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打造超強思考力必讀經典!
日本知識巨擘、文學博士與修辭學專家暢銷+長銷大作!
比喻雋永、文筆流暢,影響許多世代,使人思維清晰、創意豐滿!
「如果能早點看到這本書,該有多好……」我忍不住這樣想。――澤屋書店松本大介
當書店裡盡羅列著學習法、時間管理術等講求效率的指南書籍,我覺得作者所主張的「遺忘的技術」最耀眼。――東大學生
出版逾35年,熱銷超過258萬冊!歷屆東大&京大學生強力支持!
2008年至2020年銷售紀錄:東大 7度、京大8度+最近3年連續――稱霸銷售榜No.1
★創造性思考的第一本書
什麼樣的書,經過了35年仍不褪色,反而更加耀眼?
什麼樣的書,讓日本頂尖大學生人手一本,並且深受啟發?
一位大學教授、知識的巨擘,傾注熱誠、貢獻給世人的最佳思考整理學
你的腦子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倉庫,還是生產力豐沛的創作發電廠?
你能有效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記憶嗎?你的思考習慣夠進化嗎?
本書作者運用各種巧妙的比喻和實際方法,告訴你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如何養成創意思考的好習慣。
熟讀本書,將使你不管在校園學習或職場競爭上都得心應手,一生受用。
>>>如何進行創造性思考?
.延長早餐前的時間.從四面八方獲取靈感,再與素材混合.讓點子沉睡熟成,靜待發酵
.等待熟成,就是有意識的利用潛意識.透過知識的編輯,進行二次性創造.多看多聽多問,善用偶然力
>>>如何整理思考?
.將資訊抽象化,提高知識的品質.利用筆記、卡片做整理.利用「積讀法」,鎖定主題集中一次閱讀
.思考時,有任何想法都先寫下來.一旦開始寫就不要停下來.記下來的點子,讓它沉睡一段時間再回頭看
.朗讀筆記的內容.將筆記內容重新整理在「超筆記本」上.將不必要的資訊遺忘
>>>如何鍛鍊獨立思考?
.時常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多讚美自己和他人.從生活的現實中建立思考的基礎
.探索未知,積極閱讀「看不懂」的書
※本書為改版書,之前曾以《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為名出版。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誠摯推薦﹞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楊斯棓(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蔡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媒體熱烈報導
.顛覆你我的常識!本書告訴我們,思考的重點是「不做筆記」「遺忘」和「捨棄」,為什麼這麼說?大學新鮮人和社會新鮮人請務必一讀,了解其中的涵義,必定使你恍然大悟。──《讀賣新聞》
.現在讀來,最讓人訝異的,無非是作者在當時即預見高度資訊化社會的到來,並且提出遺忘的重要性和相關做法。暢銷,是因為正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產經新聞》
東大學生強力好評
.不讀這本書,你將損失一半的人生!
.我似乎能夠了解,什麼才是大學生應該有的學習態度。
.這本書有著歷經35年也不改變的價值。
.我從這本書學會肯定自己、享受思考。
.在這個時代,比起獲取資訊,我們更需要「捨棄」的能力。
.這本書就像為大學新生而寫,高中時讀不懂的地方,進到大學後,就完全能體會外山老師所說的事的重要性。
.這本書讓我體悟到,一直以來以知識吸收為導向的學習是有偏頗的。
.如何做獨創性思考,這樣的內容本身就非常具獨創性。
.當書店裡盡羅列著學習法、時間管理術等講求效率的指南書籍,我覺得作者所主張的「遺忘的技術」最耀眼。
【推薦序1】
〈一本精進自我與醞釀深度智慧的好書〉
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隨著時代的進展和科技的演進,資訊從巨量化到碎片化,阻礙我們進行「深度腦思考」的因素已變得更加難以被排除。試想在西元兩千年以前,應該很難料想到如今的人手一機,以及「注意力」隨時可以被分散的世界;我們現今接受到的資訊比過往多了無數倍,為此而耗費的精神與時間也更甚於以往。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個令人惋惜的情境很可能會是:我們缺乏「思考整理」的技巧,無法將巨量化和破碎化的資訊進行有效的梳理,使其形成系統化知識,或者昇華為智慧。
這本《思考整理學》歷久彌新,能成為一本至今仍持續熱銷的知識類好書,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閱讀內容之後,作者的許多概念確實令我驚嘆不已。本書除了給予有效的觀念,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深度思考外,作者也相當不吝嗇地提供許多自己體悟出來的竅門(know-how),完整地將許多心法分享給讀者。比如說:將自己記錄下的筆記內容從A移植到B;重新編排筆記內容的順序,將ABCD打亂為CDAB;有技巧地透過遺忘來進行思考整理等等,都能幫助我們打破一般的思考框架,迸發出許多靈感。學會「思考整理」的技巧後,我們也要記得提醒自己:「天下少有不勞而獲的靈感。不將心思放在靈感的醞釀,靈感是不容易被發酵而產出的。」
我非常推薦你閱讀這本書,如果你:
‧樂於提升自學、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渴望騰出時間覺察與調整既有的思考方式。
‧想更了解如何善用編輯和反思,以及沉澱的技巧來進行創作。
‧不想讓已耗費的「注意力」堆積出無用的資訊,還妨礙自己進行深度思考。
‧想學習掌握系統性資訊、知識蒐集的技巧,並利用「積讀法」使自己短期獲得驚人的成長。
‧喜歡閱讀案例與故事,並樂於從中學習。
‧想嘗試醞釀屬於自己的獨特靈感,讓自己精進思維深度與智慧。
‧排斥閱讀不熟悉的事物、不喜歡看自己看不懂的書。
如果你擔心這一類「思考整理」的書籍可能生硬、不好讀,那我跟你說:「外山滋比古教授(本書作者)已非常用心地將竅門統整好了。藉由他充滿趣味的表達方式,讀者一看就能明白他想說的話,而且一思考必受啟發。」只要翻閱內容,相信你就能理解,為何這本書會獲得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以及眾多日本大學生們的熱烈推崇。誠心推薦給讀者們!
【推薦序2】
〈我們學了很多,就是忘了思考!〉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我有個朋友叫建銘,是個發明家,發明無數產品,像是「伸縮電蚊拍」「會跑的鬧鐘」,並榮獲日內瓦發明展特別獎,名副其實的台灣之光。我對「發明」特別嚮往,但就是摸不著頭緒。所以請教了建銘,他問我說:「2加4等於多少?」我愣住,想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6啊!這麼簡單。
建銘點點頭,接著說:「很好,那麼我再問你,怎麼樣可以得出6呢?」啊!我想想,可以是7減1、12除以2、2乘3,還有……
「還有把9倒過來,對吧!」建銘笑著說。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呢!
「所謂的創新思考,就是重新思考問題!」建銘說這話時,彷彿有光、儼然智者。我似乎明白些什麼,但又說不太上來。
直到讀了這本《思考整理學》,我才明白為什麼創新和思考是如此的難。
因為多數人從學生時代的學習方式,就註定與「思考」分道揚鑣了。他們的學習標準是:會考的記熟,不會考的忽略。他們奉課本為真理,以標準答案為依歸。老師認真為學生灌輸知識、答題解惑,卻留下了一個懸而未解的巨大問題:學生真的會獨立思考嗎?
我認為《思考整理學》是一本大膽之作,因為作者犀利指出現行教育問題。像是老師看似賣力地教,但當學習對學生而言,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又怎能提振學習動力呢?當學生還沒來得及產生疑惑,老師就劇透知識了。不需要思考的學習,充其量就是一種知識餵食。老實說,自己作為老師,邊讀邊覺得臉上一陣熱辣,像是被作者呼了巴掌。忍不住想辯駁些什麼,但仔細思考,發現作者說得有道理。
當然,論定一本書,不是看作者批判力道有多大,而是看作者是否真能解決問題。讀完這本書後,我必須說,作者藝高人膽大。他敢說現今的教育問題,正因為他手上握有思考的解方。
作者用生動的比喻,讓思考現形。像是他說:「思考是有技巧的調酒。」教你如何調和各家想法,讓思考獨創而不獨斷。再像作者說:「別把卡片變成黑夜中的蝙蝠」,教你如何用卡片整理想法,一要記出處,二要下標題。在我看來,這些充滿畫面感的比喻,就是作者思考力的展現。讓本來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且好記。
另外,雖然書名叫《思考整理學》,但我發現書裡,竟暗藏各種「學習技巧」,甚至顛覆你的認知。像是很多人學習怕忘記,但作者告訴你:「要讓大腦高效運轉,就一定要不斷遺忘。」像是有些人學習總喜歡用看的,不愛動筆,但其實動筆寫才是思考,因為書寫是利用「線性語言」表現「立體思考」。
學習,最怕的是假裝努力,卻不得其法;思考,最怕的是故作姿態,卻拾人牙慧。還好,我們有《思考整理學》,才能學得精準、想得透徹!
★打造超強思考力必讀經典!
日本知識巨擘、文學博士與修辭學專家暢銷+長銷大作!
比喻雋永、文筆流暢,影響許多世代,使人思維清晰、創意豐滿!
「如果能早點看到這本書,該有多好……」我忍不住這樣想。――澤屋書店松本大介
當書店裡盡羅列著學習法、時間管理術等講求效率的指南書籍,我覺得作者所主張的「遺忘的技術」最耀眼。――東大學生
出版逾35年,熱銷超過258萬冊!歷屆東大&京大學生強力支持!
2008年至2020年銷售紀錄:東大 7度、京大8度+最近3年連續――稱霸銷售榜No.1
★創造性思考的第一本書
什麼樣的書,經過了35年仍不褪色,反而更加耀眼?
什麼樣的書,讓日本頂尖大學生人手一本,並且深受啟發?
一位大學教授、知識的巨擘,傾注熱誠、貢獻給世人的最佳思考整理學
你的腦子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倉庫,還是生產力豐沛的創作發電廠?
你能有效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記憶嗎?你的思考習慣夠進化嗎?
本書作者運用各種巧妙的比喻和實際方法,告訴你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如何養成創意思考的好習慣。
熟讀本書,將使你不管在校園學習或職場競爭上都得心應手,一生受用。
>>>如何進行創造性思考?
.延長早餐前的時間.從四面八方獲取靈感,再與素材混合.讓點子沉睡熟成,靜待發酵
.等待熟成,就是有意識的利用潛意識.透過知識的編輯,進行二次性創造.多看多聽多問,善用偶然力
>>>如何整理思考?
.將資訊抽象化,提高知識的品質.利用筆記、卡片做整理.利用「積讀法」,鎖定主題集中一次閱讀
.思考時,有任何想法都先寫下來.一旦開始寫就不要停下來.記下來的點子,讓它沉睡一段時間再回頭看
.朗讀筆記的內容.將筆記內容重新整理在「超筆記本」上.將不必要的資訊遺忘
>>>如何鍛鍊獨立思考?
.時常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多讚美自己和他人.從生活的現實中建立思考的基礎
.探索未知,積極閱讀「看不懂」的書
※本書為改版書,之前曾以《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為名出版。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誠摯推薦﹞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楊斯棓(年度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蔡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媒體熱烈報導
.顛覆你我的常識!本書告訴我們,思考的重點是「不做筆記」「遺忘」和「捨棄」,為什麼這麼說?大學新鮮人和社會新鮮人請務必一讀,了解其中的涵義,必定使你恍然大悟。──《讀賣新聞》
.現在讀來,最讓人訝異的,無非是作者在當時即預見高度資訊化社會的到來,並且提出遺忘的重要性和相關做法。暢銷,是因為正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產經新聞》
東大學生強力好評
.不讀這本書,你將損失一半的人生!
.我似乎能夠了解,什麼才是大學生應該有的學習態度。
.這本書有著歷經35年也不改變的價值。
.我從這本書學會肯定自己、享受思考。
.在這個時代,比起獲取資訊,我們更需要「捨棄」的能力。
.這本書就像為大學新生而寫,高中時讀不懂的地方,進到大學後,就完全能體會外山老師所說的事的重要性。
.這本書讓我體悟到,一直以來以知識吸收為導向的學習是有偏頗的。
.如何做獨創性思考,這樣的內容本身就非常具獨創性。
.當書店裡盡羅列著學習法、時間管理術等講求效率的指南書籍,我覺得作者所主張的「遺忘的技術」最耀眼。
【推薦序1】
〈一本精進自我與醞釀深度智慧的好書〉
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隨著時代的進展和科技的演進,資訊從巨量化到碎片化,阻礙我們進行「深度腦思考」的因素已變得更加難以被排除。試想在西元兩千年以前,應該很難料想到如今的人手一機,以及「注意力」隨時可以被分散的世界;我們現今接受到的資訊比過往多了無數倍,為此而耗費的精神與時間也更甚於以往。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個令人惋惜的情境很可能會是:我們缺乏「思考整理」的技巧,無法將巨量化和破碎化的資訊進行有效的梳理,使其形成系統化知識,或者昇華為智慧。
這本《思考整理學》歷久彌新,能成為一本至今仍持續熱銷的知識類好書,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閱讀內容之後,作者的許多概念確實令我驚嘆不已。本書除了給予有效的觀念,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深度思考外,作者也相當不吝嗇地提供許多自己體悟出來的竅門(know-how),完整地將許多心法分享給讀者。比如說:將自己記錄下的筆記內容從A移植到B;重新編排筆記內容的順序,將ABCD打亂為CDAB;有技巧地透過遺忘來進行思考整理等等,都能幫助我們打破一般的思考框架,迸發出許多靈感。學會「思考整理」的技巧後,我們也要記得提醒自己:「天下少有不勞而獲的靈感。不將心思放在靈感的醞釀,靈感是不容易被發酵而產出的。」
我非常推薦你閱讀這本書,如果你:
‧樂於提升自學、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渴望騰出時間覺察與調整既有的思考方式。
‧想更了解如何善用編輯和反思,以及沉澱的技巧來進行創作。
‧不想讓已耗費的「注意力」堆積出無用的資訊,還妨礙自己進行深度思考。
‧想學習掌握系統性資訊、知識蒐集的技巧,並利用「積讀法」使自己短期獲得驚人的成長。
‧喜歡閱讀案例與故事,並樂於從中學習。
‧想嘗試醞釀屬於自己的獨特靈感,讓自己精進思維深度與智慧。
‧排斥閱讀不熟悉的事物、不喜歡看自己看不懂的書。
如果你擔心這一類「思考整理」的書籍可能生硬、不好讀,那我跟你說:「外山滋比古教授(本書作者)已非常用心地將竅門統整好了。藉由他充滿趣味的表達方式,讀者一看就能明白他想說的話,而且一思考必受啟發。」只要翻閱內容,相信你就能理解,為何這本書會獲得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以及眾多日本大學生們的熱烈推崇。誠心推薦給讀者們!
【推薦序2】
〈我們學了很多,就是忘了思考!〉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我有個朋友叫建銘,是個發明家,發明無數產品,像是「伸縮電蚊拍」「會跑的鬧鐘」,並榮獲日內瓦發明展特別獎,名副其實的台灣之光。我對「發明」特別嚮往,但就是摸不著頭緒。所以請教了建銘,他問我說:「2加4等於多少?」我愣住,想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6啊!這麼簡單。
建銘點點頭,接著說:「很好,那麼我再問你,怎麼樣可以得出6呢?」啊!我想想,可以是7減1、12除以2、2乘3,還有……
「還有把9倒過來,對吧!」建銘笑著說。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呢!
「所謂的創新思考,就是重新思考問題!」建銘說這話時,彷彿有光、儼然智者。我似乎明白些什麼,但又說不太上來。
直到讀了這本《思考整理學》,我才明白為什麼創新和思考是如此的難。
因為多數人從學生時代的學習方式,就註定與「思考」分道揚鑣了。他們的學習標準是:會考的記熟,不會考的忽略。他們奉課本為真理,以標準答案為依歸。老師認真為學生灌輸知識、答題解惑,卻留下了一個懸而未解的巨大問題:學生真的會獨立思考嗎?
我認為《思考整理學》是一本大膽之作,因為作者犀利指出現行教育問題。像是老師看似賣力地教,但當學習對學生而言,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又怎能提振學習動力呢?當學生還沒來得及產生疑惑,老師就劇透知識了。不需要思考的學習,充其量就是一種知識餵食。老實說,自己作為老師,邊讀邊覺得臉上一陣熱辣,像是被作者呼了巴掌。忍不住想辯駁些什麼,但仔細思考,發現作者說得有道理。
當然,論定一本書,不是看作者批判力道有多大,而是看作者是否真能解決問題。讀完這本書後,我必須說,作者藝高人膽大。他敢說現今的教育問題,正因為他手上握有思考的解方。
作者用生動的比喻,讓思考現形。像是他說:「思考是有技巧的調酒。」教你如何調和各家想法,讓思考獨創而不獨斷。再像作者說:「別把卡片變成黑夜中的蝙蝠」,教你如何用卡片整理想法,一要記出處,二要下標題。在我看來,這些充滿畫面感的比喻,就是作者思考力的展現。讓本來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且好記。
另外,雖然書名叫《思考整理學》,但我發現書裡,竟暗藏各種「學習技巧」,甚至顛覆你的認知。像是很多人學習怕忘記,但作者告訴你:「要讓大腦高效運轉,就一定要不斷遺忘。」像是有些人學習總喜歡用看的,不愛動筆,但其實動筆寫才是思考,因為書寫是利用「線性語言」表現「立體思考」。
學習,最怕的是假裝努力,卻不得其法;思考,最怕的是故作姿態,卻拾人牙慧。還好,我們有《思考整理學》,才能學得精準、想得透徹!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外山滋比古
御茶水女子大學榮譽教授。日本知名英國文學家、語言學家、隨筆作家。
1923年出生。東京文理科大學(今筑波大學)英文系畢業,以論文《修辭的後像》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為英國文學,發表過多篇研究論文,研究領域橫跨語言學、語意學、修辭學和新聞學等。曾任教於東京教育大學、御茶水女子大學。
他的作品被收錄在日本中學的國文教科書,也經常作為升學考試的試題,為日本家喻戶曉的作家。
〔譯者簡介〕
韋杰岱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後,進入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筆譯組修讀碩士。現為編輯、譯者。
外山滋比古
御茶水女子大學榮譽教授。日本知名英國文學家、語言學家、隨筆作家。
1923年出生。東京文理科大學(今筑波大學)英文系畢業,以論文《修辭的後像》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為英國文學,發表過多篇研究論文,研究領域橫跨語言學、語意學、修辭學和新聞學等。曾任教於東京教育大學、御茶水女子大學。
他的作品被收錄在日本中學的國文教科書,也經常作為升學考試的試題,為日本家喻戶曉的作家。
〔譯者簡介〕
韋杰岱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後,進入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筆譯組修讀碩士。現為編輯、譯者。
目次
【目次】
推薦序 一本精進自我與醞釀深度智慧的好書
推薦序 我們學了很多,就是忘了思考!
第1章 獨立思考,一生受用
你是滑翔翼人,還是飛機人?
成績優異的學生,卻沒有獨力飛行的能力?∕為什麼職業棋士反對義務教育?∕燦爛的花朵下有深盤的根∕成為獨力飛行者
學校的模範生,不等同未來成就
過去的教育家,「心機」很重∕想得老師的真傳,靠偷學∕不教導反而是好的教育方式∕培養飛行能力,從問問題開始
夜貓子,想不通?
早晨的頭腦比夜晚好∕不必英雄式的早起,只要改吃早午餐∕多睡一覺,得到只屬於自己的早晨
第2章 思考的醞釀過程
腦袋中的釀造廠
論文題目該怎麼定?∕找到酵母,才能釀出思考美酒∕文學家死後才出名的原因∕發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
睡一覺,再想想
歐陽修的「三上」理論∕與其想破頭,不如暫時擱下∕靜靜等待幸運來敲門
思考是有技巧的調酒
一個太多了?!∕要調酒,不要混酒∕如何獨創而不獨斷?
知識需要編輯力
編輯的重要性不輸給創作∕活用創作力和編輯力∕激盪出異想天開的火花
創作的催化劑
個性是最好的媒介∕放空力量大∕發想跟化合物一樣有趣
類比法是解答未知問題的良方
從不相干的地方得到領悟∕一口氣讀,容易豁然開朗∕比一比,解開未知之謎
靈感常常來自偶然力
好事偶爾會不求自來∕與其關注核心,不如從周邊切入∕為什麼課堂上的笑話最難忘?
第3章 思考如何去蕪存菁?
提升知識的層次
歸納整理,從客觀進入主觀∕沿著抽象的階梯往上爬∕思考的整理,質比量更重要
資訊蒐集,要當機立斷
馬上整理,分類歸檔∕資訊累積到位,就可以收割
知識蒐集的訣竅
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蒐集?∕別把卡片變成黑夜中的蝙蝠∕讀的時候先不要抄筆記
積讀法―集中閱讀的驚人效果
蒐集所有資料,一口氣讀∕不抄筆記的好處∕趁熱度還在,盡快整理
存放靈感的好地方
寫下來,所以可以忘掉∕靈感產量最高的地方∕讓靈感沉睡的筆記本
靈感移植法
替想法換個新環境∕激盪火花的超筆記本∕不可以天天去翻閱
第4章 思考的整理和遺忘
大腦裡的知識需要整理
頭腦不是堆放知識的倉庫∕不要對遺忘有偏見∕忘得不夠多,會使神經衰弱∕什麼該遺忘,由你決定
有效遺忘的方法
酒精能讓身體忘記∕轉換當下的環境∕努力遺忘,反而忘不掉∕流汗是有效的遺忘手段∕重要的事,不要記下來
思考的整理,就是有技巧地遺忘
未經時間考驗的東西沒有價值∕事物的價值不會立刻浮現∕遺忘正是去蕪存菁的好方法∕遺忘是經典化的里程碑
經過捨棄,知識力量倍增
知識也有收穫遞減法則∕學校沒有教的知識捨棄法∕自然廢棄是遺忘,有意識的丟棄是整理
動筆寫,就是一種整理
動筆時不要有壓力∕愈寫,想法愈清楚∕初稿應大膽改寫
練習以一句話歸納想法
精簡到極致時,只會留下名詞∕標題定生死
稱讚能讓思考更活躍
不要隨意批評他人的想法∕稱讚可以弄假成真∕多與稱讚你的人交流
第5章 思考的表達與激盪
聲音擁有思考力
聲音能找到眼睛的盲點∕冷酷的批評會扼殺創意的嫩芽∕別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天馬行空的聊天,是創意的催化劑
談笑是一種思想刺激
互相鼓勵、激盪創意的三人會∕花錢住飯店聊一晚都值得∕來自不同領域的思想激盪
思考也要避免近親繁殖
桃太郎故事的啟示∕腦力激盪的原則∕知識的嫁接,容易結出甜美的果實
無處不在的靈光一閃
靈感在哪裡受啟發?∕不去想,才能想得到∕適合思考的身體節奏
從生活中歸納「活知識」
日常資訊中藏有整理好的知識∕別把生活資訊當成耳邊風∕懂得整理,就是你的資產
諺語是思考整理的精華
人類的經驗有相似之處∕篩選過後,以諺語表達∕引用諺語,問題迎刃而解
第6章 思考的進階
思考從真實生活開始
思考會在真實生活中留下蛛絲馬跡∕思考不能與真實社會脫節∕要產生帶有汗味的思考
學會閱讀未知的事物
書讀百遍意自通∕挑戰看不懂的書∕文學作品是最好的媒介∕閱讀外文的古典作品,有助理解未知
思想的擴散與收束能力
學生答案都一樣的危機∕不一樣才是正常的∕學校只教了一半∕滑翔翼人不懂的事
缺乏思考,人腦不如電腦
被機器奪去工作的人∕電腦普及後,更該重視人的思考力∕重心應該放在電腦做不到的事
後記 思考不是奢侈的享受,而是單純的樂事
出版後記 對「思考」的迫切需求,創造了出版奇蹟
推薦序 一本精進自我與醞釀深度智慧的好書
推薦序 我們學了很多,就是忘了思考!
第1章 獨立思考,一生受用
你是滑翔翼人,還是飛機人?
成績優異的學生,卻沒有獨力飛行的能力?∕為什麼職業棋士反對義務教育?∕燦爛的花朵下有深盤的根∕成為獨力飛行者
學校的模範生,不等同未來成就
過去的教育家,「心機」很重∕想得老師的真傳,靠偷學∕不教導反而是好的教育方式∕培養飛行能力,從問問題開始
夜貓子,想不通?
早晨的頭腦比夜晚好∕不必英雄式的早起,只要改吃早午餐∕多睡一覺,得到只屬於自己的早晨
第2章 思考的醞釀過程
腦袋中的釀造廠
論文題目該怎麼定?∕找到酵母,才能釀出思考美酒∕文學家死後才出名的原因∕發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
睡一覺,再想想
歐陽修的「三上」理論∕與其想破頭,不如暫時擱下∕靜靜等待幸運來敲門
思考是有技巧的調酒
一個太多了?!∕要調酒,不要混酒∕如何獨創而不獨斷?
知識需要編輯力
編輯的重要性不輸給創作∕活用創作力和編輯力∕激盪出異想天開的火花
創作的催化劑
個性是最好的媒介∕放空力量大∕發想跟化合物一樣有趣
類比法是解答未知問題的良方
從不相干的地方得到領悟∕一口氣讀,容易豁然開朗∕比一比,解開未知之謎
靈感常常來自偶然力
好事偶爾會不求自來∕與其關注核心,不如從周邊切入∕為什麼課堂上的笑話最難忘?
第3章 思考如何去蕪存菁?
提升知識的層次
歸納整理,從客觀進入主觀∕沿著抽象的階梯往上爬∕思考的整理,質比量更重要
資訊蒐集,要當機立斷
馬上整理,分類歸檔∕資訊累積到位,就可以收割
知識蒐集的訣竅
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蒐集?∕別把卡片變成黑夜中的蝙蝠∕讀的時候先不要抄筆記
積讀法―集中閱讀的驚人效果
蒐集所有資料,一口氣讀∕不抄筆記的好處∕趁熱度還在,盡快整理
存放靈感的好地方
寫下來,所以可以忘掉∕靈感產量最高的地方∕讓靈感沉睡的筆記本
靈感移植法
替想法換個新環境∕激盪火花的超筆記本∕不可以天天去翻閱
第4章 思考的整理和遺忘
大腦裡的知識需要整理
頭腦不是堆放知識的倉庫∕不要對遺忘有偏見∕忘得不夠多,會使神經衰弱∕什麼該遺忘,由你決定
有效遺忘的方法
酒精能讓身體忘記∕轉換當下的環境∕努力遺忘,反而忘不掉∕流汗是有效的遺忘手段∕重要的事,不要記下來
思考的整理,就是有技巧地遺忘
未經時間考驗的東西沒有價值∕事物的價值不會立刻浮現∕遺忘正是去蕪存菁的好方法∕遺忘是經典化的里程碑
經過捨棄,知識力量倍增
知識也有收穫遞減法則∕學校沒有教的知識捨棄法∕自然廢棄是遺忘,有意識的丟棄是整理
動筆寫,就是一種整理
動筆時不要有壓力∕愈寫,想法愈清楚∕初稿應大膽改寫
練習以一句話歸納想法
精簡到極致時,只會留下名詞∕標題定生死
稱讚能讓思考更活躍
不要隨意批評他人的想法∕稱讚可以弄假成真∕多與稱讚你的人交流
第5章 思考的表達與激盪
聲音擁有思考力
聲音能找到眼睛的盲點∕冷酷的批評會扼殺創意的嫩芽∕別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天馬行空的聊天,是創意的催化劑
談笑是一種思想刺激
互相鼓勵、激盪創意的三人會∕花錢住飯店聊一晚都值得∕來自不同領域的思想激盪
思考也要避免近親繁殖
桃太郎故事的啟示∕腦力激盪的原則∕知識的嫁接,容易結出甜美的果實
無處不在的靈光一閃
靈感在哪裡受啟發?∕不去想,才能想得到∕適合思考的身體節奏
從生活中歸納「活知識」
日常資訊中藏有整理好的知識∕別把生活資訊當成耳邊風∕懂得整理,就是你的資產
諺語是思考整理的精華
人類的經驗有相似之處∕篩選過後,以諺語表達∕引用諺語,問題迎刃而解
第6章 思考的進階
思考從真實生活開始
思考會在真實生活中留下蛛絲馬跡∕思考不能與真實社會脫節∕要產生帶有汗味的思考
學會閱讀未知的事物
書讀百遍意自通∕挑戰看不懂的書∕文學作品是最好的媒介∕閱讀外文的古典作品,有助理解未知
思想的擴散與收束能力
學生答案都一樣的危機∕不一樣才是正常的∕學校只教了一半∕滑翔翼人不懂的事
缺乏思考,人腦不如電腦
被機器奪去工作的人∕電腦普及後,更該重視人的思考力∕重心應該放在電腦做不到的事
後記 思考不是奢侈的享受,而是單純的樂事
出版後記 對「思考」的迫切需求,創造了出版奇蹟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第1章 獨立思考,一生受用
〈你是滑翔翼人,還是飛機人?〉
滑翔翼和飛機遠遠望去非常相似,也都能在天空翱翔。
唯一的差別是,滑翔翼無法獨力飛行。
每年都有好多孩子大了的家庭主婦,因為有了空閒時間,就想重拾課本,而返回母校找我商量能不能旁聽。當人們動念想再多讀點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校園,儘管他們的身分已經不是學生,而是有點歲數的成年人。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會付諸行動,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
不限於家庭主婦,無論性別、年齡,任何人想學新東西,都會認為學校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傳統的觀念裡,總覺得有人教才算學習。而既然學校已經準備好了負責教學的老師和課本,大家便認為到學校上課才是正統的。
的確,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具備了出社會所需的知識。當需要專業知識才能上手的職業愈來愈多,學校自然也就愈來愈受重視。
整個社會就這樣瀰漫著對學校的強烈信仰,一般國中生約有九四%會繼續升高中,畢竟任誰都覺得,少說也該混個高中文憑吧。
然而,學校的學生只是跟著老師和教科書學習,自學、自習之類的字眼不過是虛設。若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知識,就好比滑翔翼一樣,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飛上天去。
*成績優異的學生,卻沒有獨力飛行的能力?
滑翔翼和飛機遠遠望去非常相似,也都能在天空翱翔,滑翔翼優雅無聲的在藍天中滑行的身影,甚至比飛機還美。唯一的遺憾是,它無法獨力飛行。
學校是訓練滑翔翼人的地方,不培育飛機人。在滑翔翼的訓練課程中,若摻雜著有引擎的飛機,反而危險又令人困擾。學校重視的是服從,拉你去哪裡,乖乖跟著走就對了,學生自己亂飛是違規的,會立刻受到指責。於是要不了多久,每個人都被訓練成聽話的滑翔翼,順利畢業。
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是操控良好的滑翔翼,看起來好像很能飛,但若真要放他單飛,可就麻煩了。因為若沒有人從旁指導,他就不知道怎麼飛。
一流的滑翔翼學生,畢業前也得寫篇論文。論文是隨個人喜好自由選定題目,這跟過去的學習方式南轅北轍。這突如其來的要求,滑翔翼學生當然不可能會。
一籌莫展、緊張又慌張的優秀滑翔翼學生,立刻去找老師「商量」。老師悉心「指導」也就罷了,萬一老師膽敢說:「你怎麼一點想法也沒有就跑來找我?」或是「靠我從頭帶到尾寫出來的,哪能叫論文?」拒絕過度的協助,滑翔翼學生就會噘起嘴巴,責怪老師不願意好好指導他。
然後,他們會跑去找平常很照顧學生的老師,請老師一一指點該讀什麼書、該注意些什麼,快快樂樂的完成他們的滑翔翼論文。容我不誇張的說,畢業論文其實多半都是屬於這一類。
愈是成績好的學生,對論文似乎愈覺得棘手。他們擅長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習慣自己思考後定出課題。受過長年的滑翔翼訓練,時刻都有人引導自己,日漸習慣之後,自然就喪失了獨力飛行的能力。
*成為獨力飛行者
另一方面,現在是資訊爆炸的社會,完全沒有滑翔翼人也不行。那麼,有可能讓滑翔翼裝上引擎嗎?學校和社會不妨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本書企盼為有志兼具滑翔翼和飛機兩種能力的人,提供一些想法和注意事項。
今後,只靠滑翔翼能力將無法高枕無憂,因為擁有極優秀滑翔翼能力的電腦誕生了,無法靠自己飛行的人,工作將會被電腦取代。
第3章 思考如何去蕪存菁?
〈積讀法―集中閱讀的驚人效果〉
如果不多相信腦袋一些,腦袋就太可憐了。
積讀法就是透過集中閱讀、集中記憶,讓人在短期間變成對某個主題博學強記。
調查資料時,一邊閱讀,一邊做成卡片、筆記,是最正統的做法。可是並非所有人都會這麼做,而且也不是非得這麼做才能整理知識。
如同前述,不管是卡片或筆記,都必須用手寫,很花時間,而且寫下來的內容,也未必全都能派上用場。有時候是事情過後才發揮作用,但這只是偶然,無法掛保證。一個不注意,甚至還會忘了有這樣一份筆記。
無論是卡片或筆記,寫起來都大費周章,而且後續維護也不容易,如果沒有善加管理,最後只會變成堆積如山的無用資料。
人各有所長,別人的方法再好,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不抄卡片,也不做筆記,要蒐集、整理知識寫成論文時,以下這種不管成敗姑且一試的特殊讀書法也很常用。
*蒐集所有資料,一口氣讀
首先,蒐集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在蒐集到所能得到的全部書目之前,先不急著讀。等資料都蒐集得差不多了,就把它們堆在書桌旁。
接著,一本一本讀起。如果不專心一意,可是會讀不完的。可以寫一點備忘,但是不做筆記,也不抄卡片。
擔心這樣會忘記內容的人,就屬於卡片派、筆記派。有這種傾向的人,千萬不要學這種橫衝直撞式的方法,因為就算嘗試,也不會順利。
要把一切記在腦中,當然會忘記,可是不會像做筆記或抄卡片的時候那樣,忘得一乾二淨,這很不可思議。
看樣子,記錄下來的心安會促進遺忘。以前有位大學者教訓拜訪他的同鄉晚輩說,把教授說的一字一句都抄成筆記,是愚蠢的做法。現在的大學生很多已經不做筆記了,但說到二次大戰前的大學課堂,把教授的每字每句都抄成筆記是很普遍的做法,而教授也會為了方便學生做筆記,放慢說話的速度。
那位大學者似乎在當時就發現了這個現象:全部抄成筆記,反而完全記不住。除了重要的數字以外,只記下極少的要點,反而更能留下印象。
*不抄筆記的好處
寫字時會專注在寫字上,容易疏忽了內容。話說,以前來聽我演講的女士們都會低著頭、在光線不充足的環境下振筆疾書,她們也是被筆記派的想法給支配了吧!這類的筆記事後絕對不會重讀,然而卻為了寫字,忽略了演講的內容,結果落得兩頭空。聽演講的時候做筆記,不是個聰明的做法。
不過曾幾何時,最近已經很少看到女性聽眾在做筆記了,但仍然有一些傳統的筆記派,看到有聽眾熱心做著筆記,還是會覺得很高興。
其實專心聆聽,反而比較記得住內容。
另一點是,興趣會發揮作用。即使不抄筆記,對於感興趣的事也不會那麼容易忘記。會忘記,就是沒興趣的最佳證明。如果求知欲旺盛,只要把它寫進腦袋裡的筆記本,便難以忘卻。如果不多相信腦袋一些,腦袋就太可憐了―姑且一試派是這麼想的。
假設有十本相關文獻,一本一本讀下去,到了第三本左右,就會出現重複的部分,這麼一來,便能推測這是常識或定論。如果出現和前面的書相反的想法或知識,就能了解這是眾說紛紜的部分。
第一本書會花掉最多時間,所以最好從正統的書籍開始讀起。大量閱讀同一個主題的書,愈到後面,不必詳讀就能理解的部分也會愈多。即使第一本書花了三天才讀完,讀完十本也不會花上三十天。一口氣全部讀完,反而很有效率。
*趁熱度還在,盡快整理
讀完之後,必須盡快整理成文章。因為等到熱度一過,便會迅速遺忘。就算真正重要的部分沒有忘記,細節也不可能記得一清二楚。
腦中充塞著許多知識時,要有效的整理是出乎意料的困難。實在是因為有太多難以整理的知識與見解,可是由於沒做筆記,也沒有寫卡片,就必須在腦袋的筆記被後來的記憶覆蓋過之前整理完畢才行。
像這樣累積許多書,再一口氣讀完的方法,我命名為「積讀法」。這個方法效果非凡,我可以想像,過去應該有不少人是使用這樣的方法。
在自己的腦中做筆記、寫卡片,再視需要將內容抽取出來,這需要良好的記憶力,而過去的學者大多都博學強記,因此並非不可能的事。
在書籍量不多,幾乎沒有參考文獻、辭典的時代,想獲得知識,只能仰賴記憶。後來隨著典籍變多、要回想已經忘掉的事情方法變多,我們的腦袋也變得健忘了。現在稱得上博學強記的人難得一見,即使被人這麼說,也沒有過去那麼光榮。
可是暫時性的博學強記,對於整理知識非常有用。積讀法就是透過集中閱讀、集中記憶,讓人在短期間變成對某個主題博學強記。
只是,如果不立刻記錄下來,強記的內容還是會消失。等到完成論文或書稿以後,再放心的遺忘吧!如果一直執著於同一件事情,會妨礙到往後的知識學習或積讀。不過,有些事不論再怎麼努力忘記,還是會永遠留在記憶中。
因為這些知識與個人內心深處的興趣和關注事物有關。儘管覺得能就此忘掉,但終究無法遺忘的知識,會塑造出每個人的知識性格。積讀派裡有許多作風鮮明的知識分子,這應該不是偶然。
積讀法乍看之下似乎是懶人的用功法,但是它不僅傳統,也相當現代。我們在非刻意的情況下所習得的知識,大多是這種積讀法的變形。
〈存放靈感的好地方〉
要讓靈感沉澱,最好不要放在腦子裡,而是放在紙上。
在隨手可及的地方擺上記事本,一想到好點子就立刻寫下來。
*寫下來,所以可以忘掉
只要想到已經寫下來了就能放心,這麼一來,便能暫時將靈感驅離腦外。之後只要再看到紀錄,隨時都能回想起來。要讓靈感沉澱,最好不要放在腦子裡,而是放在紙上。
還有另一種情況也必須記錄下來,不是為了沉澱,而是為了捕捉當下的事。靈光一閃的點子總是稍縱即逝,而點子一旦消失,不管再怎麼努力回想,都不再浮現了。
一想到什麼,就當場記錄下來。即便當時不以為意,往後也可能發展成驚人的想法。如果沒有記錄下來,讓難得的妙點子永遠埋沒在黑暗中,那就太可惜了。而且點子不是只有坐在書桌前才會出現。
前面我曾經提到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馬上,以現代來說,就是在通勤電車裡,枕上是在床上,廁上是廁所裡。這些地方看起來似乎不會出現什麼好點子,可是偏偏待在這些地方的時候,就是會浮現一些與反覆思索的事情相關的好點子。
假如在上廁所時想到了好點子,卻也無計可施,心想上完廁所後再記下來吧。想著想著,這個念頭或許就隨著馬桶水一起被沖走了吧!
*靈感產量最高的地方
如果不養成當場記下來的習慣,很容易讓點子溜走。不管是在馬上(車中),還是枕上(床上)、廁上(廁所裡),都要在隨手可及的地方擺上記事本,一想到好點子就立刻寫下來。
如果是枕邊,可以擺上一大張紙和鉛筆後入睡,半夜醒來,若是忽然浮現靈感,即使不開燈,也能摸索著寫在紙上。早上起來一看,那字跡肯定凌亂得不像話,甚至字與字還疊在一塊,可是只要辨認得出來,就足夠作為線索了。
高斯或亥姆霍茲等人,每天醒來時必定有源源不絕的靈感等著他們,可是若等到完全清醒後再慢慢寫,恐怕大部分的點子早就煙消霧散了。如果枕邊有紙筆,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這樣的早晨,想必也很難讓雀躍的心情沉靜下來吧。
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隨身攜帶記事本。普通的記事本即可,不過每一天的欄位全都用來記錄想法、靈感,日期和格線全忽略不管。為了節省空間,以小字簡潔扼要的記錄要點。寫完一個項目後,就畫一條線做區分,這樣一頁就能寫下相當多的點子。
在開頭的地方寫下編號,往後參照起來會方便許多,如果順便寫下日期,就能清楚知道是什麼時候想到的點子,如圖1。
在欄外寫下標題,以便事後查詢。
起初會覺得麻煩,但是習慣以後,就會反射性的拿出記事本來寫了。
點子會在記事本中小憩、沉澱。經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或許當時認為是稀世珍寶的想法,如今看來卻有如朝陽下的螢火,黯然失色。
換句話說,它在沉澱熟成的過程中氣絕了,果真如此,便能毫不惋惜的捨棄。在熟成期間沒有成長的點子,就表示它與自己無緣。
*讓靈感沉睡的筆記本
重新回顧時,仍覺得相當有意思的點子,那就有希望了。不要就這麼擱著,將它移到適當的地方,讓它睡得更安穩。
另外準備一本筆記本,將記事本中沉澱過、而仍有希望的點子移植過來。這本筆記本就不要太廉價、太隨便,我所使用的是英文日記本,裡頭只印有格線、日期,以及欄外的英文諺語,這些也都忽略不管,把筆記本當作想法的保存地。
請參考圖2。首先,在A部分寫下標題,提示是關於什麼的點子。接著將寫在記事本中的內容條列式的寫下來,即B部分。原本在記事本上可能只有三項左右的要點,整理時變成五、六項,這正是想法在沉睡熟成的過程中成長的證據。
C是抄寫到筆記本的日期,D是原來在記事本中的編號,E則可貼上相關的資料。
像這樣製作筆記,將記事本中沒有腐爛、死亡的點子移植過來,繼續讓它沉澱、發酵,最後萌生想法了,將相關的資訊整理歸納,有機會就寫成文章。
假設接到他人的邀稿,而且主題不限,此時就可以拿出筆記本,隨意瀏覽標題,覺得有趣的,就再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若覺得能寫出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就以它為題材。
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當時的靈光一閃,已不是馬上就會腐朽的短命點子,這點子已經經過一次篩選,通過了自己腦中的關卡,表示它通過別人腦中關卡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已經寫成文章、發表過的想法,就在該頁上方的角落畫兩條紅線;而作為演講題材的,則在同一地方畫一條紅線。接著在該頁的下方角落,同樣以紅筆記錄發表的媒體與日期。如此一來,這個點子的一生就結束了。
第1章 獨立思考,一生受用
〈你是滑翔翼人,還是飛機人?〉
滑翔翼和飛機遠遠望去非常相似,也都能在天空翱翔。
唯一的差別是,滑翔翼無法獨力飛行。
每年都有好多孩子大了的家庭主婦,因為有了空閒時間,就想重拾課本,而返回母校找我商量能不能旁聽。當人們動念想再多讀點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校園,儘管他們的身分已經不是學生,而是有點歲數的成年人。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會付諸行動,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
不限於家庭主婦,無論性別、年齡,任何人想學新東西,都會認為學校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傳統的觀念裡,總覺得有人教才算學習。而既然學校已經準備好了負責教學的老師和課本,大家便認為到學校上課才是正統的。
的確,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具備了出社會所需的知識。當需要專業知識才能上手的職業愈來愈多,學校自然也就愈來愈受重視。
整個社會就這樣瀰漫著對學校的強烈信仰,一般國中生約有九四%會繼續升高中,畢竟任誰都覺得,少說也該混個高中文憑吧。
然而,學校的學生只是跟著老師和教科書學習,自學、自習之類的字眼不過是虛設。若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知識,就好比滑翔翼一樣,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飛上天去。
*成績優異的學生,卻沒有獨力飛行的能力?
滑翔翼和飛機遠遠望去非常相似,也都能在天空翱翔,滑翔翼優雅無聲的在藍天中滑行的身影,甚至比飛機還美。唯一的遺憾是,它無法獨力飛行。
學校是訓練滑翔翼人的地方,不培育飛機人。在滑翔翼的訓練課程中,若摻雜著有引擎的飛機,反而危險又令人困擾。學校重視的是服從,拉你去哪裡,乖乖跟著走就對了,學生自己亂飛是違規的,會立刻受到指責。於是要不了多久,每個人都被訓練成聽話的滑翔翼,順利畢業。
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是操控良好的滑翔翼,看起來好像很能飛,但若真要放他單飛,可就麻煩了。因為若沒有人從旁指導,他就不知道怎麼飛。
一流的滑翔翼學生,畢業前也得寫篇論文。論文是隨個人喜好自由選定題目,這跟過去的學習方式南轅北轍。這突如其來的要求,滑翔翼學生當然不可能會。
一籌莫展、緊張又慌張的優秀滑翔翼學生,立刻去找老師「商量」。老師悉心「指導」也就罷了,萬一老師膽敢說:「你怎麼一點想法也沒有就跑來找我?」或是「靠我從頭帶到尾寫出來的,哪能叫論文?」拒絕過度的協助,滑翔翼學生就會噘起嘴巴,責怪老師不願意好好指導他。
然後,他們會跑去找平常很照顧學生的老師,請老師一一指點該讀什麼書、該注意些什麼,快快樂樂的完成他們的滑翔翼論文。容我不誇張的說,畢業論文其實多半都是屬於這一類。
愈是成績好的學生,對論文似乎愈覺得棘手。他們擅長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習慣自己思考後定出課題。受過長年的滑翔翼訓練,時刻都有人引導自己,日漸習慣之後,自然就喪失了獨力飛行的能力。
*成為獨力飛行者
另一方面,現在是資訊爆炸的社會,完全沒有滑翔翼人也不行。那麼,有可能讓滑翔翼裝上引擎嗎?學校和社會不妨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本書企盼為有志兼具滑翔翼和飛機兩種能力的人,提供一些想法和注意事項。
今後,只靠滑翔翼能力將無法高枕無憂,因為擁有極優秀滑翔翼能力的電腦誕生了,無法靠自己飛行的人,工作將會被電腦取代。
第3章 思考如何去蕪存菁?
〈積讀法―集中閱讀的驚人效果〉
如果不多相信腦袋一些,腦袋就太可憐了。
積讀法就是透過集中閱讀、集中記憶,讓人在短期間變成對某個主題博學強記。
調查資料時,一邊閱讀,一邊做成卡片、筆記,是最正統的做法。可是並非所有人都會這麼做,而且也不是非得這麼做才能整理知識。
如同前述,不管是卡片或筆記,都必須用手寫,很花時間,而且寫下來的內容,也未必全都能派上用場。有時候是事情過後才發揮作用,但這只是偶然,無法掛保證。一個不注意,甚至還會忘了有這樣一份筆記。
無論是卡片或筆記,寫起來都大費周章,而且後續維護也不容易,如果沒有善加管理,最後只會變成堆積如山的無用資料。
人各有所長,別人的方法再好,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不抄卡片,也不做筆記,要蒐集、整理知識寫成論文時,以下這種不管成敗姑且一試的特殊讀書法也很常用。
*蒐集所有資料,一口氣讀
首先,蒐集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在蒐集到所能得到的全部書目之前,先不急著讀。等資料都蒐集得差不多了,就把它們堆在書桌旁。
接著,一本一本讀起。如果不專心一意,可是會讀不完的。可以寫一點備忘,但是不做筆記,也不抄卡片。
擔心這樣會忘記內容的人,就屬於卡片派、筆記派。有這種傾向的人,千萬不要學這種橫衝直撞式的方法,因為就算嘗試,也不會順利。
要把一切記在腦中,當然會忘記,可是不會像做筆記或抄卡片的時候那樣,忘得一乾二淨,這很不可思議。
看樣子,記錄下來的心安會促進遺忘。以前有位大學者教訓拜訪他的同鄉晚輩說,把教授說的一字一句都抄成筆記,是愚蠢的做法。現在的大學生很多已經不做筆記了,但說到二次大戰前的大學課堂,把教授的每字每句都抄成筆記是很普遍的做法,而教授也會為了方便學生做筆記,放慢說話的速度。
那位大學者似乎在當時就發現了這個現象:全部抄成筆記,反而完全記不住。除了重要的數字以外,只記下極少的要點,反而更能留下印象。
*不抄筆記的好處
寫字時會專注在寫字上,容易疏忽了內容。話說,以前來聽我演講的女士們都會低著頭、在光線不充足的環境下振筆疾書,她們也是被筆記派的想法給支配了吧!這類的筆記事後絕對不會重讀,然而卻為了寫字,忽略了演講的內容,結果落得兩頭空。聽演講的時候做筆記,不是個聰明的做法。
不過曾幾何時,最近已經很少看到女性聽眾在做筆記了,但仍然有一些傳統的筆記派,看到有聽眾熱心做著筆記,還是會覺得很高興。
其實專心聆聽,反而比較記得住內容。
另一點是,興趣會發揮作用。即使不抄筆記,對於感興趣的事也不會那麼容易忘記。會忘記,就是沒興趣的最佳證明。如果求知欲旺盛,只要把它寫進腦袋裡的筆記本,便難以忘卻。如果不多相信腦袋一些,腦袋就太可憐了―姑且一試派是這麼想的。
假設有十本相關文獻,一本一本讀下去,到了第三本左右,就會出現重複的部分,這麼一來,便能推測這是常識或定論。如果出現和前面的書相反的想法或知識,就能了解這是眾說紛紜的部分。
第一本書會花掉最多時間,所以最好從正統的書籍開始讀起。大量閱讀同一個主題的書,愈到後面,不必詳讀就能理解的部分也會愈多。即使第一本書花了三天才讀完,讀完十本也不會花上三十天。一口氣全部讀完,反而很有效率。
*趁熱度還在,盡快整理
讀完之後,必須盡快整理成文章。因為等到熱度一過,便會迅速遺忘。就算真正重要的部分沒有忘記,細節也不可能記得一清二楚。
腦中充塞著許多知識時,要有效的整理是出乎意料的困難。實在是因為有太多難以整理的知識與見解,可是由於沒做筆記,也沒有寫卡片,就必須在腦袋的筆記被後來的記憶覆蓋過之前整理完畢才行。
像這樣累積許多書,再一口氣讀完的方法,我命名為「積讀法」。這個方法效果非凡,我可以想像,過去應該有不少人是使用這樣的方法。
在自己的腦中做筆記、寫卡片,再視需要將內容抽取出來,這需要良好的記憶力,而過去的學者大多都博學強記,因此並非不可能的事。
在書籍量不多,幾乎沒有參考文獻、辭典的時代,想獲得知識,只能仰賴記憶。後來隨著典籍變多、要回想已經忘掉的事情方法變多,我們的腦袋也變得健忘了。現在稱得上博學強記的人難得一見,即使被人這麼說,也沒有過去那麼光榮。
可是暫時性的博學強記,對於整理知識非常有用。積讀法就是透過集中閱讀、集中記憶,讓人在短期間變成對某個主題博學強記。
只是,如果不立刻記錄下來,強記的內容還是會消失。等到完成論文或書稿以後,再放心的遺忘吧!如果一直執著於同一件事情,會妨礙到往後的知識學習或積讀。不過,有些事不論再怎麼努力忘記,還是會永遠留在記憶中。
因為這些知識與個人內心深處的興趣和關注事物有關。儘管覺得能就此忘掉,但終究無法遺忘的知識,會塑造出每個人的知識性格。積讀派裡有許多作風鮮明的知識分子,這應該不是偶然。
積讀法乍看之下似乎是懶人的用功法,但是它不僅傳統,也相當現代。我們在非刻意的情況下所習得的知識,大多是這種積讀法的變形。
〈存放靈感的好地方〉
要讓靈感沉澱,最好不要放在腦子裡,而是放在紙上。
在隨手可及的地方擺上記事本,一想到好點子就立刻寫下來。
*寫下來,所以可以忘掉
只要想到已經寫下來了就能放心,這麼一來,便能暫時將靈感驅離腦外。之後只要再看到紀錄,隨時都能回想起來。要讓靈感沉澱,最好不要放在腦子裡,而是放在紙上。
還有另一種情況也必須記錄下來,不是為了沉澱,而是為了捕捉當下的事。靈光一閃的點子總是稍縱即逝,而點子一旦消失,不管再怎麼努力回想,都不再浮現了。
一想到什麼,就當場記錄下來。即便當時不以為意,往後也可能發展成驚人的想法。如果沒有記錄下來,讓難得的妙點子永遠埋沒在黑暗中,那就太可惜了。而且點子不是只有坐在書桌前才會出現。
前面我曾經提到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馬上,以現代來說,就是在通勤電車裡,枕上是在床上,廁上是廁所裡。這些地方看起來似乎不會出現什麼好點子,可是偏偏待在這些地方的時候,就是會浮現一些與反覆思索的事情相關的好點子。
假如在上廁所時想到了好點子,卻也無計可施,心想上完廁所後再記下來吧。想著想著,這個念頭或許就隨著馬桶水一起被沖走了吧!
*靈感產量最高的地方
如果不養成當場記下來的習慣,很容易讓點子溜走。不管是在馬上(車中),還是枕上(床上)、廁上(廁所裡),都要在隨手可及的地方擺上記事本,一想到好點子就立刻寫下來。
如果是枕邊,可以擺上一大張紙和鉛筆後入睡,半夜醒來,若是忽然浮現靈感,即使不開燈,也能摸索著寫在紙上。早上起來一看,那字跡肯定凌亂得不像話,甚至字與字還疊在一塊,可是只要辨認得出來,就足夠作為線索了。
高斯或亥姆霍茲等人,每天醒來時必定有源源不絕的靈感等著他們,可是若等到完全清醒後再慢慢寫,恐怕大部分的點子早就煙消霧散了。如果枕邊有紙筆,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這樣的早晨,想必也很難讓雀躍的心情沉靜下來吧。
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隨身攜帶記事本。普通的記事本即可,不過每一天的欄位全都用來記錄想法、靈感,日期和格線全忽略不管。為了節省空間,以小字簡潔扼要的記錄要點。寫完一個項目後,就畫一條線做區分,這樣一頁就能寫下相當多的點子。
在開頭的地方寫下編號,往後參照起來會方便許多,如果順便寫下日期,就能清楚知道是什麼時候想到的點子,如圖1。
在欄外寫下標題,以便事後查詢。
起初會覺得麻煩,但是習慣以後,就會反射性的拿出記事本來寫了。
點子會在記事本中小憩、沉澱。經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或許當時認為是稀世珍寶的想法,如今看來卻有如朝陽下的螢火,黯然失色。
換句話說,它在沉澱熟成的過程中氣絕了,果真如此,便能毫不惋惜的捨棄。在熟成期間沒有成長的點子,就表示它與自己無緣。
*讓靈感沉睡的筆記本
重新回顧時,仍覺得相當有意思的點子,那就有希望了。不要就這麼擱著,將它移到適當的地方,讓它睡得更安穩。
另外準備一本筆記本,將記事本中沉澱過、而仍有希望的點子移植過來。這本筆記本就不要太廉價、太隨便,我所使用的是英文日記本,裡頭只印有格線、日期,以及欄外的英文諺語,這些也都忽略不管,把筆記本當作想法的保存地。
請參考圖2。首先,在A部分寫下標題,提示是關於什麼的點子。接著將寫在記事本中的內容條列式的寫下來,即B部分。原本在記事本上可能只有三項左右的要點,整理時變成五、六項,這正是想法在沉睡熟成的過程中成長的證據。
C是抄寫到筆記本的日期,D是原來在記事本中的編號,E則可貼上相關的資料。
像這樣製作筆記,將記事本中沒有腐爛、死亡的點子移植過來,繼續讓它沉澱、發酵,最後萌生想法了,將相關的資訊整理歸納,有機會就寫成文章。
假設接到他人的邀稿,而且主題不限,此時就可以拿出筆記本,隨意瀏覽標題,覺得有趣的,就再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若覺得能寫出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就以它為題材。
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當時的靈光一閃,已不是馬上就會腐朽的短命點子,這點子已經經過一次篩選,通過了自己腦中的關卡,表示它通過別人腦中關卡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已經寫成文章、發表過的想法,就在該頁上方的角落畫兩條紅線;而作為演講題材的,則在同一地方畫一條紅線。接著在該頁的下方角落,同樣以紅筆記錄發表的媒體與日期。如此一來,這個點子的一生就結束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