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試探: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商品資訊
系列名:古今之辯
ISBN13:9789866131653
出版社: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作者:陳斯一
出版日:2021/06/11
裝訂/頁數:平裝/256頁
規格:23cm*16.5cm*1.3cm (高/寬/厚)
版次:1
定價
:NT$ 420 元優惠價
:90 折 378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對於希波主教奧古斯丁的名著《懺悔錄》提出了一份哲學性的解讀,全書以人生在世的三大試探(肉身的情欲、眼目的欲求、今生的驕傲)及其對應的三種人性面向(欲愛、理智、意志)為主題線索,系統性地闡述了奥古斯丁對於古典哲學的批判和對於基督教思想的建構。
本書的正文部分主要對《懺悔錄》前九卷的自傳性敘事進行了分析,附錄的幾篇論文則對《懺悔錄》後三卷包含的理論問題(包括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哲學的關係、永恆與時間的問題、惡的起源和神義論問題)進行了哲學闡發。
本書的正文部分主要對《懺悔錄》前九卷的自傳性敘事進行了分析,附錄的幾篇論文則對《懺悔錄》後三卷包含的理論問題(包括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哲學的關係、永恆與時間的問題、惡的起源和神義論問題)進行了哲學闡發。
作者簡介
陳斯一
四川人,1986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劍橋大學古典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希臘哲學、文學、歷史、基督教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著有《從政治到哲學的運動:《尼各馬可倫理學》解讀》、《荷馬史詩與英雄悲劇》,發表中英文論文20餘篇。
四川人,1986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劍橋大學古典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希臘哲學、文學、歷史、基督教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著有《從政治到哲學的運動:《尼各馬可倫理學》解讀》、《荷馬史詩與英雄悲劇》,發表中英文論文20餘篇。
序
前言
本書是對奧古斯丁的名著《懺悔錄》(Confessiones) 的一份哲學解讀。《懺悔錄》全書共十三卷,其中前九卷講述了奧古斯丁從出生到皈依大公教會的精神歷程,揭示出人如何在上帝的引導下一步步克服塵世的誘惑、領受重生的恩典;第十卷闡述了懺悔的意義,並且通過分析心靈的記憶和塵世的試探,展現了奧古斯丁對上帝和自我之關係的理解;後三卷基於對〈創世記〉開篇的哲學闡釋,以「無中生有」的創世論為出發點,建構了基督教形而上學的基本框架。
筆者認為,《懺悔錄》的整體結構反映了奧古斯丁對古典思想架構的繼承:以特定的形而上學為基礎(後三卷),闡述一套人性論與道德主張(前十卷)。本書的正文部分主要是對前十卷的研究,這十卷書既講述了奧古斯丁的個人經歷,又折射出人性普遍的墮落與救贖。本書的研究更加關心後一個面向,因此,筆者主要以《懺悔錄》提出的人性論問題,而非奧古斯丁的生平事件,為研究框架。在第十卷的後半部分,也就是前十卷作為一個整體的尾聲部分,奧古斯丁將人的塵世處境概括為三種試探:肉身的情欲 (concupiscentia carnis)、眼目的欲求 (concupiscentia oculorum)、今生的驕傲 (ambitione saeculi),這三種試探分別針對的是心靈的三個面向:欲愛、理智、意志 (voluntas)。筆者認為,這三個面向的敗壞與康復構成了《懺悔錄》前九卷的問題線索,其中,第二卷、第三卷前兩章、第四卷的主要問題是欲愛(筆者將這部分文本合稱作「欲愛三卷」);第三卷餘下部分、第五卷、第七卷的主要問題是理智(筆者將這部分文本合稱作「理智三卷」);第八卷、第九卷的主要問題是意志,而貫穿這三大問題的線索是上帝與自我的關係。本書的第二、三、四章大致沿著《懺悔錄》前九卷的敘事順序,按照欲愛、理智、意志這三個問題的遞進,闡述了奧古斯丁如何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剖析來展現他對人性普遍處境的理解。奧古斯丁認為,異教文明,無論是世俗政治的構建還是古典哲學的提升,都無法解決人性的根本困難―欲愛的墮落、理智的虛妄、意志的掙扎,唯有上帝的恩典才能救贖靈魂。這三章的主要任務是挖掘奧古斯丁論證其主張的深層思路,澄清其人性論前提與道德分析的步驟。本書第五章是對《懺悔錄》第十卷的總體解讀。筆者認為,第十卷通過交代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時的內在狀態,將上帝和自我的關係這一貫穿前九卷的深層線索,更加直接、更加系統地呈現為宗教生活兩個根本環節之間的張力:在記憶中追尋上帝、在試探中審視自我,這種張力根植於「懺悔」作為基督徒內在存在方式的雙重性:讚美與悔罪。
本書是對奧古斯丁的名著《懺悔錄》(Confessiones) 的一份哲學解讀。《懺悔錄》全書共十三卷,其中前九卷講述了奧古斯丁從出生到皈依大公教會的精神歷程,揭示出人如何在上帝的引導下一步步克服塵世的誘惑、領受重生的恩典;第十卷闡述了懺悔的意義,並且通過分析心靈的記憶和塵世的試探,展現了奧古斯丁對上帝和自我之關係的理解;後三卷基於對〈創世記〉開篇的哲學闡釋,以「無中生有」的創世論為出發點,建構了基督教形而上學的基本框架。
筆者認為,《懺悔錄》的整體結構反映了奧古斯丁對古典思想架構的繼承:以特定的形而上學為基礎(後三卷),闡述一套人性論與道德主張(前十卷)。本書的正文部分主要是對前十卷的研究,這十卷書既講述了奧古斯丁的個人經歷,又折射出人性普遍的墮落與救贖。本書的研究更加關心後一個面向,因此,筆者主要以《懺悔錄》提出的人性論問題,而非奧古斯丁的生平事件,為研究框架。在第十卷的後半部分,也就是前十卷作為一個整體的尾聲部分,奧古斯丁將人的塵世處境概括為三種試探:肉身的情欲 (concupiscentia carnis)、眼目的欲求 (concupiscentia oculorum)、今生的驕傲 (ambitione saeculi),這三種試探分別針對的是心靈的三個面向:欲愛、理智、意志 (voluntas)。筆者認為,這三個面向的敗壞與康復構成了《懺悔錄》前九卷的問題線索,其中,第二卷、第三卷前兩章、第四卷的主要問題是欲愛(筆者將這部分文本合稱作「欲愛三卷」);第三卷餘下部分、第五卷、第七卷的主要問題是理智(筆者將這部分文本合稱作「理智三卷」);第八卷、第九卷的主要問題是意志,而貫穿這三大問題的線索是上帝與自我的關係。本書的第二、三、四章大致沿著《懺悔錄》前九卷的敘事順序,按照欲愛、理智、意志這三個問題的遞進,闡述了奧古斯丁如何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剖析來展現他對人性普遍處境的理解。奧古斯丁認為,異教文明,無論是世俗政治的構建還是古典哲學的提升,都無法解決人性的根本困難―欲愛的墮落、理智的虛妄、意志的掙扎,唯有上帝的恩典才能救贖靈魂。這三章的主要任務是挖掘奧古斯丁論證其主張的深層思路,澄清其人性論前提與道德分析的步驟。本書第五章是對《懺悔錄》第十卷的總體解讀。筆者認為,第十卷通過交代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時的內在狀態,將上帝和自我的關係這一貫穿前九卷的深層線索,更加直接、更加系統地呈現為宗教生活兩個根本環節之間的張力:在記憶中追尋上帝、在試探中審視自我,這種張力根植於「懺悔」作為基督徒內在存在方式的雙重性:讚美與悔罪。
目次
前言 /1
第一章 奧古斯丁與《懺悔錄》 /5
第一節 從加西齊亞根到希波 /5
第二節 懺悔―自我與上帝 /13
第三節 懺悔―自我與鄰人 /20
第二章 欲愛的墮落 /27
引 言 /27
第一節 情欲與婚姻 /29
第二節 父母與家庭 /34
第三節 友愛與城邦 /38
第四節 悲劇的悖謬 /45
第五節 欲愛與缺乏 /48
第六節 苦難與救贖 /52
第三章 理智的虛妄 /57
引 言 /57
第一節 摩尼教 /59
第二節 自然科學 /66
第三節 惡的起源 /69
第四節 神的本質 /76
第五節 回到聖經 /85
第四章 意志的掙扎 /91
引 言 /91
第一節 意志與自我 /94
第二節 恩典與團契 /102
第三節 莫妮卡之死 /112
第五章 自我與上帝 /119
引 言 /119
第一節 記憶的深度 /120
第二節 塵世的試探 /131
第三節 今生的驕傲 /143
附錄一 加西齊亞根對話錄的文體和思想 /147
第一節 柏拉圖對話錄與加西齊亞根對話 /148
第二節 話語的秩序與對話的形式 /152
第三節 從《獨語錄》到《懺悔錄》 /155
附錄二 從「柏拉圖主義上升」到「奧斯蒂亞異象」 /159
引 言 /159
第一節 「柏拉圖主義上升」 /165
第二節 「奧斯蒂亞異象」 /185
附錄三 奧古斯丁論永恆與時間 /209
第一節 奧古斯丁永恆觀與時間觀的獨特性 /209
第二節 「現在」的實體化 /210
第三節 自然時間與生活時間 /213
第四節 保羅的末世論時間 /216
附錄四 奧古斯丁論虛無、質料與惡的起源 /221
引言 /221
第一節 物質質料與自然可變性 /224
第二節 物質質料與惡 /227
第三節 精神質料與道德可變性 /229
第四節 精神質料與惡 /233
索引(人名、關鍵字) /239
第一章 奧古斯丁與《懺悔錄》 /5
第一節 從加西齊亞根到希波 /5
第二節 懺悔―自我與上帝 /13
第三節 懺悔―自我與鄰人 /20
第二章 欲愛的墮落 /27
引 言 /27
第一節 情欲與婚姻 /29
第二節 父母與家庭 /34
第三節 友愛與城邦 /38
第四節 悲劇的悖謬 /45
第五節 欲愛與缺乏 /48
第六節 苦難與救贖 /52
第三章 理智的虛妄 /57
引 言 /57
第一節 摩尼教 /59
第二節 自然科學 /66
第三節 惡的起源 /69
第四節 神的本質 /76
第五節 回到聖經 /85
第四章 意志的掙扎 /91
引 言 /91
第一節 意志與自我 /94
第二節 恩典與團契 /102
第三節 莫妮卡之死 /112
第五章 自我與上帝 /119
引 言 /119
第一節 記憶的深度 /120
第二節 塵世的試探 /131
第三節 今生的驕傲 /143
附錄一 加西齊亞根對話錄的文體和思想 /147
第一節 柏拉圖對話錄與加西齊亞根對話 /148
第二節 話語的秩序與對話的形式 /152
第三節 從《獨語錄》到《懺悔錄》 /155
附錄二 從「柏拉圖主義上升」到「奧斯蒂亞異象」 /159
引 言 /159
第一節 「柏拉圖主義上升」 /165
第二節 「奧斯蒂亞異象」 /185
附錄三 奧古斯丁論永恆與時間 /209
第一節 奧古斯丁永恆觀與時間觀的獨特性 /209
第二節 「現在」的實體化 /210
第三節 自然時間與生活時間 /213
第四節 保羅的末世論時間 /216
附錄四 奧古斯丁論虛無、質料與惡的起源 /221
引言 /221
第一節 物質質料與自然可變性 /224
第二節 物質質料與惡 /227
第三節 精神質料與道德可變性 /229
第四節 精神質料與惡 /233
索引(人名、關鍵字) /239
書摘/試閱
本書是對奧古斯丁的名著《懺悔錄》(Confessiones) 的一份哲學解讀。《懺悔錄》全書共十三卷,其中前九卷講述了奧古斯丁從出生到皈依大公教會的精神歷程,揭示出人如何在上帝的引導下一步步克服塵世的誘惑、領受重生的恩典;第十卷闡述了懺悔的意義,並且通過分析心靈的記憶和塵世的試探,展現了奧古斯丁對上帝和自我之關係的理解;後三卷基於對〈創世記〉開篇的哲學闡釋,以「無中生有」的創世論為出發點,建構了基督教形而上學的基本框架。
本書主要以《懺悔錄》提出的人性論問題作為研究框架。奧古斯丁將人的塵世處境概括為三種試探:肉身的情欲、眼目的欲求 、今生的驕傲 ,這三種試探分別針對的是心靈的三個面向:欲愛、理智、意志 。這三個面向的敗壞與康復構成了《懺悔錄》前九卷的問題線索,而貫穿問題的線索是上帝與自我的關係。
第十卷則為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時的內在狀態,將上帝和自我的關係這一貫穿前九卷的深層線索,更加直接、更加系統地呈現為宗教生活兩個根本環節之間的張力:在記憶中追尋上帝、在試探中審視自我,這種張力根植於「懺悔」作為基督徒內在存在方式的雙重性:讚美與悔罪。
本書正文部分對《懺悔錄》的解讀到第十卷為止,後三卷的解讀主要見附錄三和附錄四。附錄三結合保羅書信對末世論歷史感的闡發,分析《懺悔錄》第十一卷對永恆和時間問題的探討;附錄四結合奧古斯丁的其他著作,分析《懺悔錄》第十二、十三卷關於物質質料和精神質料的哲學論述。此外,附錄一和附錄二都旨在探討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與古典哲學(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之間的關係。
本書主要以《懺悔錄》提出的人性論問題作為研究框架。奧古斯丁將人的塵世處境概括為三種試探:肉身的情欲、眼目的欲求 、今生的驕傲 ,這三種試探分別針對的是心靈的三個面向:欲愛、理智、意志 。這三個面向的敗壞與康復構成了《懺悔錄》前九卷的問題線索,而貫穿問題的線索是上帝與自我的關係。
第十卷則為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時的內在狀態,將上帝和自我的關係這一貫穿前九卷的深層線索,更加直接、更加系統地呈現為宗教生活兩個根本環節之間的張力:在記憶中追尋上帝、在試探中審視自我,這種張力根植於「懺悔」作為基督徒內在存在方式的雙重性:讚美與悔罪。
本書正文部分對《懺悔錄》的解讀到第十卷為止,後三卷的解讀主要見附錄三和附錄四。附錄三結合保羅書信對末世論歷史感的闡發,分析《懺悔錄》第十一卷對永恆和時間問題的探討;附錄四結合奧古斯丁的其他著作,分析《懺悔錄》第十二、十三卷關於物質質料和精神質料的哲學論述。此外,附錄一和附錄二都旨在探討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與古典哲學(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之間的關係。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