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TOP
4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滿額折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價
:NT$ 768 元
優惠價
87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是作者在《傷寒論通釋》的基礎上對自己55年來學習、研究《傷寒論》的思考與體會所做出的再總結,具有原創性、系統性與完整性。其中對近百年來《傷寒論》學界的定見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為認識《傷寒論》文本的原典本旨,回歸、傳承《傷寒論》文本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書考辨探微,鉤沉索隱,不落窠臼,論述獨到,以點面結合的方式,深入地挖掘闡釋《傷寒論》中的難點、疑點、重點,同時對《傷寒論》展開全面鋪敘,突出其歷史性、傳承性與學術性,其主旨是回歸原典。

作者簡介

李心機,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1942年生於山東省蓬萊市,1962年考入山東中醫學院(現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六年制本科,1968年畢業,從事醫療工作10年後,於1978年考入國內著名中醫學家李克紹先生門下,攻讀傷寒論專業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留校從事教學、研究與臨床工作。曾擔任《傷寒論》《中醫學導論》《系統中醫學導論》等課程的教學。致力於《傷寒論》理論與臨床思路研究,1988年首次提出把《傷寒論》置於中國傳統文化大背景和醫學文獻背景中研究的新思路;率先倡導“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讓張仲景自己為自己作注釋”的學術主張,引入人類文化學方法對《傷寒論》進行深入地考辨與闡釋,運用人類文化學考察資料,在比較與文化、學術背景的還原分析中尋求《傷寒論》的本義。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所長,獨立或合作承擔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4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個人學術研究專著《傷寒論疑難解讀》《傷寒論通釋》《傷寒論圖表解》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對自己55年來學習、研究《傷寒論》的思考與體會所做出的系統總結,具有原創性、系統性與完整性的特點,為認識《傷寒論》文本的原典本旨,回歸、傳承《傷寒論》文本精神,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 本書考辨探微,鉤沉索隱,不落窠臼,論述獨到,以點面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深入地挖掘闡釋《傷寒論》中的難點、疑點、重點,同時對《傷寒論》展開鋪敘,突出其歷史性、傳承性與學術性,其主旨是回歸原典。 本書具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觀點新穎、獨到,具有版本價值、收藏價值、傳世價值、理論與臨床應用價值,在《傷寒論》研究史上乃至中醫學術史上必將占有一定地位。適用於中醫教學、臨床、科研人員與在讀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中醫愛好者。

本書具有五個方面的原創性特色。

一、版本特色。本書以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重刊本為底本,與日本東洋醫學會傷寒金匱編刊小委員會2009年5月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趙開美輯印《仲景全書》中翻刻宋版《傷寒論》之影印本、中國中醫科學院藏趙刻宋本影印本對校,對《傷寒論校注》重刊本進行重校、優化。

二、多書校讀。本書六病諸篇逐條附列《脈經》《金匱玉函經》《千金翼方》《太平聖惠方》相對應的條文,以便進行校讀。這些“相對應的條文”在不同傳本中或為一條,或為數條。通過不同傳本的校讀,可以開闊視野和研究思路,從一個側面了解林億等宋臣校勘前的版本概況。

三、完整疏證。本書一改明代以來對《傷寒論》斬頭去尾,只解析三陽三陰六病與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諸篇的狀況,首次對趙刻宋本拓展至包括卷前各篇序文,卷後跋文以及國子監牒文,全書十卷二十二篇的全部卷篇章節文字,依原順序對《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以及“諸可”與“諸不可”各篇,逐篇、逐條釋論。本書是自趙開美翻刻400年來,乃至林億校定950年來,首次對趙開美翻刻宋本乃至林億等校定本的全部文字做出完整、全面、系統的闡釋。

四、主張鮮明。本書堅持作者率先倡導的,“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讓張仲景自己為自己作注釋”的學術主張,尋繹仲景思路,對“誤讀傳統”進行疏理、考辨與闡釋,對《傷寒論》的理、法、方、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辨疑解惑釋義,提出全新的論述與見解。

五、信息量大。本書與《金匱玉函經》《金匱要略方論》《脈經》等有關仲景遺論,前後縱橫印證、貫通、融會,力求在比較中鑒別,在求證中探索文本還原,追尋、發現、闡釋《傷寒論》原典本意。

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樣“時日如飛”,“轉眼老了十年”。《傷寒論通釋》2003年11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已經13年了。在這13年中間,2004年出版了《傷寒論圖表解》;1999年《傷寒論疑難解讀》初版之後,時隔10年,於2009年又出版了增訂第二版;2011年《傷寒論圖表解》又增訂出了第二版。時光匆匆催人老,屈指算來,從20歲時《傷寒論》啟蒙,至近40歲時《傷寒論》專業研究生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至今已經是五個十年而有餘了。

朱自清先生曾感嘆人生匆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而在徘徊、匆匆的日子裡,讓我一直擱不下的,而且能激發起我的興趣與激情的,便是對《傷寒論》原典的解讀了。

對於《傷寒論》,我的興趣主要在文本回歸與理論思路、臨床辨證與方藥運用的研究上。幾十年來,我內心中最想做的,並且一直堅持在做的就是追求《傷寒論》原典文本更全面、更系統、更符合仲景思路,更符合文理、醫理、事理、義理的詮釋,從文本的字裡行間尋求更符合仲景思路的原典解讀,其宗旨是回歸原典。

我在2003年出版的《傷寒論通釋》的自序中曾說:“本書名曰《傷寒論通釋》,意在力求按趙開美影刻的宋版《傷寒論》六病諸篇,逐條進行疏理、詮解,盡量把趙開美影刻的宋版《傷寒論》六病諸篇的概貌和條文的原本含義展示出來。其詮解的原則是“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讓張仲景自己為自己作注釋。”10多年前,在那個條件下,我是非常地盡力了。近10年來,在版本學家的努力下,有關仲景書傳本、版本的研究,特別是對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版本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這為我的《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提供了全文疏證的新基點。

我在版本方面的學問是非常欠缺的。

1978年,人生有幸,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我六年制本科畢業工作10年後,36歲時成為李克紹先生的開門研究生,主要是學習、繼承先生的治學方法與學術思想,而先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與精力專注也並不在傳本、版本方面,所以我在《傷寒論》傳本與版本學問方面只是略有涉獵,並沒有下過大的功夫。

接觸並直接面對版本學問,還得從1985年夏秋以後跟隨張燦玾先生校注《松峰說疫》說起,在校注《松峰說疫》的過程中,第一次具體地了解到《松峰說疫》的諸多版本,如嘉慶四年本衙本、道光二十年三讓堂本、道光二十六年九皇宮本以及咸豐五年敦厚堂本、咸豐十年近文堂本等不同的版本。面對不同的版本,有些眼花瞭亂了。在一個字一個字地對勘與校注過程中,雖極有枯燥之感,卻逐漸領略到不同版本之差異所蘊涵的奧妙與玄機,宛若“食甘蔗,自尾至本”,漸覺滋味,豁然開朗,心底泛出無窮的樂趣。

由於版本方面學問的欠缺,在青年時期讀本科階段,我對林億等宋臣校定的宋本《傷寒論》只是有一種朦朧感和神秘感。心目中的“宋本”與“趙刻宋本”宛若海市蜃樓一樣虛無縹緲。1989年李克紹先生在為本科1963年級李華安、蔡建前二位學弟編著的《康平傷寒論評注》寫的序文中說:“據此版本形式推想,則宋本、成本,是否全是仲景之文,是否後人有所追加,並混入了後人的注解之文,值得懷疑。有了這樣一種版本做參考,給研究《傷寒論》者帶來一些好處,如有些本來難以解釋的字句,可作為自注而得到解釋。便也為《傷寒論》的版本、沿革,誰是誰非,帶來一些困惑。不管怎樣,參考書多總比少好,它可以把研究者從狹窄的思路引入新的境界,使學者更易發揮其判斷力。”先生的這段平白直述的話,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促使我對《傷寒論》的不同版本更加用心留意了,我開始對康平本、康治本、桂林本以及《千金翼方》本、《太平聖惠方》本等略有關注。1991年我還寫了一篇短文對《康平傷寒論評注》做了幾點評論,發表在當時的《山東中醫學院學報》上,無形中對康平本的印象更加深了一些。

我在2003年出版的《傷寒論通釋》的凡例中,曾言“本書以199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渡舟主編的《傷寒論校注》為底本,並對照惲鐵樵先生1923年影趙刻宋本《傷寒論》、1955年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重慶市中醫學會新輯宋本《傷寒論》”一一對勘。惲鐵樵本是我1989年讀碩士研究生時,在學校圖書館線裝書庫中發現的,當時心中著實高興了好幾天。但是,未曾料想,經錢超塵先生考證,重慶市中醫學會新輯宋本《傷寒論》與惲鐵樵本均不是以趙開美翻刻宋本為底本。用錢超塵先生的話說,惲鐵樵本“冒稱宋本《傷寒論》誤導讀者80餘年”。

我初步見識到趙刻宋本《傷寒論》的面貌,還是通過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劉渡舟先生領銜校注的《傷寒論校注》排印本。作為一名研究《傷寒論》的學者,比起我的眾多前輩,我幸運地見識到了趙開美翻刻宋本原版的概貌。

我曾在《傷寒論疑難解讀》第二版的後記中說過,本書意在凸顯疑難,重心是“點”,力在難度;《傷寒論通釋》意在凸顯系統,重心是“面”,力在廣度;《傷寒論圖表解》意在凸顯直觀,重心是“簡”,力在通俗。有學者評論稱其為《傷寒論》研究三部曲,亦無不可。但,我心裡總覺得,雖稱《傷寒論通釋》是凸顯系統,重心是“面”,但其“面”的廣度還不夠,尚屬名不符實,因為當時只是詮解闡釋了六病諸篇與《辨霍亂病脈證並治》《辨陰陽易勞復差後病脈證並治》,並沒有涉及《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以及“諸可”與“諸不可”各篇。這幾篇的內容,有學者稱其為“半部《傷寒論》”,是趙刻宋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傷寒論通釋》“通”得並不完整。

從10年前,我開始關注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版本研究的進展,通過錢超塵、真柳誠(日)等先生的努力,有關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版本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我開始有意識地搜羅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的不同版本,包括影印本與復印本。本次再起爐灶,在2003年出版的《傷寒論通釋》的基礎上,對現今所見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的十卷二十二篇以及卷前文翰進行全文闡釋,故命曰《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版本研究的突破,為我的《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增加了底氣。

本書強化版本意識,優化底本,選用經錢超塵先生改正了“少量排印訛字”後的劉渡舟先生主校的《傷寒論校注》2013年重刊本為底本。我又再次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之復印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依中國中醫科學院館藏趙刻本之影印本對勘,仍發現幾處瑕疵。但,瑕不掩瑜,經過錢超塵先生勘正的劉渡舟本,又經過我的再次優化,作為此次《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的底本。

大約從2010年春節過後,我開始反復校勘我所能搜羅到的趙開美翻刻宋本的各種復印本、影印本,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地優化,並反反復復繹讀文本。其中有時斷斷續續地進行,至2016年春節過後,總算完成了對趙刻宋本《傷寒論》正文十卷二十二篇,以及卷前各篇敘記、牒符與題記的自認為盡可能全面的,系統的詮解與闡釋。

《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以及“諸可”與“諸不可”等各篇,盡管在《傷寒論》研究史上,有學者提出過這些文字出自何人之手的問題,且紛爭不息,但這些文字卻是實實在在地出現在宋本《傷寒論》正文之中,且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疏證》是以趙開美翻刻宋本為底本,為基點,為起點,故關於林億等校勘前有關《傷寒論》的流傳多不牽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以及“諸可”與“諸不可”等各篇出自何人之手的話題已超出本《疏證》之範圍,在此不宜妄說,不再辭費。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所運用的方法仍然是我在2003年出版的《傷寒論通釋》中所運用的方法,即分三個層次:一是文本研究,在文理上弄明白原典文本的文義,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疏理,從邏輯上理順。二是醫理研究,在醫理上搞清楚文本所表達的理論、病機、癥狀、診斷、治療與方藥思路。三是義理研究,找出卷篇、章節、條文之間的內在呼應與聯系,貫通全文,做到在文本內互相印證,意在凸顯其整體性與系統性,從而挖掘其深層的蘊意。把這三條歸納起來,就是實踐我在1999年出版《傷寒論疑難解讀》時,所率先倡導的“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讓張仲景自己為自己作注釋”的學術主張。

本《疏證》意在以真正的趙刻宋本為底本,“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讓張仲景自己為自己作注釋”,回歸原典,從《傷寒論》“誤讀傳統”中走出來,構建《傷寒論》詮解新體系框架,在今後的三十年至五十年,通過一代一代學人的努力,破除門戶壁壘,堅持正確,擇其善而傳承,逐漸發展與完善趙刻宋本《傷寒論》全新的詮解闡釋話語體系。

讀經典要選善本,讀《傷寒論》應當選趙刻宋本。讀經典要讀懂原文,讀《傷寒論》應當讀懂原典本意。這些應當是讀書人或學習《傷寒論》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實踐起來,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學《傷寒論》往往被舊注牽著鼻子走,陷入誤讀的歧路。漢字的特點之一,就是一字多義,古今異義。必須在不同的語境下,用心一字一字地琢磨。所以研究文本非常重要,既要合乎文理,又要合乎醫理,還要合乎事理,最後必須合乎義理,即便是如此也難免紕漏,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一旦發現問題就認真地改正,不應當堅持錯誤,這才是真性學人的真誠態度。

通過本書,一方面展顯了我自己的可能性,我願意做這個全新詮解話語體系建設的基石,願意為發展與完善這個詮解話語體系的後來者做墊腳石。同時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我自己的有限性,“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讓張仲景自己為自己作注釋”的實踐僅僅只是開始,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勘定、墾鑿的領地,需要幾代人繼續努力拓展,我只能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做好基礎工作。有一位著名的記者說“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對我來說,我這一輩子,只是一個學習、琢磨、思考《傷寒論》的醫生。

《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的書稿是完成了,但思緒還仍在延續著。當我在校讀定稿的時候,一縷誠惶誠恐之感襲上心頭,趙刻宋本《傷寒論》文字雖然不算多,但十卷二十二篇則是中醫學術中的一部大書,以我個人之力通而釋之,疏而證之,心存敬畏,不敢懈怠。孔夫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趙刻宋本《傷寒論》來說,我不知道的東西還是太多太多,版本方面的學問就是一個例子。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對《國子監為雕印傷寒論等醫書事上呈朝廷的奏章》的詮解,此本應是研究宋史的學者來做的事情,但是此短文夾在專業性極強的趙刻宋本《傷寒論》中,或者未能引起宋史學者的關注,或者宋史學者無暇疏理此等不起眼的短文。本書對此文的詮解,勉為其難,實在有些力不從心,誠恐見笑於大方之家。所以,對我來說,我的“知”永遠是有限的。雖小心翼翼,努力避免,但本《疏證》中肯定還是會存在章句闡釋遺漏與謬誤之處,出版後總會留下些許遺憾,冀望同行方家教正。


李心機 時年七十又五

謹識於歷下感佩居 2017年3月18日

目次

上篇 導論

一、《傷寒論》的成書過程及其分合流傳

(一)作者張仲景事略

(二)成書背景

(三)《傷寒雜病論》的流傳與分合隱顯敘略

二、現今所見趙刻宋本《傷寒論》之概貌

三、近60年來《傷寒論》版本述要及趙刻宋本與成注本差異的影響

四、《傷寒論》對中醫學術發展的影響

(一)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

(二)應用和發展了《黃帝內經》中的診病、辨證方法,構建了中醫學診病、辨證規範

(三)全面、系統地發展和豐富了中醫學的治療方法

五、《傷寒論》對傷寒的基本認識及認識方法

(一)張仲景對傷寒的基本認識

(二)三陽病與三陰病以及合病

(三)傷寒的發病與傳化

(四)《傷寒論》對溫病的認識及與後世溫病學說的異同

六、關於學習《傷寒論》方法的建議

(一)遵照《傷寒論》的原文,不能以己意篡改原文

(二)學習前人的注釋,但不能囿於或盲從前人的注釋

(三)讓《傷寒論》自己詮解自己

(四)以《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為依據,從仲景書中求索用藥思路

(五)不要把後世人的詮解混同為《傷寒論》的內容

下篇 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

藏書家徐坊題記

趙開美撰《刻仲景全書》序

醫林列傳

宋臣林億等撰《傷寒論》序

國子監為雕印《傷寒論》等醫書事上呈朝廷的奏章

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

卷第一

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厥利嘔噦附

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傷寒論後序

附篇

一、詞語索引

二、藥物索引

三、方劑索引

四、《傷寒類方歌纂》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