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費正清是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奠基者,也是以西方的視角觀察中國問題的*具權威的學者之一。本書是他在牛津大學博士論文基礎上擴充完成的學術專著,費正清與之前歐美的漢學家不同,他探索的是結合新發現的清朝檔案資料來研究清朝對西方國家的貿易關係和外交關係。全書共24章。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國傳統社會的性質和對西方世界的不瞭解為出發點,分析了朝貢制度和廣東公行貿易。他認為朝貢制度是外貿管理和外交關係的工具,也是儒家意識形態的反映;廣東公行制度妨礙了中西方貿易。以此分析為背景,他在餘下的四大部分裡詳細地探討了在鴉片戰爭後的12年裡通商口岸條約制度的演變過程和相應而起的上海外國稅務司制度的形成過程。
作者簡介
費正清,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漢學家。譯者牛貫傑,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院副教授,著有《重讀李鴻章》、《重讀曾國藩》、《晚清統治格局研究》等,譯有《走近19世紀》、《前近代清朝與奧斯曼的比較研究》、《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等。
目次
第一部分 中國沒做好與西方打交道的準備
第一章 中國對西方的回應
1842—1854年間的歷史語境
中國社會的特質及其對西方的回應
中國對西方人的 “夷人” 觀念
對歐洲國家認知的混亂
真正交流的匱乏
有關 “夷” 的知識
王朝衰落與西方入侵的互動
第二章 朝貢與貿易增長
“夷狄” 在中華帝國裡的角色
朝貢制度的理論依據
朝貢禮儀
朝貢制度的功能
朝貢貿易
貿易令朝貢黯然失色
第三章 清朝政策與廣州體系
滿洲在中國的地位
滿人早期的外交政策
清朝廣州政策的背景
廣州體系的演變
官方收益與中央政策
第二部分 第一個條約的簽訂:1842—1843年
第四章 鴉片和廣州體系的崩潰
東印度公司的衰落
私營貿易的起源
鴉片貿易的興起
中國沿海的鴉片
中國官員的縱容
內部視角下的早期沿海貿易
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精神
第五章 鴉片戰爭:1840—1842年
中國的禁煙運動
英國在危機中的表現
林則徐和威廉•渣甸的對抗
第六章 滿人外交與1842年 《南京條約》
1842年清廷的恐懼
議和的決定
欽差大臣耆英
開啟和談之路
和談中的滿漢一方
條約協定的缺憾
第七章 耆英的妥協政策
耆英的責任感
友好政策的實施
第八章 1843年條約的簽訂
協定關稅與過境稅的博弈
關稅談判
《通商章程》
1843年《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
香港的商業地位
英國的航行牌照
香港的華人
條約稅則的實施
第九章 1843年鴉片問題的解決
英國鴉片貿易的建立
雙邊監管原則
霍普船長的魯莽行動
中國的反應
璞鼎查的計畫與安排
鴉片問題的非官方解決
第三部分 條約履行1843—1845年
第十章 通商口岸和英國領事
通商口岸居住區
英國的領事館職員
語言問題
領事人員和他們的健康
通訊及經費
英國領事的對華策略
第十一章 中國接觸西方後的應對
新的“夷務專家”
林則徐、魏源的外交政策
對西方宗教的審視
中國的戰後防禦計畫
耆英的隨員
上海的“夷務”問題
“最惠國原則”:中美、中法條約
第十二章 條約在新通商口岸的應用問題
領事館問題
條約適用問題
牙行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 的影響
對外國人遊歷和狩獵的限制
英國對其他國家僑民的控制問題
英國對英籍華人的控制
早期的苦力貿易
作為英國人隨從的廣東人
第十三章 鴉片問題的實際解決
英國在通商口岸對鴉片貿易的打擊
貿易的雙重體系
香港與鴉片接駁點
清朝的禁煙政策
1847年的金門灣劫掠
第十四章 廣州體系的重組
條約體系下的行商與粵海關監督
關稅與粵海關監督
清朝海關對通商口岸的管理
配額制的運轉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