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領取雙11折扣優惠
吳晗講明代簡史(簡體書)
滿額折

吳晗講明代簡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8 元
定價
:NT$ 419 元
優惠價
87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扼要而系統地講述了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內容涵蓋了明朝政治、制度、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

作者簡介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代表作品有《歷史的鏡子》《朱元璋傳》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一本講述明朝歷史的書籍,為讀者展現了明朝從興至衰的浩蕩歷史進程。

目次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
胡惟庸黨案考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
北“虜”南倭問題
東林黨之爭
論晚明“流寇”
建州女真問題
明代民族英雄於謙
海瑞的故事
論海瑞
況鐘和周忱

書摘/試閱

明成祖遷都北京

上一次講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長陵埋的那個皇帝)時,把朝廷搬到北京來了。這件事情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他當時為什麼非遷都不可?

前面講到,明太祖的軍隊打到北京以後,元順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盡管如此,元順帝的軍事力量、政治機構都還存在。因此,他經常派遣軍隊往南打,要收復失地。他認為這個地方是他的,他們已經統治了八九十年。而當時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為了抵抗蒙古的進攻,明太祖只好把他的許多兒子封在長城一線做塞王。可是現在情況變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此外,原來封在熱河的親王叫寧王,寧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騎兵。明成祖南下爭奪帝位之前,先到熱河,見到寧王就綁票,把寧王部下的蒙古騎兵都帶過來了。他利用這些蒙古騎兵作為自己的軍事主力,向南進攻取得了勝利。從此之後,他就不放寧王回熱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這樣一來,在長城以北原來可以抵抗蒙古軍進攻的力量便沒有了。原來他自己在北京,現在自己到了南京,因而就削弱了明太祖時代防御蒙古軍進攻的力量,防御線有了缺口,頂不住了。因此,他不能不自己跑到北京來指揮軍隊,部署防御戰。因為他自己經常在北京,當然政府裡的許多官員也都跟來北京,北京慢慢變成了政治中心。於是他開始修建北京,擴建北京城,大體上是根據元朝的都城來改建的。元朝時北京南邊的城墻在哪裡呢?在現在的東西長安街。明朝就更往南了,東西長安街以南這個地區是明朝發展起來的。德勝門外五裡的土城是元朝的北城,明朝往南縮了五裡。明成祖營建北京是有個通盤安排的,他吸取了過去多少朝代的經驗。所以街道很整齊,幾條幹線、支線把整個市區劃成許多四四方方的小塊。有比較完整的下水道系統,有許多中心建築。從明成祖到北京以後,前後三十多年,重新把北京建成了。和這個時期的世界其他各國比較,北京是當時世界各國首都中建築比較合理的、有規劃的、的城市。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首都比得上它。有人問:北京還有外城,外城是什麼時候建築的?外城的修建比較晚,是在公元1550 年蒙古軍包圍北京的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衛首都才修建的。但是因為這個工程太大,只修好了南邊這一部分,其他部分就沒有修了。至於現在的故宮、天壇那些主要建築,也都是在那個時代打下的基礎。應該說明,現在的故宮並不是原來的故宮,認為明成祖修的宮殿一直原封未動地保留到現在是錯誤的。故宮曾經過多次的擴建和改修。過去三大殿經常起火,燒掉了再修。起火原因很簡單,就是太監放火。宮廷裡有許多黑暗的事情,太監偷東西,偷到不可開交的時候,事情包不住了,就放火一燒了事。燒掉了再修,反正是老百姓出錢。明清兩代宮廷裡經常鬧火災就是這個道理。故宮的整個建築面積有十七萬平方米左右,光修故宮就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我們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面積是十七萬四千多平方米,比整個故宮的有效面積還大。明朝修了二十年,我們只修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比較是很有意思的。由於從明成祖一直到明英宗連續地營建北京,政治中心就由南京轉到北京來了,北京成為國都了。以北京作為一個政治、軍事的中心,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一,從這一點來說,明成祖遷都北京是正確的。如果他不采取這個措施的話,歷史情況將會怎樣,就很難說了。

即使明成祖遷都北京,並集中了大量的軍隊在這裡,但在明朝歷史上還是發生了兩次嚴重的軍事危機。一次是在公元1449 年,一次是在1550 年,中間只相隔一百零一年。

次危機叫“土木之役”。土木是什麼意思呢?在今天官廳水庫旁邊的懷來縣,有一個地方叫土木堡。當時蒙古有一個部族叫瓦剌,它的領袖叫也先。也先帶兵來打明朝,他的軍事力量很強大,從幾方面進攻,一方進攻遼東,一方攻打山西大同。那時明朝的皇帝英宗是個年輕人,完全沒有軍事知識,他相信太監王振。王振也是完全沒有軍事知識的。王振勸他自己帶兵去抵抗,他就糊裡糊塗帶了五十萬大軍往當時正被瓦剌部隊包圍的大同跑。還沒有到那裡,大同的鎮守太監郭敬就派人來向皇帝報告,說那裡情況很嚴重,不能去。於是就班師回朝。王振是河北蔚縣人,他想要英宗帶著五十萬大軍到他家鄉去玩玩,顯顯自己的威風。剛出發,他又一想,五十萬大軍所過之處,莊稼不就全踩完了!對自己的利益有損害,又不願去了。這樣來回一折騰,走到土木堡那個地方,敵人就追上來了。當時正確的辦法應該是進入懷來城內堅守。下面的將軍也要求進城。王振不幹,命令部隊就地扎營。但是這個地方附近沒有水源,不宜於堅守。結果五十萬大軍一下子被敵人全部包圍了,造成了必敗的形勢。在這個高地上待了兩天,五十萬人沒吃沒喝。到第三天他讓部隊改變營地。部隊一改變營地,敵人就趁機衝鋒。結果全軍覆沒,皇帝被俘虜了,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造成了很嚴重的軍事危機。這是歷不光彩、丟人的一次戰爭。

這時候北京怎麼辦呢?沒有皇帝,五十萬大軍全部被消滅了,北京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情況很緊張。許多官員紛紛準備逃難,家在南方的主張遷都南京,認為北京反正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見解的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於謙反對遷都,他認為北京能夠守住。如果遷都到南京去的話,北方沒有一個政治中心,那麼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便都完了。他堅決主張抵抗,反對逃跑。他的主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明英宗的兄弟郕王(不久即帝位,就是明景帝)的支持。於是就由於謙負責組織北京的保衛戰。於謙組織了軍事力量,安排了防御工作,跟人民一起保衛北京;並且在政治上提出了一套辦法,他告訴所有的軍事將領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皇帝,要堅守地方。這樣,加強了全城軍民保衛北京的決心。果然,也先把俘虜去的明英宗帶到城外誘降,說:你們的皇帝回來了,趕快開門。他以為這樣可以不戰而取得北京城。但是守城的官兵們依照於謙的指示,堅決地回答說:我們有了新的皇帝了。各地方都是堅決抵抗,沒有一個受騙的。結果英宗在也先手裡成了廢物,不能起欺騙作用了。由於依靠了人民群眾,北京的保衛戰取得了勝利。這時,各地的援軍也不斷前來。也先見占不到便宜,便只好退兵。這樣,北京保衛住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保衛住了。

明英宗在也先手裡起不了作用,有人就替也先出主意:明朝的皇帝留在這裡沒有用,還要養他,不如把他送回去,在明朝中央政權內製造弟兄倆之間的矛盾。這樣,也先就把明英宗送了回來。明英宗回來後不能再做皇帝,被關起來了。八年之後,明景帝生了病,政府裡有一派反對明景帝和於謙的人,還有一些不得志的軍人、政客,他們把景帝害死,把英宗放出來重新做了皇帝。英宗出來之後,就把於謙殺害了。

明景帝和於謙對於保衛北京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對人民是有功的。景帝是個好皇帝,他的墳墓不在十三陵。七八年以前,我和鄭振鐸同志一起在頤和園後面把他的墳墓找到了,並重新修理了一下,作為一個公園。因為他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從以上說的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建都在北京,那麼1449年也先軍隊的進攻是很難抵抗的。

過了一百零一年,即1550 年,蒙古的另外一個軍事領袖俺答又率兵包圍了北京。情況也非常嚴重。也是因為北京是一個首都,是一個政治和軍事中心,經過艱苦的斗爭,俺答也像也先一樣,由於占不到便宜而退回去了。

北京在明朝歷史上經受住了這樣兩次考驗。由此可以說明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必要的和正確的,無論從軍事上和政治上來說,他都做對了。

但是,僅僅只把政治、軍事中心建立在北京還是不夠的。當時東邊從遼東起,西邊到嘉峪關止,敵人從任何地方都可以進來。當然,從山海關往西有一道萬裡長城。可是城墻是死的,沒有人守還是不能起作用。所以,必須要在適當的軍事要點布置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明朝政府在北方沿邊一線設立了所謂“九邊”。“九邊”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開始只建立了四個鎮,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跟著又增加了三個鎮:寧夏、甘肅、薊州。以後又加上太原、固原二鎮。這九個軍事要塞,在明朝合稱“九邊”,是專門對付蒙古族的。每一個軍事中心都有很多軍隊,譬如明朝後期,光在薊州這個地方就有十多萬軍隊。

九邊有大量的軍隊,北京也有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吃什麼呢?光依靠河北、山東、山西這幾個地區的糧食是不夠供應的,必須要從南邊運糧食來。要運糧食,就要有一條運輸線。當時沒有公路、鐵路,只能通過運河水運,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南京,通過運

河北上。一年要運三四百萬石糧食來北京養活這些人。所以運河在當時是一條經濟命脈。這種運輸方法,當時叫作漕運。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的安全,明朝政府專門建立一個機構,派了十幾萬軍隊保護運河沿線。明朝是如此,清朝也是如此。

把軍事、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北方的問題解決了。可是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南方發生了事情怎麼辦?於是就把南京改為陪都。陪都也和首都一樣,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種組織機構,北京有一套,南京也有一套。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因為南京沒

有皇帝,便派一個皇帝親信的人做守備。當時的大學叫國子監,國子監也有兩個:一個叫“北監”,一個叫“南監”。北監在北京,就在孔廟的旁邊。北監、南監都刻了很多書,叫北監本和南監本。當然,陪都和首都也有區別,首都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部長叫尚書,副部長叫侍郎)有實權,而陪都的六部沒有實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首都辦。南京的這些官清閑得很,沒有什麼事情可做。這些人大都是些政治上不得志的人,在北京站不住腳,有的年紀大了,做不了什麼事,就要他到南京去做一個閑官,有飯吃,有地位,可是沒有什麼事情可做。我們研究這個時代的歷史要了解這一點。那麼,他在南方搞一套機構的目的是什麼呢?,以南京為中心來保護運河交通線;第二,以南京為中心,加強對南方人民的統治。南方各個地區發生了人民的反抗斗爭,就可以

就近處理、鎮壓。

明成祖遷都北京,這不但是抵抗蒙古族南下的一個重要的措施,同時也為北京附近地區生產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都市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了這個基礎,清朝入關後才能繼續建都北京。我們在全國解放之後,才有條件繼續建都北京。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我們國家建都北京,是經過了慎重、周密的考慮的。當時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北京是一個學術中心,首都好建在別的地方,不要建在北京。北京一建都,就成為政治中心了。這些人認為政治是很不乾淨的東西,所以反對建都北京。甚至在我們建都北京之後,還有不同的論調。一些人認為舊北京城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的政治要求,因此應該在復興門外建一個新北京,把舊北京甩開。他們舉了很多條理由。但是我們有一條:北京在1949 年有一百幾十萬人口,你要把國家的中央機關放在復興門外,孤孤單單地和人民脫離了,這在政治上是錯誤的。過去十幾年以來,不斷有這樣的爭論。現在事實證明:,今天建都北京是正確的;第二,在北京的舊基礎上來擴建新北京也是正確的。中央機關—— 無產階級的政權機關脫離人民行不行呢?當然不行,那是原則性的錯誤。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爭論,今天不能多講了。這是從明成祖遷都北京,順便講到我們今天的北京。

 

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

一、明太祖的折中政策

自稱為淮右布衣,出身於流氓而做天子的朱元璋,在得了勢力稱王建國之後,惹他操心的問題:是怎樣建立一個有力的政治中心,建立在何處。第二是用什麼方法來維持他的統治權。

明太祖在初渡江克太平時(至正十五年六月,1355),當塗學者陶安出迎:

 

太祖問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

 

至正十八年(1358)葉兌獻書論取天下規模:

 

今之規模,宜北絕李察罕(元將察罕帖木兒),南並張九四(吳張士誠),撫溫、臺,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廣,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

 

部將中馮國用亦早主定都金陵之說:

 

洪武初定淮甸,得馮國用,問以天下大計。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真帝王之都,願先渡江取金陵,置都於此。然後命將出師,掃除群寇,倡仁義以收人心,天下不難定也。”上曰:“吾意正如此”。

 

參酌諸謀士的意見,經過了長期的考慮後,以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拓應天城,做新宮於鐘山之陽,至次年九月新宮成。這是吳王時代的都城。同月滅吳張士誠,十月遣徐達等北伐。十二月取溫、臺,降方國珍,定山東諸郡縣。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吳王稱帝,改元洪武,湯和平福建,四月平廣東、河南。七月廣西平。八月徐達率師入大都,元帝北走。十二月山西平。二年八月陜西平,南北一統。四年夏明升降,四川平。十五年平定云南。二十年元納哈出降,遼東歸附,天下大定。在這一長時期中,個人的地位由王而帝,所統轄的疆域由東南一隅而擴為全國。元人雖已北走,仍保有不可侮的實力,時刻有南下恢復的企圖。同時沿海倭寇的侵軼也成為國防上的重大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帝都的重建和國防的設計是當時朝野所矚目的兩大問題。

基於天然環境的限制,東南方面沿海數千裡時時處處有被倭寇侵犯的危險,東北方面長城外即是蒙古人的勢力,如不在險要處屯駐重兵,則黃河以北便非我有。防邊須用重兵,如以兵權付諸將,則恐尾大不掉,有形成藩鎮跋扈的危險。如以重兵直隸中央,則國都必須扼駐邊界,以收統轄指揮之效。東南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東北為國防關係,又必須成為全國的軍事中心。國都如建設在東南,則北邊空虛,不能防御蒙古人的南侵;如建設在北邊,則國用仍須仰給東南,轉運勞費,極不合算。

在政治制度方面,郡縣制和封建制的選擇,也成為當前的難題。秦、漢、唐、宋之亡,沒有強藩屏衛是許多原因中之一。周代封建藩國,則又枝強幹弱,中央威令不施。這兩者中的折中辦法,是西漢初期的郡國制。一面設官分治集大權於中央,一面又封建子弟,使為國家捍御。這樣一來,設國都於東南財賦之區,封子弟於東北邊防之地,在經濟上,在軍事上,在統治權的永久維持上都得到一個完滿的解決。這就是明太祖所採用的折中政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