑釁是發生在網路上的,不必擔心身體會受到傷害,且我們擁有絕對的選擇權。所以如果發覺對方在惡意挑釁,你可以選擇相應不理,也可以在覺得自己能夠承受這樣你來我往的心理壓力下,繼續和他對話。然而,對方因此可能更肆無忌憚地對你進行攻擊。一旦發現對方無法理性溝通並修正自己的言行,再繼續對話只是浪費時間,甚至狀況有愈演愈烈之虞,此時就應斷然離開「戰場」,像是下線、關閉軟體或離開螢幕,才是保護自己較理想的做法。當挑釁者幾次發言都得不到他想要的回應時,通常就會停止攻擊,進而轉往其他版面或場域去「釣』出那些沒有經驗的受害者。

2.掌握社群軟體的使用技巧
目前如Facebook等主流社群軟體,發文作者多具有管理留言內容的權限。若發現在自己的發文下方,有人回覆了不雅或挑釁的內容,甚至不理性的攻擊文字,即可將對方的回應刪除或隱藏起來;或者將自己帳號的「隱私設定」調整為比較嚴格的程度,例如:當別人要在他們的貼文或圖片上標註你的名字前,須先徵得你的同意;他人若想在你的動態版面上貼文,也須先經過你的同意後才能顯示。此外,限縮自己貼文的隱私程度也是一個方式,像是文章只有朋友才能看見,而不是公開給所有人。

3.掌握求助管道
若是有人竊取你的照片並發文,或是標註你的名字之後,發布跟你有關的謠言或其他惡意攻擊的言論,因為沒有網路權限可以管理對方的發文,請向官方/網管人員提出檢舉或者投訴,並最好截圖保留證據,讓對方刪除發文,或由官方強行移除。如果網管人員不回應請求,可以告訴父母、師長並考慮報警處理。

黃雅芬醫師提醒,網路貼文通常都會在網路上存放一段時間,隨著時間增加,可能會有更多人看到對話討論串。在網路上目睹挑釁的你,無論是選擇離開、旁觀、選邊站、加入攻擊行列等,都可算是網路暴力(霸凌)的目睹者,或多或少也會感染到負面情緒。如果可以早點中斷一連串的「挑釁、回應、攻擊、反擊、繼續攻擊」的負面互動,便能阻止負面情緒在網路上繼續擴散,影響更多人。

胡延薇老師表示,藉由言語挑釁的霸凌行為,其實從古至今皆有,是無所不在,也發生於各個場域;只是在網路大量且快速的傳播特性下。被突顯了出來,「因此無論個人或整個社會,更應思考並學習如何與人良好溝通、尊重他人。以及,還有沒有哪些霸凌行為或情境,是長久以來被我們所忽略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