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明月與賞月的人
滿額折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明月與賞月的人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輯錄文學家麥華嵩近十年散文共三十七篇,寫人生、寫藝術,眼界融貫,無論回憶過去、感受現在,或是欣賞文學、視藝、音樂、電影,都是尋找廣闊而長存的精神意義。對作者來說,過去與現在遇上的人和事,無論長年情誼還是擦身而過,往往都在作者腦海心眼裏留下不可磨滅的人性顯現,和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一樣,成為意識中一顆顆恆星。誠如作者所言:靠著抒寫人性與藝術中的恆常,我們會比較看得開、看得通眼前的一切矛盾與失落。

作者簡介

麥華嵩

香港出生、長大,刻下在英國工作。大學畢業後愛上寫作,發表過散文、小說,及古典音樂與藝術評賞。著有散文集《觀海存照》、《眸中風景》、長篇小說《天方茶餐廳夜譚》、《海角‧孤舟》、藝術欣賞隨筆集《極端之間的徘徊》,古典音樂小史及隨筆集《永恒的瞬間》等。

自序
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弘一法師彌留之際如是書。法師原名李叔同,是藝術通才,無論書法、篆刻、繪畫、音樂、戲劇、文學皆有貢獻,亦為民國時期藝術教育先驅。他近四十歲出家,出家後專注書法,風格樸拙而極有表現力,既具傳統氣韻,又與西方同期的抽象藝術有所契合。
法師生於1880年,卒於1942年。他活過清末的腐敗與外侮、民國誕生的陣痛、軍閥割據、第一次國共內戰,壽終於日本侵華的黑暗日子。他的有生之年,都是十分動蕩和暴力血腥的歲月。要是他年輕時以為世界已經「萬馬齊瘖」,他年長後的世界只變得更可怕。可堪參照的是魯迅:魯迅比他小一歲,早他六年去世――是甚麼樣的社會,才能造就如此「金剛怒目」、要「向刀叢覓小詩」的作家?李叔同正是活在同一個社會中。
但是,正當時局愈發醜惡之際,李叔同卻放下一切,成為律宗高僧。他圓寂之前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展開,中國大陸的兵災持續慘烈,全球都是大規模、有組織的殺戮,他卻看到「花枝春滿,天心月圓」。法師的臨終絕筆,更是:「悲欣交集見觀經」。除了「悲」,也有「欣」,且兩者交集於觀經之中,想來應是被天心月圓的明輝照遍,被春滿的鮮花繁枝簇擁。
寫到這裏,我忽然明白:法師的意思可能是,無論人間如何醜惡,花仍會綻放,仍會盛開,月亮仍會幽幽而恆定地高掛。沒錯,就算沃野成了屍橫遍野的戰場,一時之間寸草不生,到處焦土,但只要尚存者保有堅定的耐性,就會等得到芳卉在廢墟中重新茁長。更何況,大地本就有四季,秋冬花凋葉落,春夏花滿樹茂;月本也有圓缺,有漆黑無明的晚上,也有重明的良夜。就算我們沒有能力、無可奈何,一時之間未能挽救狂瀾,我們仍有希望的權利,甚至義務。儘管,光輝之後,世界多數會再次黑暗下去,暴力會重又發生,荒原和黑月也會重現,但我們都可以繼續持守,帶著誠摯,等待世情的循環。
我是一個鍾愛明月的人,不只因為明月亮麗,亦因為明月告訴我們,在地上殘暴與歡樂難分難離的小小世界之上,有一個恆久地存在的大世界;儘管那是寂寥的世界,它至少令我們肅然起敬於時空的超脫。怪不得,我也對流芳多年、活在賞識者心中的優秀藝術,情有獨鍾。我曾經為了爭取寫作經驗而糊裏糊塗當上小記者,繼後又糊裏糊塗地為報章電臺報導與評論古典音樂演出,雖然連串事件的發生都有點無心插柳,但都緣起於我對恆久事物的興趣。在這個瞬息萬變、潮流來去不息的時代,我和有類似興趣的朋友,都冀望於在湍急江流中緊抱不轉之石。
對我來說,明月、鮮花,與藝術,都是有所共通的。賞月、賞花與賞畫、賞樂,以及欣賞文學和電影,都是尋找廣闊而長存的精神意義――看這些與看平凡生活,對我來說也有所共通,因為我過去與現在遇上的人和事,無論長年情誼還是擦身而過,往往都在腦海心眼裏留下不可磨滅的人性顯現,和令我感動的藝術作品一樣,成為意識中一顆顆恆星。還得一說的是,既然明月會變得晦暗、香花會有荊刺,生活與藝術也有黯淡與灰黑的一面,教人「悲欣交集」。因此,本書排列三十七篇近十年的散文創作,有寫生活、有寫藝術,有扼腕、也有讚賞,都不故作分類,排次列印。在此要特別多謝劉志剛兄對其中一些文章給予的寶貴意見,和香港《聲韻詩刊》、《Hi Fi音響》雜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北辰部落》網站、《香港文學》、《字花》,以及母校聖保羅書院160周年紀念文集《承傳》給予的發表空間。
本來我引述弘一法師的佛偈,是想說他只注目於人生中滿月與繁花的一面,難以理解。寫到這裏,我卻好像已學曉了一些洞見,儘管吾生魯鈍,不敢誇言「悟」到了甚麼。不妨以英國小說《雙城記》的開卷名句,聊為收筆之嘆:

那是最好的時光,那是最壞的時光,那是智慧的年代,那是愚蠢的年代……

也許,靠著抒寫人性與藝術中的恆常,我們會比較看得開、看得通眼前的一切最壞與愚蠢,一切暴戾、矛盾,與失落。

麥華嵩
2020年8月 英國劍橋

目次

目錄

自序
愛吃
上游的漣漪
旁觀者的胡思亂想
永恆的鐘聲
小鎮的星與月
翁美玲與觀星爵士
零食的國度
經典轉世
斬貓的故事
哭還是笑?
遊花園的藝術
文化記憶的方舟
兩個雷諾亞
哀何以「樂」?
我寫≠寫我
淬煉之火
明月與賞月的人
說理的情致
血的書寫
抄考出新
一粒沙的哭與笑
傲慢與敗亡
畫人口面
偶然的渾沌
歷史的協奏者
數字‧音樂‧人生
幻想中的蘇格蘭
誤譯正是藝術
穹頂下的迴響
食蓮人與死國之旅
布拉姆斯與蜘蛛塗鴉
無題隨想
街頭鋼琴前的彩衣先生
平行時空的可能失落
永恆的雕琢
口罩與面具
快活谷中的對望

書摘/試閱

愛吃

2013年的夏天,我放暑假回到香港,和自小相識的幾個朋友飯聚時,提到我哥哥最近證實患上了癌症,言談之間也顯露對自己健康的憂心。有人向我介紹:不如做一趟簡單的身體檢查,隨便一家診所都會提供這種服務,很方便的。我聽從了建議,發現原來患上了脂肪肝,但幸好沒有別的毛病。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肝臟太多脂肪,一大起因是嗜酒(但我很少喝酒),另一大起因是太胖――那就是我的問題了。現在看當時的照片,見到的是一張中年的圓嘟嘟臉蛋,很明顯地因為自小極之愛吃,身體多年來積下太多脂肪,怪不得有脂肪肝了。
脂肪肝本身不是大恙,但任由它發展下去,它就可能變作嚴重的肝病。它也是可以治癒的,我只消減磅就行。於是,一份化驗報告,促成我生平第一次很認真地節食。其實也沒甚麼的,只是比以往少吃兩三成,尤其是容易致胖的澱粉質食物。一年之後的暑假,我又一次回到香港,當時體重已輕了十五磅左右。我戰戰兢兢地再作身體檢查,欣然發現脂肪肝消失了,一切正常!
那一年之間,我除了成功變瘦少許之外,家中也發生了兩樁悲劇:媽媽患急病去世,和哥哥的癌症迅速惡化,以致他在媽媽離開後九個月,亦撒手人寰。因此有人說,我的脂肪肝消失,不是因為我控制食量的意志力如何強大,而是因為接連的噩秏令我情緒低落,又要在英國與香港之間頻繁來回,同時繼續為英國的大學講師工作落力,舟車勞頓、憂心忡忡,不「脫脂」才怪。
其實不用說當年,就算是今天,我心底仍在悸然地懷著「生還者的內疚感」。尤其想到,家人的不幸其實也給自己敲響了警鐘,讓我避過了一些可怕的惡疾――我彷彿將當下的幸福建立在至親的病亡之上。家人的離世,以及人生中其他或突如其來或咎由自取的遺憾與挫折,也令我明白:關於身邊一切,我不能假設太多。誰知道,命運會在未來的暗角如何埋伏突襲,令我措手不及!一個自小被寵壞了的么兒子,是需要連番深切沉重的經歷,才能完全學曉這教訓的。
話說回來,儘管我少了吃,我的肝臟也不再揹上「脂肪」的稱謂,卻不代表我不再愛吃。我仍然很喜歡吃好東西,只是今天重質不重量罷了。我在英國的教職員同事,喜歡調侃說我是「飲食專家」,有學者到來訪問,請客吃飯時大家坐在一枱,同事就會笑嘻嘻地問我,餐牌上有甚麼值得介紹?只因為我一般都會選一些特別的菜色,他們就給我對號入座為「老饕」,總是問我意見。但我會鄭重跟同事說,我不是專家,我的香港朋友都比我會吃千百倍……試問,香港生活的多姿多采,大半都是購物和飲食,香港人怎可能不精於美食?你甚至可以反過來說,要是生活在香港卻不愛購物、不愛吃喝,就很可能悶得要命,因此在這個城市,「識飲識食」是一種生存技能。
不,我比起一些深度鑽研各類參考寶典――從openrice到米芝蓮――並加以實地視察和抽樣調查的香港朋友,絕對算不上「識飲識食」。不過,我對飲食這種生活點綴,確是情有獨鍾的,因為我愛將吃和吃的環境,當作一天緊張與辛勞幹活的暫時逃避。很多同事將家中烹好的食物帶回工作間,用微波爐弄熱即食,我卻是只要午間抽得出半晌空閒,就會故意離開辦公室,找一家食物較好的咖啡店或風味菜館,吃頓便飯。
因此也難怪,我對過去的記憶,亦總是圍繞著吃的。隨便地回想:中學時,每屆畢業典禮完結後,我都會像延續儀式一般的和媽媽到銅鑼灣的南亞餐廳吃晚飯。南亞餐廳是半世紀前開業的星馬菜館,我小時和家人朋友常常光顧,可惜近年已結業了。我記得,每次和媽媽上南亞餐廳,她照例點叫炒貴刁,從不改變。她不像我愛吃,和我上館子是為了順我的意和靜靜地看我歡樂大嚼,她自己則只會叫一道慣常菜飽肚。我卻次次不同,或是咖喱牛腩飯,或是喇沙,或是海南雞飯。我很愛吃星馬食品,尤其是味濃而帶椰香、稍辣而不至火熱的海南咖喱。小時的我,就是愛將香噴噴的咖喱汁倒在白飯上,以大匙羹將一口又一口咖喱飯送進嘴裏……
嗯,我看我是喜歡濃味飲食的人。一位認識了幾十年的朋友和小學同學――他也是我每年暑假回港都會見面飯聚的那夥人之一――現在還會有聲有色地回憶一樁陳年舊事:他的媽媽弄了一壼慢燜至爐火純青、香味濃冽的牛𦟌湯(「𦟌」這個字似乎是廣東話特有的,指的是腱部附近),讓他帶回學校午飯時喝。他的媽媽是下廚天才,據說只消在館子裏吃一次一道菜,回家後即能完美地複製。當年已捧著一個圓圓肚腩的我,自然很清楚朋友媽媽的名聲,看見同學只喝了湯,卻沒興趣吃湯渣,就第一時間做環保先鋒,當仁不讓,一股腦兒將牛𦟌全數鯨吞,造就了四十年後仍在老朋友之間流傳的一則笑話。另外還有一則笑中帶淚的故事(至少我覺得帶淚),是我曾經暴吃一位朋友的奶奶巧手泡製的濃香肉醬意粉,因為吃得太過火,竟然在大夥兒跟前吐了出來……我其實對這事記得不很清楚,當時目睹一切而記憶力特別好的一位朋友,卻在無數年月之後仍難以忘懷,更一次又一次在大家飯聚時仔細縷述公案。奇怪的是,大家都聽得很高興,哪管是一邊晚膳一邊聽一個關於嘔吐的故事。就連我自己,也不知怎的,覺得那故事很有娛樂意義!
說到吃至嘔吐,我還有一節更深刻的回憶,希望讀者現在還不太反胃!我當時約五、六歲,靠著喋喋不休的堅持,哄到爸媽自超級市場買一盒軟芝士回來。那是塗在麪包上作三文治材料的芝士,不會有人將它光禿禿地嚥下的,我卻不知為了賭甚麼氣,在爸爸、媽媽和哥哥跟前生吞半盒芝士,吃完後的首五秒還強笑說:「好吃呀!」之後卻在一片嘻嚷聲中跑進廁所吐了。其實這節回憶極之模糊,我說「深刻」,是因為它是少數我和爸爸、媽媽及哥哥一家四口在一起的回憶片段。哥哥比我年長十歲,他中四時已往英國唸書,至大學畢業後才回港,幾年後又移民北美;我則在十九歲時到英國唸大學,二十多歲回港,十二年後再回英國……這些錯綜曲折、錯失交臂的經歷,令我和哥哥自我小孩起直至他不幸早逝,都是聚少離多,動如參商。至於爸爸,我七歲時,他已跟人間永別。我的成長歲月,大部份都是和媽媽相依為命活過的。
可是,我要到今天生命方中方睨的階段,才懂得珍惜那一刻的回憶:因為吃了太多芝士而在一家人的笑聲中吐進廁所裏的回憶。
我也十分珍惜較晚近的家庭回憶。例如,我收到第一份工作(在一間報館當小記者)的第一個月薪金後,特意請媽媽和哥哥到酒樓喝茶吃點心。結帳時,我認真地爭著付錢,他們兩個都一臉極之不好意思,十分憐憫,甚至內疚之前怎麼不少叫一兩碟點心――我到現在仍難以忘記那一份溫暖。另外又有一趟,媽媽生日,我們上館子吃飯,吃完主菜後興致勃勃地討論說:既然慶生,總得享用些壽包吧。之前我們在另一親友的生日宴上吃過壽包,而那上一次的壽包,每個只有普通蓮蓉包一般大。我們於是決定,不如每人吃兩個壽包,亦爽快地如數點叫了。當服務員捧著一個巨型蒸籠趨近時,我們就開始感到不對勁,面面相覷。當蒸籠被放在飯桌上,服務員揭起籠蓋時,我們就赫然發現:原來這館子的壽包,每顆大如一個拳頭!我們不約而同地「嘩!」的大叫,館子裏的食客都瞪著我們。我到現在仍然珍而重之地記得當時一幕,因為一家人(至少是僅餘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頓飯,被一籠大碼壽包嚇倒的時刻,其實是無價的時刻。
活著的可貴,亦只因為有如斯的時刻,靜靜如明星閃爍於腦海的黑夜中,照亮了生命和靈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